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表現在哪些方面
(1)企業自由度高。做到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2)國內市場開放度高。市場中商品價格是由供求雙方決定,(3)對外依存度高(4)政府宏觀調控程度較低。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的程度已達69%。
『貳』 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趨勢之一: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
人民幣難成自由兌換貨幣,穩健升值是大勢所趨
未來10年,將是人民幣加快走向國際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重將超過10%,在國際儲備和外匯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將高達15%。到2020年,在美元沒有出現崩潰性貶值的情況下,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將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約4.5%。
今後10年,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更多地受到我國經濟和外貿持續較快增長的推動,人民幣加快國際化將推動我國利率匯率改革、資本市場擴展、貨幣監管調控水平提高。
相對於我國經濟規模和外貿佔全球總量的比例,目前我國人民幣的國際地位已明顯滯後,但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於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和金融監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和現有主要國際貨幣尤其是美元的沖擊,為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難得的契機。
預計今後10年,我國GDP年均增長8%,至2020年,我國經濟總量將達到75.7萬億元左右,按目前匯率計算,大約相當於11萬億美元。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因素,屆時我國經濟規模可能接近美國水平,超過日本一倍,相當於全球GDP總量的20%。
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也將年均增長8%,仍將快於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國外貿總額至2020年將達到6.4萬億美元,大大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占屆時全球貿易總額的13%。並且我國外貿將由順差轉為逆差。2020年,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比例將大致與我國外貿佔全球貿易的比例相當,而人民幣在儲備資產中的比例或許更高。
人民幣國際化的羈絆依然存在。首先,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出口和投資,貿易和投資的雙順差阻礙了人民幣的輸出,而這是本幣國際化的首要條件。即使外貿和投資全部以人民幣結算,出口和投資雙順差也將吸干通過進口支付和對外投資流出的人民幣,造成境外人民幣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匯儲備來支持人民幣國際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匯的流入換取人民幣的輸出。
人民幣走出去的過程還將伴隨著我國資本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拓展,為境外人民幣持有者提供較充分的可供投資的「資產池」。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的形成機制也將更加市場化,使得持有人民幣的風險降低。資本項下的資金進出管制將放鬆,以滿足人民幣資產投資者對投資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動性要求。
這些趨勢都將推動我國貨幣金融調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內,人民幣依然難以成為自由兌換貨幣。但人民幣穩健升值則是大勢所趨。預計至2020年對美元將累計升值60%以上,先慢後快,年均升值約4.5%。
趨勢之二:新能源助中國成汽車強國
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將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眾品牌
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仍將較大落後於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仍將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車市場高速成長帶來的能源和環保壓力將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很可能成為我國汽車工業縮小與汽車強國之間差距的一個契機。
過去10年,我國汽車生產和市場以超過GDP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長,私人消費成為推動我國汽車市場快速增長最大的動力。10年之後,汽車在我國城市的普及程度將像今天的彩電一樣,成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擁有兩部或多部汽車將非常普遍,汽車也將大規模地進入農村地區,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為生產資料的車型,如輕卡、皮卡和越野車等,將在農村開拓出廣闊的市場。
中國新車消費市場規模超過美國的時間可能比想像的要快,這一天將在2015年來臨。202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將超過2000萬輛,比今年翻一番。屆時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至少1.85億輛,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
高速成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將給能源和環保帶來巨大的壓力,迫使中國將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步伐,同時繼續提高傳統汽車的節能減排技術。技術進步將促使中國汽車工業縮小同世界汽車強國的差距。
如果在發展新能源汽車方面堅持以我為主的發展思路,我國很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率先突破,實現我國汽車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上擁有各類新能源汽車最多的國家之一。
2020年,我國汽車出口占整個國內生產的比例將會由去年的7.3%提高到20%左右。伴隨著汽車的大量出口,中國將在中低端汽車市場上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的大眾品牌。
10年前,中國有110家整車生產企業,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大汽車集團的產量占整個國內產量的44%。2008年,國內整車生產企業數雖然降到82家,但三大集團的產量占國內總產量的比例只提高不到五個百分點,為48.7%。未來10年,三大集團在國內的地位有可能面臨其他企業後來居上的挑戰。
趨勢之三:能源消費居世界第一
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差距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比例進一步提高
未來1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但人均能源消費量仍只有日本和西歐國家的一半,不到美國的1/3,相當於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國國內能源產出與需求間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能源進口占總消費的比例將從目前3%提高到2020年的20%.
