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發展的趨勢是怎樣的
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十大趨勢一、世界各國經濟上相互依存將日益加深
二、高科技要求各國聯合攻關三、生態環境不分東西和南北
五、民族國家的作用將逐步削弱四、跨國經營將打破國內與國際業務之間的界限六、探索適應新時代的經濟、政治體制 蘇聯解體、華約解散標志著持續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結束.西方國家一度得意洋洋地宣稱資本主義不戰而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終結.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國際社會出現了一種對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乃至對資本主義體制產生懷疑的思潮.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美歐實行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經濟造成社會貧富分化現象日益嚴重,社會不滿情緒上升,勞資關系緊張,犯罪問題越來越多.在此形勢下,公眾要求政府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實現社會公正的情緒日益增強.為了尋找解決這一主要發生在歐美發達國家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西方國家一些領導人提出了「第三條道路七、全球文化在流動中相互交融八、各國共同著手解決具有全球性的問題
九、全球化成為遏制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因素十、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將以漸進的方式逐步形成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聚少成多的過程.隨著全球化的深人發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正從雙邊到多邊、從地區到全球的各層次,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貿易、金融、科技等各領域綜合推進.預計,一個適應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框架將會出現在21世紀的地平線上.
㈡ 當今世界政治和經濟領域呈現的最主要趨勢分別是什麼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國際舞台上各種力量(主要是主權國家和國家集團)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結構、態勢。它是一定歷史時期內國際關系的比較集中而概括的表現形式。戰後初期以雅爾塔體制為基礎而形成的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相對抗的兩極格局,經過40多年的發展演變,到20世紀90年代初最終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一)雅爾塔體制
雅爾塔體制是指美、蘇、英三大國首腦主要通過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所確定的戰後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藍圖。美、蘇、英三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為了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結束戰爭,處理戰爭遺留問題以及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等問題,在以雅爾塔會議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會議上達成了諒解和協議。其實質是由美蘇兩個大國安排戰後世界,劃分勢力范圍。雅爾塔體制的確立,反映了二戰期間形成的國際力量對比的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和平與民主原則;對加速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戰後世界和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實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和平共處;聯合國的建立也是雅爾塔體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各國合作的一個重要標志。但它具有美、蘇、英三大國根據各自實力和利益爭奪勝利果實的性質,具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損害了一些主權國家的主權和利益。雅爾塔體制為戰後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奠定了基礎,結束了歐洲在世界政治的中心地位,也為後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開了先河。
(二)兩極政治格局
二戰後,美國一躍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美國為代替由歐洲列強主宰世界的局面,獨霸世界,對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冷戰」政策,以遏制社會主義的發展。1947年美國先後拋出「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1949年5月策劃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及其他一些組織,形成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包圍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立,標志著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形成。面對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敵視、意識形態上的攻擊與誣蔑、經濟上的制裁與封鎖、軍事上的包圍和威脅,蘇聯和人民民主國家不得不奮起自衛。1947年9月成立歐洲9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1949年1月,蘇聯、東歐6國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以對抗「馬歇爾計劃」,1950年2月《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標志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1955年5月建立華沙條約組織,與「北大西洋公約」對抗,這樣歐洲便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對抗的局面,並形成冷戰局面。所謂「冷戰」,是指除了公開的戰爭手段以外的一切敵對行動。諸如實行經濟封鎖和制裁,推行政治孤立政策,粗暴干涉他國內政,甚至進行顛覆活動,煽動戰爭,進行原子戰爭訛詐和軍事威脅等等。它是戰後國際關系中一種激烈對抗的形式,是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對峙的一種重要形式。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籠,標志著美國對蘇聯實行遏制戰略和冷戰政策的開始。兩大陣營在歐洲冷戰對抗的突出表現是1948年爆發的柏林危機;在亞洲則表現為「熱戰交鋒」,突出表現為1950年到1953年的朝鮮戰爭。從戰後初期到50年代中期,形成了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對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西方國家害怕、敵視並千方百計扼殺社會主義國家和蓬勃興起的世界革命運動,而美國又藉此機會謀求世界霸權。這一格局的特點集中表現在:政治上兩面旗幟的斗爭;經濟上封鎖與反封鎖的斗爭;軍事上「冷戰」和局部的侵略與反侵略的斗爭;意識形態上和平演變和反和平演變的斗爭。
