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闡述三種效應在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區域經濟發展 程仲能選擇非均衡模式 均衡發展模式 答: 一 目前我所處經濟發 展階段看 實現工業化仍我 現代化進程艱巨歷史任 務 區域經濟核問題工業 化意義講區域經濟 增模式問題探索符合 我情工業化道路問題 二 內外區域經濟增實 踐看 均衡增非均衡增 區域哦區域經濟增普遍采 用兩種模式 基於我經濟所 處階段 區域經濟增宜 採取非均衡協調發展模式 體 現區域經濟管理 要培 育區域經濟增點 促進誘導 區內外要素優先向增點聚集 進線串點、點帶面帶 區域經濟快速、持續增 三 我 處於工業化期 基本實現 工業化我本世紀二十 經濟建設主要任務 黨十 六報告指 實現工業化必須 堅持信息化帶工業化 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走條科 技含量高、經濟效益、資源消 耗低、環境污染少、力資源優 勢充發揮新型工業化 路 新歷史條件 代背景 加快實現我工業 化、現代化重要戰略部署 區域增新模式 所 區域經濟發展程能 選擇非均衡發展模式均 衡發展模式 二 簡述區域經濟發展程仲 馬 太效應涵義及其形機制 答: 涵義:馬太效應:指 區域內發達區落區、 城市區鄉村區、 產專業 化非產專業化區間 發展關系引發加劇強者 更強弱者更弱現象形 機制: 馬太效應產 集聚效應著密聯系 集聚效應產原( 一 ) :經濟 區位指向性 區位指向 經濟受相同區位條件優勢 吸引 都傾向於集區 域內相關資料要素富裕 僅某些經濟 趣味指向雖同 實際 追求減少運費、降低 本與銷售費用及更適應 滿足市場需求等 往往表 現共同趨向於相同交通樞 紐消費市場集聚規模 ( 二 ) 某些經濟間內經濟 技術聯系 於加強彼間 經濟技術聯系需要 些經 濟技術具互補性 相互依賴 性關聯性經濟 往往都 傾向集資源要素組 合條件較適宜、 優越發 展 ( 三 )某些聲場非配密 切聯系 或者區位選擇著 相同指向經濟企業 集聚經濟效應追求 些經濟 或企業按照定比例或 規模 團或稱組集布 某擁特定資源要素優勢 使其每項經濟 或每企業都與其相 關經濟企業經濟利益 源於經濟或企業 理空間集聚造利外 部環境相關投資節省 論按何種式經濟 企業配配置都能獲 故 集聚經濟效益 集聚效應作用結 同促 使經濟理空間發系 列變化:首先集聚效應作 用導致區域經濟移極化 現象即區域內資源、要素、 企業、 產業部門斷向優勢區 位移 促進區域經濟增 極或增形於發展 其 集聚效應作用強化區 域內部經濟發展空間差異與 平衡促進發達區、城市、 城市密集區( ) 、產專業化 區、 產業密集帶等經濟空間集聚 形式產 促進區域空間 —邊緣結構、 核新結構形態 形與發展引發加劇強者 更強弱者更弱現象 三 論述經濟區 --- 行政區體系 哪些具體內容組織形式 答:經濟區 --- 行政區我 宏觀經濟管理、 調控運行仲 區域經濟發展實行類指導 調節 其具體內容組織形式 作構想:第三經 濟帶域單元制定實施 全經濟社發展總體戰 略構建宏觀經濟布局框架; 基礎進步按照跨省區 市綜合經濟區統籌規劃及確 定區域經濟發展向 合理組織 民經濟域體系 統部署區 域產業工與協作 協調各區 經濟發展第二根據各省區市 現資源要素產業比較優 勢及其宏觀經濟專業化 貢獻 全劃若干同 經濟類型區 資源型加工型 資源 --- 加工型自給自足型等經 濟類型區 並域依託制定 實施相應產業發展政策第 三 根據前今區域經濟發 展任務及能現問題 選 擇能源原材料資源特別富集 區、 智力密集度特別搞 區 別作能源原材料發 高新技術產業發家重點 參與區; 選擇東部沿海及部 帶重要傳統工業基西 部帶原三線區作產 業結構調整家重點參與區; 選擇省區市區域性型基礎 設施、 江河流域治理工程項 目作家參與重點工程項 目第四制定完善相應政 策 力推進相關省區市展廣 泛區際聯合與協作 建立層 、類型、密集程度同區 域經濟技術協作中國絡 相互放 區域市場促進區域經濟體 化 全統市場形區 域經濟協調發展創造利條 件第五健全宏觀經濟級調 控體系實行統規范、區調 控政策 提高調控效性 權威性轉變政府職能實現 政企前提 實行統規 范 即由央政府統合理界 定央、 企業間責權利 范圍 制定區經濟與運行 規則; 建立健全央政府 省級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權 四 我東西三帶區 域差異主要表現哪些面 我縮區域發展差距措施 哪些 ? ( p一漆5 ) 答: 我幅員遼闊區差異 十明顯 其幾面 表現: 一 理位置、 自條件自 資源並附差異 東部區位於太 平洋西岸布眾海港江 河縱橫交通便利 處於我形 第三級階梯海拔較低勢平 坦光熱條件降雨量土 壤肥沃自資源缺乏土資 源足 部區形起伏比東 部 比西部平緩 光熱條件 降雨量足土資源豐富 均糧食高於全水平 豐富礦 產資源植物資源 礦產 資源貿易充發 西部區處 於我第第二級階梯 高 原山丘陵盆主 自資源 豐富發足 二 區域經濟發展 差異 我東西三經濟區域 經濟發展差距非突 歷史期程 部東 部區古代農業發較早 沿 海區尤其東南沿海區 我經濟發達區域 西部 部與東部差距斷擴 經濟結構面東部區第二 第三產業整民經濟仲 所佔比重具明顯優勢 高於全 平均水平 部西部我 主要農業區域 西部區曾經 家三線建設重點 西部區資源優勢效率優 勢重要表現 三 區域制 度安排經濟社條件差異 要表現非經濟發展區 域均衡 經濟社條件差異主 要表現兩面: 其基礎設 施面; 西部區處於相 利位資金短缺造基礎設 施足交通困難通信落等 問題其二教育科技文化發展 面 明顯存著東部區優於 西部區狀況措施: 一. 讓 部區先富起 前依面 臨著資金、 技術、 基礎設施建設、 新興產業發展等面問題 所 我必須讓部條件 區發展起 通些區 發展迅速積累資金、 增強家 綜合經濟實力 發揮區域經濟 發展示範作用 幫助帶欠發 達區發展 實現逐步縮 差距目 二. 堅持區域經濟協 調發展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問 題我具普遍性應該堅 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讓部 區優先發展情況 盡能 使其區相應發展 使欠發達區域經濟優勢發 揮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增 進社福利經濟福利 更 滿足代民產需要 三 、加強西部區經濟發 縮西部區與全其區 經濟發展差距 於加強民族 團結鞏固邊防建設邊疆具重 要戰略意義堅持效率優先 兼顧公平前提 通深化改 革擴放實施西部發 戰略 實現區域經濟非均衡協調 發展逐步縮種差 距達共同富裕目 說說我改革放區域經 濟發展般特徵 答:經 二0 改革放發 展程 區域經濟面貌發 變化 ()經濟發展速 度加快經濟發展水平提高 我自改革放 民經濟 獲足進步 我際 位斷提高 民 改善 各區發展速度 加快 吧0 代期始我 區域經濟發展引入市場機制 區域經濟區發展現 同變化 ( 四 ) (二)資源配置趨向合理區 優勢發揮 隨著計劃經濟體制改革 指 令性計劃逐步減少 區作區 域發展主體 競爭運用市 場機制市場調節配置資 源 程各區積極性 都提高 ( 四 ) (三)基礎設施建設效顯著 區域經濟發展環境條件 較改善 ( 四 ) (四)外放深入發展西部 發新熱點 區域經 濟發展獲新力 經 二0 發展家吸 引外資更考慮內 需要盡能外資引向內; 家給予內省區更自 主權 使能夠充利用本 優勢條件 特別利用本資 源優勢條件 加招商引資力 度 ( 四 ) (五)全統市場建立 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 條件區域貿易更快發展 區域關系更趨緊密 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哪些 支持推區域經濟運行 哪些意義 p ( 一9-二0 ) 答:區域經濟發展要素: ①自條件與歷史基礎; 自資 源種基礎性物質素 區域勞產率提高、 產業結構 形資本原始積累都重要 作用歷史基礎區域經濟、社 發展歷史凝結 歷史形 產力區域經濟發展物質 技術基礎;②口與勞力; 消費角度講類需求經濟發 展原力 產者角度講 定口數量適口增 保證區域勞力供給前 提 勞力數量質量區域 經濟發展決定性力量③資 本;區域經濟發展現實說明 積累資金、引進資金、爭取資金 確實經濟起飛關鍵環 區 域資本形效使用 各 種經濟資源合理配置起著黏 合作用④科技術;科技術 益顯示其代經濟發展 巨推作用 科技進步與創新 區域經濟發展先導 ⑤組織 與管理;區域組織、管理效率決 定區域資源配置能
