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發展

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7 06:51:35

Ⅰ 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市鎮發展狀況,及形成的原因

狀況:1江南地區各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專業市鎮。2、從經濟組織上看,明清時期江南內專業市鎮中的工業企業容形式以獨立經營的小作坊為主,較大規模的手工工場數量很少。3、絲與棉闖入農村經濟生活,就單一地區,往往主要表現為改變了農村家庭的收益結構,經濟作物和副業生產的比重日增,有的甚至發生倒置,蠶、絲或棉布的收益成為主業。但是,就整個江南地區,卻造成了經濟結構的多樣化,促成了鎮與鎮、縣與縣、府與府突破行政區劃的經濟聯系,市場結構呈多樣化,從而大大加快了區域市場的形成。

形成原因:1.北方連年戰亂,大多荒廢
2南方土地更肥沃,且氣候適宜,適於耕種,尤其可收兩季
3北方沙漠化在明清已經開始嚴重
4南方人口多
5水網發達,尤其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南方向京師運送物資更方便
6、由於人口和重賦的壓力,以及勞動技術、生產經驗優勢的推動,商品性經濟作物的種植在該地區發展迅猛。

Ⅱ 為什麼明清時期統治者厲行重農抑商政策,江南地區商品經濟卻十分發達

雖然明清的時候實行重農抑商政策,但是明清的統治者有調整生產關系,鼓勵版生產,所以使得手工業權得到了發展。地方上經濟的逐步發展最終導致了商品經濟的活躍,由於商品經濟的活躍南方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政府政策發展緩慢.商品經濟的活躍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的

Ⅲ 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時期江南經濟怎樣的發展情況

答:江南地區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有: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北方人口南遷內,帶來容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附: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據史書記載,漢朝時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人們還採集植物和貝類為食;放火燒荒,耕種水田;……沒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物產豐富),民勤本業,一歲或稔(rěn豐收),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

請回答:
(1)對比材料三與材料一,江南經濟狀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1分)這一變化對我國經濟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1分)

Ⅳ 根據材料一,概括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市鎮發展狀況,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形成此狀況的原因。

狀況:1江南地區各有自己獨具特色的專業市鎮。2、從經濟組織上看,明清時期江南專業市鎮內中的工業容企業形式以獨立經營的小作坊為主,較大規模的手工工場數量很少。3、絲與棉闖入農村經濟生活,就單一地區,往往主要表現為改變了農村家庭的收益結構,經濟作物和副業生產的比重日增,有的甚至發生倒置,蠶、絲或棉布的收益成為主業。但是,就整個江南地區,卻造成了經濟結構的多樣化,促成了鎮與鎮、縣與縣、府與府突破行政區劃的經濟聯系,市場結構呈多樣化,從而大大加快了區域市場的形成。

形成原因:1.北方連年戰亂,大多荒廢
2南方土地更肥沃,且氣候適宜,適於耕種,尤其可收兩季
3北方沙漠化在明清已經開始嚴重
4南方人口多
5水網發達,尤其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南方向京師運送物資更方便
6、由於人口和重賦的壓力,以及勞動技術、生產經驗優勢的推動,商品性經濟作物的種植在該地區發展迅猛。

Ⅳ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出現的新現象有 ①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②涌現出許多

答案D
明清時期,工商業市鎮經濟空前繁榮和發展,在全國各地涌現了許多地域性的商人群體。資本主義萌芽是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顯著特徵。

Ⅵ 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的主要變化

明嘉靖到清乾隆時湖州某鎮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商賈雲集、人口大量增加,小鎮雖名為鎮,但已經具備了具郡邑城郭之勢,說明當時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口大量增加出現了城市化。

Ⅶ 明清時期隨著江南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哪些特點

農業上:來商品農業發展。手工業上源生產工具的革新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生產技術的提高增加了產品種類;分工日益細密,促進了地區或行業新的社會分工;生產規模的擴大,產量大幅度提高;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Ⅷ 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的變化

