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在經濟發展發生轉折時期

在經濟發展發生轉折時期

發布時間:2021-02-27 12:07:48

㈠ 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應如何應用宏觀經濟政策〔論述題〕

發展目標繼續「放低增速」 《 建議》提出,下一個五年我國經濟的增長目標是:「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對此,國家發改委參與「十一五規劃」起草部分工作的權威專家指出,這一增長目標的制定既符合我國的長遠發展規劃,又完全具備可行性。 他說,2000年我國GDP總量為89404億元。如果今年經濟增長率最終為9.2%的話,按不變價計算的GDP總量比2000年已增長51%左右。這意味著,在下一個五年計劃中,平均每年的GDP增長率只要達到6%,就完全可以完成目標了。 他提醒說,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認同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在9%左右的觀點,這說明6%的增長速率是輕而易舉就可以達到的。因此,黨中央制定這樣的增長目標的意圖在於繼續放低經濟增長速度,而強調將結構調整,提高質量和效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來。 發展規則也是「改革規劃」 「目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的攻堅階段。」五中全會的這一科學判斷,形象地揭示了我國正處於改革的關鍵時期。專家指出,這個五年規劃與以前的「計劃」相比,更多地強調了改革,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也是一個五年的「改革規劃」。改革包括大的、全局的改革,也包括小的、局部的改革。其中,大的全局的改革主要就是如何轉換增長方式,同時統籌城鄉發展和區域發展。 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能源、資源、生態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逐步加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的瓶頸性約束,矛盾非常突出。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的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所產生的巨大資源需求和對環境的破壞性影響,是我們根本不可能承受的。 專家預計,在「十一五規劃」中,將改變對官員的考核體系,並以此來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在新的一整套考核指標中,社會發展、環保、就業、教育等指標可能成為硬指標,一些經濟增長指標將成為軟指標。 在區域統籌方面,「十一五規劃」將形成一個全面的區域發展戰略構架,以此來調整區域發展的空間布局。哪些地方應該發展什麼、不應該發展什麼,都將在這個戰略構架中規定。 在城鄉一體化方面,要通過加大農村教育、醫療等各方面軟環境的投資,實行絕對的九年義務教育,來全面改變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 在局部改革上,最近兩年來,農村稅費改革、壟斷行業改革、股權分置改革、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等一系列關鍵領域的關鍵改革開始加速推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擺到突出位置。 但專家認為,「改革攻堅」還僅僅是開始。從現實來看,有些改革進展不快,處於滯後狀態;有些改革仍止於表層,整體上沒有實現質的突破。全會號召全黨要「以更大決心加快推進改革」,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重大體制改革也必將深入下去,並最終取得突破性進展。 產業發展瞄準「創新能力」 《建議》要求,在下一個五年中,要「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參與起草規劃的專家指出,這樣將「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突出強調,是前所未有的。這也將是下一個五年規劃中的新亮點。 專家指出,隨著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技術封鎖不斷加劇,我國產業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依賴國外進口的問題日益突出,國家競爭力受到嚴重影響。在涉及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使我國難以掌握戰略的主動權。目前,知識產權、技術標准等已經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巨大障礙。因此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影響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技術,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扭轉我國在重要領域的關鍵技術上依賴國外的狀況,增強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搶占國際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為此,十一五期間,在創新方面將有幾個方面的動作:一是在發展路徑上,要加強自主創新,不斷增強科技持續創新能力;二是在創新方式上,加強以重大產品和新興產業為中心的集成創新,努力實現關鍵技術的集成和突破;三是在創新體制上,要以建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整體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等。 宏觀調控堅持「一穩一控」 在宏觀調控方面,參與起草規劃的有關專家預計,「十一五」宏觀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生產過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並存,最終可能使總供給持續大於總需求,通貨緊縮再次出現。主要原因是全國各地投資增長的體制性沖動過強,同時技術和資金供給充足,使總供給極易持續過快增長,而最終需求(主要是消費)增長相對偏慢且面臨較多的中長期因素的約束,特別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前期正好是「十五」中期以來高投資形成的產能最集中釋放時期,如果任由目前的投資或「十一五」初期的投資繼續過快增長,未來生產過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就會十分突出,那麼「十一五」中期很可能再次出現「中期變盤」現象。為此,規劃將從機制和體制上適度控制投資增長,並將積極擴大消費需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這「一穩一控」成為「十一五」宏觀經濟政策的兩個基點。 「一穩一控」的政策含義是,對日益顯現的供給過剩問題,要繼續採取偏緊的宏觀經濟政策,適度壓縮投資需求增長;對可能面臨的內需不足、通貨緊縮問題,要通過積極地促進消費需求增長,使內需增長保持快速穩定。只有把握好了這「兩手政策」,才有可能避免出現生產嚴重過剩、需求不足問題,避免「中期變盤」的情況,從而使「高增長低通脹」的局面得到較長時間的保持。 擴大消費採取「穩房促車」 專家認為,雖然《建議》沒有對擴大消費進入特別的強調,但未來的「十一五規劃」必將著重強調。而對於擴大消費的前景,專家表示比較樂觀。去年以來,我國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17個月保持12%-13%的增長態勢,表明我國消費已經進入新一輪快速增長通道。隨著居民收入繼續增加,新消費熱點將繼續在大城市家庭中普及並進一步向中等城市更多的消費群體擴散,消費增長動力較強。不過,就業增長較慢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會制約消費增長潛力的發揮。如果「十一五」期間加大對消費增長的刺激,將可能在「十一五」末期出現消費率上升的轉折點,屆時投資增長的速度將逐步放慢,消費出現較明顯的加速增長趨勢。 在促進消費加快增長的政策措施方面,參與起草的專家預計將有四大措施:一是在住房和汽車兩大消費熱點上,採取「穩房促車」的消費政策傾向;二是把擴大居民的服務業消費作為擴大消費的新的突破口;三是擴大教育、醫療及社會保障等公共支出,提供更符合大眾需要的公共產品,同時降低消費價格或嚴格控制此類產品價格的上漲,從而降低居民的消費成本,促進各類消費品的合理均衡增長;四是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制定更全面和更寬松的就業優惠政策,使就業增長逐步與經濟增長同步,為擴大消費需求提供強大的內在動力。這些措施都將放在「十一五規劃」的重要位置。