B. 區域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是什麼
區域開發指人類社會主體的"人為"生產力在地域空間的拓展作用過程。
內經濟發展的財容富增長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費用與時間在流通、管理、服務等環節的分配與效率直接影響生產的質量與效率;因而,管理、服務與流通等環節越是精簡、廉潔和有效率,就越能促進經濟發展。
C. 區域經濟發展趨勢
20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我國實行了重視沿海地區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沿海地區取得了先行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之間發展差距日益擴大,國家開始重視區域發展的合理布局,並著手對區域發展戰略進行調整。20世紀末,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各種隱性的區域問題逐漸顯露出來,如中部省份經濟地位日益邊緣化、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衰退、西部地區的嚴重落後等[4]。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推進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北地區和東部地區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十一五」以來,國家從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戰略出發,協調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區域經濟增長戰略版圖日臻完美。
(一)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了我國今後一段時期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是: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制,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圖5-1)。
圖5-1 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示意圖
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關鍵是要依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潛力,按照發揮比較優勢、加強薄弱環節、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的要求,確定不同區域主體功能定位,進而明確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發展重點、區域政策等,逐步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地區之間良性互動、地區間差距縮小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5]。為此,2006年國務院啟動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研究和編制工作。2010年6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
按照《全國主體功能區劃》,在國家層面上,將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區域,並明確了各自的范圍、發展目標、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1)國家優化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率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參與全球分工與競爭的層次,發揮帶動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
(2)國家重點開發的城市化地區要增強產業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進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逐步建成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點和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增長極。
(3)東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流域等農業主產區要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保障農產品供給,努力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區。
(4)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生態屏障、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和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態系統、關系全國或較大范圍區域生態安全的國家限制開發的生態地區,要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建設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5)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和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等1300多處國家禁止開發的生態地區,要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嚴禁各類開發活動,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實現污染物零排放。
(二)區域發展前景
