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加快發展樓宇經濟的幾點建議
作為新興的一種經濟形態,樓宇經濟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樓宇管理者藉助樓宇經濟平台向公眾展示樓宇信息、發布招商公告,租戶可通過平台查看樓宇情況、篩選意向樓宇。不但簡化了樓宇招商流程,而且提高了樓宇招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進行樓宇、企業信息的採集,並分析各類型企業的數據,計算其相應的經濟指標。不但集中了樓宇及其入駐企業的數據、促進了樓宇管理,而且簡化了樓宇統籌工作,方便進一步掌握樓宇經濟動態。 發展樓宇經濟,有利於改善投資環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檔次。發展樓宇經濟,建設一批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行政配套齊全、建築風格鮮明的商務寫字樓宇,必將大大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檔次。同時,致力引進大公司、大集團總部、研發中心和新型業態到城市落戶,可以加速信息、銷售、決策在城區的集聚,不斷提升城區的服務功能和帶動作用,大大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
❷ 樓宇經濟的未來發展特點有哪些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是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種經濟形態。主要表現為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業、咨詢業、廣告策劃、影視製作、網路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咨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業、娛樂服務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旅遊服務企業、交通通訊企業等國內外各類企業和公司。
樓宇經濟在我國的提法始於上世紀90年代,是經濟學界提出的一種復合概念。樓宇經濟的概念和實踐首先出現在深圳和上海,隨後出現在沿海的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寧波、福州、大連、天津、無錫等),並且也日益被其他一些城市政府所接受。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樓宇經濟發展模式與路徑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天津市正在運營的商務樓宇達到768個,商務面積達2173萬平方米,樓宇經濟實現稅收427億元,稅收超億元的樓宇達103個。
毫無以為,作為新興的一種經濟形態,樓宇經濟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樓宇管理者藉助樓宇經濟平台向公眾展示樓宇信息、發布招商公告,租戶可通過平台查看樓宇情況、篩選意向樓宇。不但簡化了樓宇招商流程,而且提高了樓宇招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進行樓宇、企業信息的採集,並分析各類型企業的數據,計算其相應的經濟指標。不但集中了樓宇及其入駐企業的數據、促進了樓宇管理,而且簡化了樓宇統籌工作,方便進一步掌握樓宇經濟動態。
未來,中國要加快樓宇經濟的發展,城市政府首先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其次要出台政策文件、制定樓宇經濟綜合開發行動計劃,尤其要注意打造樓宇經濟產業鏈,同時要打破制約樓宇經濟發展的瓶頸,做好樓宇經濟普查和管理也是重要手段。
❸ 政府開展哪些工作以支持樓宇經濟產業的發展
實行政府主導型戰略被視為我國旅遊業發展的一條經驗,也是有中國特色的旅遊業發展模式。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學術界有觀點主張對這種模式進行調整,個別省市也提出「政府支持,市場主導」的發展思路,這類觀點在理論上有一定的支持性論據,但在實踐中仍有不少問題需要深入研討和界定。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對旅遊業的支持我們現已熟悉的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作為一種提法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但此前作為一種發展的實踐,其實就已經客觀存在,並在政府支持的力度、涉及的方面上更為直接。