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戰略及對策建議
你在哪個來區域,清河源區和城市的工資差不多,基本工資大概是從1500-2500不等,有也較高,哪個單位的,單位是不一樣的,好處是不一樣的啊。總之,淮安的價格是不是很高,大概從4000-8000不等,工資應該是足夠的
Ⅱ 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論與建議
8.2.7.1 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結論
(1)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總體較高。各開發區土地利用集約度綜合分值均較高,特別是在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結構、土地利用監管績效、土地供應市場化程度方面尤為突出,體現了較強的集約用地思想。
(2)用地結構較合理。從評價基礎數據來看,用地結構符合各開發區發展定位,工業用地率、高新技術產業用地率比例合理,工業用地率實現度分值較高。
(3)產業用地投入產出效益適中。各開發區工業用地固定資產投入、產出強度實現度分值均在90%左右,用地效益適中,符合評價范圍內當前發展水平。但與理想值相比,仍有進一步提高潛力。
(4)土地利用監管績效突出。各開發區土地利用監管績效突出,截至評價時點,各開發區評價范圍內均無閑置土地,無到期項目用地。
(5)土地供應市場化程度較高。各開發區積極響應國家用地政策,推行土地有償使用制度,使得土地供應市場化程度較高,土地有償使用實現率、土地招拍掛實現率水平均較高。
(6)強度潛力可作為今後重點挖潛對象。挖掘強度潛力可實現對工礦倉儲用地充分挖潛。首先應提高工業用地產出強度來提升單位土地產出效益,其次提升工業用地綜合容積率來提高土地承載強度。
(7)尚可供應工礦倉儲用地有限,亟待擴區。4個開發區評價范圍內實際尚可供應工礦倉儲用地面積分別為10.53公頃、10.00公頃、0.00公頃、0.00公頃,基本上已無擴展潛力。由於政策區內無法滿足大型項目用地需要,一些經濟效益較好的新企業不能入園;而原有企業,因開發區不能滿足其生產規模擴大的需求轉向其他開發區進行投資、生產。開發區未來發展迫切需要有一定的用地數量和空間保障,適當擴區升級對開發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8.2.7.2 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成果應用建議
(1)根據開發區發展的不同階段合理制定發展戰略。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是在特定時段、特定區域內的一個動態的、相對的概念,它與開發區的發展規模、發展階段和功能定位密切相關。在開發區發展的不同階段,土地利用集約度的內涵不同。充分研究開發區所處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確定符合開發區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土地集約利用潛力測算標准(如理想值標准),為研究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的潛力評價奠定基礎。制訂開發區發展戰略、總體規劃時,可根據開發區的發展水平及規模恰當制定項目建設標准,統籌安排各類建設項目,提高開發區生態環境質量,合理制訂開發區的發展戰略,推動開發區可持續發展。
(2)調整開發區土地利用結構,改善投資環境。適度提高工礦倉儲用地比例,降低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業用地和居住用地比例,配置合理的公園綠地用地比例,在兼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同時,最大化開發區土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對於開發區來說,可嘗試適度擴大綠地的佔地率,隨著開發區投資環境的改善,吸引外資能力的增強,而綠地又可以逐步改變用途為建設用地,這樣既可以改善開發區的生態環境,又為開發區未來建設需要儲備土地。
(3)提高高新技術企業入園標准,發展高質量園區經濟。對入園企業的經濟效益應進行全面客觀的評估,選取高質量、高效益的企業入園,以便高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以求園區經濟的高質化發展。可根據不同高科技產業特點制定一系列企業入園標准,具體提出「企業用地經濟指標」和「企業有效用地指標」以及固定資產投資額、經濟增長率、經濟效益等指標,規定入園企業的指標限制,在園區土地批租時為園區土地管理者提供量化依據,同時為開發區的土地利用結構優化提供借鑒。
(4)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加強開發區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區應充分挖掘、整合和聚集科技資源優勢,採取投資、聯合、協議等方式,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大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聯合開發力度,鼓勵更多的技術持有者與產業界建立聯盟,使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在區內實現轉化。做到孵化培育一批、儲備一批、建設一批、投產一批,不斷增強開發區的發展後勁。
(5)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注重投入資本的多元化。資金的投入對於開發區的發展,尤其是在土地集約利用方面的貢獻不容忽視,因此,招商引資仍是當前開發區的重要工作之一。應注重引資結構的多元化,除了擴大吸引高質量的外資項目外,還需有效引導內資進入開發區,這樣既可以充實開發區的資本密度,提高土地利用強度,又可以減少開發區內建設用地的不必要浪費。
(6)完善開發區經濟、用地信息電子檔案,實施動態監控。建立工業企業投入產出信息電子檔案,每年年底統計計算當年各工業企業投入產出值,結合其用地信息,根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規程(試行)》中計算方法,計算其用地投入產出效益。將連續幾年用地投入產出效益都較低的企業列入「黑名單」,作為下一輪清退置換的首選對象。
建立工業企業用地信息電子檔案。根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規程(試行)》土地集約利用評價指標,計算當年開發區各評價指標現狀值,作為招商引資時企業的用地門檻,選擇性引進佔地面積小、用地強度高、發展前景好、產出效益高的高精尖企業。每年年底統計下一年到期的土地用地單位名單,預先制定續期或清退方案。另外,對租賃、出讓、轉讓信息要詳細記錄發生時間、經手人及其電話,以便對到期土地順利處置。
(7)積極籌劃安排,為申請擴區著手准備。由於各開發區評價范圍內用於工礦倉儲的用地極其有限,難以滿足大型項目用地需要,因此,建議開發區及早著手,積極准備申請擴區的相關資料,除土地集約利用評價的相關資料外,還應從管轄范圍內整體布局、用地和功能協調的角度出發,與開發區所在城市城市總體規劃、開發區用地規劃銜接,研究擴區可能的用地選擇方案,進行分析論證,上報上級主管部門申請擴區,為開發區進一步發展提供空間保障。