1.西部地區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實現國家政治安定、環境安全、資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符合國家整體利益,也符合西部發展的要求。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的西部地區,包括西藏、四川、重慶、貴州、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廣西、內蒙古12個省(區、市)。2008年,西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71.9%,人口佔全國的27.9%,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7.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0.5%,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6.4%,原煤產量佔全國的44.0%。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西部大開發工作會議。會議確定,西部大開發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中居於優先地位,今後10年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目標是:西部地區綜合經濟實力上一個大台階,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建成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一個大台階,基本公共服務能力與東部地區差距明顯縮小;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個大台階,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會議明確了西部地區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
(1)以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農牧業、現代工業和服務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使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西部人民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3)以改革開放為動力,充分發揮政府推動和市場機制兩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強西部大開發活力。
(4)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基礎,堅持開發和保護相互促進,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5)以重要經濟區為發展引擎,實行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提高西部大開發的綜合效益。加快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強綜合交通網路、信息基礎設施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成渝、關中—天水和廣西北部灣等經濟區發展,支持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新疆天山北坡、蘭州、西寧、格爾木、陝甘寧等經濟區發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寧夏沿黃、西藏「一江三河」等經濟區,形成對周邊地區具有輻射和帶動作用的戰略新高地。
2.中部地區
中部崛起戰略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促進中部發展的重要舉措。中部地區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山西6個省。2008年,中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10.7%,人口佔全國的27.1%,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9.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8.7%,糧食產量佔全國的31.0%,原煤產量佔全國的39.0%。
2009年1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規劃提出了2015年總體發展目標和2020年展望目標。規劃確定到2015年中部崛起要實現4項目標: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力爭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提高到48%;經濟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優勢企業、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大江大河防洪體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年均增長率均超過9%。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規劃確定了今後一段時期的重點任務:
(1)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把中部地區打造成為高產穩產的糧食生產基地。到2020年,力爭使中部地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3。
(2)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鞏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力度,加快能源基地建設步伐,加快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優勢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加強重要礦產資源勘查,增加後備資源儲量。
(3)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
(4)建設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加快構建相互銜接、互為補充、協調發展的綜合交通體系。
(5)以「兩縱兩橫」經濟帶和六大城市群為核心,加快重點地區發展。加快構建沿長江、沿隴海、沿京廣和沿京九「兩縱兩橫」經濟帶,形成支撐中部崛起、促進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重要區域。大力發展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環鄱陽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培育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
(6)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提高中部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耕地保護,提高水資源利用綜合效益,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強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源頭區、重點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嚴重區、自然保護區、調水工程水源地等生態建設與保護;做好大江、大河、大湖綜合治理,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建設。