㈡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四個重要轉折點

所謂帝制的時期,也就是從公元前221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1911年,這個階段有超過兩千內年的時間容,大概是2132年,當中發生了兩次大的轉折,一個轉折就是14世紀的一個轉折,另外一個19世紀,也就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前後。
第二個林教授認為的時期,就是所謂的民國時期,也就是從民國元年1912年到內戰的結束,1949年為止,這個是林教授認為的第二個時期,隨即而來的就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1948、49年之間,林教授就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個重大的轉折。

到第四個時期,當然就很明顯的,就是1978、79年之間,鄧小平所領導的所開拓的所謂改革開放的年代到今天。

㈢ 求1980年至今發生的重要經濟事件有哪些

首先1981-1990是一個經濟周期 1981年中國GDP名義增長率 達到低谷為4.4%然後一直增長到84年的14.5%,最後在1990年到達低谷的3.3%。

80年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從1980年至1985年是中國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在這個時期,中國國民經濟走上正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是中國經濟的轉折點。
從1986年至1990年是中國第七個五年計劃時期,是全面改革我國經濟體制的關鍵時期。「六五」後期,出現了歷史上少有的經濟過熱,成為「七五」開局的基礎條件。經濟過熱局面成為整個「七五」期間不得不認真對付的難題。「七五」期間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從1986年到1988年9月,特點是經濟發展持續過熱,不穩定因素增加,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7%,;後一階段從1988年9月到1990年,為經濟的治理整頓時期,宏觀緊縮出現了市場疲軟,速度明顯趨緩,工業生產年均增長8.1%

