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WTO,IMF,世界銀行有什麼積極和消極影響
網路銀行是銀行電子化發展的產物,從國外的經驗來看,銀行電子化的發展一般都經歷了三個階段:
銀行辦公自動化階段、內部網路電子銀行(PC銀行、企業銀行、家庭銀行等)階段和網路銀行階段。
銀行辦公自動化階段始於60年代中期,當時盡管計算機價格昂貴,但已具有了商業應用價值,銀行開始將其引入業務領域。一些銀行類應用軟體的開發研製成功,使得通過電腦進行數據輸入、輸出和賬務處理的效率大大提高,計算機進入了實際業務應用階段。但此時每筆業務數據的審核、確認和錄入,還完全依靠銀行職員的手工操作,數據輸出的對象也是銀行內部人員。
到了80年代,網路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成本的大幅降低,為銀行業廣泛推廣應用網路信息技術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內部網路電子銀行開始興起。銀行客戶可以用專線與其開戶銀行的專用內部網路連接,銀行則向其重要客戶提供專用軟體和介面,從而使客戶可以利用家中或公司里的PC機,進行相關數據的傳輸和交換。同時,隨著銀行將網路接線延伸到商業公司內部的財會部門和超級市場,ATM、POS開始普及使用。然而,這時能夠利用銀行內部網路的客戶數量還較有限,費用也較大。90年代,互聯網技術顯示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各主要金融機構開始上網,建立自己的網站。最初,銀行網站著重於業務廣告宣傳,並不涉及實質性的銀行業務,其主要原因是瀏覽技術和網路傳輸安全性問題。1994年馬克安德里森設計開發的NAVIGATOR瀏覽器和RAS①加密演算法開始普遍採用,較有效地解決了這些問題。銀行網站進入了在線業務信息查詢階段,不僅提供其金融活動信息,也為用戶提供賬務信息查詢等服務。隨後,安全電子交易協議(SET:SecureElectronicTransaction)和安全套接層(SSL:SecureSocketsLayer)技術的形成,使網路銀行浮出水面。
㈡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使各國逐步趨近的一種狀態。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暫時的倒退與停滯都有可能。當經濟全球化的進展無法滿足各國謀求更廣闊市場的時候,區域經濟一體化就成為補充。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這種客觀的趨勢是每個民族國家難以把握的,它對各國的經濟發展會產生這樣那樣的效應:正效應或負效應。當一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獲得的正效應小於負效應時,該國就會對經濟全球化採取抵制或消極的態度,轉而謀求區域經濟一體化。
而大多數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行對內開放、對外排斥的集體保護政策,這對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一種不利的影響。然而,正因為經濟全球化的進展艱難,所以,如果沒有區域經濟一體化,許多國家走進世界市場、提高對外開放就會成為不可企及的事。
(2)世界銀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經濟全球化形成與發展成因
根本上是源於社會化大生產超出國界的限制,經濟當事人在巨大的生產力面前越來越需要從國際上尋求需求與供給兩方面的市場,從世界范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從跨國公司到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各國在推動商品、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方面逐漸取得共識;多邊貿易體系從關貿總協定發展到世貿組織,各國越來越將政策朝著貿易和投資壁壘減少的方向改進。這些都推動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在形成和發展。
㈢ 當前世界經濟對我國經濟有哪些影響
世界經濟形勢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一、金融危機加快世界經濟格局變遷,有助於我國話語權的提升金融危機爆發前,美英德法意日加組成的七國集團(G7),由於囊括了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在協調經濟政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對發達國家,也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國際金融危機作為分水嶺,二十國集團(G20)首腦峰會為標志,G20逐步取代G7,開始在協調全球應對金融危機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以前,G7成員國的財政部長、中央銀行行長們坐在一起就可以對全球經濟「發號施令」,如今不行了,越來越多的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和發展中國家已經緊密地融入到全球國際分工鏈條當中。傳統發達國家的經濟地位在相對減弱,新的力量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突出,沒有這些新興力量的參與和支持,很多全球經濟問題根本就解決不了。在這種形勢下,我國的地位、影響力和話語權不斷提升,比如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重要機構的一些高級職務由中國人來擔任;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股東。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地位和發言權已有較大躍遷,基本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從外圍到核心、從配合討論到參與決策的角色轉變。