我國能源政策將面臨巨大壓力,國際上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減排義務的呼聲將逐漸高漲。國內民眾環保意識也將明顯加強。兩者將共同推進我國能源結構向清潔化轉變,經濟結構向低碳化轉變。
近年,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自2004年的1.6逐漸回落,2008年降至0.44,在發展中國家和新型經濟體極其罕見。如果這一相對於發展中國家超低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能夠維持,今後10年我國GDP平均增長8%的情況下,能源消費將年均增長約4%,至2020年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將超過45億噸標准煤,相當於32億桶原油,接近美、英、法、德、意的總和。
國內能源的增產將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長,我國能源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上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能源需求近20%需要通過進口滿足。預計2020年,我國能源凈進口將超過八億噸標煤,相當於5.6億桶油當量,約佔全球能源出口總量的1/5。
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能源需求增長將快速推高能源價格。以石油為例,10年後原油價格將沖上200美元/桶(2008年不變價),至少牢牢站穩在150美元/桶以上。煤炭、天然氣、液化氣以及鈾的實際價格比今天翻番也基本沒有懸念。
能源消費增長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正日益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今後10年全球氣候和環境問題將超過恐怖主義成為頭號國際議題。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0年至2008年,全球能源年消費增加約20億桶油當量,其中我國消費增量佔一半以上。
大力發展水電、核電、風電乃至太陽能等非碳基能源,並大力發展和推廣硫回收、碳捕集等清潔能源技術,是我國走出能源困境的唯一出路。預計到2020年,煤炭占我國能源消費比例將從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對清潔高效的油氣比例將從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將從7%提高到15%甚至更多。
趨勢之四:銀行走向「金融百貨公司」
銀行杠桿化產品將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
未來10年,我國商業銀行將從傳統以「融資中介」為核心向以「財富管理」為核心轉變,零售業務將成為未來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目前對銀行利潤貢獻最大的對公業務佔比將明顯下降。
未來銀行將減少對靠存款籌集資金的依賴,金融創新帶來的高杠桿化金融衍生品將大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傳統銀行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將逐漸讓位於中間業務的盈利模式。
未來銀行對客戶的意義不再是「存錢罐」和「貸款批發商」,而是以銀行業務為核心,輻射保險、證券、基金、產權經營等多個領域的「金融百貨公司」。對客戶的財富資產管理將是銀行最核心的業務。
未來銀行在代客理財時,投資領域將從股票、債券、基金等傳統領域擴展到結構性衍生品、商品乃至藝術品。
銀行將不再以櫃台服務為主,目前在銀行網點供客戶繳費、存取款、查詢的金融終端有望「飛入尋常百姓家」,網上銀行將完成過去只能在銀行網點辦理的各種業務。作為銀行為客戶推出的最便捷的支付工具,銀行卡在功能和外型上將有大的飛躍。
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業務逐漸向銀行滲透,出於追求規模經濟和分散風險的考慮,大銀行不得不採取兼並、收購等手段,擴大自身規模,以提高競爭力,由此將催生一批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
作為金融加速器,銀行杠桿化產品通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實體經濟投資產生積極影響。同時,銀行消費信貸推動消費者杠桿化率提高,對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轉型戰略發揮積極作用。
趨勢之五:由紡織大國邁向紡織強國
創新將促使我國紡織服裝產業結構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未來10年,中國將由紡織工業大國躍變為強國。在紡織服裝市場整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家用尤其是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的擴展將尤為引人注目。就纖維消費總量而言,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將「三分天下」。
作為時代變遷的重要符號,服裝以非文本的方式記錄著歷史的變遷。未來10年服裝更加多元化是不容置疑的趨勢,休閑生活理念將更廣泛更深入地滲入服裝消費,人們更加追求通過服裝顯示自己的文化層次和品位。
