(1)海拔高,夏季涼爽;氣溫日較差較大(4分)地形河流(每空2分)
(2)耕地:比重下降(2分)
原因: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交通用地等佔用耕地;退耕還林、還草。(4分)
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比重上升(2分)
原因:城市(鎮)化及工業化的發展。(4分)
(3)特點:以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重工業為主,高耗能產業比重大。(2分)
問題:①能源、資源消耗量大,可能帶來資源枯竭;②可能造成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③產業轉型升級難度大。(每點2分,滿分6分)
⑤ 西寧市的經濟發展如何
正在不斷的進步,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步入了嶄新階段,西寧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各佔全省的三分之一。
⑥ 青海省西寧市在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高嗎
挺高的,西寧市的生產總值可佔到青海省總值三分之一左右,算是比較高的了。
⑦ 青海西寧到底是個什麼地方,有什麼習俗 經濟狀況以及氣候。越具體越好
西寧是青海省省會。 西寧市簡稱寧,因取「西陲安寧」之意而得名。地處青海省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環山,三川會聚,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鎖鑰」之稱。西寧市是青海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通中心,主要工業基地。西寧有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璨的明珠。
西寧市位於青藏高原東部,平均海拔2261米,地理坐標東經101°77′、北緯36°62′。地勢自北向 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狹長,形似一葉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匯合於市區,向東流經全市。西寧屬大陸性高原半乾旱氣候。 氣壓低、日照長,雨水少,蒸發量大,太陽輻射強,日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冰凍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西寧市現轄城東區、城中區(含城南新區)、城西區、城北區、海湖新區、國家經濟開發區及大通、湟中、湟源三個縣,總面積7649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面積380平方千米。截至2011年11月1日,西寧市總人口達220.87萬人, 佔全省39.25%,城鎮化率達到63.7%。
西寧市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據城北區朱家寨遺址、沈那遺址和西杏園遺址等考古發現,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產、生活,繁衍生息。商周秦漢時期,河湟地區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帶。 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將軍在此設西平亭。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設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為青藏高原與中原的交通中轉站。五代北宋時稱青唐城,是吐蕃唃廝啰的國都,成為東西商貿交通的都會,興盛一時。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宋軍進入青唐城,改稱西寧州(取名西方安寧之意),建隴右都護府。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置西寧府。1914年裁西寧府,設西寧道。1926年,撤銷道,改為西寧行政區,設西寧行政長官。1946年西寧改縣為市,成為青海省省會。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仍作省會。
西寧市文化藝術的發展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從文藝的表達方式看,有戲劇、曲藝、歌舞、音樂、民歌等。戲劇主要有眉戶劇、平弦劇、藏戲、燈影戲、豫劇、秦腔。曲藝主要有平弦、越弦、下弦、道情、賢孝。歌舞音樂主要有漢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禮舞、藏族的鍋庄舞以及藏傳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禮、法會時演奏的寺廟音樂。民歌主要有漢、回、土、撒拉族喜愛的「花兒」 和藏族的「拉伊」等。其中2010年西寧市的「漢族民間小調」,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7)。此外,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的酥油花、堆綉、壁畫被譽為"藝術三絕",黃南州的熱貢藝術和湟中農民畫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西寧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並存。西寧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結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達100萬之多,有漢、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7.34萬人,占總人口25.96%。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宗教並存,其中,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尤為深遠,塔爾寺是我國六大藏傳佛教寺院之一,東關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各民族團結奮斗,相濡以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精神,譜寫了燦爛的發展史,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使西寧顯現出包容、友好、開放、創新的城市文化特點。