當然,這一過程是比較曲折艱難的,需要經過不懈努力,才能繼續不斷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二、大宗產品價格走低有利於我國改革發展近期,黃金等貴金屬價格出現大幅暴跌,石油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出現了穩中趨跌的態勢,這裡面固然有國際游資炒作、地緣政治風險以及美元指數變化等因素的作用,但從基本面來看,剛需不足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暫時告別了高增長期,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需要進行結構調整。全球經濟的低迷,必然造成大宗商品需求的下降,價格回落應該是遲早的事兒。由於我們是石油、鐵礦石等主要大宗商品的進口大國,東西便宜了,我們進口開支節省了,企業的能源原材料成本隨之降低了。過去幾年,新興經濟體出現嚴重通脹,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起的,當前價格下降也使過去飽受困擾的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緩和。另外,長期以來,在粗放型的增長模式下,我國資源性產品的價格被壓低,雖然在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改革沒有到位。當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降低,國內的通脹也相對溫和,為加緊推進這方面改革提供了較好的空間。我國應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切實推進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在資源配置和淘汰落後產能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三、外需收縮和摩擦增多等因素直接沖擊我國出口世界經濟復甦動力明顯不足,國際機構一再下調經濟增長預期,包括寄予厚望的美國經濟,增速從1.9%下調到1.7%。一直以來,信用卡和與之伴隨的借貸消費模式風靡美國,而金融危機則給美國民眾的消費理念帶來巨大沖擊,3年內約有500萬個美國家庭關閉了信用卡賬戶,再加上失業率居高不下,美國人還不敢大筆消費。歐洲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各國財政緊縮,如希臘,過去3年,經濟萎縮了1/5,民眾生活水平下降了1/3,一半的年輕人沒有工作。美歐是我國主要貿易夥伴,他們的日子難過了,買我們的東西就少。以前我們出口增長一般都是每年20%多,現在很難保持兩位數,去年是7.9%,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力爭增長8%左右就不錯了。全球貿易和經濟增長之間是相互關聯的,經濟增長快,貿易增長也快,經濟增長降下來,貿易增長也降下來。2012年全球貿易的增速只有2.5%,低於過去2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根據WTO預測,2013年全球貿易增長也只有3.3%。最關鍵的是,每當世界經濟處於擴張期,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積極倡導自由貿易,而當世界經濟處於低迷不振的時候,主要發達國家就會祭出貿易保護的大旗。2012年貿易保護主義的勢頭就比較猛,我國共遭遇21個國家發起的77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7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6%和369%。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市場需求減弱、競爭加劇,各國貿易政策愈加「以自我為中心」,各種貿易投資壁壘明顯增多。今年以來,我國遭遇的貿易保護更是由傳統製造品擴大到光伏等新能源領域,使得我國新能源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面臨的貿易摩擦呈現常態化、復雜化趨勢,貿易摩擦將貫穿我國從貿易大國走向貿易強國的全過程,應對貿易摩擦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四、熱錢大進大出加大我國金融風險熱錢,又稱游資或叫投機性短期資本,是為追求最高報酬以最低風險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熱錢為了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牟取暴利,它在國際市場上興風作浪,翻雲覆雨,快速進出市場,製造狂熱氣氛,然後在高價位時悄然出貨套利而走,掠奪巨額財富,甚至引發金融乃至經濟危機。現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都在想方設法救助經濟,推出量化寬松甚至超級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釋放出的貨幣在全球大規模流動。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一改2012年相對平穩的態勢,出現急劇攀升,其背後有大量國際熱錢流動的因素,特別是造成短期內人民幣快速升值,給我國出口行業等帶來巨大壓力。2013年1至5月,我國有4000億元左右來自於境外熱錢流入。熱錢大規模流入使得我國外匯占款被動投放壓力大增,前五個月我國外匯占款投放高達1.58萬億元,是上年全年的3.2倍。熱錢主要為追逐利差、匯差,人民幣1年期存款利率達到3.5%,大大高於近乎零利率的美元,或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近2%,特別是前5個月實際有效匯率升值幅度高達5.6%。熱錢「有進就有出」,近來對美國提前退出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預期逐漸增強,熱錢開始從中國等新興經濟體撤退。這意味著投放到市場上的人民幣規模相應減少,6月底所謂的「錢荒」,與此也有很大關系。熱錢的快進快出,不僅造成較大金融風險,而且對我國貨幣政策調控造成了很大壓力。熱錢來時有沖擊,走時也有風險。