(三)美蘇爭奪世界霸權
1。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
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兩極格局主要表現為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對抗,其中雖然也含有美蘇爭霸的成分,但還不是主要的抗爭因素。從6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逐步走上了霸權主義道路,開始同美國爭奪世界霸權,而且越演越烈。如果說,美蘇爭霸態勢在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還是美攻蘇守,那麼到70年代就變為蘇攻美守。直至80年代,里根上台後提出「擴軍抗蘇」和「重振國威」的口號,美國又扭轉了不利局面,加上蘇聯國力的下降,蘇聯的擴張勢頭得到了遏制。從80年代中期開始,美蘇開始從對抗走向對話,就一系列國際問題達成協議,使困擾世界的緊張局勢出現了緩和局面。1989年12月,美蘇兩國首腦的馬爾他會晤被認為是冷戰結束的標志。
2。國際力量的分化與改組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世界政治在兩極格局的大框架下,開始出現動盪、分化和改組,兩極格局發生動搖。這主要是因為:
(1)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戰後民族獨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摧毀了帝國主義的殖民體系,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巨大進步,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改變了聯合國的性質和作用,現在的聯合國已成為世界人民特別是第三世界反霸斗爭、爭取建立國際新秩序斗爭的有利場所和共同參與的國際組織。從1955年的萬隆會議,經過60年代的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的建立和發展,這些標志著第三世界的崛起。到70年代上半期,第三世界作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台,大大沖擊了兩大陣營對峙的兩極格局。
(2)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矛盾沖突和解體
由於蘇聯推行大國主義、大黨主義和霸權主義政策,從而在社會主義陣營中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最後導致社會主義陣營解體。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矛盾最早在1948年的蘇南沖突中暴露出來,1956年爆發的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蘇聯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矛盾沖突又一次激化的表現。1968年,蘇聯侵捷事件是蘇聯大國主義發展到霸權主義的突出表現。中蘇兩黨和兩國關系的惡化是社會主義陣營矛盾激化和解體最重要的表現。
(3)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
從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帝國主義陣營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美國霸權地位開始衰退,戰後初期受到美國控制的西歐、日本,隨著經濟力量的壯大,在政治上出現了獨立自主的傾向,從而導致了帝國主義陣營的分化。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尋求經濟政治的聯合自主。1958年戴高樂再次出任法國總統,提出「戴高樂主義」,在對外政策方面改變了一直依附美國的做法,堅持恢復法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大國地位和獨立自主的方針。1969年,聯邦德國勃蘭特政府積極推行「新東方政策」,奉行更符合本國利益的外交政策。1972年田中內閣上台,提出以「對美協調為主軸」,以恢復日中邦交為「首要課題」的「多邊自主外交政策」,謀求「國際國家」地位。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發展導致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一些國家的興衰,從而使世界政治格局發生變化。70年代初至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開始從兩極向多極化發展,原因是:①西歐實力增強,進一步走向聯合。②日本經濟實力迅速增強,提出「多邊自主外交」,謀求「國際國家」地位。③中國堅持獨立自主路線,70年代末又開始改革開放,國家力量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④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使發展中國家成為國際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兩極格局的終結,世界進入格局轉換的新時期
1。兩極格局終結的標志。1989年東歐劇變,1990年兩德統一,1991年華約解散,同年12月蘇聯解體,導致雅爾塔體制的解體、兩極格局的終結。當前世界仍處於舊格局已經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過渡時期。
2。新舊格局轉換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舊的力量的對比。
3。新舊格局轉換的特點。
(1)舊格局的解體沒有經過大規模戰爭,它是在和平條件下進行的。
(2)新舊格局轉換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在一段時期內,多極化與「單極世界」之間存在著斗爭,有時甚至是激烈的斗爭。
(3)新格局的形成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㈢ 簡述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趨勢
