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結合中國經濟發展談一談五大理念的重要意義
1、要深刻認識到,五大發展理念是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破解發展難題的客觀需要。2、要深刻認識,五大發展理念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主題主旨相通,目標指向一致。3、貫徹新的發展理念,關鍵在於用新理念引領新實踐。4、必須要增強表率意識、率先意識、貢獻意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以發展理念的轉變引領發展方式的轉變,以發展方式的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
『貳』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含義是什麼
突破「瓶頸」:中國經濟
中國,以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防止大起大落的經濟」,提出對中國的一系列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未來發展模式的政策,如果我們堅持擴大內需,重點擴大消費需求的政策,加大對經濟發展的消費。與此相對應,我們計劃第60期十億人民幣的長期國債,比去年減少200十億人民幣,中央財政赤字50十億人民幣,比上年的預算。
中國
中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王小廣博士說,8%和預期目標的7.5%來傳遞這樣的宏觀控制信號:中國經濟需要「穩健型」的增長,要著力提高效益,不能盲目追求速度。
中國
中國近五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5%至9.9%,去年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價值1700多美元。不過,經濟專家指出,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關鍵時刻」,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的發展,高耗能,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導致結構不合理,環境和能源壓力越來越大,甚至造成一些國內外的關注。
中國
『叄』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一帶一路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發展意義如下:
1、「一帶一路」,就是與機遇對接,特別是有助於搭上中國快車,享受合作共贏之利。首先對接的,無疑是中國的經濟優勢。經濟繁榮是絲綢之路興盛的前提,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為絲綢之路復興提供了基礎。
2、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與各國人民的美好夢想息息相通,而「一帶一路」正是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的紐帶。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通過打通基礎設施、貿易投資、規章制度等環節的瓶頸,讓國家間聯系更加通暢。
3、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它不僅體現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目標,同時也開啟了中國所引領的新一輪全球化進程。
4、一帶一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東亞和歐洲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聯系,是地緣上東方與西方的對接。「一帶一路」通過與區域國家的合作,使絲綢之路精神薪火相傳,推進了人類文明進步,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接。
(3)國內經濟發展意義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的共建原則如下:
1、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
2、堅持開放合作。「一帶一路」相關的國家基於但不限於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各國和國際、地區組織均可參與,讓共建成果惠及更廣泛的區域。
3、堅持和諧包容。倡導文明寬容,尊重各國發展道路和模式的選擇,加強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求同存異、兼容並蓄、和平共處、共生共榮。
4、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各類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的作用。
5、堅持互利共贏。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合作最大公約數,體現各方智慧和創意,各施所長,各盡所能,把各方優勢和潛力充分發揮出來
參考資料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一帶一路」對接中國機遇
網路-一帶一路
『肆』 中國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過去的3 0年裡,一些亞洲國家經歷了其他任何地方前所未有的高經濟增長率。然而,這些經濟增長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亞洲喪失了一半森林覆蓋和不計其數動植物物種,1 / 3的農業用地已經退化,魚類資源減少了一半。
如今,亞洲區域嚴重污染城市的數量最大,河流和湖泊屬世界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列。確實,環境退化已成為普遍現象,包括東亞次區域的經濟迅速增長、中亞經濟轉型國家其原有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不可否認地忽視了環境,以及南亞地區貧困仍然是決定性的地方性問題。在柬埔寨,森林破壞導致灌溉系統的改變,致使水稻減產,無數居民受到飢餓威脅;馬來西亞的S r a w a k a森林,砍伐與嚴重的水土流失相伴相隨。嚴重的是,森林退化在這些地區,已不只是威脅到生產力的發展,而已經上升為政治問題了。
亞洲環境退化的根源在什麼地方呢?追根尋源,根子就是在於政策的失誤。急切地追求高經濟增長率,導致了環境的惡化,以至於一些地區形成惡性循環。
我國是亞洲的一員,我國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不但浪費了大量的能源和資源,也惡化了我們的生存環境。目前,我們面臨著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大、總量大,遠遠超過環境自身凈化能力。水的有機污染和大氣二氧化硫及顆粒物污染等老問題還沒有解決,新問題又已經出現,比如危險廢物、微量有機污染物、土壤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等……現在,我們的生態環境退化趨勢尚未得到遏制;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草地退化、江河斷流、水生態系統失衡等生態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有效控制。
