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對國產汽車有什麼影響
長期來看,充分的市場競爭將使長城、吉利等一線自主品牌真正成為具有全球版競爭力的企業。降低關權稅後,合資中高端車型降價壓力最大,經濟型車、自主品牌等壓力最小。
從整車來看,中國一線自主品牌將有望在競爭中成長為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
2017年中國汽車市場佔全球汽車總銷量的30%,從2005年以來中國新增銷量佔全球汽車市場的76%。當前中國擁有最先進的整車製造工廠和最成熟的汽車零部件產業鏈。任何脫離中國市場的合資品牌都將面臨市場份額下降的風險。
隨著中國自主品牌和汽車工業的崛起,競爭的放開是必然的趨勢。進口汽車關稅的降低對售價20萬元以下的車型影響有限,對20萬元以上的中高端車型有中期10%-20%的價格下行壓力。但是,充分的市場競爭將使一線自主品牌真正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未來中國一線自主品牌(上汽、廣汽、吉利、長城、長安)的市場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升。
㈡ 汽車對經濟的影響
中國汽車業對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
由於汽車產業的強大產業聯動效應和高新技術吸附性,它一直被許多國家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汽車產業通常被看作是國家製造業整體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的象徵,甚至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就一直大力扶持汽車產業的發展。40多年以來,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汽車產業理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戰略作用。
1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歷史考察
汽車產業對一個國家的實力增長具有戰略作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汽車產業都曾經或正在發揮其不可替代的戰略性影響力。
由於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非常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
當前,如果沒有強大的汽車產業,就不大可能具有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汽車產業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現在的客觀事實是,汽車產業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日本。
在經濟起飛時期,汽車產業往往成為許多國家的領頭產業。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都曾經經歷過這個過程。汽車產業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起過關鍵性作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經濟強有力的復甦,70年代日本的崛起,80年代韓國的成長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汽車產業的發展。
汽車產業作為許多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成為製造業增加值和資本形成的主要來源,並且聯動眾多相關產業和容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正是由於作為加速器的汽車產業的強力推進,這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才得以迅速完成工業化,為進入後工業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工業力量。
2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和表現
在工業化中期到進入後工業社會之前,一個國家實力的增強,尤其是大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汽車工業的發展水平。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發揮這樣的戰略作用,其主要原因在於汽車工業能夠直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2.1 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庫茨涅茨的相對國民收入理論,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並最終向技術或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各國的經濟實踐也證實了這一趨勢或規律。
從庫茲涅茨的研究結論來看,汽車(尤其是轎車)在主要國家(主要研究對象是1880-1948年的美國)的經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產業結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種作用的發揮來自於汽車工業能夠創造巨大的產值,因為汽車既是價值高的產品,又是批量大的產品。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也是資本和其他社會經濟資源向汽車工業集中及資本的密集程度大幅度提高的過程。
2.2 提高國家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汽車產業作為工業化時期的新興產業,為相關諸多產業的高效率發展樹立了先進生產方式的典範和提供了強大的聯動力,從而提高了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2.2.1 創造現代工業的兩種生產方式
汽車工業為現代工業製造系統創造了兩種先進的生產方式,其一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造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其二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創造的精益生產方式。大批量生產方式和精益生產方式分別使福特汽車公司和豐田汽車公司的競爭力得到巨大的提高,並很快在其他製造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從而促進了整個相關製造業系統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2.2.2 推進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
市場需求的要求不斷提高,它們主要表現為:安全、舒適、環保和輕巧。所以盡管汽車工業是一種傳統製造業,但是卻必須發展和應用各個時期的大量高新技術。由於汽車工業發展和應用高新技術的范圍廣、數量多、周期長和規模大,所以汽車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工業技術發展的「火車頭」和「領頭羊」,它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的「領航產業」。汽車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相關原材料革命,使新型原材料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促發了裝備製造業的革新,使各種自動化設備、數控機床、機器人和計算機以及信息和電子技術等得到廣泛的應用。
2.2.3 對相關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
汽車本身是一個結構非常繁雜的大宗耐用消費品。汽車工業不僅投資量大、規模經濟要求高,與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聯系密切,更為重要的是中間投入和價值量轉移的比重大。所以說,汽車工業的發展既依賴於相關部門,同時也對整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換句話說,汽車產業的投資具有某種乘數效應。
2.3 提供大量廣泛的就業機會
汽車工業能夠提供數量龐大、范圍廣泛的就業機會。汽車工業本身既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它的生產和使用對其他相關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由此就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尤其是相關產業。汽車及其相關產業的各個生產和管理環節所要求的工作技能都不一樣,所以就可以容納不同層次的勞動者。而且,隨著汽車產量的增加、使用的普及化和汽車產品的高科技化,汽車及相關產業所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的數量將越來越多,范圍將越來越廣。
3 汽車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戰略作用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來看,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個或幾個主要的消費熱點及其相應的主導產業支持其經濟的發展。消費熱點的不斷轉換,推動工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表明,「住」與「行」的消費是工業化時期的主導型消費熱點。其主導產業就是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機械製造業和建築業。其中前兩者主要對應於「行」的載體——汽車,後者主要對應於「住」的載體——住房。
3.1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經濟發展階段
根據產業經濟學理論,當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社會時,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就開始顯著下降。在後工業階段,國民經濟的動力源已經轉變為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如信息產業和生物工程產業。傳統的第二產業的競爭力強弱並不能夠直接反映後工業階段的國家國民經濟的實力大小。
從汽車產業對國家實力增長發揮作用的歷史考察來看,在一個國家完成基本的原始積累之後進入工業化階段,尤其是在從中期向最後階段的過渡直至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階段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個大國都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或者說汽車規模化生產和普及化消費。