總的來說了就是2個5年計劃。經濟有了一波質的飛躍,後來由於產業結構出現了問題,實施了宏觀調控。

1991-1999年,從91年-93年中國經濟經過調整,一頓狂飆。分別為8.6% 13.6% 13.4%。軟後逐漸回落到99年的7.1%。
其間又是相對於兩個五年的計劃。分別是八五、九五計劃。
從1991年至1995年是中國第八個五年計劃時期。統計資料顯示,在中國執行的8個五年計劃中,「八五」計劃是中國歷次五年計劃中增長最快、波動最小的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加快,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八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38900億元,年均增長l7.9%。
八五」計劃設想建立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經濟體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形成了總體開放的格局。這是關鍵所在。

1996-1999。
"九五"前兩年,即1996和1997年,受"八五"後期物價大幅度上漲的慣性影響,市場物價繼續保持上漲態勢,各級政府為抑制通貨膨脹,控制物價的過快增長,採取了一系列價格調控措施,取得了明顯成效。
1998和1999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則分別比上年下降0.8%和1.4%,年度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持續下降,是改革開放以來從未出現過的新情況。由於長期積累下來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在新的買方市場條件下充分暴露,加之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我國出口貿易和利用外資增幅大幅度下降,導致國外需求萎縮,市場商品價格競爭加劇,導致價格總水平連續兩年下降。

-----------------------------分割一下---------------------------------
2000-2007年
為什麼要把「九五」最後一年的,劃在這個經濟周期里,因為,2000年是一個小轉折,經過了97開始亞洲金融危機。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4%,扭轉了自1998年以來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持續下降的局面。由於積極的財政政策、啟動消費市場、擴大內需的政策效果繼續顯現,國內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受國際油價持續上漲的影響,國家相應地調整了國內原油基準價和成品油價格,帶動了以石油為原料的加工產品價格回升,市場價格總水平出現反彈勢頭。
01-05年,「十五」期間,影響中國經濟發展主要是中國外有風雲變幻的國際環境,內有錯綜復雜的經濟和社會矛盾。受美、日等國經濟衰退的影響,全球經濟一路下滑,國際金融市場動盪,股市低迷,匯市不穩。從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局部戰爭和地區沖突不斷,再加上海嘯、油價上漲、美元匯率持續走低等天災人禍,給本已疲軟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後,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到2003年,中國經濟結束了連續5年的反通縮,開始進入了新的經濟增長期。然而,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和當年嚴重的旱澇災害,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市場銷售增幅明顯回落、旅遊業受到嚴重打擊、交通運輸量明顯下降、出口訂單減少、農產品銷售受阻等等。2003年二季度GDP增長率從一季度的9.9%掉到了6.7%。
但「十五期間」,基本來看解決三農問題,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國際競爭力增強。
直到07年,次債的正在到來(其實06年就暴露初問題了),加上中國樓市股市的泡沫嚴重,迎來了08的又一個轉折,但我相信這次不會出現大問題,至少中國是的。中國經濟一直是向好的。
。美國的布希政府的放鬆購房要求的刺激購房的政策,只是一個小小的導火線。這次次債危機,也至少一個更嚴重問題的表現。
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指的是在過去的十幾年中,美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增加了富人的收入,而中產階級相對被擠壓削弱。在醫療價格持續上漲的今天,一個年收入六萬美元的三四口人的家庭,如果僱主不提供醫療保險,他們就買不起一年一萬二美元到一萬三美元的家庭保險。這就是為什麼美國有4700萬的人沒有醫療保險。在銀行貸款條件鬆懈,中產階級的經濟實力被嚴重擠壓,無法償付貸款的條件下,就爆發了這次危機。只有增強中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才是解決這場危機的治本之路。說白了,賺的少花的多,能不出問題么。

㈣ 西方經濟史具有轉折性是的事件是什麼為什麼說它是轉折性事件(500字左右)