恩格斯對人類盲目的實踐活動早就有過精彩深入的分析:「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
可惜的是,現代人對經濟增長需要,以及對商品價值的盲目追求,淹沒了理性分析。人類對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蓋了保護資源所帶來的長期利益。在將環境和生產力錯誤地割裂開來的情況下,人們往往選擇發展生產力而不是環境,因為他們能最生動、最直接看到的僅僅是眼前利益。但是,時間一長,人類總是會付出代價的。而事實上,環境和生產是不可分割的、互惠共生的,為了自身的經濟安全,保護森林與環境才是人類對自己最負責任的做法。
亞洲經濟快速發展的代價,已經給了我們教訓,這也在警醒我們。如何實現以人為本,協調發展,達到可持續發展,在發展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需要一個科學的發展觀念。只有真正落實了科學發展觀,我們才能做到既發展了生產、又使得生活得到富裕、又保持維護了生態環境的良好,不至於毀了環境,讓子孫後代罵,從而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亞洲的經濟教訓告訴我們,發展經濟不能只盯住G D P,不能只陶醉於眼前的利益;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戰略,必須要看的遠一些,必須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構建經濟體系。從這方面看,我國作為一個資源緊缺的國家,落實「科學發展觀」更是尤為重要。
『伍』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1、「一帶一路」有利於構築對外開放新格局
我國對外開放歷經由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再到沿江沿邊開放、最後走向全面開放等幾個階段。受地理區位、資源條件、發展基礎等因素影響,對外開放發展不均衡,總體呈現東快西慢、海強陸弱格局。
受這種對外開放格局的影響,國內經濟發展也逐漸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城鄉市場互補問題、東西部區域市場發展不平衡問題、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問題、沿海發達城市與內陸欠發達地區差距問題、市場中的就業問題等。
2、「一帶一路」有利於優化中國經濟發展模式
「一帶一路」計劃有利於我國更好地利用國際市場,優化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由要素引入為主轉化為要素輸出與輸入平衡發展,即在加大資本、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和相關產業「走出去」力度的同時,也加強資源、能源和高新技術引入。
3、「一帶一路」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
「一帶一路」戰略通過對外開放,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提高本國商品質量和完善服務體系,發展對外貿易和經濟技術交流,能夠有效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具體來說,「一帶一路」為我國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化解過剩產能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推動低端製造業的區域轉移;拉動中西部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帶動沿海地區優化外貿結構;擴大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合作;增強電力、高鐵、工程、機械、汽車產業等相對成熟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最終在與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與經濟交流中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穩步促進我國經濟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
4、「一帶一路」有利於創新我國參與世界經濟合作的方式
「一帶一路」通過漸進式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開發利用、全方位貿易服務往來等合作方式,為我國資本市場帶來多產業鏈、多行業投資機會。
通過建設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投行及絲路基金,可以進一步擴大沿線國家雙邊本幣互換、結算的范圍和規模,推動亞洲乃至世界債券市場的開放和發展,提高我國金融業務國際參與度和話語權。
這樣既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拓展空間、擴大迴旋餘地,也減少與發達國家間的貿易摩擦,更有利於沿線各國在互利共贏理念下的優勢互補,最終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穩步發展。
(5)國內經濟發展意義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1、有利於「一帶一路」倡議東部地區開放發展。
進入21世紀之後,我國東部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為10%左右,投資對於經濟增長所起到的作用正在逐漸降低。東盟一直是我國重點合作的對象,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中國與東盟的經貿合作關系自然也是一大飛躍。
而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談判也正在進行當中。中國積極推動區域間的經濟合作和政治互信。這毫無疑問為我國的東部地區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東部地區也應該藉此機會,進一步開放地區體制,積極進行相關的改革,為東部地區下一步的發展掃清障礙。
2、有利於「一帶一路」倡議中部崛起。
自從「十二五」以來,伴隨著中部崛起戰略的推行,我國的中部地區經濟增速明顯提高,地區生產總值同比明顯增長。中部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承接地,因而第二產業佔比提高,投資金額也有顯著提高。
但是考慮到中部地區本身具有的資源優勢,目前的發展趨勢還不能說完全盡如人意,中部地區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3、「一帶一路」倡議為西部發展提供重要推動力。
