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宏觀經濟對城市重點項目建設影響

宏觀經濟對城市重點項目建設影響

發布時間:2021-02-26 19:32:52

1. 影響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和如何影響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選擇什麼樣的戰略模式,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在選擇城市發展的戰略模式時應根據: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技術、現代分工體系、不同階層利益的均衡以及環境、資源等因素來確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發展戰略;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個城市的發展戰略方案,在大的方面主要涉及城市發展的階段定位,即回答這個城市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空間方位;其次是城市發展方向和道路的確定;此外還有城市產業模式、城市系統協調發展等。根據這些要求,在具體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方案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經濟全球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世紀,經濟全球化對現代城市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現代城市發展環境出現了同質化發展趨勢,對城市發展國際性與開放性提出新的挑戰。城市發展環境同質化趨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制度的同質化,即市場制度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制度;經濟交往規則國際化,即在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全球貿易體系,使按照共同貿易規則從事經濟活動成為經濟一體化的內在要求;在信息技術支撐下形成經濟活動平台,使產業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高度流動和重組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同質化大環境,在擴展了城市發展空間的同時,也提升了以城市為核心的地區之間的競爭層次;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制定21世紀城市發展戰略時,經濟全球化導致的同質化環境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一是在城市發展的空間定位上,必須從全球化的高度來確定城市發展可利用資源的空間邊界。要從信息化改變的現代世界的空間中,從虛擬空間、關聯空間、輻射空間、核心空間等多維空間中確定城市發展的新空間和新位置。

二是在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上,應從全球經濟發展趨勢與本地經濟優勢的結合中,確定21世紀城市發展戰略目標。在同質性中找出差異優勢,是確定新戰略目標不可缺少的新思路。

三是在城市競爭對策制定上,應當考慮全球化背景下已提升的競爭平台和已發生的競爭內容來確定新競爭對策,確定如何打造新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方案。

二、控制城市規模

中國進入了快速城市化時期,2004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41.8%,較1978 年增加了26 個百分點。相應地,城市用地規模不斷增長,1985 -2 0 0 0 年我國城市建成區用地年均擴展速度為850km2。進入21 世紀以後,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城市的空間結構面臨調整,許多城市的總體規劃都進入修編階段。

在各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城市規模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部分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人口與用地規模在1990 年代初已被突破,城市總體規劃的范圍、目標和標准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二是許多城市在1990 年代中後期就開始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或編制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其中2010 年的城市人口規模出現了大幅增加的現象,比上版總體規劃確定的2010年城市人口規模增加30%以上。城市發展規模一直是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和審批關注的焦點,多年以來主要是通過預測人口規模來確定用地規模,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城市人口規模預測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如何解決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規模問題得到城市規劃界的關注。縱觀現有的文獻,主要有3 種代表性的觀點:(1)產業需求的角度。根據城市的性質、職能的特點預測城市生產性用地和非生產性用地;(2)制度建設的角度。在經

濟的轉型時期,要實現「範式的轉換」由規模控制向制度建設轉變;(3)市場的角度。由於市場力量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強,對城市規模預測的一個可取的方法是確定一個規模目標域,按市場變化不斷調整規劃與建設的目標,解決未來發展的不可預測性。總之,在城市規模的確定中市場的因素越來越重要。我國土地資源稀缺,城市發展的政策要求促進城市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城市規模的控制十分必要。那麼,在經濟轉型階段,政府如何控制城市規模呢?

城市規劃是政府對社會經濟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在人口規模越來越由市場決定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分析和掌握影響城市用地規模的因素,政府才能運用自身的資源,實現對經濟發展和城市空間結構的引導。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遠未達到發達國家相對穩定的水平階段時,通過城市用地規模實現對城市規模的調控將會更加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

三、現代分工體系對城市發展模式的影響

產業集聚理論認為城市的發展有賴於城市產業的集聚,城市不僅有使產業集聚的功能,反過來產業集聚形成的集聚效應,又會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動力。產業集聚與產業本身的發展和城市的發展具有一種互動機制。事實上,現代城市不僅是產業要素或產業群聚集的平台,同時也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分工發展的平台。可以說現代社會分工與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連。城市所具有的規模效益是建立在高度分工的基礎上的。沒有分工的發展就沒有產業規模的擴展,越是大城市越有利於專業化分工發展。所以我們在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分工的因素,從現代社會分工體系中對城市產業發展進行定位,對於我國城市發展戰略制定顯得尤為重要。由於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傳統的國家,在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時,往往缺乏社會化分工觀念,總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搞小而全。在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下,我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目前中國形成的產業布局高分散,地區之間雷同的產業結構,極大地制約了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發揮。按照現代經濟分工發展的要求,調整產業結構布局,重新確定城市產業結構模式,是21世紀中國城市發展戰略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按照現代分工發展的要求,在城市發展道路的選擇和城市產業類型定位上,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是要從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出現的新一輪分工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中,重新思考中國城市分工格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經濟活動的半徑和資源配置的空間。由於目前的中國是一個具有經濟的高成長性和市場待開發的國家,加上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廉價的勞動力,使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吸引投資最多和對製造業轉移最具有吸引力的國家。面對新的國際分工大調整的格局,我們不能滿足於對外資所具有的吸引力,應從產業發展戰略的高度來思考如何將這種吸引力變成我們未來的產業競爭力。從戰略上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一個如何面對國際製造業的轉移與國內民族工業發展相協調的問題;就有一個如何將製造業轉移帶來的國際分工鏈與國內產業分工鏈合理銜接的問題。歸結到城市產業布局上,就有如何處理吸引外資國際大都市與周遍城市的分工系統的再調整問題。目前國內面對國際製造業轉移的機遇,出現了建立製造業城市熱。有些城市不顧自身條件的限制,在城市規劃和產業定位上一味模仿搞國際化大都市。如此下去將會造成新一輪的資源浪費。