3.2 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判斷標准主要有兩個:其一是人均GNP總量標准,其二是經濟結構標准。
綜合人均GNP指標和經濟結構指標來判斷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認為,盡管從某些單項指標來看,中國還沒有進入或已經完成工業化,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工業化初級階段末期和中級階段初期。而這一時期正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
3.3 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作用的現實條件
汽車工業是工業化階段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然而,到目前為止,汽車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戰略作用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事實上,從投資、工業、人力資源、市場條件及道路條件等方面來看,中國現在已經具備大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條件和現實基礎。
3.3.1 投資條件
汽車工業具有資本與技術密集和規模化的主要特徵。盡管中國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經濟指標相對來說都比較低。但是,總量指標大多居於國際前列。尤其是經過20多年的經濟改革與發展,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強大和穩固。
在現階段,從國內居民儲蓄和大部分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角度來看,中國具有龐大的投資能力,缺乏合適的投資機會或途徑。如果能夠把這些資本吸引到汽車產業,那麼就可以為它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本來源和堅實基礎。
3.3.2 相關工業條件
汽車產業的關聯度非常大。這一方面說明,汽車產業的發展能夠聯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許多相關產業的基礎性支撐,也就是說,汽車產業不可能「單兵獨進」,而必須依賴於強大的產業群才能有效地發展。
經過50多年的建設,我們不僅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且許多重要的工業品總產量都已躍居世界前列。與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規模化發展的歷史階段相比,無論是美國或德國等汽車先發國家,還是日本和韓國等後起國家,目前的中國都具有非常優越的工業化基礎。而且,經過20多年的對外開放和汽車生產的國產化活動,汽車工業已經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相關產業都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3.3.3 人力資源條件
目前中國的人力資源基本上能夠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從數量上來講,中國勞動力豐富,從質量或素質上講,經過改革開放,尤其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數量已經得到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大量國外企業在國內建立了眾多的投資企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本土專業人才。汽車行業內同樣如此。與此同時,近年來,眾多在汽車跨國公司國外分支機構中的華人技術和管理骨幹紛紛回國加入汽車行業。由此,中國的人力資源可以適應汽車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
3.3.4 市場條件
中國目前的轎車普及率和汽車擁有率都與現有人均收入水平相對應的指標水平相比要低得多。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市場競爭的激化,汽車品種明顯增加,汽車價格已經較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這兩年),消費環境也正在逐漸改善。2002—2003年期間出現了世界汽車工業史上少有增長爆發期,年增長率超過35%,轎車更是超過60%。2004年汽車產量突破500萬輛,從2002年到2004年3年期間,中國的汽車產量基本上是一年增加100萬輛,迅速成長為世界上第4大汽車生產國。
自去年年中以來,中國汽車發展速度雖然明顯減慢,但在2010年之前仍將會保持15%左右的增長速度,轎車普及率和汽車保有率將迅速上升就顯現出發展中大國的市場優勢。巨大(13億人口)、分層(地區、貧富、消費觀念差異明顯)的國內市場對汽車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①可以使產業鏈中的許多環節都能獲得規模經濟效應,由此大幅度降低成本;②可以為企業的各種層次和形式的競爭提供足夠的市場空間,由此加速優勝劣汰過程和培育差異化優勢。
3.3.5 道路條件
汽車與道路之間存在一種顯著的互動依存關系。世界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道路的建設。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公路建設有了一個非常大的發展。
90年代初開始實施「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高速公路、一級和二級公路)建設,以聯接所有1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及絕大部分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2004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185.6萬km,其中高速公路近3.42萬km。2005年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可達到195萬km,其中高速公路達到3.5萬km,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20.3km。
2004年1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確定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的布局形態,建設總里程大約為8.5萬km,覆蓋10多億人口,直接服務區域GDP佔全國總量的85%以上。2005年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全國農村公路建設規劃》,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農村公路投資達到1000億元,完善農村公路網體系。
中國的公路建設為汽車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每公里道路的汽車輛數(即道路汽車密度)來看,1997年的指標要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只高於印度和巴西。中國的道路狀況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和較大的潛力。
3.4 汽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
從經濟發展史的一般規律來看,汽車工業應該成為正處於工業化中級階段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導產業,並且將發揮其戰略作用。另外一方面,從當前的宏觀經濟發展狀態來看,迫切需要新的、強大的經濟增長點。所以,無論從歷史和現實,還是生產和消費來看,汽車工業都應該,並且可以成為推進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分析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過程,我們發現,一個國家一個完整的長期經濟增長過程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增長的加速期,第二個階段是增長的調整期,然後再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過程。這2個時期的切換主要基於經濟結構的變化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根據經濟發展史規律,一個國家在由「小康」階段向富裕階段過渡期間,汽車是其主導消費品。因此,現階段我國經濟的增長在相當長時間內要依靠汽車產業的發展和創新來維持。也就是說,汽車的大眾化或平民化消費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收入與汽車擁有率和轎車普及率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對照國際經驗,中國現階段的汽車擁有率和轎車普及率嚴重偏低。這已經顯著限制汽車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一方面,由於汽車進入家庭步伐的緩慢,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遭遇較大的障礙,進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總量的擴張;另外一方面,它延緩了城市化進程和城市功能結構的改善和延展,強化城鄉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
3.5 汽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
根據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一個國家的發展一般需要經歷3次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即耐用消費品(家用電器)、「住與行」革命和網路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都能夠把一國經濟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如果沒能利用好這樣的機會,那麼整個國民經濟就很難發展起來,甚至有可能被排除出世界主導經濟國家的行列。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利用世界產業的轉移和家用電器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迅速地發展了國民經濟,提升了國家經濟實力。下一階段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有賴於我們把握好汽車產業發展的契機。
如果我們認同汽車產業對當前和未來10年間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那麼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即這種龐大的汽車需求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滿足?