我國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力圖帶動西部地區的崛起。經過多年的發展,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有明顯的提高,增速較為平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行能夠對西部的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我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日趨緊密,中國與東亞地區的重要資源往來,產品運輸等都必將經由西部地區進出,國家將會在西部構建起一張由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等共同組成的運輸網路,以支撐多方的經濟合作,這也將成為西部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4、「一帶一路」倡議將為東北地區提供發展的新機遇。
東北地區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中國工業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開放以後,東北地區卻失去了曾經的發展勢頭。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提出後,尤其是新世紀以來,東北經濟雖然有所回暖,但經濟增長依舊不容樂觀,固定資產投資不足,通過「新絲綢之路」的建設,東北將與歐亞大陸完成緊密的對接,東北對外的經濟合作將日趨繁榮,東北也將迎來發展的新機遇。
『陸』 一帶一路戰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其動力在供給方面主要是通過要素投入,特別是「勞動力紅利」的充分利用獲得的。在需求方面主要是藉助投資和進出口形成的。然而,自2010年之後,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持續降低表明,經濟轉型不再是一個未來的選項,而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從過去的高速增長轉變到中高速增長,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目標戰略。問題在於,如何獲得實現這種轉型的動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無疑是實現這一轉型的一個動力源泉,除此之外,深化和拓展對外開放也是獲得經濟轉型動力的重要源泉。
然而,當今的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金融危機後的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尋求經濟轉型成為世界性的課題;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和新興市場化國家崛起,對世界經濟格局的調整提出新的要求。這些新形勢對我國的對外開放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開辟對外開放的新局面,成為深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一帶一路」就是適應這一形勢,推動深化對外開放的新戰略。
「一帶一路」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邊及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因此,「一帶一路」的構想是一個全新的對外開放戰略,它把過去主權國家間外在的貿易聯系整合為一種內在的依存關系,從而實現生產力在一個更大范圍的融合和發展。這不僅對中國,而且對沿線所有國家都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會。對於中國的經濟轉型無疑也會注入新的動力。
『柒』 「一帶一路」的建設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意義和影響
第一,國內經濟社會改革進入深水期。當前我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徵就是「三期」疊加。所謂「三期」,即增長速度進入換擋期,這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
結構調整面臨陣痛期,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選擇;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是化解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就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大資源和市場,尋求新的經濟發展驅動力和增長點。
從當年改革初期的「摸著石頭過河」,到積極應對、主動出擊,體現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進步,也反映了問題之復雜,困難之巨大,挑戰之嚴峻,任務之艱巨。
第二,世界經濟仍將呈現復甦乏力態勢。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產業結構進入了深度調整期,世界經濟復甦緩慢,發達經濟體總需求不足和長期增長率不高現象並存,新興經濟體總體增長率下滑趨勢難以得到有效遏制。
特別是全球貿易低增長局面難以得到根本扭轉。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貨物出口增長率曾於2010年至2011年間恢復到20%左右。2012年開始,世界貨物出口增長率急劇下跌,2012年至2014年間,基本保持在3%左右。
2015年全球貿易低迷狀況進一步惡化,全球貨物出口出現較大幅度的負增長。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給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帶來復雜而深刻的影響,對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們要認清形勢,增強緊迫性和使命感,不斷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對外貿易布局和投資布局,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認識到,「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台。
我們必須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在吸取和借鑒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以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思維,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使沿線各國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一帶一路」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第三,構建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爭奪更加激烈。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前提下,中國提出了新型大國關系、「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以及「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建設「一帶一路」,將讓中國與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推動更多國家和地區開展全方位合作,共克時艱、共創輝煌。這充分展示了中國主動參與國際事務的積極姿態和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表明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起應負的責任與義務,為世界和平、繁榮與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7)國內經濟發展意義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我們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並未雨綢繆。