1929年經濟危機。
由於2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的發展包含著局限性和不穩固性,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發生後,各國統治者採取了以鄰為壑的短視政策,致命危機具有長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壞性。危機對全世界影響巨大,並給世界經濟發展留下深刻的教訓。
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使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結束了20年代出現的資本主義相對穩定局面。危機給各國勞動者帶來了巨大災難,激起了勞動人民對資本主義制度的不滿,使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情緒高漲。資本主義國家內罷工運動、群眾示威和農民運動重新高漲起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對帝國主義轉嫁危機的斗爭,出現了新的反帝高潮。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內迅速蔓延,法西斯組織相繼出現。各國統治階級面臨內憂外患的困境,在經濟和政治上普遍加強了國家干預和專橫統治,日本開始實行武力擴張,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統治。
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關稅戰、傾銷戰和貨幣戰導致資本主義世界的不斷分化,出現了各種貨幣集團和經濟集團。1933年6月,66個國家在倫敦召開世界經濟會議,試圖穩定貨幣,實行關稅休戰,結果不但沒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團之間的對立越來越尖銳。在資源戰日益激化的情況下,資源自給率較低、金融力量相對薄弱的德、日、意逐漸相互靠攏,形成了法西斯集團;而壟斷了國際市場、資源相對雄厚的英、美、法面臨著法西斯國家的爭奪,逐漸捐棄前嫌,於1936年秋分別簽證了《三國貨幣穩定協定》和《三國黃金協定》,一定程度上調節了三國之間的經濟矛盾。兩種不同類型的帝國主義國家在經濟上的分化對立和重新組合,為以後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形成鋪墊了道路。
30年代的大危機給世界造成的損失和帶來的影響發人深省,給當今的世界經濟發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首先,它告訴人們,繁榮和危機總是密切相關、同時並存的。各國在發展經濟時,不僅要關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著眼未來,要確保經濟的持續發展。要清醒看到經濟發展中可能存在的潛在危機,防患於未然至關重要。
其次,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各國政府、不同制度的國家要適應經濟的不斷發展,及時調整內部機制和政策,並不斷協調好國際關系,為經濟的持續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國內、國際環境。
第三,經濟和金融危機一旦發生,各國政府和各國組織應承擔起各自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從而有效地遏制危機,防止危機的惡化,擴展和延續。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要從根本上摒棄以鄰為壑的自保政策和轉嫁手段,在區域經濟集團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強的當今世界,國際合作尤顯重要。