西寧市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素有「海藏咽喉」之稱。隨著西部大開發和現代交通建設步伐的加快,以西寧為中心輻射全省的交通網路已初步形成,315、109國道貫穿全境,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四通八達,鐵路向四周延伸,總鋪軌里程1300餘公里。青藏鐵路建成通車使西寧成為青藏高原鐵路中心樞紐。 西寧機場每年客運吞吐量以45%的速度遞增,現已實現和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通航。2011年伊始,西寧機場二期工程核心建設項目,航站樓現已開工建設。1997年6月開通的「蘭—西—拉」(蘭州—西寧—拉薩)通訊光纜工程,是青海、西藏聯接全國各地及世界數十個國家的重要途徑。
西寧市把旅遊業作為最具潛力、最具競爭力的生態產業,依託青藏高原獨特的旅遊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賓客。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後,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要把青海建設成旅遊名省的戰略規劃。西寧市委、市政府以此為契機,積極響應,不斷挖掘和開發旅遊資源,積極打造「天路起點,中國夏都,健康之旅」旅遊品牌,形成了環西寧200公里「中國夏都」旅遊圈。利用已開辟或正在開辟的環青海湖旅遊線、黃河源旅遊線、唐蕃古道旅遊線、宗教朝聖旅遊線、世界屋脊旅遊線、青藏鐵路旅遊線等十多條精品旅遊線路,充分展示青海湖、日月山、塔爾寺、原子城等著名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富有青藏高原魅力的民族風俗文化。西寧連續多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中國十大避暑城市,中國十大安靜城市(社會噪音),中國十大最美麗城市及全國雙擁模範城,中國十大最嚮往的旅遊目的地等。目前西寧正在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及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
西寧市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現已形成了群眾體育、傳統民族民間體育、競技體育齊頭並進,協調發展的格局。晨練的人數不斷增多,市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傳統的賽馬、拉巴牛、摔跤、武術等體育活動有聲有色;競技體育成果顯著,西寧市湟中縣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王麗萍、王軍霞、孫英傑等體育名將均在此進行過賽前集訓。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世界盃攀岩賽等大型賽事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西寧的知名度。特別是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為亞洲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
西寧市依託全省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青海重要的工業基地,在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水能、動植物、礦產、石油、天然氣、鹽湖等資源已成為拉動青海經濟的主要增長點,全省迄今為止已發現各類礦產123種,其中煤、鋰、芒硝、石膏、鈉鹽、鎂鹽、鐵、銅、鍶、冶金用石英岩等均居全國前列。風能、電能、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憑借優越的地理環境也得到了大力發展。
隨著一年一度的「鬱金香節」、「青洽會」、「藏毯博覽會」、「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青海民族文化旅遊節」等重大活動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西寧的知名度,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賓客走進高原,走進西寧,旅遊觀光、投資置業。
四海的賓朋,我們尊貴的客人,來吧,雪域古城歡迎您,高原夏都歡迎您,喝一碗甘洌醇香的青稞美酒,溫暖你我熾熱的心靈!
⑧ 請大概介紹下西寧
【西寧概況】
.青海省省會西寧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有「西海鎖鑰」之稱。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主要工業基地。位於省境東部,湟水中遊河谷盆地,地理坐標東經101°49′17〃、北緯36°34′3〃。總面積7472平方千米,其中市轄區面積343平方千米。總人口人口184萬人(2004年)。
市人民政府駐城中區南關街,郵編:810000。代碼:630100。區號:0971。拼音:Xining
西寧位於青海省東部、湟水谷地,海拔2275米,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西寧市是青海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絢麗多彩的民俗風情,是青藏高原一顆璀燦的明珠。
西寧地處青海東部,黃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環山,三川會聚,扼青藏高原東方之門戶。地理坐標為東經101°49′17〃北緯36°34′3〃地勢由北向 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東西狹長,形似一葉扁舟。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匯合於市區,向東流經全市。