首先,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初的投資大多集中於一些全球貧窮國家的資源開采項目上。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資流入,對外投資也被引導到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中的更為引人矚目的項目上。
五六年前,中國「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圍繞著大宗商品,現在開始在一些實行競標機制的國家承建基礎設施項目。
我們知道沿「帶」沿「路」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投資,但由於其中一些國家政局並不是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一個黨派下台,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給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
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必須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環境等進行仔細研究,在投資之前做好風險應對的預案,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任何創新其實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尤其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創新蘊含的乘數式風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覺。
最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得與國內經濟狀況相適應。我們要看到,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實際上,國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大有可為。
如果我們不顧及國內的這些實際需求而一味向國外投資和轉移產業,有可能會產生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和產業的「空洞化」。對此我們要提高警惕。
『捌』 中國的經濟發展意義
中國的經濟發展意義
今日中國在全球經濟的重要地位,既來自於過去40多年的改革開放,也離不開改革開放之前30年的探索。
前30年建立起的完整工業體系,奠定了改革開放期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獲得資源重新配置效率的起點。不過,中國經濟在這一時期未能實現對發達經濟體的趕超,與世界的差距也拉大了。20世紀90年代以後,新興經濟體和眾多從計劃經濟轉型的國家實行開放政策,深度參與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中國正是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獲益者,在40年裡對發達國家實現了奇跡般的經濟趕超。
中國並不謀求世界經濟霸權,也不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但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以及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等,中國義不容辭反映自身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關於國際經貿規則的訴求,引領全球化治理方式的轉變。
由於以下突出特徵,中國及其發展對於世界的意義尤其重要。首先,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占人類1/5的中國人民創造的成就對世界的顯著意義,其他國家無可比擬。其次,從滿足探索國家興衰之謎的學術追求來看,中國是迄今為止唯一經歷了經濟發展由盛至衰再至盛,並接近於完整經歷經濟發展每一個必要階段的大國案例。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先驅大衛·休謨在1742年曾經預言,當藝術和科學在一個國家達到至真至善之後,藝術和科學將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微,此後極少甚至永遠不會在同一國家得到復興。迄今為止中國在各個領域發展創造的奇跡,已經在不斷打破這個「休謨預言」。
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和穩定器
在過去70年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經歷了跌宕起伏,有失敗的教訓更有成功的經驗。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步履穩健地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經濟規模足夠大、增長速度足夠快、不僅改變了自身面貌也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國家。可以說,中國以其作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和穩定器,促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以2010年不變價美元計算,中國GDP總規模1978年排在全球第14位,僅相當於世界經濟的1.1%和美國經濟的4.6%。及至2017年,中國GDP達到10.2萬億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佔比約12.7%,相當於美國經濟的58.7%。隨著體量的增大和保持全世界持續時間最長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的增量貢獻。1990年以後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的增量貢獻就超過了10%,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則始終保持在30%左右。在本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異常變化的年份中,正是由於中國經濟的穩定作用,全球波動性得以顯著降低。
