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

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

發布時間:2021-02-27 13:00:05

1. 歷史 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因素

影響社會主義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就其內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
( 1 )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 2 )科學技術進步
( 3 )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和素質的提高
影響經濟增長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 1 )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
( 2 )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
( 3 )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人口政策等。

2. 經濟發展對環境有何有利影響

一、當前世界經濟的總體狀況與主要特點
世界經濟呈現回升態勢。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消除,世界經濟、貿易和投資的增長速度有所加快。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預測,1999年全球經濟增長將由1998年的2.5%提高到3.0%,2000年將達到3.5%。世界貿易組織估計,1999年全球貿易的增幅將達4%,高於上年的3.5%,2000年全球貿易將增長6%-7%。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計,1999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達到82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發達國家經濟穩定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達國家1999年經濟增長率為2.8%,高於1998年2.2%的水平,2000年將達到2.7%。美國經濟繼續保持增長勢頭。歐洲經濟增長速度略有加快,特別是愛爾蘭、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經濟表現較好。日本經濟開始回升,增長率轉負為正。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加快。遭受金融危機重創的大部分亞洲國家經濟開始復甦,恢復速度超出預期,1999年亞洲經濟增長可望超過5.0%。俄羅斯經濟由下滑轉向趨於穩定。
國際金融市場1999年顯得相對平靜和穩健。利率市場、匯率市場、股票市場雖不斷呈現較大幅度的調整和跌漲,但市場依然運作有序並始終掌握在各國政府制定的經濟金融政策所允許的波動范圍之內。
盡管全球經濟和金融狀況比一年前明顯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影響世界經濟增長。比較突出的是,美國股市過熱,對外貿易逆差攀升;一些亞洲國家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呆壞帳問題仍比較嚴重,外債龐大,經濟結構調整進展遲緩;國際市場上原油等主要商品價格波動過大。綜合分析,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呈現以下主要特點:
1.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相互交織的趨勢進一步凸顯。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它意味著國際資本流動加速、信息跨國界傳播、全球范圍內生產資料優化配置和社會生產力高效化。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大國之間關系經歷著重大而深刻的調整,各種區域性、洲際性的合作組織活躍,發展中國家的總體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但是,國際社會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傾向,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憑借其實力,試圖建立他們主導下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形成一個由七國集團用實力說話的全球決策機制,操縱重大國際事務。謀求制定所謂的全球價值標准和經濟規則,在全球范圍內推行「同一價值基礎」的社會制度體系,對趨異者不惜動用經濟、技術、軍事手段或和平演變方式進行分化瓦解。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戰爭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在對待國際沖突和國際爭端問題上,西方大國不受國家主權和現有國際法的約束,採取「說了算」的仲裁解決方式,甚至用武力威脅或軍事干預手段消除危及其利益的因素。
2.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人類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的科技革命。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發展,並滲透到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帶來社會產業結構、生產工具、勞動者素質等生產力要素和人們的生產方式、經營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隨著高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的作用日益重要。據美國商務部統計,目前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中,1/3以上來自於信息技術部門。21世紀科技創新將進一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將更加緊密。創新戰略成為引導國家發展的重要指針。美國、歐洲和亞洲的一些國家都在抓緊制定和完善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創新戰略,發揮政府的政策扶持作用,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努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3.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一個世界性趨勢。很多國家制定並開始實施經濟結構調整戰略。美國新一輪結構調整的重點是建立以知識社會和服務經濟為主導的新經濟結構,著力發展信息技術、航空航天、國防工業和生化技術工業。歐元啟動後,歐盟加快了經濟一體化進程,試圖通過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來推動技術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東亞國家正推動經濟由出口導向型向開放型轉變,同時加速金融體系和公司管理結構的重組,實現以要素投入為主的供給結構向以生產率增長為主的供給結構的轉型。
全球企業並購浪潮步入新階段。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1999年度投資報告》顯示,1998年大規模的企業跨國並購活動主要發生在日本、北美和西歐三大經濟區之間,全年並購活動涉及金額總計4110億美元,比1997年上升了74%。1999年企業並購勢頭有增無減。企業並購出現了一些十分引人注目的新動向:一是跨洲和跨國並購頻繁。強強聯合幾乎涉及所有的重要行業,並購額也不斷創出新高,數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的巨額並購案例屢見不鮮。二是並購浪潮已經不僅局限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受本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並為迎接外國企業的競爭,大大加快了企業並購和資產重組的步伐。三是高技術領域的並購出現了十分明顯的產業融合現象。計算機網路業同傳統媒體相互融合,使數字化技術向通信業、娛樂業等許多行業迅速滲透。
在大型企業相互兼並的同時,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在最近二三十年迅速崛起的高技術產業中,由於要求從業人員有更高的創造性和企業有更高的應變能力,中小企業的優勢更加突出。高科技中小企業是支持美國近8年來經濟持續繁榮的最重要因素。法國中小企業吸納全社會70%以上的就業。中小企業在擴大就業、滿足人們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增加出口、實現社會專業化協作、培育企業家和進行技術創新等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優勢和作用。