㈤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是在那一段時期 具體時間 當時發展什麼行業的

1914到1918一戰期間,棉紡織工業。

㈥ 中國歷史上城市變化的一個轉折點是在什麼朝代

一、唐宋的坊、市制度及變化
1、「坊」和「市」的概念。
坊是指城裡的居民住宅區。市在宋以前,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主要用於貨物聚散和商品交易。四周有圍牆,與居民嚴格分開。
2、發展的歷程及變化。
在秦朝的時候,就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漢朝每個城市都有專供貿易的市,據說在都城長安東西「市」就有九處以上。
唐代「市」的形制建設更加規整方正,而且還建立了完備的市署官吏系統,對市場進行管理。唐代的長安設東西兩市,僅東市就有二百二十行。《舊唐書·職官三》言兩京諸市各有市令一人,丞二人,錄事一人,府三人,史七人,典事三人,掌固一人。唐政府對市場的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管理交易、平準物價和定時貿易。
唐後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漸被打破,商業活動逐漸擴展到市以外的區域,揚州、汴州等大城市出現了夜市,不再嚴格執行坊市分開、日落閉市等制度。除了都市的商業外,農村集市貿易業發展起來,為了商業服務的櫃房和飛錢相繼問世。
宋初仍沿襲唐代在城市中實行封閉性的坊市制,除在空間上對居民區和商業區嚴格區分外,還在時間上對居民的生活和經濟活動給予限制。但在商品經濟沖擊下,政府不得不作出讓步。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詔令開封府三鼓以後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時期出現侵街現象,臨街設邸店的事情時有發生,政府禁不勝禁。宋仁宗景佑年間(1034-1038年),允許臨街開設邸店,商人只要納稅就可以到處開設商店。熙寧年間(1068-1077年),開封府的鼓樓已不再擊鼓,京師的警衛也不再執行夜巡制度。政府禁令鬆弛,阻礙商品交換和限制生活自由的坊牆紛紛被推倒或拆除,封閉式的坊市制徹底崩潰,開放型的城市新格局逐漸形成:居民住宅可以直接臨街開門,商店也不再受市的制約,城市成為擴大化的市,商店、作坊和住宅區混和的新型街道出現。出現各種不同類型的集市。唐朝時農村出現的集市,北宋擴大,在城郊和鄉村的「草市」廣泛興起且更加普遍;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市鎮,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是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和朱仙鎮。早市和夜市晝夜相接。
二、城市的發展變化
1、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及變化。
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封國建邦,以屏周藩」。吸走後期,各有差異的築城規制漸遭破壞。春秋時期,各諸侯國舊城增修擴充和新城建造蔚然成風,新建的城市從規模上超過東周的都城。進入戰國時期,政治上兼並戰爭愈加劇烈,七雄爭霸的局面最後形成。經濟上,鐵器的廣泛使用和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繁榮及人口的大量增長。城市的空前發達與性質的轉變是這二者交互作用的直接結果。戰國時出現的新的類型的城市重要是郡縣城。形成了國、郡、縣、鄉等一套較為系統健全的統治機構。設縣之處必有城,城市之邑多為縣。
最突出地反映了春秋戰國之際城市性質的變化,即城市的構成由以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礎上的王城、相對獨立的諸侯國都及卿大夫采邑為主,變為以封建國家的都城及作為其股肱的地方行政管理機構——郡縣城為主。從三代以宮廟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主要作為政治中心的「城」和主要作為經濟中心的「郭」兩大部分共同組成城市,這是春秋戰國城市性質轉變的最根本性的標志之一。隨著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工商食官制度解體,私營工商業力量成長壯大。作為政治、軍事中心的城市,一般也是工商業發達的都市。擴大了的城市中產生了新的功能分區,位於郭內的閭里及工商業區擴展迅速。不少都城遺址如齊都臨淄、燕下都、秦都咸陽等都發現了若干大規模的手工業作坊。與之相應的是商品經濟的興盛發達,「市」已發展為城市個階層人們公開交換物品的場所。戰國時期的齊、燕、秦等國的都城都設有若干市。工商業的發達導致了城市經濟的興盛。至此,中國古代城市脫離了初始狀態,城市經濟和城市生活達到非常繁榮和集中的程度。可以說,把「城」與「市」凝為一體的城市是在此期開始出現的。
2、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城市的興衰變化。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隋朝開鑿了貫通南北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唐時的交通四通八達,海上的「絲綢之路」以及江南經濟的發展;隋唐又是當時的歐亞的「文化圈」。所以隋唐初年的城市發展較快,出現了像長安那樣的國際大都市以及廣州那樣的港口城市。
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藩鎮割據,軍閥混戰。從城市結構和管理體制來講,坊市體制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周世宗顯德二年(955年)四月詔規定:官府於界內修築道路、倉場、營房,允許民間在道旁隨便營造房屋。新的街道制度已經形成。這一時期,城市興衰變化較大,軍事力量(如藩鎮)逐漸滲透到城市管理當中,坊市體制逐漸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開始向街市制發展。
唐代對街衢的管理主要體現在警衛、治安方面。以長安為例加以說明,負責長安城六街巡邏、警備任務的,是左右街使,隸屬於金吾衛系統,統稱金吾街使。街使之下,又於城門、坊角設武侯鋪。武侯鋪執行六街的巡邏、警備任務。
唐代對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種種限制,如唐令規定一般百姓的住宅佔地面積,還規定了官員及庶人宅舍的營造等級,有時甚至對人際間的言語交流也加以限制。唐政府還很重視對城市環境的管理。在唐代皇帝的詔令中,有植樹綠化城市、保護城市環境的內容。唐代法律中也有保護城市環境的明確規定,坊市製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在城市生活中發揮著作用。
坊市制崩潰以後,廂坊制代替坊市制,成為新的城市管理制度。
唐代的城市管理制度以相對封閉的坊市制為核心。坊市制的中心理念,即把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和商業活動限制在一定的區域(坊與市)內,實行時間和空間上的雙重製約。唐代都城長安的外郭城,除坊與市之外,還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空間區域,即街。因此,唐代城市的管理區域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坊,二是市,三是街。這種分區管理的模式,是唐政府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產物。
唐代的坊統一以鼓聲為准,由坊正負責坊門的啟閉,違反規定就要受到處罰。夜晚全城街道實行嚴格宵禁,即便是官員也不例外。居民被固定在坊內封閉的空間里,不得破壞坊牆。
3、宋代城市的發展原因和變化。
宋代是我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時期。農業發展,手工業和商業非常發達;商品經濟繁榮,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經濟重心南移;城市經濟繁榮。宋代時期,「市」和「坊」的界限和限制崩潰。宋代在行政管理制度中,首先出現了以軍事管制為基礎的廂,後又形成了坊、廂、府州縣多級政體制,其次建立了軍巡制度,又增加了住房、服飾、日用等方面的等級規定,健全了防火、防盜、環境衛生、排水、交通等公共管理職能。
坊市制的崩潰和廂制的建立,是中國古代城市管理體制的重大變革。以街道地段為單位的城市管理取代小區式封閉型強制管理無疑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宋代的街坊、廂坊,使城市成為一個開放的社會,隨著居民結構的平民化、多元化,城市文化取向與物質消費的世俗化,整個城市社會重心下移,城市呈現新的面貌,城市管理面臨諸多新問題。到南宋時期,開放型的新城市格局已在全國范圍內確立,這標志著中國城市格局從封閉古典型向開放近代型轉化,從此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宋以後,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坊牆紛紛被推倒或拆除,坊市制在時間和空間上都逐漸被打破,城市格局由封閉開始走向開放。
4、明清城市的發展原因和變化
明清時期,城市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加之區域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城鄉市場網路的體系的形成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等原因。這些都對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形成了挑戰,使得市民的生活觀念也發生了轉變,農村人口不斷走向城市,城市的規模也在擴大。明清時期的城市分三個層級:交通樞紐城市。例如上海、天津、廣州等。中等商業城鎮,例如:開封、洛陽等。農村集市。
5、我國古代城市的特點
城市的功能發生變化,對政治中心依賴性逐漸趨向生產性和商業性;政府的限制逐漸放鬆,但「重農抑商」的政策並沒有放棄;城市的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管理體制不斷的完善;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政治和經濟格局的變更影響城市的商業活動;江南城市的崛起和發展壯大。
總之,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是城市形成的物質基礎;「坊」和「市"界限的打破和崩潰以及廂制的出現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政府的管理和建設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城市的發展和壯大歸根到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