以中國為主體的新興經濟體乃至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趕超,使得以往只是理論上成立的全球經濟趨同,終於開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現實。1978年至2017年期間,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GDP全球佔比從21.3%提高到35.3%,按不變價計算,全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GDP總額擴大了四倍,其中中國的貢獻高達43.6%。
作為全球經濟趨同的結果,全球絕對貧困人口規模和貧困發生率前所未有地下降了。1981年至2015年期間,全世界按照世界銀行標准統計的絕對貧困人口減少了11.4億人,減幅高達60%以上,中國對世界減貧的貢獻為76.2%。
從中國特色中提煉一般規律
中國從改革伊始,便沒有接受任何先驗的教條,不照搬任何既有的模式、道路或所謂共識,而是服從於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和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堅持了漸進式改革方式,秉持了改革、發展和共享理念。
第一步,激活「點石成金」的激勵機制。在實施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的條件下,為了壓低農產品價格,以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作為工業化積累手段,實行了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為了保證農業生產要素不致流失,人民公社制度和戶籍制度也應運而生。這一制度扭曲了資源配置,造成農業生產的低效率和勞動激勵不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迅速普及就是順應制度需求的變革。勞動努力程度與產量及收入直接掛鉤,農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激活了激勵機制,在極短的時間內顯著增加了農產品產量,大幅度降低了農村人口貧困發生率,全面增加了農產品供給。
第二步,展開資源重新配置的結構調整過程。由於一系列阻礙勞動力流動的體制障礙被逐漸消除,勞動者提高收入的個體動機與資源重新配置的效率驅動力得到銜接,共同推動了大規模的勞動力轉移,同時在宏觀層面上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在改革期間,中國整體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7倍左右,其中勞動力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之間進行重新配置,或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移,作出了高達44.9%左右的貢獻。
第三步,全方位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國的經濟改革與對外開放是同時發生的。於1979年建立經濟特區,先後經歷了沿海城市和沿海省份的開放到全面開放的歷程;於1986年提出恢復關貿總協定締約國地位的申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貿易擴大、引進外資和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為轉移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引導產業結構向符合資源比較優勢的方向發展,也為製造業產品贏得了國際競爭力。作為改革開放的結果,中國經濟在長達40年的時間里實現了年均9.5%的增長速度。
展望中國對世界經濟的新貢獻
首先,從時間維度延續和升級經濟增長動能。隨著中國經濟跨過劉易斯轉折點,人口紅利消失,二元經濟發展階段漸趨完結。從增長動力的角度來看,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源泉,如大規模勞動力轉移產生有利於要素供給和生產率改進的效果逐漸消失,經濟增長越來越需要通過市場機制下的優勝劣汰、人力資本提升、技術創新等途徑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命題的意義就在於,揭示了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不是自然而然的,而要根據每個國家面對的特殊挑戰,創造出挖掘新增長源泉的條件。對中國來說,這就要求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考慮到改革效應,中國的潛在增長率仍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顯著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以及美國等高收入國家的增長水平。這意味著,中國將很快成為第一個完整經歷經濟發展所有形態,並完成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及至高收入階段轉變的最大經濟體。
其次,從空間維度延伸改革、開放、發展和共享的邏輯。隨著中國經濟跨越劉易斯轉折點,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最先失去比較優勢。中西部地區恰好具備了迎接產業轉移的條件,形成「國內版雁陣模型」。同時,中國擘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等區域發展布局,意在通過聚集規模經濟保持製造業優勢。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最終在中國喪失比較優勢,需要形成新的「國際版雁陣模型」,即部分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豐富的周邊國家和非洲等地區。「一帶一路」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先行,進而帶動產業轉移,既契合「雁陣模型」這個一般發展軌跡,也為中國自身的梯度發展實踐證明有效。
再次,以共享發展理念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各國尋求經濟發展並不是為了發展而發展,而是由於發展帶來人民福祉的改善。過去40多年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的偉大成就,核心也恰恰在於具有共享性。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市場機制本身的收入分配改善效應將會減弱。在增長模式從投入型轉向創新型的情況下,要求加大政府再分配力度,發揮社會政策托底功能;在更高的發展階段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競爭效應會大於互補效應;改革開放越是深入,「帕累托改進」的空間越小,可能遇到的既得利益阻礙越多。這些都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共享發展理念更好體現在進一步改革開放發展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