我國服裝市場的發展前景未可限量。回顧改革開放30年,我國服裝企業數從僅約兩萬家增加到近30萬家,從業人員從不到百萬增加到超過400萬,服裝產量從不到20億件增加到超過200億件,服裝出口從約10億美元發展到超過1000億美元,我國成衣出口總量佔全球出口總量份額超過三成。目前我國城鎮人均衣著支出超過1000元,是農村居民的五倍以上。未來城鄉服裝消費市場都將呈現巨大的發展空間。
相對於服裝,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目前我國服裝、家用、產業用紡織品消費纖維的比重為53:33:14,與本世紀初的68:22:10相比,服裝佔比明顯下降,預計10年後,這一比例將演化為40:35:25,類似於當今歐美國家「三分天下」的格局。
未來10年,我國紡織工業的增長點及對社會的貢獻將主要體現在產業用紡織品上。產業用紡織品市場規模將急劇擴張,覆蓋交通、鐵路、水利、機械、醫葯衛生、軍工等領域。城市化進程和新農村建設也將充分釋放裝飾用紡織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紡織品市場需求。
未來10年,紡織工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實現本世紀頭20年發展目標的進程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紡織工業產業規模將保持增勢,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產業結構得以優化提升。預計到2020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將突破4000萬噸,保持在全球總加工量中40%的比重。
趨勢之六:文化創意產業迅速崛起
潛力最大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未來10年,文化創意與傳統產業將快速融合,形成一種新興的經濟發展範式———文化創意經濟。文化和創意元素的融入將提升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的產品和服務也將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互聯網等數字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將極大地激發全民創意,並將加速創意的商業化實現。今後10年大量文化創意企業將層出不窮,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數個綜合性旗艦企業。2020年,這些企業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將從目前的3%提高到約7%。
今後10年將是我國文化消費高度繁榮的10年。傳統文化產業在自身升級發展的同時,將加速向其他產業的滲透。文化和創意將大規模地作用於旅遊業、製造業甚至農業等其他產業,全面催生以傳統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創意經濟,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
未來10年,擴大內需和大力發展服務業的政策,將為文化創意經濟的發展添加新的催化劑。潛力最大的還是文化與其他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的深層次結合。
高新技術將是文化創意經濟的加速器。數字傳播技術傳入千家萬戶,使個人隨時隨地參與和發表創作成為可能,數以億計的網民是一筆非常巨大的創意資源。
個人化屬性強烈的數字傳播技術還將催生無數中小文化創意個人和企業。目前,我國已有約32萬家注冊登記的文化企業,從中將會崛起一批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跨地區的文化多媒體集團,其中將會產生三到五家跨國界的超大型旗艦集團。
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將在專業化、精細化的細分市場各領風騷,但大量零散的創意人才和企業趨向於按領域、流派、功能在一定的區域集聚。這些文化創意集聚區也將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趨勢之七:網路生活進入物聯網階段
「物聯網」將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最近"物聯網"這三個字開始迅速走紅。也是,每天一堆所謂的"物聯概念"往漲停板上封,想不紅也不行。
未來10年,計算機、互聯網、通信等現代電子信息技術將加速相互融合,我國消費電子產業融合創新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物聯網將在消費電子產品中廣泛應用,引領電子消費進入一個更便捷、人性化、智能化的新時代。
消費類數碼產品設計將呈現出更加便攜化、個性化的趨勢。小型化、超薄化並具有時尚、輕巧、簡單易用特性的數碼產品將成為消費的主流。綠色技術成為消費類電子產業首要關注的焦點,節能、環保、健康的產品設計理念,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主要發展趨勢。
未來10年,高科技結合人性化、個性化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技術追求和研發哲學。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催生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新應用不斷涌現,消費電子產業的邊界將日益模糊,產品門類五花八門。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大屏幕、可上網液晶電視、大容量快速存儲技術、高清晰數碼影像產品、高度集成的信息終端等產品將實現結構的不斷創新和彼此無縫連接,在工藝設計領域趨於實現人與信息的充分完美結合。
