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東部與中西部經濟差異的自然原因
東部大部分抄地區都是沿海地區,來自國外的資金以及能源比較多,特別是資金。對於中國經濟的早期的發展來說,資金尤其的重要。其實中西部的自然資源要比東部地區豐富得多,但是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經濟發展上多落後於東部地區。另外,個地方的人各有特點,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兩種地區的經濟有這影響,但不知道這屬不屬於自然原因。
『貳』 中國西部和東部的差距表現是什麼
著名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陸大道教授對東西部目前的差距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說。 GDP增長率 陸大道說,目前在一系列因素特別是經濟國際化、信息等因素的作用下,近年來我國省區市之間和地區間的經濟發展差距進一步擴大,工業化水平的地區和地帶性差異更為明顯。與20世紀90年代中期相比,GDP的增長速度的差距雖然趨緩,但經濟總量、人均GDP等的差距進一步擴大。1997-2001年間,GDP平均增長率(根據各地區的統計數據計算)東部地區有9個省市超過9%,其中6個超過10%(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山東)。中部地區只有2個省區超過9%。西北西南地區9個省區市只有2個超過9%。進出口貿易更加集中在沿海部分地區。2001年外商直接投資,沿海12個省區市總計佔全國的87%。外貿出口額的分布也出現同樣的趨勢,這明顯反映出東西部的發展差異。 工業化水平 陸大道說,經濟發展的地區間和地帶間差異首先表現在工業化的水平及階段差異方面。部分發達地區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這部分地區主要位於沿海地區。沿海地區的發展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處於工業化中期開始向工業化後期過渡的時期。而中西部地區總體上還處於工業化的初期階段。首先,以人均GDP衡量,沿海地區2001年的人均GDP為12050元,比工業化中期階段8832元的標准高出36.4%,比全國平均高出40.24%。其次,2001年以就業結構衡量,沿海地區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為31.87%,已經低於50%,也低於全國50.0%的水平。非農產業在沿海地區為部分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如果考慮內地到沿海打工的狀況,這一比重還將大大提高。第三,以產業結構衡量,沿海地區的2000年非農產業的比重達到88%,農業比重僅為12%。第四,2001年沿海地區重工業佔67.88%,輕工業佔77.38%(總產值按當年價計算)。在重工業內部結構中,2000年深加工工業又佔74.1%,基本上建立了以深加工工業為主的產業 結構。因此,沿海地區具備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基本特徵。中部地區處於初期階段的中後期,西部地區則基本上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剛剛進入到工業化的初期階段。 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也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在部分省區市的經濟增長仍然依靠投資的拉動。也就是說,大多數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的省區市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增加投資。這種側重依靠資本要素積累的經濟增長,隨著市場化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經濟的持續增長會遇到愈來愈大的困難。 增長質量 陸大道指出,我國區域發展水平的差距已經從增長速度轉變為增長質量的差距,科學技術發展和應用水平對此影響巨大。在對全國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2000年的科技進步基礎、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四個方面指標利用加權綜合和系統聚類方法進行綜合評價後,形成以下六組區域。這種劃分經濟增長對科技支撐的依賴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區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第一組:北京;第二組:上海、廣東;第三組:天津、江蘇、福建、浙江、山東、遼寧;第四組:陝西、湖北、四川、海南、湖南、黑龍江、安徽、吉林、河北;第五組:河南、重慶、廣西、江西、新疆、雲南、甘肅、山西、寧夏、內蒙古、貴州;第六組:青海、西藏。2001年廣東、江蘇、上海、北京高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到全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60%左右。人類發展指數更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我國地區間的發展差距全面擴大。發展差距已經不僅僅在經濟增長和經濟實力人均經濟指標等方面,而且涉及到城市化、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發展諸多方面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東西部地區在城市化水平、文化教育水平和醫療衛生及健康水平等方面也出現了明顯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也是愈來愈大。綜合反映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水平是人類發展指數。按照世界統一標准計算的2001年度我國全國的人類發展指數為0.735,西南和西北的10省區市全部低於這個水平。其中在0.6-0.5之間的是陝西、青海、貴州,西藏在0.5左右。除新疆外,全部都在第20位之後。
『叄』 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原因
1、西部經濟基礎薄弱;東部地區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老工業基地大多位於東部2、改革開放後優先開發東部沿海;3、政策對西部地區原先扶持較少;4、產業結構有差別。
『肆』 我國的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地區經濟各差多少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前,我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凋敝,交通閉塞,社會制度落後,人民生活困苦。在工業發展指標方面,地處東部沿海地區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國75%以上的工業總產值,而佔全國總面積60%以上的少數民族地區則僅擁有3.8的全國工業總產值;東部地區的上海、遼寧、天津3省市在1949年的工業總產值分別為35.06%、11.91、6.93億元,而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工業總產值1949年會計只有5.4億元。工業總產值最高的上海與最低的寧夏相比,兩者竟差292倍。