西寧市境內最高海拔4394米,市區中心海拔2275米。屬大陸性高原半乾旱氣候。其特點是:氣壓低、日照長,雨水少,蒸發量大,太陽輻射強,日夜溫差大,無霜期短,冰凍期長,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西寧古稱「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歷史的高原古城。西寧曾是西漢將軍趙充國屯田的基地,是絲綢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溝通中原與西部邊地的重要城鎮,也是歷史上「唐蕃古道」必經之地。今天的西寧市為蘭青鐵路終點、青藏鐵路和青藏公路起點,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沖。
西寧周圍群山環抱,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屬高原半乾旱氣候,年均溫4.9℃,最高31℃,最低-18℃。年降水量379毫米。夏季涼風習習,涼爽如秋,是天然的避暑勝地。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西寧市名勝古跡眾多,主要游覽點有北山寺、東關清真大寺、馬步芳宅邸等,湟中縣的塔爾寺是藏傳佛教聖地,著名的青海湖距西寧市290公里。
西寧市區面積35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50平方公里,人口100萬。是一個有漢、回、藏、蒙古、滿、土、撒拉等民族聚居的城市,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23%。尤其以回族和藏族為多,如果要領略民族風情,這是一個好地方。
【行政區劃】
2005年,西寧市轄4個市轄區、2個縣、1個自治縣。
西寧市 面積7472平方千米,人口184萬。
城中區 面積 11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郵編810000。
城東區 面積 115平方千米,人口23萬人。郵編810000。
城西區 面積 79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郵編810001。
城北區 面積 138平方千米,人口20萬人。郵編810001。
湟源縣 面積1609平方千米,人口14萬人。郵編812100。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湟中縣 面積2430平方千米,人口47萬人。郵編811600。縣人民政府駐魯沙爾鎮。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 面積3090平方千米,人口43萬人。郵編8101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橋頭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
【歷史沿革】
古為羌地,西漢時置軍事和郵傳據點西平亭,神爵初屬金城郡臨羌縣。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軍西進湟水流域,漢將霍去病修建軍事據點西平亭,這是西寧建制之始。東漢建安中置西平郡,治西都縣(今西寧市)。(或說,)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擴建為西平郡,開始在此築城。北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改為西寧州,至此「西寧」之稱始於見史。民國十八年(1929年)青海正式建省,治西寧縣,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以省垣周圍正式成立西寧市。
1949年9月5日西寧解放,9月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為青海省轄市。1950年西寧市為青海省人民政府駐地。 1960年原由省直轄的湟中、大通2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劃歸西寧市領導。1962年湟中、大通2縣和互助土族自治縣改由省直轄。1966年大通縣(駐橋頭)交由西寧市領導。1985年11月6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5]163號)撤銷大通縣,設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原大通縣的行政區域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行政區域。1986年3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30號):(1)將西寧市城西區分設為城西、城北兩個區。(2)撤銷西寧市郊區,將原郊區所轄的7個鄉分別劃歸城東、城中、城西、城北4個區管轄。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9]142號)將海東地區的湟中縣、湟源縣劃歸西寧市管轄。
1999年(1999年統計資料不含湟中、湟源兩縣數據)西寧市轄4區(城東區、城中區、城西區、城北區)、1縣(大通回族自治縣)。計有23個街道辦事處,11個鎮,22個農村鄉政府。計有370個村民委員會,216個居民委員會,104個家屬委員會。總面積為3456平方千米,市區面積為350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55平方千米。年末全市總人口為148.62萬人,其中市區人口91.91萬人。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西寧市總人口1849713人,其中:城東區 270268人、城中區 148521人、城西區 225412人、城北區 210265人、大通縣 416968人、湟中縣 448465人、湟源縣 129814人。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號文批復: ①撤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新莊鄉,設立新莊鎮;撤銷多林鄉,設立多林鎮;撤銷長寧和後子河2鄉,合並設立長寧鎮;撤銷清平鄉,並入黃家寨鎮;撤銷崗沖和景陽2鄉,合並設立景陽鎮;撤銷葯草鄉,並入塔爾鎮;撤銷新城鄉和無朔鎮,將其中6個村(老營庄、毛家寨、賀家寨、毛家溝、大灣、水泉灣)並入橋頭鎮,另4個村(新添堡、上堡、鮑東、鮑西)並入長寧鎮。 ②撤銷湟中縣上五庄回族鄉,設立上五庄鎮;撤銷總寨和昇平2鄉,其中將總寨鄉的18個村(王斌堡、張家莊、清河、清水河、總南、總北、謝家寨、杜家莊、泉爾灣、新莊、王家山、逯家寨、新安、星家、元堡子、享堂、塘馬坊、陳家窯)和昇平鄉的5個村(莫家溝、上細溝、下細溝、上野牛溝、下野牛溝)合並設立總寨鎮;撤銷坡家和甘河灘2鄉,與大才鄉的黃二村合並設立甘河灘鎮;撤銷攔隆口、四營和拉沙3鄉,其中將攔隆口鄉的25個村(攔隆口、扎什營、新村、巴達、班仲營、端巴營、西岔、上魯爾加、下魯爾加、白楊口、東拉科、南門、上庄、前庄、中庄、尼隆台、卡陽、白崖、尼隆口、橋西、千東、千西、上寺、鐵家營、上營)、四營鄉的11個村(伯什營、麻子營、白崖、攔一、攔二、尼麻隆、圖巴營、合爾營、後河爾、上紅土溝、下紅土溝)和拉沙鄉的7個村(紅林、邦隆、南門、占嶺頂、民聯、峽口、民族)合並設立攔隆口鎮;撤銷上新莊鄉和馬場藏族鄉、合並設立上新莊鎮;撤銷田家寨和什張家2鄉,合並設立田家寨鎮;撤銷共和、維新和盤道3鄉,合並設立共和鎮;撤銷李家山鄉,與四營鄉的塔爾溝村合並設立李家山鎮。 ③撤銷湟源縣大華鄉,設立大華鎮。 ④將湟中縣總寨鄉的4個村(徐家寨、東村、西村、陳家灘)並入魯沙爾鎮;拉沙鄉的8個村(北溝、中村、楊家台、年家莊、尕爾加、目爾加、洛爾洞、拉卡山)和攔隆口鄉的8個村(合爾營、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玉拉、幸福、沙窩爾、初哇)並入多巴鎮;昇平鄉的4個村(上阿卡、下阿卡、秋子溝、牙加)並入土門關鄉。2001年底,全市轄23個街道、26個鎮、26個鄉、6個民族鄉,128個社區、28個居委會、926個村(牧)委會。
2003年底,轄23個街道、26個鎮、24個鄉、6個民族鄉,934個村(牧)委會、165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783713人。
2004年7月,西寧市城北區區劃調整,街道辦事處由4個調整為3個:撤銷三其街道辦事處,並入馬坊街道辦事處。
2006年8月,西寧市:新增1個鎮,全市鄉鎮總數由56個(26鎮30鄉)調整為50個(27鎮23鄉)。
湟中縣:撤銷西堡鄉,設立西堡鎮;撤銷大源鄉,並入魯沙爾鎮;撤銷丹麻鄉,並入田家寨鎮。
湟源縣:撤銷塔灣鄉,並入申中鄉;撤銷城郊鄉,分別並入城關鎮、東峽鄉、和平鄉。
大通縣:撤銷西山鄉,並入青山鄉;撤銷窵溝鄉,並入朔北藏族鄉。
⑨ 2018年西寧市全年GDP是多少億
2018年西寧市全年GDP是1286.41億元。
1、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6.08億元,增長4.2%,對GDP貢獻率為1.44%,拉動GDP增長0.13個百分點;
2、第二產業增加值467.99億元,增長8.8%,對GDP貢獻率為48.31%,拉動GDP增長4.35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增長8.0%,對GDP貢獻率為34.92%,拉動GDP增長3.14個百分點;
3、第三產業增加值772.34億元,增長9.4%,對GDP貢獻率為50.25%,拉動GDP增長4.52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比為3.6:36.4:60.0。
(9)西寧市最新經濟發展概況擴展閱讀:
1、2018年,西寧市實現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92.94億元,增長17.4%,其中,完成稅收收入77.58億元,增長20.3%。
2、全年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97.48億元,增長3.2%,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4.4%、公共安全支出增長4.8%、教育支出增長13.5%、科學技術支出增長50.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7.3%,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增長9.1%、節能環保支增長15.4%、城鄉社區支出下降8.3%。
⑩ 西寧的文化產業發展的怎麼樣越具體越好!最佳答案有加分噢~
推進西寧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有著2100多年悠久歷史的西寧,怎樣開發利用河湟地域沉積的豐富多彩的特色文化,開拓發掘源遠流長的民間文化,構建有個性且特點鮮活的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和經濟融合發展,是一個具有深刻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重要課題。
1充分認識文化產業的地位和作用
1.1發展文化產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要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僅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還要滿足精神文化需要。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閑暇時間的增多,在物質生活得到基本滿足後,人們更加關注文化的、心理的、精神的需要。如人們對於書籍、音像、影視、藝術的需要,對娛樂服務、文化服務、旅遊休閑等需要。發展文化產業。以更豐富的文化產品來滿足人們越來越緊迫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經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1.2發展文化產業對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文化產業屬於第三產業,它的發展不僅增加第三產業發展的總量,而且還提升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我國第三產業總量不足,比重過低,已成為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一個突出問題。目前,以OECD國家為首的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已經達到70%以上,而我國的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僅有33.6%,這個數字甚至低於相當多的發展中國家的水平。發展文化產業是加快第三產業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步驟,是進一步增強我國綜合國力的重大舉措,是實現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北京,文化產業正在超過工業產值,上海經過幾年努力,已形成電影電視、出版印刷、文化娛樂為主導的產業基本結構,雲南打造民族文化產業品牌,使之已成為宣傳雲南、擴大雲南影響力的有效載體。