4.國際金融體系醞釀改革。在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後,國際經濟和金融界普遍認識到,金融危機的爆發雖然是由有關國家內部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引發的,但與國際金融體系的缺陷也有直接關系。改革國際金融體系,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金融監管機制勢在必行。1999年4月,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春季例會上,IMF批准設立應急信貸額度計劃,旨在通過向受到金融危機威脅但還沒有陷入危機的成員國提供貸款。1999年6月,在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提出重建國際金融新秩序的設想:建立一個金融市場穩定論壇,以加強各國在金融市場管理及運作規則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建立「國際金融與貨幣委員會」,加強對國際金融機構的監督,增強防止金融危機發生的預防機制。但是,由於西方大國在改革國際金融體系中的政策主張存在較大分歧,國際金融體系改革進展不大。但國際社會已開始重新思考近年來美國和IMF大力推動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各國也開始重視改革本國金融體制,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二、 當前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影響和主要對策
1.正確處理擴大內需與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關系,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出現了通貨緊縮趨勢等新情況。保持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必須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但注重擴大內需,不是不要發展開放型經濟,更不能忽視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抓住當前國際經濟形勢好轉的有利時機,認真落實促進出口的各項政策措施,堅持市場多元化和以質取勝戰略,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千方百計擴大出口。要繼續把吸引外資作為擴大投資需求的重要內容,通過擴大開放求得更快更好的發展。要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拓寬引進外資和高技術渠道,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國外資金、資源、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為推動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開發西部地區,加快發展高技術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服務。
2.順應世界新技術革命潮流,加快建立有利於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與機制。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在以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為主要內容的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能否在高技術及其產業領域占據一席之地已經成為競爭的焦點,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的命脈所在。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和機制,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既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國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緊迫要求,也是應對國際競爭、確保中華民族在新世紀立於不敗之地的戰略抉擇。加強技術創新,關鍵是要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教育體制和經濟體制的配套改革,建立有利於加速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體制與機制。特別是要進一步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政策環境,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努力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
3.積極參與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國內外兩個市場逐漸融為一體,國界已被打破,我們在國內外市場上都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從產業結構來看,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服務業、農業和高附加值的製造業,新興工業化國家的一般製造業已對我國相關產業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特別是面對加入WTO的機遇與挑戰,我國一些產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國際競爭,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迫在眉睫。從企業的組織結構看,全球化導致的生產集中趨勢,在一些領域有可能逐步形成少數幾家巨型寡頭公司獨占市場,眾多的中小企業與之配套的市場格局。要適應國際經濟結構重組的新形勢,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要用高技術改造和提高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同時,不失時機地加速發展有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的高科技和高技術產業,帶動和促進新興產業的崛起,把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同加速發展高技術產業很好地結合起來,走有中國特色的技術跨越發展道路。在企業組織結構上,要著力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發揮這些企業在資本運營、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優勢,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力量。同時,重視發揮各種所有制中小企業促進經濟發展和吸納就業的重要作用,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
4.加強金融監管,充分發揮金融杠桿對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在國際金融業日益國際化、自由化、網路化的背景下,一國的金融業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產業性、行業性、專業性的局部問題,而成為對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極其重要影響的全局性問題。現代金融工具發展日新月異,金融監管難度不斷加大。適應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完善金融監管系統,提高金融監管水平,是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的根本途徑。在增強防範能力的同時,要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擴大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充分發揮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促進經濟增長。

3. 對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有何影響

在一個國家內部,地理位置有時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很重要.對於國家,地理回位置對國家的答經濟發展有時也有重要影響.
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一般與國家面積的大小有關.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的地理位置因素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就顯的越次要.原因是國家的面積越大,國家總有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人口自然會在這些地理位置比較好的地方集中,照樣能利用優越地理位置的好處.比如,面積大國一般都臨海,都可以利用臨海優勢.
地理位置可以通過是否臨海,而影響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在其它條件一定時,國家是否臨海,對經濟發展有時會有影響.臨海的國家相對來說具有海洋交通優勢.因為國家之間最主要的交通,是以海洋交通為主.是否擁有便捷的海洋交通,對國家經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擁有便利的海洋交通,可以實現便利的國際貿易,獲得其它地方的自然資源.可方便出口自己的優勢自然資源或產品,也可以方便的吸收外來資本投資,充分發揮本國的優勢,比如勞動力優勢.