(7)積極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8)以薄弱環節為突破口,加快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
3.東部地區
東部地區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南北方發展不均衡。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海南10個省(市)。2008年,東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9.5%,人口佔全國的36.7%,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54.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3.9%,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5.7%,原煤產量佔全國的9.7%。
東部地區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生長點。在「率先發展」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戰略,東部地區將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動增長方式轉變,繼續充當科學發展排頭兵的角色,發揮領跑作用。2008年以來,國家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勾畫出東部地區的未來發展藍圖:《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4號)等。
(1)珠江三角洲地區: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以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城鎮化水平達到85%左右,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環境質量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2)長江三角洲地區: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形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在重要領域科技創新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區域內部發展更加協調,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間格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城鎮化水平達到72%(核心區75%左右)。
(3)黃河三角洲地區: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礎設施趨於完善,水資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得到加強,人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4)海峽西岸經濟區: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協調能力明顯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位居全國前列,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4.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化工業的重要基地,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農業副產品生產基地。東部地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3個省份。2008年,東北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8.2%,人口佔全國的8.3%,地區生產總值佔全國的8.6%,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14.3%,糧食產量佔全國的16.9%,原煤產量佔全國的7.2%。
2009年9月,國務院出台《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3號),提出了東北地區的發展重點:
(1)優化經濟結構,建立現代產業體系。貫徹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加大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培育潛力型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哈大齊工業走廊、長吉圖經濟區加快發展,建設國內一流的現代產業基地。
(2)加快企業技術進步,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加強東北地區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形成穩固的國家糧食戰略基地。開展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以水、電、路、氣等為重點的村鎮基礎設施建設。
(4)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全面振興創造條件。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能源結構。
(5)積極推進資源型城市轉型,促進可持續發展。培育壯大接續替代產業,構建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由政府統籌部分准備金專項用於解決資源型城市環境治理等問題。在資源開采處於成長期或成熟期的資源型城市開展可持續發展試點。
(6)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切實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沙化土地治理和礦山環境整治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強松花江、遼河等重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
D. 簡述城市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是一個多層次、多區域且長期持續的經濟結構調整過程,對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城市化過程中城市功能改造和基礎設施改造促進了城市建設投資,城市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促進了經濟產業投資,轉移到城市的農村人口需要解決戶口、住房、就業、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促進了城市社會事業投資,共同推動社會總需求得到穩定和快速增長。