1.3發展文化產業是帶動其它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文化產業將文化作為基本資源融入到經濟運行之中,能夠進一步促進技術、知識、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的形成和合理的配置,提升物質生產領域的文明程度,減少物質資源的消耗,增加產品的附加值,以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一些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表明,文化產業從來都是與其它產業相互刺激、相互支持,共同發展。如美國迪斯尼樂園一個園區的門票是40美元,而每人每天吃、住、行方面的消費要達近100多美元,全年150億美元的收入中,門票收人僅佔六分之一。2008年10月8日,第18屆中國(中山)國際動漫遊戲游藝產業商貿洽談會,排名世界前十名的國際知名游藝企業和來自全球近700個專業采購商的參與,使3天的展會實現了12.3億元的貿易成交額。
1.4發展文化產業會推動文化事業改革步伐。我國文化管理體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舊體制下單一、狹窄、供給型文化管理模式「造就很多文藝事業單位和專業藝術表演團體長期不敢面對市場,不研究市場,至今不能適應市場的被動境況。」發展文化產業,培育市場主體,建立統一有序的文化市場,改善宏觀調控體系,必然會促進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逐步實現以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轉變,實現以管理政府文化服務機構和文化設施為主逐步向管理全社會文化為主的轉變,既可以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還可以吸引社會力量辦文化,促使文化生產單位精心生產好的文化產品,把人民的文化需求真正重視起來。
2西寧文化產業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西寧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進一步發展,青藏高原中心區域性城市的地位得到提升。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突飛猛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2.1文化市場空前繁榮。在書報刊、音像製品、電子出版物等文化產品市場日益繁榮的同時,原創文化產品市場、新興文化服務市場、特色工藝品市場和農村文化市場逐漸形成,農村文化消費需求日漸擴大。文化中介組織基本成型,逐步成為連接文化生產、服務和消費的有效環節,推動文化產品更好地走向市場。截止2007年底,全市各類文化經營單位1575家,其中,文藝表演、廣播電視、娛樂場所、出版印刷等核心產業層經營單位1138家,互聯網服務、文化中介服務、會展服務、健身休閑等外圍產業層經營單位185家,工藝品產銷、玩具產銷、樂器產銷等相關產業層經營單位253家。全市文化產業從業人員15496人,全市文化產業年營業收入4.06億元,年利潤1.42億元。規模較大的社會文化企業有西寧書城和青海新奇工藝裝飾公司(該公司2004年被文化部確定為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借各種重大節慶活動舉辦之際,大力培育演出市場,先後以市場運作的方式成功舉辦了「唱響中國」、「同一首歌」、「歡樂中國行」、「激情廣場」等大型演出活動,為開發演出市場積累了經驗。民營資本開始大量進入文化產業特別是文化旅遊、休閑娛樂、圖書發行、網路文化、藝術品等產業領域,進一步活躍了文化市場,初步形成國有與民營相互競爭、共同發展、多元並進的產業格局。
2.2傳統文化得到挖掘。西寧文化底蘊深厚,民族特色鮮明,具有較大的挖掘潛力。近年來,西寧市把挖掘傳統特色文化產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在開展「文化中心戶」創建、文化大院以及文化中心建設中,對具有一定規模和影響的農民畫、排燈、堆綉、刺綉、剪紙、根雕、玉雕及民間高抬、皮影、戲曲表演等進行了挖掘。如湟中縣農民畫不僅走出省門,也走向國際,不少從事農民畫創作的群眾從中受益。大通以培養根雕和玉雕藝人為重點,在幫助他們開展手工雕刻,增加收入的同時,還培養、發掘古老民間樂器口弦加工藝人、民間剪紙、刺綉、書畫藝人、「花兒」歌手等近1600名,其作品參加各類展銷會、演出會,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湟源縣把匯集了繪畫、刺綉、堆綉、剪紙、皮影、書法、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的排燈作為文化產業品牌,大力進行開發,已初步取得良好效益。至目前,湟中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族民間繪畫之鄉」、大通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花兒)之鄉」,「老爺山」花兒會、湟源排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民間文化產業不僅逐漸成為文化產業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日益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生產銷售從家庭作坊式發展為適應市場需求的公司加農戶、能人帶動農戶、零售批發、團體會展等多種模式。同時,市、區、縣專業文化工作者採取專題講座、現場示範、以師帶徒等多種措施,開展有針對性的文化藝術培訓,大大提高了這一產業從業人員的文化藝術素質。