例如,改革開放之初,由於旅遊住宿短缺,政府曾出面調劑跨城市間的飯店住房,有時把游覽北京的遊客安排到天津住宿;為了解決旅遊交通的緊張,曾協調空軍幫助運輸遊客;也採取過行政劃撥的方式,把政府的接待賓館交由旅遊企業使用,等等。從這些方面看,我國旅遊業一開始就是以政府為主導發展的。但受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的制約,盡管政府採取了強有力的干預措施,基礎設施、接待設施、旅遊景區(點)仍難以滿足旅遊消費的需求,因此,80年代初開始,旅遊部門就提出了「內外資並用」、「五個一齊上」等發展方針,廣泛吸納各個方面對旅遊業的投入,涌現出了我國對外開放歷史上的首批外資企業或外商投資的旅遊接待設施,使旅遊業成為了對外開放的排頭兵。這說明,即使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旅遊業也沒有排斥發揮市場渠道的作用,雖然那時市場化機制的作用和范圍是有限的,但它表明市場化手段在我國旅遊業發展中由來已久,並不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後才出現的;至於到了全行業都在大張旗鼓地貫徹「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時,政府對旅遊業的投資實際已由最初的直接投資演變成為十分有限的導向性投入,而外商投資和市場化融資已經占據了主導性地位。因此,我國旅遊業的發展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沒有拒絕過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手段,這是討論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支持旅遊業發展模式所應搞清楚的一個背景。二、「政府主導型」是對政府支持旅遊發展模式的概括從檔案資料看,「政府主導型」一詞最初出現在我國旅遊界是在1996年國家旅遊局訪問以色列、土耳其的旅遊代表團的總結匯報中。該報告介紹了兩個國家發展旅遊業的做法和經驗,把這種模式稱之為「政府主導型」,並對全球實行這類模式的情況作了概述。從有關國家採用這種發展模式的情況看,都主要不是由經濟體制決定的,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國家很早就是市場經濟了。當然,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行政管理體制、具體國情的不同,政府主導的表現形式和具體內容有所差別。例如,泰國、印尼、匈牙利、墨西哥、以色列、土耳其等是以中央政府為主導,它們大多以中央政府的旅遊產業政策為基礎,在內閣中設立旅遊主管部門對地方實行垂直領導,對旅遊業的投入是從中央財政和外資兩個渠道,國家對旅遊業的投資和經營實行監管;而加拿大、英國、奧地利等國是以地方政府為主導,中央政府不設專門的旅遊主管部門或者機構很弱小,職能僅限於宣傳促銷和對外交往,而地方政府旅遊機構職能全面、政策有力、資金較多。因此,對於政府主導型模式的研究,不應簡單地從經濟體制變化上作對應性的思考。我國旅遊界引入政府主導型的概念,並把它作為一種「發展戰略」加以推動時,我國就已經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這說明,當時旅遊主管部門主要考慮的是發展模式,而不是從國家經濟體制上來考慮的。那個時期,全國正在大力宣傳雲南等省市黨委、政府重視發展旅遊的經驗,開展以政府推動為龍頭的優秀旅遊城市創建工作,「政府主導型」的理念便很快在全行業得到認同和推廣。此後,這一理念在旅遊行業上升為一種發展戰略和指導思想。因此,不能說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政府主導型」講的是一種「型」、一種模式,單獨把它割裂出來並論述它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我們姑且不論是否斷章取義,但的確足以引發歧義和誤解。三、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的分工是明確的政府主導型作為推動旅遊發展的一種模式是有明確內涵的,它一不是排斥市場,二不是政府包一切,三不是政府與市場之間沒有分工。因此,政府主導型不等於政府包一切,也不等於以行政手段、計劃方式來配置資源,也得不出逆市場經濟的發展潮流而動的結論。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在旅遊發展實踐中的分工,應該是比較清楚的。一般來說,旅遊業在發展規劃制定、基礎設施建設、整體形象宣傳和市場環境優化等方面,要充分依靠和發揮政府的作用;在旅遊投資、產品開發、市場價格和服務質量等方面,要充分運用和發揮市場的作用。這種分工並不是單純理論和形式上的,而是表現在旅遊業發展的具體實踐中,就以人們普遍關注的旅遊投資而論,政府很早就已不是旅遊投資的主體,除了一些大型旅遊項目的導向性投入外,99%以上的資金投入都是通過市場渠道籌措。此外,90年代中期以來,全行業就取消了主管部門定價的做法,地市以上旅遊部門也陸續與直屬企業實現了脫鉤,這與民航、鐵路、交通等行業相比,旅遊業的市場化程度是明顯走在前列的。