世界三大經濟集團的形成和發展是多極化趨勢在經濟領域的集中表現。歐洲共同體向歐洲聯盟的發展,不僅有成員的擴大,由12國增至15國,而且有內容的充實,建立經濟貨幣聯盟和政治聯盟,在一體化的道路上邁出了新的步伐,它將在國際舞台上,在經濟、政治、安全諸方面都會發揮集團的力量和獨立的作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從1989年正式啟動,在90年代有了迅速的發展,迄今已有21個成員,包括美、日、中、俄等大國,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由於它擁有不同發展水平、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的眾多國家,必然使它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強調自主自願和協商一致,區別不同國家規定實現貿易自由化的不同年限,為了實現經濟的共同發展,特別重視經濟技術的合作,是一個開放的、鬆散的、自由的論壇,形成了「APEC方式」的國家集團,是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集團,其影響和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北美自由貿易區1994年正式啟動,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組成,其成員不多,實力很強,成立之後,對解決墨西哥的金融危機、促進北美經濟的發展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也為美洲國家首腦會議所重視,許多國家都表示希望參加,今後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可能會不斷擴大,以至成為美洲的一個大的經濟集團,其作用和影響也是可以預見的。
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在全球范圍是這樣,在世界各個地區也莫不如此,只是規模大小、發展程度不同。正如黨的十五大報告在對國際形勢的分析中所指出的:「多極化趨勢在全球或地區范圍內,在政治、經濟等領域都有新的發展,世界上各種力量出現新的分化和組合。大國之間的關系經歷著重大而又深刻的調整。」
㈣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十大趨勢一、世界各國經濟上相互依存將日益加深
二、高科技要求各國聯合攻關三、生態環境不分東西和南北
五、民族國家的作用將逐步削弱四、跨國經營將打破國內與國際業務之間的界限六、探索適應新時代的經濟、政治體制 蘇聯解體、華約解散標志著持續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結束。西方國家一度得意洋洋地宣稱資本主義不戰而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終結。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國際社會出現了一種對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乃至對資本主義體制產生懷疑的思潮。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美歐實行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經濟造成社會貧富分化現象日益嚴重,社會不滿情緒上升,勞資關系緊張,犯罪問題越來越多。在此形勢下,公眾要求政府重新分配社會財富、實現社會公正的情緒日益增強。為了尋找解決這一主要發生在歐美發達國家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西方國家一些領導人提出了「第三條道路七、全球文化在流動中相互交融八、各國共同著手解決具有全球性的問題
九、全球化成為遏制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因素十、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將以漸進的方式逐步形成 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聚少成多的過程。隨著全球化的深人發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正從雙邊到多邊、從地區到全球的各層次,從政治、經濟、文化、安全、貿易、金融、科技等各領域綜合推進。預計,一個適應全球化時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框架將會出現在21世紀的地平線上。
㈤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國際政治格局和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出現了深刻變化。冷戰剛剛結束時,美國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得到穩固,歐洲聯合勢頭加快,日本在亞洲經濟中是領頭羊。發達國家掌控著國際機制的制訂和執行。但是,進入新世紀之後,西方國家的整體實力出現了相對削弱的跡象。美國2003年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以及其他一系列對外行為,損害了自身的國際形象,削弱了它的軟實力。現在美國經濟又受到次貸危機的沖擊,「硬實力」也受到傷害。歐盟和日本經濟發展後勁不足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人口的老齡化、數量增長緩慢甚至減少,都對經濟造成了制約。目前,國際金融動盪對歐洲的打擊甚於美國。就整體而言,發達國家信心下降,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和壓力。相比之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諸多新興國家,抓住了全球化的發展機遇,迅速增強了國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西方人最近有一種形象的說法,叫做「增長在東方,債務在西方」;「歷史的火炬似乎正在從西方傳遞到東方」。 但是,世界權力、財富和驅動力的重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一定會遇到風暴、阻力和陷阱。隨著權力、財富、驅動力的轉移,困難、麻煩和批評也會轉移。此外,這種「歷史火炬」的轉移是否代表著一個長遠發展趨勢,其歷史意義是什麼,還有待觀察和深入研究。從地理意義上說,中國是一個「東方」國家,而且力促「東方」即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和安全機制的完善。但中國不會以「東」、「西」劃界,去決定自己的安全戰略,去組織或參加軍事同盟;在亞太區域合作中,中國也會堅持開放性的原則,考慮到區域內外國家的利益和願望。由於中國的經濟合作已經拓展到「東西南北」的全球范圍,中國的戰略謀劃不會受限於「東方」、「西方」的概念,不去同別的大國劃分或爭奪「勢力范圍」。由於中國在新興國家中發展速度最快,對外部資源和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又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這一權力與財富轉移的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國際角色,格外引人注目。