4. 論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論述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從科學發展觀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依存、相輔相成,是客觀經濟規律和生態平衡的辯證統一。科學發展觀堅持的就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魚和熊掌不得兼得」。

如果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無異於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經濟發展依賴環境為基礎。環境問題產生於經濟發展中,也必然在經濟發展中得到解決。

(4)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相對於經濟增長而言,是發展經濟學核心概念。經濟發展指包括質量與數量在內的經濟高質量發展,而不僅是數量的增長。

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

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

「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經濟學定位為發展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

5. 影響客觀經濟環境因素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活動,都是在一定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展開的。而自然環境,主要是指地理地貌和經濟富源,例如土壤、氣候、水利、礦產等,所謂人文環境,主要是指民族構成、人口素質和當時當地的社會發展水平。把地理環境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是地理環境決定論,早已受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批駁。


經濟

但是如果我們走向另一個極端,完全否認地理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這同樣背離了歷史實際。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和人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地的肥力,漁產狀況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貿易

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可以說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類型、肥力、開發的難易,是宜牧草原還是宜農耕地,有無灌溉條件等等最為重要,因為這些因素規定了最適宜於該地區的經濟部門,並是直接構成生產力的重要因素。例如愛斯基摩人的漁獵經濟,阿拉伯半島的游牧社會,之所以一直延續到今天,這與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有極大的關系。


繁榮

但是,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說,「地理環境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是一種可變的因素。被地理環境的特性所決定的生產力的發展,增加了人類控制自然的權力,因而使人類對於周圍的地理環境發生了一種新的關系。」這就是說,越是人類社會早期,自然環境對於人類本身的影響就越大。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人們將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掙脫自然環境的制約和不利影響。

6. 自然環境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嗎

自然環境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人與自然應協調發展,「人天共存」、「人地歸一」。回

自然環境是社會文化環答境的基礎,而社會文化環境又是自然環境的發展。自然環境受自然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也會影響著自然環境,在自然環境中各個環境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

例如西、北歐地區溫濕多雨,在這里工業區和城市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使雲、霧增加,雨水酸度增大。酸雨降到地表,不僅有侵蝕作用,而且加強了溶蝕、腐蝕作用,造成土壤和湖泊酸化,影響植物和魚類生長。



(6)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擴展閱讀:

自然環境環繞生物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如大氣、水、其他物種、土壤、岩石礦物、太陽輻射等,是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通常把這些因素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

人類改造原生環境,使之適應於人類的需要,促進了人類的經濟文化的發展。如在黃河下游修建大堤,控制河水泛濫,墾殖農田,使華北平原的次生環境優於原始狀況。但是如果在生產過程中不重視環境中的物質、能量的平衡,就會使次生環境的質量變劣,給人類帶來危害。