數字家庭將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未來的強勁增長點。信息技術的家庭應用實現了家電產品高度的數字化和聯網化。
數字娛樂產品設計更注重個性和時尚,更強調用戶的情感體驗和用戶界面的設計,追求讓用戶在使用中得到樂趣甚至是驚喜。工業設計由產品設計轉向與商業模式相結合,由硬體設計為主轉向軟硬體設計融合。超薄產品進入普及時代,無數新產品將以更輕、更小的面貌呈現。
健康消費成為消費類電子產品創新的主流之一。消費者對消費類電子產品特別是家電產品的關注點已從價格向產品、技術、品質和使用成本轉移,尤其對節能降耗的關注度普遍提升。
未來10年,「物聯網」這個高科技名詞將由概念逐步走向大規模應用,掀起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它通過感應器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形成普遍連接的互聯網路,實現人類社會與物理系統的神奇整合。藉助「物聯網」,人類能夠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生產和生活,全新的網路新體驗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趨勢之八:糧食長期處於緊平衡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
未來10年,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膳食結構改善,將對我國人均糧食消費量產生一定的影響,但糧食消費增長的主要動力將來自人口總量增加。到2020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1億左右,糧食工業和出口需求在政策調控下有望保持相對穩定,糧食需求的增長將在10%左右,需求剛性較強。
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對保障糧食供應至關重要,而科技進步對糧食單產的貢獻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10年我國糧食增產將超過10%。但長遠來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等因素影響,大幅增產的難度加大,我國糧食中長期仍處於緊平衡狀態。
未來10年應著眼於糧食安全的國際視角,樹立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糧食安全觀;著眼於我國豐富的食物資源,樹立以穀物為中心、糧食為重點的綜合化食物安全觀,最終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當前,影響我國糧食生產的關鍵因素是糧食播種面積和糧食單產水平。由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等,我國糧食總播種面積呈下降趨勢,但隨著科技進步、農業投入加大等因素影響,我國糧食作物單產水平卻不斷上升。2008年我國糧食單產提高對總產提高的貢獻率達到81%。預計到2020年糧食單產年均增長1.13%。根據糧食安全戰略目標規劃,到2020年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將穩定在15.5至16億畝,糧食產量將達到5.7至5.9億噸。若此期間,糧食單產能保持年均增長1.70%以上的較高水平,到2020年,我國糧食產量將突破六億噸關口,達到6.1至6.3億噸,步入一個新台階。
良種推廣、化肥應用和提高機械化水平仍然是糧食增產的有效手段。良種將是提高糧食單產的首要因素,預計未來10年,小麥、玉米、水稻良種覆蓋率將接近100%,大豆將提高到95%以上,良種因素可使糧食單產提高10%左右;化肥利用率將會不斷提高,預計未來10年,化肥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在10%左右;農業機械化可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和提高糧食單產,預計到2020年,我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70%,實現主要作物關鍵環節生產機械化。
生態農業和轉基因技術對未來10年我國糧食生產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可持續和環保的發展模式,是一個長期趨勢,短期內還不會成為農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對於轉基因技術的爭議也難以很快得出明確結論,因此主糧大規模轉基因商業化種植仍將受到嚴格限制。
要保障未來10年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做到「四個確保」:確保糧食總產量持續穩步上升,全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突破5.5億噸,人均糧食佔有量實現400公斤;確保我國大宗穀物基本自給,大米、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保持在90%—95%,大豆自給率力爭恢復到55%—60%,豆類、蕎麥、穀子等小雜糧擴大出口;確保國家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相當於當年糧食消費總量的25%—30%的水平上,小麥和稻穀的儲備量分別保持在50%和25%左右;確保形成建全和完善的現代糧食物流系統。