二是要從中國產業升級發展的趨勢,思考城市的產業發展方向。目前中國正處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從城市與產業發展的關系看,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推動一批新興城市和新的產業區域的出現,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准備。中國新興產業興起的過程就是新一輪分工形成的過程。特別是處在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尚未開發的城市,在未來城市產業定位上,更要考慮這些因素。這些地區在城市產業戰略定位上,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模仿中部和大城市搞雷同的產業結構。 三是要從地方的競爭優勢上,確定城市的產業發展戰略。在如何認識地方競爭優勢上,要走出一個誤區:這就是簡單地認為別人沒有的我有,就是競爭優勢。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認識。目前在西部大開發中,在這種片面觀點的誤導下,搞所謂的特色產業具有很大風險性。在現代社會化市場經濟條件下思考我們的競爭優勢,不能簡單地認為,別人沒有的我有就是優勢。全面的認識應當是,市場需求的別人不能提供,而我能提供的,或者我比別人能更有效地提供,才是我們的競爭優勢所在。如何判斷哪些是市場需要的,就是要從現代分工系統中去尋找和判斷。盡管某一城市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獨特的礦產資源,但有不一定就是優勢,

只有當這些資源成為社會需求的資源時,才能成為開發的優勢。

四、不同階層利益的均衡對城市政治文明與城市理念發展的影響

城市不僅是各種產業要素集聚的平台,也是不同利益群體的組合體。無論是古希臘時期的民主,還是15世紀之後在新興城市中產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都說明了城市是民主產生的溫床。由於城市經濟是一種交換經濟,在工業經濟時代這種交換經濟又演變為一種市場經濟。而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契約經濟,在法律和契約面前人人平等的經濟自然也是一種民主的經濟。古代社會存在以鄉村為單位的分散的農耕經濟與以城市為依託形成的集權政治,由於政治的力量遠大於經濟的力量,所以,在這樣一種社會基礎上不可能有民主政治,只能是集權政治。

總之,近代以來工業化城市的出現,不僅賜給了人類一個高效率的社會財富的生產方式,同時在這種高效率生產方式形成的作用下,還給予了人類另一種社會財富:這就是以民主為核心的現代城市的政治文明。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這非常符合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相信,21世紀中國政治文明的建設最重要的基地應當是在城市。隨著中國城市的發展,城市民主必將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而發展。21世紀中國城市民主意識出現,將會成為中國政治文明的主要推動力。

無論是從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看,還是從現代城市文明發展的趨勢看,以及從建立社會主義城市文明的本質要求看,中國的城市政治文明應當是以人為本、以知識為本的政治文明。所謂以人為本的城市文明,就是現代城市規劃和設計、城市財富的分配和使用,都應當在滿足人的發展、實現人的價值、體現人文關懷的目標下進行。由於城市中的人,是由各種利益群體和不同階層組成的人群,所以城市的政治文明必須是各種階層利益能夠在城市的政治制度框架中得到均衡表達的政治文明,這就是城市的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的城市政治應當是有利於城市生產力發展的政治,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那麼社會主義的城市政治就應當是以知識為本的政治。所謂以知識為本的政治,就是城市的文化趨向和政治激勵都應當是朝著有利於城市知識積累和人的素質提高的方向發展。

目前在中國制定的城市發展戰略中,我們比較注重城市的經濟與產業發展.

2. 請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對於我國的宏觀經濟具體都有什麼影響嗎希望能解釋的詳細一些,謝謝啦!

城市化,要城市建設,基礎設施之類的,就要砸錢——投資
城市化水平提高,通常消專費檔次屬就提高了,比如商品房比自己建的房賣得貴,設施也會好一點,所以,消費也是一方面
還有科技水平,城市化一定程度代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所以城市化也跟a有關

3. 城市群建設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城市群」本身是地域經濟用語。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意義在於可以促進城鎮化建設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容增強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城市群內部各城市自身的發展。
城市群的特點反映在經濟緊密聯系、之間的產業分工與合作,交通與社會生活、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相互影響。
城市群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生產要素逐步優化組合的產物。每個城市群一般以一個或兩個經濟比較發達、具有較強輻射帶動功能的中心城市為核心,由若干個空間距離較近、經濟聯系密切、功能互補、等級有序的周邊城市共同組成。發展城市群可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增強輻射帶動作用,同時促進城市群內部各城市自身的發展。

城市群依託發達的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網路所形成的空間組織緊湊、經濟聯系緊密,最終可實現高度同城化和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體,對推進城市化或城鎮化意義也十分重大。

4. 十七五的召開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十七屆五中全會召開 房地產或成頭號調控產業
在國際經濟形勢處於復雜多變的時刻,在中國經濟面臨轉型與超越的關鍵時點,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北京拉開帷幕。

在國際經濟形勢處於復雜多變的時刻,在中國經濟面臨轉型與超越的關鍵時點,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拉開帷幕。

會議為期四天,將討論並審議《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十二五」規劃)文件稿。分析人士預測,「城市化」、「提高居民收入」、「房改」、「收入的再分配和公共服務的供給」等將成為此次會議重點關注的主題。更有預測認為,「包容性增長」可能寫進「十二五」規劃。

房地產或成頭號調控產業

據媒體報道,新能源等戰略性產業將成為「十二五」的重點扶持產業,而與此形成對比,房地產業將迎來更加嚴峻的調控。據權威人士透露,此前於9月27日,國土資源部與住建部共同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用地和建設管理調控的通知》。這份文件透露出進一步加強房地產調控的信號。

在發布上述文件的同時,國土資源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嚴格執行土地和住房供應向民生領域傾斜的政策,確保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另一方面,要切實解決各地對房地產調控的認識差異。

針對房地產調控的認識誤差,國土資源部上述負責人明確表示,「各地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認識仍然存在差異,部分地區對房地產業要以保民生為首要目標認識不到位,對房地產業不能作為城市經濟支柱產業還有不理解情緒。」

對於國土資源部上述負責人的表態,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這是國家部委有關負責人第一次明確提出,房地產不能作為支柱性產業。很明顯,這是一個新的信號,並將改變以往存在的認識誤差。」

葉青指出,以往業界一直把房地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其實這是一種認識誤差。「多年的實踐證明,房地產業只是建築業的一部分,但是房地產對於GDP的拉動作用,在中國被過度放大了。」

國家發改委投資所研究員、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表示,在「十二五」期間,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深入,房地產業在GDP中所佔的比重很可能將逐漸降低。目前,這一比例是4.5%。