我們在汽車產業的發展模式上採取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幾乎全行業都外資化(合資、合作、技術許可)。中國的汽車產量規模已經很大,在2004年已經位居世界第4位。但是,這只是世界各大汽車公司(尤其是轎車領域)在中國的多個車間拼組成的大工廠而已。近年來,國內自主品牌企業的競爭力提高較快(其關鍵零部件也是進口),但是比重還是比較小。
現在,中國所產轎車的國產化率都比較高。也就是說,轎車的絕大部分零部件都在國內生產。從理論上講,這樣就可以發揮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戰略作用。通過合資合作方式生產當然要比純粹進口汽車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好。然而,它其實還是一種變相的「進口」,因為所謂的產品國產化,其實是指產品(主要是零部件)由國內企業生產,可這些國內企業還大都是合資合作企業。關鍵零部件還必須依賴於進口,因為即使是引進了20多年的上海大眾公司的主導產品——桑塔納轎車還沒有實現百分之百的國產化。為了搶占市場,國內各汽車企業不斷推出新車型。這些新車型幾乎都源於國外,其關鍵零部件來源於進口或國內的相關合資企業。國內資本企業只在其中分得了一小羹。
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必須自主發展中國汽車工業。當然,限於汽車工業的技術水平,我們目前還只能依賴於跨國汽車公司。但是,合資合作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只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盡快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這里所說的「自主」並不是指自我封閉式的自我開發,也不是要求國內資本企業生產全部汽車及其零部件,因為在經濟一體化和專業化分工日漸深化及汽車產業全球化的當代,企業和國家都要發揮其比較競爭優勢。我們現在不可能、不期望、也沒有必要對汽車產品進行完全的國產化,但是我們應該在汽車產業鏈的某些環節上創建比較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增加中國汽車產業的自主性。對於中國汽車企業來說,「自主」是指在學習跨國汽車公司的過程中掌握汽車產品生產的部分核心技術,培養「干中學」、「學中創」的組織慣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部分自主開發能力,從而掌握產業發展的部分主導權。
如果國內企業還是希望通過「傍大款」(跨國汽車公司)賺大錢,而不培養自主發展能力,那麼在加入WTO之後經濟日益開放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被這些「大款」所甩棄。因為隨著成本的上升,製造基地角色在世界范圍內不斷轉換,中國汽車企業最終就可能失去發展自身的機會,在汽車產業,整個中國就將演變為另外一個拉美。中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會因為缺乏系統性的產業聯動推進而長期陷入增長乏力的狀態。
㈢ 改革開放對中國汽車業發展的影響是什麼盡可能詳細,用經濟學解釋。
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百年夢想。我們要以自己行為與成績回報自己,家庭與祖國。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為中國下一個奇跡貢獻自己的力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有三十年了,它取得的巨大成就讓世人有目共睹。我們黨把社會主義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發展建設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並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緊密相連。
大約180年前,拿破崙曾經這樣說:中國是一個沉睡的巨人,一旦她醒來,整個世界將為之震撼,今天,全世界都注目著這樣一個事實:鄧小平理論已經真正喚醒了東方巨龍。30年,中國的命運發生巨大的轉折。改革開放,是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封閉的國門從此打開,一個古老的民族,走上了偉大復興之路。30年堅冰化解,萬物回春,各項建設全面升溫;30年,是一次次觀念的變化,是一次次思想的解放。
滾滾歷史長河,歷代煙雨之中,抬眼望去,那些璀璨的光輝仍在閃耀,正是這些凝聚成我們民族的驕傲,帶我們流過幾千年的文明,稱為我們的脊樑。
2008年,中國迎來改革開放30年,也是中國汽車工業奠基55周年。回首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曲折歷史,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中國汽車工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通過艱苦努力,建立了完整的、獨立自主的汽車工業體系。而改革開放後的30年裡,在逐步走向市場經濟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汽車工業以突飛猛進的速度取得了讓全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
30年間中國汽車行業經歷了從10萬輛到接近1000萬輛的爆發式增長。
從1956年第一輛解放汽車下線開始,中國汽車工業開始了從無到有、初步發展的階段。從1956年到1976年20年間,中國汽車業以「出汽車、出人才」為目標發展得還算順利,但由於當時國力不強,發展速度是比較緩慢的。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10年間,汽車工業也沒有擺脫動亂的影響,汽車工業水平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了下滑。到了文革末期,汽車的生產狀態仍然是「有多少鑄件造多少車」。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汽車工業的生產銷售形式是:計劃經濟把汽車產品作為生產資料,國家相關部門有計劃按比例分配生產任務,脫離實際,與現在相比,那個時候的汽車廠廠長好當多了。
1978年12月,國家開始改革開放,從「以經濟建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逐漸由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是逐步的。當時「計劃經濟」的烙印仍然很深,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計劃經濟的優越性仍然被強調。
進入改革開放30年之後的新時代,汽車工業也開始迎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1984年上海大眾開始的合資成為中國汽車業發展的重要分水嶺,改革開放結束了長達多年的「引進還是購買車型」的爭論,拉開合資時代的大幕,引進合資階段的典型特徵為「拿來主義」,合資進程為中國汽車的技術引進、吸收以及培育人才,北京現代就是其中的一員,這給中國汽車工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技術換市場」的合資建設大大縮短了中國汽車接軌全球的步伐。
在這期間,中央對汽車行業實施的下放企業、政企分開、對外合作、引進技術等政策的成果開始顯現,1990年速度開始加快。但由於政策上的約束和跨國公司的技術壁壘,中國汽車業發展緩慢,由此,中國人自主造車的夢想愈加強烈,但在沒有技術背景和人才隊伍的前提下,引進、消化、吸收外國產品及技術成為模仿創新階段的典型特徵。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徹底完成了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1994年7月,《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頒布實施,這是中國汽車工業的第一部行業法規,也是政府出台的中國工業領域第一部行業法規。這部法規闡明了政策目標和發展重點、產品認證和產業組織、產業技術、投資融資、利用外資、進口管理、出口管理、國產化等各項政策,以及產業規劃與項目管理,對汽車行業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進入21世紀,市場需求的變化使中國汽車業迎來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了在全面開放環境中迅速發展的新時代,整車研發、核心零部件技術的掌握成為自主創新階段的重要特徵。
在90年代後期,轎車工業逐漸成為中國汽車業發展的重點。2003年開始,以奇瑞汽車為首,包括吉利汽車、華晨汽車以及新進的比亞迪汽車等在內的自主品牌,在短時間內形成了自主研發能力和研發體系,建立起最基礎的生產製造、技術研發以及銷售服務體系。
從總體上看,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汽車工業的快速發展。如果沒有改革開放,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回顧改革開放30年的汽車工業,可以得到下面幾點啟示:
首先,汽車工業的興衰,與黨的方針、路線、歷史背景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汽車工業不可能擁有這種快速發展的條件。回顧整個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歷史,「一五」期間和改革開放後,中國汽車業發展得都很好,這與黨的方針政策有很大的關系。
其次,改革開放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打破了市場封閉狀態。汽車行業大批地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加快了汽車行業的基礎經濟建設,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在改革開放中,特別是對外合資合作當中,容易引起一些企業的領導層出現依附的傾向。因為自主開發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積累,並有一定的風險。相比之下,引進國外的原型車,在中國組裝最省事,並且收益頗豐。這樣長期下來,就形成對外資公司習慣性地依附。這種傾向極易使企業忽視自主研發的重要性。近兩三年,國家明確提出,要搞自主創新,要建設創新型國家。各種引導、輿論對汽車企業的自主創新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又省事又賺錢的吸引力仍然很大,自主開發並不容易。這種情況歸根結底是利益所至,克服這種傾向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
再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引入了一種競爭的體制。事實證明,只有競爭才能夠有利推動企業和個人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搞經營,調整產品結構,開發市場需要的產品,如果沒有競爭就沒有了動力。
最後,改革開放確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除了成績,還要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應該看到,目前我國汽車工業仍然面臨著艱巨的挑戰。
到目前為止,汽車行業在核心技術的掌握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還是很大的,一些產品仍然依賴進口。比如汽車電子、自動變速箱、柴油機供油系統、安全控制系統等,這些需要再學習、再創新,下苦功,慢慢積累。