當然,也應該看到,旅遊行業中還存在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例如,地方旅遊的壁壘、變相的行政干預價格、強行搭售旅遊線路、阻礙外地企業進入等,都反映了市場化機制尚未健全,但是解決這些問題並不能完全依靠市場化手段,而需要市場機制與政府作用兩種手段並用,否則就要經歷一個十分漫長的時間,有可能喪失大好的發展機遇。從世界一些國家旅遊管理的職能看,整體上呈現出政府旅遊管理職能逐步弱化的趨勢,管理機構和工作職能呈現逐步萎縮,最後只剩下了旅遊整體形象促銷等幾項,其他的則交由市場調節或行業自律,但這些國家都是經濟十分發達,旅遊基礎設施、接待設施十分充足,市場經濟秩序、市場機制比較健全和完備的。我國正致力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但目前並且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都將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遠遠達不到經濟發達國家的供應能力,旅遊業依託發展的各種條件和基礎並沒有因為經濟體制的變化而立即改變,因此,即使考慮調整政府作用與市場作用的分工,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主導型」之名應該作與時俱進地完善,但對它的基本內涵切不可因名實之辯而全盤廢棄;如果僅由於經濟體制的變化而對旅遊發展的實踐「一刀切」,那將會給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悲哀。四、政府作用與市場經濟模式是相適應的世界上搞市場經濟的國家有很多,但從來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模式,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該如何發揮作用、該發揮多大的作用,是與市場經濟的模式相一致的。就現在世界各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而言,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觀點:一是基本不幹預型,政府僅限於影響宏觀穩定和市場失靈狀態的干預;二是政府幹預型,即以行政的干預替代市場的作用;三是市場促進型,即政府積極地參與發展,但主要方式是支持非政府組織(企業、金融、農業社區等)的發展及協作。從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情況看,政府的作用尚未達到第一種類型那樣的「無為」,也不屬於第二種主導一切的情況,而應該屬於或接近第三種類型。採取第三種類型的國家一般是處於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經濟尚處於不甚發達的程度,市場化水平不是很高,一些地區對外開放程度不夠。顯然,我國旅遊業的「政府主導」也不是政府幹預型的那種模式,而更接近於市場促進型的發展模式。市場經濟的特徵是在資源配置中由市場發揮基礎性作用,但並不是發揮所有的作用,至於是否可以在旅遊發展中發揮主導作用,這要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機制發育的程度。如果單從旅遊投資來看,這種主導作用是成立的,而且在所謂的「政府主導型」模式下就已是如此了,但影響旅遊發展的遠遠不僅是投資一個方面。現階段政府在旅遊發展中應發揮的作用,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府的旅遊發展戰略、整體形象促銷、危機應對措施,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缺少的。例如,埃及盧克索、中國千島湖、印尼巴厘島襲擊旅遊者的慘案,中國曾流行的SARS疫情,都是危害旅遊形象和旅遊環境的事件,最終都是由政府出面盡快消除不良影響的;以旅遊形象的宣傳為例,目前包括發達國家在內也沒有完全脫離政府的作用,例如,美國為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柯林頓總統曾專題召開了1500人的白宮旅遊會議;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香港特區政府拿出上億元港幣成立了盛事基金,通過舉大型促銷活動加快復甦旅遊業;在WTO談判、在雙邊政府間的談判中,發達國家更是把旅遊服務貿易列為重要議題。二是由於經濟還不發達而需由政府組織實施的公共和公益性建設,例如,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黃金周期間的旅遊供應,以及社會治安、環境衛生、購物環境、公共信息圖形符號等,這些大多屬於公共產品或公益事務,不僅單靠市場力量無法做到,就是旅遊部門、旅遊企業全力去做也有難度。當然,如果經濟和社會發展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政府這方面的職能可以有所弱化和減少。