㈦ 求形勢與政策考試題的答案

先聲明,本人一直不是很喜歡和提倡完全把買的資料或別人的東西直接抄上去了事,方是方便,不過到時所有試卷全是千篇一律的答案,弄得自己沒有點特色和風格,那才是非常雷人的事,所以這種東西還是自己整理的好,當然這份答案和到時我要寫上去的撒,不過質量都一樣。如果要用的話到時改下加點自己的話隨便雲雲下就可以了。同時作為榮幸的形教閉卷考生之一,必須特此在這里問候下笑姐.(PS:你也是SCU的吧)
1、2009年中國外交有哪些新看點。

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將今年的中國外交工作概括為四點:一條主線、兩大重點、三項工作、四個方向。他說:第一,抓住「一條主線」,就是要全力為確保國內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服務。 第二,要抓好「兩大重點」工作,即要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要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服務好;要抓好中國國家領導人參加重大的國際多邊會議活動的准備工作和實施。我們要通過中國參加這些活動,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第三,要抓好「三項工作」。一是搞好安全外交,切實維護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利益;二是要加強人文外交,進一步增進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和合作。三是繼續抓好領事保護工作,要切實維護中國公民和企業在海外的合法權益。現在中國的國民出國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同其他國家的合作越來越多,在這方面的領事保護工作一定要做得更好。第四,要做好「四個方向」工作。即促進我們同大國的關系穩定發展,進一步搞好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進一步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更加積極地參加有關全球性的和地區熱點問題的妥善解決。 另據透露,中國政府已將今年中國外交的中心任務確定為:全力以赴,為國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繼續擴大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為中國為世界人民謀求幸福!