第一,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某些擴大地區差距的因素將逐步消失。例如;價格的生成機制將發生變化。價格生成的人為機制將逐漸削弱以至消失,市場在價格形成中將起到主導作用,符合市場經濟的價格生成機制必將擔價格扭曲的現象得到糾正,使農產品、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工業間形成合理的比價體系。
第二,經濟的發展將導致某些縮小地區差異的因素逐步形成市場經濟是一種開放的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將導致區域要素流動的加強,區域間聯合和協作趨於活躍。區域間的聯合將有力地縮小地區差距。另外,產業在地域上的梯度轉移是一種經濟規律,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東部地區的一些產業將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使中西部的資源優勢逐步轉變為經濟優勢,從而使東中西部經濟差距縮小。
但中東部差距也在十年以上,東西部差距25年左右。
『伍』 如何縮小中西部與東部的差距
中西部與東部的經濟發展差異並不是通常人所認為的中西部氣候差,或者是匱乏經濟資源。而是其市場不具備與東部地區相媲美抗衡的流動性。中西部人口遠不及東部地區稠密,更沒有便捷的出海通商港口,不論是消費還是商貿都處於劣勢,這才是最根本的。
從以上這根本性的兩點入手,就可以極大削弱中西部與東部的經濟差距。一個是大幅提高中西部的人均收入或大幅提高人口的密度;一個是大幅降低中西部的物資通往各地主要城市以及出海口的運費;同樣要大幅降低東部地區運往中西部地區物資的運費。
這很難辦到。這就是歷屆政府都重視這個問題(記得有三次支援中西部推動中西部經濟發展的高潮),但始終無法改善現狀(更不用說解決了)症結所在。
『陸』 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較大的原因(在線等 要快)
我覺得主要是國家政策導向和地域優勢兩方面原因
『柒』 從經濟學角度認識我國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和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
這個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第一,中國共產黨的本質是消滅剝削消滅壓迫,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東部沿海城市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由於區域和歷史的優越性加上政策的鼓勵與扶持,那些地區已經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生產力有顯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等等。中西部地區由於交通通信基礎建設思想等滯後,嚴重製約了改地域的經濟和生產力發展提高。第二,中西部有特殊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一般是農牧業和礦產開掘,生產來的是初級產品,其商品附加值很低就沒有什麼經濟效益了,很難讓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第三,在機械化,自能化程度上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有嚴重差異,東部地區實現了機械化用於工廠生產工程施工等等而中西部地區絕大多數是靠天吃飯,男耕女作的狀態。
加快發展中西部地區的意義:1,有利於其將自然資源轉化成經濟優勢,提高當地區人民的收入也水平,為拉動內需添磚加瓦。2,有利於提高優化我國的整體結構,增加經濟實力。3,有利於承接東部沿海的產業轉移,增強我國政府和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4,有利於社會實現小康,靠內需這輛馬車來帶動經濟的全面發展升級,這樣減少經濟發展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有利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5,在政治上,中西部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增強區域之間的聯系和各民族之間的大融合。
『捌』 目前經濟發展比東部地區明顯落後,其主要原因是什麼
中國實施的對外開放政策是從東部沿海開始的,為發展經濟,中國中央政府提出了「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戰略,並於1984年將東部沿海地區的大連、天津、上海、溫州、廣州等14個城市定為開放城市,實行與內陸不同的優惠政策,吸引外來投資。
這一政策被後來30多年的中國經濟增長證明是正確的,東部沿海地區得到了長足發展,形成了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個經濟圈,成為帶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核心區。2008年,東部地區GDP佔全國54.3%,比1978年上升了10.9個百分點。
在東部地區經濟發展中,中國還出現了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等許多國際化大都市,給中國社會以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帶來極大改變。
隨著東部地區的發展,中西部地區明顯落後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差距越來越大。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湧入東部沿海地區。貧富差距也導致在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等一些方面發生不公平的現象,導致了更多社會矛盾的產生。
為改變這種狀況,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相繼作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這些政策使得中西部地區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快速向東部地區接近。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據,在2006年到2010年的5年期間,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持續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年間西部地區地方生產總值平均增速為13.9%,比全國平均增速高0.9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的地方生產總值佔全國的比重逐年提高,5年間其所佔的比重分別為17.11%、17.33%、17.58%、18.14%、18.33%、18.68%。