三是由於市場經濟秩序尚不完備而由政府出面解決的問題,例如,旅遊市場的無序競爭、旅遊運行的地方壁壘、旅遊服務的非規范化等,由於旅遊產品帶有明顯的綜合性特徵,旅遊消費是否滿意往往受制於較多因素,不僅涉及了旅遊六大要素,而且具有地域上的關聯性,還包括了有形產品與無形產品的結合。因此,市場手段、市場作用只可解決旅遊發展的部分問題,而並不能解決上述方面的絕大多數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國現階段到底會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旅遊業發展,不是一個輕易就能回答的問題,但這是所有試圖對由「政府主導」、還是由「市場主導」給出結論的人不能忽視的。五、政府與市場推動旅遊發展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論綜上可以看出,我國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以後,旅遊業發展是否應由「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不僅是一個發展理論和指導思想的問題,而且更是關乎對我國旅遊業發展現狀給予客觀評價的問題。不論是實行「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其表面的意義並不重要,重要是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旅遊業發展的現實更需要哪一種的支持。目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個別黨政領導認為,由於當地政府難以直接拿出錢來「主導」旅遊發展,就覺得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不了,還是交由市場去主導吧。這種看法,不僅是對「政府主導」發展模式的誤解,而且把市場作用與政府義務對立了起來,屬於思維和認識上的一種簡單化,與「既然已經搞市場經濟了,就應該由市場主導」的觀點一樣簡單。以政府的作用來取代市場的作用,是錯誤的;同樣,寄希望於讓市場的作用來替代政府應盡的義務,也是不對的。從現實情況看,在基礎設施較差的情況下,希望通過招商引資來解決建設資金的短缺,真正「市場化」的投資商也不可能去冒這個風險,只有在必要的基礎設施具備以後,開發商、投資商看到賺錢的成本或風險不是太高了,才有可能進行實質性的投資,這說明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也不是無條件的。一些欠發達地區旅遊招商引資效果不明顯、或根本就沒有人來投資,問題就出在本該由政府設法解決的問題,政府沒有能夠去解決它。因此,對於經濟欠發達的地區來說,希望通過「市場主導」解決一切問題的觀點,是經不起旅遊發展實踐檢驗的。發展是硬道理。當前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到底是應由誰來主導或者誰都不主導,最關鍵的不是字面上的爭論,而是區分清楚哪些應該由政府負責解決,哪些可以通過市場來解決,如果以此作為各方立論的基礎,其間的分歧應該不會是很大的,只要政府和市場兩個方面發揮好各自的作用,就有利於推動旅遊業的加快發展。在這樣的一個前提下,發展模式可以暫且迴避由誰主導的問題。目前的現實是,一些人質疑「政府主導」的說法,另一些人也不認可「市場主導」的提法,如果從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發揮的作用看,似乎可以考慮只講「政府促進」、「政府引導」一個方面,對於市場作用可不予提及,以減少不必要爭論所引起的思想混亂。至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應承擔的責任有何變化,我認為與幾年前相比僅僅是量上的變化;但就全國的旅遊發展情況而言,政府與市場應該發揮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論,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東部地區,可適當弱化政府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功能,而經濟欠發達和市場化程度不高的西部地區,則還是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並兼顧市場功能。如不充分考慮地區發展的差別,泛泛而談什麼發展模式,不僅無助於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反而會對旅遊業發展貽害無窮
❹ 什麼是樓宇經濟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是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種經濟形態。主要表現為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業、咨詢業、廣告策劃、影視製作、網路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咨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業、娛樂服務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旅遊服務企業、交通通訊企業等國內外各類企業和公司。