與此同時,能源、資源環境對汽車行業的制約正越來越大。尋求新的替代能源,既是挑戰也是機遇。而在能源節約上,仍然有很大潛力可挖,比如內燃機的改進、使車輛的輕量化、小型化,都是節能減排的有效手段。汽車數量的急劇增加使得人、車和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汽車社會的提前膨脹也讓諸多弊端提前暴露。
與全球其它領先的汽車公司相比,創立於1967年的現代汽車歷史很短。但它的歷程卻濃縮了汽車產業的發展史,它從建立工廠到能夠獨立自主開發車型用了18年。2000年,現代汽車在中國設立了現代、起亞「中國本部」,著力開拓中國市場。2002年現代汽車與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合資建立了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
北京現代通過將和國際接軌的價格、產品技術,帶到中國市場,讓中國消費者受益,使產業升級。其中,伊蘭特更是以其實用、好用、經濟的特點,樹立了中國家轎的新標桿。多次獲得「年度中國理想家用車」和「年度性價比更優車型」。目前,伊蘭特的銷量已經超過65萬輛,是國內汽車產品中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這一銷量的車型。在由伊蘭特領銜的「新三樣」和「老三樣」旗幟下,家轎日益走進普通家庭。同樣在伊蘭特的拉動作用下,一部中級家用轎車的價格由開始的在12萬元左右,而到現在已經進入8萬元區間。
2000年,現代汽車在中國設立了現代、起亞「中國本部」,著力開拓中國市場。目前公司在國內已開設了60多個服務網點,供應車輛修理設備和正統零部件。更重要的而是,2002年現代汽車與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合資建立了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北京現代從建廠以來,從只生產一種車型到現在五種車型的混合生產,又從五萬輛的飛速生產到三十萬輛的佳績,這都是一個僅建廠六年的企業所無法比擬的。作為一家合資企業,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以「追求卓越品質,創造幸福生活」為企業宗旨,重技術、強管理、講效率,並且得到了國家相關部委和北京市的全力支持。目前,現代索納塔和伊蘭特轎車銷售較好,伊蘭特更是取得月銷售1.3萬輛的佳績。
隨著中國入世承諾的不斷兌現,中國汽車產業也面臨更嚴峻的競爭和空前機遇。入世過渡期完成,已經成長為汽車大國的中國,迫切需要向汽車強國轉換。而北京現代面臨市場和自身發展變數,不斷創新、調整。從2006年開始,北京現代開始把界業賦予其的「北京現代速度」,有意識地向「北京現代效率」轉化,逐步開啟了其深層戰略調整
種種跡象表明,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正以良好的勢頭穩步前進,我堅信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定能蒸蒸日上。作為企業的一名員工,我看到了公司汽車行業發展的遠大前景,這更加讓我堅定了提高專業技能水平的決心和信心,今後我一定會更加努力地學習,彌補各方面的不足,打下堅實的工作基礎,與北京現在一起共創輝煌!
㈣ 經濟對汽車的影響
由於汽車產業的強大產業聯動效應和高新技術吸附性,它一直被許多國家看作是發展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汽車產業通常被看作是國家製造業整體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的象徵,甚至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就一直大力扶持汽車產業的發展。40多年以來,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在當前經濟發展階段,汽車產業理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戰略作用。
1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歷史考察
汽車產業對一個國家的實力增長具有戰略作用。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汽車產業都曾經或正在發揮其不可替代的戰略性影響力。
由於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非常重視汽車產業的發展。
當前,如果沒有強大的汽車產業,就不大可能具有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汽車產業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現在的客觀事實是,汽車產業發達的國家,同時也是經濟實力強大的國家,如美國、德國和日本。
在經濟起飛時期,汽車產業往往成為許多國家的領頭產業。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都曾經經歷過這個過程。汽車產業為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起過關鍵性作用。
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經濟尤其是德國經濟強有力的復甦,70年代日本的崛起,80年代韓國的成長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汽車產業的發展。
汽車產業作為許多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成為製造業增加值和資本形成的主要來源,並且聯動眾多相關產業和容納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正是由於作為加速器的汽車產業的強力推進,這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才得以迅速完成工業化,為進入後工業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工業力量。
2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和表現
在工業化中期到進入後工業社會之前,一個國家實力的增強,尤其是大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汽車工業的發展水平。汽車工業之所以能夠發揮這樣的戰略作用,其主要原因在於汽車工業能夠直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2.1 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庫茨涅茨的相對國民收入理論,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並最終向技術或知識密集型產業轉換。各國的經濟實踐也證實了這一趨勢或規律。
從庫茲涅茨的研究結論來看,汽車(尤其是轎車)在主要國家(主要研究對象是1880-1948年的美國)的經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產業結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種作用的發揮來自於汽車工業能夠創造巨大的產值,因為汽車既是價值高的產品,又是批量大的產品。汽車工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也是資本和其他社會經濟資源向汽車工業集中及資本的密集程度大幅度提高的過程。
2.2 提高國家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汽車產業作為工業化時期的新興產業,為相關諸多產業的高效率發展樹立了先進生產方式的典範和提供了強大的聯動力,從而提高了整個製造業系統的生產效率。
2.2.1 創造現代工業的兩種生產方式
汽車工業為現代工業製造系統創造了兩種先進的生產方式,其一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創造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其二是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創造的精益生產方式。大批量生產方式和精益生產方式分別使福特汽車公司和豐田汽車公司的競爭力得到巨大的提高,並很快在其他製造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從而促進了整個相關製造業系統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2.2.2 推進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
市場需求的要求不斷提高,它們主要表現為:安全、舒適、環保和輕巧。所以盡管汽車工業是一種傳統製造業,但是卻必須發展和應用各個時期的大量高新技術。由於汽車工業發展和應用高新技術的范圍廣、數量多、周期長和規模大,所以汽車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工業技術發展的「火車頭」和「領頭羊」,它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的「領航產業」。汽車工業的發展推動了相關原材料革命,使新型原材料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促發了裝備製造業的革新,使各種自動化設備、數控機床、機器人和計算機以及信息和電子技術等得到廣泛的應用。
2.2.3 對相關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
汽車本身是一個結構非常繁雜的大宗耐用消費品。汽車工業不僅投資量大、規模經濟要求高,與國民經濟的許多部門聯系密切,更為重要的是中間投入和價值量轉移的比重大。所以說,汽車工業的發展既依賴於相關部門,同時也對整個工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換句話說,汽車產業的投資具有某種乘數效應。
2.3 提供大量廣泛的就業機會
汽車工業能夠提供數量龐大、范圍廣泛的就業機會。汽車工業本身既是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一種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它的生產和使用對其他相關產業具有強大的聯動效應,由此就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尤其是相關產業。汽車及其相關產業的各個生產和管理環節所要求的工作技能都不一樣,所以就可以容納不同層次的勞動者。而且,隨著汽車產量的增加、使用的普及化和汽車產品的高科技化,汽車及相關產業所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的數量將越來越多,范圍將越來越廣。
3 汽車產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戰略作用
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來看,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個或幾個主要的消費熱點及其相應的主導產業支持其經濟的發展。消費熱點的不斷轉換,推動工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表明,「住」與「行」的消費是工業化時期的主導型消費熱點。其主導產業就是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機械製造業和建築業。其中前兩者主要對應於「行」的載體——汽車,後者主要對應於「住」的載體——住房。
3.1 汽車產業發揮戰略作用的經濟發展階段