7. 經濟環境分析的目的及因素

經濟環境指企業營銷活動所面臨的外部社會條件,其運行狀況及發展趨勢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企業營銷活動產生影響。1.直接影響營銷活動的經濟環境因素市場不僅是由人口構成的,這些人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購買力。而一定的購買力水平則是市場形成並影響其規模大小的決定因素,它也是影響企業營銷活動的直接經濟環境。主要包括:(1)消費者收入水平的變化消費者收入,是指消費者個人從各種來源中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消費者個人的工資、退休金、紅利、租金、贈予等收入。消費者的購買力來自消費者的收入,但消費者並不是把全部收入都用來購買商品或勞務,購買力只是收入的一部分。因此,在研究消費收入時,要注意以下幾點:①國民生產總值。它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與購買力的重要指標。從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幅度,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狀況和速度。一般來說,工業品的營銷與這個指標有關,而消費品的營銷則與此關系不大。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越快,對工業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②人均國民收入。這是用國民收入總量除以總人口的比值。這個指標大體反映了一個國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商品需求的構成。一般來說,人均收入增長,對消費品的需求和購買力就大,反之就小。根據近40年的統計,一個國家人均國民收入達到5000美元,機動車可以普及,其中小轎車約佔一半,其餘為摩托車和其它類型車。③個人可支配收入。這是在個人收入中扣除稅款和非稅性負擔後所得余額,它是個人收入中可以用於消費支出或儲蓄的部分,它構成實際的購買力。④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這是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中減去用於維持個人與家庭生存不可缺少的費用(如房租、水電、食物、燃料、衣著等項開支)後剩餘的部分。這部分收入是消費需求變化中最活躍的因素,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時所要考慮的主要對象。因為這部分收入主要用於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開支,一般用於購買高檔耐用消費品、旅遊、儲蓄等,它是影響非生活必需品和勞務銷售的主要因素。⑤家庭收入。很多產品是以家庭為基本消費單位的,如冰箱、抽油煙機、空調等。因此,家庭收入的高低會影響很多產品的市場需求。一般來講,家庭收入高,對消費品需求大,購買力也大;反之,需求小,購買力也小。需要注意的是,企業營銷人員在分析消費者收入時,還要區分「貨幣收入」和「實際收入」。只有「實際收入」才影響「實際購買力」。因為,實際收入和貨幣收入並不完全一致,由於通貨膨脹、失業、稅收等因素的影響,有時貨幣收入增加,而實際收入卻可能下降。實際收入即是扣除物價變動因素後實際購買力的反映。(2)消費者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的變化隨著消費者收入的變化,消費者支出模式會發生相應變化,繼而使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消費結構也發生變化。西方一些經濟學家常用恩格爾系數來反映這種變化。恩格爾系數表明,在一定的條件下,當家庭個人收入增加時,收入中用於食物開支部分的增長速度要小於用於教育、醫療、享受等方面的開支增長速度。食物開支占總消費量的比重越大,恩格爾系數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之,食物開支所佔比重越小,恩格爾系數越小,生活水平越高。這種消費支出模式不僅與消費者收入有關,而且還受到下面兩個因素的影響:①家庭生命周期的階段影響。據調查,沒有孩子的年輕人家庭,往往把的收入用於購買冰箱、電視機、傢具、陳設品等耐用消費品上,而有孩子的家庭,則在孩子的娛樂、教育等方面支出較多,而用於購買家庭消費品的支出減少。當孩子長大獨立生活後,家庭收支預算又會發生變化,用於保健、旅遊、儲蓄部分就會增加。②家庭所在地點的影響。如住在農村與住在城市的消費者相比,前者用於交通方面支出較少,用於住宅方面的支出較多,而後者用於衣食、交通、娛樂方面的支出較多。恩格爾系數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城市、家庭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參數。