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動能為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今年前5月的主要數據中,投資增速放緩最引人注意。1—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速比1—4月回落了0.9個百分點,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9.4%,回落了3個百分點。這是否意味著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
新產業、新產品快速成長。一季度,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增速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快2.8個百分點。1—5月份,高技術製造業中,醫葯製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15.1%和10.1%,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1、8.2和3.2個百分點。低碳化、智能化、網路化、信息化快速發展,促進新產品大量增加。1—5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85.8%,工業機器人增長33.7%,智能電視增長23.2%。
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拓展。1—5月份,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0.7%;完成快遞業務量178.5億件,增長28.3%。信息服務、電子商務行業收入高速增長。1—4月份,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信息服務收入同比增長23.8%,其中電子商務平台收入增長40.4%。來源:人民日報
2. 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感受和建議
好好自己活好自己就很好了,想那麼多幹嘛,即使有想法也沒有意義,這不是你操心的事。
3. 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高三政治試題答案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建議你結合題目,選擇一些內容回答。
4. 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
「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准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
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徵是什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權威闡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到新常態,就不會因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風險抬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驚慌失措乃至喪失信心,從而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採取措施,逐步適應新常態。然而,僅僅適應新常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新常態。
「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突出戰略性。新常態是個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認識、適應,而且最終要引領。也就是說,要在注意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註重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夯實中長期發展基礎、增添未來發展新動力。」王軍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在採取措施穩增長、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時,要更加註重挖掘新的潛力,增添新的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後提出八個「更加註重」中,有三個更加註重與創新驅動有關,分別是:更加註重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更加註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驅動能為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斷動力。
放眼環球,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歐洲正在大力推進「工業4.0」,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涌。中國如果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不僅無法走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新常態,意味著我們要與舊有發展模式告別,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新的驅動力量。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調整,才能引領新常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5. 結合材料,運用經濟生活的知識分析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希望能幫到你。
6. 簡答題經濟發展帶來的新問題
一.環境污染嚴重。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沒有把環境污染問題放在重要的位
置,而是延續了西方國家發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發展經濟,後對環
境污染進行治理。工業排放廢氣、廢渣、廢水污染環境,尤其污染江
河直接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例如
:
我國七大江河水系,有
54%
的斷
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76%
的河流受到污染。工業經濟發展,大量
消耗資源,導致空氣中二氧化碳劇增,固體廢棄物的大量排放,污染
環境
.
例如,北京的霧霾就是環境污染的傑作
我國廢棄物排放水平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每增加單位
GDP
的廢水排
放量比發達國家高
4
倍,
單位工業產值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比發達國家
高
10
多倍。
2006
年我國工業和生活廢水排放總量
453
億噸,其中
化學需氧量排放
1348
萬噸,
居世界第一
:
二氧化硫排放量
2120
萬噸,
居世界第一
;
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
2005
年年
初,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公布了最新的「環境可持續指數」評價,
在全球
144
個國家和地區的排序中,中國位居第
133
位,在全世界
污染最嚴重的
20
多個城市中,有
16
個在中國。作為中國人民的我
們切身的感受就是經濟上去了環境卻惡化了。
二.資源消耗過大,資源浪費
改革開放
20
多年來,
我國雖實現了年均增速超過
9%
的高速度增長,
但增長主要依靠投資拉動,
增長方式相對粗放。
一些產業的盲目投資
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雖實現了產量的增長,
但卻以消耗大量資源能源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為代價,
不但不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
而且也無益於國民經濟的
健康發展
.
巨大的資源投入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三.導致產業結構失衡
目前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
傳統產業仍佔主導地位,
高技術產業比重
低。在三次產業結構方面,仍存在
農業
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
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
2002
~
2006
年,
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由
44.8
%上升到
48.7
%;
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只有
40.1
%,
服務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只有
32.2
%,
這不僅
大大低於發達國家,
也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從三大產業
對
GDP
增長的拉動作用來看,
2003
年以來,我國的
GDP
增長率都
在
10
%以上,但第一產業的貢獻率都在
0.8
個百分點以下,第二產
業在
5.3
個百分點以上,
第三產業在
4
個百分點左右。
第一和第三產
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低,而第二產業的貢獻率過高
四
.