其次,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二元結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矛盾,農業剩餘勞動力不能被現代城市吸收,滯後的城市化水平又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因此,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在城市化上尋找結構轉變的突破口,在人口分布重新調整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優化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
第三,城市具有顯著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勞動力、資本、技術、信息等社會生產要素越集中,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輻射力也越顯著,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大。在這種輻射過程中,實現經濟要素優化配置,區域內部產業合理布局,促進區域經濟和流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專家估計,在現有發展水平上,城市化比重每增加一個百分點,直接消費可拉動GDP 增幅增加0.5 個百分點。迅速推進城市化構成中國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繼續保持較高增長率的戰略性選擇。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泛、區域發展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城市化發展水平表現出明顯落差,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約為39% ,西部地區約為28%.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工業化人口最多的地區,已經產生了一批特色明顯的新興城市,初步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多層次、功能互補的城市體系,然而,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東部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相對滯後表現得也更為突出。迅速推進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不僅是保持東部地區經濟穩步發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實現「以東帶西」和「全國一盤棋」的戰略要求。東部沿海地區具備比較好的城市化發展基礎條件,應因地制宜,採取適當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人口城市化進程。
E. 試述區域經濟增長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區別和聯系
區域經濟增長偏重於數量的概念,主要指由投入變化導致產出數量的增加,區域經濟增長方式即通過生產要素投入的變化,包括生產要素數量增加、質量改善和組合優化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按照要素投入方式劃分,經濟增長方式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增加生產要素佔用和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即粗放型增長方式;另一種是通過提高生產要素質量、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即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是從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集約型增長方式。
區域經濟發展的內涵比經濟增長更廣泛、深刻,它強調經濟系統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是一個量變和質變相統一的概念,不僅包含生產要素投入變化,而且包括發展的動力、結構、質量、效率、就業、分配、消費、生態和環境等因素,涵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各個方面。
區域經濟增長是量的增長,而區域經濟發展是質的提高。經濟發展包含經濟增長,但經濟增長不一定是含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重視經濟規模擴大和效率提高,更強調經濟系統的協調性、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成果的共享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指按著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調整經濟發展諸因素的配置方式和利用方法,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到科學發展的軌道上。
F. 產業轉移會給區域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
產業轉移是一些產業從某地搬遷到另外一個地方,有的轉移是整個產業鏈的轉移,有的只是某個或某些產業環節的轉移。一般發生的產業轉移是部分產業環節的轉移,整個產業的轉移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比如,華為公司將一些生產環節從深圳轉移到東莞、南京、成都,就是部分產業環節的轉移。
對於轉出地區而言,有以下影響:(1)產業轉出之後,就業機會和消費相應減少,原來出租的廠房會暫時閑置,與之相關的產出、稅收、租金收入都會出現短期的減少。(2)產業轉出後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勞動力失業,如果找不到新的工作會出現人口外流或者說迴流,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壓力減輕。(3)產業轉移之後,如果是有污染的環節搬遷,則會減輕污染。(4)產業搬遷後,往往會出現暫時的經濟增速下滑,但如果能夠抓住新的機會引入新產業,也可能帶來新一輪的增長和產業升級。
對於轉入地而言,有以下影響:(1)產業轉入之後,就業機會和消費增加,廠房、土地的需求都會增加,相應的產出、稅收、租金都會增加,消費可能被帶旺,短期內經濟增長較快,這就是「人氣旺,經濟上」。(2)人口增加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壓力增大,學位、病床位暫時都會緊張起來。(3)產業轉如後,有可能帶來環境惡化。(4)如果能夠抓住產業轉移的機會,引入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提高人口素質,會帶來產業結構優化。
總之,產業轉移是長期的過程,近期發生的是部分環節的轉移,不能完全看成是好事,也不完全是壞事,需要多方面考察。
G. 區域經濟關系主要通過哪些方面影響區域經濟發展
