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意義
當前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因素不再局限於單純的經濟增長模式,而是已擴大和涉及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各個方面,並將會影響和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因此,及時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顯得非常必要和緊迫。十七大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重大戰略任務,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實際的重大戰略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不能保證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經過長期探索,現在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必須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發展目標以及由此所決定的發展方式,顯然是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全面涵蓋的,也就是說,單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能保證實現科學發展,而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實現途徑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戰略任務,並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指出了我們必須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這就要求要增強發展的協調性,使國民經濟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使經濟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使擴大社會主義民主落到實處,從而使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發展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也才能有效加強文化建設,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以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鞏固樹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因此,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是提高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根本舉措,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重要保證。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一個由內生力量驅動的中國,一個低碳的中國,一個和諧穩定的中國,將給世界獻上又一份厚禮。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主要由投資、出口帶動,國內需求相對不足,內生動力缺乏。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市場需求的萎縮讓這一缺陷愈加凸顯。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中國努力擴大內需,尤其是長期低迷的農村消費。
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中央財政去年投入資金450億元,補貼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汽車以舊換新和農機具購置。此外,為了消除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四萬億投資計劃中有44%用於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社會事業。
一個不斷擴大內需的中國,不僅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強勁的動力、為外國資本提供更加廣闊的市場,還必將有助於扭轉長期存在的全球貿易失衡。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主要處在全球產業鏈的較低端,競爭力主要來自廉價的勞動力成本。這使得中國經濟的科技含量低、發展質量低。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將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中國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幅度提高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近年來,中國積極支持自主創新產品的推廣應用,清潔能源、第三代移動通信等一批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09年,中央財政用於科技的支出1512億元,增長30%。
一個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的中國,不僅將提升自身經濟發展質量,還將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注入新鮮活力。以高鐵為例,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中國的高鐵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並開始走出國門、服務世界。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之上,單位GDP碳排放量相對較高。能源緊缺不僅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大瓶頸,也讓中國為此付出了沉重的環境、資源代價。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推進節能減排,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技術體系和生產體系,降低碳排放。
中國在「十一五」的前四年累計單位GDP能耗下降14.38%,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9.66%和13.14%。2009年11月,中國政府公布了一個「需要付出艱苦卓絕努力」的減排目標——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
一個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發展中國家走上低碳發展之路,必將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減少全球碳排放作出積極貢獻。
長期以來,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雖然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但貧富差距在不斷拉大,社會的和諧穩定面臨著一定的壓力。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不僅要通過發展,做大社會財富這個「蛋糕」,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堅決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一個收入分配更加公平的中國,不僅能夠釋放巨大的消費能量,更能保障社會的長期穩定。作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和平發展力量,中國的長期穩定必將會為世界的和諧與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任重而道遠,在使中國發展質量越來越高、發展空間越來越大、發展道路越來越寬的同時,也將為扭轉貿易失衡、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穩定發展提供長足的動力。
B. 我國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基本上走的是一條粗放經營的經濟發展路子.它曾對我國經濟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進步和國際競爭的加劇.這種方式越來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經濟增長方式已到非改不可的地步了經濟增長質量問題,早就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黨的十~屆三中全會在確定黨和國家工怍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同時,就要求各項經濟活動必須講求經濟效益.黨的十三大提出,要"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佔的含量,促進整個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走出一條既有較高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甓路子。
十四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實現九五"和2年奮斗目標,關鍵是實行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1.資源配置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是造成粗放經營的主要原因,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首先必須轉變經濟體制,要通過企業改革,產權改革為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高效運行構造台理的微觀基礎,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形成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加速市場化進程,建立利於技術進步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激勵機制,是推動我國企業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不改變資源配置方式,經濟增長方式難以轉變.
2.技術進步資源優化配置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終要通過技術進步來實現.但是,決不能把技術進步與產品技術,工藝技術這些狹義的技術概念完全劃等號.目前,在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和投資約束機制尚未形成的情況下,首先要處理好上新項目與利用現有基礎的問題.能夠以現有企業為依託,通過改革,改組,改造或擴建提高生產能力的,就不要再鋪新攤子.必要的新建項目,包括引進項目,也要盡量提高技術起點,注意經濟規模同時要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的方針,通30過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減少浪費,使效益明顯提高要把研究開發建到企業中占.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機制促使企業把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當作商業話動看待.並使之與經濟分析,市場營銷管理和企業戰略結合起來.把企業技術進步落到實處.技術引進要與技術創新相結合,光引進不創新不行.要通過技術引進形成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否則,永遠跨不出技術追趕陷阱,擺脫不=廣引進一一落後——再引進的局面歸根結底,要使企業具有主動追求效率和主動刨新的動力.
