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中國古代經濟農耕經濟發展樹壯圖

中國古代經濟農耕經濟發展樹壯圖

發布時間:2021-02-27 02:16:52

⑴ 中國古代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中國在明清時期農耕文明的發展得益於新航路的開辟,歐洲人從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大陸帶來內了高產的玉米容和番薯,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美洲大陸的白銀也源源不斷地運到中國,緩解了中國的銀荒,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是明清時代的特色,之前的朝代不曾有過,北宋時期從占城引進的占城稻算是農業交流,但不像明清時期這樣大規模引進.
以上是背景敘述,傳統經濟模式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只是一種說法,若每家都能自給自足就不需要國家和政府機構了,事實是農民辛勤勞動一年,但是常常無法自足,天災人禍會使原本就脆弱的農業基礎難以負重.這才是我們一直吹噓的自給自足,實際上所謂自然經濟的特點是自給不能自足.所謂新的經濟模式應該指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是中國是沒有所謂資本主義萌芽的,教材太老了,這個討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曾引起廣泛的討論,但是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是僱傭勞動就能概括的,總之是多種因素才能構成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世界走向資本主義是一個大趨勢(在共產主義沒有產生之前.)

⑵ 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的特徵

實行小農經濟,精耕細作,特點以家庭為生活生產單位,農作物主要供自己需要和交納
賦稅,很少拿到市場出售,是封建社會主要受入

⑶ 求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簡圖,可以分為多圖,也可以一圖

先秦:走在世界前列
春秋戰國:封建經濟產生並開始發展
秦漢:封建經濟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魏晉南北朝:南方經濟開始發展
隋唐:封建經濟鼎盛
五代十國:南方經濟趕上北方
宋元:商品經濟發展
明清:資本主義萌芽

⑷ 古代中國農耕經濟發展特徵

答:農耕經濟的特點:持續性、多元結構、早熟。 它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的影響: 第一:版農耕經濟的權持續性造就了中國文化的持續性。傳統農業的持續發展保證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斷,使其具有極大的承受力、癒合力和凝聚力。中國文化正是這樣伴隨著農耕經濟的長期延續而源遠流長,並且經歷動亂與分裂的洗禮而不斷得到充實升華,這種文化傳統是任何外來勢力所無法割斷的。 第二,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結構造就了中國文化兼收並蓄的包容性格。第三,農耕經濟的多元成分結構,促進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得到充分的發育,造就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化。但是,中國農耕經濟的即早熟而又不成熟,又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格。

⑸ 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結構

大約在一萬年前,古代世界開始發生了農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後出現了幾個各具特色的農耕中心。最早的是西亞,在美索不達米亞周圍地帶,這里的居民最早馴化了野生麥類,發展為種植小麥、大麥的農耕中心。其次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東南亞。中國的黃河流域培育了小麥。中國長江以南以至東南亞、印度恆河一帶,則以培育水稻為特色。另外有一個種植玉米的中心是墨西哥。秘魯可能是另一個種植玉米的中心。還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內陸,學界認為也可能也有獨自發展起來的農耕中心。農耕中心形成以後,就緩慢地向它易於農耕的地方發展。經過幾千年後,就歐亞大陸而言,中國由黃河至長江,印度由印度河至恆河,西亞、中亞由安那托尼亞至伊朗、阿富汗,歐洲由地中海沿岸,都先後成為農耕和半農耕地帶。這個地帶綿亘於亞歐大陸兩端之間,形成一個偏南的長弧形。史學界稱此長弧形地帶為農耕世界。農耕最初是與畜牧結合的。在歐亞大陸,易於農耕的地帶基本偏南,即從東到西形成了農耕世界。
游牧世界所在的位置。在易於游牧的地帶基本偏北,東起西伯利亞,經中國的東北,蒙古、中亞、鹹海、裏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羅斯,直到歐洲中部,也是自東而西,橫亘於亞歐大陸的居中地帶。史學界稱此地帶為游牧世界。在這兩個世界之間,從東面的興安嶺、燕山、陰山、祁連山、昆侖山、興都庫什山、薩格羅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歐洲境內的喀爾巴阡山,大體上構成它們的分界線。
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相比,農耕生產的增長率,大於游牧生產的增長率。農耕必然趨於定居,又使它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文明方面的發展,有較大的和較為穩定的連續承襲的可能。食物生產豐饒後,就有可能分出一部分勞動力從事農耕以外的活動。因此,農耕世界較快地產生了文明,較早地出現了階級分化和公共權利,也在較大范圍內形成了有利於擴大再生產的社會秩序。與農耕世界相比,游牧世界地帶的生產增長得緩慢,不能或很少分出較多的社會勞動力用於游牧以外的各種活動。游牧世界也有階級分化,但分化很有限度,原始部族制度牢固存在,停留於一種淳樸的然而是落後的狀態。這兩個平行的世界,一個富庶先進,一個貧瘠落後,南農北牧,南富北窮。中國西北的酒泉(今甘肅境內)一帶是兩個文明的交界處,有農耕文明與農牧文明的貿易處,有馬茶互市。
農耕經濟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這種農耕經濟能夠創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進的文明。但是,它使中國形成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規模小,分工簡單,不用於商品交換。農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縛,閉關自守。 中國古代並沒有形成典型的農牧結合的經濟結構。農耕文明發展的後期,越來越限制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⑹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時間表