「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快,波動幅度較小,穩定性好,宏觀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相對較小,保持了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態勢。」《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1》對2006年到2010年間的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這樣的高評價。
『玖』 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工業的差異
西部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的主要成因
一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經濟都取得了長足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緩慢,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逐步拉大,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明顯加劇,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經濟總量與人均收入方面的差距
改革開放20年來,東西部地區之間的人口比例幾乎沒有變化,但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卻發生了較大變化。
1980年,東、中、西三大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為52.17:30.30:17.53,而到「八五」期末的1995年,比例為59.00:26.50:14.50。東部地區所佔比重提高了6.83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則分別下降了3.80和3.03個百分點。
2、產業結構不平衡的差距
在我國經濟結構中,一、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大約為20%、50%和30%。其中,東部沿海地區非農業產值已佔到農村社會總值的80%左右,農業產值僅佔20%。而西部地區非農業產值則僅佔20%,農業產值卻佔了80%。這種經濟結構的差距,導致東部發達地區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效益較高、風險較小的第二、三產業,而中西部地區農民收入70%—80%則來源於效益較低、風險較大的第一產業。
3、綜合性社會總體發展水平方面的差距
東西部地區的總體差距是多方面的,反映在綜合性社會發展水平上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從綜合發展水平看,東部大多數省市的綜合發展水平的位次在前移,而西部大多數省區的位次在後移。
(2)從社會發展水平的具體指標看
人口素質方面,大學程度人口指標最高的是東部地區的北京,最低的是西藏(0.66%)和貴州(0.89%)。不識字或很少識字的人口指標,最高的為青海省32.55%,其次為甘肅36.73%。最低的是北京市10.74%。可見,由於人口素質的問題,西部地區實現小康困難重重。
(3)從反映生活質量指標之一的每百人電話擁有量看,東部為2.6部,西部僅為0.02部。
從以上幾個指標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程度較高,人口素質較高,社會結構和生活質量也優於中西部地區。
二造成東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四個主要原因
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既有歷史、社會、自然條件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結構本身方面的原因。從系統分析的角度看,導致差距擴大的原因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歷史原因與文化背景東西部地區的歷史與文化背景差異,是導致經濟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區的黃河上中游,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經濟社會重心逐漸南移。但沿海地帶經濟的發展,內陸相對衰落這種宏觀地域結構的變化,則主要還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的結果。
1840年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與商品首先進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帶。與此相反的是,由於封建統治、自然災害以及戰亂的影響,許多中西部的城市卻相應地衰落或停滯不前。如古城西安三十年代的人口還不及1843年的一半。
2、沿海開放的區位優勢和先發效應區位條件的不同與區域經濟的發展直接相關。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處於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與世界經濟有廣泛聯系,整個地區交通便利,氣候溫和,水源豐富,城市化水平高,基礎設施完備,這對吸引外資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而中西部地區卻處於相對封閉或半封閉地帶,地形地貌復雜,交通不便,氣候條件也差,遠離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中心。因此,雖然擁有較為豐富的資源,但難以引來外資,形不成生產力。
3、政策傾斜與投資傾斜為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速度,在效率優先原則的指導下,國家對區域發展採取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對東部地區給予了一系列傾斜發展的優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時間,就建起了5個經濟特區,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邊中心城市。同時還在財政、稅收、金融、貿易、引進外資、人事制度等方面賦予諸多優惠政策,使這些地區在全國逐步削弱計劃控制的改革中,先期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客觀上對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的擴大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4、深層的產業結構問題產業結構的差異,以及由產業結構差異所導致的效益差異,是造成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另一重要原因。
中國的工業區域布局具有「南輕北重、東輕西重」的基本特徵。東部地區以輕型或輕重混合型產業為主,西部地區則主要以重型產業為主。產業結構性差異往往會導致地區間經濟產出水平的巨大差距。據專家研究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省市大多為輕型或混合型的工業結構類型。
西部地區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被動地位,嚴重製約了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是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