五、全球貿易格局變化帶來嚴峻挑戰在WTO的日程表中,多哈回合談判始終是一項重要工作。但原定3年的談判期限一拖再拖,如今已進入第12個年頭,而且由於各方不願妥協退讓,多哈回合幾乎成為「雞肋」,談判前景不被看好。與多邊談判陷入僵局相比,區域經濟合作蓬勃發展,雙邊談判大有取代多邊之勢。奧巴馬政府已經在全面推動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談判,近期又啟動了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定)談判。無論TPP,還是TTIP,其目的是重塑新的貿易規則,重掌國際貿易領導權,談判排除的都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其咄咄逼人之勢溢於言表。TPP協定對我國經貿的影響已經非常明顯,如果歐美之間達成協議,將成為史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美歐關稅降至零、覆蓋世界貿易量的1/3、全球GDP的1/2。很大程度上,TTIP將改變世界貿易規則、行業標准,挑戰新興國家,尤其是金磚國家間的准貿易聯盟。那麼,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將被徹底邊緣化。這樣對我們來說,在制定新的投資、貿易等規則的時候,我們無法參與,歐美貿易和投資標準的提高,促使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不得不進一步進行新一輪改革。六、創新競爭力有被拉大的風險金融危機後,為了重振本土工業,美歐等發達國家將「再工業化」作為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推出了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等政策和措施。然而,面對全球以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我國創新能力不足,與歐美發達國家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差距面臨再次被拉大的風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外資帶來了大量中低端技術,促進了我國技術進步。由於當前我們製造業的一些傳統比較優勢在喪失,比如,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勞動力成本呈顯著上升趨勢;隨著房價的飆升和城市建設的大規模推進,土地成本大幅提高;近年來人民幣累計升值超過30%以上,我國出口價格優勢不再;霧霾天氣等使得老百姓對環保的要求日益提高,製造業環保成本大幅增加等等,一些跨國企業開始從我國迴流到本土,或轉戰東南亞等地尋找更加低廉的勞動力市場,外資流入我國速度開始放緩,技術引進步伐也相應放慢。當然,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中低端技術,需要的高端技術,而高端技術歐美國家從來都是嚴格封鎖的,我們引進不了,這就迫切需要我們堅定不移地走自主創新之路。
㈣ 怎樣看待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於強國和弱國,發展中和發達國家,都是個雙刃劍,就看你怎麼認識,怎
么行動。
對於發達國家,經濟的全球化可以使更多的跨國企業「走出去」找到更廣闊的市場,
更廉價的勞動力,更加強大的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通過本身的政治、經濟、文化強勢地位
達到壓榨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目的,通過經濟全球化,更容易改變自身不合理經濟層次結構,
將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遷出,引進高科技、綠色產業,並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使經濟再次騰
飛。
另外發達國家的經濟因為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處於強勢地位,競爭力強,更容易推銷出產品,達到全球壟斷地位。
全球化經濟必然造成世界政治格局震盪,弱國更加沒有發言權,美英等西方國家更容易
通過經濟牽制達到干涉別國內政,霸權世界的目的。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如果能在這個環境中抓住機遇,那麼經濟會更加平穩的發展,政治改革會遇到更少阻力,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會更加強大,與中國類似,經濟騰飛,政治崛起。但對弱國、貧窮國家,將是更加貧窮慘烈的下場。
經濟全球化,改變的是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我們的產品便宜了,旅遊去的地方更多了,
留學更加便利,企業更容易開拓市場。但不要忘了,全球的經濟一體意味著競爭的加大,意味著我們的敵人可能更多更強。如果我們不能用好其利則必被其傷
㈤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具有兩重性.發達國家的經濟也不例外,同樣也具有兩重性.美國那裡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和最自由的社會環境.這是美國能夠長時期領先與歐洲,並且稱霸世界的重要原因.但是美國的這個優勢正在逐年喪失,有的學者指出美國正出現人才倒流的趨勢.反恐戰爭和相關一系列政策給美國帶來的不僅是人才的的流失,工作機會的流失,以及社會資源的流失.更關鍵的是它正在改變美國人經濟自由、政治民主的理念,使保守主義和閉關自守的思潮抬頭,這將給美國的未來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在近幾十年來,美國企業已經把體力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現在它們正在把工程、軟體、產品設計和開發這些腦力密集型的工作轉移出去.那美國在未來還剩下什麼呢?它創造了互聯網,美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又同時遭到嚴重威脅.
