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分析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
消費是反作抄用於生產。主要表現為:第一,消費是生產的目的。第二,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第三,消費是生產的動力。帶動一個產業出現和成長。第四,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
消費的增加促進生產的增加,通過它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促進經濟的發展。
Ⅱ 消費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研究
去網上搜集這些關於 消費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定義和意義,然後對此種金融專普惠刺激消費是怎麼拉屬動經濟增長的。
簡單來說,就是金融機構通過向消費者積極發放貸款,刺激消費者提前消費,如,各家銀行的信用卡 個人消費貸款 網路小額貸款等等都是通過發放信用貸款給上班族客戶,讓他們勇敢的提前消費,從而拉動企業的供給,拉動就業刺激經濟成長。但是這個措施也會帶來負面效應,有可能會刺激人的膨脹攀比無理性消費,導致後期還款出現問題,使得金融機構出現諸多壞賬逾期,帶來社會經濟風險。
Ⅲ 消費需求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說實話,我也沒太搞懂你們老師的意思,或者說,我懷疑你們老師要求的只是經濟學意義上的貢獻率,和中國官方統計計算出的貢獻率會有相當大的偏差。為什麼這么說呢,咱一步一步說來看看。1、按標準的經濟學定義,貢獻率=分量的增量/總量的增量。也就是說,投資的貢獻率=投資的增量/GDP的增量=(今年的投資-去年的投資)/(今年的GDP-去年的GDP),消費和凈出口也是一個道理。2、按國家官方的統計制度,分子和分母的兩個增量都要求必須是不變價的,也就是說,投資貢獻率=(不變價的今年投資-不變價的去年投資)/(不變價的今年GDP-不變價的去年GDP)。3、不變價GDP比較好,因為國家統計年鑒表2-3就是不變價GDP,直接查詢就可以。可是不變價投資、消費和進出口就不好了。因為計算這三者的貢獻率,要求必須使用支出法GDP中的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這三個指標作為分子,而年鑒和其他公開數據渠道均不提供這三個指標的不變價數據,也不提供不變價的增長率,所以完全沒有獲得或者進行推算的可能。4、所以綜合上述推論,我只能認為你們老師要求的經濟學意義上的貢獻率。那就簡單了,直接找年鑒上兩年的數據,減出增量來一除就可以了。和年鑒上現有的貢獻率數據差距會有多大,就不好說了。5、對你公式里的一點小糾正。GDP去/a這個東西是完全錯誤的。(1)你給定的a是個增長率,也就是8%這樣的概念,用去年的數據推算今年的數據要使用發展率1+a,就是108%這樣的概念。(2)去年GDP、今年GDP和a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不考慮物價因素即理想狀況下,去年GDP*(1+a)=今年GDP,今年GDP/(1+a)=去年GDP;考慮物價因素即與現行統計制度一致的情況下,去年GDP*(1+a)=以去年價格計算的今年GDP,今年GDP/(1+a)=以今年價格計算的去年GDP。除非去年或者今年剛好有一年是基期年,否則後一種計算出來的數據基本無用。6、順便提一下樓上的和你評論里的不太正確的地方。因為按照GDP核算的支出法,GDP=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常說的GDP=投資+消費+凈出口,或者說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就是從這里來的。你說所的政府購買,在GDP核算中被歸在消費中。你看國家統計年鑒表2-18《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結構》,就能看到最終消費支出被分為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兩大類。這里的政府消費可以理解為經濟學上的政府購買。既然GDP=投資+消費+凈出口,那麼增量投資+增量消費+增量出口=增量GDP,(C今-C去)/(增量投資+增量消費+增量出口)計算的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消費貢獻率,消費貢獻率再乘以GDP增長率,這計算的是消費對GDP增長的拉動點數,公式可以見國家統計年鑒表2-20的表下說明。
Ⅳ 消費升級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業內人士表抄示,消費升級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推動力。隨著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農村居民成為新城鎮居民後,其家庭設備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文教娛樂服務消費類需求將會進一步擴大。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原專職副主任彭波表示,擴大信息消費除了能帶來經濟增長,還將促進信息產業與傳統產業相互滲透,優化產業結構,降低交易成本,節約資源能源,提高生產效率。另外,中國未來幾十年最大的發展機遇是城鎮化。在這個過程中,智慧城市、無線城市、數字鄉鎮會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信息消費則有助於提高新興城鎮活力,確保城鎮化順利推進。來源:經濟參考報
Ⅳ 我國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我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摘要]中共十六大對剛邁進21世紀的作出了兩個清晰而准確的基本判斷: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從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關鍵詞];國內外環境;機遇和挑戰剛邁入21世紀之時,在十六大清晰而准確地作出兩個基本判斷:一是黨所處的歷史方位。我們黨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二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任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這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關鍵階段。人深刻地理解我們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必將在前進路上不迷失方向;清醒地牢記自己的歷史任務,必將為實現奮斗目標而不動搖。從上述兩個基本判斷出發,全面客觀地審視我們當今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遇和挑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21世紀初期是中國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期從國際環境來看,和平、發展、合作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對比有利於保持國際環境的總體穩定。穩中有變、和中有斗、緩中有緊、喜中有憂,對我國利多於弊。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我國與世界經濟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相互補充,外部環境總體上對我國發展有利。從國內環境來看,我國經歷了56年的建設,已經由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目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居於世界第7位,中國進出口貿易居於世界第3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2006年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認為,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超過日本(第7位),居世界第6位。從整體實力看,中國仍屬於國力次強國家。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條件:(一)發展需求勁頭足第一,居民消費結構迅速提升。