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自由主義和國家干預主義對公共政策有什麼影響
以市場調節為前提和基礎,國家干預是採用多種方式和手段進行的。由於各個國傢具體的社會政治和經濟條件的不同,以及各國所繼承的歷史遺產的不同,國家干預的手段和方式也各有差異。但總的說來,他們都是不同程度地利用國家的集中權力,發揮國家有關部門管理經濟的職能,藉助於行政和經濟杠桿的作用,運用計劃、政策、法令、金融、稅務、財政、價格、投資等手段,對經濟進行干預和調控。這些手段和方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一)國家計劃
國家計劃不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國家干預方式,但卻是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干預比較重要的方式。它是在二戰後發展起來的。戰前,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自由放任的自由競爭體制,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不斷出現的經濟危機使這種體制受到嚴重的挑戰,而戰後又都面臨著重新整頓經濟和克服資本主義經濟的痼疾的問題。在國家干預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國家的政府先後實行國家計劃,如法國、日本、荷蘭、英國、比利時、瑞典、挪威、義大利及聯邦德國等國家。其中以法國和日本為最典型,制定計劃最早,國,還逐漸發展起比較完備的計劃化理論,形成了被稱作「第三道路」的市場和計劃並行的管理方式,在資本主義的計劃化方面十分值得重視。
(二)經濟立法
經濟立法是國家干預的另一種手段和方式。國家通過經濟立法規定社會經濟生活的各種准則,使企業活動規范化和有序化,使企業按政府希望的方向發展。
(三)經濟政策
比起立法來,政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對經濟干預的機能更強。經濟政策主要用於對經濟發展和經濟活動進行調控,更多地使用經濟杠桿的調控作用,包括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價格政策、投資政策和關稅政策等等。
(四)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
象美國這樣的基本上不實行計劃化的國家,國家為了實現其目標,在各種干預手段中政府投資和政府采購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政府可以把巨大的財政力量投向國家重點發展的地區、部門和產業,對整個經濟發展起導向作用。此外,政府通過采購影響部門和行業的發展方向。
(五)國家控制以中央銀行為中心的金融機構,對經濟實行有效調控
貨幣金融政策是國家干預經濟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國家對金融機構的集中控制非常重要,為此國家必須建立和控制中央銀行。二戰後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央銀行屬於國家銀行,只有美國聯系儲備銀行較特殊,既非國家出資,亦非私營,而是由參加儲備系統的銀行認股。但盡管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組織形式不同,構成成分有差異,但都是置於政府的管理與監督之下,其領導人由國家任命,制訂或參與制訂貨幣金融政策,成為國家最高金融管理機構,並以中央銀行為首形成統一管理的要求。這樣,國家就可以把貨幣金融調控手段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提高調控的效力,通過它制訂國家貨幣金融政策、信貸政策、利率政策,以及管理外匯和國際金融業務,成為調節整個國家經濟的中心環節。
㈡ 怎樣看待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
我對經濟問題不怎麼懂,下面是我查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點幫助哈!
工業革命時期,亞當斯密是在思想戰線上反映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代表人物。
亞當斯密(1723~1790年)出身於蘇格蘭一個富裕的海關職員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1748年在愛丁堡大學任教,講授修辭學和文學。1764年開始專門研究政治經濟學,1776年出版劃時代著作《國富論》。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後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後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斗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台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庄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著牛羊群的出現,產生了比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他說,"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後,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後來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可是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後動力是階級斗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國富論》遠遠不是一部通常所認為的學術論文。雖然斯密也勸說放任自由,但他的論證卻更多地是反對政府幹預和反對壟斷;雖然他贊揚貪欲的結果,卻又幾乎總是鄙視商人的行為和策略。他也不認為商業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贊美的。