張漢亞同時指出,調控房地產並不意味著會給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他解釋,「現在國土資源部明確提出,房地產將不再是支柱性產業,這一觀點意味著一種新的政策導向,將給接下來的房地產調控帶來深遠的影響。」

GDP增速7%—8%

據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宏觀院一位專家表示,預計「十二五」期間將確定的速度是「七上八下」,即年均GDP增速在7%-8%之間。

按照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要求,再過10年人均GDP再翻一番,則每年只需要7.2%即可。「由於到了『十三五』經濟增速可能進一步下降,所以『十二五』增速可以定得高一些,這樣仍可採用『十一五』的7.5%,但是考慮地方定的指標比國家層層拔高,國家也可以定得稍微低些。」這位專家說。

據悉,「十五」的預定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是7%,實際增速是9.5%。「十一五」預定的速度是7.5%,實際在10%以上。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黔發布報告認為,G-3經濟體中期經濟增長乏力,中國出口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將經濟增長重心轉向國內消費。為此,下五年中國經濟不大可能回復近幾個周期以來持續的雙位數增長,這一觀點已得到普遍共識。

中國經濟增長的重點轉向調整增長模式而非加快增長步伐,所以第十二個五年規劃額年度實際GDP增長目標(與3月份舉行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設定的通常為8%的當年增長目標不同),可能維持與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設定的7.5%不變。

李新運認可這個看法。作為山東經濟學院教授的他,今年專門給國家發改委、山東等多個省份測算「十二五」的指標。結果是,「十二五」期間中國實際的經濟增速會實際平均達到9%,低於「十一五」10%以上的增速。原因是中西部經濟發展很快,全國的投資項目仍很多,只是投資增速有些放慢而已。3123>>

在國際經濟形勢處於復雜多變的時刻,在中國經濟面臨轉型與超越的關鍵時點,十七屆五中全會今日在北京拉開帷幕。

而地方的加快經濟發展速度的想法,和過去「十一五」一樣都比較大,比如有3個省市經他測算的「十二五」增速將分別達到10%、11%、12%。特別是有2個直轄市的經濟增速比較高,在11%-12%。但是李新運認為實現難度並不大。「西部省市基數低,投資的空間和經濟增長的空間都很大,12%只是規劃的速度,實際增速更快也不是沒可能。」他說。

中國經濟將面臨十大挑戰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中國社會即將跨入「十二五」時期。未來五年,將是中國發展實現歷史性轉折的關鍵期。從經濟層面看,中國經濟將會面臨來自內外兩方面的十大挑戰。

再過幾個月,中國社會就要跨入「十二五」時期。未來五年,將是中國發展實現歷史性轉折的關鍵時段。從經濟層面看,中國經濟將會面臨來自國內外兩方面的十大挑戰。

其一,人口挑戰。這是最基本的問題。具體分析,有三個方面需要觀察。一是人口總量與峰值的經濟影響,二是人口結構特別是老齡化問題,三是人口的區域分布與流向問題。尤其是人口的區域分布與流向的影響尤為突出。處理是否得當,不僅會影響當下的經濟質量,決定結構調整的成敗,而且還將對未來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其二,外貿挑戰。這是影響中國經濟走向的重要外部因素。過去30年,外貿曾經對中國的發展產生過廣泛影響。現在,外部環境變了,大格局也發生了根本變化。盡管如此,外貿的作用仍不可輕視。從近300年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歷程看,沒有一個國家不是通過國際貿易做大做強的。因此,中國也不會例外,現在需要的是如何用創新思維來打開外貿新格局。

其三,消費挑戰。居民消費現在是海內外一致看好的增長引擎。在外需不振的今天,著眼於擴大國內居民消費是不錯的選擇。但中國的情況是,市場不成熟,貧富差距大。未來消費市場由誰主導?是由外商和舶來品主導,還是由本國企業和本國商品主導?這需要結合國際和國內兩方面進行觀察。

其四,產業挑戰。近30年的發展,中國在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上有明顯的外需依賴型特徵。因此,在外需格局已經改變、內需作用日益增強的今天,原有的產業格局從思路到結構都要做大調整,動大手術。如何平(博客)衡內外部需求,同時以滿足內需為導向,調整三大產業的比例與結構,都是很現實的問題。

其五,就業挑戰。這是「十二五」期間非常突出的問題。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人口高峰的到來,就業壓力持續加大。二是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加劇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未來五年,受社保體系尚不健全的影響,很可能出現這種狀況:一方面是就業崗位供給不足,年輕人就業難度加大;另一方面是有可能延長退休年齡,結構性問題突出。

其六,分配挑戰。近年來,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拉大,分配矛盾突出。這與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非均衡發展策略有關。未來五年,在分配方面面臨的挑戰有兩個,一是如何通過政策杠桿來調節收入分配,二是如何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來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實際享有的社會財富差距。

其七,資源挑戰。「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壓力會進一步加大。一是因為發展基數已經較高,要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對資源的需求也會同步提高。二是發展標准在提高,尤其是13億人的生活質量在不斷提高,這就需要有更多的資源消費保障。三是受資源的價格因素影響,資源消耗的成本壓力會越來越大。

其八,環境挑戰。環境問題是中國發展的一大「瓶頸」。未來五年,中國仍將處於工業化和城市化高速發展期,環境壓力將來自多個方面。一是生產環節的壓力,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它在未來的製造業特點不會消失,因此由生產環節造成的環境壓力很難得到降解;二是生活環節的環境壓力,也會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不斷加大。3<<123>>

在國際經濟形勢處於復雜多變的時刻,在中國經濟面臨轉型與超越的關鍵時點,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北京拉開帷幕。

其九,市場挑戰。主要是來自國際國內各種要素市場的挑戰。在未來五年,包括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等都將面臨國際金融體系大變局、市場結構大改造的多種挑戰。其中,由美元動盪引起的價格體系紊亂,將是「十二五」期間不可迴避的大麻煩。因此,市場能否找到平穩運行的新模式,對實體經濟不造成巨大沖擊,將是大考驗。

其十,國際投資挑戰。主要是中國的對外投資在未來五年能否有所長進,為「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的平穩增長作出特殊貢獻,也是一個看點。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如何引導國內過剩產能向外轉移,二是如何參與對外部資源和市場的有效利用,三是如何在各大要素市場上充當有相應話語權的參與者角色。這些挑戰在未來五年都會出現。