3.經濟結構調整在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進程中,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走向良性循環並充滿活力,就必須對國有經濟進行重要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兼並破產是調整結構的重要手段.要通過兼並破產促使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形成優勝劣汰機制,減人增效機制4.宏觀調控與管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終要由企業來實現,
4確立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規范市場行為,建立合理的宏觀調控與管理體系,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制度保障.政府主要採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佩節經濟運行和保持總量平衡,通過財政手段,金融政策,技術進步政策和投資傾斜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培養產業和企業競爭力要注重市場建沒和行業管理,保證市場效率和公平引導企業走公平競爭的路子,形成市場對企業的剛性約束.要盡快建立台理的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經濟體制的轉變要盡快解決國有企業負擔過重等不平等競爭問題,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使企業轉換經營機制,讓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成為市場主體.只有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真正具有技術進步和追求經濟效益的動力和激勵機制,經濟增長方式才能轉變。
C. 我國實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要求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增長方式轉變到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增長方式上來,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具體要求:一是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
二是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工業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
三是加強節能降耗和保護環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節能降耗和保護環境的基本途徑,緩解經濟增長對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帶動轉變。
四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五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
六是調整內需與外需結構,逐步形成內需與外需互動型增長機制。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向內需與外需協調拉動轉變。
D.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際和國內原因是什麼
一、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際背景
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外部沖擊,這種沖擊隨著後危機時代的到來正在變得越來越強烈。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面臨難得的國際環境機遇。
(一)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有外部壓力,但也存在將外部壓力轉變為動力的機遇。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從根本上說是對全球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因此,後危機時代的全球性主題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外部壓力,但也存在將外部壓力轉變為動力的巨大機遇。……
(二)中國對全球生產網路的依附性和所處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現狀擔憂。以產品內在國際分工為主要特徵的新國際分工體系既強化了中國對全球生產網路的依附性,又凸顯了中國在新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價值鏈地位的長期低水平徘徊。要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乃當務之急。新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仍處於「微笑曲線」谷底,面臨全球生產網路的「融入陷阱」和國際價值鏈的「提升陷阱」,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面臨根本性挑戰。
(三)全球金融危機引發新國際分工體系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全球金融危機既引發新國際分工體系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又使各國同時面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各國的國際分工地位面臨重新洗牌。在後危機時代新國際分工格局嬗變的過程中,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必由之路,也面臨難得國際環境機遇,如能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定將事半功倍。全球金融危機引發了國際分工體系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而深刻的變革,使新國際分工體系正在形成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各國的國際分工地位也將面臨重新排位。在後危機時代及新國際分工格局的重構過程中,各國將同時面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難題。所有這些都將使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國際環境變得相對寬松和有利。
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內背景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不適應性和內在缺陷正在日益凸顯,不僅經濟發展方式本身不可持續,而且也不能適應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方式面臨根本性轉變的形勢。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壓力正在轉化為內在動力。
(一)外源性、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自身的缺陷日益顯現。
(二)外源性、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的不適應性正在凸顯。
(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部壓力正在轉變成內在動力。
受字數限制,上述供參考。
E. 聯系實際談談我國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徑
林式其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這說明了我國要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必須始終把能源、資源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考慮。只有解決資源和能源的短缺?生態環境的惡化等問題,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繼續處於領跑地位。而發展低碳經濟是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方法,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
一、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挑戰
1、發展階段的挑戰。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的鋼材、水泥、電力等,能源的巨大需求和快速增長之間的矛盾一時難以改變。
2、資源條件的挑戰。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煤為主,少氣、缺油。近年來,從能源消費結構看,煤炭消費所佔比重較高。2010年,煤炭所佔能源消費比重高達59%,而發達國家煤炭消費比例大多不到20%。煤炭消費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就高,致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高碳」特徵就非常明顯。
3、產業結構的挑戰。我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第二產業,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工業污染幾乎占據了全國總污染的70%。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徹底淘汰這些落後產能,不斷調整產業結構。
4、技術創新的挑戰。我國低碳技術的研發還面臨諸多困難。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體系;另一方面我國低碳技術項目特別是大規模的示範項目的投資主要依靠政府臨時撥款和政策貸款,以及國際機構的捐款和貸款,沒有形成穩定的政府投入機制。
二、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和措施
1、制定戰略規劃。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和環境約束,為避免經濟建設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在其生命周期內的鎖定效應,必須高度重視向低碳經濟轉型。
