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兩極分化與貧富差距的關系
貧富差距與兩極分化
關於兩極分化,馬克思早就作過闡述。在論述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時,馬克思指出:「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這種兩極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所分析的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兩極分化。馬克思不僅指出了財富的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必要條件,而且深刻揭示了依靠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對收入進行兩極化分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正是資本主義兩極分化的產生和發展,塑造出了兩個對立的、能夠採取統一行動的貧富兩極利益共同體。而造成資本主義兩極分化產生的基礎則是資本主義私有產權制度。事實上,私有產權制度是使兩極分化制度化、凝固化的制度基礎。無論是奴隸制、封建制還是資本制,都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程度上使兩極化的收入分配製度化了。盡管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收入分配領域出現了有些學者指出的所謂的「中產階級」或「中間階層」,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是在資本僱傭勞動制度下的「有產階級」,他們仍然處於從屬於資本的地位,仍然受資本的剝削和奴役。所以,財富分配兩極化傾向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仍然存在著佔有巨額財富的當代資本家階級,也存在著擁有一定財產的現代工人階級。
馬克思對兩極分化產生基礎的分析,無疑是科學的。他深刻說明了私有產權制度是兩極分化產生、存在和延續的制度性根源,揭示了私有產權制度與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內在關系。但是,如果從市場經濟一般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與兩極分化並沒有必然性聯系。雖然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的產權邊界要清晰、明確,但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和市場化改革國家的實踐證明,公有產權、特別是國有產權與市場經濟不僅具有兼容性,而且它們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的存在是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要求。所以,市場經濟本身並不具有導致兩極分化的必然性。但是,市場經濟的確要求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按照效率原則來進行,收入差距拉開也就成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任由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分配,收入差距擴大到貧富差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對處於市場化取向改革的國家或地區來說,收入差距拉大乃至出現貧富差距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導致貧富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收入分配製度不合理;有的是法制不健全、不完善,從而對收入分配領域的監督和約束乏力;有的是在體制轉軌初期「商機」的大量「突現」及收入分配機制「聚變」帶來的超額利潤;有的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有的是產業、行業發展不平衡;有的是文化技術水平的高低差異;有的是違法違規經營;等等。
然而,貧富差距的存在並不等同於兩極分化的出現。雖然兩極分化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結果,兩者也有著前後承遞的聯系,但它們之間存在著多方面的區別,這可以從質、量和發展趨勢等幾個方面的基本規定性來看:
第一,從質的方面看。兩極分化表現了富有者對貧窮者勞動的無償佔有,體現了富有者和貧窮者之間在分配關繫上的對立和根本利益上的矛盾。兩極分化作為一種經濟和社會現象的存在,從根本上講是勞動依附於資本權力的結果,以及基於資本權力之上的政治或經濟權力對剩餘勞動無償佔有的結果。在資本僱傭勞動制度下,市場的自發性調節和收入分配機制的不健全,會導致收入分配規則和收入分配形式的扭曲,富者會越來越富,貧者會越來越貧,兩極分化也就是一個自然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兩極分化是資本權力作用下收入分配不公正的結果,體現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正性。