據了解,關於「十二五」期間的房地產調控政策,物業稅、房產稅的爭議仍在繼續,其政策方向有待於進一步明朗。

5. 舉例論述國家宏觀調控對經濟的影響

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演變對蘭州經濟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25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機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計劃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逐步完善,市場調節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應有發揮,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實現了以經濟"短缺"為基本特徵的供給約束型,向以市場需求約束為主轉變,增長方式也由粗放經營開始向集約經營轉變,人民生活已告別短缺,跨越溫飽,步入小康。與此同時,國家宏觀調控機制也能動地作用於經濟運行,有效地確保了國民經濟由大起大落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受國家宏觀政策的影響,蘭州經濟25年來也經歷了一個波浪式跌盪起伏的周期增長發展過程,呈現出自身的特殊性。
我國的宏觀調控與市場化過程相伴隨,先後經歷了總需求大於總供給背景下的抑制需求型和總需求小於總供給背景下的擴大需求型兩個階段。其中1997年以前,面對賣方市場的情形,宏觀調控主要是通過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來實現經濟總量的平衡。1997年以後,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擴大,形成了買方市場的情形,政府實施了更具有市場經濟意義的一系列財政和貨幣政策。具體說來,根據經濟運行態勢和體制環境不同,我國的宏觀調控主要經歷了六個階段:①1979-1981年;②1985-1986年;③1988-1990年;④1993年下半年-1996年;⑤1998-2003年上半年;⑥2003年下半年-至今。本文著重從後四個階段談談國家宏觀調控對蘭州經濟的影響。

一、1988-1990年治理整頓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始於"六五"中後期全國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在"七五"中期其所日趨積聚的諸多問題顯露出來,信貸投資和消費失控,通貨膨脹加劇,經濟秩序混亂。為此, 從1988年10月開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治理整頓的方針, 把穩定通貨、物價作為宏觀經濟政策調控的首要目標,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大力壓縮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努力增加有效供給,整頓商品流通秩序。在貨幣政策方面,提高利率,實行保值貼補,穩定存款;適當收縮信貸規模、控制貨幣發行、控制職工貨幣收入的增長。在財政政策方面,開征特別消費稅、徵收預算外調節資金、延期歸還企事業單位的國庫券本息等。在行政手段方面,對漲價過猛的商品(如農業生產資料)實行專營,對部分商品實行控購(如控制社會集團的商品購買)、清理公司、憑證供應;凍結部分生產資料和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並相應增加國家的物價補貼。通過治理整頓,使居高不下長達20個月的零售物價指數從1989年4月起開始回落,治理整頓初見成效。這個時期宏觀調整和緊縮政策的手段主要是國家行政措施和增加物價補貼,以直接調控為主。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與國家治理整頓背景"高增長、高通脹"略有不同,蘭州市呈現"低增長,高通脹"局面,即所謂的"滯脹"。自1979年開始的三年調整整頓期和黨的十二大提出有計劃商品經濟後,全市經濟在1982年逐漸步入正軌,1983-1985得GDP每年增速均在11%-17%高位運行,1984年達到高峰,除1985年與全國持平外,1983、1984年分別高出全國0.5個和1.8個百分點。進入"七五"時期,受"六五"中後期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影響,"七五"初期,蘭州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就已開始急劇膨脹,增長率突破26%,高於全國4-5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受1987年一產下滑12.4個百分點,1988年三產又滑落10.2個百分點影響,呈逐年下滑之勢,GDP增長率由1985年的13.5%、1986年的12.3%、1987年的7.8%,滑落至1988年的3.8%;物價上漲指數從1987年始逐步回升,由9.8%上升到1988年的25.1%。

國家緊縮政策實施後,對蘭州市經濟產生了以下影響:

1、一定程度上初步控制了蘭州市總需求的膨脹,投資、消費全面下降,市場極度疲軟。1988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急劇下滑,僅為8.13%,比1987年下跌18.14個百分點,1989年呈現負增長,比全國下降7.2%的降幅還低4.23個百分點;消費活動由非理性的搶購迅速降溫,消費水平增速由1988年的36.82%滑落至1989年的11.48%,1990年出現負增長,下降13.15%。

2、供需總量失衡的矛盾大大緩解,出現部分商品的買方市場,物價上漲得到遏制,通貨膨脹勢頭得到緩解。物價上漲指數從1989年開始由1988年的上漲25.1%快速回落,1989年物價指數為116.3%,到1990年出現負增長。

3、本已低速運行的經濟急劇滑入低谷。由於採取"急剎車"力度過大,經濟增長率在"七五"後三年都在低於5%的水平上運行,1991年經濟增長跌至2.2%。整個"七五"時期經濟表現出較為明顯的波動,年均增速僅為6.41%,分別低於同期全國、全省1.46和3. 15個百分點,是改革開放後幾個五年計劃期的最低點。

二、1993-1996年適度從緊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經過三年治理整頓,1991年我國經濟開始逐步走出低谷。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後,我國經濟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期,"八五"時期除1991年外,其它4年全國經濟增長都在兩位數以上,伴隨經濟的高增長,也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房地產業嚴重膨脹,開發區盲目擴張,信貸投資猛增。面對再次過熱的國民經濟,1993年黨中央、國務院及時加強了宏觀調控。以整頓金融秩序為重點、治理通貨膨脹為首要任務,採取適度從緊的宏觀經濟政策,尤其是總量控制、結構調整和改進調控方式等經濟政策,出台了宏觀調控16條措施,加強和穩定農業基礎,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政策方面,強化交通運輸和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工業的發展,重點是煤炭、電力、鋼鐵、建築材料和石化工業的發展;大幅度地增加農業優質品種的產量;按照規模經濟、合理布局和突出重點的原則,積極發展機械電子、石油化工、汽車製造和建築業,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在財政政策方面,通過稅制改革、清理預算外資金、增收節支等手段,將財政赤字控制在預算規模之內。在貨幣政策方面,央行運用多種手段改進金融調控方式,注重對貨幣供應量進行調整,改變貨幣供應量增長過快和貨幣結構不合理的局面,採取"對沖"措施,收回央行再貸款減少基礎貨幣投放,通過兩次利率下調,調整了貨幣結構,通過控制固定資產和消費基金的過快增長,將現金發行控制在預定的調控目標之內,為抑制通貨膨脹、實現經濟"軟著陸"創造了條件。這一時期國家宏觀調控手段主要是堅持以適度從緊的財政貨幣政策為主,再輔之以產業政策、外貿政策以及利率、匯率、價格、關稅等經濟杠桿,國民經濟調控方式實現了由直接調控為主向間接調控為主的轉變。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本輪調控中蘭州與國家的背景基本一致,都出現了"高增長,高投資,高膨脹",但受地處西部內陸邊遠地區限制,蘭州市經濟發展與國家宏觀政策等因素影響明顯滯後,存在著一個政策時滯期。全國經濟1991年就已開始回升,GDP增長率由1990年的3.8%上升到9.2%,1992年達到高峰期,為14.2%;蘭州經濟則從1992年開始逐步回升,由1991年的3.4%上升到6.4%,1994年達到高峰期,增幅為12.6%。投資增速全國1990年開始回升,1993年達到高峰;蘭州則從1992年開始回升,1994年達到高峰。1993年全國經濟就已開始回落,蘭州則從1995年開始回落。