根據產業經濟學理論,當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社會時,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就開始顯著下降。在後工業階段,國民經濟的動力源已經轉變為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如信息產業和生物工程產業。傳統的第二產業的競爭力強弱並不能夠直接反映後工業階段的國家國民經濟的實力大小。
從汽車產業對國家實力增長發揮作用的歷史考察來看,在一個國家完成基本的原始積累之後進入工業化階段,尤其是在從中期向最後階段的過渡直至完成工業化進入後工業階段的過程中,幾乎每一個大國都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汽車產業的迅速發展,或者說汽車規模化生產和普及化消費。
3.2 中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判斷標准主要有兩個:其一是人均GNP總量標准,其二是經濟結構標准。
綜合人均GNP指標和經濟結構指標來判斷中國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認為,盡管從某些單項指標來看,中國還沒有進入或已經完成工業化,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工業化初級階段末期和中級階段初期。而這一時期正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
3.3 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戰略作用的現實條件
汽車工業是工業化階段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然而,到目前為止,汽車工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戰略作用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事實上,從投資、工業、人力資源、市場條件及道路條件等方面來看,中國現在已經具備大力發展汽車工業的條件和現實基礎。
3.3.1 投資條件
汽車工業具有資本與技術密集和規模化的主要特徵。盡管中國目前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經濟指標相對來說都比較低。但是,總量指標大多居於國際前列。尤其是經過20多年的經濟改革與發展,中國的經濟實力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強大和穩固。
在現階段,從國內居民儲蓄和大部分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角度來看,中國具有龐大的投資能力,缺乏合適的投資機會或途徑。如果能夠把這些資本吸引到汽車產業,那麼就可以為它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本來源和堅實基礎。
3.3.2 相關工業條件
汽車產業的關聯度非常大。這一方面說明,汽車產業的發展能夠聯動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另外一方面也說明,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其他許多相關產業的基礎性支撐,也就是說,汽車產業不可能「單兵獨進」,而必須依賴於強大的產業群才能有效地發展。
經過50多年的建設,我們不僅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而且許多重要的工業品總產量都已躍居世界前列。與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規模化發展的歷史階段相比,無論是美國或德國等汽車先發國家,還是日本和韓國等後起國家,目前的中國都具有非常優越的工業化基礎。而且,經過20多年的對外開放和汽車生產的國產化活動,汽車工業已經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相關產業都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3.3.3 人力資源條件
目前中國的人力資源基本上能夠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從數量上來講,中國勞動力豐富,從質量或素質上講,經過改革開放,尤其近些年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數量已經得到了較大幅度的增加。在對外開放過程中,大量國外企業在國內建立了眾多的投資企業,培養了大批高素質本土專業人才。汽車行業內同樣如此。與此同時,近年來,眾多在汽車跨國公司國外分支機構中的華人技術和管理骨幹紛紛回國加入汽車行業。由此,中國的人力資源可以適應汽車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
3.3.4 市場條件
中國目前的轎車普及率和汽車擁有率都與現有人均收入水平相對應的指標水平相比要低得多。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市場競爭的激化,汽車品種明顯增加,汽車價格已經較大幅度下降(尤其是這兩年),消費環境也正在逐漸改善。2002—2003年期間出現了世界汽車工業史上少有增長爆發期,年增長率超過35%,轎車更是超過60%。2004年汽車產量突破500萬輛,從2002年到2004年3年期間,中國的汽車產量基本上是一年增加100萬輛,迅速成長為世界上第4大汽車生產國。
自去年年中以來,中國汽車發展速度雖然明顯減慢,但在2010年之前仍將會保持15%左右的增長速度,轎車普及率和汽車保有率將迅速上升就顯現出發展中大國的市場優勢。巨大(13億人口)、分層(地區、貧富、消費觀念差異明顯)的國內市場對汽車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①可以使產業鏈中的許多環節都能獲得規模經濟效應,由此大幅度降低成本;②可以為企業的各種層次和形式的競爭提供足夠的市場空間,由此加速優勝劣汰過程和培育差異化優勢。
3.3.5 道路條件
汽車與道路之間存在一種顯著的互動依存關系。世界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道路的建設。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公路建設有了一個非常大的發展。
90年代初開始實施「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高速公路、一級和二級公路)建設,以聯接所有1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及絕大部分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2004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185.6萬km,其中高速公路近3.42萬km。2005年全國公路通車總里程可達到195萬km,其中高速公路達到3.5萬km,公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20.3km。
2004年1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確定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的布局形態,建設總里程大約為8.5萬km,覆蓋10多億人口,直接服務區域GDP佔全國總量的85%以上。2005年2月國務院審議通過《全國農村公路建設規劃》,計劃在「十一五」期間,國家對農村公路投資達到1000億元,完善農村公路網體系。
中國的公路建設為汽車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從每公里道路的汽車輛數(即道路汽車密度)來看,1997年的指標要遠遠低於發達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也只高於印度和巴西。中國的道路狀況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和較大的潛力。
3.4 汽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
從經濟發展史的一般規律來看,汽車工業應該成為正處於工業化中級階段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主導產業,並且將發揮其戰略作用。另外一方面,從當前的宏觀經濟發展狀態來看,迫切需要新的、強大的經濟增長點。所以,無論從歷史和現實,還是生產和消費來看,汽車工業都應該,並且可以成為推進當前國民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分析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過程,我們發現,一個國家一個完整的長期經濟增長過程一般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增長的加速期,第二個階段是增長的調整期,然後再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過程。這2個時期的切換主要基於經濟結構的變化或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根據經濟發展史規律,一個國家在由「小康」階段向富裕階段過渡期間,汽車是其主導消費品。因此,現階段我國經濟的增長在相當長時間內要依靠汽車產業的發展和創新來維持。也就是說,汽車的大眾化或平民化消費是不可逾越的必經階段。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收入與汽車擁有率和轎車普及率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對照國際經驗,中國現階段的汽車擁有率和轎車普及率嚴重偏低。這已經顯著限制汽車產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說明:一方面,由於汽車進入家庭步伐的緩慢,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遭遇較大的障礙,進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總量的擴張;另外一方面,它延緩了城市化進程和城市功能結構的改善和延展,強化城鄉二元的社會經濟結構。
3.5 汽車產業對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戰略作用的方式
根據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可以發現,一個國家的發展一般需要經歷3次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即耐用消費品(家用電器)、「住與行」革命和網路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都能夠把一國經濟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如果沒能利用好這樣的機會,那麼整個國民經濟就很難發展起來,甚至有可能被排除出世界主導經濟國家的行列。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利用世界產業的轉移和家用電器消費革命和與之相隨的產業結構升級,迅速地發展了國民經濟,提升了國家經濟實力。下一階段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有賴於我們把握好汽車產業發展的契機。
如果我們認同汽車產業對當前和未來10年間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作用,那麼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明確,即這種龐大的汽車需求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滿足?