趨勢之九:資本市場趨於國際化
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將提升我國在全球資本市場的份額和地位
未來10年,中國資本市場將進一步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基本完成從「新興加轉軌」向成熟市場的過渡,初步形成完善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格局。
我國資本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將大為拓展,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和金融衍生品市場全面發展,市場層次更為豐富,在全球資本市場的地位和作用不斷發展、提升,成為與中國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在全球資本市場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化的資本市場。
未來10年,上海將躋身於國際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市場種類比較完備的金融中心,形成包括股票、債券、貨幣、外匯、商品期貨、OTC衍生品、產權交易等在內的金融市場體系。創業板主戰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公司將給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業注入生機。
2020年,滬深市場市值將達到80—100萬億元人民幣,比目前翻兩番,上市公司數量有望從目前的1638家增加到5000家。機構投資者快速發展,其中共同基金、信託基金、企業年金、保險基金和社保資金等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上的份額將佔到90%左右。
屆時債券市場規模將超過股票市場,可能會是股票市場規模的2至4倍,債券融資占國內金融機構部門融資的比重將從目前的10.8%提高到35%以上。
更多的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將陸續推出,能源、金屬、農糧畜牧產品等期貨品種日趨完善。金融衍生品,如股指期貨、利率期貨、債券期貨和外匯期貨也相繼推出。
在我國資本市場廣度和深度擴展的同時,其市場化改革到2020年也將基本完成。
市場各主體分工更加明確。一是市場在產品、交易工具、募集方式以及監管要求上,將具有可供投資者選擇的多個層次。二是監管部門的主要職能將從目前代替市場對發行人和投資者作實質性判斷和審批,轉變為完善各市場的監管規則並監督市場參與者執行。三是投資者可視其需要自主選擇參與哪個金融市場,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監管部門決定其參與哪個市場以及如何參與。
未來10年,外國企業和投資者將不斷進入中國市場。兩年之內,外國企業很可能有望獲准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預計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將達15%左右,約為1000家左右,其中世界500強至少有50家;B股市場將有可能與A股合並;同時更多優秀的外國企業可以在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
隨著資本流動限制的逐漸放鬆和外匯管制的不斷改革,資金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將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投資機會。預計到2020年,境外的機構投資者會成為上海、深圳等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中國大陸資本市場掌管投資資金將超過2000億美元。
外國投資者將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中國國債將成為外國央行外匯儲備資產的一部分,我國的企業債也將成為大型金融機構全球資產組合的組成部分。其次,人民幣「外國債券」,即國外政府、企業在中國大陸發行以人民幣為面值的債券,市場規模將越來越大。第三,到2020年在海外還將出現相當規模的人民幣「歐洲債券」市場,我們認為中國香港最有可能成為人民幣「歐洲債券」的主要市場,上海也將為人民幣「歐洲債券」交易提供離岸市場服務。
趨勢之十:城鎮化率將接近六成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未來10年,我國城鎮人口將達到八億,城鎮化率將接近60%。與發達國家普遍的80%的城鎮化率仍有很大差距。
戶籍制度將逐步開放,尤其在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將成為吸納農村人口轉移的主力。
計劃生育政策將長期實行,因此城鎮人口自然增長率很低,城鎮人口增加與過去20多年一樣,將主要來自農村人口的轉移。
按戶籍計算,我國目前城鎮人口不到五億,比常住人口少一億多。這一億多城鎮常住人口屬於「不完全遷移」,其特點是單身、短期流動,人在城市工作,其家庭、消費、權利行使和保障都在農村地區進行。這部分「不完全遷移」人員今後若得不到制度設計的保障,將成為中國社會重大的不穩定因素。
