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正確看待國內經濟發展新形勢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⑵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中國經濟「新常態抄」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⑶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新形勢,把握改革發展新機遇
在國內應守好持續發展、大力創新發展以外,還應把握開創與世界交流多發展的新路子!
⑷ 透過「應對之策」正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形勢
科學分析新形勢新任務,准確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答:思想政治工作從來都同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緊密相聯,同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善於從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互動中,深入分析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科學把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1.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迫切需要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經過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的奮斗,我國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既是一個發展機遇期,也是一個矛盾凸顯期。去年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央果斷決策、全面實施一攬子應對計劃和政策措施,我國經濟呈現回升向好趨勢並不斷鞏固。同時也要看到,當前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確定因素依然很多,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明顯抬頭,我國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牢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任務還很繁重,就業壓力還比較大。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深層次矛盾逐漸顯現出來,並呈現出新舊矛盾相互交織、長期性和階段性矛盾相互交織、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矛盾相互交織的局面。總的看,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面臨的形勢可能更加復雜、挑戰可能更加嚴峻,統一思想的任務很重,凝聚力量的任務很重,維護穩定的任務很重。這就迫切要求我們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通過深入、扎實、持久的思想政治工作,堅定幹部群眾的信心,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上來。2.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迫切需要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場偉大的革命,既帶來了經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深刻變革和調整,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激發了人們的創造力和全社會的活力,又帶來了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不斷增強,社會思想日趨多元、多樣、多變。同時,隨著與各國經濟技術和思想文化交流的擴大,資本主義腐朽思想觀念也會乘虛而入。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對我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加緊進行思想文化滲透。國內思想理論領域正確的與錯誤的、先進的與落後的、積極的與消極的彼此交織,思想認識問題與現實社會問題相互影響。這就不可避免使一些人容易在思想上產生混亂。這就迫切要求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進一步深入講清楚「六個為什麼」等重大問題,幫助幹部群眾劃清「四個重大界限」,不斷增強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道路、理論體系不動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3.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迫切需要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善於做好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重要內容。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提高引導、組織和動員群眾的能力;增強黨的先進性,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做好群眾工作、不斷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要帶領人民實現新世紀新階段的宏偉目標,必須通過廣泛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組織群眾,把人民群眾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爭取人民群眾對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支持和擁護。黨要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中國發展進步,也必須通過廣泛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意願,集中群眾智慧,使作出的決策、採取的舉措更加符合客觀實際和時代要求,更加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只有善於把黨的主張化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善於把廣大群眾的願望體現到黨的方針政策中,才能使黨的根基、血脈和力量深深植根於人民之中,才能實現黨的目標和任務。因此,我們必須把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同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牢牢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4.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迫切需要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的事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是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升綜合國力的過程,也是不斷提高全體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的過程。改革開放30年來,在國家經濟實力大幅躍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廣大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不斷增強,思想道德素質明顯提高,當前我國思想道德領域主流是好的。但同時也要看到,社會上仍存在一些不良思想傾向和不道德行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仍在滋長蔓延,一些領域和部分人群中見利忘義、損公肥私、貪污腐敗等現象時有發生,誠信缺失、欺騙欺詐、假冒偽劣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動、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沉渣泛起,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這就迫切要求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基礎,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弘揚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風尚,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5.適應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應對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的挑戰,迫切需要加強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發展和普及,帶來了傳播方式和媒體格局的深刻變革。互聯網對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影響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刻,它既為我們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手段,但也日益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和利益訴求的集散地,成為敵對勢力進行意識形態滲透著力利用的渠道和腐朽思想文化沉渣泛起的一個傳播途徑。近年來,我們高度重視對新興媒體的運用和管理,加強網上思想輿論引導,建立並不斷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取得一定成效。但總的來講,與互聯網、手機技術迅速發展的形勢相比,我們的工作還很不適應,管理、引導、運用都還有很大差距。我們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順應信息網路技術迅猛發展的新趨勢,深入研究信息化條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努力運用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體,建設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
⑸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面對當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我們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把物價漲幅降下來,又不使經濟增速出現大的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好勢頭。
一
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第一,經濟增長總體平穩。上半年經濟增速雖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高位回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有全球經濟減速的影響,也是我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
