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循環經濟研究的開題報告怎麼寫
循環經濟是對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的簡稱,是由「資源——產品——再生資源」所構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其基本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其基本行為准則是「3R」原則,即「減量化(rece)」,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從源頭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產品和包裝容器以及初始形式多次使用,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環(recycle)」,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後能夠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其運行通過「3R」原則實現全社會的物質閉環流動。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不同,傳統經濟是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高強度地開采和消費資源以及高強度地破壞生態環境。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對經濟運行中所產生的廢物採取「邊污染邊治理」或「末端治理」的方式。循環經濟則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使物質和能量在整個經濟活動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使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物,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和環境的配置效率,根本解決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沖突,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它把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生態設計和可持續消費等融為一體,強調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因此本質上是一種不同於傳統經濟的生態經濟,是對傳統物質資料經濟發展模式的革命,是一種新型的、先進的、人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形態,是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協調發展和「共贏」發展的經濟運行理想模式。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這種經濟中,人們高強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提取出來,然後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氣和土壤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
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應當說是生態經濟理論。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經濟學原理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從最廣泛的范圍研究生態和經濟的結合,從整體上去研究生態系統和生產力系統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本質聯系和規律,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簡言之,生態經濟就是一種尊重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它要求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依託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理論。生態經濟所強調的就是要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成要素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要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既有緊密聯系,又各有特點。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就是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也可稱是一種綠色經濟,「點綠成金」的經濟。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源利用—綠色工業(產品)—資源再生」的閉環式物質流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環經濟所指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包括再生資源;所指的「能源」不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而且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注重推進資源、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推行清潔生產,以便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的主要區別在於:生態經濟強調的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強調宏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循環經濟側重於整個社會物質循環應用,強調的是循環和生態效率,資源被多次重復利用,並注重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經濟活動生態化,都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物質循環不僅是自然作用過程,而且是經濟社會過程,實質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產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也就是自然過程和經濟過程相互作用的生態經濟發展過程。確切地說,生態經濟原理體現著循環經濟的要求,正是構建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
物質循環是生態經濟的基本功能
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由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轉變,是在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下的必然選擇。客觀的物質世界,是處在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之中,物質循環是推行一種與自然和諧發展、與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相適應的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態經濟的基本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兩大基本功能,是處於不斷的轉換中。循環經濟則要求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形式上。
循環經濟在發展理念上就是要改變重開發、輕節約,片面追求GDP增長;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既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時又是經濟發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一體化戰略。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推行的主要理念是:
第一,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都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要求人類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能把自身置於這個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要從自然-—經濟大系統出發,對物質轉化的全過程採取戰略性、綜合性、預防性措施,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人類經濟社會的循環與自然循環更好地融合起來,實現區域物質流、能量流、資金流的系統優化配置。
第二,新的經濟觀。就是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來指導生產活動。經濟活動要在生態可承受范圍內進行,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循環經濟是用先進生產技術、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和共生鏈接技術以及廢舊資源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等支撐的經濟,不是傳統的低水平物質循環利用方式下的經濟。要求在建立循環經濟的支撐技術體繫上下功夫。
第三,新的價值觀。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系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新的生產觀。就是要從循環意義上發展經濟,用清潔生產、環保要求從事生產。它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並且是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並且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逐步建成循環型社會。
第五,新的消費觀。提倡綠色消費,也就是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是一種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節約型的低消耗物質資料、產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而且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還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
在於加速經濟轉型
循環經濟既然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因此,發展的關鍵在於加速經濟轉型。也就是說,要按照生態經濟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傳統的資源依賴過量消耗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用循環型、集約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也就是轉變到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模式上來,並且進入到經濟結構調整之中,以「協調」、「減量」和「循環」為主要手段,落實到各個環節,從而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
實現經濟轉型,制度環境與政策條件十分重要。要完成經濟轉型必須建立一整套新的經濟制度體系,包括產權、價格等基礎性制度,生產、采購、消費和貿易等規范性制度,財政、金融、稅收和投資等鼓勵性制度,國民經濟核算、審計和會計等考核性制度。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規范引導經濟運行。體制、制度、機制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難以轉變的,更談不上經濟轉型。此外,國家經濟綜合部門要制定產業政策,鼓勵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要利用國債等渠道進行投資引導,在各行各業促進形成循環型清潔生產環節;要運用財政、稅收手段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節約資源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對生產再生資源的產品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要積極運用價格杠桿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合理調整資源型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完善自然資源與再生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解決價格障礙。建立健全生態與環境保護和資源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各種杠桿的調節作用。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和消費者回收付費制度。明確生產商、銷售商和消費者對廢棄物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的義務。