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大
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沿海的,東部地區,還是廣大的內陸地區,都
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
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全國經濟的持續、
快速增
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然而,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區域之間市場分割、地方保護、產業結
構類同、無序競爭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特別是城鄉、區
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
且在我國人民收入嚴重兩級分化,
長期
如此會造成社會矛盾加劇,進而演變出種種問題。例如仇富等等
7. 加快發展新經濟具有什麼樣意義
「新經濟」概念並不新,最早出現於美國《商業周刊》1996年12月30日發表的一組文章中。新經濟是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術(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新科技產業為龍頭的經濟。不過,出現在中國大陸的每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卻是首次。當然,「新經濟」一詞早就在中國使用,高層也早就在講話中談及。
「新經濟」在實踐中已經開始快速發展。美國、德國是領頭羊,中國這幾年新經濟發展蓬勃洶涌。美國有蘋果、谷歌、臉譜,中國有阿里巴巴、騰訊和網路。這也就決定上個世紀90年代出現的新經濟概念的內涵外延都發生一些變化。比如,應該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智能化、感測感應技術作為新經濟的核心元素等。當然,新經濟的核心本質沒有變,即IT革命、全球化、知識經濟、智能化打造的新型製造業為一體的,低失業、低通貨膨脹、低財政赤字、高增長為特點的一種新經濟現象。新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轉型的大趨勢。
凡是新經濟發達、發展快的地區,經濟抵禦風險的能力就強,經濟持續性良性發展動力就十足。美國就是最典型的代表。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出現了二次大戰後罕見的持續性的高速度增長。美國失業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業形勢繼續惡化,全年失業率高達7.4%,失業人數多達900多萬人。然而在信息技術部門的帶領下,從1993年開始,美國就業狀況開始改善,失業率穩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計在內的話,美國1999年的消費品通脹率只有1.9%,增幅為34年來的最小值。這種經濟現象就被人們表述為「新經濟」。美國經濟出現了夢寐以求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最佳經濟狀態。這是以互聯網為主導的「新經濟」的最大貢獻。
引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美國,在全球其它地區經濟仍在苦苦探底低迷之時,美國經濟卻率先復甦。動力仍然來自於新經濟。美國的谷歌、臉譜、蘋果、微軟、IBM、英特爾等公司給美國經濟復甦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動力。美國吃盡了新經濟的甜頭。
德國經濟能夠在2008年經濟金融危機後受到的創傷最小,同樣得益於新經濟對傳統製造業的革新和升級。德國工業4.0就是在此中孕育而生的。德國所謂的工業四代(Instry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Cyber—PhysicalSystem簡稱CPS)將生產中的供應,製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後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這就是新經濟。
中國雖然在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新經濟時期沒有反應過來,但卻抓住了本次新經濟的機會。雖然新經濟在製造業上尚需像德國一樣加力,但是在服務業上新經濟運用卻領先世界,BAT在世界IT企業中也是舉足輕重的。電子商務、物流供應、O2O、互聯網金融等迅猛發展,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試想,如果沒有新經濟業態的大發展,那麼,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或更大。新經濟漸漸成為中國經濟的最強動力,而且後勁潛力非常之大。
在這個關鍵時刻,新經濟進入《報告》其意義非常重大,對處在「三期疊加」的中國經濟非常重要。新經濟必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待新經濟一定要有新思維。
新經濟一定程度上會對傳統經濟與傳統經濟金融監管帶來一些挑戰,使其深感不舒服,或者既得利益遭受損失。傳統舊勢力肯定會反撲或者阻撓甚至扼殺新經濟發展。因此,決策層、監管者以及傳統經濟業態都應該以新思維對待新經濟。新經濟給所有人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福利,沒有理由不轉換思想大力支持。這就是新經濟的分享共享特性。《報告》兩次提到分享經濟。一處說,「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台,做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另一處講,「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比如,網路約車模式就是共享經濟的典型代表。充分利用了閑置私家車資源,滿足了不同層次乘車需求,同時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特別是在去產能造成一部分職工下崗情況下,發展網路約車等新經濟共享模式非常迫切。此前,筆者乘坐專車聽司機講,許多專車司機都是做生意的商戶,由於生意不景氣都開始兼職專車司機了。
總之,無論從當前中國經濟現狀,還是從經濟發展長遠之計,發展新經濟都已經迫在眉捷了。通俗地講,新經濟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
8.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及意義
新常態主要特點: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2、結構內——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容;
3、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九大特徵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
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3、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