經濟全球化並沒有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根本利益.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是否能夠比較順利地恢復增長.在發展中國家中,拉丁美洲國家經濟形勢最為嚴重.在許多拉美國家都存在金融危機、政治不穩定和缺乏抗拒外部沖擊的能力等問題.目前阿根廷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之中.阿根廷危機已經開始在拉美蔓延,最後結果將會如何還是未知數.阿根廷經濟危機之波未平,巴西經濟不穩之波又起.巴西的債務問題再次引起投資者的關注.IMF認為,巴西必須實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與此同時,必須增加出口、維持經濟增長,以便能降低債務-GDP比,從而實現貨幣的穩定.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魚與熊掌不可得兼」的任務.如果拉美經濟危機不能盡快得到解決,就很可能通過對美國銀行系統的影響或其他渠道,對美國,從而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亞洲經濟的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表現出復雜的特點,這從反面看出了經濟全球化的兩重性.一方面,盡管發達國家經濟回升緩慢,從總體上看,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卻實現了強勁的回升.2002年亞洲發展中經濟回升的主要動力是國內需求的增長.由於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取得成效,許多國家在出口增長緩慢的情況下實現了GDP的正增長.亞洲國家在實行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時,並未放鬆增加出口的努力.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為東亞國家(地區)出口的增長做出了重大貢獻.另一方面,東亞國家的不良債權問題有了明顯好轉.但是,這種好轉在很大程度上是表面的,因為不良債權的減少是通過把銀行的不良債權轉移到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實現的.而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對呆壞帳的處理並不成功.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體系資產狀況的改善只能以財政狀況的惡化為代價.事實上,東亞的許多國家的財政狀況正在迅速惡化.如果世界經濟增速下降,而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運用餘地又迅速縮小,亞洲國家經濟就有可能陷入困境.[1]
經濟全球化並非唯一的經濟制度,與經濟全球化相伴生的,還有區域合作經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區域經濟合作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高潮.和以往相比,民族國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不僅在動機、方式上發生了明顯變化,而且對國際經濟關系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追求靜態經濟收益逐步讓位於動態經濟收益;南北型合作方式逐漸取代南南型合作方式;大國之間的競爭演變為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之間的競爭;成員國內部對主導權的爭奪日趨激烈.總之,區域經濟合作正在成為民族國家應對經濟全球化的一項重要選擇.
經濟全球化通常以多邊合作機制為基礎(如世界貿易組織及其前身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以統一的世界市場和國際經濟規則為標志,促進全球生產要素和商品服務的自由流動;區域經濟合作則以雙邊或諸邊(plurilateral)合作機制為基礎,以區域內的市場統一和規則統一為標志,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和商品服務的自由流動.很顯然,兩者之間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的.當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產生時,這種區域性經濟合作與關貿總協定所倡導的全球自由貿易觀念就發生了沖突.歐共體作為一個關稅同盟對內實行自由貿易,對外執行統一的關稅和貿易政策.這直接違反了關貿總協定的非歧視原則.為此,關貿總協定內部曾經就歐共體是否違背關貿總協定規則展開過激烈的爭論.但當時的歐共體六國以退出關貿總協定進行威脅,致使關貿總協定最終不得不做出讓步:在堅持非歧視原則的同時,允許區域貿易協定的存在.
傳統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強調對成員國的靜態收益影響,它包括:改善成員國的貿易條件,實現規模收益遞增,強化競爭,吸引外國投資等.但經驗研究顯示這些靜態效應不大(Schiff and Winter,1998).近年來,區域經濟合作更多地是尋求動態收益及非經濟收益,並因此取得迅速的發展.