我們在汽車產業的發展模式上採取了「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幾乎全行業都外資化(合資、合作、技術許可)。中國的汽車產量規模已經很大,在2004年已經位居世界第4位。但是,這只是世界各大汽車公司(尤其是轎車領域)在中國的多個車間拼組成的大工廠而已。近年來,國內自主品牌企業的競爭力提高較快(其關鍵零部件也是進口),但是比重還是比較小。
現在,中國所產轎車的國產化率都比較高。也就是說,轎車的絕大部分零部件都在國內生產。從理論上講,這樣就可以發揮汽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戰略作用。通過合資合作方式生產當然要比純粹進口汽車對於國民經濟的影響好。然而,它其實還是一種變相的「進口」,因為所謂的產品國產化,其實是指產品(主要是零部件)由國內企業生產,可這些國內企業還大都是合資合作企業。關鍵零部件還必須依賴於進口,因為即使是引進了20多年的上海大眾公司的主導產品——桑塔納轎車還沒有實現百分之百的國產化。為了搶占市場,國內各汽車企業不斷推出新車型。這些新車型幾乎都源於國外,其關鍵零部件來源於進口或國內的相關合資企業。國內資本企業只在其中分得了一小羹。
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必須自主發展中國汽車工業。當然,限於汽車工業的技術水平,我們目前還只能依賴於跨國汽車公司。但是,合資合作並不是最終目的,我們只是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盡快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這里所說的「自主」並不是指自我封閉式的自我開發,也不是要求國內資本企業生產全部汽車及其零部件,因為在經濟一體化和專業化分工日漸深化及汽車產業全球化的當代,企業和國家都要發揮其比較競爭優勢。我們現在不可能、不期望、也沒有必要對汽車產品進行完全的國產化,但是我們應該在汽車產業鏈的某些環節上創建比較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增加中國汽車產業的自主性。對於中國汽車企業來說,「自主」是指在學習跨國汽車公司的過程中掌握汽車產品生產的部分核心技術,培養「干中學」、「學中創」的組織慣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部分自主開發能力,從而掌握產業發展的部分主導權。
如果國內企業還是希望通過「傍大款」(跨國汽車公司)賺大錢,而不培養自主發展能力,那麼在加入WTO之後經濟日益開放的過程中就很有可能被這些「大款」所甩棄。因為隨著成本的上升,製造基地角色在世界范圍內不斷轉換,中國汽車企業最終就可能失去發展自身的機會,在汽車產業,整個中國就將演變為另外一個拉美。中國的國民經濟的發展也會因為缺乏系統性的產業聯動推進而長期陷入增長乏力的狀態。
㈤ 世界金融危機對中國的汽車行業有哪些方面的影響呢應該怎麼應對呢
2007年8月開始於美國的次貸危機,最終演變為全球的金融危機-金融風暴-金融海嘯…目前在歐美等國,金融危機正往實體經濟蔓延,初步顯露出演變為經濟危機的徵兆。歐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管理委員會委員今年7月 14日表示,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深度和持續時間仍然不能確定。
可以說,人們對於此次危機的認識普遍存在不足,准備不夠充分,因而使危機的影響范圍和影響程度都在不斷的擴大和加深。國內各行業對於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也在逐步得到重視,紛紛作出研判和調查應對。汽車行業作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行業,在此次危機中將遭遇到什麼樣的影響,得到世界各國政府及各汽車生產企業或關聯產業的極大關注。
一、 金融危機如何影響中國汽車行業?
1、使國民經濟由外向型轉為內需型------影響汽車產品的出口。
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金融研究院院長何世紅認為,「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放緩,其嚴重波及中國出口製造業。。。而隨著這些國家消費需求的大幅放緩,中國出口必然受到影響。
奇瑞、長安、長城、華晨等車企也在9月份遭遇了近幾年來的出口最低谷,對出口嚴重依賴的自主品牌開始進入「嚴冬」。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供的海關進出口數據顯示,2008年前三季度,汽車整車出口增幅較上年同期有所減緩,截至9月底,汽車共出口55.75萬輛,同比增長34.71%,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29.30個百分點;出口金額76.01億美元,同比增長58.39%,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58.45個百分點。其中, 9月,汽車整車出口4.96萬輛,環比下降13.77%,同比下降15.70%,與8月相比,同比降幅進一步加大
2、緊縮政策及基礎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生產企業成本增加、資金短缺
受原來經濟發展過快的影響,國家採取的一系列的緊縮財政政策,加上基礎原材料價格的普遍上漲,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重卡和大客一般自重都在3噸以上,因此所需要鋼材會比轎車更多一些。鋼鐵漲價後,每輛進料成本將上升3000元至5000元以上,而這樣的造車成本,對一直以售價低廉為主要競爭手段的國內商用車製造業來說,將帶來致命的打壓。
「原材料漲得太離譜了,我們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高檔汽車還有一定的降價空間,但我們的價格已經無法再降了。" 吉利汽車董事長李書福曾這樣描述今年以來鋼價上漲對經濟型轎車的影響,他認為,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使本來利潤就微薄的經濟型轎車生產廠家的利潤已趨於零,再也無法消化來自汽車業上游的壓力。
由於大部分零部件企業都以鋼材作為主要生產原料,但鋼材用量比重不一,鋼價的上漲對成本的影響程度不同。「對於產品技術含量較高,有一定市場定價能力的零部件企業來說,可以轉嫁部分成本上升壓力,而較多的零部件企業則將承擔鋼材漲價的負擔,無法向下游整車企業轉移成本,其經營環境將惡化。」 專業人士如是分析。
3、經濟形勢惡化消費政策調整------消費需求萎縮結構變化
金融危機來得太突然,發展勢頭已經超過大多數人的想像,短短半年多的時間,絕大多數經濟體都遭受重創,而按照一般經濟規律,當人們普遍對未來經濟前景感到悲觀和不確定的時候,人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減少各種不必要的消費開支,以防範可能的失業和收入減少的風險,以求渡過難關。汽車消費就是其中的大頭,這在全球多個經濟發達地區尤其表現突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美國今年前10個月,汽車銷量總計1090萬輛,比去年同期減少近200萬輛,銷量同比降幅達14.6%,而10月份美國本土汽車銷量僅為83.8萬輛,同比降幅高達32%,為1991年1月以來最低月度銷量。
豐田汽車就在11月21日宣布,由於受經濟危機拖累,世界主要汽車市場消費需求下滑,豐田將在日本本土裁員3000名。無獨有偶,日產也在早先發布將縮減20萬輛產量,同時全球范圍內裁員3500名,並將本財政年度的盈利預期下調65.9%的報告幾乎是同時,豐田、本田、三菱、日野和馬自達也都相繼發布了嚴重的業績下滑預告
出身外貿行業的汽車評論人鍾師認為:「美國金融危機引發的連鎖反應,最終也會影響到國內汽車市場的需求量負向變化。」近期來中國車市銷量的下滑,已經加劇了全球需求頹勢。
為應對這次危機,中國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計劃,就汽車行業而言,如小排量消費稅改革,燃油稅改革、危機對收入預期、消費心理影響等等,也使汽車的消費需求結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新華信汽油價格對汽車消費需求的影響調查)