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處於迅速提升的狀況。「老四件」(即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持續了幾十年,80年代逐步興起的「新四件」(即洗衣機、電冰箱、電視機、高級音響)現在已司空見慣,進入21世紀之初的「新新四件」(即商品住房、小汽車、通訊、旅遊)正迅猛發展。隨著居民消費結構逐年升級,居民消費支出總額倍增。2000年城市居民消費開支只有2184元,到2004年達7180元,增長達3.3倍;2000年農村居民消費開支只有515元,到2004年達2185元,增長4倍多。上述情況表明,我國消費市場非常廣闊,商機無限,廣大人民改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無窮盡動力。第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據2005年12月經濟普查第三號公報發布,我國2004年一、二、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是:第一產業為13.1%,第二產業為46.3%,第三產業為40.7%。這表明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仍未達到完全合理和優化。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將對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大動作,要重點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二是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三是加強基礎產業設施建設。第三,加速城鎮化的進程。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2003年我國城鎮化佔40.53%,預計2010年達到47%,2020年達到55%。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不僅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同時是保持我國發展需求的勢頭一項長遠的舉措。(二)發展基礎較好第一,我國有取之不盡的勞動力資源,擁有豐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資源,並具有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第二,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在50多年建設的基礎上,我國「十五」計劃期間完成了一批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如小浪底工程、三峽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已初見成效。南水北調正在籌劃實施中。到目前為止,全國高速公路大體聯網,最低程度是省內聯網。第三,科技教育基礎較好。建國以來,經過幾代人的持續奮斗,我國科技和教育事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學科體系,擁有一支可信賴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相當龐大,已擁有保持在校學生一千多萬的共計1731所高等學校,全國普及義務教育人口達適齡兒童的98%左右,整個國家的文化科學知識素質有很大提高。2006-7-2516:25jerry(三)初步具備發展的體制保障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國內統一的開放的市場逐步形成,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已逐步接軌;政府職能正朝著「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轉變,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制度而努力。此外,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四)社會政治保持長期穩定黨中央和國務院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高度重視保持社會穩定。一是正確對待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發展變化的種種表現,特別是群體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時發現,正確處理,有效處理;二是高度警惕來自敵對勢力的破壞、顛覆和滲透等活動,重拳出擊違法犯罪的案件,以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產。二、21世紀初期是中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一)兩個基本情況1.我國是個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以2002年為例,中國國民生產總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127個國家中排在第73名。美國等18個國家早已完成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變,即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現在美國等6個國家已經從工業社會進入知識社會的發展階段,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進程;其他12個國家也邁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階段。中國目前還在推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中後期。當今中國,農業社會、農業勞動力佔全國總就業人數的50%,相當於1870年美國、法國和德國的比重水平。2.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由於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因素,我國東中西部國民生產總值在全國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東部經濟上升,中部西部經濟下降。這說明我國地區發展不協調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特徵,這個不協調不僅存在於經濟發展的差距,也存在於社會發展的差距。(二)七大主要問題1.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這個問題早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會議就提出來了,到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強調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到集約型的轉變。我國實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努力進行了多年,但現狀依然是:取得明顯進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銳。因此,要下定決心,找到發展生產力的正確途徑。2.產業結構不夠合理。1978年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有所變化,但這樣的結構,不僅低於高收入國家,而且也低於低收入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反映了第三產業內部存在結構低水平。這種低水平在第三產業內部表現為,生活性服務長期佔主導,生產性服務業處於非主導地位。這表明金融保險、房地產、物流產業、科技開發、信息資源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遲緩。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也反映了我國城鎮化發展滯後。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表現在許多方面。