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作風方面反饋意見
抓資源整合,理順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工作機制。在工作格局上,專門設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和經濟部門負責人組成的作風建設經濟服務組,成立了作風辦、優化辦、效能監察室等臨時性和常設性相結合的工作機構,各部門單位都組建了作風建設活動領導小組和辦公室,通過組織機構健全和專職人員到位來確保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各項工作的貫徹落實。在氛圍營造上,各級機關部門持續開展端正機關作風、優化發展環境的思想大討論活動,各新聞媒體開設專門欄目,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宣傳報道,連續幾年開展機關作風民主評議活動,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社會氛圍日漸濃厚。在監督檢查上,通過機關效能監察投訴中心、經濟發展環境(涉企)投訴中心、「行風熱線」等多渠道受理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投訴,充分發揮效能與行風監督員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監督職能,把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通過加強經常性的監督檢查、集中性的專項治理、階段性的工作考評,建立起了漸趨完善的全方位監督體系。在工作載體上,開展了「走進企業,破解難題」、「領導蹲點調研」、「企業服務月」等各種活動,不斷探索符合實際、具有實效的創造性做法,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工作載體在創新中得到發展。 抓制度建設,通過源頭治理完善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長效管理機制。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加強制度建設和創新作為推進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基本路徑和治本之策。在《關於建立健全作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專門充實了建立健全服務企業優化發展環境機制的內容,從深化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規范涉企執法檢查、優化審批運行機制、引導行業協會及社會中介組織健康發展等方面,對政府部門如何在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中有所作為提出了明確要求。《金華市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細則》,把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明確為今後五年全市懲防體系建設的八個重點領域之一,提出了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和制度的具體要求。還制訂了《關於進一步優化市區經濟發展環境的若干意見》、《關於規范執法行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若干規定(試行)》等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制度。各部門單位也在工作實踐中,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單項制度。各個層級的制度、規定形成了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制度體系。積極探索源頭治理途徑,以建立科學、長效的作風和效能建設管理機制,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規范和公開行政許可事項、深化行政服務中心建設、創新審批運行機制、加快建設招投標平台等方面的改革實踐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抓專項活動,使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在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中得到落實。為了實現加強作風和效能建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工作目標,把貫徹落實各項制度措施放在突出的位置,認真開展有針對性的專項活動。一是開展專項治理活動。金華每年都開展針對突出問題的集中整治,近幾年來,開展了對行政執法單位濫用自由裁量權、中介機構依靠部門影響和行業壟斷地位向企業亂收費、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向入會企業濫收會費等問題的專項治理,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優化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環境。此外,還開展了清理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全市政府機關的571項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僅保留13項;開展治庸提效活動,嚴格執行機關效能建設「四條禁令」等有關規定,堅決制止衙門作風和官僚習氣,積極營造親企、安企、護企良好環境。二是開展專項服務活動。