2.3旅遊產業勢頭強勁。不斷完善旅遊服務功能,著力塑造「中國夏都」城市品牌,西寧的旅遊地位和產業素質得到有效提高。藏葯、藏毯、藏族手工藝產品等特色旅遊商品,民族手工藝品和各地綠色有機食品得到有效開發,擴大了旅遊購物消費。走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路子,大力挖掘、宣傳塔爾寺、「海藏咽喉」、日月山等一批旅遊文化資源,創出了自己的旅遊特色。積極發展鄉村旅遊,以「農家樂」、「牧家樂」為切入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幫助農牧民依靠旅遊增收。加強誠信旅遊建設,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塑造西寧旅遊誠信形象。緊緊抓住青藏鐵路全線通車的黃金機遇,在打造「青藏線」旅遊品牌中全面提升城市硬體設施的水準,加大了賓館、餐飲、車輛、民航等方面的投入,進-步完善了地區交通體系和投資環境。作為青藏經濟發展軸線的起點,青藏鐵路通車帶來的人氣凝聚力和物流增長量,已成為帶動西寧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僅2006年7月1日至8月15日,青藏鐵路通車45天,經西寧中轉的客流量達到20萬人次,據建設部專家統計分析,青藏鐵路開通後,由西寧中轉的客流量每年將達到60萬人次以上。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研究課題表明,青藏鐵路投入運營後,旅遊人數年均增長率將提高到30%左右。
西寧市的文化產業發展已呈現出體系不斷完善、門類不斷齊全、市場日益繁榮、投資主體逐漸多元化、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態勢,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展示城市文化內涵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安置就業的有效渠道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但從總體上看,仍處於起步階段,與文化產業發達地區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需要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重視和解決。
一是思想觀念滯後。許多文化單位寧可守著舊攤子,抱著日漸易碎的「鐵飯碗」,要國家養著,而沒有想著通過走產業化的道路,建設文化事業,繁榮文藝創作。受整體經濟水平的制約,市民文化消費觀念落後,「寧吃一頓飯,不看一場戲」的現象比較普遍,文化消費市場需要大力培育。
二是產業化程度還相當低。除文化娛樂、音像業等以外,市場化程度普遍較低,規模很小,沒有過硬的抗風險和競爭能力,其生產水平、經營機構與人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有很大的差距。特色文化產業還在探索階段,發展舉步維艱。特色文化產業如農民畫、根雕、玉雕、刺綉及民間戲曲表演等,品牌意識不強,宣傳推廣力度不夠,缺少走向市場所需的啟動資金,難以形成規模。對瀕臨滅絕的技藝缺乏必要、有效的保護、傳承措施,缺乏特色文化產業開發所必須的技術型、管理型和經營型人才隊伍。
三是缺乏完備的產業政策和法律法規。文化產業是改革中出現的新事物,還沒有完整的支持發展文化產業的配套政策,更缺乏完備的法規體系來保障其發展,產業經營中難以體現公平、公正的競爭。
四是文化管理體制不能適應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過多地干預文化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盡管歷經多次改革後這種情況有所改觀,但計劃經濟模式下政企不分的現象依然存在。文化經營單位放不開手腳,不能大膽去干。政府宏觀調控力度不夠,文化經營中重復建設、盲目投資、畸形競爭的現象時有發生。
3發展西寧特色文化產業對策
發展文化產業,首要的條件是實現從「市場監管者」向「產業發展推動者」的轉變,著重從規劃引導、政策推動、環境營造、市場培育、組織協調、重點幫扶等方面下功夫,推動全市文化產業走向大發展大繁榮。
3.1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經營性文化產業化。只有加快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的文化體制,才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根據西寧市近幾年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實際狀況,下一步應將經營性文化產業化作為重點,區別非經營性和經營性文化事業的界線,把允許經營的資產、資源和業務從目前的事業體制中分離出來,進行企業轉制和重組,與事業部分分別管理、分別運營。鼓勵非公有資本參與經營,按照現代產權制度、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組建公司,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3.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硬體環境。加快建成和調整出一批文化設施,為民間演出市場的開拓和各項文化交流措建平台。建設具有民族和地方表演特色,具有一定規模的民俗風情演藝接待中心。推出、展示青海獨特的賢孝演唱藝術和河湟眉戶、「花兒」、秦腔等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為其走向市場、走上產業化道路提供載體。整合現有各類市場,建立起專門的特色文化產品市場,改變現在各類文化產品摻雜在各類市場內,有市無場的局面,培育特色文化產品生產和經營的領軍企業和經營業主。
3.3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旅遊文化內涵,促進旅遊業與特色文化產業和諧發展。組織開展對西寧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對著名歷史人物、文化名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資源進行系統性挖掘、整理和利用,充實旅遊文化資源,逐步形成以自然景觀和歷史古遺參觀為路線,以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活動和地方民族風情歌舞等歷史文化傳統宣傳、講解、展示為主要內容,以唐卡、堆綉、藏飾、黃河奇石、彩陶等地方特色文化產品旅遊購物為輔的文化旅遊新格局。對一些瀕臨失傳、後繼無人的傳統產業給予扶持、振興和發展。樹立品牌意識,推出亮點,擴大對外交流,展示、推銷、發揚光大特色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和工藝美術作品,加快文化資源優勢向旅遊文化產業的轉化。研究促進旅遊業與特色文化產業和諧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強對旅行社、導游等旅遊服務部門和人員的管理,建立帶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考核體系。