第二,從量的規定性來看。兩極分化反映了貧、富之間的巨大差距。目前比較流行的洛倫茨曲線、基尼系數、五等分比差法、十等分組分析法、泰爾指數(Theil index)等分析收入差距的技術和方法,都可以在量上或收入構成上反映收入差距或貧富差距的具體情況,盡管這些分析指標僅僅局限在量的方面的測定,但在說明貧富差距的具體程度上,無疑是科學有力的。當這些分析方法顯示出貧富差距相當大的時候,例如基尼系數顯示出超過0.4,是國內外很多學者認為的差距過大,就具有兩極分化的特徵。基尼系數可以反映收入差距的程度,五等分比差法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低收入層分別佔有收入的比重和富有者與貧窮者在社會中的比重和構成。例如富有者在人口數量上一般比重達到8%~10%。中國目前的高收入、高消費人數及財富佔有者都不足1%,城鄉貧困人口佔到總人口的4.6%左右。因此,輕易根據這種狀況作出兩極分化的判斷,就會出現很大偏差。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貧富差距都是兩極分化,也不是所有不公正的收入分配都會導致兩極分化。如果貧富差距程度較輕,或者貧者和富者沒有在數量上達到一定的比重,即使是收入分配有些不公正,也不能說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
第三,從「兩極」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來看,兩極分化反映了貧富階層的出現和社會階層的改變,一方面,富有者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日趨增大,不僅表現為富有者群體的出現,而且形成了一個富有者階層。他們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中作為一個頗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力量而存在。另一方面,與富有者階層相對應的是貧窮者階層(當然這里的貧窮,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且他們也作為一個穩定而獨立的社會力量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兩極分化與貧富差距的主要區別是,貧富差距是特殊的收入差距,是收入差距發展到貧富群體出現後的表現形式,而兩極分化則具有階層或階級性質,是貧富群體作為一個階層或階級出現後,影響到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並且貧窮者和富有者作為兩極對立的利益共同體存在於社會階級結構之中。所以,當一個社會即使已經出現了貧富差別,但富有者只在整個社會中占極少數,還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利益共同體和社會力量影響到社會「游戲規則」的制定;貧窮者盡管作為一個從經濟角度來看的弱勢群體存在,尚不能作為現實的能夠危及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而存在的時候,是不能稱之為兩極分化已經存在的,即使「貧」、「富」差別很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兩極分化是一個階層特別是階級概念。
第四,從發展趨向的規定性來看,兩極分化所表現的是貧富差距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貧」通常表現為相對的貧,只是相對於富有者階層財富增長的速度或相對於社會財富增長的速度來說,貧窮者群體在社會總價值「蛋糕」中,所分得的量越來越少。從這個意義上說,兩極分化本身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我們絕對的將貧和富理解為向「兩極」的發展,特別是將「貧」理解為「赤貧」或絕對貧困化的話,顯然是片面的。
第五,從社會承受力的規定性來看,兩極分化反映了一個社會因收入分配不公與差距過大導致的社會動盪的可能性。社會承受力是一定時期社會對某一限度的貧富差距及其各種效應的容忍能力和接受能力。社會承受力主要表現為居民的心理承受力。居民的心理承受力是一種在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多種因素共同制約下形成的心理張力,它因國別、環境、時期而異。社會承受力無非是居民個體承受力的集合,並最終通過個體行動表現出來。因為居民並不是以經濟學家手中的數字作為自己對社會現實及政策滿意與否的判斷標準的。所以,如果說收入差距擴大到相當大程度、但仍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屬於貧富差距的話,那麼,兩極分化則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從而向兩極發展引起社會動盪不安的可能性。