發展中國家不是這場經濟全球化的發起者和推動者,更不是主導者,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發展中國家將長期處於弱勢狀態.從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過程看,發展中國家只是被動地捲入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而不是經濟全球化的發起者和推動者.從目前經濟全球化的狀況看,發展中國家始終處於弱勢狀態,不佔主導地位,更不是經濟全球化的主體,並且這種地位在21世紀較長一個時期不會發生變化.充分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中的被動與弱勢地位,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切實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與困難,從而能夠使它們從本國實際情況出發,揚長避短,作出正確的戰略決策.
經濟全球化對它們的影響已遠遠超出了經濟領域,跨入了政治、道德、文化等領域.從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看,經濟全球化不僅僅是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而且涉及到更為復雜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等領域的沖突.
然而,發展中國家應該認識到: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潮流,任何國家,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可能迴避或抗拒.經濟全球化是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結果.充分認識到經濟全球化的客觀性和不可逆轉性,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至關重要,它使得發展中國家能夠認清歷史發展趨勢,正確面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從而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順應世界經濟發展方向,制定正確的應對策略和發展戰略,以利於發展本國的經濟.
同時,要看到經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經濟全球化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提供了機遇.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達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實現技術發展的跨越,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外貿結構的優化,從而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推進本國的工業化與現代化;它也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學習先進管理經驗,培養高素質的管理人才.
有利於發展中國家吸引外資,彌補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外資的進入,對於發展中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的建設,提高有關部門的效益,促進產品的更新換代,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起著積極的作用.
經濟全球化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發揮比較優勢,開展對外貿易.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貿易壁壘不斷下降,有利於發展中國家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貿易.
有利於促進發展中國家的體制改革.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與國際市場規則接軌,將會推動發展中國家引進、學習、借鑒外國的管理經驗,結合本國實際進行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從而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內部體制改革.
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的新的挑戰和風險.經濟全球化極大地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不穩定性.經濟全球化使得世界范圍內各國之間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發展中國家國內經濟穩定與否,就不僅取決於國內因素,而受到國際因素的巨大影響.
經濟全球化使得財富越來越向少數發達國家和利益集團集中,導致和加劇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主要表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繼續擴大.
㈥ 材料二提到的世界銀行在世界經濟發展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世界銀行日前發表全球金融發展報告,調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主要因為各國的經濟政策良好,對油價高企的影響起了緩沖作用。世銀在報告中稱,發展中國家的
㈦ 什麼原因讓世界銀行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會萎縮
世界銀行8日發布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顯示,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受到巨大沖擊,預測今年全球經濟將萎縮5.2%,世行認為,由於國內需求和供應、貿易和金融受到嚴重干擾,發達經濟體的經濟活動預計將在2020年萎縮7%;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今年預計將收縮2.5%。在疫情最嚴重、嚴重依賴全球貿易、旅遊、商品出口和外部融資的國家,這種打擊最為嚴重。