自己發展規劃是對自己發展的一種戰略規劃。制定自己發展規劃的過程是自己管理者對自己未來發展思考、選擇和策劃的過程。它的使命在於在深刻分析自己發展的歷史和當前情況、科學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預先處理自己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探索自己有效發展的道路,促進自己長期、穩定和持續發展。自己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自己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自己基本情況及分析,自己發展的整體目標及目標體系,自己發展的實踐措施,自己發展的保障機制。(一)自己發展的分析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首先要深入、全面地了解自己方方面面的基本情況,即摸清「家底」,其次要冷靜,理性地分析這些基本情況,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對自己現實情況的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1.自己發展的歷史分析。分析自己發展的歷史是指總結和提煉自己發展的傳統、特色和資源,確定自己發展的方向。2.自己發展的現狀分析。對於自己發展現狀的分析可以從幾個維度:一是分析自己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二是分析自己發展的軟體、硬體情況,三是對自己整體工作中的各分項工作進行分析。3.教育發展的形勢,政策和理論分析。通過分析,明確國家和自己所在地區的教育發展形勢。教育主管部門的政策傾向和教育理論發展的基本趨勢。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保證自己的發展與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發展形勢、政策傾向等保持一致。4.自己發展的環境分析。包括大環境分析和小環境分析。大環境是指影響自己發展的社會環境和新的人才需求趨勢,小環境是指自己所在地區的教育發展情況和周邊自己的情況。5.自己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分析。自己發展的挑戰與自己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是自己發展規劃中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面對挑戰,還要努力尋找迎接挑戰、促進自己發展的機遇。(二)自己發展的目標確定自己未來三年至五年的發展目標,是自己發展規劃中的重要內容。這個發展目標既包括自己發展的整體目標,也包括各方面具體工作的目標。一個科學有效的自己發展的整、體目標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與國家和地方教育發展目標相一致。(2)符合自己實際情況。(3)適中,既有挑戰性,又有實現的可能。(4)能夠分解到自己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形成自己發展的目標體系。(5)目標在文字表述上必須清楚、明確,不能模稜兩可,讓人產生歧義。而且必須與自己;現實工作相對應。自己發展的整體目標必須分散到自己各個核心領域的工作中,繼而形成一個目標體系。自己的核心工作領域包括;自己管理改革、教學改革、德育,體育衛生工作,課題體系和課程資源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教研和科研活動、後勤工作、自己文化建設,對外聯系(社區,同類自己之間、國際交流等)。(三)自己發展的措施在自己發展規劃中,要圍繞自己發展的整體目標和目標體系,制定出一系列達成目標的措施。這些措施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有針對性,能夠立足自己現狀,指向自己某一方面的工作。(2)講求策略,能夠多快好省地達成目標。(3)符合國家和地方法律法規。(4)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發展規律。(5)切實可行,具有很強的操作性。(6)不同的措施之間不會相互沖突。(四)自己發展的保障機制自己發展的保障機制主要有:(1)組織機構及制度體系。在自己發展規劃實施之前,要審視自己當前。的組織機構和制度體系,盡可能去規范和完善。(2)人力資源。包括教師隊伍、管理者隊伍和生源,核心是教師隊伍。(3)物質資源。主要包括自己的學經費、硬體設施、課程資源等,核心是課程資源。自己發展規劃的目標自己發展規劃要靠教職工去實現,所以必須站在教職工的立場上思考實際問題,進行有效規劃,自己發展規劃的目標,或者說自己發展—規劃要達到的效果是讓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教職工看到三樣東西:(一)看到任務包括自己的任務和個人的任務。自己要圍繞發展規劃建立任務體系。即把任務分類分層,分出輕重緩急,分出常規任務和非常規任務,分出核心任務和外圍任務等,同時把自己的任務和個人的任務有效地整合起來。這體現了規劃的科學性。(二)看到發展包括自己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展。自己發展規劃要讓教職工透過自己發展目標和任務體系看到自己的發展;透過個人在自己任務體系中的作為看到個人的發展,同時能夠把自己的發展和個人的發屜有機地結合起來。(三)看到曙光包括自己發展的曙光和個人發展的曙光。這表現為自己為實現目標、完成任務所能提供的物質條件和保障措施。自己目標的實現。任務的完成與教職工的素質和努力程度直接相關,但這兩者之間並不能畫等號。物質條件是指自己能夠為教職工提供什麼物質資源和現實支持,以確保任務的完成。保障措施是指相應的管理規范和方法。自己發展規劃的模式(一)自上面下的自己發展規劃模式自上而下的自己發展規劃模式是指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主要依靠自己管理層和外來咨詢專家的力量,提出自己發展規劃草案,再通過一定的方式徵求教職工的意見,對規劃草案進行建設性而非顛覆性的調整,最後確定自己發展規劃。咨詢專家一般包括教育管理理論研究者、知名校長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等。在這一模式中,自己管理層和外來咨詢專家起決定作用,自己發展規劃的技術層面的因素和理性的分析被地關注,自己發展規劃的成功地取決於自己管理者的素質和咨詢專家的知識。自上而下的自己發展規劃模式適用於這樣的情境;自己的整體師資力量比較弱,教師參與自己民主管理的程度不高,自己文化不太支持創新。(二)自下而上的自己發展規劃模式這一模式是指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主要由教職工提出自己發展規劃草案,再由自己管理層會同外來咨詢人員進行集中討論,對規劃草案進行建設性或者顛覆性的調整,最後確定自己發展規劃,在自己管理層會同外來咨詢專家集中討論規劃草案階段,究竟是建設性調整還是顛覆性調整取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草案的質量,一個是自己管理層和外來咨詢專家意見的質量。在這一模式中,教師的集體智慧和全員參與起決定性作用,自己發展規劃的實踐層面的因素和對實踐的分析被地關注,自己發展規劃的成功地取決於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參與自己管理的程度。這種模式適用於這樣的情境:自己整體師資力量比較強,教師參與民主管理的程度高,自己文化支持創新。自己發展規劃的誤區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應該注意避免以下誤區:(一)眼睛朝上的自己發展規劃眼睛朝上的自己發展規劃是指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校長眼裡只有國家和地區的教育目標和政策,只有上級主管領導的喜好,沒有自己自身的特點。制定這樣的自己發展規劃的目的要麼是做樣子,要麼就是取悅上級主管領導。