樓宇經濟 - 形成
樓宇經濟「樓宇經濟」成為大城市中心城區經濟發展的亮點,吸引著許多城市不斷推出發展「樓宇經濟」的規劃。「樓宇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與知識經濟相結合、企業經營方式轉變的結果,具有集聚性、輻射性、「體制外性」,流動性等特點。「樓宇經濟」形成所依靠的不僅僅是建築,需要有一定的經濟、文化沉澱的環境,「樓宇經濟」要保持持續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本文對「樓宇」及「樓宇經濟」的概念、形成、特點以及進一步完善的主要措施進行一些粗淺的探索,希望能對「樓宇經濟」有一個比較全面、清醒地認識。
樓宇經濟 - 起源發展
樓宇經濟在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凡是利用城區新開發樓盤和閑置用房,通過出租、售賣、合作等形式,招商引進現代服務企業和都市型工業,從而培植新稅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經濟活動,通稱為樓宇經濟。
近年來,總部經濟、體育經濟、 社區經濟、培訓經濟等各種新的經濟術語所所蘊含的商機、能量一次又一次地給政府和精明的商家帶來了「驚喜」。而就在這個時候,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大都市悄然而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眼球」,這就是樓宇經濟。樓宇經濟在中國的提法始於上世紀9O年代,是經濟學界提出的一種復合概念。樓宇經濟的概念和實踐首先出現在深圳和上海,隨後出現在沿海的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寧波、福州、大連、天津等),並且也日益被其他一些城市政府所接受。近年來,一些城市的中心城區把發展樓宇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舉措,積極推進,並取得一定的成績。樓宇經濟在中國的興起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中國城市和社會經濟發展一定階段所自然出現的經濟現象。其主要原因如下:
(1)樓宇經濟的崛起是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要求。城市土地資源短缺,需要集約化利用土地。目前我國大城市土地資源的越來越短缺,城市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集約利用土地,需要一種以集約化發展為本質特徵的經濟形式的出現。樓宇經濟正是對土地集約利用的經濟。
(2)樓宇經濟的崛起是現代服務業集聚和輻射的必然結果。現代服務業、知識經濟的發展,為樓宇經濟發展提出大量需求。隨著各大城市工業的外遷和比例的降低,現代服務業在各大城市日益發展,現代服務業已日益成為各大城市產業發展的支柱和方向。城市知識型服務業對城市周邊區域乃至全國的市場都極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現代服務業在城市的集聚,需要樓宇提供辦公空間。
(3)樓宇經濟的崛起是價值鏈分解的必然結果。在全球分工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價值鏈不同環節呈現出快速分解的態勢,而相同或相近的環節在同一空間中不斷積聚,以至於出現各種專業性極強的功能區域。在經濟發展的早期,企業在辦公空間上是一體的,研發、管理、設計、生產等位於同一辦公地點。但隨著企業價值鏈的分解,管理與研發、生產分離。企業由單一中心、獨立行為、地方觀念向多個中心、相互依存、全球觀念轉變。企業的管理功能更趨向於是中心,而研發功能更趨向於專業的科技園,生產功能更趨向於低價便宜的郊區或工業區。價值鏈各環節的分解和同類集聚,打破了過去傳統的企業自建自用的辦公場所,新的集聚需要新的商務樓宇提供空間支持。
(4)樓宇經濟的崛起是樓宇本身集聚的要求。在樓宇出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樓宇的集聚能提升樓宇集聚區的空間形象和吸引力,保持樓宇租金的增值。
(5)樓宇經濟的崛起也是城市政府規劃引導的結果。城市政府為了促進本城市、本城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加強規劃的引導。城市政府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和城市功能區的集聚規劃,規劃了各式各樣的城市功能區,而各功能區的功能實現必然要通過樓宇的建設提供空間載體.