世行預測,全球人均收入減少3.6%,使發展中國家的多達1億人陷入極端貧困。世行對極端貧困的定義是每天收入不足1.90美元。世界銀行警告稱,如果大流行和企業停工的不確定性持續存在,將下調這一最新預測。
(7)世界銀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擴展閱讀
世界銀行的不利情境預測
世行報告中還包括了一種不利情境預測,即今年停擺措施實施的時間延長三個月。如果出現這種情境,2020年發達經濟體萎縮幅度將高達8%-10%,新興市場或萎縮5%,更多企業將永久性關閉、全球貿易流更大幅度地減少、企業裁員、家庭大幅削減支出。
世界銀行展望部門負責人Ayhan Kose說:如果這種不利情境成為現實,我們預計2021年的復甦將非常緩。明年全球經濟增速勉強開始復甦,增速在1.3%左右。
世界銀行官員表示,他們的基本情境預測假設社交疏離和企業臨時關閉等封鎖措施在6月底開始放鬆。報告還顯示,2020年美國和日本的經濟預計將萎縮6.1%,歐元區萎縮9.1%,巴西和印度分別萎縮8.0%和3.2%。
㈧ 世界三大經濟組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世界三大經濟組織主要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世界貿易組織【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組織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這些世界性國際經濟組織為促進國際貿易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平衡發展,促進和保持高水平的就業和實際收入;促進匯價的穩定,在各成員國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率安排;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濟性交易的多邊支付制度,幫助消除阻礙世界貿易發展壁壘起了決定性作用。實際上,目前世界經濟主要框架就是由這些國際經濟組織確定的,我國成為世界工廠,第二大經濟體主要得益於加入這些國際經濟組織,融入了國際社會的貿易、流通體系。
下面介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世界貿易組織的形式,功能及作用。
一、世界銀行集團
世界銀行(World Bank)是世界銀行集團的簡稱,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通稱。是聯合國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專門機構,同時也是聯合國的一個下屬機構。
結構方面的法律規范:成員資格;組織機構(理事會和執行董事會);投票權與表決;法律人格(有完全的法人權利,特別是有權簽訂七月、取得和處置動產和不動產以及進行法律訴訟。其享有的豁免和特權包括財產和資產享有司法豁免,除非因起訴或履行契約而自動聲明放棄此項權利;財產和資產免受搜查、徵用、沒收以及其他行政或立法行為的任何形式的扣押;財產和資產免受各種限制、管制、統制以及任何性質的延期付款;檔案不受侵犯)。
基金組織作用:促進國際貨幣合作;促進國際貿易的擴大和平衡發展,從而促進和保持高水平的就業和實際收入;促進匯價的穩定,在各成員國之間保持有秩序的匯率安排;協助建立成員國之間經濟性交易的多邊支付制度,幫助消除阻礙世界貿易發展的外匯限制。
四、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
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是指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人格,沒有法律人格就不能成為國際經濟活動的參加者,不能直接享有國際經濟法上的權利以及承擔國際經濟法上的義務。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由其成員方在其章程性文件中授予。多數國際經濟組織都在其章程性文件中規定,該組織具有國際法律人格或法律人格,具有締約或簽約權、取得與處置財產權、進行法律訴訟權。有的還規定具有特權和豁免權。事實上,國際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大多數國家,包括非成員國家的廣泛承認,越來越多的國家或個人與國際經濟組織進行經濟往來,簽訂經濟合同。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盡管由主權國家組成,但是其法律地位及權力並不凌駕於主權國家之上,也不是「超國家」實體,其法律地位仍受其章程性文件約束。此外,政府間國際經濟組織更不能等同於國家,它不具有國家主權,不擁有領土和居民。
㈨ 世界金融危機對世界銀行業尤其是歐洲銀行業的影響
世界金融危機,你是指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那次么?
歐洲銀行業因持有大量美國華爾街的有毒資產而深受其累,傳統上,歐洲銀行業以穩健著稱。但08年以來,受美國金融業發展模式影響,在國際市場上活躍的歐洲大型銀行紛紛提高了財務杠桿率(據歐洲政策研究中心統計,歐元區10家最大銀行杠桿率平均為33倍),大量投資於住房抵押貸款以及相關衍生品,博取高收益。
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歐洲銀行也遭受巨大損失。據統計,截至08年8月末,歐洲銀行共提取次貸相關減計和損失2273億美元,約佔全球金融機構減計總額的一半,且損失主要集中在歐盟區內的大型銀行。而且,禍不單行,據當時報道,歐洲最大的30家金融機構在未來幾個月內將有1萬億余美元的債務到期,面臨嚴重的再融資風險。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對金融機構償付能力、流動性狀況喪失信心,特別是當政府為維護穩定向金融機構注資時,現有股東權益將嚴重受損,為此,大量拋售金融機構股票,並帶動歐洲各國股市大幅下跌。再加之危機發生時,歐洲各國單獨應對效果不佳,從而使歐元區經濟基本層面迅速惡化,在全球去杠桿化過程中,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暗淡。