根據國家統計局1995年調查資料,按全國居民平均水平計算,我國的「恩格爾系數」約為54%。據預測,到2000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可達到45%,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可達到50%左右。到2010年,則可分別達到35%及40%。按聯合國劃分富裕程度的標准,「恩格爾系數」在60%以上的國家為飢寒;在50%~60%之間的為溫飽;40%~50%之間的為小康;40%以下的為富裕。按此標准,我國已進入溫飽階段後期,到2000年,可達到小康階段,而到2010年,則可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消費結構指消費過程中人們所消耗的各種消費資料(包括勞務)的構成,即各種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關系。優化的消費結構是優化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客觀依據,也是企業開展營銷活動的基本立足點。二戰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①恩格爾系數顯著下降,目前大都下降到20%以下;②衣著消費比重降低,幅度在20%~30%之間;③住宅消費支出比重增大;④勞務消費支出比重上升;⑤消費開支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比重上升。而從我國的情況看,消費結構還不盡合理。長期以來,由於政府在住房、醫療、交通等方面實行福利政策,從而引起了消費結構的畸形發展,並且決定了我國居民的支出模式以食物、衣物等生活必需品為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家在住房、醫療等制度方面改革的深入,人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結構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企業要重視這些變化,尤其應掌握擬進入的目標市場中支出模式和消費結構的情況,輸送適銷對路的產品和勞務,以滿足消費者不斷變化的需求。(3)消費者儲蓄和信貸情況的變化消費者的購買力還要受儲蓄和信貸的直接影響。消費者個人收入不可能全部花掉,總有一部分以各種形式儲蓄起來,這是一種推遲了的、潛在的購買力。消費者儲蓄一般有兩種形式:一是銀行存款,增加現有銀行存款額;二是購買有價證券。當收入一定時,儲蓄越多,現實消費量就越小,但潛在消費量愈大;反之,儲蓄越少,現實消費量就越大,但潛在消費量愈小。企業營銷人員應當全面了解消費者的儲蓄情況,尤其是要了解消費者儲蓄目的的差異。儲蓄目的不同,往往影響到潛在需求量、消費模式、消費內容、消費發展方向的不同。這就要求企業營銷人員在調查、了解儲蓄動機與目的的基礎上,制定不同的營銷策略,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產品和勞務。我國居民有勤儉持家的傳統,長期以來養成儲蓄習慣。近年來,我國居民儲蓄額和儲蓄增長率均較大。據調查,居民儲蓄的目的主要用於供養子女和婚喪嫁娶,但從發展趨勢看,用於購買住房和大件用品的儲蓄占整個儲蓄額的比重將逐步增加。我國居民儲蓄增加,顯然會使企業目前產品價值的實現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企業若能調動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就可開發新的目標市場。比如1979年,日本電視機廠商發現,盡管中國人可任意支配的收入不多,但中國人有儲蓄習慣,且人口眾多。於是,他們決定開發中國黑白電視機市場,不久便獲得成功。當時,西歐某國電視機廠商雖然也來中國調查,卻認為中國人均收入過低,市場潛力不大,結果貽誤了時機。西方國家廣泛存在的消費者信貸對購買力的影響也很大。所謂消費者信貸,就是消費者憑信用先取得商品使用權,然後按期歸還貸款,以購買商品。這實際上就是消費者提前支取未來的收入,提前消費。西方國家盛行的消費者信貸主要有:①短期賒銷;②購買住宅分期付款;③購買昂貴的消費品分期付款;④信用卡信貸等幾類。信貸消費允許人們購買超過自己現實購買力的商品,從而創造了的就業機會、的收入以及的需求;同時,消費者信貸還是一種經濟杠桿,它可以調節積累與消費、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當市場供大於求時,可以發放消費信貸,刺激需求;當市場供不應求時,必須收縮信貸,適當抑制、減少需求。消費信貸把資金投向需要發展的產業,刺激這些產業的生產,帶動相關產業和產品的發展。我國現階段的信貸消費還主要是公共事業單位提供的服務信貸,如水、電、煤氣的交納,其它方面,如教育、住宅建設以及一些商家的信用卡消費正在逐步興起。