實現有限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是企業面對的挑戰。它不僅會對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會給城市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如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以生產板材為主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注重把廢棄的礦渣重新變成產品,20年來,累計搬走廢渣1000多萬立方米,創收4.5億多元,盈利1.43億元,回收廢鋼142.3萬噸,把原先的廢渣山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公園,減少了渣塵污染,改善了生活環境。
城市在經濟轉型中,特別是資源型城市,更要重視同城市建設、產業優化和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相結合,要按照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的理念,合理進行城市規劃和功能布局。在城市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充分考慮城市產業體系之間的銜接以及環境的可容量。使生態經濟理論指導下的循環經濟在企業、產業園區、城市和社區全面推進,有序地加快發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一是倡導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綠色發展。
在綠色經濟的框架下,推動包括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經濟、合理消費等在內各領域的發展。把低碳經濟的概念落在節能減排、環保、能源效率提高上,落在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上,落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上。
二是低碳技術要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發展。我們應根據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國際社會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趨勢,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適用技術的層次體系,做到各種技術之間互相協調。不僅要加大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也要著力加強新能源技術、清潔煤技術、節能降耗等戰略性技術的研發和儲備。
三是通過低碳技術和產業政策,揚長避短,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推動低碳經濟技術發展涉及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和各個行業,關繫到經濟結構的調整,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關繫到國際的科技競爭和市場競爭。低碳經濟必須「魂要附體」,而傳統產業以及新興產業正是這個「體」之所在。
四是充分考慮碳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的反制措施。
一方面,我們要自主實現節能減排,服務我們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應充分考慮對碳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的反制措施,在全球變化經濟博弈中不受損失或少受損失。
㈡ 誰有有關循環經濟的資料
循環經濟(cyclic economy)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循環經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其基本特徵是:
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
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
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
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循環經濟即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也被稱為經濟(或產業)的生態化轉型。即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自然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循環經濟」一詞是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生態經濟時談到的。波爾丁受當時發射的宇宙飛船的啟發來分析地球經濟的發展,他認為飛船是一個孤立無援、與世隔絕的獨立系統,靠不斷消耗自身資源存在,最終它將因資源耗盡而毀滅。惟一使之延長壽命的方法就是實現飛船內的資源循環,盡可能少地排出廢物。同理,地球經濟系統如同一艘寧宙飛船。盡管地球資源系統大得多,地球壽命也長得多,但是也只有實現對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地球才能得以長存。
循環經濟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環境保護思潮興起的時代,首先是在國外出現,經歷了近十多年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循環經濟的思想只是一種理念,當時人們關心的主要是對污染物的無害化處理。20世紀80年代,人們認識到應採用資源化的方式處理廢棄物。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可持續發展戰略成為世界潮流的近些年,環境保護、清潔生產、綠色消費和廢棄物的再生利用等才整合為一套系統的以資源循環利用、避免廢物產生為特徵的循環經濟戰略。 循環經濟是與線性經濟相對的,是以物質資源的循環使用為特徵的。
所謂循環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而不是機械論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傳統經濟相比,循環經濟的不同之處在於: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其特徵是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在這種經濟中,人們高強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提取出來,然後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氣和土壤中,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為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其特徵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質和能源要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循環經濟的本質是生態經濟
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應當說是生態經濟理論。生態經濟學是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經濟學原理為主導,以人類經濟活動為中心,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從最廣泛的范圍研究生態和經濟的結合,從整體上去研究生態系統和生產力系統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會之間的本質聯系和規律,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資源。簡言之,生態經濟就是一種尊重生態原理和經濟規律的經濟。它要求把人類經濟社會發展與其依託的生態環境作為一個統一體,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遵循生態學理論。生態經濟所強調的就是要把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多種組成要素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與實施,要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發展全面協調,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三R」為原則(即減量化Rece、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以生態產業鏈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達到實現物質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既有緊密聯系,又各有特點。從本質上講循環經濟就是生態經濟,就是運用生態經濟規律來指導經濟活動。也可稱是一種綠色經濟,「點綠成金」的經濟。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成為「資源利用—綠色工業(產品)—資源再生」的閉環式物質流動,所有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環經濟所指的「資源」不僅是自然資源,而且包括再生資源;所指的「能源」不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而且包括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綠色能源。注重推進資源、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和推行清潔生產,以便把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盡可能小的程度。
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的主要區別在於:生態經濟強調的核心是經濟與生態的協調,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有機結合,強調宏觀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循環經濟側重於整個社會物質循環應用,強調的是循環和生態效率,資源被多次重復利用,並注重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資源節約。生態經濟與循環經濟本質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經濟活動生態化,都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物質循環不僅是自然作用過程,而且是經濟社會過程,實質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產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也就是自然過程和經濟過程相互作用的生態經濟發展過程。確切地說,生態經濟原理體現著循環經濟的要求,正是構建循環經濟的理論基礎。
物質循環是生態經濟的基本功能
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理念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深刻認識和反思的結果,也是人類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中陷入資源危機、環境危機、生存危機深刻反省自身發展模式的產物。由傳統經濟向生態經濟、循環經濟轉變,是在全球人口劇增、資源短缺和生態蛻變的嚴峻形勢下的必然選擇。客觀的物質世界,是處在周而復始的循環運動之中,物質循環是推行一種與自然和諧發展、與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求相適應的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和生態經濟的基本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兩大基本功能,是處於不斷的轉換中。循環經濟則要求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優化環境,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使生態經濟原則體現在不同層次的循環經濟形式上。
循環經濟在發展理念上就是要改變重開發、輕節約,片面追求GDP增長;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既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也是一種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時又是經濟發展、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的一體化戰略。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推行的主要理念是:
第一,新的系統觀。循環經濟與生態經濟都是由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等要素構成的大系統。要求人類在考慮生產和消費時不能把自身置於這個大系統之外,而是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研究符合客觀規律的經濟原則。要從自然-—經濟大系統出發,對物質轉化的全過程採取戰略性、綜合性、預防性措施,降低經濟活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使用及對人類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人類經濟社會的循環與自然循環更好地融合起來,實現區域物質流、能量流、資金流的系統優化配置。
第二,新的經濟觀。就是用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規律來指導生產活動。經濟活動要在生態可承受范圍內進行,超過資源承載能力的循環是惡性循環,會造成生態系統退化。只有在資源承載能力之內的良性循環,才能使生態系統平衡地發展。循環經濟是用先進生產技術、替代技術、減量技術和共生鏈接技術以及廢舊資源利用技術、「零排放」技術等支撐的經濟,不是傳統的低水平物質循環利用方式下的經濟。要求在建立循環經濟的支撐技術體繫上下功夫。
第三,新的價值觀。在考慮自然資源時,不僅視為可利用的資源,而且是需要維持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在考慮科學技術時,不僅考慮其對自然的開發能力,而且要充分考慮到它對生態系統的維系和修復能力,使之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在考慮人自身發展時,不僅考慮人對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第四,新的生產觀。就是要從循環意義上發展經濟,用清潔生產、環保要求從事生產。它的生產觀念是要充分考慮自然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盡可能地節約自然資源,不斷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並且是從生產的源頭和全過程充分利用資源,使每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達到廢物最小化、資源化、無害化。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實現區域或企業群的資源最有效利用。並且用生態鏈條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區與郊區、行業與行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可持續生產和消費,逐步建成循環型社會。
第五,新的消費觀。提倡綠色消費,也就是物質的適度消費、層次消費。是一種與自然生態相平衡的、節約型的低消耗物質資料、產品、勞務和注重保健、環保的消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多次性、耐用性消費,減少一次性消費。而且是一種對環境不構成破壞或威脅的持續消費方式和消費習慣。在消費的同時還考慮到廢棄物的資源化,建立循環生產和消費的觀念。
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
在於加速經濟轉型
循環經濟既然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理念和模式,因此,發展的關鍵在於加速經濟轉型。也就是說,要按照生態經濟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從傳統的資源依賴過量消耗型、粗放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向資源節用循環型、集約經營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也就是轉變到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模式上來,並且進入到經濟結構調整之中,以「協調」、「減量」和「循環」為主要手段,落實到各個環節,從而達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目的。
實現經濟轉型,制度環境與政策條件十分重要。要完成經濟轉型必須建立一整套新的經濟制度體系,包括產權、價格等基礎性制度,生產、采購、消費和貿易等規范性制度,財政、金融、稅收和投資等鼓勵性制度,國民經濟核算、審計和會計等考核性制度。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規范引導經濟運行。體制、制度、機制沒有根本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是難以轉變的,更談不上經濟轉型。此外,國家經濟綜合部門要制定產業政策,鼓勵發展資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要利用國債等渠道進行投資引導,在各行各業促進形成循環型清潔生產環節;要運用財政、稅收手段鼓勵企業積極開展節約資源和廢棄物循環利用,對生產再生資源的產品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要積極運用價格杠桿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合理調整資源型產品與最終產品的比價關系,完善自然資源與再生資源的價格形成機制。解決價格障礙。建立健全生態與環境保護和資源補償機制,充分發揮各種杠桿的調節作用。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和消費者回收付費制度。明確生產商、銷售商和消費者對廢棄物回收、處理和再利用的義務。
實現有限資源的最大限度利用是企業面對的挑戰。它不僅會對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會給城市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如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以生產板材為主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和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注重把廢棄的礦渣重新變成產品,20年來,累計搬走廢渣1000多萬立方米,創收4.5億多元,盈利1.43億元,回收廢鋼142.3萬噸,把原先的廢渣山變成了一座美麗的公園,減少了渣塵污染,改善了生活環境。
城市在經濟轉型中,特別是資源型城市,更要重視同城市建設、產業優化和老工業基地的改造相結合,要按照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的理念,合理進行城市規劃和功能布局。在城市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要充分考慮城市產業體系之間的銜接以及環境的可容量。使生態經濟理論指導下的循環經濟在企業、產業園區、城市和社區全面推進,有序地加快發展,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
㈢ 超越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與探索
摘要:本文介紹河南超越企業集團運用大循環思想,即大循環中套中循環,中循環中套小循環,環環相扣,產業代謝,共生耦合,循環反饋的新理念,制訂循環經濟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理念是先導,規劃是基礎,實施是關鍵的階段性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特別提到以資源為紐帶,項目為載體,全面推進廠(礦)區「三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礦區是集團的時代使命。並通過循環機理分析,回答了能不能循環以及怎樣循環的問題。
關鍵詞:循環經濟;實踐;探索
河南超越企業集團(以下簡稱集團)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成立於1988年,是一家跨行業、跨地區的綜合性民營企業集團。經營范圍涉及煤炭資源採掘、房地產開發、文化傳播服務等領域,主營業務為煤炭資源開發及銷售。現有資產總額達12 億元,年銷售收入2 億元,其中煤炭銷售收入6000多萬元,利潤總額3700 余萬元;員工2000 餘人,其中各類中、高層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200餘名。
近年來,集團先後被授予「中國最具生命力民營企業」、「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範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私營企業百強」、「河南省十佳誠信企業」、「安陽市誠信經營五星級企業」、「安陽市最大貢獻企業」等30多個榮譽稱號。
集團是靠文化傳播起家的。1995 年,為響應全國工商聯興辦「光彩事業」的號召,集團在董事局主席倡導下,推進「返鄉富民工程」,投資1300多萬元,興建了年產9萬噸的九龍山煤礦。從此,煤炭資源開發成為集團的主業之一。1999年租賃地方國營安陽礦務局因水淹而停產的王家嶺煤礦,投資2000多萬元部分恢復了生產,邊排水邊採煤,每年產煤10 萬噸左右。幾年來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使集團連續保持年25%的增長速度。2001年集團董事局經過戰略梳理決定,要不斷擴大煤炭生產規模,必須把取得更多資源作為突破口。於是,通過多方努力,先後取得地質儲量3.89 億噸的煤炭資源采礦權與探礦權,為現有煤礦的技術改造,擴大生產規模,建設大中型煤礦奠定了物質基礎。
一、理念是先導
2001年,集團斥資近百萬元,聘請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為集團設計管理模式。幾年來,在具體物化的基礎上,集團董事局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單純的挖煤、賣煤不是一種好的經營方式,必須延長產業鏈條,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但是1997 年以來煤炭行業的連續低迷,集團作出投資決策也需經過一個艱難的過程。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是著名的「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內涵。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如何確保集團的快速發展,這是當時董事局研究和思考的重點問題。集團用了幾乎半年時間,組織中、高層管理人員反復學習,認真研究,客觀地分析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科學務實地審視集團戰略。2003 年9 月,董事局重新提出「以煤炭開發為基礎;以拉長產業鏈,多元化經營為重點;以建成『煤電工業園』和『煤化工業園』為標志;以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為目標;以增長企業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為核心;以堅持以人為本,確保安全生產,狠抓管理提升,提高機制創新為動力,促進集團持續、穩定、協調、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這就是集團「雄鷹」戰略的指導思想,用現在的觀點來說,這一思路正是一種樸素的循環經濟萌芽思想。
之後,黨和國家反復提出構建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諧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通過系統學習,集團董事局的戰略思想更加清晰,戰略目標更加明確。我們認識到,集團當前從事的煤炭資源開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吃的是祖宗留下的飯,如果不注意節約,搞什麼掠奪性開采,或者不在綜合利用上做文章,破壞生態,污染環境,那就會斷了子孫的糧。這種不道德的事,我們堅決不能幹。必須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遵循「超越自我,奉獻社會」的企業宗旨重新審視集團的發展戰略。2004 年初,我們深入分析了資源採掘型企業的特點,充分研究了國家頒布的環保政策,較早地提出了「形成產業族群,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集團組織有關人員對循環經濟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先後三次組織內部論壇,向中、高層管理人員進行宣講,使大家對循環經濟模式有了深刻的理解,認識到煤炭業要想發展壯大,必須走循環經濟之路。在此基礎上,2004 年年底集團董事局研究決定,把「雄鷹」戰略的指導思想調整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為己任,以堅持以人為本,增強創新能力為動力,以投融資和管理為核心,運用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手段,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和『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基本特徵,建設節約能(資)源、清潔生產、『三廢』綜合利用、生態環境美化、可持續發展的循環型企業、節約型生態園區、和諧型綠色城鎮。通過5年或稍長一段時間的努力,把集團建成一個現代化、配套全、效益好、環境美的特大型企業集團。」把循環經濟的理念納入集團戰略管理是一次認識上的質的飛躍。
二、規劃是基礎
發展循環經濟的理念確立了,認識統一了,如何貫徹就成了重要問題。集團根據「樹現代企業品牌,創百年超越老店」的最高目標,先後三次進行管理提升,其標志是重視戰略管理、制度建設和文化塑造。這些年來,從管理上基本形成了戰略———規劃———計劃的管理體系,作為集團「雄鷹」戰略的縱向延伸。2005年初,集團著手編制《河南超越企業集團循環經濟規劃》,把產業序列的各種項目分別納入到該規劃之中。