緊緊圍繞推進經濟又快又好發展這一中心,大力開展「工業企業服務年」、「工業項目推進年」等活動,加大對企業技改項目的支持力度,兌現市區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加快企業的改造升級步伐。完善市領導聯系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重大技改項目、重點企業的「三聯系」制度。建立重點項目全程跟蹤、通報督察、定期協調制度。把真正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作為當前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重中之重,開展「送政策到企業」活動、「跑百家企業、送多方溫暖」活動,實施高層次人才聯系制度和重點企業聯系點制度,縮短企業人員因公出國(境)審核審批時間,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企業涉及政策兌現等方面難題要求,及時協調解決。僅今年上半年,市區就收集企業各類難題 143件,其中40餘件已經得到解決。 抓績效考評,發揮目標考核和民主評議對經濟發展環境優化工作的導向作用。作風和效能建設的好壞、發展環境的優劣,最有發言權的是群眾和企業。金華連續三年開展「百企萬人評機關」活動,把83家市級部門(單位)劃分為黨群部門和法檢兩院、政府部門、金融單位和垂直管理部門三大類,接受市縣兩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市機關幹部代表,效能與行風監督員,離退休幹部和新聞工作者代表,縣(市、區)領導班子成員,市區鄉鎮(街道)領導、行政村和社區幹部代表,市區企業代表,市區市民代表等各個層面代表的民主評議。評議結果予以公開通報,列入市級部門(單位)年度綜合考核,占總分值的35%。2006年,把質監、工商、葯監等18個部門的78個涉企科級崗位列入民主評議范圍,2007年擴大到123個涉企科級崗位,對評議滿意度列最後3位,經查實確實存在問題的崗位,對有關處室責任人予以免職,並對所在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警示教育和誡勉談話。民主評議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向直接面對企業、群眾等服務對象的基層延伸,在涉企涉群崗位、各基層站所廣泛開展,形成了立體式的評價體系。 抓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因作風和效能問題影響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行為。加強對各部門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工作落實情況的經常性督察,重點檢查各級領導幹部強化服務經濟、服務社會、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情況,市機關部門(單位)機關效能建設民主評議反映的建議和意見的整改落實進展情況,市領導「三聯系」、重大項目定期協調等制度的貫徹落實情況。開展效能專項監察,嚴肅查處影響金華形象、加重企業負擔、阻礙經濟發展的「三亂」行為,濫用自由裁量權、推諉扯皮、辦事不公、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亂檢查等損害經濟發展環境的行為,努力促進發展環境的不斷優化。運用投訴辦理、明察暗訪等各種監督檢查形式,開展監督檢查,嚴肅查處因作風和效能問題影響經濟發展環境優化的行為。
2. 如何規范行政執法,提升服務品質,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一)倡樹行業精神,更新機關工作理念。大力弘揚「勇於實踐,勤奮創新;精益求精、樂學善教」的行業精神,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創新和培育新型機關工作理念。教育和引導機關人員牢固樹立機關就是服務的理念,切實做到工作以服務為本,服務以基層為本,基層以民生為本,真正實現機關人員由 「管理者」向「服務者」的轉變。通過組織局機關幹部學習、開辦講座、舉辦報告會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增強機關人員立足崗位的責任意識、推動發展的服務意識、不進則退的憂患意識和爭創一流的領先意識,以觀念創新的大突破,推動機關效能的大提高。
(二)嚴明工作紀律,規范執法行為。全面加強機關建設,轉變工作作風。上班時間不準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嚴禁上網玩游戲、聊天等;不準遲到早退、缺崗空崗;嚴禁工作中生冷硬頂、推諉扯皮、刁難服務對象,嚴禁「吃、拿、卡、要」或索取、收受、長期佔用服務對象財物;嚴禁擅自對服務對象停止服務或干預其經營活動,嚴禁強制服務對象接受有償服務。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不斷提高工程報建審批、工程招投標監管、安全生產監督、企業資質年檢、建築市場監管等審批事項審批效率。強化建設工程承發包交易中心和駐市行政審批中心窗口建設,真正實現「一門受理、並聯審批、一口收費、限時辦結」的一條龍服務,不斷增強政務公開和服務承諾的深度和廣度,推行「陽光政務」,打造「透明政務」。
(三)完善機關工作流程,提高服務效率。一是進一步規范完善工作程序。整合規范內部分工,明確職責許可權,杜絕「交叉、扯皮」和「踢皮球」的不良現象,使工作流程路徑最短、環節最少、程序最科學。二是進一步規范行政行為。對一般事項即時辦理,復雜事項限時辦理,多部門交叉事項聯合辦理。擴大群眾知情權,防止出現「機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公共利益私有化」的傾向。實行「首問負責」 和「責任追究」制,對不作為、亂作為的追究相關責任。根據各自工作性質、特點以及職工群眾關心程度,進一步修訂完善政務公開、服務承諾的內容,做出更具體、更全面、更具操作性的規定,使之更科學、更簡便、更規范。三是實行治庸問責制。切實做到讓有為者有位、無為者讓位、亂為者無位。進一步提高幹部隊伍的執行能力、協作能力、工作能力。