第二,物價漲幅總體可控。雖然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但物價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結構調整積極推進。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入增加,工業生產平穩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現代物流、軟體、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態勢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快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和醫療衛生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明顯增加。
總體上看,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的有利條件較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因國際國內形勢新變化而改變,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受水利等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的拉動,投資增速依然會保持在高位;最終消費在就業狀況改善、工資持續上升、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提高的情況下,將保持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會有所回落,但仍將回歸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長速度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應進一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加之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應較為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以及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到位,今後幾個月物價漲幅將有所回落。
二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保持我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高速增長的難度在加大
世界經濟復甦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條件相對較為有利,但面臨的矛盾仍然較多,突出表現在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價高位運行。由於推動物價上漲的因素短期內難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類價格同比漲幅仍處高位,勞動工資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一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很艱巨。
第二,經濟增速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增幅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看,受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的影響,加之部分刺激消費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有所減弱。從外部需求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與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提高等因素疊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現放緩態勢。
第三,結構調整壓力增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的貢獻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局部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來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長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結構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矛盾交互疊加,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與此同時,受融資成本、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大,經濟效益下降。房地產市場成交量萎縮,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於高位,買賣雙方博弈使市場陷入僵持狀態。
三
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
⑹ 新形勢下怎麼推動國家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如何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快改革財稅體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以市場為導向,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優先發展信息產業,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著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⑺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1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10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一屆政府將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松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14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⑻ 新形勢指的是什麼
新形勢指的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要求各部門為全黨全國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更加豐富的思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建設提供更加扎實的理論依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完善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這就為黨的工作開辟了更加廣闊的新天地。進一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黨的各部門更加真實准確、更加完整及時地反映經濟社會發展、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的情況,為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務、核心立場、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提供更加堅強的支撐,這將進一步促進黨的工作創新進取、追求卓越。貫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奮斗目標、落實五位一體建設的總體布局,要求各部門不僅要反映經濟建設,而且要反映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反映和監測目標完成的進展情況,這為改革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各項重點戰略部署的提出和實施,將極大豐富改革發展的內容,必將激發全黨人員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中國現代化建設工作中。這些都為中國的改革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每一位國民都將倍加珍惜,倍感自豪。
同時,我們要看到隨著十八大精神的全面深入貫徹落實,我國的經濟體制將進一步深刻變革,社會結構將進一步深刻變動,文化建設將進一步深刻推進,利益格局將進一步深刻調整,思想觀念將進一步深刻變化,生態文明將進一步深刻發展,這將使黨的工作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任務更加艱巨,爭取黨民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投入更大的熱情和精力,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可以說,為貫徹落實十八大各項戰略部署,黨的各部門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的對外開放事業將邁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在21世紀最大的發展機遇就是經濟全球化。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符合中國的最大國家利益。
至少到目前為止,不少分析都表明,經濟全球化產生的收益並未在各個國家均勻分配。南北之間的差距在擴大。但是,從市場化改革的發展績效來看,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總的說,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機遇與挑戰並存,機遇大於挑戰,中華民族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和黃金發展期。
⑼ 你怎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准備怎樣適應新常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中央基於新形勢、新理念、新特點,做出「新常態」的重大戰略判斷,深刻揭示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市委八屆五次全會報告強調,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把握規律、順勢為,才能與時俱進、穩步前行。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充分認識不同以往的發展變化。認識是適應的前提。認識理解新常態,才能積極適應新常態。積極適應新常態,就要深刻認識從嚴
管治黨的新要求,深刻認識經濟運行變化的新趨勢,深刻認識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務,深刻認識群眾需求多樣的新特點,深刻認識倡導清廉文化的新風氣。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樹立新常態下的新思維新理念。比勤奮更重要的是理念、眼界和勇氣。理念的領先優於資源的領先。沒有新思維新理念,就不會有
積極適應新常態的高度自覺,就不會有主動適應新常態的思想境界。只有理念領先,才能打破慣性思維,樹立與時俱進的思想狀態,獲得改革創新的更大勇氣,以先
人一步、快人一拍的節奏迅速提升工作水平。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消除等待觀望的心態。等待觀望,不在狀態,雖談不上違法亂紀,卻有渙散作風、鬆弛紀律之弊,也是一種變相腐敗。各級黨員干
部要清醒認識到,從嚴管黨治黨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真正在思想嚴起來、整改上嚴起來、正風肅紀上嚴起來,以更加堅
決的態度、更加有效的舉措、更加務實的作風,將從嚴管黨治黨的要求落到實處,為全面推進「四新」提供堅強的作風保障。
積極適應新常態,必須擺脫為官不為的狀態。為官不為,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敵。全會對做好當下工作和謀求長遠發展做出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