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經歷幾個階段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經歷幾個階段

發布時間:2021-02-26 23:18:30

A. 簡述新中國發展四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於農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和手工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

2,經濟擴張和衰退期(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3,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

4,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1)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經歷幾個階段擴展閱讀:

中國發展的最新階段:

在新時期、新階段,中國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著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推進,依法加強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

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逐步擴大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健全商品市場,發展要素市場,加快重要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步伐。

B. 我國農業的發展歷程

農業的發展是一個國家的基本,農業伴隨著人類的起源而生產,農業是與人類共存的。

中國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距今170萬至1萬年前,已有脫離動物界的原始人類生活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當時還沒產生農業,原始人類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史稱舊石器時代,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常常面臨飢餓的威脅。如何獲得穩定而可靠的食物來源成了農業起源的動力。距今1萬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稱的新石器時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先人們創始了農業。一般認為,採集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種植業,狩獵活動孕育了原始的畜牧業。 從最原始的社會我們進化到了現在,我們的農業也發展到了一定的技術高度。 我國農業發生最早的地區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土壤疏鬆肥沃,氣候溫暖乾燥,為原始農業的發生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考古學資料表明,黃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遺址中發現大量粟類作物,有的窖穴堆積達2m以上。從出土工具看,不僅有石斧、石刀、石鏟、石鐮等種、管、收農具,還有石磨盤和石磨棒等糧食加工工具。此外,還表現有豬、狗、雞的遺骸,說明當時已經形成農牧混合型農業經濟。其後的仰韶文化以及黃河上游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均表明黃河流域是我國農業起源最早的地區之一。由此可見我們的農業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啊。

C. 我國農村信用社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我國農村信用社在50多年的發展中,大體經歷了4個階段:
1、1951-1959年,是新中國農村信用社組建和發展的第一階段。1951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農村金融工作會議,決定大力發展農村信用社。到1957年底,全國共有農村信用社88368個。這一時期的農村信用社,資本金由農民入股,幹部由社員選舉,通過信貸活動為社員的生產生活服務,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質。

2、1959-1979年,這一階段由於極左路線的影響,農村信用社曾先後下放給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管理,後來又交給貧下中農管理,農村信用社基本成為基層社隊的金融工具。

3、1979-1996年,農村信用社由農業銀行進行管理。1984年,國務院批轉了中國農業銀行《關於改革信用社管理體制的報告》,提出把農村信用社真正辦成群眾性的合作金融組織,在遵守國家金融政策和接受農業銀行領導、監督下,獨立自主地開展存貸業務。成立了縣級聯社。這段時期農村信用社成了農業銀行的「基層機構」,走上了「官辦」的道路,貸款大量投放鄉鎮企業,農民對信用社的經營活動失去監督。

4、1996年至今,農村信用社由中國人民銀行託管。幾年來,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整頓和規范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社既是金融監管機構,又是行業管理機構的雙重身份,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這樣對農村信用社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所以2000年開始在江蘇進行農信社的試點改革,試圖為農信社的發展趟出一條新路來。2003年6月,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印發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的通知》。8月,國務院確定浙江、江蘇、四川、貴州、山東、吉林、重慶、陝西和江西等為8個改革試點省(市)。

D. 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經濟的發展經歷哪些階段

1、土地改革階段1949-1952
2、農業合作化階段1953-1957
3、人民公社化階段1958-1978
4、家庭承包階段1979-1991
5、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階段1992-今

E. 建國後,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重要階段每個階段變化的原因

第一個階段,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的重工業有了起步.第二個階段,改革開放,改革農村,引進外資

F. 我國農業經歷經歷了那三個階段

1、農業發展復大致經歷了原始農業制.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三個階段。

2、簡介
農業(Agriculture)是利用動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產業。農業屬於第一產業,研究農業的科學是農學。農業的勞動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獲得的產品是動植物本身。農業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品。

G. 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經歷了幾個階段,個階段各有什麼成就。求大神幫助

我說來個大概,詳細的自己去完源善 1949-1952 恢復經濟,鞏固政權 1953-1956一五計劃 1956-1966十年探索 1966-1976十年動亂 1977-1978兩年徘徊 1978至今 社會主義新時期