2. 貧富兩極分化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貧富差距大與中國的區域差異大和城鄉差異大密切相關 例如,東西部發展不回平衡答,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農村人口過多等等。
2)只重效率不重公平 改革之初鄧講"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但事實上我們卻是"只惟效率,鮮顧公平",這種政策的結果是"贏家通吃"的景象,加劇兩極分化.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不完善 導致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人為地極大的阻礙了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發揮,使得一些信用差、品質差、道德差的個人與企業大發橫財,而一些信用高、品質好、道德高的個人與企業則深受其害,嚴重影響了市場經濟的公平與效率原則,導致了人為地貧富分化。
3.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貧富差距過大會造成哪些不良影響
謝邀。如果說以爭取本體利益的最大化為前提,才能產生經濟學,那麼由於人的能力、資源等方面的差異,造成貧富差距是必然的,如果說因為財富的聚集,強者會更強的馬太效應是有道理的,那麼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如果這種現象不加調整制約呈直線極端發展下去,社會會崩潰。這一說法,是按市場經濟說的,在市場經濟前的社會狀態,主要體現為身份佔有,表現狀況會有不同。
關於差距,我用了「極端」二字,只要這種社會狀態,還沒有崩潰,都不算極端,都還在社會容忍范圍內。
問題還在於,即使是市場經濟或者是以市場經濟為主但還有這樣那樣體制原因的經濟,並不是如前說呈直線極端發展的。他的其他作用,也在給人們創造財富並制約極端化。
市場經濟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最能創造財富的經濟形態,由於他至今仍能通過競爭源源不斷地激發創造力,仍在顯示創造財富的活力。人們現在總體上還在享受他帶來的好處,具有比較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的西方國家,存在貧富差距,有險象,但還沒有因此而崩潰的。
市場經濟的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變得更好,曼昆在其經濟學原理中,將其列為第五大原理。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他是一種分享經濟。
市場經濟中的富人、資產擁有者,需要放緩自己增加財富的強度,讓為其創造財富的人們增加收入。按照經濟學中想獲得,就需要放棄的原理,富人也需要有限度地放棄,因此貧富差距也在調整之中,所以叫相對貧困和相對富有。
我想說明的是,市場經濟本身內部也有平衡機制。還可以再分析,多的就不說了。
另外,市場經濟形態下的國家,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市場,他同時還是一個社會,還是一個國家,市場經濟只是這個社會和國家的一個方面,或者說,是起主要制約作用的方面,但不是全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選票只能是一人一張,一人只有一份選舉權,理論上是不能購買的。目的很簡單,保證每個公民在治政上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還有失業救濟金以及保障體系之類,也都在不同的方面,制約著其不良影響。
是的,貧富差距過大,會導致遊行示威,國力間差距大了,各種利益之爭會導致戰爭,世界並不安寧,但總體上還在容忍范圍內。還沒有一種形態,可以取代市場經濟。覺得會有造成貧富差距的不良影響,現在就該取消市場經濟的有說服力的經濟學,現在還沒產生,恐怕也產生不了。所以再往下說,就不好說了。只能說,沒有一個經濟形態,會是永恆的。
4. 如何看待當前的兩極分化現象
從現象上看,兩極分化是分配問題:有的人收入多,生活富裕;有的人收入少,生活困頓。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收入差距都叫兩極分化,兩極分化是特定生產關系的反映。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在任何一個社會里,分配方式都不是人們主觀的選擇,不是隨意地確定的,而是由生產方式客觀地決定的。馬克思指出:「分配本身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而言是如此,就形式而言也是如此。就對象而言,能分配的只是生產的成果,就形式而言,參與生產的一定方式決定分配的特殊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社會產品如何進行分配,是具有客觀必然性的,人們可以改變分配的具體做法,但分配的性質和方式卻是事先由生產方式決定了的。「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我們研究兩極分化問題,不能停留在分配關系的表面現象上,而應該深入到決定分配方式的生產方式中進行分析。