4、中國成為國際汽車行業的「避風港」------競爭進一步加劇
由於國外汽車巨頭均認為,中國汽車市場在今年和明年都將是最好的時光,很多跨國汽車公司加快了在華建廠的速度。跨國公司的這一舉措的直接結果就是,10萬元以下的合資品牌汽車大量上市,這對國內汽車自主品牌的沖擊巨大,使過去不少國內自主品牌汽車的價格優勢不再明顯。
汽車評論人賈新光認為,在遭受金融危機重創之後,國際汽車巨頭將加緊對中國市場的爭奪。通用汽車公司主管產品研發的副董事長鮑勃·盧茨再次出現在上海。盧茨此次上海之行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約見中國媒體,闡釋通用在中國未來的產品戰略。這再次凸顯在北美市場持續虧空的情況下,通用希望在中國市場獲得更大發展以彌補北美市場損失的願景。
而在此次金融風暴中,受損較小的大眾和豐田,可能將從中國市場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大眾已經通過奧運營銷整合了旗下在華合資企業,降低成本並提高國產化率,預計今年在華銷量將突破100萬輛,完成奪金之夢
從前10個月的市場份額變動看,1.0L及其以下和1.0-1.6L的比例有提升。1.0-1.6L轎車是目前的黃金排量車型, 市場上銷售的CKD組裝車,也集中在1.0-1.6L這個黃金排量上,較上月增長100.0%;與上年同月比,增長高達725.0%;與上年前10個月同比,增長150.17%。國內生產的外資品牌和外資品牌在國內組裝,同時爭奪A級轎車、普通級轎車市場,使原先具有優勢的這個排量區間的自主品牌轎車,遭到空前的狙擊。
二、 影響的顯現與影響周期
1、影響現在已逐步顯現 09年加劇
國際知名的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公司近日發布報告稱,通過對400多家在全球開展業務的汽車生產商的財務和績效指標(2001年至2007年間)的調研分析,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球汽車生產商面臨的壓力日益加大,許多表現不佳的汽車生產商將因此一蹶不振,公司合並、破產將會頻繁出現。當然,發出此項警告的還有權威汽車調研機構J.D.Power。
J.D. Power稱,2009年將是全球汽車企業在次貸危機和金融風暴中經歷「徹底坍塌」的時期。同時,J.D.Power預計,2009年美國輕型車輛的銷量將跌至1320萬輛,比預期的1360萬輛少40萬輛。此外,北美車企恢復期將延長至18個月以後。 「2008年全球汽車行業已經經歷了下滑的陣痛,2009年市場將面臨『徹底坍塌』。」J.D. Power預測部門執行董事Jeff Schuster表示,「不過,不論哪個國家和地區都逃不過這場劫難,成熟的市場會比發展中的市場緊縮程度更甚。」
羅蘭·貝格稱,當前的金融危機將使汽車行業遭受重創,許多表現不佳的汽車生產商將因此一蹶不振,公司合並、破產將會頻繁出現。
2、影響周期:2年左右
現在紐約大學的前國家財政部官員Nuriel Rubini,斷稱之為衰退,並預測衰退將會持續18個月或有可能達24個月之久,包括超過4%的經濟輸出累積的下降,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全球化浪潮已經使得每個行業的利益都在各地聯為一體,所以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其他行業,都會被這場危機席捲。據悉,預計美國經濟會在2011年左右逐步企穩,但是要重新恢復增長估計會在2013年甚至更遠的未來。所以,現在很難判斷這將對汽車行業影響多深,至少從目前來看,指望在2010年汽車工業重新駛上軌道的願望略顯渺茫。
國內汽車行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危機將持續1-2年。
三、金融危機對中國汽車行業影響有多大?
1、08年的汽車總銷量難以突破1000萬
中汽協發布的10月產銷量數據顯示,中國08年產銷1,000萬輛的目標已無法實現,全國乘用聯秘書長饒達表示,車市目前仍無回暖現象,預計汽車市場在第四季度或將繼續負增長。
據上海證券報11月12日報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10月份產銷量數據顯示,2008年10月,汽車產銷量較上月繼續下降,其中商用車降幅較為明顯。前10月,產銷量同比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增速繼續呈現溫和回落態勢。由於前10個月國內汽車總銷量尚未達到800萬輛,08年沖刺1,000萬輛目標的預期已提前落空。
2、09汽車增長率約為5%
J.D.Power日前調低了對中國市場的預期,對中國今年的乘用車銷量預期從先前的595萬輛調降至580萬輛,較2007年增長6.7%,而中國汽車市場去年的增幅為24%。J.D.Power預計,2009年中國乘用車需求僅會小幅增至588萬輛。此外,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和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預測,全球信貸危機以及經濟低迷將拖慢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腳步,2008年國內車市的增長有可能僅為5%至6%,並且在2009年可能會出現負增長。
來自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報告認為,國內乘用車嚴重超前消費造成的市場超高速增長期已結束。該報告認為,從2008年開始,中國乘用車市將告別20%以上的增長。預計從2009年至2015年,乘用車市場的年增長率都將徘徊在5%至10%之間。
美林(Merrill Lynch)11月13日發布汽車行業報告,美林目前預計08年中國汽車單位增長將達到9%(低於此前預期的18%)。美林的經濟學家還將09年中國GDP增長預期由9.2%下調至8.6%。美林認為中國09年汽車市場將年降4%,其中PV(乘用車)汽車下跌6%,CV(商用車)汽車增長持平。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認為中國汽車市場增幅往往略高於GDP增幅,預計明年汽車市場增幅會在9%。在2009年汽車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明年的汽車市場增速會在個位數。
出席12月1至2日在武漢舉行的第七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高峰會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也認為,明年我國汽車產業將呈一個先抑後揚的增長態勢,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其全年增速將高於GDP增長。
3、危機逐步擴大或轉嫁到配件供應及經銷商
徐長明認為,當市場的壓力向汽車產業鏈的上下游擠壓時,汽車零配件企業、經銷商和整車製造企業將會按先後順序受到沖擊。零配件商將會以競相壓價的形式競爭,一些企業難以維系會率先倒閉;接下來倒閉的是經營不善的經銷商;最後是整目前國內的汽車經銷商,配套供應商這些處於汽車產業上下游的企業。
四、危機中的中國車企的「危」與「機」
三次金融危機 給汽車業帶來的重創與機遇 :第一階段是上世紀30年代在二戰開始之時,世界經濟危機重創北美汽車業,大批中小車廠倒閉,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伺機推出一批以V8發動機為主的流線型設計產品,受到市場歡迎,遂成為底特律「三巨頭」,雄霸世界車市;第二階段開始1978年底,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時間長,且波及范圍廣,引發汽車業蕭條。而在高油價下,以生產小型車為主的日系品牌開始受到追捧,日本汽車於1980年首次擊敗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第三階段於2008年~?今時今日,油價跌宕起伏、美國次貸危機,來勢迅猛,誰又會成為本輪的大贏家?這次危機給中國汽車行業帶來了什麼?中國汽車行業該如何應對這次危機?