(四)強化效能監察,健全長效機制。通過開展問卷調查,公布舉報電話、郵箱,聘請社會執法監督員等,進一步暢通訴求渠道,建立健全投訴受理快速反應機制,對一些影響大、涉及范圍廣的重要投訴件,做到「快接、快查、快反饋」。通過開展內部明查暗訪活動,不斷加大機關效能監察力度,健全和完善案件查辦的快速反應機制,從快從嚴查處各類干擾和破壞全市經濟發展環境的事件,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遷就。實施績效管理。進一步研究制訂機關效能監察考核辦法,與局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緊密結合,採取集中考核和綜合平時表現相結合的辦法對科室、部門工作進行打分排名,表彰先進,鞭策落後。建立健全機關工作約束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使各項業務工作逐步實現制度化、規范化、標准化,形成建設高效機關的長效機制。
3. 針對《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相關細則,有什麼建議
學習、實施、貫徹。
4.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自查自糾工作總結
2005年工業經濟發展回顧暨2006年工作安排 一、2005年工業經濟發展情況 (一)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元至十月份,全部工業企業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52億元,占年計劃的89.7%,同比增長30.5%;預計完成工業增加值76億元,占年計劃的86.4%,同比增長30.8%。 元至十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76億元,占年計劃的92.6%,同比增長36%;完成工業增加值55億元,占年計劃的90.9%,同比增長37.5%,預計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實現銷售收入166.8億元,占年計劃的97.8%,同比增長56.2%,預計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實現利潤7.2億元,占計劃的80%,同比增長39.5%,預計增幅居全省第十二位;實現稅金8億元,占年計劃的88.9%。同比增長55.7%;累計產銷率98.2%;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0%;虧損企業10戶,虧損面6.3%,同比上升1.7個百分點,預計虧損額3600萬元。 2005年,全市工業企業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00億元,占計劃106.4%,完成工業增加值90億元,占計劃102.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預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10億元,占計劃109.4%,同比增長36.5%;完成工業增加值65.5億元,占計劃108.3%,同比增長37%,預計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預計實現銷售收入200億元,占計劃117.6%,同比增長55%,預計增幅居全省第一位;預計實現利潤9億元,占計劃100%,同比增長39.8%,預計增幅居全省第十位;預計實現稅金9.5億元,占計劃105.6%,同比增長38.5%;累計產銷率98%,與年計劃持平;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0%,高於計劃30個百分點;虧損企業8戶,虧損面5%,與市定目標持平,虧損額3500萬元。 200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超億元企業預計29家,比2004年增加8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預計28家,比2004年增加11家。 (二)項目投資完成情況 元至十月份,全市共實施投資額在2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164個,總投資111億元,已完成投資25.5億元,占年計劃34億元的75%,同比增長40.14%。其中,市直共實施18個(已完工9個),已完成投資15.5億元,占年計劃19億元(不含沁北電廠二期)的81.58%,同比增長23.54%;鄉鎮共實施146個(已完工50個),已完成投資9.97億元,占年計劃5億元的199.4%,同比增長76.99%。 預計到年底,全市工業企業可完成投資29億元,占年計劃34億元的85.29%,其中市直企業可完成19億元,占年計劃19億元(不含沁北電廠二期)的100%,鄉鎮企業可完成10億元,占年計劃5億元的200%。 二、2006年工業經濟發展形勢分析 2006年,我市工業經濟面臨的形勢不容樂觀,經濟增長的幅度會有所下降,綜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利因素: (一)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市經濟增長已由高速擴張期向平穩較快增長期轉換 從全國工業增長趨勢來看,工業經濟增長開始明顯減緩,工業經濟運行平穩的特徵比較明顯。尤其是上海、廣州、浙江、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速度回落比較明顯。前三季度全國利潤增幅同比回落19.7%,虧損明顯上升,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幅同比大幅提高50.4個百分點。