第一,應該按照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相互關系的原理來理解和對待兩極分化。既然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必然產生的社會現象,那麼評價兩極分化實質上就是評價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歷史作用。從道義上講,共產黨人是要譴責兩極分化的,我們搞社會主義就是要消除兩極分化。但對我國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應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因而我們對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兩極分化現象是允許存在的。我們對兩極分化的政策,不能從道德觀念、思想感情出發,而應該立足於在我國當前歷史條件下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這一價值判斷。
第二,應該採取措施,緩和兩極分化帶來的社會矛盾。雖然在目前條件下,兩極分化在一定范圍內難以避免,但是必須看到,兩極分化現象如果聽任其發展是會激化社會矛盾,引起社會不穩定,甚至導致政局動盪的。因此,在允許存在兩極分化的同時,應該採取措施。一方面要通過積極發展公有經濟、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把兩極分化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另一方面要限制兩極分化帶來的消極影響,緩和社會矛盾。在初次分配領域,應該嚴格貫徹《勞動法》,並在非公有制企業里建立黨組織和工會組織,切實保障工人的權益,保證工人在市場上能按照勞動力價值出賣勞動力,不僅保證滿足再生產勞動力的生理要求,而且力爭實現再生產勞動力的社會歷史因素的要求。借口「改善投資環境」而人為地壓低工人工資、從而擴大兩極分化現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在再分配領域,除了嚴厲打擊偷稅漏稅、侵吞國有資產、行賄等違法行為外,還需要通過徵收個人收入的累進所得稅、擴大社會保障等辦法縮小貧富差距。在第三次分配領域,應大力提倡和鼓勵富裕群體捐資慈善事業。總之,要在分配的各個領域採取有力措施,盡可能縮小兩極分化帶來的消極影響,緩和社會矛盾。
第三,應該明確,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在消滅私有制基礎上徹底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現象。但是,這一目的需要隨著條件的成熟逐步實現。目前允許剝削、兩極分化在一定范圍的存在,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在分配領域採取一些縮小收入差距的措施,也不是共產黨所追求的公平的標志。我們是利用資本主義性質經濟的積極作用,發展生產力,為將來消滅資本主義、最終消除剝削、兩極分化創造條件。當然,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過程。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們黨的一切工作的長遠目標。忘記了黨的最終奮斗目標,不把當前的一切工作看做是朝最終目標前進的一步,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
5. 如何對待經濟上的兩極分化
(1)依法保護合法收入。
(2)取締非法收入。
(3)整頓不合理收入。
(4)調節過高收入。
(5)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6. 市場經濟怎樣造成人們經濟的兩極分化
:兩極分化的現象在中國當然無法消除。因為兩極分化本是一個社會發展所必然產生的現象。目前哪個國家都無法消除它。只是,有些富國和發達國家在這個方面做得好一點,將扶助窮人或財富的重新分配做得好一點,於是我們就發現有些國家,如美國,就有很多的所謂中產階級的出現。其實,中產階級的出現,並不表示美國就消除了兩極分化現象,因為美國的富翁與窮人比起來,差距可能比中國還要大。但是美國窮人的生活質量比中國的中等收入人群比起來可能還要強點。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美國兩極分化現象不是很歷害。
中國要做的,不是想辦法消除兩極分化,而是應該想辦法進行財富的重新分配。不要怕讓老百姓多得了點錢。老百姓手上有了錢,中國的內需才能旺盛,中國的經濟才會有更強的拉動力呀。所以,中國的官員們應該想辦法制定政策,讓中國的老百姓的工資水平,收入水平提高才行。這樣會使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從而人們不會再注意這種兩極分化的現象了。
我的觀點:兩極分化的現象是無法消除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如何讓窮人提高生活水平,從而不再去關注這個問題而已 。貧富差距與兩極分化