2005年7月,《國務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若干意見》頒布後,集團董事局對原循環經濟規劃的指導思想、循環結構、關聯特點、實施保障等內容進一步進行了梳理。即:
堅持一條思想主線———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集團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突出兩大戰略重點———一是以煤炭為核心資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按照循環經濟的客觀要求,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轉化價值;二是以項目為載體,運用資本運營方式,引進戰略夥伴,實現共贏發展。
推進廠(礦)區「三化」———一是以煤———電———材———建、煤(氣)———焦———化為母體的產業鏈,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打造產業聚集平台,實現工(礦)產業化;二是以資源(農業)為紐帶,構建「礦業農庄」的發展模式,推進工(礦)業反哺農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逐步實現農村現代化;三是以生態維護為重點,規劃小城鎮建設,配套基礎設施,保護生態環境,開展文化服務,建設和諧礦區,提高城鎮化水平。
形成四大產業體系———一是生態(文化)產業體系,二是農業產業體系,三是房地產業體系,四是工(礦)產業體系。以「文化為特色、資源(農業)為紐帶、房地產為基礎、工(礦)業為主體」,達到產業代謝,共生耦合、互為促進、共同發展的關聯效果。詳見圖1。
圖1 超越企業集團產業循環耦合圖
這個圖勾勒了集團發展循環經濟的獨特理念和基本框架,說明這是一個具有立體結構特徵的大循環,與集團現在從事的產業都有交融,各產業既是一個獨立的循環體,又與其他產業保持相互代謝,共生耦合,互為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各產業群的中循環和具體項目的小循環,相互循環反饋,形成活力機制。圓圈和中間的五角形是產業群的定義域,但不限於此,凡是能夠延伸開發的其他項目以及通過合資合作、並購重組、政策整合的項目均應包含在其中。
在集團循環經濟規劃框架的基礎上,集團與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合作,於2007年3月重新編制了更為詳盡的《河南超越企業集團循環經濟規劃實施方案》,該方案對產業鏈的循環原理、平衡機理,在技術層面上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比如,在保證現有煤礦安全生產的前提下,集團規劃對九龍山煤礦和王家嶺煤礦進行各30萬噸/年的技術改造;在已取得龍宮井田7844萬噸儲量的采礦權基礎上,新建一座年產45萬噸的王家嶺新井;經國土資源部劃定礦區范圍批復,取得在彰武—倫掌北部井田34.7925平方千米的探礦權,詳查顯示儲量為26052 萬噸,規劃新建一座180萬噸煤礦,該煤礦主產焦煤。因此,配套建一個90 萬噸煤焦化項目和一座綜合洗選能力為200萬噸的洗煤廠。為礦井水、煤矸石、煤泥等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擬建一個2×140 兆瓦煤矸石熱電聯產機組。電廠所排粉煤灰渣供一個4×6000萬塊砌塊磚廠使用,變廢為寶。其循環原理見圖2。
從圖2中可以看出:4 座煤礦每年總計生產能力為285 萬噸,其中45萬噸王家嶺新井和180 萬噸倫掌煤礦是標志性工程;2×140 兆瓦煤矸石熱電聯產機組是循環鏈的「發動機」,是「三廢」利用的關鍵工程;90 萬噸煤(氣)焦化工程是產業鏈中附加值更高的重點項目,均被安陽市列入「十一五」規劃之中。
按照規劃,在未來5~10年內,如果上述項目均能建成投產,集團需陸續投資50多億元,預計年銷售收入40億元,年上繳稅金3億多元,年稅後利潤7億元。如果科學地解決好「三下」壓煤的開采,可以增加2000 多萬噸煤的產量,增加銷售收入70億元,利潤總額26億元。
三、實施是關鍵
規劃是行動的指南,是鼓舞員工士氣的號令,是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統一步伐的有力武器。但只有一個好的規劃,若執行不到位,規劃也會落空。這個利害關系,集團董事局非常清醒。因此,在循環經濟規劃形成之時,集團執行委員會就對組織機構進行了調整,細化了各部門的職責,並和各系統主要負責人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制訂了業績考核標准。把實施循環經濟的績效和員工薪資、獎罰、任用、提升掛起鉤來,形成全員關心循環經濟發展、都干循環經濟事情的良好氛圍。為了切實加強領導,集團還專門成立了循環經濟領導小組,由楊清河任組長,其他各業務和職能部門的執行總裁任副組長。
循環經濟領導小組,首先根據循環經濟規劃、實施原則、循環機理,對實施計劃作了分解和安排。實施原則有四條,即:在一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根據產業鏈的關聯程度,採取「一攬子規劃」的原則;根據循環經濟規劃,採取「集中式委託設計」的原則;根據可行性研究和設計,採取「打捆報審」的原則;根據立項評審,將建設周期短的項目作為突破口,採取「早建設、早投產、早收益」的原則。循環機理主要把循環鏈中廢棄物利用作了能量平衡分析,回答能不能循環以及怎樣循環的問題。詳見圖3。其次,在煤炭系統兵分三路,一是對外專門跑項目立項,組織編評文件的起草和審核,委託設計機構進行專業化設計,辦理審批立項手續,以具備開工建設條件。目前,大部分項目前期論證和准備工作基本完成;二是內部成立項目實施部門,強化籌備處的功能,成熟的項目啟動後,主持做好現場施工與管理;三是原有的煤礦,在安全達標的前提下,繼續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第三,強化融資力度,成立融資辦公室和證券投資部,從企業自籌、戰略夥伴合資合作、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多種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有投資意向的戰略夥伴已經和集團簽訂了合資合作協議,啟動資金有了一定保障。
圖2 河南超越企業集團工業循環經濟產業鏈循環原理圖
圖3 河南超越企業集團工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物質能量分析平衡圖
安陽市已經把集團列為市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目前,正在申報河南省循環經濟第二批試點單位。
㈣ 靈寶市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探索與實踐
摘要:本文通過對靈寶市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論述,系統總結了從礦產資源屬性出發,形成閉合的循環發展框架的經驗。通過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提高開發和利用效益,增強供給保障能力,科技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拉伸產業鏈條和發展後續產業,廢棄物利用和污染治理,合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等積極有效措施,做到可持續發展。並對今後的礦業循環經濟發展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礦業;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之一,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靈寶市作為全國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礦產資源大市,在經過近30年的持續強力開發的基礎上,如何在循環經濟背景下實現礦業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挑戰性課題。
一、礦業發展中遭遇的困境
靈寶市位於河南省西部,豫秦晉三省交界。大地構造位於華北地台南緣,屬華北地台南部邊緣豫西斷隆的組成部分,南鄰秦嶺地槽褶皺系,獨特的大地構造位置,使區內形成了豐富礦產資源,已發現金、銀、銅、鉛、鐵等金屬礦產和石墨、硫鐵、蛭石等非金屬礦產31種礦產資源。境內的小秦嶺金礦田是全國16個重點金屬成礦區帶之一的豫西成礦區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大型產金基地。靈寶市礦業開發歷史悠久,礦業企業眾多,隨著以黃金礦山為代表的礦業開發的不斷深入,進入21世紀,由於開發所引發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
(一)資源持續消耗,供需矛盾顯現
靈寶市黃金礦山開發起始於20世紀70年代,長期以來,全市的經濟增長方式基本上走的是一條粗放型的經營路子,經濟增長靠增大投入、上大項目、鋪新攤子,能耗高、污染重、產業化水平低。企業的發展基本靠拼賣資源,「有水快流」,資源枯竭正在威脅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據統計,2002年底金礦保有金屬儲量僅剩41.44噸,對於黃金資源大市而言形勢危急。
(二)產業集中度低,企業發展艱難
由於歷史原因,小秦嶺地區礦山企業形成了「多、小、散」的狀況。2002年,全市共設置采礦權55個,探礦權46個,而礦業權人眾多,隸屬關系復雜,礦權設置極其分散。由於礦業開發集中度較低,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大、安全隱患多、礦業秩序亂、礦政管理難、行業自律差、綜合開發利用水平低、經濟效益低,難以做大做強,最終導致的是企業惡性競爭和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2002年,全市國有企業采選業工人年平均工資僅5440元。
(三)產業鏈條短小,精深加工滯後
2002年,靈寶市礦產采選業總產值725119.8萬元,國有及非國有規模以上企業145家;相關能源與原材料加工(製品)業總產值218560萬元,國有及非國有規模以上企業34家。礦產采選業和相關能源與原材料加工(製品)業工業總產值比值為1∶0.3,采選業規模龐大,而礦業相關產業及後續加工業規模弱小,在礦產品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開發方面發展緩慢。
(四)長期強力開發,環境問題突出
靈寶市礦山企業較多,開采歷史較長,礦山日積月累所形成的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影響和破壞越來越大,所需恢復治理資金數額巨大,企業難以承受,在礦業集中開發區已經形成了「先開發、後建設,先破壞、後治理」的現實,背上了沉重的地質環境債務。據統計,全市固體廢棄物存放量累計已達4542.54萬噸,其中廢石存放量2480.47萬噸,尾礦存放量2062.05萬噸。
受到上述種種因素的限制,已經發展壯大的礦業經濟面臨著供需緊張、發展速度緩慢、步履維艱的局面,靈寶市的礦業開發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輝煌和榮耀後,陷入瞬間的困惑和艱難,但帶來更多的是對於傳統礦業發展和礦業增長模式的深刻思考。
二、礦業循環經濟發展思路
傳統的礦業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污染排放」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靈寶市礦業經濟發展正是受傳統發展模式影響,表現出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不可持續等弊端。因為礦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如果按照其單向流動的最終結果必將導致「礦竭城衰」。
而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再生產品」的反饋式流程模式,礦業開發在循環經濟中通過節約、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提高資源開發和利用效益,增強資源供給的保障能力,科技進步促進產業升級,拉伸產業鏈條和發展後續產業,廢棄物利用和污染治理,合理有效保護生態環境等積極有效措施,做到可持續發展。
作為礦產資源大市,靈寶市在遭遇礦業發展短期困境後,明智地選擇了礦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並進行了積極大膽的探索和實踐。
(一)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保障礦業持續發展
礦產資源嚴格實行依法開采、保護性開采,礦業開發不但要講經濟效益,更要講社會責任。靈寶市通過嚴格而不鬆懈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建立綜合利用評價體系,確保資源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做到「吃干榨凈」,保證了在新增儲量一定的情況下,使「一礦變多礦」、「貧礦變富礦」,有限的資源提供了更多的礦產品。2006年,全市黃金礦山企業平均開採回採率為92.5%,采礦貧化率12.59%,綜合利用產值4741.81萬元,其中企業開採回採率最高的為96.8%,采礦貧化率最低的為6.24%。
礦產資源管理部門的嚴格管理和積極引導,促使企業自覺提高了綜合利用和節約利用的意識。以靈寶金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例,為提高綜合利用水平,進行了1000噸選廠改擴建項目,年可入選礦石35萬噸,生產黃金185千克、白銀238 千克、鉬精粉618 噸、鉛精粉4290 噸、銅硫精粉2100噸,尾渣採取濃密壓濾乾式堆放,廢水達到循環利用,實現了對金礦及其伴生資源的綜合回收利用,新增產值1.013 億元,新增利稅3300 余萬元。為提高節約利用的水平,該公司從降低原礦入選品位入手,提高資源利用率,興建大型低品位礦石堆浸場,利用成熟的堆浸技術,實現對低品位金礦石的規模開發利用,年可處理低品位礦50 萬噸以上,平均品位0.6克/噸,目前已生產黃金9764.71兩。
(二)區內整合優化布局,區外開發走出效益
針對靈寶市礦業開發中所遭遇的深層次問題,2003年靈寶市委、市政府科學制定了保障黃金礦業可持續發展的「區內整合、區外開發」戰略。區內以優化礦權布局,提高礦業開發集中度為目的,確保黃金資源向優勢骨幹企業聚集,做大做強黃金企業,著力打造靈寶黃金「航母」。區外以開發資源、增加儲備為目的,實施走出去戰略,實現再造一個「靈寶黃金」的目標。