英亞當·斯密所著的《國富論》,全名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此書初版於1776年,就是美國《獨立宣言》發表的那一年。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方面,《國富論》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國富論》的編者馬克斯·勒納評論說:"這是一本將經濟學、哲學、歷史、政治理論和實踐計劃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書,一本由有著高深學問和明敏見識的人所寫的書。這個人有強大的分析能力,能對他的筆記本中所有的材料進行篩選;又有強大的綜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將其重新組合起來,斯密對他當時的學術領域的各種思想是極為敏感的。他像後來的馬克思一樣,不是一個關在自己房子里的與世隔絕的學者,他彷彿全身裝著天線,能收到並吸收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歐洲解體之末、近代世界開始之時寫作,在這個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團經常表現的頑固性在堅持。他正是為反對這種利益集團而寫作的。結果是,他的書不只是為圖書館架藏而寫的,它對經濟意見和國家政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形成了我們今天住在其中的整個生活環境。"
斯密在《國富論》中要回答的最後問題是,感情與"公平的旁觀者"之間的內在斗爭,在社會的長期演進中究竟是怎樣在歷史本身的大舞台上發生作用的。這個問題的答案見第五編,他列舉了社會發展的四個主要組織階段,除非由資源的匱乏、戰爭或政府的壞政策予以阻止,否則這些階段是會連續進行的。這四個階段是:獵人的最初"野蠻"階段,原始農業的第二階段,封建或庄園"耕作"的第三階段,商業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階段。每一階段伴有與它的需要相適應的制度。例如,在獵人階段中"沒有任何財產……因此,也就沒有任何確立的行政長官或正規的司法行政"。隨著牛羊群的出現,產生了比較復雜的社會組織形式,不僅包括"可怕的"軍隊,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壘。斯密思想的核心是:這種制度是保護特權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為之辯護。他說,"文官政府是為了財產的安全而設立的,實際上是為保護富人反對窮人而設立的,即為了保護有些財產的人反對根本沒有財產的人而設立的。"最後,斯密將演進描述為從封建主義走向一個需要有新制度的社會階段,這種新制度是由市場確定的而不是由同業公會確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這在後來稱為放任自由的資本主義,斯密稱之為完全自由的制度。這種物質生產基礎的連續改變,將帶來的上層建築的必然改變,這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可是也有一個重大的差別:馬克思主義體系中的最後動力是階級斗爭,而在斯密的哲學史中,主要的推動機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慾望所驅使,由理智所指導。
亞當斯密寫作《國富論》的時期,正是英國從工場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過渡的時代。他在《國富論》中,奠定了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他指出,一切財富的本原是勞動,增加國民財富的重要條件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分工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他區分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亞當斯密的勞動價值論既有科學的成分,又有庸俗的成分。他正確地指出,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這種商品時所耗費的勞動決定的,但他有時又說商品的價值是由它所能購得的勞動量決定的,即由工資決定的。由兩種價值論導引出兩種利潤論。一方面,他認為利潤是由勞動生產出來的一部分。他說:「勞動者附加在原料上的價值……須分作兩部分。一部分支給勞動者的工資,又一部分支給僱主的利潤,來報酬他墊付原料代價和工資的那全部資本。」這里所說的利潤就是剩餘價值,而亞當斯密卻把剩餘價值和利潤混為一談,不加區別。另一方面,他又把利潤當作生產費用的一部分,掩蓋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
作為工業資產階級的代言人,亞當斯密反對重商主義的理論和政策,要求取消保護關稅、行會制度和特權公司;主張自由放任,他把自由競爭當作永恆不變的法則,要求國家不幹涉工商業活動,不幹涉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關系,反對工人建立任何組織。他把社會上的人們分成三個階級,即沒有生產資料、依靠工資為生的工人,佔有生產資料因而能取得利潤的資本家,佔有土地因而能獲得地租的地主。但是,他鼓吹社會分裂為剝削者和被剝削者是永恆不變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合乎自然秩序的永恆的經濟制度。