3.4培育和引導民間演出市場良性發育,扶持民間特色文化演出團體發展。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通過規劃制定、項耳引導、業務指導等手段,把分散的文化企業的價值取向、利益趨向凝聚起來,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提升西寧地區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把加大投入力度與改進財政投入方式結合起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促進民間演出市場的良性發展。探索特色文化項目基金管理模式,鼓勵專業傳媒公司和民營演出團體參與劇目創作、演出策劃、節目編排、表演等各環節競爭,引導民間演出市場發育和各演出團體的健康發展。
3.5打造文化品牌,帶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品牌是具有商譽影響和商業價值的巨大無形資產。以市場為導向,努力打造文化品牌,逐步形成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龍頭。打造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能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具有較高藝術水平和代表性的民族民間精品演出劇目。深入調查和挖掘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大做強曲藝、「花兒」、皮影、雕刻等優勢產業。挖掘、展示、推出農民畫、排燈、皮影、堆綉、剪紙等藝術精品,開展規模化的旅遊文化服務,整合資源,擴大影響力,提升經濟效益,促進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
3.6加強隊伍建設,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文化產業是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智力的產業。它需要一大批具備較高的文化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同時又懂得文化產業經營管理規律的專門人才。圍繞培養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個環節,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規劃,實施引進和激勵人才的優惠政策,尤其要加強本土化人才的培養。重點加強經營管理、創作和科技創新等文化產業急需的各類人才的培養,定期和不定期地組織經營管理人員和專業骨幹進行培訓學習,培養和造就產業領域各級各類優秀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文化、精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隊伍。
3.7堅持正確方向,改革創新,共同發展。文化產品具有意識形態屬性,必須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強化宏觀調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產業資源配置上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市場手段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結構布局,調節利益分配,促進產業良性循環發展。始終把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作為。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放思想,把改革創新作為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和唯一途徑,堅持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吸納和利用社會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形成多主體公平競爭、開放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市場繁榮和產業壯大。
3.8加大扶持與引導力度。西寧特色文化資源豐富,但目前資源配置分散,產業發展缺乏有力引導。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把文化產業培育為新的支柱產業,離不開政府的引導,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撐和扶持。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銜接溝通,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從財政稅收、工商管理、社會保障、勞動人事各方面,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和扶持。堅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做到兩手抓、兩促進。通過規劃制定、項目引導、業務指導、資金支持等手段,把分散的文化企業的價值取向、利益趨向凝聚起來,集中各方力量,全面提升西寧特色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同時要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政鐿法規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重要保障。落實已有政策,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放寬准入條件,簡化審批程序,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特色文化建設。加大稅收政策扶持力度,對新開辦的文化企業,按規定免徵所得稅。企業對文化事業的捐贈,享受有關「捐贈抵稅」政策。完善土地扶持政策,對特色文化產業項目,在選址、立項、征地等方面給予優惠;在符合城市規劃前提下,允許國有文化單位在其原用地范圍內提高土地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