一種很有影響的觀點認為,大國崛起打破原有的權力平衡,沖擊世界秩序,引發國際沖突,這是國際關系史上的規律,中國的崛起也不會例外,中美最終的對立和沖突於是不可避免。這種疑慮,提出了中國在處理當今國際事務時不能不予以重視和回答的一個問題,即中國如何評估、如何運用自己日益上升的實力和影響。應當認識到,盡管中國不斷宣示自己的和平意圖,強調自己的發展中國家屬性和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障礙,國際上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很可能還要增加而不是減少。對此需要保持冷靜頭腦和平常心。同時,一般性的政策宣示和對「中國威脅論」進行駁斥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明晰的戰略謀劃,打破所謂「大國悲劇的歷史定律」。在世界權力和財富轉移的過程中,中國必須十分客觀冷靜地估計自身實力,力戒虛浮之風,謹慎分析各種國際力量的消長;既堅持國際道義原則,又避免不必要地捲入國際政治斗爭的中心旋渦。第一,中國將堅持不結盟的政策,不搞大國集團政治;第二,中國將堅持全方位的開放政策與合作態勢,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線來決定國家關系的遠近親疏;第三,中國要創建出一個以自主創新、擴大內需為基點的、不過分依賴物質資源的新的現代化發展模式。這樣,在國際格局轉換的過程中,中國的發展就能夠成為一個可預測的穩定因素。在上述三個特點和趨勢的基礎上,我們能夠很自然地觀察到當前世界政治的第四個特點,也即核心的特點——國際規則和秩序正在經歷重大變革。國際政治最原始的規則,是所謂「叢林規則」,即弱肉強食,無法無天。但是,塗炭生靈、兩敗俱傷的戰爭教訓,以及國家間經濟上日益緊密的相互依存,催生了國際法、國際關系准則,以及逐步建立起來的國際組織、機制和規范。然而無數事實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國際組織和現存的全球合作機制,遠遠地落後於全球化的進程,出現了嚴重的「國際機制赤字」。例如,聯合國改革的呼聲很高但進展緩慢;多哈回合談判失敗證明世界貿易體制亟需修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無力應付日益擴大的國際金融動盪;能源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全球合作機制遠未建立;國際人道主義干預的原則和規則爭議很大;國際社會缺乏處理民族分離主義傾向的共識;各種非政府組織和跨國公司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擴大,其行為需要納入規范的軌道;八國峰會近年來邀請了五個發展中國家加入其中,但尚未形成有長遠設想的、更具代表性的大國協調機制,應付日益緊迫的全球挑戰。總之,全球治理的「赤字」越來越大,現存國際機制越來越難以應對新出現的全球問題,迫切需要改革或創新。否則,某些地區沖突、民族宗教矛盾就會失控,大國之間的合作就難以加深和持續,而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也將遭受更為嚴重的破壞。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中國對於現存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經歷了一個重新認識和逐漸適應的過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中國在幾乎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國際機制中都發揮著積極作用,並履行相應的規則和義務。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和期待增加了,要求中國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重新認識和逐漸適應現存國際規則之後,中國將扮演一個更為活躍的角色,即維護現存的合理秩序和國際准則,改革不完善、不合理的舊規則,倡導並參與制訂新的規則。例如,作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需要在《京都議定書》2012年失效之前,提出具體的節能減排方案,參與新的國際框架協議的制訂;作為能源消耗和生產大國,中國應當在世界能源價格等問題上發出更響亮的聲音;作為核大國和空間技術迅速進步的大國,中國將在核不擴散機制、軍控機制、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機制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作為貿易大國,中國在今年WTO多哈回合談判失敗之後,需要同相關國家協調,尋求新的解決方案。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訂,改良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將使中國近年來闡發的「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和「共同構築和諧世界」等理念,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落實。簡而言之,在日益錯綜復雜的世界政治中,中國將扮演四種角色: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各個文明之間的交融,保障國際格局的平穩過渡,倡導合理的國際規則和秩序。現在,不但國際上對中國的現狀和未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連中國國內的民間輿論和學者專家,對中國的未來發展道路和國際戰略,也是諸子百家,討論熱烈。我在這里提出的只是一家之言。我堅信,中國要承擔的國際責任,中國的外交戰略,首先依據的是本國國情,是主權、安全和發展三方面的國家利益,同時也需要考慮國際趨勢和世界對中國的期待。深入研究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及其互動,在此基礎上對國家政策提出建言,對國際輿論做出回應,是中國學者的重要責任和艱巨任務。
㈥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國際政治格局和大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出現了深刻變化.冷戰剛剛結束時,美國惟一超級大國的地位得到穩固,歐洲聯合勢頭加快,日本在亞洲經濟中是領頭羊.發達國家掌控著國際機制的制訂和執行.但是,進入新世紀之後,西方國家的整體實力出現了相對削弱的跡象.美國2003年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以及其他一系列對外行為,損害了自身的國際形象,削弱了它的軟實力.現在美國經濟又受到次貸危機的沖擊,「硬實力」也受到傷害.歐盟和日本經濟發展後勁不足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人口的老齡化、數量增長緩慢甚至減少,都對經濟造成了制約.目前,國際金融動盪對歐洲的打擊甚於美國.就整體而言,發達國家信心下降,正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和壓力.相比之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等諸多新興國家,抓住了全球化的發展機遇,迅速增強了國力,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西方人最近有一種形象的說法,叫做「增長在東方,債務在西方」;「歷史的火炬似乎正在從西方傳遞到東方」.