Q2:關於兩極分化,馬克思早就作過闡述。在論述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時,馬克思指出:「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這種兩極分化,造成資本主義生產的基本條件。」
馬克思所分析的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兩極分化。馬克思不僅指出了財富的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必要條件,而且深刻揭示了依靠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對收入進行兩極化分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正是資本主義兩極分化的產生和發展,塑造出了兩個對立的、能夠採取統一行動的貧富兩極利益共同體。而造成資本主義兩極分化產生的基礎則是資本主義私有產權制度。事實上,私有產權制度是使兩極分化制度化、凝固化的制度基礎。無論是奴隸制、封建制還是資本制,都在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程度上使兩極化的收入分配製度化了。盡管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收入分配領域出現了有些學者指出的所謂的「中產階級」或「中間階層」,但是,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仍然是在資本僱傭勞動制度下的「有產階級」,他們仍然處於從屬於資本的地位,仍然受資本的剝削和奴役。所以,財富分配兩極化傾向並沒有發生本質變化。仍然存在著佔有巨額財富的當代資本家階級,也存在著擁有一定財產的現代工人階級。
馬克思對兩極分化產生基礎的分析,無疑是科學的。他深刻說明了私有產權制度是兩極分化產生、存在和延續的制度性根源,揭示了私有產權制度與收入分配兩極分化的內在關系。但是,如果從市場經濟一般的角度來看,市場經濟與兩極分化並沒有必然性聯系。雖然市場經濟要求市場主體的產權邊界要清晰、明確,但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和市場化改革國家的實踐證明,公有產權、特別是國有產權與市場經濟不僅具有兼容性,而且它們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圍的存在是市場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要求。所以,市場經濟本身並不具有導致兩極分化的必然性。但是,市場經濟的確要求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按照效率原則來進行,收入差距拉開也就成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自然現象。任由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分配,收入差距擴大到貧富差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對處於市場化取向改革的國家或地區來說,收入差距拉大乃至出現貧富差距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導致貧富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收入分配製度不合理;有的是法制不健全、不完善,從而對收入分配領域的監督和約束乏力;有的是在體制轉軌初期「商機」的大量「突現」及收入分配機制「聚變」帶來的超額利潤;有的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有的是產業、行業發展不平衡;有的是文化技術水平的高低差異;有的是違法違規經營;等等。
然而,貧富差距的存在並不等同於兩極分化的出現。雖然兩極分化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結果,兩者也有著前後承遞的聯系,但它們之間存在著多方面的區別,這可以從質、量和發展趨勢等幾個方面的基本規定性來看:
第一,從質的方面看。兩極分化表現了富有者對貧窮者勞動的無償佔有,體現了富有者和貧窮者之間在分配關繫上的對立和根本利益上的矛盾。兩極分化作為一種經濟和社會現象的存在,從根本上講是勞動依附於資本權力的結果,以及基於資本權力之上的政治或經濟權力對剩餘勞動無償佔有的結果。在資本僱傭勞動制度下,市場的自發性調節和收入分配機制的不健全,會導致收入分配規則和收入分配形式的扭曲,富者會越來越富,貧者會越來越貧,兩極分化也就是一個自然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講,兩極分化是資本權力作用下收入分配不公正的結果,體現了收入分配的不公正性。