Ⅲ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協提案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復函大連:「國務院同意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為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實行現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政策。」這一決定既為長興島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發展空間,也標志著繼全國、省、市三級政協組織和政協委員呼籲推動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被納入國家戰略後,政協傾 力助推地方經濟發展再添「新作」。
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又名: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地處遼東半島中西部、面積349.5平方公里,轄長興島、交流島、鳳鳴島、西中島、駱駝島五個島嶼,環島岸線總長189.3公里。2005年初,遼寧省委、省政府在全省「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提出建設以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為首要節點的遼寧沿海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同年6月9日,又作出了「舉全省之力規劃和建設長興島,逐步建成遼寧發展沿海經濟和開放型經濟重要區域」的重大決定。
作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龍頭,大連長興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又名: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的開發建設引起了各級政協組織和委員的極大關注。從全國政協到相關省市政協,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等優勢,通過舉辦論壇、組織調研、提交提案等多種形式,圍繞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的產業定位和發展目標等積極獻智出力。
2007年以來,全國政協及遼寧省、大連市政協多次組織委員到長興島實地考察,開展調研,就如何集中力量建設好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建成主導產業明確、特色優勢明顯的臨海臨港產業集聚區等提出建議。2008年7月20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九三學社中央和遼寧省政協在大連舉辦了遼寧沿海經濟帶政協論壇,圍繞以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為龍頭的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及發展戰略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並達成多項共識。會後形成的《遼寧沿海經濟帶政協論壇會議紀要》由全國政協以政協信息形式報送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2009年6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遼寧調研時,專程到長興島臨港工業區詳細了解開發建設情況,強調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高起點上構築新型產業體系,在高水平上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在高層次上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在高標准上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建設……「作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已經不能滿足其快速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在遼全國政協委員多次將關於長興島開發建設的專項建議帶到全國兩會,積極爭取國家的支持。在2008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東北財經大學副校長武獻華提交提案認為,長興島以其優良的深水岸線資源、土地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完全具備建設東北亞重要國際航運中心組合港區的條件。支持長興島的開發建設和對外開放,是吸引東北腹地傳統工業走向沿海地區,引導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布局由資源依託型向交通依託型轉變的重要途徑。武獻華提出的盡快將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議,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各級政協多種形式的建言獻策活動與黨委政府的合力作用,推動了長興島開發建設的快速發展,也為黨和政府將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格為國家級開發區提供了重要參考。今年「五一」前夕,國務院批准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長興島的開發建設注入了新的強大動力。
Ⅳ 從經濟開發區的發展談如何提升工業經濟發展環境
一、當前開發區工業經濟發展面臨的環境
當前,開發區的發展迎來了「黃金機遇期」。但同時,隨著政策法規的調整,大的體制環境的演變,以及形勢任務的深刻變化,更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嚴峻挑戰。
首先,政策法規環境的變化。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的加大,各項政策相繼出台,特別是所得稅政策調整、用地指標供求矛盾突出、環境保護加強以及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收緊銀根等,從多個層面制約了開發區的發展。此外,開發區財政綜合收入雖然較高,但可用財力尤其是償債能力低,融資額度受到限制,造成融資困難。目前,我區執行與市屬城區幾乎無差異的市區分稅制財政體制,財權與事權不統一,在推進大建設、優化大環境過程中,資金十分困難,壓力很大。