樓宇經濟 - 經濟效益
樓宇經濟作為新興的一種經濟形態,樓宇經濟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發展樓宇經濟,有利於拓寬城區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樓宇經濟,可以變平面發展為立體發展,變實體經濟為虛擬經濟,向空間求發展,向樓宇要效益。樓宇經濟所依託的商務寫字樓匯聚了大量的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實現了在高價位上的土地再開發,達到可觀的利潤空間,財富效應顯著。
第二,發展樓宇經濟,有利於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樓宇經濟,眾多的商務寫字樓集聚在一定的區域內,產生大量的信息服務、咨詢服務、中介服務和物業服務市場,能夠帶動周邊的信息、金融、餐飲、購物等企業聚集發展,加快形成功能良好、配套齊全的商圈,同時樓宇中聚集大量企業和員工,產生大量知識培訓、文化娛樂、交通住宿等需求,這些都能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經濟結構的優化。同時,樓宇經濟還能夠為工業經濟發展提供完善的現代服務,促進工業園區健康發展。
第三,發展樓宇經濟,有利於改善投資環境,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檔次。發展樓宇經濟,建設一批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行政配套齊全、建築風格鮮明的商務寫字樓宇,必將大大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檔次。同時,致力引進大公司、大集團總部、研發中心和新型業態到城市落戶,可以加速信息、銷售、決策在城區的集聚,不斷提升城區的服務功能和帶動作用,大大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
樓宇經濟 - 經濟案例
樓宇經濟樓宇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在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凡是利用城區新開發樓盤和閑置用房,通過出租、售賣、合作等形式,招商引進現代服務企業和都市型工業,從而培植新稅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經濟活動,通稱為樓宇經濟。
總部經濟是從浦東樓宇經濟發展起來的,當時在90年代末21世紀初,在浦東出現一個很新的經濟現象就是樓宇經濟,那麼在這個基礎上,就出現了總部經濟的名稱。因為有不少的樓宇就是一些總部沒有了,比如說一些大廈他們都是以總部經濟形式出現。總部經濟在中國還是一個新的處於起始階段的經濟現象,所以成熟的案例,目前來說還沒有,還沒有真正的產生。
88層的浦東金茂大廈,是目前國內最高的現代化樓宇,堪稱「樓宇經濟」的成功典範。其12萬平方米的智能化寫字樓,最高日租金達每平方米1.5美元,出租率超過90%。
樓宇經濟 - 影響因素
樓宇經濟對樓宇經濟空間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有:經濟發展水平和商務氛圍、城市規劃與城市擴展、交通因素、配套設施、有關機構所在地等。商務樓宇經歷了從個體寫字樓、寫字樓扎堆、到規劃建設集中商務區等空間發展的三個階段。隨著城市一些商務商圈的形成,這些商圈成為樓宇經濟發展的重要依託和發展重點。另外,隨著城市空間拓展廣域化與城市功能分散,以及城市空間結構的多核化與功能的集聚,城市樓宇經濟也表現為在城市中心進一步集聚,同時向城市郊區擴散的雙重趨勢。
要加快樓宇經濟的發展,城市政府首先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其次要出台政策文件、制定樓宇經濟綜合開發行動計劃,尤其要注意打造樓宇經濟產業鏈,同時要打破制約樓宇經濟發展的瓶頸,做好樓宇經濟普查和管理也是重要手段。
❺ 如何發展樓宇經濟
摘要:樓宇經濟是指以商務樓為重要物質載體的經濟活動,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種經濟形態,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經濟活動。由於樓宇經濟的出現.大大拓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空間,成為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❻ 在經濟新常態下怎樣招商引資促進樓宇經濟發展
立足招商引資實際如何在新常態下實現招商引資大突破現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摸清家底,聚焦「主業」。在充分研究扶風縣優勢產業發展現狀和特點的基礎上,加快制定扶風縣《對外招商產業指導目錄》,明確園區的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打造特色產業園區。進一步做好四大工業園區功能定位和產業規劃,按照產業集群發展的規律,提倡「一園一品」,引導相互關聯的企業集中集約發展,打造有別於其他縣區的特色專業產業園區。圍繞優勢產業配套,延伸產業鏈招大做強。我縣已初步形成了食品、建材、紡織、機電、旅遊等五大支柱產業,招商引資應注重成熟產業鏈生產企業的引進,走專業化、規模化發展道路。細分產業鏈,將其中的某一環節或某一產品作為主攻方向,通過內聯外引,促進產業配套和互補,優先引進關聯度大、帶動力強、輻射面廣、集約化高的優勢產業集群,促使承接產業轉移和扶風本地優勢產業有效銜接,良性互動,共同提高,不斷提升產業的綜合實力。