第二,從量的規定性來看。兩極分化反映了貧、富之間的巨大差距。目前比較流行的洛倫茨曲線、基尼系數、五等分比差法、十等分組分析法、泰爾指數(Theil index)等分析收入差距的技術和方法,都可以在量上或收入構成上反映收入差距或貧富差距的具體情況,盡管這些分析指標僅僅局限在量的方面的測定,但在說明貧富差距的具體程度上,無疑是科學有力的。當這些分析方法顯示出貧富差距相當大的時候,例如基尼系數顯示出超過0.4,是國內外很多學者認為的差距過大,就具有兩極分化的特徵。基尼系數可以反映收入差距的程度,五等分比差法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低收入層分別佔有收入的比重和富有者與貧窮者在社會中的比重和構成。例如富有者在人口數量上一般比重達到8%~10%。中國目前的高收入、高消費人數及財富佔有者都不足1%,城鄉貧困人口佔到總人口的4.6%左右。因此,輕易根據這種狀況作出兩極分化的判斷,就會出現很大偏差。所以,並不是所有的貧富差距都是兩極分化,也不是所有不公正的收入分配都會導致兩極分化。如果貧富差距程度較輕,或者貧者和富者沒有在數量上達到一定的比重,即使是收入分配有些不公正,也不能說已經出現了兩極分化。
第三,從「兩極」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來看,兩極分化反映了貧富階層的出現和社會階層的改變,一方面,富有者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日趨增大,不僅表現為富有者群體的出現,而且形成了一個富有者階層。他們在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中作為一個頗具有影響力的政治力量而存在。另一方面,與富有者階層相對應的是貧窮者階層(當然這里的貧窮,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並且他們也作為一個穩定而獨立的社會力量而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兩極分化與貧富差距的主要區別是,貧富差距是特殊的收入差距,是收入差距發展到貧富群體出現後的表現形式,而兩極分化則具有階層或階級性質,是貧富群體作為一個階層或階級出現後,影響到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並且貧窮者和富有者作為兩極對立的利益共同體存在於社會階級結構之中。所以,當一個社會即使已經出現了貧富差別,但富有者只在整個社會中占極少數,還不能作為一個獨立的利益共同體和社會力量影響到社會「游戲規則」的制定;貧窮者盡管作為一個從經濟角度來看的弱勢群體存在,尚不能作為現實的能夠危及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而存在的時候,是不能稱之為兩極分化已經存在的,即使「貧」、「富」差別很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兩極分化是一個階層特別是階級概念。
第四,從發展趨向的規定性來看,兩極分化所表現的是貧富差距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貧」通常表現為相對的貧,只是相對於富有者階層財富增長的速度或相對於社會財富增長的速度來說,貧窮者群體在社會總價值「蛋糕」中,所分得的量越來越少。從這個意義上說,兩極分化本身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如果我們絕對的將貧和富理解為向「兩極」的發展,特別是將「貧」理解為「赤貧」或絕對貧困化的話,顯然是片面的。
第五,從社會承受力的規定性來看,兩極分化反映了一個社會因收入分配不公與差距過大導致的社會動盪的可能性。社會承受力是一定時期社會對某一限度的貧富差距及其各種效應的容忍能力和接受能力。社會承受力主要表現為居民的心理承受力。居民的心理承受力是一種在歷史、文化和社會結構多種因素共同制約下形成的心理張力,它因國別、環境、時期而異。社會承受力無非是居民個體承受力的集合,並最終通過個體行動表現出來。因為居民並不是以經濟學家手中的數字作為自己對社會現實及政策滿意與否的判斷標準的。所以,如果說收入差距擴大到相當大程度、但仍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屬於貧富差距的話,那麼,兩極分化則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從而向兩極發展引起社會動盪不安的可能性。
7. 世界經濟兩極化的影響
世界經來濟兩極化將進一源步加劇業已存在的國際貧富差距,激化國家間的矛盾紛爭,不利於國際局勢的長治久安和世界范圍內的和平進步;同時,國內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也不利於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進步。因而解決好兩極分化的問題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8. 貧富差距與兩極分化!
從 小的意義上來說,一個國家中,一個人的固定資產和收入決定了他的貧富,而收入高專的人可以利用富餘的金錢去投資屬其他的東西,獲取更多的金錢,而只能夠養活自己的人則只能夠為了生活而工作.這樣就導致了富人越富,相對意義上的,窮人越窮的道理....
從大的意義上來說,歐美等國家從第三世界的國家進口原料,加工製造,再高價賣出,獲取巨額利潤,從而國家更家富裕....第三世界的國家因為原料的流失,變的更加難以發展...
兩極分化畢將導致社會的動亂,你想想都活不下去了,還有什麼意思.
所以必須盡快解決這個問題...