2.簡述如何不斷深化農村改革,解決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心的突出矛 盾和問題。

1、只有通過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才能更好更快地建立起一大批現代化農業企業,有利於農業新技術的及時推廣和新型農業專業人才的培養,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農田產量,降低生產成本,使寶貴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作用,從而真正實現今年「一」號文件提出的「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這一目標。

2、只有通過改革,並合理做好大多數農民轉入非農業經濟領域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就近安家等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確保「全體農民持續增收、農村更加和諧」。人民網強國社區

3、大部分農民集中居住後,可降低生活成本、創造就業機會和減少對居住用土地的佔用。首先,農民集中居住後教育、醫療、交通、通信、水電等生活基礎設施的利用率會有很大提高,因此人均費用相應降低。其次,農民分散居住時有些服務行業因成本高而受到限制,集中居住後會因成本降低而得到很好的發展,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再次,大批新型小城鎮和農民集居中心的建設,表面上看要佔用大量的土地,但實際上最終是節省了大量的土地資源。目前農民家家種地,戶戶有不少農具,所以農民的房子都蓋得很大,改革後可通過對大多數農民遷移後住宅的合理設計從而節省大量的土地。

第三題我們沒有考

二論述題
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精神實質是什麼?根據您對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 理解,談談您在學習和生活中如何運用科學發展觀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
2007年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黨、全國人民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當代大學生,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要在學習和生活中合理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具體對我自身來說,我要求自己做到以下三點:

一、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班級、部門工作

我們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班級建設和學生會社團工作,促進班級團結,帶動班級的學風建設,積極組織社團工作,配合學院里的協調發展就是最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層面。將一個班集體和自己所處的社團的發展看成一個統一體,據此將學習、活動、生活結合起來,面面俱到,科學規劃,層層深入。首先要做到的是集體的團結,同學之間相互關心就可以提高集體的凝聚力,這樣工作就清晰,就好開展了。然後可以採取局部帶動整體的方法,各司其職,通力合作,讓熱衷於學習的同學負責帶動學風建設,讓積極活躍的同學負責提高活動能力,讓能力突出的同學負責豐富生活。充分展現當代大學生的風采,感染每一個同學,達到建設中雙贏的效果,讓大家都有所收獲。

每一項工作中都可能遇到困難、挫折,但我們需要堅定、勇敢,嚮往美好。當某一個集體建設環節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要主動找主觀錯誤,科學地分析問題,是決策者的錯?還是實施者的錯?要糾正一項錯誤就要要找出錯誤的各個環節,才能及時解決問題。而不是針對個人,錯誤不可能獨立存在的。

二、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個人發展

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要注重個人的自身發展,努力增加知識的積累和加強品德修養。發展需要全面,學習本專業理論知識是前提,學會應用是重點。每一個學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需要多個學科融合。所以在學習過程中要著眼於實際,把視野拓寬,多深入了解與本專業相關的專業知識,利用課余時間豐富自己的學習系統。就比如我們所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的知識很廣泛卻不深入,它就像個系統框架,如果不往框架內增加相關知識,那感覺就很空泛,覺得好像懂得了很多,到實際應用時才知道內容如此少。

然後,發展需要協調。對自身來說,成長如果只是學習知識,就好比營養不良,因此自我要求方面必須加強道德修養。要做事必先學會做人,做事要知識要經驗,做人就要靠品德修養了。在多元化的時代里,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充斥著整個社會,在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我們必須堅定自己的信仰,堅定正確的立場,用科學發展觀強化我們的思想,思想統領思路,指導我們的行動。

最後,發展需要統籌兼顧。個人的發展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才能促進發展的速度。當社會利益達到最大化的時候才有個人利益最大化,所以個人利益要遵守社會利益。我們不斷增強自我發展的時候,也要不斷的關注社會的發展,不一定每個大學生都要做「磚頭」擺在最需要的地方,但是一定要擺在適合的地方,這樣才能體現出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籌結合,也就在社會里實現了個人價值。