因此,現有戶籍制度的改革以及相關的配套公共服務的完善是大勢所趨。預計未來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進程將加快,進一步清除農村進城務工勞動力在城市落戶的體制和制度障礙。由此,今後10年我國實際城鎮化率將從目前的約37%提高到42%以上。
但現有的戶籍制度不可能完全取消,否則我國將出現其他不少發展中國家出現的城市大規模貧民窟的現象。
由於戶籍制度在大城市放開的阻力較大,而且如果就業環境允許,農民更願意選擇離家較近的城市實現永久性遷移。預計今後更多的資源將向中小城市分配,擴大其就業容納能力,改善其生活環境,加強其公共服務水平,使這些城市的戶籍制度有條件向進城務工人員徹底放開。
城市化進程將推動中國農民人均收入的增長。隨著進城務工農民的加速增加,非農務工收入占農村居民收入的比例目前約為40%,預計未來10年將提高到50%。考慮到相當一部分轉移勞動力已經實現「完全遷移」,其收入增長將劃歸城市部分,因此原有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將比統計中的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更快。
證券界
『叄』 中國的經濟將如何發展
嚴重受政治的影響,看當今政局的變動,權力結構的變化,體制的變化,如果改革派占據上風的話,中國經濟會逐漸自由化,市場化,真正與國際接軌;如果改革派依然被壓制,中國經濟只能在當下不倫不類的狀態下徘徊了。從長遠來看,中國終將會走向市場化的。
『肆』 什麼叫市場化經濟中國目前是一個怎麼樣的水平
市場化經濟,就是尊重市場規律的經濟,中國目前屬於國有經濟佔主導內地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容濟,仍處於發展中階段,各地區發展也很不平衡,很難說是什麼水平。
資本主義,以資本為主體,一切為資本服務,一切向錢看,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是金錢主義,高級階段則是人本主義,以尊重和保障個體自由為首要。因為最大的資本是人,是能夠創造、善於利用資本的人。
社會主義,以社會為主體,將社會建設成為一個能夠讓廣大民眾最有歸屬感、親切感和舒適感的處所。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集體主義,這個階段容易出現以集體名義抹殺個性的現象。當社會主義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時候,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個體的感受和尊嚴會被重新發現並受到重視。
總而言之,殊途同歸,人類最終總會找到一條既保障公共利益,又適合個性發展的道路。但是,這個過程必將漫長,也不是我們這些普通公民所能左右的。
因此,做好自己,適應社會,善待身邊的人,珍惜公共資源,是我們每個人容易做到而又應該做到的。
『伍』 中國經濟進行市場化改革多少年了
92年在十四大上首次提出要發展市場經濟 93年到95年之間才正式實行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不承認中國市場地位的一個攻擊點 美國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起步晚並且國家控制太多
『陸』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30.00分) A.1984年 B.1986年 C.1989年 D.1990年
A,1月復1日,中共中央發出《制關於1984年農村工作的通知》(簡稱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通知》 指出:1983年1月發出的《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經過一年的試行,取得明顯的成效,證明所提出的基本目標、方針、政策是正確的;中央決定作為今後一個時期內指導農村工作的正式文件,繼續貫徹執行。1984年農村工作的重點是:在穩定和完善生產責任制的基礎上,提高生產水平,梳理流通渠道,發展商品生產。
2月10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決定本年全部經濟工作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柒』 中國的經濟市場化是中共那次會議為歷史起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和積極開展對外經濟合作的方針,經鄧小平多次闡發,中共十三大正式概括為改革開放總方針。
『捌』 中國經濟發展狀況
發展速度:增長的下降有利於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現階段避免GDP的兩位數發展,事關中版國的經權濟承載力。失業「慮」:失業多表示我國社會分配並不公平。通漲:我國近年CPI居高不下(5%),引起社會熱議,其實2010年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表示:"GDP增速實際上是通脹率的3倍左右,有很多的支出盈餘。所以說,中國即使通脹率達到5%都沒有問題。」發展方式:我過發展方式並不合理(產業鏈中最低端,高耗能,高污染,社會效益低下),轉變發展方式,調結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勢在必行。高房價:房價捆綁中國經濟,不能忽視,降緩房價,迫在眉睫。民生問題:要把經濟發展,表現在改善民生方面,解決廣大人民最關心,最直接的現實問題。面臨經濟發展突出狀況,找到彎路,方有出路,個人觀點,願,對你有幫助!