8. 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

有利因素 1.國家仍將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環境有利於經濟的增長。一方面,財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長為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了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運行目前仍未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上,仍需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支持。 2.加入WTO的預期有利於擴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和擴大我國傳統工業品的出口。保守的估計,2002年我國利用外資的增長幅度將在20%左右,這將對2002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和國民經濟的良好運行產生積極的作用。此外,加入WTO之後將為我國外貿出口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於我國擴大服裝、紡織、輕工等傳統工業品的出口。 3.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有利於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從國家保持經濟政策連續性的取向及西部開發的持續性需求可以判斷,2002年國家仍將在發行的專項經濟建設國債中撥出專項資金用於西部開發,因此西部地區投資的環境將進一步改善。一旦國民經濟形勢好轉,西部地區將成為新的投資熱點,並將帶動全國投資的增長。 4.國家調整居民收入政策有利於擴大居民的消費。從發展來看,由於國家財政增收幅度較大,且擴大內需是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2001年下半年或2002年國家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政府公務員及事業單位職工工資、增加社會保障支出,從而為2002年居民的收入增長和消費的增加創造物質條件。 5.我國現階段形成了部分消費亮點,可以帶動消費的穩定增長。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和發展,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一些消費亮點,可以促進消費的穩定增長。亮點之一是住房消費;亮點之二是居民的汽車消費;亮點之三是通信及電子產品的消費;亮點之四是節假日消費及旅遊消費。 不利因素 盡管目前經濟運行出現轉機,但經濟持續健康增長的基礎仍然不牢固、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經濟運行中存在深層次問題尚未解決。具體來看,2002年經濟運行存在以下不利因素: 1.世界經濟持續下滑,對我國經濟運行將產生不利影響。自從美國經濟去年第四季度急劇放慢以來,全球經濟陷入了疲軟的狀態。 美國經濟減速和瀕臨衰退,其內需必然萎縮,從而減少從其他國家的進口,對全世界各國的經濟增長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盡管美國政府採取了連續七次降息、減少稅負、增加財政支出等一系列措施,但仍未扭轉美國經濟下滑的局面。 日本經濟在陷入連續10年的經濟停滯後,受美國經濟持續下滑的影響再次陷入衰退之中。目前日本經濟仍在繼續惡化,短期內難有起色。 受美日經濟下滑的影響,原本被看好的歐洲經濟也出現了增長速度放慢、投資者信心不足、股市連連下挫等現象,其經濟運行的前景十分令人擔憂。預計今年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將從7.1%下降到5%左右。 我國受美國經濟增長急劇下滑的影響目前也充分顯現,自年初以來,外貿出口增長速度逐月減小,6月份出口出現了今年以來的第一次下降;今年7月份,工業增加值僅增長8.1%,為過去19個月以來的最低增幅;上半年工業出口交貨值增長速度比去年同期下降16.1個百分點。從發展來看,由於美國經濟短期內難以恢復,因此全球經濟仍將保持疲軟狀態,這對今年後期及明年我國經濟的健康、快速增長將產生不利影響。 2.下崗失業壓力有增無減,影響居民的收入預期與消費信心。目前,正在開展的事業單位改革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涉及到更大范圍下崗分流問題。一方面,地方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改革時引起的分流和崗位變化,幾乎對所有相關人員都會產生工作及心理上的影響,使其對即期消費更加謹慎,造成國家提高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工資以刺激消費的政策作用大減弱。另一方面,機關事業單位的下崗分流人員對社會其他部門和單位的就業造成強大的沖擊,引起更大范圍的就業問題,從而造成更大范圍的下崗預期和收入下降預期,最終將抑制全社會消費的增長。 3.城鄉經濟發展平衡。今年國家擴張的經濟政策關聯較大的城市經濟、工業經濟形勢有了較大改觀。但是,受政策和外需拉動較小的農村經濟、農業生產步履艱難,特別是由於2001年我國農業遭受大面積的乾旱影響,農業出現了大幅度的減產。受此影響,2001年我國農業增加值的增長的幅度也將降低。 從政策方面看,國家今年再次為國家公務員和國有事業單位職工長工資、提高城市的社會保障收入水平,但農村居民卻沒有享受到相應的待遇,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將不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和持續的快速增長。 4.制約民間投資回升的體制障礙尚未有效解決,投資對國債的依賴性依然較強。今年上半年,集體和個體投資僅分別增長8.7%和6.5%,仍明顯低於同期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投資增長15.1%的水平。民間投資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體制性障礙,如缺乏相應的金融支持和投資領域准入限制,缺乏專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使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加大。 5.企業發展的內在活力和創新能力不足,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微觀基礎尚不健全。盡管近兩年企業經濟效益有所改善,但企業效益明顯回升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擴大內需政策因素、國際油價上漲和國家調整部分商品價格等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企業在調整產品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方面的進展並不盡如人意。因此,經濟運行還沒有達到不需要大力度的積極財政政策調節就能自動保持年率7%以上的穩定增長態勢的轉折點。 6.結構調整進展緩慢、企業競爭力不強、社會風氣不良、腐敗現象普遍等影響經濟運行的深層次問題將在一定時期內制約經濟的發展,社會信心不足等問題仍將影響經濟持續健康快速增長。分析來看,2002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許多國際因素的不確定性,經濟運行環境難有大的改善,2002年經濟增長速度將維持2001年的水平或略有下降。

9.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歸根到底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解決環境問題,其本質就是一個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從遠古天然和諧,到近代工業革命時期的征服與對抗,到當代的自覺調整。

努力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文明,是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一矛盾運動和對立統一規律的客觀反映。

有些同志認為環保與經濟發展是對立的,認為要保護環境必然要犧牲經濟的發展。

這些年的實踐證明,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進的,可以達到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美國的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狀況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可資借鑒的範例。

(9)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一般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

保護人類的生存環境、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提出: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

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鐵路、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

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

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10. 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響社會主義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就其內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 ( 1 )生產要素的回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答 ( 2 )科學技術進步 ( 3 )勞動力數量的增長和素質的提高 影響經濟增長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 1 )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 ( 2 )符合經濟發展要求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 ( 3 )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產業政策、投資政策、人口政策等。還有就是就業率啊,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閱讀全文

與環境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