經過三年國家宏觀調控措施的落實,蘭州經濟逐步走出低谷,1996年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

1、以重工業、基礎原材料產品為主的工業格局相應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空間,生產開始得到有效調整,扭轉了1992年以前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逐步下滑的局面。1993-1995年工業增加值以9-15.3%的高速運行,佔GDP的構成由1992年的45.85% 逐步上升到1993、1994、1995年的50.91%、51.51%、52.02%。

2、投資結構得到大幅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邁出重要一步。1994年國務院五部委確定建設蘭州商貿中心後,為了改善投資硬環境,政府加大了對舊城區的改造,進行了幾條主幹線道路的拓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1993-1995年基建投資中用於第三產業的投資比重均超過了50%,改變了過去投資主要以二產,尤其是工業為主的格局。在國家1994年投資逐步回落時,蘭州市則受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投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1993-1995年投資年均增速達37.31%,高於全國1.97個百分點,使整個"八五"時期投資年均增速達26.56%,成為蘭州市各個五年計劃中重點建設搞得最好、增長最快的時期。投資結構方向的調整,同時也加快了蘭州市第三產業的發展,"八五"時期全市三產年均增速達8.81%,比"七五"提高了4.25個百分點。

3、物價指數逐漸回落,總體經濟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在控制物價指數方面,市上通過加大實施各項宏觀調控和平抑物價的力度,加強對直接影響人民生活的糧油、肉、菜等商品的最高限價、差率控制,同時大力組織供給,物價上漲指數在1996年由1994、1995年的21.9%、15.5%回落到5.7%。在降低通貨膨脹率的同時,經濟增長幅度由1994年的12.6%逐步回落到1996年的9.1%,實現了"軟著陸",使"八五"時期成為蘭州市改革開放20多年中(除"十五"前三年)的頂峰期,GDP 年均增速達9.12%。

三、1998-2003年上半年擴大內需時期

(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1997年,為鞏固前三年"軟著陸"成果,中央在繼續實行"適度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同時,針對通貨膨脹水平不斷下降的新情況,實施穩中求進的政策,兩次下調利率,使經濟運行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1998年由於遭受國內特大洪澇災害和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上體制轉軌,經濟轉型和經濟國際化進程加快,國內商品供求矛盾逐步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黨中央、國務院及時調整宏觀調控政策,由"適度從緊"、"穩中求進"轉向了"擴大內需",從反通貨膨脹轉為防止出現通貨緊縮趨勢,主要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同時還輔之以產業和貿易等各種政策工具。積極財政政策的核心內容是增發長期建設國債,擴大政府支出,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五年中,又推出了一些其他配套政策,如:增發國債用於企業技改貸款貼息;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國企下崗職工、失業人員以及城鎮居民低保對象等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增加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和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調整抑制消費需求的稅收政策,開征利息所得稅、鼓勵消費信貸、延長法定節假日等;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加大退稅力度,支持出口;對高新技術產業給予稅收優惠,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國債投資向中、西部傾斜,支持西部大開發等等。此外,財政政策還進行了分稅制和稅制改革,加強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加快"費改稅"步伐,擴大中央財政收入,強化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對社保基金的支持。在貨幣政策上,目標是穩定幣值,支持增長,對內保持物價穩定,對外保持匯率穩定。一是通過取消貸款規模限額管理,代之以資產負債比例管理;二是注重運用存款准備金、再貼現、再貸款等多種手段對貨幣供應量的調節,積極試點公開市場業務,靈活運用利率手段,自1996年以來連續8次降息,以刺激消費和投資,拉動市場需求;三是發行特別國債充實銀行資本金,降低不良資產,防範金融風險。從這一時期國家宏觀調控的手段,表明國家宏觀調控水平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從以前注重追求增長速度,轉變為既注重增長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長質量和結構優化升級上來。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果

與國家本輪宏觀調控背景一致,"九五"初期蘭州經濟"軟著陸"後,到1998年經濟一直呈下滑態勢,由1996年的9.1%下滑至1997、1998年的8.7%和8.3%,增長率一年滑落0.4個百分點。物價上漲指數也逐年下滑,由1996年的5.7%滑落至1997年的1.5%,98年出現負增長。1999年蘭州經濟發展出現拐點,自2000年起,一路穩定走高。

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五年來,蘭州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升級。

1、基建投資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一、三產升,二產降,城市基礎設施狀況得到大大改善。基建投資結構在"八五"得到調整的基礎上,"九五"初期又回復到以二產投資為主的局面,1996、1997年其比重達到62.37%和57.23%,三產投資比重下滑至37.63%和42.76%,一產維持在0.01%以下。隨著國債投資向西部的傾斜,尤其是農林水利、鐵路、通訊、環保和城市基礎設施的重點加強,蘭州市基建投資中用於三產的比重穩步提高, 1998年上升至57.68% ,1999-2003年為69-77%之間,交通運輸郵電業投資佔三產比重達到33-45%之間,用於一產的比重上升至1.3-5.9%之間。二產比重下降至20-29%之間,投資乘數效應的釋放,使1999-2003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10.42%,超過同時期全市GDP增速0.78個百分點。