其次,體制環境的束縛。一是經濟管理權分散化。近年來,國家對稅務、土地、環保等機構先後實行了垂直領導,一些原來下放的職能許可權逐一上收,有些雖未上收但須逐事逐項上報「確認」、「審核」,導致辦事環節增多,協調難度增大,工作效率降低,經濟成本增高。二是管理職能行政化。開發區社會管理與服務職能日益加重,肩負著經濟開發和社會管理的雙重重擔,由此導致管理服務職能延伸,管理鏈條增長,財政負擔增大,精幹、高效的管理架構面臨膨脹的極大壓力。同時,上級部門要求開發區象其他行政區一樣,開展統一要求的各種社會活動,參加名目繁多的各類會議,承擔與工作無關的社會事務,增設相應的工作機構,接受各種檢查評比,導致工作精力分散,主動性減弱,呈現出明顯的行政化趨勢。上述問題,使開發區以往所具有的觀念新、體制優、人員精、效率高等比較優勢受到挑戰,開發區面臨向舊體制回歸或受舊體制「反向輻射」的巨大壓力。
二、對優化開發區發展環境的思考與建議
環境建設是一個常抓常新,「永不竣工」的基礎工程。優化發展環境,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明確定位。首先是法律定位的問題。盡管我國工業區建設已實行了20多年,但關於工業區的成立、運作、監管的法律、法規卻仍然處於缺失狀態。在國家法律法規對開發區地位沒有法定認可的情況下,地方黨委和政府更應給以相對寬松的政策法規環境,為開發區管委會「正名」。建議政府對開發區管委會進行書面正式授權,讓管委會代表政府對開發區范圍內土地的開發、使用行使權力。在進行土地徵收、管理、開發過程中雖然「無法可依」,但至少「有據可依」,而不至於說不清、道不明,做的時候是對的,檢查起來又都是錯的,造成工作的被動局面。其次是功能定位的問題。開發區作為城市戰略定位和產業發展的載體,其功能應為城市戰略服務。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區的主要職能是吸引、發展先進製造業,同時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城市第三產業,最終目標是建設成為合肥市經濟實力最強、人居環境優良、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新城區。
二是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經過14年的努力,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年增加,基礎設施配套水平逐步提高,但適應現代化、多功能、綜合型新城區發展的城市配套設施仍欠完善。下一步,要進一步發展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公共交通、商業等服務業體系。同時,要創造良好條件,吸引法律、會計、保險、金融等中介組織充實到開發區的城市框架中,使靜態的「城」變為動態的「市」。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帶動現代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配套的完善上,作為合肥市建設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的重要載體,開發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水、電、熱、氣、以及污水處理等,還有會展中心、接待中心等市重點工程,都由開發區來投入和運營,壓力極大,建議應納入全市的統一規劃和綜合配套之中,不能僅僅依靠開發區的投入和負債來解決。
三是更加深入地解放思想。如何看待開發區,其實是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從開發區來說,不能就開發區說開發區,更要認識到開發區是合肥的開發區,是安徽的開發區。從上級部門來說,急需站在全市的大局上考慮,不能把開發區簡單地等同縣區或市直部門,以同樣的標准、規范和尺度來要求,而必須當成「特區」來看,給予特別的政策、特殊的關注、特事特辦,更多地關心、幫助和支持,多設路標、少設路障。只有這樣,才能舉全市之力,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集中精力辦好開發區以及工業園區,為工業立市多做貢獻。
四是大力優化體制環境。在硬體設施、政策環境相差不大的情況下,開發區之間的競爭最終體現在體制環境上的競爭。吳儀副總理去年在視察長沙經濟開發區時指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必須由政策優勢向體制機制優勢轉變。當前,開發區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進一步壯大,必須實施體制創新戰略,保持其在區域經濟社會競爭中的領先優勢。但是,體制創新不能僅靠開發區的努力,更需要上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第一,支持開發區在用人機制、目標管理、績效考核以及分配機制上大膽試驗,只要不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都應放手讓開發區先行先試。第二,鼓勵開發區進一步積極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探索市場化招商、中介機構招商、代理招商等新路子,促進招商手段的市場化和專業化。引進專業咨詢公司、財務公司、律師所、評估機構、代理公司等中介機構,提升招商層次和水平。第三,切實為開發區「減負」。對開發區的機構,不能要求對口設置,盡量採取合並、綜合和代管的方式;各項工作不能按區一級政府來要求;各種會議、檢查、評比對開發區應給以特殊對待。第四,應對審批許可權上收的壓力,應學習西安、南昌等地開發區的經驗,將垂直部門設置在開發區管委會的職能部門,實施管委會統一領導,上級對口指導。開發區工委管委會可根據發展情況和形勢變化,自主對機構、幹部、編制等進行適當調整,在很多做法上,賦予開發區先行先試、試驗的權力。
合肥市工業經濟發展環境,集中體現在開發區(工業園區)的環境上。
Ⅳ 如何振興縣實體經濟提出政策性建議的提案
1.深入調查研究,了解本縣的產業結構,經濟基礎和發展導向。
2.就供給側改革和創回新發展的動力轉換,提出建議。答就新技術的融合,城鄉融合,提出建議。
3.就營造腳踏實地,勤勞致富,創業的社會氛圍提出建議。
4.按照議案的模板撰寫。
Ⅵ 為了更好促進我們河南經濟發展請你提出意見合理化的建議
合理化建議。建議河南,以農村包圍城市。農村擴大,農城市縮小。有糧食吃比什麼都好。
Ⅶ 沿海經濟開放區的提出建議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金三回角座談會,提出把上述三答個「三角」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建議。同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了座談會紀要,表明我國實施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又一重要步驟。決定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角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批示指出,這三個經濟開放區應逐步形成貿-工-農型的生產結構,即按出口貿易的需要發展加工工業,按加工的需要發展農業和其他原材料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