通過區內整合、區外開發,小秦嶺礦區目前實現了由黃金股份、金源礦業、黃金投資、文峪金礦、秦嶺金礦、金渠股份、老鴉岔金礦、雙鑫礦業等8大企業支撐發展的良好格局,資源配置得到優化,企業核心競爭力大大增強。黃金股份下轄靈寶黃金冶煉、槍馬金礦和崟鑫金礦三個分公司,控股新疆哈巴河華泰公司、江西明鑫礦業公司等區外9個子公司,「靈寶黃金」股票於2006年1月12日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現在市值達到40億港元。金源礦業下轄4個黃金生產分公司和晨光化工、桐輝精煉2個子公司,2006年生產黃金14.52萬兩,居河南省黃金礦山企業首位,交易黃金位居上海黃金交易所149家會員單位第四,省百強工業企業排名第40位。
(三)實施深部外圍找礦,提高資源保障程度
開發資源,增加儲備,是提高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在發展中,靈寶市逐步探索形成了「淺部資源危機,深部外圍資源接替;主礦產資源危機,共伴生礦產接替;主要礦產資源危機,其他礦產資源接替;區內資源危機,區外資源接替」的科學資源接替思路。
小秦嶺礦區目前累計探明黃金工業儲量401噸,但據多位專家預測,遠景資源潛力應為1156噸左右,說明尚有755噸黃金儲量未探明,探礦潛力巨大,探礦空間主要位於深部。引導企業向深部要資源,並積極開展小秦嶺深部成礦規律研究,是提高資源保障程度的關鍵措施。靈寶黃金股份公司的槍馬金礦、崟鑫金礦,金源礦業公司的桐溝金礦、大湖金礦,黃金投資公司的安底金礦都是有著20多年歷史的老礦山企業,近年來通過強力的深部探礦,先後提交儲量報告14個,增加金屬儲量55.95噸,有效地延長了礦山服務年限,極大程度上保障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近幾年,靈寶市又先後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開展了白雲岩資源、磷礦資源、鉬礦資源、重晶石資源、硅石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力爭形成一批新的礦產資源接續基地,並積極引導企業向金以外礦種發展,向非傳統資源發展,提高資源的保障和利用程度。
(四)積極培育循環試點,以點帶面推動發展
科學合理的設計是推行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通過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積極引導企業構築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理念和核心競爭力的礦業發展新模式。靈寶市選擇在交通便利、能源供應等基礎設施齊全的城區附近建立工業園區,把礦業企業引導入園建立試點,推行清潔生產、節約和綜合利用能源,引導礦業企業逐步走上循環經濟發展道路。
硫鐵化工的發展成為礦業循環經濟的大膽嘗試。地處靈寶朱陽深山的銀家溝硫鐵礦儲量高達4800萬噸,1997年就曾被列為省重點工程。但由於單純依靠原礦出售,效益長期不佳,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無法得到凸現。2004年秋,靈寶市大膽提出了高起點、高標准實施硫鐵化工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的設想,在城南工業區投資興建了靈寶市金源晨光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通過一期工程建設,實現了集采礦、選礦、焙燒、制酸、化肥生產、精渣金屬回收、余熱發電為一體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年采選硫鐵礦20萬噸,生產硫精粉9萬噸、硫酸12萬噸、磷復肥8.7萬噸、鐵精粉6.5萬噸、發電2040萬度。2006年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利稅3000餘萬元。2007年3月開工奠基的二期多金屬綜合回收項目,採用酸化焙燒、酸浸、萃取、電積、氰化置換等工藝,綜合回收硫精礦中共生的金、銀、銅、鋅等金屬。建成後,又可新增產值2.1億元以上,利潤3000萬元以上。硫鐵化工循環經濟模式的成功,為靈寶市礦業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增強了礦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廣和深入。
(五)拉伸礦業產業鏈條,打造有色加工基地
節約資源,挖掘潛力,拉伸產業鏈條,發展精深加工,是發展資源型循環經濟的必由之路。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靈寶市已經初步形成了黃金、硫鐵化工、銅業、鉛業四大礦業產業鏈。
黃金產業鏈是受益於黃金產業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集地探、采礦、選礦、冶煉、深加工、網上交易於一體的完備的產業鏈條。目前,全市精煉黃金能力達30噸,精煉白銀能力達100噸,加工金銀首飾能力達11噸。全市擁有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單位3個,桐輝精冶公司成為國內標准金錠和金條供應企業,「靈寶金」商標已在國家工商局登記注冊。硫鐵化工產業鏈依託靈寶市金源晨光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目前已經發展壯大,成為礦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成功典範。銅產業鏈是為了有效利用綜合回收的共伴生銅,在冶煉環節電解銅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進行精深加工,建成年產2400噸銅箔項目,目前生產的18微米、35微米、70微米、105微米高檔紅化電解銅箔已經出口到韓國、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用於生產高檔覆銅板和印製手提電腦線路板、超薄液晶顯示器、手機、汽車控制板、工業用高壓控制板等電器產品中,該項目研究填補了河南省電解銅箔生產的空白。正在積極實施的2萬噸銅冶煉和年產8000噸高檔銅箔、240萬張覆銅板等重點項目,全部建成後全市銅冶煉能力將達到5萬噸以上。鉛產業鏈是將全市原有的23家煉鉛企業整合為4家,並實施了氧氣底吹煉鉛新工藝改造,實現低耗能、低污染,全部建成投產後,全市鉛鋅生產能力將達到50萬噸以上。
2007年,靈寶市提出了「打造有色金屬冶煉與加工基地」的宏大目標,更加豐富和延伸了四大產業鏈條,使礦業循環更加閉合。圍繞鉛冶煉,完善「鉛冶煉——煙氣制酸——煙化提鋅——濕法煉銅——廢渣提金銀——硫酸渣添加制水泥—有色金屬精深加工」產業鏈。利用黃金尾礦廢渣進行多金屬綜合利用,實現「尾礦、廢渣——浮選——硫精粉制酸——余熱發電——火法煉銅——綜合回收金、銀等——硫酸渣外賣水泥廠」的產業鏈。
(六)依靠礦業科技進步,積極推進產業升級
循環經濟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加大科技投入,積極研究新技術、應用新工藝、選用新設備,加強技術集成,逐步提高礦產資源開采、利用、資源回收的技術裝備水平。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開發研究,逐步形成和完善自身的技術體系,推動礦業開發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靈寶市依託資源優勢,聯合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成立技術研發中心,並鼓勵企業相繼成立各級工程技術中心,金源礦業公司還建立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通過加大科技投入,不斷研究、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提升采選技術水平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在采礦生產中相繼探索、採用了岩爆防治技術、旋臂梁和前探梁相結合支護技術、緩傾斜薄礦脈開采等先進實用技術。啟動了低品位金礦石堆浸,對硫鐵礦進行了綜合利用。對礦山選廠進行技術改造,由原來汞選+浮選逐步改為重選+浮選,在環保上、規模上、效益上效果明顯。
金源礦業公司採用自主研發、自行設計的選冶聯合工藝技術,建立千噸選廠,對金礦及伴生的銀、銅、鉬、鉛、硫等資源實行綜合回收。黃金股份公司投資1.3億對黃金冶煉廠生產工藝進行改造,目前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黃金冶煉廠。利用新生產工藝設計和建造了開源冶煉廠,各項工藝和指標都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技術進步,帶來了產業升級,產業升級帶來的是更大的效益,目前全市金精粉冶煉能力提高到日處理800噸的水平。
(七)引導礦山廢物利用,努力改善礦山環境
礦山廢棄物的利用是循環經濟中的閉合鍵,也是易脫落鍵。通過科技的運用,認識水平的提高,就能改變礦與非礦,有用與無用的概念,尾礦、廢渣的二次利用圓滿畫上循環經濟閉合環。
過去,由於受粗放式礦業開發模式影響,以及選礦技術條件限制,大量的共、伴生礦物資源未能回收,囤居在尾礦之中。靈寶市於2003年組織開展了以低品位礦和尾礦為對象的全市范圍大調查,目前我市黃金礦山尾礦品位多數都在0.3克/噸~0.68克/噸之間,同時尾礦中還含有Cu、Pb、Zn、S、Fe、Ag等。據保守統計,全市黃金尾礦量高達1660萬噸,含金金屬量約8787千克。在掌握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引導的方式,鼓勵企業對尾礦進行二次利用。靈寶市礦產資源開發總公司與韓國光州廣域市健榮開發(株)社會聯合對黃金尾礦資源進行開發研究,金渠股份公司、秦嶺金礦等礦山企業均在2005年開始組成了尾礦開發利用公司,著力開發利用黃金尾礦資源。秦嶺金礦等礦業企業利用尾礦資源,回收率達60%以上,發展勢頭良好。
廢渣在傳統概念中是冶煉環節中不可避免的最終廢棄物,然而冶煉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改造,打開了思路,在對共伴生元素進行了綜合回收利用的基礎上,尾渣作為水泥添加原料,被市內外的水泥生產企業利用,在實現廢棄物有效利用的同時,實現了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八)發展礦業資源文化,引導礦業經濟轉型
資源是一種文化。靈寶這座城市,是因資源而興起、以資源為特色的礦業城市,礦業的興衰榮辱、成長發展正是這個城市的見證。因此小秦嶺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豐富的礦產資源,更重要的是蘊涵其中的資源文化,深入的挖掘和發揮就會產生巨大的效益。
2005年,靈寶市成功申報小秦嶺省級地質公園,通過景點規劃和建設,於2006年9月開園。開園幾個月,就取得了不俗的業績,參觀人數就達到6萬人次。對於縣域經濟而言,可以很大程度地帶動當地住宿、餐飲等服務業的發展。地質公園正是一張名片,有效帶動地質旅遊事業的發展,以此為契機,可以催生開發以礦山地質旅遊、黃金生產旅遊等一系列促進旅遊事業發展的項目,構建地質大旅遊框架。目前,靈寶市已經開始構思和謀劃建設一座以黃金礦山為主題的礦山公園,建設一座以黃金為特色的地質博物館。
發展地質旅遊只是利用資源文化的一種形式,還有其他多種形式值得探索和嘗試,但它更重要的是利用現有礦業資源,為今後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更深入發展指出了一個思路。
總之,靈寶市通過近年來對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不斷探索和實踐,礦業經濟實現了良性發展。2006年,全市礦產采選業和相關能源與原材料加工(製品)業工業總產值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達到341.5057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9.63%。其中:礦產采選業總產值258.9819億元,比2002年增長471%;工業增加值74.0719億元,比2002年增長337%。全市礦業經濟總量龐大,快速發展的礦業已成為全市工業的基礎。礦業領域不僅工業增加值明顯,對提高地方GDP的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對社會經濟的貢獻突出,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更重要的保障作用。
可以看出,發展礦業循環經濟,要從礦產資源屬性出發,形成閉合的循環發展框架。在勘探環節,要把握探礦增儲,講究綜合勘探、綜合評價,這是資源利用的基礎;在開采環節,利用先進技術和裝備,提高回採率和降低貧化率,延長礦山壽命;在選冶環節,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提升並完善選、冶工藝,降低成本,提高綜合回收率;在加工環節,發展精深加工,拉伸產業鏈條,做強做大產業;在廢棄物產出環節,要大力推進尾礦、廢渣等的綜合利用,實現「三廢」的零排放。
三、關於礦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政府統籌制定發展規劃,科學發展礦業循環經濟
發揮政府優勢,從上到下來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目前,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多數是考慮經濟效益,或迫於環保、公眾的壓力;不少地方發展循環經濟主要是出於提升城市或地區形象,往往缺少實質性政策措施。因此,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由政府牽頭制定完善的、統一的、科學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構建大循環經濟模式,避免各自為營,重復投資,造成資源二度浪費。應在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律法規、科技投入、技術創新、綠色環保和綠色GDP的核算及宣傳教育等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個系統的發展規劃。並研究促進循環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政策,制定有利於循環經濟發展的經濟制度,營造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制環境。切實倡導綠色礦業,發展循環經濟,把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作為從粗放走向集約高效的必由之路,作為資源節約戰略的一種新的理念和技術路線。