例如,我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只有24%,在世界50個主要國家中我國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後;美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達60―70%。我國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高於50%,美國、日本只有5%以下。事實深刻地告訴我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關鍵。4.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尖銳。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資源小國,這對矛盾將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是缺水的大國,人均擁有量僅佔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國600個城市有400個缺水,110個嚴重缺水。我國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從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間,我國減少耕地達1億畝。此外,石油人均儲量只有世界人均儲量的8.3%,天然氣只有4.1%,銅是25.5%,鋁是9.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5.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相當艱巨,是「重中之重」。我國人口近13億,農村人口佔62.3%,農村中的赤字縣佔35%,每縣平均負債約400多萬元,每村平均負債約20多萬元,全國貧困縣592個。近年來某些農村出現了不可忽視的「返貧」現象。十六大後黨中央鮮明地提出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對農民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現在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時候了,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今後五年到十年,中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6.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具備相應的物質基礎,然而,在經濟發展條件下,不能適時解決突出的社會發展問題,就會產生影響社會穩定和妨礙經濟發展的尖銳問題。近十多年來,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突出問題的解決。但是,隨著社會轉型時期的激烈變動,產生的社會問題仍是層出不窮。當前最突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問題是:就業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順三大問題。較深層次的是教育、文化和醫療三大問題。7.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亟待解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起來,但是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要作長期的努力,當前全黨必須打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第一,政府職能轉變還沒有從根本上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尚未完成;要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的公共服務職能有待大力加強。應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和行政監督機制。2006-7-2516:25jerry第二,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發揮主導作用;加快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探索和解決好建立現代企業的途徑;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加強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的監管制度。繼續深化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所有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經濟、引導個體、私營企業制度創新,鼓勵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等領域。第三,推進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第四,加快轉變對外貿易方式,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作者:陳雪薇(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Ⅵ 當前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內需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力量,內需主要包括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兩大部分,這兩大需求中,又以投資需求為主導。考察數據,國際金融危機後,我國投資貢獻率一直保持較高水平,消費貢獻率呈現下降走勢,2009年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度達到92.3%。這一趨勢不利於當前經濟平穩運行,並可能帶來結構性失衡、財政隱患與金融風險等一系列問題。
一、消費增長穩中略降,貢獻率略有回落
2011年以來,我國消費增長速度連續三年下滑。2013年,我國消費名義增長13.1%,較上年下降1.2個百分點,實際增長11.5%,下降0.6個百分點。2014年1-2月,我國消費需求名義增速繼續下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1.8%,增幅同比放緩0.5個百分點。消費增長放緩,相應最終消費貢獻率也有所回落。2013年,我國以支出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最終消費支出貢獻50%,資本形成總額貢獻54.4%,貨物與服務凈出口貢獻-4.4%,其中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上年下滑1.8個百分點。
消費貢獻率主要反映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情況。消費需求由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兩部分組成,居民消費是消費驅動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導致消費貢獻率下降,既有長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
從長期因素看,首先,消費需求屬於穩定變數,受居民收入、消費心理、人口結構等因素影響,政府對其主導干預程度與效果有限;而在當前我國儲蓄率高企的背景下,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更加明顯,並且在現有體制下,投資需求的可控性較強,政府可以在經濟衰退期通過引導擴大投資需求,短期內拉動經濟增長,也可以在經濟過熱階段適當抑制投資需求,防止經濟運行風險。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政府適時擴大投資規模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投資貢獻率相應提高,消費貢獻率有所下降。其次,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直接關繫到消費需求增長速度。長期以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除個別年份外,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長期低於GDP增速,同時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長也較為緩慢。再次,收入結構不合理,收入差距不斷拉大,一方面高收入群體由於財富迅速累積導致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另一方面具有極高邊際消費傾向的低收入群體沒有購買能力,消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當前我國中產階級在社會中所佔比重與發達國家相比仍顯偏低,以收入劃分的人口構成中,中低收入者比重偏高。收入結構不合理制約了消費潛力的釋放。最後,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體制轉軌階段,結構性失業問題較為突出,社會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居民住房、醫療、教育等負擔加大,這些因素對居民現期消費存在抑製作用。