(一)在歷史來發展的長河自中奠定在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的基礎上古代中國取得了農耕文明(包括發達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輝煌。(二)隨著歷史的發展,西方國家工業文明興起,而中國在明清以後,雖然農耕經濟高度發展,但因封建制度的保守與封閉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造成中國經濟遲滯,中國農耕文明逐漸落後世界發展潮流。到近代中國農耕文明受到工業文明的沖擊,造成了落後挨打局面。

⑺ 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中國古代經濟背景,對我國傳統文化有何影響

你能跟姐姐為主體的中國古代經濟背景任務,我覺得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因為這版個重做這個農耕經濟為主體所權以導致了古代帝王有這個封建思想呃重農抑商的政策因為這個重做這個農耕經濟為主體,所以導致了古代帝王有這個封建思想,呃,重農抑商的政策就由此開始了,中國的商業開始被抑制資本主義萌芽也是到了青銅清代後期啊,中後期開始萌芽。就由此開始了中國的商業開始被抑制資本主義萌芽也是到了青銅清代後期啊中後期開始

⑻ 中國古代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表現有哪些

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遠古);

進入文明時代,耒、耜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商周);

春秋戰國:鐵農具日益普遍,牛耕開始;

漢代:安裝犁壁,牛耕普遍,出現耬車和代田法;

唐代:曲轅犁的發明;

灌溉工具:三國翻車、唐代筒車等。

古代農業體系包含的主要內容

多元交匯的農業起源;從耒耜到曲轅犁的生產工具的進步

水利設施的逐完善;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的耕作方式的演變

4.概括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是我國古代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具有以下特點:

分散性:一家一戶個體小生產封閉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落後性和狹隘性:脆弱性:

(二)早在原始社會,中國農耕經濟就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規模。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水利設施日益完善以及生產組織方式的小型化,中華大地上出現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村生產關系相應地隨之發生變化,土地制度經歷了原始社會的氏族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井田制、戰國時期逐步確立起封建土地私有制以不同形式的土地抽有制為基礎,農村勞動力的身份地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其總體趨勢是勞動者對統治階級的人身依附關系逐步減弱。本課學習的主要任務就是探究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及農村勞動力身份的變化。

⑼ 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知識框架

原始社會(夏朝之前)農耕為刀耕火種。
夏,商,西周井田制和青銅農具。
春秋初期開始掌握冶鐵技術,出現鐵質農具。戰國時代鐵質農具普遍推廣。
牛耕開始出現,逐漸進入精耕細作的封建農業時代。

⑽ 古代中國的經濟結構.鐵犁農耕的發展 封建土地私有制

作為先進的生產工具鐵犁及生產方式牛耕的出現,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得內原井田制基礎的奴隸集容體勞作變的落後.因此奴隸主便用省下來的奴隸開更多的私田,私田大量開懇便荒廢公田,以此為基礎的貴族瓦解,便出現了地主階級和以此為基礎的封建制!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經濟農耕經濟發展樹壯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