(二)高高在上的自己發展規劃高高在上的自己發展規劃是指自己發展規劃是校長根據個人見解制定出來的,沒有全校教職工的參與,教職工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發展規劃的制定過程和自己發展規劃本身。這樣的自己發展規劃實際上不是關於自己發展的規劃,而是校長個人意志的傳聲筒,在一定程度上是校長個人的職業發展規劃。(三)跟風追潮的自己發展規劃眼風追溯的自己發展規劃是指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趕時髦,自己教育教學和管理領域什麼熱門提什麼,流行什麼寫什麼,自己發展規劃中充滿了新概念、新提法,但是卻沒有實質性的內容,這使自己發展規劃成為自己發展「概念」的規劃。這樣的自己發展規劃是自己管理中功利傾向的一種表現。(四)依葫蘆畫瓢的自己發展規劃依葫蘆畫瓢的自己發展規劃是指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時,不是根據自己自身的綜合情況進行理性分析,而是簡單模仿其他自己現成的或成功的自己發展規劃。這樣的自己發展規劃往往沒有自己的特色,也不能指導自己在學實踐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五)任務書式的自己發展規劃任務書式的自己發展規劃是指在自己發晨規劃中,詳細地列出了自己未來三年至五年的幾項核心任務是什麼,但是,沒有規劃如何完成這些任務,也沒有明確自己為完成這些任務提供了哪些保障,特別是自己為教職工個人的發展提供了什麼條件。這樣的自己發展規劃缺乏號召力,不能激發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了確保自己發展規劃的有效性,自己管理者要在制定規劃時問自己三個問題:(1)在制定自己發展規劃之前,應該自問「我們應該如何制定自己發展規劃」。通過對問題的思考,確定製定自己發展規劃的模式,程序和操作設計。(2)在確定自己發展規劃草案之後,應該自問「我們的自己發展規劃有效嗎」。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找出自己發展規劃草案中的漏洞,問題和能夠改善的地方。(3)在確定自己發展規劃之後,應該自問「有沒有更有效的自己發展規劃」。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對現有的自己發展規劃進行反思和進一步修正,使自己發展規劃更加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主要內容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概念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組成要素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容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制訂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概念戰略毛澤東曾對戰略做過如下定義:「戰略問題是研究戰爭全局的規律性的東西」,「凡屬帶有要照顧各方面和各階段性質的,都是戰爭的全局。」經濟發展戰略由於光遠1981年提出,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總目標、總任務以及實現總目標、總任務的關鍵性對策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一個地區(或國家)在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總任務以及實現總目標、總任務的關鍵性對策所作的全局性、長遠性和方向性的謀劃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全局性戰略性長期性穩定性政策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模式總體戰略模式自主發展戰略模式:是指一些發展中國家主張不依賴國際市場,特別是強調要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脫鉤,生產面向國內市場、出口只是為了進口的一種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發展戰略高速增長戰略:又稱趕超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以趕超發達國家為目標,沿襲西方發達國家工業化道路,以求迅速提高經濟增長速度而實行的具有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決策,又稱傳統的經濟發展戰略變通經濟發展戰略:又稱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戰略或以滿足基本需要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以滿足廣大居民基本需要為目標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所作出的全局性、長遠性重大決策初級產品出口戰略:又稱初級外向型發展戰略,是指發展中國家優先發展農礦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以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個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種發展戰略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出口替代發展戰略信息化發展戰略:就是要發展智力產業部門,要收集、獲取、發現新的信息,並使先進的信息轉化為新的生產要素,促進經濟實現新的發展空間戰略模式平衡發展戰略指地區間平衡發展的戰略,即使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速度、人均國民收入等經濟發展指標處於大體相當的狀態的發展戰略。不平衡發展戰略梯度推移戰略經濟梯度推移的動力:創新活動。推移的方式:有序推移。推移的途徑:通過多層次的城鎮系統逐步轉移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組成要素戰略指導思想概念:也稱戰略方針,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總綱,是確定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步驟和戰略措施的依據特點符合區情具有穩定性具有綱領性類型目的型手段型目的與手段結合型未來型戰略目標戰略目標:是區域在未來一個較長時期內試圖達到的全局性的奮斗目標,是未來發展預期達到的總要求和總水平,也是一定時期的總任務戰略目標體系經濟發展方面:總量指標、結構指標、各產業發展狀況指標、財政狀況指標、物價狀況指標科技進步與效益方面:科技進步、效益人民生活方面: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費水平、居民居住狀況、收入差別社會發展方面:人口增長、教育狀況、醫療衛生狀況、環境狀況、治安狀況城鎮建設方面:城市化、城鎮布局、交通通訊設施建設戰略重點戰略重點是指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於實現戰略目標具有關鍵意義的、而又有發展優勢或發展比較薄弱需要特別加強的那些部門、組織、環節、要素或區域選擇和確定戰略重點的基本原則多元化原則關鍵性原則揚長補短原則多向聯系原則戰略重點的轉移原因——由於戰略目標調整而引起戰略重點轉移因失去發展優勢而引起戰略重點的轉移因薄弱環節得到加強而引起戰略重點的轉移由於新技術的發展而引起戰略重點的轉移由於對外關系的變化而引起戰略重點的轉移戰略布局待開發階段:採取培育增長極的布局模式工業化初期:採取據點式戰略布局工業化中期:採用點軸式戰略布局模式工業化後期和後工業化階段:採用網路式戰略布局模式戰略步驟戰略步驟是從時間上來安排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重點是安排戰略步驟間的銜接。