9. 中國貧富兩極分化會導致什麼現象呢
社會主義的抄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階段,社會成員之間的利益調整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財富的佔有也存在明顯差異,貧富兩極分化現象開始在我國出現,並且已經引起社會各階層和決策部門的高度關注。這種狀況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社會公正感的認同,降低國民消費水平和延緩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進而構成社會不安定的因素,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問題的出現,既有市場經濟體制與法制建設不完善的原因,還源於機會的不平等和體制轉軌過程中的權力市場化因素作用等等。因此,我們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稅收制度改革,加大對貧困地區和低收入人群的轉移支付力度,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積極營造和諧社會的氛圍,從根本上解決貧富兩極分化問題。文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貧富兩極分化的表現;貧富兩極分化產生的負面影響;從主觀和客觀、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具體分析產生貧富兩極分化的原因;解決貧富兩極分化的對策和方針,這是本文的論述重點。
10. 如何看待兩極分化
中國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產生的原因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貧富懸殊,兩極分化達到如此程度,不是偶然的。對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我與主流學者的看法有所不同。如所謂這是「舊體制遺留下來的問題」。(見《人民日報》2006年12月27日經濟新聞版,樊綱短文《收入差距為何拉大》)試問經濟體制改革二十多年了,把改革後出現的現在日益嚴峻的社會問題,歸罪於舊體制,這怎麼說得過去呢?還有所謂產生的原因,是「發展問題」。如樊綱此文認為,只有通過持續長久地發展,才能解決差距拉大的問題。也有人說:「只要抓總量增加,不必管分配。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切問題都會解決。」(北大教授張維迎)把當前嚴峻的分配問題,推拖到未來的發展,這是不負責任,不想解決問題。事實是,從1978年至2006年,28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12倍多,在世界上的位置由第10名上升為第4名。試問發展的時間,還不夠持續長久嗎?發展的速度,還不夠快嗎?在世界上排名的地位,還不夠高嗎?只追求發展,不管分配,蛋糕即使做得再大,貧富差距也會越來越大。試問這樣下去,要拖到哪年哪月才解決問題呢? 我認為, 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產生的原因,主要有: 1、西方經濟學新自由主義誤導了我國的改革。我國著名的已故老一輩經濟學家陳岱孫,曾經指出:「在 我國經濟學界,這些年又漸漸滋長了一種對西方經濟學盲目崇拜、一概肯定的傾向。…我們面臨的危險有兩個方面,一是西方經濟學對青年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心靈的毒害,二是西方經濟學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方向的誤導。弄得不好, 西方經濟學這兩個方面的影響都可能產生悲劇性的後果。」(為丁冰主編的《現代西方經濟學說》所寫的序言,此書1995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我認為,陳岱老的估計不幸而言中。由於西方經濟學對我國改革的誤導,當前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就是這種悲劇性後果的一種表現。 面對西方經濟學盲目崇拜的洶涌浪潮,我國的正派學者 和有關部門也曾進行過針鋒相對的斗爭。如國家教委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和高校理論戰線雜志社,1994年起組織召開了多次西方經濟學學術報告會,出版了《西方經濟學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兩本書(高鴻業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和1996年出版),收集了與會學者包括陳岱孫、陶大鏞、高鴻業、吳易風、胡代光、范家驤、李成瑞、奚兆永、楊德明、丁冰等學者幾十篇文章,也有本人三篇文章:《中國的經濟改革與西方經濟學的產權理論》,《國有企業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與產權關系》,《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發展壯大公有制經濟》。這兩本書破除對西方經濟學的迷信及其對改革的干擾,起了一定作用。 中宣部1990年5月出版的《關於社會主義若干問題學習綱要》,尖銳地指出:「極少數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立場的人,極力反對我們揭露和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甚至主張加劇兩極分化,期望中國出現更多的百萬富翁以至億萬富翁,培植出一個新的資產階級,即他們所謂的中產階級,認為這是中國的希望所在。」他們宣稱:「中國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民主社會的形成,有賴於中產階級的形成。沒有中產階級,就沒有真正的民主。其實,以所謂的中產階級為主體的民主和民主社會,只能是資產階級民主和資本主義社會。極少數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的目的就是要顛覆社會主義制度,為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培植社會基礎和依靠力量。」這里把我國那些信奉西方經濟學搞自由化的人,他們要加劇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政治目的,說得再清楚不過的了。由於高層領導的自由化傾向,反對這種正確意見,不擇手段把它壓下去了,結果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態勢愈演愈烈。 2、最為嚴重的是假經濟體制改革之名,加速推行 私有化,加劇了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態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原來本意是要改革不合理的管理體制和規章制度,下放管理許可權,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調動企業和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生產更快發展。這在全會的公報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當時的著作中都講得很清楚。 但後來在改革推進的過程中,西方經濟學傳入我國,與資本主義改革派結合起來,把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彎曲為經濟制度的改革,大搞西化、私有化,變公有制為私有制。這樣一來,就改變了分配的經濟基礎。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