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及意義
新常態主要特點:
1、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2、結構內——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容;
3、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九大特徵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
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
2、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
3、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發生了轉化,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
4、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產業組織新特徵;
5、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人口減少,要素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6、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
7、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8、經濟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
9、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
② 試論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特點及意義
1「新常態」內涵優於西方我國「新常態」則獨具特色,可總結為「中高速、優結構、內新動容力、多挑戰」四大特徵.「從內涵上看,『中國『新常態』雖然也反映出經濟潛速從高速向中速的變軌,但我們容忍經濟增速的下降,目的是給經濟結構改革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是主動的適應和調整,顯然主動優於被動.」2「新常態」是經濟升級版增速穩定是中國「新常態」有別於他國的直觀特徵.專家認為,生物醫葯、電子商務、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將逐步成為舞台上的主角,成為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服務」、「中國科技」乃至「中國品牌」的升級註定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必由之路.3「新常態」有利全世界專家普遍認為,中國經濟「新常態」還將有利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重塑世界格局.「
③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首先要正確認識新常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經濟新常態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根本動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需要主動作為,而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首先是改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理順國企與出資人以及國企內部的關系,提高國企運行效率)、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系,降低企業稅收負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強化市場)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從貿易開放到投資開放,從製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四大關鍵領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戶籍制度,改善勞動力供給,包括放開「單獨兩孩」,逐級放寬戶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體系,改善資本供給,包括理順價格(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健全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深化開放(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善土地供給,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保持平常心態 保持戰略定力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態勢是好的,同時也面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對此,在戰略上要保持平常心態,同時要保持戰略定力。
④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談談你得到了什麼啟示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新常態下,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全球化紅利等傳統經濟動力逐步減弱,...
⑤ 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應堅持什麼為中心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金融系統必須觀念上要適應,認識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對路,工作上要得力。在科學認識當前形勢,准確研判未來走勢的基礎上,牢牢把握明年經濟工作的核心要求,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努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要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轉方式調結構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對此,我們要正確看待,既要保持一定發展速度,在發展中解決諸多難題,同時,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在這樣的發展理念下,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就必須要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突出創新驅動,著眼提質增效。既要加大力度支持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產業發展,打造中國經濟新動力,又要致力於傳統產業「挖潛開荒」,促進「老樹發新芽」。如此,中國經濟才能保持在合理區間,才能以結構的優化托舉發展躍上新台階。
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要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包括金融在內的重點領域改革。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當前,新一輪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金融系統要堅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堅持問題導向,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加快推出既有年度特點、又有利於長遠制度安排的改革舉措,激發市場內在動力和活力。同時,面對對外開放出現的新特點,必須更加積極地促進內需和外需平衡、進口和出口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平衡,逐步實現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堅持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必須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實現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需要一個穩定有效的政策環境。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並確定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依然延續「積極+穩健」的組合。「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這一要求,兼顧了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符合主動適應新常態的客觀實際。有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意味著將繼續實施結構性減稅,意味著會保持適當的赤字規模。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意味著貨幣政策取向沒有發生變化,將繼續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基調,為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營造中性適度的貨幣金融環境。
⑥ 「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得到了什麼啟示
產能和新技術投資發展規律
⑦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⑧ 要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不斷提高黨的 能力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順應大勢方可乘勢而進。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是中央對當前經濟發展態勢的正確把握,也是指導2015年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總體良好,各項重要經濟指標處於合理區間,為明年和今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不少困難。經濟下行壓力仍較大,結構調整陣痛顯現,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多,部分經濟風險顯現。這里有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使然的因素,也有全球經濟增長恢復乏力的背景,呈現出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包含諸多新機遇、新挑戰。如何看、怎麼?關鍵在於對經濟規律的把握是否符合實際、對經濟治理措施的貫徹是否堅決到位。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只有全面分析、正確把握新常態這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大背景,把認識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正確判斷上來,把行動落實到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中去,才能保持從容應對各種情況的定力,增強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信心,揚長避短,積極有為。所謂新常態,一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經歷的歷史過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對新常態的認識理解深化了,才有可能主動適應新常態,進而有效引領新常態,鞏固傳統優勢,實施創新驅動,確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動力源和制度支撐,充分釋放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創新活力,實現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預期目標。行穩以致遠,欲速則不達。主動適應新常態,首先需要放下對經濟增速的糾結。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面貌深刻改變、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得益於我國經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高速增長。但無論是基於對高速增長產生、積聚的問題考慮,還是從我們確立的奮斗目標看,繼續保持原有的高速度既不科學,也無必要。而適度調低增速並使之保持在合理區間,穩定經濟運行,不僅有利於緩解資源、能源、環境的約束壓力,也有利於為調整優化結構、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拓展更大空間。從單純關注經濟增速到更加重視經濟結構和增長質量,本身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體現,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增速換擋,是為了獲得更大發展動力。新常態下,那種靠拼資源、比投資的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以超國民待遇政策優惠招商引資也日趨乏力,原有動力弱化趨勢凸顯。面對新常態,應當主動作為,增強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動性、自覺性,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發展之路,走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有效的發展之路,發揮體制改革對於經濟的重大牽引作用,靠改革出動力,以創新增活力。特別是面對新矛盾新問題,必須加大全面深化改革力度,以此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為創新拓寬道路,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新常態從「新」到「常」,是一個經濟轉型轉軌的過程,新舊問題並存,新老矛盾交織,需要把握好發展的協同性、平衡點。既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要有針對性地預調微調、精準調控;既要著力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又要積極發現培育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增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支撐作用;既要積極穩妥推進新「四化」同步發展,又要優化經濟發展空間布局,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既要堅定不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又要加強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重視社會大局穩定,把統籌兼顧、協同推進各項工作完成好。計熟事定,舉必有功。看清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面,增強謀事而定、乘勢而動的主動性,認真領會、堅決貫徹中央經濟會議精神,以奮發有為、真抓實乾的狀態落實好中央
⑨ 請闡述什麼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經濟的最大特點是速度「下台階」、效益「上台階」;新常態下的明顯特徵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突出表現為:一,生產結構中的農業和製造業比重明顯下降,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升,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二,需求結構中的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消費成為需求增長的主體;三,收入結構中的企業收入佔比明顯下降,居民收入佔比明顯上升;四,動力結構中的人力、資源粗放投入明顯下降,技術進步和創新成為決定成敗的「勝負手」。在這些升升降降之中,先進生產力將不斷產生和擴張,落後生產力將不斷萎縮和退出,既能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也要使一些行業付出代價、傷筋動骨。
面對新常態,首要的在於搶抓機遇。我們擁有城鎮化的廣闊空間、「四化」融合的巨大動力、消費升級的龐大市場、技術創新的突飛猛進,還有遠未得到充分發揮的資本潛力、勞動力潛力、土地潛力等等。讓這些潛力源源不斷地煥發出來,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紅利」贏得「人才紅利」、「創新紅利」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