如果是歐債危機對歐洲銀行業的影響的話,由於歐洲各國銀行都有相互持有主權債務的習慣,據IMF的統計,截至2011年3月底,除希臘本國銀行外,德國銀行持有希臘國債總額達141億美元,法國銀行持有134億美元。所以,希臘等國債券發生違約風險,這些債券的價值將貶值,持有這些債券風險的上升必然會帶給歐洲銀行補充資本金的較大壓力,這將可能導致歐洲銀行業面臨流動性全面收緊或流動性危機,甚至引發歐洲銀行的嚴重虧損。如果未來歐洲國家主要是德國和法國的銀行無法吸納可能由希臘、葡萄牙及愛爾蘭等國債務危機所帶來的潛在損失,勢必還會遭遇穆迪等評級機構的評級持續下調風險,債務危機就會從歐元區外圍國家向歐元區核心國家擴散,從而大大打擊全球投資者對歐洲銀行的投資信心。
所以,歐債危機會使至今使由於07年金融危機而尚未恢復元氣的歐洲銀行業雪上加霜,進一步加劇歐洲銀行業危機,一旦歐洲銀行業危機爆發,將有可能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產生一種「多米諾效應」,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震盪,危及歐債危機的解決及歐洲經濟復甦。從而形成政府債務與金融部門之間形成負面反饋循環。
㈩ 世貿組織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是致力於監督世界貿易和使世界貿易自由化的國際組織。其前身為1947年創立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世貿組織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以及知識產權貿易,而關貿總協定只適用於商品貨物貿易。世貿組織的基本原則和宗旨是:通過實施市場開放,非歧視和公平貿易等原則,達到推動和實現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目標。世貿組織協議的范圍包括從農業到紡織品與服裝,從服務業到政府采購,從原產地規則到知識產權等多項內容。世貿組織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國際組織。他在調節成員爭端發面具有更高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世貿組織的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其基本職能有:管理和執行共同構成世貿組織的多邊及諸邊貿易協定;作為多邊貿易談判的講壇;尋求解決貿易爭端;監督各成員貿易政策,並同其他與制定全球經濟政策有關的國際機構進行合作。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部長大會,至少每兩年召開一次會議。下設總理事會和秘書處,負責世貿組織日常會議和工作。總理事會設有貨物貿易,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三個理事會和貿易與發展,國際收支,行政預算三個委員會.秘書處設總幹事一人。世貿組織於1995年11月29日成立了七人仲裁機構上訴法庭,負責對世貿住址成員之間發生的分歧進行仲裁。
世貿組織現有成員134個,現任總幹事是紐西蘭的麥克爾肯尼迪穆爾。
經濟全球化和世界貿易組織:
1.有人認為「全球化是美國經濟稱霸世界的結果」,這一觀點不正確。 由於美國是當今最大的經濟體,擁有眾多的跨國公司,因此全球化過程,人們見到了很多美國的身影,但是,不能因此就說「全球化是美國經濟稱霸世界的結果」。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專業化分工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源動力,而專業化分工的深入發展要求建立世界范圍的大市場。全球政治穩定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在冷戰時期,東西對抗的政治環境阻礙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隨著中國,越南等國家的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前蘇東社會主義的瓦解,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積極主動的溶入國際經濟體系。信息產業革命使經濟全球化成為現實。信息產業的發展,網路的大規模應用使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全球性的商業運作成為可能。為了在更大的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進行生產的全球化是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尋求自身發展的客觀要求。事實上,全球化過程中,絕大多數國家由於能夠更好的發揮比較優勢而從中受益。
2.發展中國家有許多人反對經濟全球化,認為全球化會擴大全球貧富差距。與此同時,發達國家也有很多人反對全球化(如在西雅圖等地舉行的規模盛大的示威遊行),他們認為全球化會降低發達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資源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使得各國的比較優勢更好的發揮,促進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的實現,將改善各國和全人類的福利。無論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還是當代貿易理論都證明以上結論。然而,這個過程中不是每個國家的所有的利益集團都中受益,一個國家在全球化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也必然有比較劣勢的行業。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勞動力豐富,它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在國際競爭中具有比較優勢,將會從全球化中受益,而由於資本相對缺乏,它們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則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發達國家則相反,勞動力相對稀缺,它們的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在國際競爭中沒有比較優勢,全球化將導致這些行業萎縮,而由於資本相對充裕,它們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則在國際競爭中受益。以上分析表明全球化總體上是各國都受益的過程,至於是否會擴大各國貧富差距,目前並無確鑿的證據證明這種觀點。由於全球化導致發達國家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萎縮,使得這些行業中的利益集團,主要是工人的收入降低,生活水平下降,於是他們反對全球化。不過,這都是短期中由於經濟結構的不能及時調整才出現的情形。長期中,各國將資源重新配置到具有比較優勢的行業中,可以使全體國民從全球化中受益。