『玖』 中國未來5年國內經濟形勢發展趨勢如何
擴大內需和技術進步將是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中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會進一步提高,從而激發出各個方面特別是民間所蘊藏的活力,外國資本也會加大向中國的投入。
在國際國內環境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中國改革與發展在這5年裡取得的成就是非凡的,是難能可貴的。
中國有可能在2015年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從而恢復其直到十九世紀末一直想要的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拾』 中國經濟將以何種趨勢發展
一、為中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舉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對於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和增長潛力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日益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實際gdp總量增長 了6.3倍,實際人均gdp增長了5倍,進出口貿易額增長了12.4倍,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同時,中國還是全球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之一,預計未來10年,中國經濟仍將以7%左右的高速度增長,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投資地。到2010年,中國gdp總量有可能達到19萬億元。 承辦2010年世界博覽會,將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使全世界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上海,這會提高上海現代化程度。在中國上海舉辦 世博會將會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國,目睹中國的巨大變化,並可加速中國經濟 的市場化和開放化,中國將進一步參與到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去。上海舉辦世博覽會能提高中國的國際聲譽。 二、對中國宏觀經濟各要素產生重要影響 1、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首先,為了辦好世博會,需要進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礎設施。可以說,世博會將使上海基礎設施建設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煥然一新。主辦世博會,上海的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會得到大力的發展。另外,據了解,根據「十五」規劃,上海還准備投資200億元人民幣,進一步完善道路、交通、電訊、供電、供水等基礎設施,確保在世博會展覽期間每日30至40萬人次的外來遊客住宿、飲食、交通、通訊等需要,並投入巨資繼續開發浦東、改造舊城區。 其次,2001年年初,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正式啟動,上海世博會的選址正好處在這一規劃區域內,通過舉辦世博會,將帶動這一地區的綜合開發,把浦江兩岸建設成為一個集綜合服務、生態居住和旅遊休閑於一體的新城區,為現代城市發展提供一個新的範例。預計世博展館直接投資需要人民幣248億元左右。 再次,通過世博會的舉辦,可以向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展示上海的投資環境,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因此,上海舉辦世博會擴大了上海的知名度,為上海吸引國內外資金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從而有利於全社會投資的積極性,特別是非國有投資主體的投資積極性。 上海世博會的直接投資將超過30億美元,而由此帶動的交通、商業、通訊、舊區改造等延伸領域投資,預計可帶動5至10倍的投資,初步測算上海舉辦世博會總投資規模在3500至4500億人民幣以上。 2、促進我國消費需求的擴大,形成新的消費熱點 世界博覽會涉及的產業鏈較長,對投入和產出的放大效應相當明顯,研究表明,大型展覽會本身的投入會衍生出相關產業約10倍的投資,除了主辦者和參展商的直接商業收益外,其他相關產業獲得的間接經濟效益也相當可觀。 上海舉辦2010 年世界博覽會,將有利於促進消費需求的擴大。 首先,可以有效地帶動中國旅遊消費增長。一個城市如果舉辦大型博覽會,城市的旅遊業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德國漢諾威2000年世博會在153天的展期里就吸引了全世界1800萬人去參觀。