但是,世界權力、財富和驅動力的重心從西方向東方轉移的過程,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一定會遇到風暴、阻力和陷阱.隨著權力、財富、驅動力的轉移,困難、麻煩和批評也會轉移.此外,這種「歷史火炬」的轉移是否代表著一個長遠發展趨勢,其歷史意義是什麼,還有待觀察和深入研究.從地理意義上說,中國是一個「東方」國家,而且力促「東方」即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和安全機制的完善.但中國不會以「東」、「西」劃界,去決定自己的安全戰略,去組織或參加軍事同盟;在亞太區域合作中,中國也會堅持開放性的原則,考慮到區域內外國家的利益和願望.由於中國的經濟合作已經拓展到「東西南北」的全球范圍,中國的戰略謀劃不會受限於「東方」、「西方」的概念,不去同別的大國劃分或爭奪「勢力范圍」.由於中國在新興國家中發展速度最快,對外部資源和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又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在這一權力與財富轉移的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國際角色,格外引人注目.一種很有影響的觀點認為,大國崛起打破原有的權力平衡,沖擊世界秩序,引發國際沖突,這是國際關系史上的規律,中國的崛起也不會例外,中美最終的對立和沖突於是不可避免.這種疑慮,提出了中國在處理當今國際事務時不能不予以重視和回答的一個問題,即中國如何評估、如何運用自己日益上升的實力和影響.應當認識到,盡管中國不斷宣示自己的和平意圖,強調自己的發展中國家屬性和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障礙,國際上對中國崛起的疑慮很可能還要增加而不是減少.對此需要保持冷靜頭腦和平常心.同時,一般性的政策宣示和對「中國威脅論」進行駁斥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行為模式和明晰的戰略謀劃,打破所謂「大國悲劇的歷史定律」.在世界權力和財富轉移的過程中,中國必須十分客觀冷靜地估計自身實力,力戒虛浮之風,謹慎分析各種國際力量的消長;既堅持國際道義原則,又避免不必要地捲入國際政治斗爭的中心旋渦.第一,中國將堅持不結盟的政策,不搞大國集團政治;第二,中國將堅持全方位的開放政策與合作態勢,不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線來決定國家關系的遠近親疏;第三,中國要創建出一個以自主創新、擴大內需為基點的、不過分依賴物質資源的新的現代化發展模式.這樣,在國際格局轉換的過程中,中國的發展就能夠成為一個可預測的穩定因素.在上述三個特點和趨勢的基礎上,我們能夠很自然地觀察到當前世界政治的第四個特點,也即核心的特點——國際規則和秩序正在經歷重大變革.國際政治最原始的規則,是所謂「叢林規則」,即弱肉強食,無法無天.但是,塗炭生靈、兩敗俱傷的戰爭教訓,以及國家間經濟上日益緊密的相互依存,催生了國際法、國際關系准則,以及逐步建立起來的國際組織、機制和規范.然而無數事實說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國際組織和現存的全球合作機制,遠遠地落後於全球化的進程,出現了嚴重的「國際機制赤字」.例如,聯合國改革的呼聲很高但進展緩慢;多哈回合談判失敗證明世界貿易體制亟需修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無力應付日益擴大的國際金融動盪;能源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全球合作機制遠未建立;國際人道主義干預的原則和規則爭議很大;國際社會缺乏處理民族分離主義傾向的共識;各種非政府組織和跨國公司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擴大,其行為需要納入規范的軌道;八國峰會近年來邀請了五個發展中國家加入其中,但尚未形成有長遠設想的、更具代表性的大國協調機制,應付日益緊迫的全球挑戰.總之,全球治理的「赤字」越來越大,現存國際機制越來越難以應對新出現的全球問題,迫切需要改革或創新.否則,某些地區沖突、民族宗教矛盾就會失控,大國之間的合作就難以加深和持續,而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也將遭受更為嚴重的破壞.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中國對於現存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經歷了一個重新認識和逐漸適應的過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中國在幾乎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國際機制中都發揮著積極作用,並履行相應的規則和義務.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和期待增加了,要求中國承擔更大國際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重新認識和逐漸適應現存國際規則之後,中國將扮演一個更為活躍的角色,即維護現存的合理秩序和國際准則,改革不完善、不合理的舊規則,倡導並參與制訂新的規則.例如,作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需要在《京都議定書》2012年失效之前,提出具體的節能減排方案,參與新的國際框架協議的制訂;作為能源消耗和生產大國,中國應當在世界能源價格等問題上發出更響亮的聲音;作為核大國和空間技術迅速進步的大國,中國將在核不擴散機制、軍控機制、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機制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作為貿易大國,中國在今年WTO多哈回合談判失敗之後,需要同相關國家協調,尋求新的解決方案.