我市工業在全國來講,處於工業鏈條的低端,基礎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所佔比重較大,對市場反應的靈敏度不如高端產業。在發達地區遭遇效益回落時,其滯後影響在2006年將不可避免地波及我市。與此同時,受資源約束矛盾的影響,今年以來涉及工業領域的電價、油價、運價、水價、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因素較多,對工業經濟增長的影響將進一步顯現。 從我省情況看,進入10月份以來,電力、煤炭和運力供需發生較大變化。從用電上看,到10月24日,省網用電量僅比去年同期增長1.57%,發電量增長4.27%,比正常負荷低100-120萬千瓦時。電力需求減弱,電源建設步伐加快,電力過剩的問題開始顯現。同時,煤炭、鐵路運輸形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部分企業的部分煤種開始積壓,煤炭價格下降,鐵路運輸貨源不足,近兩個月鐵路運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據鄭州鐵路局的資料顯示,六月底全局鐵路請車滿足率為60%,九月底上升為80%。煤、電、運是工業經濟增長的先行指標,這種狀況的出現,預示著我省工業經濟增速將極有可能出現回落。 從2000年開始,我市工業經濟步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工業生產增速逐年加快,每年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其中2001年工業生產增速18.3%,比2000年增加6.1個百分點;2002年工業生產增速24%,同比提高5.7個百分點;2003年工業生產增速29.1%,同比增加5.1個百分點;2004年工業生產增
速36%,同比提高6.9個百分點。但是,由於我市工業結構的不合理,鋼鐵、冶金、化工、建材等主導行業全部在國家的重點調控范圍之內,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繼續加強和全國、全省經濟增長的逐漸減緩,工業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市工業經濟增長已由高速擴張期逐漸向平穩較快增長期轉變。2005年工業經濟增長預計為37%,增速僅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2006年預計工業增速將回落到20%左右。 (二)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減少,年度內缺乏能夠形成經濟增長點的大項目 從近年我市工業經濟發展情況來看,工業項目投資的快速增長是拉動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因素。2003年全市完成工業項目投資12.7億元,同比增長234.2%,2004年完成工業項目投資23.5億元,同比增長85%,2005年預計完成工業項目投資29億元,同比增長23.4%,這些投資極大地拉動了我市的工業增長。2006年,全市計劃實施投資額在2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56個,總投資39.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3.8億元,近年來首次出現下降。2006年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有以下特點:一是投資額度少,計劃總投資比2005年少75.6億元,年度投資比2005年少20.3億元;二是項目規模小,在55個工業項目中,年度投資超億元的工業項目只有4個,而2005年年度投資在億元以上的項目達到9個;三是高新技術項目比重低,在37個新開工項目中,只有中原特鋼的模具扁鋼鍛坯生產線技改工程列入先進製造業項目。由於2006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減少,同時年度內又缺乏能夠形成經濟增長點的大項目,對全市工業經濟增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三)基數的膨脹也是造成2006年增速不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2005年,預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10億元,比2004年增加了74億元,較2003年增加了124億元,是2003年的2.44倍。基數的大幅提高,也使得2006年各項經濟指標難以保持較高增幅。 根據對我市工業經濟形勢的分析和全市工業主要經濟增長因素的調查,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預計新增工業總產值41.13億元,銷售收入38.76億元,利潤19680萬元,稅金25050萬元。 三、2006年工業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工業經濟發展全局,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工業經濟整體素質為目標,堅持不懈地實施項目帶動和開放帶動戰略,加快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步伐,拉長產業產品鏈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深化企業股權結構改革,創新企業管理機制,不斷促進我市工業經濟健康、協調、持續發展。 主要經濟指標: 全市工業總產值計劃完成355億元,同比增長18.3%;工業增加值計劃完成107億元,同比增長18.9%。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計劃完成252億元,同比增長20%; 工業增加值計劃完成79億元,同比增長20.6%。 規模以上工業計劃實現銷售收入240億元,同比增長20%。 