2、企業技術改造投資得到進一步加大,經濟增長模式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長逐步向集約型的內涵增長轉變。以高新技術對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輕紡、儀器機械、建材等傳統產業進行的升級改造,為蘭州市工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形成了新的經濟效益和實力。2000-2003年全市用於工業技術改造的投資占技改投資的比重逐年上升,由35.43%上升到75.05%。四年累計投入141.07億元,年均增長23.23%。工業技改為新一輪經濟加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工業增加值增速在"九五"末期止跌回升,由1998年的5%上升至1999、2000年的7.01%和7.9%,進入"十五"時期擺脫前兩年的弱勢增長,呈現出逐年加快發展的好勢頭,2001-2003年工業增速分別達到10.1%、10.84%和11.9%,促使1999-2003年年均增速達9.53%。

3、二、三產業協調發展,有力的拉動了經濟的全面增長,避免了蘭州市經濟增長率持續下跌的趨勢。2000-2003年經濟增長率逐步反彈,2003年達到11%。"九五"時期GDP年均增速8.58%,"十五"前三年達到10.48%,為最高期。三次產業結構也由1999年的5.7:51.7:42.6調整到2003年的4.2:52.8:43,總體上呈現一產降,二、三產升,產業間及產業內部結構更趨合理,增強了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四、2003年下半年以來冷熱兼治、雙向使勁時期(一)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及措施

面對經濟在"十五"前三年連續"加速增長"之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增長速度、部分行業盲目重復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偏大、貨幣信貸增長偏快、以及亂占濫用耕地、糧食供求關系發生變化等問題,繼發了部分行業、部分地區工業、投資"過熱",農業、服務業"偏冷"的"結構性失衡",出現了一定范圍的"油荒"和"煤荒",煤電油運等供應全面緊張的現象。針對這種情況,為了保持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避免出現大起大落,同時為了抑制高耗能產業的盲目發展,從2003年8月起,以央行提高商業銀行准備金率為標志,國家逐漸加大了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轉型力度。特別是從今年4月份以來,面對物價上漲逼近5%的臨界線,國家果斷地陸續出台了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財政政策由前幾年的"積極"取向逐漸向"中性"方向轉變,貨幣政策由前幾年的"穩健"逐步轉向"適度從緊",並對市場機制還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領域,如土地管理等,適當運用一些行政手段。具體包括:

一是加強貨幣信貸投放調控。央行在去年8月將存款准備金率提高1個百分點的基礎上,今年4月又提高了0.5個百分點。同時,央行加強公開市場操作,向貸款增加較多的商業銀行發行500億元定向票據,收緊放貸能力。出台了加強窗口指導和銀行監管的措施,將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起來,要求商業銀行一方面嚴格控制對鋼鐵等過熱行業的信貸投放,另一方面支持有利於調整結構、擴大消費和增加就業的項目資金需要。

二是圍繞產業政策准入,嚴格用地管理。開展了土地市場特別是開發區的清理整頓。從5月份開始凍結土地審批半年,農轉非用地半年內停止審批。停止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和高檔別墅、高爾夫球場等房地產開發的土地供應。配合做好制止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盲目投資工作,嚴格加強用地管理,防止突擊批地。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行業准入標準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對違法違規佔地嚴重的地方,暫停土地使用審批。堅決收回違規多佔或占而未用的土地。

三是全面清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對在建和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和審核,對國家明令禁止的、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不符合環保規定、城市規劃、信貸管理和項目審批程序等有關規定的在建項目停建緩建,並視情況進行處理。暫停審批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辦公樓、培訓中心和各類會展中心、大學城等項目。

四是提高建設項目市場准入標准。將鋼鐵、電解鋁、水泥、房地產(經濟實用房除外)等部分行業建設項目資本金比例提高了15個百分點,其中鋼鐵項目資本金比例由25%提高到40%以上;水泥、電解鋁、房地產開發項目資本金比例由20%提高到35%以上。並相繼制定出台了一些相關產業政策和行業標准,切實按照產業政策和環保、安全、能耗、技術、質量等市場准入標准,從嚴審核新建項目。

五是強化經濟運行調節。加大煤電油運協調力度,促進煤電油運和重要原材料的供需銜接,限制不符合產業政策、沒有達到市場准入條件企業的用電用油用煤額度。加快能源、電網建設,制定有序供電方案,優先保證城鄉居民生活和重點單位的用電需求,充分挖掘煤電油運企業的生產潛力,努力保障重要物資運輸。調整煤價和電價,實行新的用電政策。全國范圍內提高電價,取消地方出台的優惠電價,對高耗能行業實行差別電價,積極疏導矛盾。組織開展全國資源節約活動,號召把節能特別是節約用電變成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六是鼓勵和扶持糧食生產。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勵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包括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購買農機補貼、農資價格管理、農業稅減免、對糧食購銷市場全面放開等。
這一時期國家運用了"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宏觀調控主要向兩個方面側重,既 "防熱",控制部分行業投資過快增長,適時適度調控回升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苗頭性問題,防止局部過熱現象蔓延;又"升溫",加大對農業、交通、能源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避免大起大落,保持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與前三次宏觀調控不同,本次調控充分體現了適時適度,區別對待,不"急剎車",不"一刀切",注重實效的方針。1至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34.8%,增幅比前4個月回落8個百分點,其中5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長18.3%,增速比4月份和3月份分別回落16.4和25.2個百分點,投資增長過快勢頭有所遏制,房地產等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的勢頭開始回落,糧食價格趨穩,重要生產資料價格漲勢減緩。財政支出增速成明顯減慢,銀行信貸有所控制,貸款余額比上月回落1.3個百分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1%,增速比前4個月回落0.1個百分點。