1、明朝中後期,江南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主要是大地主大商人的崛起,而且這幫人往往還是當官的或者有官方背景。這樣的官商勾結,導致商業活動迅速繁榮,甚至後期,老百姓寧願種麻種煙草都不種糧食,因為這些經濟作物比糧食值錢。這也直接導致明末時期,明朝廷不管是抵禦滿清的進攻還是鎮壓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糧食都是極大的問題。
到清朝雍正年間,閉關鎖國開始,資本主義萌芽徹底湮滅。
2、江南一帶產生了資本主義經濟萌芽,表現為小型的手工作坊的初級僱用關系。
但鴉片戰爭的爆發使之夭折
3、農業上:商品農業發展。手工業上生產工具的革新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生產技術的提高增加了產品種類;分工日益細密,促進了地區或行業新的社會分工;生產規模的擴大,產量大幅度提高;新的生產關系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Ⅸ 古代明清江南地區經濟結構變化

明清時期(截止於鴉片戰爭),地處長江三角洲平原、杭嘉湖平原的蘇州、松江、常州、杭州、嘉興、湖州六府所轄的江南地區,商品交換與商品生產的發達水平臻至中國古代社會的巔峰,於當時的國民經濟中雄居最顯赫之地位。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消費同生產、交換、分配諸環節共同構成了一個特定的經濟結構。因此,勘察明清江南商品經濟結構,不能忽視消費的功能和作用,及其與其它環節的互相制動關系。

消費結構包括消費需求、消費水平、消費方式和消費品的類別與比例等項,能從一個重要方面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的性質。

一、人口壓力與人口流動所造成的消費需求結構對商品經濟的作用

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動因是消費的需要,人口作為社會生產活動的主體,既是生產力的構成因素和生產關系的體現者,又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一個社會、一個地區的人口發展,一方面依存於經濟,為經濟水平所制約,另一方面也對經濟發展產生作用。其中人口的消費需求與生產結構的性能密切相關。

在生產工具簡陋的古代農業社會,生產的增長一般依靠充足勞動力的投入,即勞動密度的增加,因此經濟繁榮往往以人丁興旺為標尺。江南地區的開發得力於西晉末年開始的具有先進勞動技能的北人南下。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外地人口的湧入,江南人口急劇膨脹,北宋時人稠地狹的矛盾已初露端倪,逮至明清階段人地關系的緊張愈演愈烈。就全國范圍看,明代人口最多時達一億左右。清乾隆在位的60年間連續突破兩億、三億大關,道光年間竟增至四億。而偏處東南一隅的江南地區人口高度集中,雄居全國之冠,據推算:明代全國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數為19人,而浙江是114人(相當於全國人口平均密度的600%),南直隸為48人(相當於全國密度的250%);其中,蘇、松、嘉三府,每人平均占田數僅4畝左右,存在首大量的剩餘人口。①]在前資本主義社會里,人口或勞動力過剩不是生產力發展的必需,且成為經濟和社會運行的拖累,往往需要通過移民、擴充軍隊、興辦公共工程等非生產方式來暫時消化一部分過剩勞動力。明清時期,北方的過剩人口問題很難解決,而江南地區由於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較為成功地化解了這一難題,避免了因人口過剩而導致的流民動亂。

江南地區的可耕土地在北宋時即已開發殆盡。可是,一定量的土地能夠養活的人口量有一定的界限。在以機器、化肥、大規模的農場經營為標志的近代農業興起以前,挖掘土地潛力的主要方式是強化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收益。但勞動投入的增加也並不單意味著使用更多的勞動力,相反由於勞動技能的熟練和改進使生產率得到提高,將大量農業勞動力從固定數額的土地上排擠出去。江南農產之利,全在水田,因此江南人民千方百計地提高稻作集約化程度,如推廣雙季稻、稻麥連作、棉豆間作等,發展了多元性的農業結構。由於中國小農經濟以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結合為特徵,提供手工業原料的經濟作物得以迅速推廣——當然也與經濟作物的收益高於糧食作物有關。集約化耕作需要一定的農業投資,又往往須現金支付,而清代江南農家耕種十畝,還要「僱工以助之」,更需相當數額的資金,所以不得不依賴家庭手工業收入來補充。與生產經營的多樣化相適應,專業化亦有所提高。個體小生產者基於生產條件的差異和個人技能的專長、或專門從事糧食生產,或專門種植經濟作物(種棉、植桑等),還有的離開土地後專職人事絲、棉等家庭手工生產。生產經營的多樣化與專業化帶有為「交換價值」而生產的性質。與商品性生產相適應,並且由於人口依然大量過剩,眾多無地或少地以及土地瘠薄的人棄農就商,或兼事貨殖作為副業,如徐光啟所雲:「南人大眾,耕懇無田,仕進無路,則去而為末富、奸富者多矣。」②]