3. 對WTO的六大功能: (1) 負責監督促進烏拉圭談判結果和WTO各項協議的落實; 總理事會下設:a. 貨物貿易理事會,負責《1994年關貿總協定》及其它貨物貿易協議有關事宜;b. 服務貿易理事會,監督執行服務貿易總協定及分部門協議有關事宜;c. 知識產權理事會,監督執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引自中國消費者網) (2) 繼續承擔和推動國際多邊貿易談判; 1997年2月15日,世貿組織就全球電信自由化達成協議,68個國家在協議上簽了字。 (3) 協調裁決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糾紛; 1996年10月4日,世貿組織宣布一項裁決,裁定日本的烈酒稅法對進口的外國烈酒構成了歧視,違反了多邊貿易的有關規則,要求日本修改這一稅法。 1999年1月12日,世貿組織解決爭端機構在日內瓦舉行特別會議,同意成立專家小組 審議歐盟新的香蕉進口政策,並將在90天內做出裁決,以解決美歐間的貿易摩擦。 (4) 監督檢查各成員國的貿易政策; 1997年2月20日,世貿組織總幹事魯傑羅任命了赫爾姆斯-伯頓法仲裁小組的三名成員,要求該小組在6個月內就美國這一針對古巴的貿易制裁法律是否違反多邊貿易規則提出意見。 (5) 通過與其他國際機構(尤其是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作,在更大程度上協調全球經濟政策; 世界貿易組織分別於1996年12月和1997年4月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已簽署了合作協議,以增強全球經濟決策的一致性,保證國際經濟政策作為一個整體和諧地發揮作用。(引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經貿部WTO咨詢網) (6)通過技術援助和培訓計劃,在貿易政策事務上對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 截至目前,世貿組織已為發展中國家培養了1600多名幹部。(引自中國消費者網)
4 、《關稅總協定》通過八輪談判成功地降低了各成員國貨物貿易中地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國際經濟中知識產權,服務貿易等問題日漸突出,需要協調的方面越來越多;全球競爭愈加激烈,各種新形式的非關稅壁壘不斷出現,《關稅總協定》原有的協調方式越來越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因此,從《關稅總協定》到 「世界貿易組織」是全球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事實上,世貿組織與關貿總協定的區別正是體現這些需要: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只處理貨物貿易問題;世界貿易組織不僅要處理貨物貿易問題,還要處理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問題,其協調與監督的范圍遠大於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爭端解決機制遵循協商一致的原則,對爭端解決沒有規定時間表;世界貿易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採用反向協商一致的原則,裁決具有自動執行的效力,同時明確了爭端解決和裁決實施的時間表。因此,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裁決的實施更容易得到保證,爭端解決機制的效率更高。
5、 具體分析發達國家實行農產品保護的原因並討論為什麼在關貿總協定中農產品作為特殊情況處理。基本原因是,一般在工業發達國家裡,農業是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為了避免農民收入的大幅下降,經濟發達國家需要保護農產品。然而,根本原因是土地的不可轉移性。土地不像資本和勞動力,除了生產農產品外別無他用,而當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農業時,對農產品的保護就直接關繫到農民的生存問題。作為政府,無論從土地資源的利用還是對農民的生存的關心,無論是經濟上還是從政治上都不得不對農業採取一定的保護措施。 6 什麼是最惠國待遇?它在中美貿易關系中為什麼這么重要? 思路:所謂最惠國待遇,在關貿總協定中指的是一國對於所有成員國的貿易待遇都必須是同樣的,如果一國給任何一國降低豁免關稅或提供其他優惠政策,該國也必須同時給其他的成員國同樣的待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對外以來程度不斷提高,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進出口總額佔GDP比例一直在40%以上,因此創造良好的外貿局面,穩定和各大貿易夥伴的關系對於保持我國經濟快速穩定增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國的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 1989年後,中美雙方每年就是否延長最惠國待遇問題發生爭執,美國國會每年都重新審議有關是否應該繼續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問題.如果美國政府決定取消下年度中國最惠國待遇,那麼中國將會有大量的出口企業受損,從而影響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最惠國待遇在中美貿易關系中如此重要的原因.
相關資料:http://www.cqvip.com/qk/81169X/200310/8734126.html
http://www.5jia1.com/league/blog/show_comm.php?bid=203239
http://news.sohu.com/20070414/n249428149.shtml
http://..com/question/5450907.html?s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