(二)蘭州的背景及調控效應

這一時期蘭州與國家宏觀調控背景略有不同,結構性失衡問題表現的不明顯,也未出現過熱現象,但宏觀政策影響已開始顯現。"十五"前三年蘭州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直保持在9.9-12.85%之間,2003年僅為9.97%,均低於全國,且差距日漸拉大,2003年相差16.74個百分點,年均增幅低於全國7.07個百分點,尚未出現固定資產投資過熱的現象。2001-2003年全市工業年均增速與三產年均增速相差僅0.26個百分點,2003年相差0.9個百分點,二、三產同步協調發展,而同時期全國工業與三產年均增長相差3.03個百分點,2003年差距高於3年年均增速2.87個百分點,三產增速僅為6.7%,低於三產年均增速0.83個百分點。與全國27省會城市對比分析,2003年除第三產業處於中下游序列,蘭州GDP、二產增加值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均處於下游位置,也未出現"過熱"的跡象。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尤其是蘭州市經濟發展受政策影響明顯滯後特點,省市早動手,防患與未然,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將各項政策落到實處。為緩解三農問題,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糧食生產和保護農民利益的政策措施。如安排糧食生產直接補貼資金,繼續推進稅費改革,降低和取消了農業稅,加大對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為嚴格控制部分行業出現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蘭州市對有關行業的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認真清理檢查,從產業政策、行業規劃、市場准入、環境保護、土地管理等方面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為切實加強對耕地的保護工作,從嚴控制農田轉為建設用地的審批。從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看蘭州市上述宏觀調控效應已初步顯現。

1、銀行貸款大幅回落,新增貸款短期化特徵明顯。自4月份起貸款增量減緩,增幅回落逐月加大。上半年全市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78.21億元,較上年同期少增31.81億元,比年初增長8.1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5.74個百分點,回落幅度比1-4月落差拉大3.66個百分點。5-6兩月環比增加貸款同比減少27.89億元,占上半年新增貸款的35.60%,而上年同期為47.21%。從貸款結構看,六月底工業短期貸款比年初新增27.65億元,同比增長34.22%,比前4月增幅回落15.92個百分點;中長期新增貸款28.24億元,主要重點支持電力、公路、電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城市居民住宅開發項目等,同比下降37.62%,比前4月增幅回落8.1個百分點,其中基建貸款上半年降幅比前4月擴大43.37個百分點,技改貸款增幅比前4月回落5.72倍,增加額度佔新增貸款比重比前4月回落1.53個百分點。技改貸款大幅回落將會給企業今後結構調整帶來資金約束。

2、土地市場嚴格審批,主要影響全市基本建設和房地產開發項目,尤其是後期影響較大。截至5月底,全市各類開發園區由22個撤消、合並為6個,使違規設立、違法圈地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但同時,作為建設項目載體的土地,今年縮減用地規模,半年內停止土地審批,對於對土地依賴程度較大的基本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影響較大。2003年,在全市土地購置費中,基本建設和房地產開發分別佔33.63%和45.36%,更新改造僅佔15.76%。上半年基建和房地產開發的土地購置費分別佔全市的31.89%和58.77%,更新改造與2003年持平。基本建設購置費同比下降33.13%,房地產開發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30.37%。土地規模的縮小影響了全市投資規模。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比前4月回落15.29個百分點。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回落21.87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回落7.36個百分點,房地產開發中住宅和辦公樓投資比重比上年略有下降;更改投資上升1.58個百分點。土地市場的從嚴審批,對於下半年即將舉辦的"蘭洽會"和以項目促發展的蘭州而言,會導致部分新增項目無法立項,部分招商引資項目無法簽約,影響新開工項目上馬和後期項目儲備,進而影響全市後期投資與經濟增長。

3、宏觀調控的重點工業行業增速減緩,產成品庫存上升。受國家宏觀調控直接和間接影響的有色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建材製造業上半年同比增長13.85%,低於全市限上工業增速6.2個百分點,比1-5月回落4.03個百分點。1-5月產成品庫存45.03億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5.49%,其中主要集中在有色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分別比去年同期上升2.28倍和50.56%。從短期看,受煤電油運及資金緊張和國家對部分原材料能源的調價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的生產、銷售及效益會受到一定製約,但從遠期看,部分行業市場准入門檻的提高以及對能源的加快建設,將會抑制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以及產能盲目擴張的企業,減緩企業競爭力,對於以重型、資源型、基礎產業型為主體的蘭州工業而言,優勢企業規模將會得到擴大,結構會得到優化,效益也會得到進一步提高,上游產品原材料供應緊缺狀況會得到大大緩解,全市工業發展前景看好。

4、部分生產資料價格逐月下降。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下,蘭州市鋼材、水泥等部分生產資料供需矛盾得到緩解,出廠價格開始逐月回落。上半年全市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為107.34%,漲幅比1-5月份回落1.11百分點。但部分生產資料價格漲幅仍然較高。1-6月普通大型鋼材、焊接鋼管和電爐硅鐵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5.66%、12.95%和48.63%。

5、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農民現金收入呈現兩位數增長。糧食播種面積受蔬菜、瓜類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上升的結構調整和建設征地等影響有所下降。據統計,2004年蘭州市夏糧播種面積為125.39萬畝,與上年的127.8萬畝相比,減少2.4萬畝,減幅1.88%。為了彌補夏糧播種面積減少的損失,加快了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的開發,優質高效農作物比重提高。今年蘭州市完成優質農作物播種面積 77.93萬畝,占已播農作物面積比重28.58 %,比上年提高4.11個百分比。其中優質糧食播種面積55.98萬畝,同比增長20.13%。由於今年優質專用小麥、優質加工型馬鈴薯售價高,比較效益較好,農民種植積極性較高,兩者的播種面積大幅上漲,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了30%(增幅分別為37.42%和42.84%);優質專用玉米6.63 萬畝,同比增長15.3%。預計夏糧總產可達23.18萬噸,增長3%左右。夏糧平均畝產184.86公斤,與去年相比單產增加8.76公斤,增長4.97%。由於積極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同時農副產品價格的全面上揚也激發了農民種養殖的積極性,確保了農民的增產增收。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為996元,同比增長10.5%,為近幾年來最高。伴隨"三補一減"措施效應的逐步顯現,預計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將會有一個快速增長。
.
.
.