2、優化能源結構。從傳統的以煤炭為主向現代石油和天然氣為主的結構轉變,大力實施煤炭凈化技術及加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發展水電、核電、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要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積極推廣現有先進用能技術,開發新的用能技術,提高生產設備的信息化水平。
3、推動技術創新。低碳技術將成為國家能源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誰掌握了先進的低碳技術,誰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要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引進發達國家的成熟技術,要通過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等自主研發方式,重點攻關中短期內可以獲得較大效益的低碳技術,尤其是針對重化工業的新技術。
4、調整產業結構。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八個方面重點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葯、信息網路和高端製造產業。因此,我們要通過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產業,逐步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5、開展低碳試點。選擇典型地區、城市和重點行業進行低碳經濟試點。浙江省各大城市都已開展探尋「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例如,杭州公共自行車交通系統,是公交服務的延伸,不僅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機動性和便利性,更吸引小汽車出行者改變出行方式,節約道路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緩解「出行難」問題。
6、完善政策法制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的發展低碳經濟政策法規,是實現低碳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金融政策支持是基礎。金融市場可以在投資的供給和需求之間搭建一座橋梁,來填補這個時間上的空缺,發揮其在時間軸上挪動並匹配供給和需求的作用。對於在關鍵技術和新技術研發上有創意、有實力的機構和人才,在政策上要給予充分的支持,在知識產權上要給予有力的保護。
F.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是什麼
實現「三個轉變」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措施: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構築完善、高效的實現機制。
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從既有的約束條件來看,我國的自主創新應主要採取以下三種方式:一是跨越式創新。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整體技術水平嚴重落後於發達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國的技術創新只能是有選擇、有重點的自主研發,必須在關鍵領域掌握自主技術。二是集群式創新。這主要是指通過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實現同一類型企業的集體創新和技術外溢,從而突破單個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瓶頸制約。三是協作整合式創新。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在跨越式創新的條件下,單靠企業業自身的創新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在政府的協調指導下,實現企業、大學、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協作的方式推進自主創新。
加快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全面的結構優化主要包括:通過農民市民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優化城鄉結構,推進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通過鼓勵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化進程;通過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形成多區域增長極的共同協調發展;運用財政和金融手段推進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的結構優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通過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參與經濟全球化下互利共贏的國際經濟合作,推進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結構優化。
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知識經濟成為一個不同於工業經濟的獨立經濟形態,並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這是當今經濟結構諸多變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礎性的變化,它的發展方式已經完全不同於二元經濟的發展方式。這具體表現在:一、勞動力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農民向工業部門的轉移並不需要經過較長時期的培訓,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無論是產業工人還是農民轉向新經濟部門都需要經過教育和培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來,人力資本和教育投資都需要給予重新認識,這正是需要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原因所在。二、資本的流動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資本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流動,待工業部門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再流向農業,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由於面臨著工業化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雙重任務,這就需要資本在兩個部門間實施合理的配置。應選擇的正確戰略是: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工業經濟與知識經濟的互動。三、市場實現機制。在二元經濟條件下,工業化的發展依賴於城市市場和農村市場的擴張,而在三元經濟條件下,由於知識經濟部門的產品主要是技術和知識,它的應用將主要取決於工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需求,這就需要在知識經濟部門與傳統經濟部門之間構建共生共榮的關系。
G. 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意義
近些年來,隨著緊急增長速度加快,增長方式粗放的問題很突出,不僅影響短期經濟的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嚴重製約了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和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十七大報告從我國實際經濟出發,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變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前者是前者是指通過不同要素投入和技術組合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強調的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後者除了涵蓋前者以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做了更高的要求,強調的不僅是經濟增長效益,還包括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內容。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質就是要求我們採取綜合措施,加快形成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方式。
H. 如何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國民經濟行業排列的有序化與經濟矢量
王見定
【摘要】 首次引進「自然資源指數」概念,以此指數為依據,將國民經濟各行業有序地排列起來,排列的結果揭示了行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將為政府的各種預測、決策提供強有力的可行工具。(內容簡介:經濟學新理論)
聯合國在1990年對國民經濟各行業作過分類,蘇聯、美國、中國也作過類似分類。盡管各國國情不同,但分類大致相同。
經過多年的仔細考查,我們發現,行業的分類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賴著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影響著各行業的發展。這種東西就是自然資源。為了應用方便,我們引進「自然資源指數」,記為N(A),0<1.其中A是行業名稱,N是英文自然資源的首字母,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強,N(A)越接近「1」;行業依賴自然資源越弱,N(A)越接近「0」。
跟據這種原則,我們把國民經濟的各行業粗略地進行量化如下:
1-0.9:糧食作物種植業,蔬菜瓜類種植業,果樹種植業,特種作物種植業,采種、育苗、植樹造林、森林保護、天然林場經 營管理、牲畜飼養、水產養殖、水產捕撈業
0.9-0.8:金屬礦業、非金屬礦業、木材采運業
0.8-0.7:電力、煤氣、自來水生產和供應
0.7-0.6:食品、飲料、煙草、紡織、縫紉、皮革、木材加工、傢具、造紙、化學工業、治金工業
0.6-0.5:金屬製品、非金屬製品、機械、電氣、電子、儀器儀表、交通運輸設備