(二)繼續深化資源整合成效,進一步提升產業集中度
資源整合,不僅是資源充分開發利用的可行性戰略,更是實現資源合理配置、提高產業集中度、降低生產成本、做大做強產業規模的必需。隨著黃金資源整合,黃金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培育出了黃金股份公司、金源礦業公司等優勢骨幹企業。但是,從全國范圍內來看,我們的優勢企業與同行業的中金、紫金、招金等集團性企業相比,規模還較小,無優勢可言,在核心競爭力(控制資源能力)上相對還處於劣勢。福建紫金礦業集團,市值600億港元,在全國15個省(自治區)有建成、在建礦山項目30多個,實際控制黃金金屬量約315噸,銅金屬量345萬噸,共取得礦權64個。而靈寶黃金股份公司,市值僅達到40億港元。靈寶市的資源整合工作仍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性任務,最終目標是要在小秦嶺金礦區建立一家以黃金為龍頭、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礦業企業集團,在國內黃金行業具有核心的競爭優勢。小秦嶺金礦區資源整合的難點是三門峽市屬以上「五大企業」。最近,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等部門(九部委)對礦產資源開發進行整合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108號)文件,對資源整合工作提出了明確指導意見。小秦嶺金礦區被列入整合范圍,這為破解這一難點提供了政策依據,我們應抓住這一最有利時機,盡快將三門峽市屬以上「五大企業」整合納入議事日程。
(三)強化資源綜合節約利用,循環經濟模式更趨完善
要建立資源綜合利用的評價核算體系,加強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全面綜合評價與考核監督。對共伴生礦產的綜合利用要有較嚴格的貧化率、損失率、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等技術經濟指標的要求,使監督考核工作定量化和制度化。對那些有工業價值的共伴生礦產必須統籌規劃,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同時,要重點通過提高資源開發利用企業的技術水平,促進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抓好項目技術經濟評價工作,對資源綜合利用有重大價值的課題進行聯合攻關,並大力推廣相關的科技成果。重視引進國外節約和綜合利用資源的高科技成果以及相關設備,加快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的技術開發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保證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適應自身資源特色的前提下,循環模式更加閉合有效,更加經濟合理,更加科學完善。
(四)延伸精深加工產業鏈條,強力打造有色產業集群
長期以來,由於管理體制等原因,資源型城市與加工型城市的產業分工是一種典型的單向垂直分工,即資源型城市發展礦業和原料業工業,而加工型城市則對資源進行深加工,這種分工不利於資源型城市發展。因此,依靠自身資源條件和低成本優勢,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加快發展資源的深加工項目,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的附加價值,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根據河南省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和河南省工業產業集群專項調查資料顯示,全省年工業總產值超過100億元的產業集群有6個,其中就包括靈寶有色金屬采選冶煉產業集群。靈寶有色金屬采選冶煉產業集群在量上已經形成了規模,而且顯示出巨大的競爭優勢,但是產業構成上偏重采選業,後續加工業不發達,資源優勢沒有充分發揮。今後,應按照建設新型有色金屬冶煉和加工基地為目標,積極採用國內外先進技術,做好難處理金礦、尾礦、低品位礦的綜合回收,加大銀、銅、鉛、鋅、鐵、鉬等伴生資源和相關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積極開發金銀珠寶首飾、金銀工藝品和紀念品等民用產品,全力打造黃金品牌,把靈寶建成全國一流的黃金生產、加工、投資、交易基地。力求通過後續加工產業的壯大發展,進一步帶動優勢產業快速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不斷擴大工業經濟總量,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
(五)突破礦業單一發展瓶頸,引導礦業多元和諧發展
靈寶市礦業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是長期以來重視不夠形成的,除金礦及其伴生的銀、銅、鉛礦開發較成熟和硫鐵礦開發初具規模外,其他礦產資源開發程度均較低。今後的礦業開發道路必須突破單一的瓶頸,引導礦業依託自身資源優勢,發展多元化的和諧礦業之路。一是調查評價優勢礦產資源。政府引導,企業出資,發揮地質科研院所先進技術,按照「誰評價、誰開發、誰受益」的原則,首先針對鉬礦、鐵礦資源勘查滯後,家底不清問題,用1~2年時間,對全市鉬礦、鐵礦資源進行調查評價,為開發提供依據。鉬礦、鐵礦有望成為我市新的礦業增長點。針對石墨礦、白雲岩礦開發問題,要關注市場行情,一旦市場行情好轉,條件成熟適時開發利用。二是做大做強硫鐵化工產業。銀家溝硫鐵礦屬大型礦床規模,與其匹配的開發規模最低應為50萬噸/年,目前僅為25萬噸/年。在此基礎上,等硫鐵礦開發利用技術成熟後,開發規模應逐步擴大到50萬噸,建設硫鐵礦綜合利用、循環利用的示範化工程,繼續做大做強硫鐵化工產業,打造中西部地區最大的硫鐵化工基地。三是走金屬礦和非金屬礦並舉的道路,非金屬礦產品具有多用途、可替代、無尾礦、產品價值級差大等特點,在後工業化國家,非金屬礦的產值已經超過了金屬礦。因此通過對非金屬礦的研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走循環經濟道路,在有條件的礦山企業可利用尾礦生產建材及無機填料產品,統一標准、統一品牌,充分發揮集團優勢。
(六)科技進步引領產業升級,自主創新確保企業發展
傳統礦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未來礦業的發展趨勢必將轉向技術和資金密集型產業。因此,發展礦業循環經濟,必須堅持依靠科技進步,走和諧發展之路。要依靠自身優勢,同科研院所共同建設研發平台,增進資源共享,加大科研投入,集中優勢瞄準關鍵性技術難題,展開科技攻關。持續開展對難選冶礦的利用技術研究,對重大采選冶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循環利用技術等進行先導性和示範性研究與開發,開展礦山環境破壞治理與土地復墾技術與示範工程的研究與開發,積極開展新能源、新材料礦產等非傳統礦產資源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鼓勵企業開展自主技術研發,通過技術改造和革新,要對資源利用效率低、能耗高、污染高的落後工藝和裝備進行淘汰,通過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力求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
㈤ 新聞經常說的「循環經濟」是指什麼來源是哪裡
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
循環經濟在本質上一種生態經濟,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知道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具有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特點。所有物質能源可在不斷循環中得到持久利用,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循環經濟需要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三大原則,缺一不可。減量化是從預防階段就開始減少廢棄物,而不是在廢棄物產生之後再採取措施;再利用是過程性技巧,盡可能多次使用物品,避免過早造成垃圾,資源化是將廢物利用,將廢棄物再次轉換成資源進行利用,能夠減少廢棄物。
(5)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研究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必須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循環經濟觀,這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前提在整個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必須改變觀念,樹立資源不斷循環利用的理念,要著眼於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各個方面作為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加以考慮。
2、正確看待整個生態鏈中的物種和資源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不能隨意破壞資源,無節制的利用和浪費資源,要將自然作為賴以生存的基礎,維持其良性循環,否則必然會威脅到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3、要合理利用科學技術,一方面要考慮對自然的開發能力,另一方面要考慮對生態系統的修復能力,成為有益於環境的技術。
㈥ 煤炭資源型城市如何發展循環經濟
摘要來:本文從意義、條件、出現自問題和對策等方面對發展煤炭循環經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關鍵詞:循環經濟; 煤炭資源型城市; 探索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ignificance, condition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of coal further thought and exploration.Keywords: circulation economy; Coal resources city; explore中圖分類號:F407.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循環經濟」是建立在對物質不斷進行循環利用基礎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剩餘2045字)
㈦ 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
為應對天然資源的日益枯竭、自然環境的不斷惡化,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已經上升到我國國家戰略層面,並把「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作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
在資源日趨枯竭、經濟發展和能源消耗速度加快、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大力發展再生資源產業,是實現我國社會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2016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資產總額為2018.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67%。預計到2022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資產總額將達到3576億元,增速將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在收入規模方面,2016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實現銷售收入3967.3億元,同比增長7.05%。預計到2022年我國再生資源行業銷售收入將超過7800億元,增長幅度將在12%左右的水平。
㈧ 如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詳細