規模以上工業計劃實現利潤11億元,同比增長22.2%。 規模以上工業計劃實現稅金12億元,同比增長26.3%。 規模以上工業產銷率計劃98%。 規模以上工業虧損面不超過5%。 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計劃180%。 部分重點工業企業發展目標:工業總產值超50億元的企業2家(豫光、濟鋼),超20億元的企業1家(沁北電廠),超10億元的企業2家(豫港焦化、豫源化電),超5億元的企業6家(中原特鋼、電業公司、恆通化工、豐田肥業、萬洋冶煉、金利鉛業),超億元的企業23家(濟源煤業、太行水泥、高壓開關廠、奔月浮玻、天龍焦化、億華鐵路器材等)。 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目標:全市計劃實施投資額在2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56個,總投資394255萬元,年度計劃投資137860萬元。市直工業企業計劃實施項目22個,總投資300625萬元,年度計劃投資92600萬元。其中,續建項目6個,年度計劃投資46000萬元;新開工項目16個,年度計劃投資46600萬元。鄉鎮工業企業計劃實施項目34個,總投資93630萬元,年度計劃投資45260萬元。其中,續建項目12個,年度計劃投資13230萬元;新開工項目22個,年度計劃投資32030萬元。 四、2006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堅持不懈抓好項目建設,千方百計培植經濟增長點 2006年仍然要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工作,搶時間、爭進度,千方百計克服建設中的各種困難。2006年計劃實施的工業項目現在已排出56項,要抓緊抓實抓好,確保按計劃投產,發揮效益。 一是要抓好2005年計劃開工而未開工的項目。包括百萬噸搗固焦、12萬噸樹脂粉等,要針對這些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具體問題,下大力氣逐一解決,為項目建設創造基本條件,力爭2006年上半年開工建設。 二是要抓好在建項目。包括聯創化工、15萬噸煤焦油、10萬噸再生鉛、PPS、濟鋼環保改造工程等,確保2006年上半年竣工投產。 三是要抓好新建項目。中原特鋼總投資1.6億元的模具扁鋼鍛坯生產線技改、太行水泥百萬噸水泥擴建、奔月浮玻二期生產線等。 四是切實抓好項目篩選和儲備工作。目前,我們在項目儲備上已經面臨著很大的危機,儲備的好項目、大項目屈指可數,大的經濟增長點不多。所以,明年要在項目儲備上狠下功夫。要組織企業到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聯系對接,收集項目信息,綜合分析論證,扎扎實實儲備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的項目。 (二)強力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業 十一五期間我們面臨的最大發展機遇就是國際國內的產業轉移,這個機遇能否利用好,對整個經濟的結構調整、上檔升級至關重要。 一是要出台結構調整優惠政策,形成政策窪地,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促進產業結構盡快升級。 二是要把明年定為工業結構調整年,以結構調整為主線,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盡快掀起結構調整高潮。 三是要在繼續抓好傳統優勢產業上檔升級的同時,突出加快高新技術和先進製造業的發展,對鉛鋅、樹脂、焦炭要拉長產業鏈條;對深孔加工、白雲制葯、水晶、液壓支柱等,要做大做強,膨脹規模,形成更大的經濟優勢。 (三)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綜合利用 不管是國家的宏觀政策,還是目前的環境壓力和企業利潤空間,都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循環經濟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在發展循環經濟上,要立足現實,根據發展的可行性,與環保部門共同排出限期治理、綜合利用的時間表,一塊一塊抓落實,一步一步向前推進。 明年重點要抓好鉛鋅行業的循環經濟工作。以豫光集團為試點,促其進一步完善循環經濟產業結構,在現有基礎上加大銅、銻、鉍的回收力度,開發引進鈷、鎘等金屬的回收技術,並形成一定的生產能力。萬洋冶煉、金利鉛業也要進一步加快節奏,加快資源綜合利用步伐。全市鉛冶煉企業要從2006年起,利用三年時間,全部採取富氧底吹工藝,提升行業水平,提高綜合效益。在抓好鉛鋅行業資源綜合利用的同時,要引導和支持冶金、化工、電力、建材等資源消耗行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工作,對粉煤灰、電石渣、鋼渣等工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都要加大力度,變廢為寶,形成新的產業。 (四)完善招商形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要針對工業企業招商引資效果不明顯、引進的大項目不多等問題,切實採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 一是要切實以企業為主體,實行項目招商、產業招商、股權招商,以實實在在的利益吸引客商投資。 二是要進行對口招商,對國內外知名企業要主動上門對接,採取兼並、重組等各種形式,吸引其前來合資、合作,拓展我市企業的發展空間。 三是產業招商,按照結構調整目錄,有針對性地招商。對於一些企業產品有市場、生產有規模,但缺乏資金,不能滿負荷生產的情況,要搞好產品招商,盡快形成經濟優勢。 (五)強化政策支持,為工業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我們目前對工業經濟發展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這些政策從目前來看,還沒有形成明顯的政策窪地,對項目、對資金、對人才、對技術的吸引力還不夠大,還需要再進一步研究出台一些新的優惠政策。特別是結構調整,要研究新的辦法,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千方百計吸引和帶動金融、民間、外來資本參與我市工業結構調整。 (六)加強工業經濟運行調節,確保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和技術,跟蹤觀察國際國內市場動態變化,分析研究投資、進出口、原材料消費、金融形勢的變化對我市工業經濟產生的影響,密切關注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動態變化可能對我市工業經濟帶來的影響,及時發現經濟運行中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超前研究應對措施,提出對策和建議,指導工業經濟健康、協調、持續發展。
5. 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有什麼具體意見和建議
參考一下,河北省的
一、進一步提高服務效能
1.深入清理行政審批項目。堅持「多取消、審一次、真備案」的原則,對屬於企業經營自主權的事項,一律不得作為前置條件;對法律法規未明確規定為前置條件的,一律不再進行前置審批;對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的前置條件,除確有必要保留的外,屬於省內立法的一律通過建議省人大修改相關地方性法規的方式取消;核准機關能通過徵求部門意見解決的,一律不再進行前置審批;除特殊需要並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不得設定強制性中介服務,行政機關不得指定或者變相指定中介機構提供服務。非行政許可審批全面取消。(省編辦牽頭,省政府辦公廳、省發改委、省工商局、省政府法制辦配合)2.加快權力清單和流程圖建設。省、市、縣政府要普遍建立權力清單和權力運行流程圖,特別是與經濟和民生活動密切相關的要盡快公布,主動接受各界監督。省、市、縣三級共有權力要明確使用權力和責任對等主體,不能重復交叉,行政審批原則上只進行一次。對於已下放的權力,省直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基層的指導和事中事後監管,避免基層出現接不住、用不好甚至是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省編辦、省發改委、省政府法制辦配合)3.實行「四證合一」登記制度。從2015年7月1日起全省統一實行「四證合一」登記制度,將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社會保險登記證和工商營業執照合一,向企業統一頒發載入組織機構代碼、納稅人識別號、社會保險登記編碼的「一照四號」營業執照,不再另行頒發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社會保險登記證。企業在申請設立時只需要填寫一份登記申請表格,由工商部門統一受理登記、審查共同登記事項,質監、國稅、地稅、人社部門不再重復審查。自收到企業登記申請材料的5個工作日內向申請人頒發「一照四號」營業執照。(省工商局牽頭,省質監局、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人社廳配合)4.強化網上政務服務中心和實體服務大廳建設。完善省級網上政務服務中心,加快市(地)級網上政務服務中心和實體服務大廳建設,確保省、市、縣三級政務服務網路體系互聯互通。實現行政審批部門、流程、非涉密事項網上全覆蓋,行政審批依據、條件、程序、時限、收費等內容網上全公開,行政審批全程接受電子監察、網上行政審批法制監督和社會監督,切實提高行政審批效率。加強對市、縣實體服務大廳的指導,使實體大廳與網上政務服務中心功能互補、互為支撐,提高政務工作質效。(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省政府法制辦配合)5.對重大項目實行「綠色通道」。由各級政府分管常務工作的領導同志負責,採取定期聯合審批方式辦理。(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省發改委、省住建廳、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配合)6.加強窗口單位管理,堅決整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問題。對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形象惡劣的窗口單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先行免職,同時進行嚴肅問責並予以曝光。(省監察廳、進一步優化全省發展環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
二、切實為企業減輕負擔
7.清理規范中介機構。現有行政審批前置環節的技術審查、評估、鑒證、勘查、咨詢等有償服務事項,確需保留的,應規范時限,明確收費標准,予以公布。規范中介機構執業行為,建立並嚴格執行服務承諾制、執業公示制、合同管理制、依規收費制、執業記錄制等制度。實行中介機構及其執業活動聯合監管。對於違規壟斷經營、收費不合理、服務質量差的中介機構予以嚴處。(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省工商局、省物價監管局配合)8.清理濫收費和嚴禁徵收「過頭稅」。政府及其部門涉企收費項目,凡是沒有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的一律取消。凡國家和省里有上下限規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一律按照下限執行。沒有上級規定依據、增加企業支出的各類涉企檢查、評比、達標、培訓等活動一律不得舉辦。