從短期性因素看,首先,前些年政府消費支出的比重不斷上升,助長了奢侈浪費之風。十八大後中央提出「八項規定」等嚴格公務消費的規章制度,對於抑制不合理消費起到了較為顯著的作用,餐飲、禮品、慶典等消費需求有所下滑,下拉了整體消費增長。其次,2013年處於經濟下行階段,企業經營困難,就業與收入受到影響,居民消費預期較弱。再次,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立竿見影的刺激消費政策退出,鼓勵信息消費等扶植新型消費模式的政策顯效存在時滯。
Ⅶ 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
經濟矢量的合成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王見定 李穎伯
{摘要}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經濟變數是以標量的形式出現的。本文提出:經濟變數實質上是一種矢量。但又不同於物理學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規律。資源的有效配置其實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一種形式。本文以一些實例對經濟矢量合成的法則進行說明,並進一步闡述這一理論在經濟活動中的指導意義。(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一個5噸的混恁土構件;一個缸的發動機、一個底盤、一個車身構成一輛轎車;一個顯像管、一個復雜的線路和一個殼體構成一個精美的電視機;一個美容師半個小時的勞務加上對各種美容美發器械及化妝品的使用,產生了一個時髦的發型;一位外科大夫4個小時的手術以及四個同事的合作、醫療器械和各種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個心臟手術....這些都是經濟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噸和1噸盤鋼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變數,像這樣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經濟變數,我們定義為經濟矢量。4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構成了一個5噸的混凝土構件,可以看成兩種經濟矢量的合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構件的用途決定的,而且這種比例將隨著生產的發展而變化(當然在一段時間內是相對穩定的)。如果現在有5噸混凝土和1噸盤鋼,也只能構成5噸的混凝土構件,多生產的1噸混凝土在這一組合中是無用的。這就是經濟矢量的合成法則。這個法則對於不同的經濟矢量之間是不同的。這種經經濟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個經濟矢量中進行。例如一個發動機、二個車身、二個底盤也只能構成一輛轎車,其中的一個車身、一個底盤是多餘的。以上例子已說明了經濟矢量概念是客觀的,也說明經濟矢量是按一定法則合成而產生社會的綜合效益。這種法則在一定時期具有相對穩定性,它取決於合成商品和勞務的質量要求,也取決於屆時的生產水平。
通常,我們在經濟學教科書中見到的資源的有效配置,實際上也可看成是一種經濟矢量合成的實例,有效的含義就在於不進行多餘的生產。當然一種商品和勞務是否是有效的,還取決於價格和周圍的環境。例如:一輛賓士轎車,就它的發動機、底盤、車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設施都是可以說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萬美元的價格,相對一般市民來說,就不能說是完全有效的。而對於中產階級來說卻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環境而言,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美國、西歐它可能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當然也不能超過一定的數量)。而在那些經濟正處在發展中乃至落後的地區,它就不能算是一種資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國家,不管它是發達的國家,還是發展中的國家,都面臨著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不同程度的無效開發和無效配置,將造成有效資源的大量浪費、環境的嚴重污染乃至經濟危機。
近20年來,社會主義國家都面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就實質而言,就是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開發,對各種資源進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國進行的下崗再就業工程實質上就是全國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資源的有效配置活動。所謂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是某些地區、某企業、某產品基本上達到了某些資源的有效配置。我們認為,當這種有效配置的覆蓋面達到50%的時候,由於經濟活動的慣性,全國經濟將出現全面好轉,展示強大的生命力。就一個地區而言,整個經濟活動達到80%的有效將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發達國家美國也至少有20%的無效生產,它需要通過調整,甚至破產來達到有效。
Ⅷ 消費對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投資、出口和消費,是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據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個百分點。由此可見,上半年的消費,一如既往地扮演了經濟發展第一驅動力的角色;中國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大、後勁足,也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年中回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已成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巨大的內需增長潛力、完善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手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釋放的紅利,也將有效對沖經濟運行中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可以肯定,通過深化改革、持續創新、改善供給,消費將對中國經濟增長發揮更加重要的拉動作用。
Ⅸ 經濟增長對消費的影響是什麼
經濟增長對消費肯定起著正面的促進作用,但是每個國家的工資水平占內GDP得水平不同,促進的容力度也不同。目前中國的工資水平佔GDP僅為8%(我們連非洲都不如哦),是全世界最低。有錢才能消費,經濟增長對消費是有增長的效果,不過對於中國來說效果不大。消費對經濟的增長也有促進作用,消費決定了勞動力,勞動力傳導著消費對經濟的影響和貢獻。這里也引申出一個問題,中國的三駕馬車,出口、消費、投資。目前出口由於美國的匯率問題,可能要廢掉;消費,我們中國的95%財富集中在0.1%的人手中,其他人太窮了,沒有多大的貢獻力,所以消費也是廢的;投資,國家的投資基本上集中在鋼精水泥上,對經濟的貢獻是很有限的,不能形成良性的循環。中國前途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