6. 軌道交通的建設對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繁榮有哪些重要作用

[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2015-09-05 )

【摘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市民節能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解決城市擁堵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人士的共識。現階段下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仍存在著建設資金不足、經濟效益低下等不足,給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本文通過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現狀進行介紹,深入分析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並提出完善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具體措施,為我國城市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關鍵詞】軌道交通建設;城市經濟發展;促進作用
1、引言
由於城市軌道交通具有節能環保、高效安全的特點,近年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迅速,據相關數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內地有22座城市建立了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營線路達到92條,總里程數達到2816公里,年運送旅客突破120億人次[1]。城市軌道交通對於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促進城市經濟發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勢下,加強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經濟效益的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分析
從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促進作用的不同層次出發,其促進作用可以分為宏觀經濟促進作用和微觀經濟促進作用兩方面,具體分析如下:
(1)宏觀經濟促進作用分析。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宏觀經濟促進作用是指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對國民經濟整體所帶來的效益,通常可以從投資乘數效應方面來分析。投資乘數效應是指投資增加引起國民經濟收入呈現出數倍於投資規模的增長,在經濟通縮時期政府採用寬松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是其典型應用[2]。就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而言,由於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在建設過程中會消耗掉大量水泥、鋼筋等建築工程物資,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必然會帶動相關行業的發展,水泥、鋼筋、機械製造、冶金等建築材料製造相關行業和設計、監理、建築施工等提供建築服務的相關行業必然會增加大量投資來滿足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需要,從而引起相關行業投資的連鎖反應。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對能源、鋼鐵、建材、建築、房地產等產業的拉動程度較高,軌道交通建設會帶動產業鏈中各產業的協同發展。同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投資的增加會引起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收入增加,消費者收入增加有利於提高社會整體消費能力,通過消費促進各行業收入增長,實現國民經濟增長的良性循環。
(2)微觀經濟促進作用分析。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微觀經濟促進作用是指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對運營商以及當地消費者所帶來的效益,通常可以從規模經濟效益和外部效益兩方面來分析。首先,規模經濟效益是指由於生產規模擴大引起單位產出成本降低從而實現更大經濟效益[3]。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的規模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載客量方面,當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線路逐漸完善並形成網格化運營時,由於城市軌道交通每日運送乘客人次數量龐大,雖然城市軌道交通前期投資較大,但每個乘客承擔的份額較低,從而實現城市軌道交通運行的規模經濟效益,降低城市居民出行費用。其次,外部效益是指某種經濟活動對其他生產或消費造成的非市場化的效益[4]。城市軌道交通的外部效益突出表現在消費者效益和沿線不動產增值效益兩方面,一方面,由於城市軌道交通的規模經濟效益,乘客搭乘軌道交通工具時所付出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遠低於其他替代交通工具成本,為消費者帶來了切實利益;另一方面,由於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改變了城市的交通狀況,便捷了市民出行,沿線不動產增值幅度較大,對城市的商業和房地產的促進作用明顯。
3、增強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促進作用的建議
目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仍存在著建設資金不足、經濟效益低下等缺陷,完善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進一步增強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
(1)強化現代城市交通理念,大力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政府應當轉變過去修建道路解決擁堵的城市交通發展模式,充分認識到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發展對於解決城市交通擁堵、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節能環保、高效安全、經濟適用等優點的宣傳力度,樹立現代化城市交通發展理念,大力發展以軌道交通為骨乾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同時,政府在規劃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時,應當貫徹落實項目工程前期的可行性研究,綜合考慮城市交通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科學合理規劃城市軌道交通,切忌盲目建設軌道交通項目工程。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軌道交通建設外部環境。得益於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沿線不動產增值程度明顯,政府應當用這部分土地增值金適當補貼城市軌道交通[5]。首先,政府應當拿出部分土地出讓金設立土地開發基金等財政專項款,用於補貼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征地、規劃等支出,實現城市軌道交通與土地增值的良性發展;其次,政府可以通過年地租的形式與城市土地承租者簽訂租賃合同,在租期內收取較為穩定的土地收益,或者按照市場情況簽訂動態租賃協議,實現城市土地增值的互利共享,為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其次,政府應當改革城鎮建設稅費,對城市軌道交通沿線地區具備條件的不動產開征物業稅,物業稅應與不動產市場價格相掛鉤,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引起沿線不動產價格的上升,也應適當提高沿線不動產物業稅,用物業稅來補貼城市軌道交通公司的運營虧損。
(3)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拓展軌道交通公司收入渠道。一方面,城市軌道交通公司應當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深入了解城市軌道交通工具日常運行各環節的內在聯系,優化服務流程,減少非必要的運行成本,增強城市軌道交通公司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城市軌道交通公司應當積極增加自身收入,可以聯合房地產開發商共同開發城市軌道交通,按照一定比例將沿線不動產由於軌道交通建設而獲得的增值金額補償城市軌道交通投資成本和運營成本,也可以自行建設沿線不動產,建成後通過自營或出租方式收取土地增值收益來補償城市軌道交通投資成本及運營成本,多種方式拓展城市軌道交通公司收入渠道,推動城市軌道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綜上所述,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其經濟效益表現在宏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兩方面,通過強化現代城市交通理念、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展軌道交通公司收入渠道等措施,可以完善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為我國城市的健康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謝國龍,賈鵬.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效益分析及融資模式探討[J]. 價值工程,2015,02:159-160.
[2]徐青立. 淺析軌道交通建設對青島城市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J]. 商業經濟,2014,07:52-53.
[3]周強. 地鐵軌道交通發展對城市交通問題的有效改善[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5:478-479.
[4]周昊,周君. 高速鐵路建設對沿線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J]. 鐵路工程造價管理,2013,02:29-34.
[5]梁興輝,李俊輝. 中國地鐵建設對城市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J]. 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3-17.
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6959319.htm

7. 投資項目對區域及宏觀經濟的影響如何評估

幾句話還是可以的!我不認為中國的市場化經濟是市場化經濟、其中政治經濟遠大於版市場化經濟。在十權二五期間和下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有類資金礦物類大企業會大量整合中小企業,估計也會允許民間資本入股國企、這樣更好管理監督了民間資本又間接達到壟斷效果!而且中國的拉動內需的政策將持續很久,加強城鎮建設將部分農村人口集中、也就是說建築行也不會冷!投資人及工資可能主要集中投資生物科、新興能源和允許投資的國企!就這么地手機一族不容易!

閱讀全文

與宏觀經濟對城市重點項目建設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