依法依規征繳稅費,嚴禁對企業徵收「過頭稅」。(省財政廳牽頭,省人社廳、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物價監管局配合)9.推進綜合執法改革和嚴格控制行政執法部門到企業檢查。整合基層行政執法力量,加快市、縣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物價監管等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整合。加快制定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細化標准,向全社會公布。行政執法要嚴格執行標准,並接受社會監督。對於隨意執法、濫用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的,要嚴格問責,問題嚴重的要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乃至法律懲處。完善行政執法級別管轄制度,明確不同層級執法管轄許可權,避免重復交叉執法。對執法部門的違規檢查行為,企業有權拒絕並舉報,受理機關要及時查處,監察機關要進行嚴格問責。(省編辦、省政府法制辦、省監察廳負責)
三、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
10.加強電力、電信、油氣、城市供水及供熱供氣、鐵路等壟斷行業監管,嚴厲查處壟斷性企事業單位在為市場主體提供服務過程中違背市場競爭原則的指定設計單位、指定設備采購單位、指定安裝單位的「三指定」行為。加強對銀行等金融機構收費項目監管,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快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省發改委牽頭,省紀委、省工信委、省金融辦配合)11.全面推行項目業主(法人)招標,公開、公平、公正選擇投資者。全面開放公共資源領域,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助、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城鎮供水、供熱、燃氣、污水垃圾處理、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和處理、城市綜合管廊、公園配套服務、公共交通、停車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對於攏權不放、不能主動推行市場化改革,特別是拒絕實行規范的項目、資源配置招投標的地方和部門,對其主要領導進行嚴格問責,並查處項目操作中存在的腐敗問題。(省住建廳牽頭,省監察廳、省發改委配合)
四、嚴格規范司法行為
12.各級公安司法機關要積極協助企業依法調處矛盾糾紛,在以往打擊偷盜企業、圍堵企業、敲詐企業等行為中,長期不作為、不擔當,導致企業生產經營受到嚴重干擾的公安司法機關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解除職務,按失職、瀆職給予嚴格問責。深入開展打擊整治逃廢銀行債務專項行動,維護金融秩序。(省委政法委牽頭,省公安廳、省檢察院、省法院、省金融辦配合)13.嚴格整治司法不嚴格、不規范、不公正的問題,對於無法律依據而不予受理、不予立案、不予執行的,對辦而不結、拖而不決、超越時限的,對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的,對利用法律與他人合謀等方式坑害企業謀利的,都要依紀、依法給予嚴厲打擊。(省委政法委牽頭,省公安廳、省檢察院、省法院配合)14.堅持先易後難、因案施策、協調聯動,開展積壓案件專項清理工作,重點清理久壓不決涉企案件、長期未結涉企訴訟案件、涉黨政機關的執行積案和與發展環境有關的重點信訪積案,做到半年見成效,一年基本完成。對於未能完成任務的,要對相關領導和直接責任人依紀從嚴處分。(省委政法委牽頭,省公安廳、省檢察院、省法院、省信訪局配合)
五、注重誠信建設
15.對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發展環境、擴大招商引資等方面優惠政策要加大落實力度,任何地方和單位均不得以「實施細則」等形式設置新的限制,已經設置的立即取消。開展政策落實專項檢查,從嚴查處「中梗阻」行為,對企業反映強烈的要嚴肅問責,堅決打通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省政府辦公廳牽頭,省監察廳、省審計廳、省工信委、省發改委、省商務廳、省科技廳、省工商局配合)16.強化企業誠信建設。加快建立企業制假販假、偷逃貸款、惡意逃稅、違法排污等信息採集和監管體系。全省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加快建成使用,建立完整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資源庫,及時公布和更新企業相關信用信息,並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依據《黑龍江企業失信行為聯合懲戒實施辦法(暫行)》對失信企業實施懲戒。(省工商局牽頭,省金融辦、省國稅局、省地稅局配合)
六、嚴厲查處破壞發展環境行為
17.強化和完善省政府企業投訴中心職能,省政府秘書長兼任企業投訴中心主任,進一步充實辦案人員力量,建立部門聯動工作機制,省政府辦公廳、省公安廳、省監察廳、省審計廳、省政府法制辦聯合辦公。開展政府違約問題專項整治,對全省各級政府違約案件進行梳理,逐一給予解決或答復。尤其對「新官不理舊賬」現象進行整治。構建省、市、縣暢通的政府違約案件投訴和解決機制,努力做到分級投訴、分級解決。建立涉法涉訴案件信息溝通機制,有關線索送同級紀委查處。對破壞經濟發展環境的違紀、違法人員依法依紀從嚴從快處罰,加大案件曝光力度。各市、縣都要加強企業投訴平台建設,健全工商聯組織,讓企業能順暢地反映訴求,遭遇的不公和委屈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