二、「軟硬」配套,親情服務。注重親情服務,優化發展「軟環境」。突破行政審批慢、效率低、時間長的機制障礙,在落戶企業手續辦理中實行「專人負責制」,零距離服務;在項目建設中實行全方位跟蹤式服務體系,營造親商、愛商、安商、富商的良好創業氛圍。繼續完善政策環境,零折扣兌現對企業的優惠政策以及招商引資中介人獎勵政策,努力打造一言九鼎政府形象。
三、創新方式,精準招商。發揮企業主體和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立足實際、優質資源和產業基礎,強化產業鏈招商,達到引進一個、帶動一批、輻射一片的效果。強化全縣幹部的互聯網思維(用戶思維、產品思維),強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服務思維,形成扶持客商的鯰魚效應。充分利用扶風在外成功人士多,交際廣信息量大的優勢,積極開展親情招商,通過組織同鄉會、聯誼會等形式,收集了解投資者相關信息,積極尋求適合到扶風縣投資的合作夥伴;聯系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投融機構、商會、專業行業協會和龍頭企業,多渠道了解投資動向,組成招商小分隊帶著項目主動上門招商,提高招商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藉助縣政府公眾信息網、扶風招商網、扶風發布等信息平台,廣泛發布招商信息動態,通過事件營銷、故事營銷、人物營銷等營銷方式,擴大對外影響。
四、發展金融,形成「矽谷」。在大力引進民營股份制銀行的同時,大力發展各類金融租賃公司、私募股權及各類基金公司,進一步拓寬企業的融資渠道。要善於學習北上廣深等東部發達地區成功經驗,採取「園區管委會+公司」的運作模式,由政府出資選聘高學歷資深金融人才在一、二線大城市設立融資公司,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多種資源讓資產增殖;進入大城市的資本圈子,使其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優勢為我所用,不斷挖掘產業新動向、經濟發展新趨勢,吸引一批高新技術項目落戶。
五、對接高校,轉移產業。發展產學研基地,與西安(樓盤)、北京(樓盤)、上海(樓盤)國內一些知名大學、科研院所聯建產學研機構,不斷為扶風縣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服務支撐。引進具有先進技術,具備競爭優勢的項目和產品時,特別要把「人才」引進作為重中之重,給予特殊優惠政策,讓人才在扶風紮根落戶,全力支持他們由小到大,做大做強。建設商業高端人才孵化基地,從住房、醫療、子女就業等給予寬松的待遇,使扶風成為生產要素的聚集矽谷,投資商的鍾情熱土。
六、大膽嘗試,創新模式。允許新產業、新行業、新的經營模式先行先試,邊運行邊規范。比如現代光伏設施農業項目,要敢於創新,尋求新的經營模式。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建議在扶風縣機加園建立電子商務產業園、現代物流園、青年創業大廈等配套設施,為企業和創業青年營造開放、包容的投資環境,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常態。
七、提升素質,強化隊伍。要在招商競爭中有所建樹,必須要有一支出色的招商隊伍。招商人員作為特殊商品的推銷員,除具有一定金融管理、投資、國際經貿、法律及相關行業的專業知識外,還需吃透縣情,充分掌握現有的主導產業、優勢資源、潛在市場及成熟項目,對其進行科學化系統培訓,以便其在招商過程中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對發達地區的相關產業予以重點關注,有效地捕捉商機,找准對接點。
❼ 無錫樓宇經濟如何發展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是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種經濟形態。主要表現為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業、咨詢業、廣告策劃、影視製作、網路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咨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業、娛樂服務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旅遊服務企業、交通通訊企業等國內外各類企業和公司。