亞當斯密為英國工業革命製造了輿論,建立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完整體系。
㈢ 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作用
中西方的經濟自來由主義有自著相似的思想核心和理論假設。兩者都強調經濟活動有自身的規律因而要遵守它的道規律);都指出經濟活動的主體人的經濟性的前提;都認為人民利益的實現對社會總體經濟運行和秩序正常運轉的重大作用。同時,中西方的經濟自由主義又有著明顯的差異。兩者立場不同:善因論是從實行統治者政權的長久的立場出發的;西方自由主義認為政府應尊重體現自然秩序的人的自然權利,充分發揮個人的創造能力。兩者方式不同:無為是通過統治層的自律示範作用來實現的,希望統治者以個人能力尋找經濟活動的道規律),對於統治者的權利卻沒有有效的限制方法;西方經濟自由主義是在民主的政治體制、法律體系、經濟制度的前提下。相比之下,中國的自我約束難以長久有效的持續下去,而西方經濟自由主義則更有可操作性。
㈣ 亞當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 (economic liberalism) 是指提倡市場機制,反對人為干涉經濟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 最初內作為一種口號由容法國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達讓遜提出,後來魁奈等人確認社會中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秩序支配著社會的發展。 亞當·斯密宣揚「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對經濟自由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㈤ 自由主義產生的背景和影響
自由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想,與法治主義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或者說,法治主義本來就是自由主義的一部分,因為西方傳統上的自由,強調的就是法律之下的自由,也可以稱為有法律保障的自由。當然,這種法律必須受自然法(教徒的上帝的公正的法,非教徒的正義的法)的約束,必須是良法。對自然法的尊崇和嚮往,使人們傾向於制定一部憲法,作為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契約,在地位上高於所有其它的法律。因此,自由主義運動的結果,直接帶來了近代的憲政運動。正如薩托利所說,「在英格蘭,憲法一詞意味著不列顛的自由制度;歐洲人稱之為憲政體制,即保衛個人自由的體制。」而正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自由主義,產生了英國和法國這兩種不同道路、不同模式的憲政運動。
身為島國的英國是幸運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需要建立一支常備軍來抵禦外敵(沒有所謂陸軍,但有海軍);沒有常備軍隊的國王,他的統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貴族和地方機構的支持。貴族的權力來自於諾曼底人征服之後所受封的財產(土地),在傳統上,英國貴族與法國貴族不一樣,沒有稅賦豁免權,是主要的納稅人;由於貴族身份實行的是長子繼承權,其他兒子不得不從事工商活動以獲得收人,這就擴充了貴族家庭的財富來源。貴族們很清楚,自己的權力和自由來自於作為土地財產所有者的地位,如果不能對國王征稅的權力進行控制,自身所擁有的權力、自由就會削弱乃至喪失。因此,征稅需要經過納稅人的同意這一原則,早在1215年的《大憲章》之前一個世紀就形成了。而在《大憲章》中,貴族們強迫當時的英國國王接受,並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征稅需經納稅人同意的原則,建立了以遵循先例為原則的、常駐地方的法院,由此導致**於國王的特權法院的司法制度的發展。可見,在英國實現和保障自由的一些制度設計,早在近代以前就初具雛形了(這是英國自由主義發展和憲政的歷史基礎);人們在以後所需做的,無非是將這些僅僅由貴族所享有的特權自由作更廣泛的解釋和向更多的人普及。要實現這一點,需要適當的歷史契機和思想家們對自由主義思想的闡釋。
對自由主義思想進行闡釋,除了有文藝復興的影響外,更大的貢獻是當時頗為盛行的非國教信奉者作出的。正如格萊斯通所說的,非國教教義是英國自由主義的支柱,這一觀點已被普遍接受。在英格蘭,雖然多數人信奉官方的國教,但仍有相當數量的人是各種「**派教徒」。非國教教義尤其是加爾文派的教義,極端強調個人良心自由和自身自由,強調個人能動性;並為捍衛自己的權利,以極大的狂熱反對敵意的多數。由於幾乎所有的宗教集團都是少數派,宗教寬容對所有各方都是不得不接受的「次優」選擇;實行宗教寬容的結果是,宗教集團各方都有宣傳、出版和組織的自由,由此個人世俗生活領域中個人自由和自由主義思想也可以得到發展。自由主義思想傳播的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主要是有一定財產的知識階級如貴族和新興地主)意識到自身的自由權力和保障這種權力的必要性,這就為憲政思想(控制國家權力)和憲政制度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這一時期,有許多學者宣揚自由主義和為憲政辯護,如愛德華·科克爵士從歷史角度倡導英國具有限制王權的「古代憲法」,並包含在普通法之中,法院和議會都是政府中**的權力中心;亨利·帕克則強調,政府行使強制性權力的合法來源是人民,議會和法院的安排就是保護人民的自由免遭政府專斷性權力的侵害。當然,更為後世所熟悉的是約翰·洛克及其《政府論》。