2010年世博會也將為上海開發旅遊新產品,世博會作為一個極具魅力的旅遊吸引體,將吸引國內外的旅遊者紛至沓來,據估計,其中有超過70%的參觀者將做延伸旅遊或周邊旅遊後參觀世博會,這就為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旅遊經營者創造了組合新產品的良好機遇。綜合歷年到上海旅遊人數、上海周邊地區的人口基數、經濟發展狀況等,預測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參觀人數將超過7000萬人次,將創下世博會1 50多年歷史的最高紀錄,對擴大世博會影響、促進國際博覽事業發展,其意義不言而喻。據初步測算,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上海旅遊業的直接收入將達144.2 億元人民幣。 其次,有利於促進賓館業、文化娛樂、服務等消費需求提高。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測算,旅遊每增長直接收入1元,相關行業的收入就能增長4.3元。義大利熱那亞博覽會期間,旅遊業所拉動的綜合效益,相當於對其前期投資的11倍之多。到2010年,上海床位數將增至40萬張,如果僅按每張床位收入3 00元算,旅館業也將獲得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 3、將有效促進中國經濟 貿易的快速發展 上海舉辦世博會,對中國經濟貿易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舉辦世博會,為國外企業了解中國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特別是通過舉辦這樣一個大型活動,為大力宣傳中國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機遇,從而有利於擴大中國產品出口,並有利於擴大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國內企業也 可以通過上海舉辦世博會,了解國外發展最新動態,有利於吸引多方來客與中國進行經濟貿易合作。 4、為國內創造相當多的就業機會 由申博為引擎、以浦江開發為起點的一輪新的投資熱潮,對未來一段時期的上海經濟將起到明顯的拉動作用,從而給中國創造相當多的就業機會。在世博的作用下,綜合實力的加強將賦予上海更大的優勢,未來幾年上海經濟將以更快的速度增長。據有關專家測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展覽面積,可創造近100個就業機會,1996年漢諾威世博會就創造了10萬個就業機會。申博成功,將為上海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同時,申博成功所引發的「會展經濟」更能帶來滾滾商流、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其利潤率高達20%至30%。5、促進中國金融業的發展 由前面分析可以看出,上海舉辦世博會將有效地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帶動中國經濟貿易發展,這無疑國內金融服務業發展創造了絕好的機遇,同時也對金融服務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上海舉辦世博會將給國內外投資者提供了巨大商業機會,因此將吸引大量的國內外資金流入上海。另外,上海舉辦 世博會所需大量的資金除了投資者自有資金外,還需要中國金融企業提供大量的資金支持。 二是上海舉辦世博會可以有效地擴大中國消費需求,特別旅遊消費將成為重要的熱點,特別是眾多國外客人來中國參觀上海舉辦的世博會,基本上進行信用消費,這要求中國金融企業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客人的多種金融服務要求。 三、對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產生拉動效應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而上海又是長江三角洲的龍頭。因此,上海在長江三角洲及華東地區的領頭羊地位對周邊地區經濟的拉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世博不僅對上海來說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對長江三角洲影響也很巨大。上海周邊城市將迎來一個擴大對外開放,活躍人流、物流、信息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四、後續效益無法估量 除了直接、間接收益外,世博會後續的「黃金效應」更是無法估量。這可以參照歷史上的經驗:1970年日本大阪舉辦世博會後,經連續10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關西經濟帶,並成為日本重要的經貿中心,促進了日本經濟的增長;埃菲爾鐵塔是1889年世博會給巴黎留下的「搖錢樹」,讓法國相關行業受益無窮。長江三角洲現雖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但離國際大都市距離尚遠。上海申博成功,必將加快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的步伐,「關西經濟帶」迅速崛起的奇跡有望在長江三角洲地區重現。可以預見,上海世博會的舉辦必將產生顯著的周邊聯動效應,帶動華東,甚至輻射到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