為實現未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目前我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氛圍和條件尚不完全具備,還存在以下問題:如社會對循環經濟的認識不足,轉變發展觀仍需努力;政策和機制對企業的引導力度不夠;技術開發和推廣應用不夠,缺乏符合國情的循環經濟技術支撐體系;尚未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規、政策體系;尚未形成指導循環經濟的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推進計劃;缺乏符合國情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等。針對以上問題,必須切實找出解決問題如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文 | 朱仕祥【關鍵詞】 循環經濟,科學,增長方式的措施和對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才能從根本上轉變不合理的增長方式,確保未來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這關繫到國家的經濟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環境生態安全問題,也是關繫到我國能否在未來資源環境緊約束的條件下保持經濟高速增長、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戰略性問題。調整國民經濟結構和布局首先,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結構升級。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振興裝備製造業,加快高技術產業化,積極推進信息化,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工藝,淘汰落後設備、工藝和技術。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加快低耗能、低排放產業的發展。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的產業,限制或禁止那些未取得綠色標准認證、對人民健康有害的產品生產。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術、工藝和設備。例如缺水地區嚴格限制新上高耗水項目;大力推廣先進的節能、節水、降低原材料消耗的工藝和技術。制定和實施各行業取水量標准,重點抓好火力發電、紡織、石油化工、造紙、冶金等高耗水行業的節水工作。建立城鄉廢舊物資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提高資源循環利用率和無害化處理率。推進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其次,根據資源條件和區域特點,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產業轉型和老工業基地改造,促進區域產業布局合理調整。開發區建設要按循環經濟模式規劃、建設和改造,綜合控制企業的土地、能源、水資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發揮產業集聚和產業生態效應,形成資源循環利用的產業鏈,建設集中供熱和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鼓勵加工工業集中的沿海發達地區,重點發展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低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中西部資源富集地經濟導刊 77 2010 / 07 建立配套政策體系通過深化改革,形成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環境。調節和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建立循環經濟的發展機制。首先,政府政策引導和市場推動相結合,通過運用價格、稅費、消費拉動、政府采購等政策手段,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其次,結合投資體制改革,引導社會投資向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方面傾斜,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對一些重大項目進行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的支持,並發揮好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特別是要引導各類金融機構對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第三,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建立有利於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企業組織結構。打破企業間單向式線性生產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 的組織結構,研究制定有利於建立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生態工業網路的經濟政策,增強關聯度,提高資源效率,減少廢棄物,延長產品使用周期的產業鏈條,促進企業間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為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微觀基礎。循環經濟是集經濟、技術和社會於一體的系統工程。現階段,我國循環經濟的進展,還更多地停留在概念層次上。真正大力發展我國的循環經濟,需要政府、企業、科技界、理論界、非政府組織、公眾共同努力,從指導思想與公共意識、法制環境、市場機制、政府引導、科技發展以及典型示範與推廣等各個方面繼續探索新的循環經濟實踐模式,積極創建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綠色村鎮、綠色城市、綠色省區,進而在我國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人、經濟、生態自然、社會發展高度協調的循環社會。 ( 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資源產業經濟學博士) 區,重點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並根據技術經濟條件逐步發展資源深加工和高新技術產業;在西部大開發中應加強環保措施,尤其要防止東部企業向西部轉移污染。引導鄉村企業向工業小區適當集中連片。第三,對中小企業加強指導。為中小企業提供環保技術服務,建設廢物處理的公共設施,集中處理廢棄物。第四,大力發展環保產業。重點發展煙氣脫硫、機動車尾氣治理、城市廢水資源化、工業高濃度有機廢水、城市垃圾資源化、生態環境保護、清潔生產裝備、環境在線監測儀器儀表、環保材料和葯劑等。建立環保產業服務體系,規范和培育環保產業市場。引入「誰投資、誰收益」的環境治理原則,積極鼓勵外資、企業和私人資本向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投資。第五,共同開發國際資源。探索建立石油等資源可持續供應體系,對東部中晚油田和新疆石油實行保護性開發。大幅度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強度原材料 ( 如鋼材、化工原料、合成纖維、化肥、紙漿、水泥等) 進口關稅稅率,提高進口比率。第六,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農葯、化肥的使用量。建立綠色技術支撐體系第一,努力突破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生產過程中的技術瓶頸。藉助現代高新技術,重點組織開發和示範有普遍推廣意義的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延長產業鏈和相關產業鏈接技術、 「零排放」技術、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術、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術等。第二,大力開發廢棄物重新利用處理技術和裝備,包括廢塑料、廢玻璃、廢電器等的處理設備;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術,海水淡化技術等。第三,研發適合國情的工業污染防治成套技術。重點安排高濃度、難降解的工業廢水治理、燃煤除塵脫硫、汽車尾氣控制、固體廢物污染控制等重大關鍵技術的開發。第四,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重點扶持企業與科研單位開發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環利用、資源回收利用的技術體系。 第五,積極支持建立循環經濟信息系統和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循環經濟作為重要指導原則從制定「十一五」規劃開始,把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中。在編制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以及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把發展循環經濟放在重要位置,作為編制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加強對發展循環經濟的專題研究,加快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轉變單純追求GDP的政策目標。在此基礎上,研究提出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戰略目標及分階段推進計劃。各地區、各行業要結合各自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循環經濟的推進計劃,明確工作目標和重點。建立和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體系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盡快進行循環經濟立法,構建起完整、系統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根據發達國家先進經驗,循環經濟的法規體系應在3 個層面進行立法:第一層面是基礎法,一般包含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在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責任、權利、義務的規定,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總體目標;第二層面是綜合性領域的法律,在基本法的框架下制定本地區的發展條例;第三層面是根據各種產品的性質制定的具體法律法規,主要是對每種產品生產、回收制定具體的技術、目標要求。產經分析
㈨ 怎樣發展循環經濟(措施對策)
1.美國是怎樣發展循環經濟的?http://www.ee.org.cn/Article/es/envir/recyclingEconomy/200810/30203.html
2.如何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資源生產率,促進資源利用由「資源-產品-廢物」線性模式向「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 循環模式轉變。循環經濟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徵,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
「十一五」期間應著力抓好以下重點工作:第一,大力推進節約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工業、交通運輸、建築、商用和民用節能。推進農業節水灌溉,加大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鹹水、礦井水利用,推廣先進的節水設備和器具。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產品生態設計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屬材料利用率,推進木材節約代用,大力發展散裝水泥,嚴格工程建設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過度包裝。
第二,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產和消費中產生的各種廢物。加強資源開采管理,提高礦產資源回採率和綜合回收率,加強煤層氣等共伴生礦的綜合開發利用,推進礦產資源深加工。推進鋼鐵、有色、煤炭、電力、化工、建材(建築)、釀造等廢物產生量大、污染重的行業廢渣、廢水、廢氣綜合利用,大力普及農村沼氣,推廣秸稈綜合利用。
第三,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從生產和服務的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要重點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業及重點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預防;支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逐步實現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的轉變。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必須採取綜合措施,突破觀念、技術、政策、體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約,建立長效機制。
一要轉變發展觀念。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重大戰略任務,作為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和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
二要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按照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合理調整區域產業布局,各類開發區和重化工業集中地區要按照循環經濟的要求規劃、建設和改造,發揮產業集聚和生態效應,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
三要建立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加強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產業化示範和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四要完善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重點加快水價、電價、熱價調整,加快供熱體制、煤熱價格聯動、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改革。