《政府論》的觀點是,國家的權力來源於自由的人想要組成國家的願望和自願地訂立契約來創設義務;一旦國家侵犯了個人的權利,那麼國家就會瓦解;國家要建立分權機構,以保障個人的權利。以洛克為代表的英國憲政建立初期的思想家們,大多持有從培根以來所發展起來的英國式的經驗理性傳統,強調進步的取得只能在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理性作局部的(邊際的)改造,一切傳統的東西只能演進而無法激變。因此他們所主張的後被稱為英美式的自由主義思想,更多地是一種「保障性」的自由,是在傳統自由的基礎上不斷地擴大享受自由的人的范圍和自由權力的內容,保障已經獲得的權利不被君主侵佔。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哈耶克等人所推崇的英國式自由主義,很大程度上並不是自主選擇的結果,而是由一系列歷史條件決定的,這一點是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17世紀的英國正是在這些自由主義和憲政思想的影響下,夾雜著貴族、中產階級和國王彼此的私利,通過國王與議會之間的沖突和戰爭的形式,建立起有效的、為後世稱道的憲政制度。而1688年光榮革命則進一步確認了這種憲政制度。在這種體制下,個人的自由,特別是人身和財產的安全,在憲政體制的意義上得到可靠的保證。
身處大陸的法國,沒有不列顛的幸運,在西班牙、英國、神聖羅馬帝國(德國)等國家的包圍下,不斷為國家的生存而斗爭,這就需要集中國家的力量,克服封建制下諸侯林立的分裂局面。從路易十一到路易十四,國家的集權工作一直在進行,從而剝奪了貴族的政治權力和**的經濟實力,成為依附於國王的階級。因工商業而興起的資產階級,為了擴大市場貿易,也需要消除各封建主分裂下的重重關稅壁壘,因此也支持國王的集權行動。法國的貴族也與英國不同,他們是享有免稅權的特權階層,沒有約束國王征稅權力的動力;而且貴族的偏見阻礙他們投身到工商業中,從而脫離日益壯大的經濟部門和財富來源。越來越多的貴族在國王的刻意安排下,到首都尋歡作樂,脫離了自己的封地和**活動的領域,不但交出了自己封地的政治權力,也失去了**的經濟來源,不得不日益依靠國王賜予的年金。因此,法國的貴族在利益上是與國王高度一致的,不可能像英國的貴族那樣,在國王和民眾之間充當抵禦國王**權力的堡壘。維持**君主政體的稅收負擔,落在了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即第三等級)和普通群眾身上,並成為越來越沉重的負擔,也激起了越來越大的憎恨和反抗心理。法國人民追求自由和約束政府權力的任務落到了第三等級和普通群眾身上,這就造成了法國與英國自由主義和憲政道路的不同的起點。
法國和英國憲政道路的不同,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它們受到不同的自由主義思想的指導。從帕斯卡、笛卡爾以來的法國哲學家,持有一種先驗理性的觀點,提倡「懷疑一切」,認為除了我思以外一切都是可疑的,任何觀點哪怕還有一點理由去懷疑,就應當將它視作完全謬誤而加以拒絕和否定(笛卡爾的說法);惟有經抽象理性推演出來的知識才是唯一可靠的知識,個人理性可以為一切價值判斷的制定標准。以盧梭為代表的後人稱為法國式或歐陸式的自由主義,往往蔑視現存的社會傳統,認為現實存在的種種制度都只是人類理性與自由意志的枷鎖,「人生而自由卻處處受約束」。他們認為,憑借理性獲得的知識,可以將社會一切不合理性的制度及其弊端一舉廢除,再根據審慎思考和設計,重新簽訂社會契約,規定每個人的義務和權利,建立能夠實現人的完全自由的社會,達到改造一切不合乎理想的狀態的目的。正如托克維爾在19世紀對他們的評價中所說的:「他們都認為,應該用簡單而基本的。從理性與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則來取代統治當代社會的復雜的傳統習慣。」
㈥ 什麼是經濟自由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亦稱「不幹涉主義」。一種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主張自由競爭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包括經濟自由主義和新經濟自由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發端於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運動之後,至19世紀風靡全歐洲。經濟自由主義的觀點認為,由於人們按利己的本性去從事經濟活動,追求個人利益,結果能使整個社會受益。
而滿足人們利己心的最好途徑是實現經濟自由,對私人經濟活動,不要加以任何干涉,而聽任其資本和勞動自由投放、自由轉移。
同時還認為,一個國家最好的經濟政策莫過於經濟自由主義,應當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國家的作用僅限於維護國家安全和個人安全。
以及舉辦一些資本家私人經營無利可圖的工程。更進一步的觀點認為,經濟自由保證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結合,為生產力無止境發展開創了巨大的可能性。
(6)經濟自由主義的影響擴展閱讀:
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是自由市場經濟的理論鼻祖,也是後來一切自由主義、包括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鼻祖。討論市場經濟理論,討論新自由主義,不能不論及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
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他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這部著作集中闡述了他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影響十分深遠。