三、用科學發展觀規范生活

把科學發展觀用於平時生活中,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成功將是種突破。生活是個很冗長,很繁瑣,也是個很自在,很快樂的過程。這之中會產生很多困難,很多障礙,學會用發展的心態看待,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那很多難題將不會長久。多給生活添加些創新,增加點內涵,那生活將更豐富多姿。困難不再難,美好將更美好,個人的和諧促進社會的和諧。社會主義的理想最終是可以實現的。因而,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一員,我必然要學會在具體生活學會從科學的角度來應對生活中的高低起伏,面對挫折不停下腳步,面對成功不沾沾自喜,始終做到心態上的積極向上,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

科學發展觀讓我們的工作學習有了可以借鑒的依據,讓我們能按照正確的軌道來追求自己的目標,作為當代青年大學生中的一份子,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發展的一部分,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在整個大學乃至整個人生的過程中,科學規劃,積極發展,奮勇向前,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思同學之所思,急同學之所急才是科學發展觀啊,我悟了~!!!!!!!!!

㈧ 古人雲:「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在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轉折時期,我

答案B
古語強調的是公民對國家的義務,①不符合題意,②正確;在國家改革開放專和社會發展重大轉折時期,我屬們不能置身其外,而是要積極參與,③正確;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是就國家對公民而言的,非公民個人的選擇,④不選。

㈨ 中國第一次轉折發生在什麼歷史時期

一、兩次偉大歷史轉折的巨大作用和深遠影響

第一次偉大歷史轉折發生在長征途中,以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為標志。在黨和紅軍處於生死攸關之際召開的遵義會議,批判了「左」傾錯誤軍事路線,結束了第三次「左」傾路線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黨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並且在這以後能夠戰勝張國燾的分裂主義,勝利地完成長征,打開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遵義會議後十四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斗爭取得了全國性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

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建國以來歷史的偉大轉折。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二次偉大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了黨在思想、政治、組織等領域的全面撥亂反正,開辟了改革開放和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並逐步形成了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只九年,國民生產總值就翻了一番;到二十世紀末,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進入小康社會的目標,正向著在二十一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邁進。

可見,中國共產黨八十年光輝歷程中經歷的兩次偉大轉折,形成了以毛澤東和鄧小平為核心的兩代領導集體,在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開辟了兩條通向勝利的新道路,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和深遠影響。

㈩ 如何在世界經濟關鍵轉折點推進全球化

第一,通過創新驅動經濟增長。世界正在步入人工智慧、移動互聯網時代,經濟增長方式正在因互聯網而發生變革。2016年,G20杭州峰會通過了《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世界各國需按照《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來促進經濟增長。

第二,雙向開放,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動力。中國連續多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計劃在未來五年將進口8萬億美元商品,在吸引6000億美元外資的同時,對外投資將超7500億美元,出國游將超過7億人次,這些將創造大量有效需求和供給,直接拉動世界經濟強勁增長。

第三,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提出加強「一帶一路」建設,促進全球合作的中國方案。「一帶一路」朋友圈正在擴圍。為促進經濟增長就要加強資金、人員、信息往來和互聯互通,促進貿易投資全球化,加強面向全球的自貿區網路,反對貿易保護主義。

第四,世界經濟增長需要加強全球合作。世界經濟要增長就需要各國一道攜起手來,加強國際合作,可以通過「一帶一路」來貢獻中國方案,分享中國智慧,來增強世界經濟增長的活力。促進全球經濟有序發展,解決貧困問題,提升工業化水平,增強世界經濟增長。

第五,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擴大開放,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產品高標準保質量貿易。2008年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尚未走出金融危機陰影,發達國家同樣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目前中國正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結構的改變,促進經濟質量更好增長,將有利於推動全球經濟發展。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格局和本質發生了根本改變,由發達國家引領的全球化已經轉變為客觀上由發展中和新興經濟體國家來共同參與、引領。以中國等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正在發掘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創新增長方式,推進經濟全球化,促進世界經濟增長。

總之,經濟全球化不僅不是增長困境及金融危機的原因,而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必然走向,是促進世界經濟增長的必然趨勢。中國將與世界各國一道通過加強國際合作來深入推進全球化,進而促進世界經濟增長。

閱讀全文

與在經濟發展發生轉折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