五要健全發展循環經濟的法規和標准體系。建立和完善主要用能設備能效標准、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准、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強制性能效標識和再利用品標識制度。
六要組織開展循環經濟試點。通過試點,提出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產業園區和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模式,為加快發展循環經濟提供示範和借鑒。
七要加強宣傳教育。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納入基礎教育和職工培訓的內容,使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變成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形成發展循環經濟的社會氛圍。
㈩ 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實踐與探索
鶴壁市是河南省重要的資源型產業基地。長期以來,資源開發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給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帶來了沉重壓力。近年來,我們按照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明確把發展礦業循環經濟作為促進全市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著力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初步探索出一條由「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轉變,由資源依賴型向資源效益型、資源生態型轉變的礦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有力支持了經濟社會的快速持續發展。
一、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一)礦產資源概況
目前,我市共發現礦種33 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23 種,其中煤、白雲岩、玄武岩、水泥灰岩為我市的優勢礦種。煤炭原探明儲量為11.42億噸,目前保有約9億噸,煤層中約含有100億立方米的瓦斯氣;白雲岩為冶煉金屬鎂用原料,共有礦產地17處,資源儲量約2.5億噸,已探明3700萬噸,保有儲量3200多萬噸;水泥用灰岩預計儲量8.5 億噸,已探明兩處約1.6億噸,保有儲量為1.3 億噸;玄武岩在我市主要用於高速公路路面材料,礦產地有三處,儲量約4200萬噸,已探明2000萬噸,已基本采完,其他地方暫定為禁采區保有1700 萬噸。除此之外,我市還有豐富的建築用石料灰岩約10億噸,花崗岩、石英砂岩等也有一定的儲量規模。
截至目前,全市開發利用的礦產19種,占發現礦種的60%。其中煤炭開發規模最大,2006年核定生產能力為966萬噸,包括國有煤礦(鶴煤)9家734萬噸和地方煤礦21 家264 萬噸。其他開發規模較大的非煤礦山有水泥灰岩、建築石料灰岩、白雲岩、玄武岩等,共214家礦山,總生產能力為996萬噸。目前全市共有持證礦山244家。
(二)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鶴壁雖然是一個資源型城市,但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礦產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粗放現象還一定程度上存在
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礦山企業多,但規模總體偏小。特別是非煤礦山企業,大型礦山僅占礦山總數的0.9%,整體實力不強,並且存在著嚴重的短期經營思想,不能嚴格按照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開采。二是工藝裝備落後,技術水平低,市場適應性差;礦產資源利用方式粗放,礦產品產業鏈短,多數企業以銷售原礦和初級加工品為主,經濟效益差。三是資源利用率較低,還存在浪費現象。
2.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由於觀念、體制等原因,我們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監督管理還有很多漏洞。執法不嚴,違法不究,以罰代法等現象時有發生,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國家財產的流失。
3.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中環境破壞嚴重
一是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由於大多數礦山企業規模小,技術落後,環境保護意識差,廢水、廢氣、廢渣隨意排放、堆放,造成水體、大氣污染等嚴重環境污染和大量土地被佔用。二是實踐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礦區生態恢復和復墾制度,部分廢舊礦山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和恢復,佔用和破壞了大量土地且容易造成環境污染和地面塌陷和沉降等地質災害。
二、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鶴壁市委、市政府針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充分利用鶴壁作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市的優勢,大力開展了礦業循環經濟工作,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
(一)資源整合方面
積極開展了煤炭資源整合工作,對原有的48對小煤礦進行整合:對25個小煤礦聯合重組為10個,設立獨立塊段9個,關閉12個,2個小煤礦經改造形成年產30萬噸能力煤礦。
對188個建築石料灰岩礦和3個玄武岩礦開采企業實施整合,資源整合後,規劃保留各類建築石料灰岩礦山141個,玄武岩礦山1個,其中規劃年生產能力10萬噸以上聯合重組建築石料灰岩開采企業20 個,年生產能力30萬噸聯合重組玄武岩開采企業1個,單獨保留建築石料灰岩礦山121 個。目前,規劃整合的20家,其中15家已換發新證;單獨保留的121家,其中70家已換發了新證;自行退出11 家,其他40 家采礦登記手續換發工作正常進行;擬關閉的16家,其中15家已關閉,1家采礦許可證年底到期實施關閉。
(二)煤電產業方面
煤矸石、礦井水、瓦斯(煤層氣)都是煤炭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針對這些廢棄物,規劃和開工建設了一批項目,形成了以「礦井水———電廠發電循環水」、「煤層氣———發電」、煤矸石、粉煤灰———新型建材、煤變電、電廠脫硫改造等為重要內容的煤電產業鏈,實現了綜合利用。鶴煤集團2×13.5萬千瓦綜合利用熱電聯產項目,年可消耗煤矸石、煤泥、劣質煤70萬噸,替代分散運行的46 台小鍋爐向新區集中供熱。與使用小鍋爐相比,年減排二氧化硫400多噸;所產生的粉煤灰全部做成陶粒沙及砌塊,既可替代河沙,同時可減少灰場佔地300 余畝。鶴煤集團2004 年在河南省率先安裝投運了2台500千瓦瓦斯發電機組,每台機組年抽采瓦斯氣160萬立方米,目前已有12台5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運行,年發電4080 萬千瓦時,可有效利用煤層氣1940.12萬立方米。2007 年再安裝10 台機組,全部並網發電後,年發電量可達6358 萬千瓦時,摺合標煤2.57 萬噸,利用煤層氣2338萬立方米。在建的年處理3249萬噸礦井水綜合利用項目,2007年9月底項目建成後,用於2×13.5 萬千瓦熱電廠和2×60 萬千瓦電廠生產用水。目前煤矸石燒結磚和粉煤灰製品項目,總規模達到7.2 億塊,2007 年底全部建成後,不僅可消耗掉全市當年產生的全部煤矸石和部分粉煤灰,還能逐步消耗多年堆存的煤矸石,滿足全市建築用磚需要。電廠一、二、三期等正在建設脫硫設施,年底脫硫項目全部建成後,全市電廠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3萬噸,脫硫後伴生的硫酸鈣和亞硫酸鈣7萬噸可用於生產水泥和高品質石膏。
(三)水泥產業方面
與煤電產業相銜接,利用粉煤灰、廢渣和脫硫伴生物作為年產400萬噸新型干法水泥企業的摻和料;利用水泥煅燒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建設發電項目。以同力水泥公司為龍頭,形成了「粉煤灰———水泥」和「水泥余熱———發電」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利用產業鏈。同力水泥公司利用煅燒工序排放的余熱進行發電,裝機容量2×0.9萬千瓦,2007年9月份建成後年可發電1.2億度,為自身年用電量2.8 億度的40%;發電運營成本是外購電價的1/4,節約標准煤5.6 萬噸,每年可增加效益3738 萬元。利用電廠排放的粉煤灰和工業廢渣作為配料生產水泥,目前全市3條水泥生產線每年消耗粉煤灰(廢渣)50萬噸。
(四)金屬鎂產業方面
發展工業廢水———水煤漿———金屬鎂冶煉、廢渣———建材及鎂深加工產業鏈。以維恩克公司為龍頭,利用新型水煤漿冶煉法和蓄熱式還原爐技術改革傳統工藝,使能源綜合利用率提高2 倍,噸鎂成本降低2500 元,能耗和環保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綜合利用工業廢水生產水煤漿,已投入運行,利用金屬鎂廢渣生產新型建材項目已建成,達產後年消耗廢渣10 萬噸。與此同時,積極推進鎂合金壓鑄件、鎂合金板材等鎂精深加工項目,以及高溫煙氣余熱回收等鎂冶煉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
(五)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面
投資420萬元,開展了鶴壁一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該項目治理工程共填埋廢棄礦井19對、整理土地1100 畝、新增耕地300 畝。通過治理,周邊村莊及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成功申報了浚縣大伾山風景區、鶴煤集團四礦、鶴煤集團七礦三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共爭取上級資金580萬元。浚縣大伾山風景區項目將集中對原有廢氣採石場進行治理,項目完成後,將復墾耕地100餘畝,景區生態環境也將得到較大改善;鶴煤集團四礦治理項目完成後,將對當地鐵路沿線及周邊耕地部分存在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鶴煤集團七礦項目主要是對原來的沼澤地進行治理,項目完成後,將修建涵洞工程47米、管道工程672米、護坡工程622.54平方米,並新增耕地20餘畝。
三、下一步需要做好的幾項工作
綜合考慮鶴壁這幾年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工作情況,在今後的工作中應重點抓好以下幾點: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發展礦業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現階段社會對其認識不足,現有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式還不能適應循環經濟的發展要求。個別領導幹部對循環經濟的認識還存在偏差,政府部門和礦山企業片面強調經濟增長而忽視人與自然生態的相互協調;有些領導也講循環經濟,但對循環經濟的內涵及其建設機制與保障政策等還有待進一步把握。因此,發展礦業循環經濟首先必須要提高對循環經濟的深刻認識,轉變傳統觀念。
(二)進一步加大整頓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力度
進一步加強機構建設,強化縣、區、鄉監管職能,加強監管力量,責任到人,建立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查處違法開採行為的快速反應機制,加大礦產資源執法監察力度,形成市、縣(區)、鄉、村四級監督管理網路,維護礦產資源開發正常秩序,促進礦業經濟穩定發展。
(三)強力推進資源整合,努力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總體水平
在完成全市煤炭資源整合的基礎上,要全力推進其他礦種的資源整合工作。積極推進礦山企業聯合重組,徹底解決礦權分散、布局不合理的問題。治理亂采濫挖、無序開采,最大限度地減少礦產開發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實現資源合理、有序、高效利用,增加礦業經濟發展後勁。
(四)進一步加強礦產資源開采准入的管理
根據我市采礦權審批許可權,進一步加強開采礦產資源的管理,嚴格市場准入標准。嚴格按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設置采礦權。凡參與資源開發的企業必須具備一定的規模,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相應的管理水平,防止盲目參與資源開發,造成資源浪費。
(五)制訂發展循環經濟相關政策法規,加強礦產資源行政管理
礦業循環經濟必須要有一整套健全的政策法規來規范人們的礦產開發利用行為,並支撐其發展,還要有相關的優惠政策來鼓勵、促進和引導礦業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要建立健全礦產資源管理體制,提高監管執法人員的素質,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理順市縣各級政府之間和政府部門之間在礦產資源管理中的權屬關系,做到權責明確,保證礦產管理部門能夠真正按照國家所賦予的職責對其所轄區域的礦產資源做到依法管理和保護,並科學合理地加以開發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