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訂,改良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將使中國近年來闡發的「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和「共同構築和諧世界」等理念,得到進一步的充實和落實.簡而言之,在日益錯綜復雜的世界政治中,中國將扮演四種角色: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各個文明之間的交融,保障國際格局的平穩過渡,倡導合理的國際規則和秩序.現在,不但國際上對中國的現狀和未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就連中國國內的民間輿論和學者專家,對中國的未來發展道路和國際戰略,也是諸子百家,討論熱烈.我在這里提出的只是一家之言.我堅信,中國要承擔的國際責任,中國的外交戰略,首先依據的是本國國情,是主權、安全和發展三方面的國家利益,同時也需要考慮國際趨勢和世界對中國的期待.深入研究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及其互動,在此基礎上對國家政策提出建言,對國際輿論做出回應,是中國學者的重要責任和艱巨任務.
㈦ 當今世界政治發展的趨勢是什麼對世界經濟和政治有何影響
如果僅僅是書本上老師說的話,如果是簡答題可以就列幾個大項:
1)當今世界政治多極化趨勢
2)國際形勢總體和平、緩和、穩定,局部戰亂、緊張、動盪
3)大國關系的深刻調整(美國、日本)
4)以聯合國為主的國際組織作用的不斷加強
5) 經濟對世界政治的影響日益增大
6)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因素相互交織,恐怖主義危害上升
自己再組織些語言闡述一下,應該可以通過了!
㈧ 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形成了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為核心的世界政治格局;1939年,後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世界形成了以美蘇為主導的兩極格局;1991年,蘇聯因內部體制僵化和西方和平演變等一系列因素而轟然解體,美蘇兩極格局結束。當今世界政治格局則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面,「一超」即美國,「多強」指俄羅斯、中國、歐盟等。
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超級大國,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實力大大超過世界其他國家,尚無任何一支力量可與其綜合實力相匹敵。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主體衣缽,雖然其經濟曾一度衰退,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俄羅斯擁有目前世界上唯一可與美國抗衡的軍事實力;中國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後,經濟、科技等方面飛速發展,20xx年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躍居世界第二,軍事實力亦居世界前列,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令世界矚目;歐盟囊括了世界上多數發達國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世界上發展水平最高、實力最強的「超國家」區域一體化組織,在積極推動內部經濟政治一體化的過程中不斷東擴,對世界格局的演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一超多強」的局面,我們推斷世界政治格局未來一段時間內發展的方向。我們認為主要會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美國領導下的單極格局,這是美國一直憑借其「超強」的地位而謀求的;二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希望的政治多極化格局。
我們再進一步說明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另一發展方向——政治多極化,除了目前的「一超多強」,在多極化的政治格局中還會增加日本、印度、巴西等國。
當今世界政治呈現出美國主導的單極格局和多國主導的多極化格局兩種發展趨勢。未來的世界將走向何方,將是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這不僅取決於各國綜合實力的消長與外交政策的演變,同樣取決於世界各國人民的願望與對此作出的努力。
㈨ 當今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兩大根本趨勢是什麼
當今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兩大根本趨勢是: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