也稱戰略階段劃分戰略步驟的依據戰略期內的總任務,以及為實現這一總任務每年必須實現的發展速度。為實現總戰略任務所需要完成的基礎工作和准備工作解決戰略重點所要求的階段性根據變化了的情況調整戰略任務,由於在發展中各部門、各環節出現了不平衡而進行協調一邊實踐,一邊總結,不斷提高指導效果,以保證戰略目標的實現戰略步驟的劃分:准備階段、發展階段和完善階段各步驟之間的關系戰略措施內容實現戰略目標的經濟政策環境實現戰略目標的社會經濟體制環境實現戰略目標的國際環境特徵針對性多樣性層次性協同性靈活性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內容總體戰略注意處理好兩個關系與上一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關系與有關區域發展戰略的關系與平行區域之間的關系與相交叉的協作區之間的關系與本區域內發展區的關系部門發展戰略分類經濟部門科學技術部門教育部門體育衛生部門文化藝術部門政治法律部門行政管理部門涉外部門新聞信息部門軍事部門特徵專業性從屬性交叉性同步性
H. 科學技術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2007年,基層科技工作以黨的十七大、省十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克服困難、開拓創新,取得明顯的進步。 安順市2007年全年R&D投入佔GDP比重由2006年的1.18%上升到1.45%,全年財政預算全年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經費為402萬元,比2006年增加了123萬元,增長44%。安順市科學技術大會的召開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明確了安順市「十一五」至2020年科技發展的戰略目標,並為實現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措施;在積極拓展東西科技合作方面,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安順-上海科技合作機制,已與上海市科委、上海新葯中心、上海農業科學院建立密切的科技合作機制,初步建立起與蘇州的科技合作關系。2008年,安順進一步建立健全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機制,加快推進由政府引導、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市內外科研院校為依託,自主創新與合作創新相互銜接的產學研結合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繼續推進和改革完善市級科技計劃管理工作機制,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重大科技問題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組織進行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 畢節地區科技局圍繞「畢節試驗區建設」的主體,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堅持「引進、試驗、示範、推廣」,不斷優化科技服務環境,大力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在各項工作中都取得了顯著成績。2007年,爭取到國家和省級項目經費2891.49萬元,全區科技成果轉化共創新增產值 44870.6776萬元。為畢節地區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構建「和諧畢節」提供了科技支撐。畢節地區科學技術大會的召開和《畢節試驗區中長期中葯現代化科技產業發展規劃》等的出台,為畢節地區科技發展規劃了藍圖;由省科技廳、畢節地區行署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共同簽署了科技合作協議書,為地區省地院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與畢節地區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管理處共同主持的科技合作項目「貴州百里杜鵑國家森林公園杜鵑花花期調控研究」,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2008年,畢節地區科技工作將圍繞在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推進科技管理創新四個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增強科技對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努力為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銅仁地區科技工作以提高科技對經濟的帶動能力為目標,積極實施「科技興銅」戰略,促進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在科技項目爭取、科技進步縣創建、科技宣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較好地完成了全年地各項工作任務。召開全區科學技術大會,將科技工作與經濟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努力推動地區科技工作在新起點上實現新跨越,抓好以良種良法推廣為主要措施的「20萬畝超級雜交水稻良種高產示範推廣」工程;抓好三個特色產品為原料的龍頭加工企業新技術研究。加強科技計劃管理,全年共獲國家級、省級立項支持19項,資助經費691萬元。玉屏繼續保持為國家級科技進步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和松桃苗族自治縣進入了省級科技進步縣。2008年,銅仁地區科技局將在突出銅仁地區產業特色的基礎上,挖掘一批科技含量高、技術關聯度強、發展前景好的項目,提前介入、重點扶持。同時重點抓好生產力促進中心的建設工作,按照中心的功能和定位,創新中心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模式;重點抓好地方科技主導產業及基地建設,抓好農業先進適用技術的應用、組裝配套和示範推廣,突出產業優勢,做大做強地方科技主導產業。 座談會上,省科技廳領導充分肯定了安順、畢節、銅仁地區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績,要求各市(州、地)科技局結合區域資源優勢,抓好科技工作切入點;不斷創新工作方式,發揮科技計劃的作用;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充分發揮科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http://www.serverlw.com/news2/jingjixue.asp?path=14617
I. 技術轉移轉化和科技成果轉化有什麼區別
技術轉抄移轉化和科技成果轉化的區襲別是概念不同,主體不同,客體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