0.5-0.4:建築業.地質堪探
0.4-0.3:商業、倉儲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
0.3-0.2:住宅、公用、服務
0.2-0.1: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福利
0.1-0: 金融業、國家機關、社會團體
以上分類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變化,在某階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注釋:
關於自然資源指數計算的說明
自然資源的投入
計算公式:N(A)= ——————(以貨幣單位進行計量)
總投入
(1)自然資源是指土地、森林、礦產、能源等被人類利用進行生產從而為人類提供生存條件的天然物質的統稱。
(2)由於一些行業直接利用自然資源,如各種種植、養植業、故計算比較簡便。對於大多數行業都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如煙草、造紙、治金工業,當然電子、計算機等行業就更是間接利用自然資源。這時分母的總投入很容易計算,但分子自然資源投入的計算則要從本行業的物質投入中逐次減去人力資源的投入。
(3)為了扣除物價變動因素,一般價格固定在某一年份,並採取平均價格。
參考文獻
I. 分析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原因
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策略探討分析
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日在北京召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表示,將從八個方面著手,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會議指出,2009年是新世紀(42.70,-0.55,-1.27%)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形勢異常嚴峻復雜。面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面對自然災害頻發的挑戰,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判斷、果斷決策、運籌帷幄,迅速制定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帶領全國人民堅定信心、共克時艱,較快地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勢頭,回升向好趨勢不斷鞏固,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國發展改革系統包括物價、糧食、能源、經濟運行等部門的同志,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密切跟蹤形勢,及時提出政策建議,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付出了辛勤勞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會議強調,明年國際環境依然十分嚴峻,我國面臨的國內問題依然十分復雜,調控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全國發展改革部門的同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一是著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落實並不斷完善應對危機促進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切實增強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居民消費能力,繼續優化消費環境,進一步拓展消費空間,促進消費需求持續較快增長。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投資重點向「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傾斜,繼續支持節能環保、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認真落實地方配套資金,抓緊出台並落實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和改進投資管理,加大投資項目和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搞好經濟運行調節,維護平穩運行態勢。
二是著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知識創新工程建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新支線飛機、核電等重大專項建設。研究制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和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圍繞生物醫葯、生物育種、軟體和信息服務等新興領域,啟動一批研發、產業化和市場推廣重大專項工程。認真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實施細則,修訂並組織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組織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三是著力鞏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基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加強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提高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綜合運用收儲、投放和進出口等手段調節市場供求,保持市場穩定和價格合理。加大農村水電路氣房投入力度,繼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推進城鎮化,加強政府資金引導,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重點城鎮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四是著力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實施第二個10年開發規劃,加大對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支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兼並重組、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落實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協調制定支持中部地區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鼓勵東部地區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五是著力抓好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強化目標責任和監督檢查,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積極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全面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深化循環經濟示範試點,穩步推進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加強重點流域、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繼續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建築和交通體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繼續推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有關工作,擴大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對外合作與交流。
六是著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和對外開放。加強對改革的綜合協調,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快推動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健全中央預算內投資管理制度。切實做好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積極推進發展改革法制建設。落實和完善穩定外需的各項政策,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和規范企業境外投資。
七是著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積極改善農村和貧困地區辦學條件,推進中西部地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和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繼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和旅遊業。建立健全公共投資帶動就業增長的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投資、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規劃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城市棚戶區、工礦區棚戶區及國有林區、墾區、煤礦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繼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八是著力抓好「十二五」規劃及相關重大問題的研究工作。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省會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主任,物價局局長,以及承擔經濟運行調節和節能(循環經濟)工作部門的負責同志,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的企業集團、中央管理的部分企業負責同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