上面所述都加劇了江南工商業人口和半工商業人口比重的上升,這類人口多向新型的工商業市鎮集中。城鎮中的工商業者與市場聯系密切,他們隊伍的擴大無疑促進了商品交換與生產的發展,而且江南城居地主、官紳數量的龐大及其高消費的生活方式,也成為商品市場經濟高漲的一個動因。

二、消費主體、消費水平對商品經濟的影響

明清江南地區的生活消費水平較前有很明顯的提高,平均水平也高於同時期其它地區。然而,在商品市場經濟的旋渦中,各個消費主體由於本身經濟能力與所處的經濟環境不同,其消費水平呈現出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與生產結構、經營相關聯。

實際上,明清江南人口的絕大多數仍然附在土地上,即便那些游離出來的工商業者,也與土地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系,割不斷與土地聯系的臍帶。個體農戶的多種經營還是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農耕生產為主體,尤其在肥美的水田地區,主要種植稻作,兼種棉、桑等經濟作物,糧食基本自給自足或半自足。少數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的農家,口糧也多取自本地,交換行為基本在市鎮這類地方小市場完成。以糧食種植為中心內容、以糊口為目的的生產規定了消費水平的低下和簡單。一般人家大都以織助耕,家庭手工業的大小直接關繫到消費水平的高低,「女工勤者,其家必興,女工游惰,其家必落;正與男事相類……且夫匹夫匹婦,男治田可十畝,女養蠶可十筐,日成布可二匹,或紡紗八兩,寧復憂飢寒乎?」③]這種配合緊密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結構的商品化發展,不僅解決了龐大人口的基本生活消費問題,而且多餘產品大量進入交換領域,輸出埠外。但是,農村商品化生產的發達並沒有使江南人民突破「低消費」的界定。就連植桑、養蠶、繅絲、織造專業化、商品化程度很高的湖州來說,廣大專事副業或手工業的個體家庭,仍然是靠換取糧食以維持生計和交納租賦以保障簡單再生產的進行。鮮有財富的大量積累,故時人有曰:「湖絲雖遍天下,而湖民身無一縷,可慨!④]

當然,與單純的自然經濟下「低消費」不同,明清江南地區的「低消費」具有相對性。況且,消費本身及其影響已逾出本區域,從而加強了小農經濟對市場的依賴性。

農村以小農經濟為中心的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可能完全解決嚴重的勞動力過剩問題,大量剩餘勞動力轉化為比較固定的工商業者,並洶洶湧入城鎮,成為市鎮勃興的重要因素。明清時期密如星斗的市鎮,聚集了以工商者為主體的大量人口。基於農工產品比價的「剪刀差」以及前資本主義商業的高額利潤,城鎮居民的消費水平高於四鄉。隨著市鎮多方面的城市功能的增強,特別是零售商業、鋪坊手工業、飲食業和酒樓、茶肆、妓院等行業的蜂起,加上大量地主、士紳的遷入,使得市鎮行政管理復雜化,官吏隊伍遽速壯大。這些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憑藉經濟、政治實力,消費水準高得驚人,高檔奢侈性消費品的猛增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但中小工商業者的生活用品基本來自本土所產,他們所從事的商品性生產的發展主要緣自外地市場的需求。市鎮市場繁華絢麗,零售店鋪鱗次櫛比。可是,城市零售商業並非執行流通任務的職能商人資本,而是一種「不執行職能或半執行職能」的「雜種」⑤],僅能說明消費服務環節的流暢而已。至於飲食、服務、娛樂業更與社會再生產過程無緣。市鎮居民消費水平的差異所造成的多重導向促使江南經濟商品生產的種類多樣化。

閱讀全文

與明清時期江南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