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理論發軔於他的哲學傾向。英國學者羅傑·巴克豪斯在他的《現代經濟分析史》中指出,斯密的「政治經濟學體系是廣泛的哲學體系的一部分……」。
從哲學層面看,斯密信奉自然秩序,這是那個時代時髦的哲學觀點。這種觀點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一種內在的自然秩序,這種秩序要比人類人為地創造出的秩序優越得多,自然規律優於人造規律。
在斯密以前,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真正創造財富的學派)就堅持自然秩序的觀點,他們認為人類社會是由自然規律所統治的,而自然規律永遠不是統治者的獨斷法律所能改變的。
如果用現代語言來表述自然秩序,就是說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其各個因素之間潛藏著一種動態平衡關系,即我們通常所講的規律。斯密與重農學派過從甚密。
斯密在其《國民財富的原因和性質的研究》中把自然秩序的觀點發揮到了極致,甚至可以說《國富論》的字里行間都滲透著「自然秩序」的思想。
從自然秩序的思想出發,斯密反對以任何形式對工商業一般事務進行干預,主張保護私人產權,主張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扮演「守夜人」角色的自由市場經濟。
斯密具體規定了國家的職能和公共產品的范圍。這些公共產品是:公共安全。斯密說,「君主的義務,首先在於保護本國社會的安全,使之不受其他社會的暴行與侵略」。
二是法律秩序。斯密說「君主的第二個義務,為保護人民,不使社會中任何人受任何人的欺辱和壓迫,換言之,就是設立一個嚴正的司法行政機構」。
三是其他公共產品。斯密說,「君主或國家的第三種義務就是建立並維持某些公共機關和公共工程。這類機關和工程,對於一個大社會當然是有很大利益的,但就其性質來說。
是由個人或少數人管理,那所得的利潤均不能償其所費。所以這種事業,不能期望個人或少數人出來創辦或維持」。
斯密這里所講的實際上是現代經濟學所講的公共產品。除了上述的國家安全、法律秩序之外,還包括主要為便利社會商業、促進人民教育的公共設施和工程。
同樣是從自然秩序的思想出發,斯密認為「看不見的手」會有效地調節經濟運行。「看不見的手」是斯密市場經濟理論的樞紐性概念。
他認為「看不見的手」是社會資源分配的最佳機制。斯密指出,人們在投資時,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要達到的目的。
他說:「關於可以把資本用在什麼種類的國內產業上,其生產能力有最大價值這一問題,每一個人處在他當時的地位,顯然能判斷的比政治家或立法家要好得多」。
斯密特別強調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他說,如果某一部門投資太多,利潤的降低會糾正這種錯誤的分配。「用不著法律的干涉,個人的利害關系與情慾。
自然會引導人們把社會的資本盡可能按照最合適於全社會利害關系的比例,分配到國內一切不同的用途」。由於供給會自動創造需求,因而不會發生生產過剩的危機。
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的思想,曾經是主流的市場經濟思想。從實際情況來看,最初的市場經濟的思想和經濟體制確實促進了經濟的長足發展。
㈦ 經濟自由主義對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是什麼(追加10分)
經濟自由主主要強調經濟的自由發展,反對國家干涉。其直接後果就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為了避免經濟危機就出現了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國家的宏觀調控(不是只有社會主義國家才有)。
㈧ 什麼是經濟自由主義,什麼是國家干預主義,它們對公共政策有何影響
不要白費力氣了。。你又不懸賞。哈哈。。liuhui童鞋。
國家干預主義,主要是指內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容擴大政府機能,限制私人經濟,由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干預和控制,並直接從事大量經濟活動的那樣一種經濟思想和政策。國家干預主義最初集中表現為歐洲封建社會晚期的重商主義,在當代則集中表現為凱恩斯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提倡市場機制,反對人為干涉經濟的經濟理論和政策體系。最初作為一種口號由法國路易十五的外交大臣達讓遜提出,後來魁奈等人確認社會中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秩序支配著社會的發展。亞當·斯密宣揚「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對經濟自由思想做了進一步的發揮。「自由經濟」思想是斯密整個經濟學說的中心,李嘉圖也闡明過同樣的思想。經濟自由主義在資本主義世界是長期發揮重要作用的思想主張。
兩者的出現讓人們看到了單個經濟思想的缺陷,認識到了只有兩者「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相結合,相輔相成才能搞好經濟。
㈨ 國家干預主義思潮和經濟自由主義思潮各選取1個經濟流派進行簡要介紹以及他們某一觀點對我國的影響
中國很少出現單極的思潮
因為中國人什麼東西都一分為二
強調陰陽調和
自由經內濟主義
自由經濟主義是容起源於英國經濟學家--亞當
自由經濟是指完全按照市場需求去分配資源
由市場供求調節市場
但市場的調節作用有滯後效應不能准時和及時的合理的調配資源的流動
在中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制度的建立是朱鎔基總理的努力
朱鎔基總理當年為加入WTO,引進了市場經濟
但中國政府從來不贊成自由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