H. 中國農業經濟發展大致有幾個階段

一.農耕實踐時期
早在八九千年前,中原華夏族就開始了中國農業的農耕實踐。
原始的刀耕火種,只能是廣種薄收,而且經過多次種植的土地日趨貧瘠,收獲量越來越少。這時,部落只有整體或部分遷徙到新的地方耕種。炎帝部落來到了黃河下游與長江下游之間的廣闊平原,這里土地肥沃,在不斷的開墾與改進工具過程中,才有了耒耜(lěi sì)。耒耜 的出現,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耕」和耕播農業。
中國最早種植的農作物如稷、米(小麥)、牟(大麥)、稻、麻等,後人將這些作物統稱為「五穀」或「百穀」,並留下許多「神農創五穀」的美好傳說。
隨著耕播農業的出現,原始的天文、歷法、氣象、水利、土壤、肥料、種子等知識和技術相應產生。
二.溝洫(xù)農業時期
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起,經商、西周到春秋止。這一時期包括了我國奴隸社會和封建領主制社會,實行從農村公社土地制度演變而來的井田制度(一井即一里)。
溝洫農業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夏朝第一個國王大禹治水,「盡力乎溝洫」,標志著它的確立。溝洫的作用在於排而不在於灌。溝洫農業是旱地農業而不是灌溉農業。
三.農業的精耕細作的形成時期
從戰國開始,經秦、兩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這是我國封建地主經濟制度形成和向上發展的時期。鐵犁和牛耕的推廣是這一時期農業生產工具和動力的主要特點。農業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北方旱地形成了以抗旱保墒為中心的耕—耙—耮—整套耕作措施;人工利用人禽畜糞便施肥得到普遍重視;選種技術有了較大進步,培育出眾多作物品種;病蟲害防治和其它自然災害的防治技術有了可觀的成就。孕育出像《齊民要術》這樣代表當時世界農學最高水平的名著。
那個時候就已經出現耐風、耐水、抗蟲的農作物了。
四.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展時期
這一時期包括隋、唐、宋、遼、夏、金、元諸代,這是我國封建地主經濟制度走向成熟的時期。
魏開始的均田制在隋唐時代繼續實行,個體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削弱,到宋代租佃制度全面確立,農業生產出現又一次高潮。全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以南。這一時期農業工具有重大的突破。例如包括十一個部件的結構完整、使用輕便的曲轅犁,用於深耕的鐵搭,適應南方水田作業的耖、耘湯、龍骨車、秧馬和聯合作業的高效農具如糞耬、推鐮、水轉連磨等。旱地、水田農具均已配套齊全,在傳統農業范圍內,已達到接近完善的地步。這一時期國營養馬業為基乾的大型畜牧業達到極盛,茶葉、甘蔗、果樹、蔬菜的栽培有較大發展,花卉業開始興起。
五.精耕細作農業持續發展時期
包括明代和鴉片戰爭以前的清代。這一時期定額租成為主導的地租形式,佃農的人身依附關系更加鬆弛,經營自主權更加加強,順治年間人口只有幾千萬至道光年間已突破四億。
人口激增、耕地不足,迫使人們進一步向邊際土地,山區和海塗的利用又有所發展,同時多熟種植的迅速發展成了這一時期農業生產的突出標志。玉米、甘薯、馬鈴薯等耐旱耐瘠高產作物的引進恰好適應了人口激增的需要,而煙草、花生、蕃茄、向日葵等經濟作物的引進豐富了我國人民的經濟生活。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又獲得發展,為了彌補耕具的不足,出現了套耕、轉耕等方法。肥料的種類、釀造、施用繼續有長足的進步,接近傳統農業所能達到的極限。作物品種的選育有很大發展,地方品種大量涌現。這一時代不但出現象《農政全書》這樣集傳統農業科學技術大成的著作,而且出現了一些高水平的地方性農書。
六.精耕細作農業向科學化與智能化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從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至現在,中國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0年的土地改革把在中國延續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埋葬了,取而代之的是農民的個體的土地所有制。全國共有3 億多農民分得了 7億畝的土地,並免除了的每年達3500萬噸糧食的苛重地租。
隨著科學急速的發展與進步,農村電力和機械的使用,大大的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力;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與運用增加了農民科學種田的途徑,同時提高了農民眼界與商業意識。許多農民開始接觸和運營互聯網,在全國最大的農技問答網站「雲種養」上,農民可以就生產中的相關問題與專家一對一溝通,還能在「雲種養」上實時查看農產品價格、扶持政策等情況,不出門就能解決問題。雲種養目前已累計為幾十萬農民兄弟解答上百萬個問題。

I. 回顧農村改革30年的光輝歷程,可以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重點是什麼

可以從4個階段來
第一階段(1978-1984年):重點是廢除人民公社,確立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建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搞起了「大包干」。1980年,中央明確提出在農業領域普遍建立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到1983年底,全國農村基本實行了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

第二階段(1985-1991年):重點是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發展鄉鎮企業,探索市場化取向的農村改革。1985年,國家取消糧食、棉花統購,改為合同定購,其他農產品實行價格放開,由市場供求調節。1990年10月以建立鄭州小麥批發市場為標志,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各種類型的農貿市場快速發展,為最終取代主要農產品計劃調撥創造了物質基礎和制度條件。在國家的鼓勵下,20世紀8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帶動了農村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大轉移,推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大調整,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

第三階段(1992-2002年):重點是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完善農產品和要素市場體系,開展農村稅費改革試點。通過立法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規定土地承包關系延長至30年保持不變,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市流動和跨區轉移就業,國家採取改革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1998年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此後按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協議的要求,改革農產品貿易的市場准入、國內支持和進出口政策,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大幅提高。

第四階段(2003年到現在):重點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在形成新時期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和構建統籌城鄉發展制度框架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強調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確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提出「兩個趨向」的基本論斷,作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發展階段的基本判斷,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針,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任務。放開糧食市場和價格、全面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等一系列政策舉措的出台,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逐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促進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繁榮。

閱讀全文

與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經歷幾個階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