毫無以為,作為新興的一種經濟形態,樓宇經濟已經成為了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樓宇管理者藉助樓宇經濟平台向公眾展示樓宇信息、發布招商公告,租戶可通過平台查看樓宇情況、篩選意向樓宇。不但簡化了樓宇招商流程,而且提高了樓宇招商效率。另一方面,政府進行樓宇、企業信息的採集,並分析各類型企業的數據,計算其相應的經濟指標。不但集中了樓宇及其入駐企業的數據、促進了樓宇管理,而且簡化了樓宇統籌工作,方便進一步掌握樓宇經濟動態。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未來,中國要加快樓宇經濟的發展,城市政府首先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其次要出台政策文件、制定樓宇經濟綜合開發行動計劃,尤其要注意打造樓宇經濟產業鏈,同時要打破制約樓宇經濟發展的瓶頸,做好樓宇經濟普查和管理也是重要手段。
❽ 什麼是樓宇經濟
樓宇經濟是近年來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涌現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它是以商務樓、功能性板塊和區域性設施為主要載體,以開發、出租樓宇引進各種企業,從而引進稅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為目的,以體現集約型、高密度為特點的一種經濟形態。主要表現為現代服務業,如金融業、咨詢業、廣告策劃、影視製作、網路公司、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咨詢中介公司、高科技企業、娛樂服務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旅遊服務企業、交通通訊企業等國內外各類企業和公司。
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中,凡是利用城區新開發樓盤和閑置用房,通過出租、售賣、合作等形式,招商引進現代服務企業和都市型工業,從而培植新稅源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經濟活動,通稱為樓宇經濟。
近年來,總部經濟、體育經濟、 社區經濟、培訓經濟等各種新的經濟術語所所蘊含的商機、能量一次又一次地給政府和精明的商家帶來了「驚喜」。而就在這個時候,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大都市悄然而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眼球」,這就是樓宇經濟。樓宇經濟在我國的提法始於上世紀9O年代,是經濟學界提出的一種復合概念。樓宇經濟的概念和實踐首先出現在深圳和上海,隨後出現在沿海的一些經濟發達城市(寧波、福州、大連、天津等),並且也日益被其他一些城市政府所接受。近年來,一些城市的中心城區把發展樓宇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舉措,積極推進,並取得一定的成績。樓宇經濟在我國的興起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我國城市和社會經濟發展一定階段所自然出現的經濟現象。其主要原因如下:
(1)樓宇經濟的崛起是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要求。城市土地資源短缺,需要集約化利用土地。目前我國大城市土地資源的越來越短缺,城市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集約利用土地,需要一種以集約化發展為本質特徵的經濟形式的出現。樓宇經濟正是對土地集約利用的經濟。
(2)樓宇經濟的崛起是現代服務業集聚和輻射的必然結果。現代服務業、知識經濟的發展,為樓宇經濟發展提出大量需求。隨著各大城市工業的外遷和比例的降低,現代服務業在各大城市日益發展,現代服務業已日益成為各大城市產業發展的支柱和方向。城市知識型服務業對城市周邊區域乃至全國的市場都極具吸引力和影響力。現代服務業在城市的集聚,需要樓宇提供辦公空間。
(3)樓宇經濟的崛起是價值鏈分解的必然結果。在全球分工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價值鏈不同環節呈現出快速分解的態勢,而相同或相近的環節在同一空間中不斷積聚,以至於出現各種專業性極強的功能區域。在經濟發展的早期,企業在辦公空間上是一體的,研發、管理、設計、生產等位於同一辦公地點。但隨著企業價值鏈的分解,管理與研發、生產分離。企業由單一中心、獨立行為、地方觀念向多個中心、相互依存、全球觀念轉變。企業的管理功能更趨向於是中心,而研發功能更趨向於專業的科技園,生產功能更趨向於低價便宜的郊區或工業區。價值鏈各環節的分解和同類集聚,打破了過去傳統的企業自建自用的辦公場所,新的集聚需要新的商務樓宇提供空間支持。
(4)樓宇經濟的崛起是樓宇本身集聚的要求。在樓宇出租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樓宇的集聚能提升樓宇集聚區的空間形象和吸引力,保持樓宇租金的增值。
(5)樓宇經濟的崛起也是城市政府規劃引導的結果。城市政府為了促進本城市、本城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越來越加強規劃的引導。城市政府根據產業發展規劃和城市功能區的集聚規劃,規劃了各式各樣的城市功能區,而各功能區的功能實現必然要通過樓宇的建設提供空間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