1、 危之一車企減產、裁員、利潤下降。。。。。。
受危機影響,數據顯示,1-10月份,銷量排名前十位的廠家都不能完成年初定下的銷售目標的可能性。在此情況下,部分廠家明智地選擇了調低產銷目標的方法。中國最大的汽車企業集團上汽亦在日前發布第三季度財務公告,稱其前三季度凈利潤下滑超過了四成。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243.28億元,同比下降6.0%,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2.61億元,同比下降77.7%,盈利水平下降幅度超出市場預期。該公告還表明:「未來幾個季度將是公司比較困難的時期。低迷的市場環境不僅給公司本部和南汽集團的自主品牌乘用車業務的市場表現帶來困難,而且給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上海通用和上海大眾的盈利持續增長也設置了障礙。」 而一條奇瑞將裁員5000人的傳聞,引發了擔憂無數———同樣的蕭條是否將蔓延到中國整個汽車行業。
2、危之二 出口影響最大
徐長明分析,美國的這場金融危機對中國市場主要是以間接影響、連鎖反應的方式起作用。首先,出口會受到很大阻力。我國整車出口到美國的數量很少,但零部件很多,美國人的汽車購買力下降,勢必影響我國零部件出口。如果金融危機再加深、蔓延,對能源價格、資源型產品的沖擊更大,比如俄羅斯、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受到的影響更大,而這些國家是我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市場。由此可見,出口對汽車產業的拉動作用不會那麼明顯了。
國內的各個企業的出口業務也確實受到了制約:天津一汽近兩年出口的主力車型威志原本今年定的出口計劃是20000輛,但到現在只實現了10000輛;華晨汽車在出口之路上不得不做出新動作,推出第六代金杯海獅,並直接推向今年的出口市場,希望能通過新產品拉動日益放緩的出口市場;以SUV和皮卡出口為主的長城計劃下調年初的出口計劃,從全年7萬輛下降到6萬輛。
3、危之三 對危機認識不足、准備不足、措施無力。
「與歐美相比,經濟相對封閉、全球經濟融入程度並不深的中國,對危機反應滯後是必然的。」東風日產銷售本部副總部長陳斌波表示,「明年上半年將更加艱難,預計同比仍會下降。」
張小虞認為國內很多企業對危機的認識只是知道,並不了解,准備不足。沒有成立專門的危機小組研究可能出現的情況,採取措施應對車市寒冬。相比之下美、日、歐一些老牌企業則及早調整企業目標,採取應對相應快速如減產、壓縮開支、安排富於人員等等應對措施。
4、機之一 產業、產品結構調整良機
徐長明認為,經過這一次的金融風暴,世界汽車工業格局或被改寫。美國三大車企若合並成一個集團,那將誕生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巨無霸」,是繼續依賴汽車金融,還是轉投汽車製造業本身,或許是三大車企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問題。而以德國為中心的西歐汽車製造商,以及日本汽車製造商已經在新能源發展的道路上開始了拉鋸戰,日系車傾向於混合動力,而德系車則傾向於生物柴油,還有日益被看好的電動車發展方向,也是各大車企必爭之地,誰能夠贏得這一輪戰爭的勝利,就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贏家。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趙航:「我們要很好地利用宏觀經濟周期的變化,利用好波峰、波谷帶給我們的調整產業結構的機會,包括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等;全球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中國汽車工業就高速發展、快速發展跟上去。到波谷的時候我們就做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工作,做好大發展的准備。」危機的爆發即為中國企業留下了追趕的時間,也提供了重新改寫規則的機會。
5、機之二 從出口轉內需的契機
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陳志武在日前接受媒體訪問時談到,這次金融風暴中受創最重的是美國和西歐等金融市場發展發達的國家,而以銀行為主體金融體系的亞洲國家受創並不太嚴重。但這並不說明亞洲國家的金融模式好,而是內需發展還不夠發達的體現。這次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於中國而言,或許是刺激內需,轉變我國經濟模式的一次契機。
6、機之三 人才、技術及企業並購機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董建平 「汽車或零部件企業,在此時更容易獲得需要的技術和工藝,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提高自主開發實力。」
D. POWER亞太公司中國區汽車調研總經理梅松林說。但他認為,在金融危機面前,中國汽車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面臨的挑戰仍然大於機遇。
梅松林認為,在經濟動盪時期,企業需要「練內功」,比如提升產品品質、推出更具競爭力的車型、招賢納士。「只有現在練好『內功』,危機過去後企業實力才可能增強。」 他補充說:「不僅是底特律的專業人士,國外各行各業的人才中,都有願意來中國工作的人。」
中國汽車業的「危」,主要就在於不能精益,不擅創新。中國汽車業的「機」,也就在於精益和創新(高珩)。最優秀的企業經歷危機後,會更加強大,其競爭者將被淘汰出局(羅蘭.貝格)。
五、細分市場中的機會
1、微型車在二三級市場仍是穩定增長
「雖然中國汽車市場受到了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我們認為其前景仍然是非常好的,尤其是二級地區市場發展態勢仍然良好。」美國R.L.POLK & Co.總裁波爾卡史提芬在2008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上的發言給了很多人啟發。就國內車市實際情況而言,目前中心城市等一線市場已趨於飽和。而隨著二三線市場內需的啟動,這一「藍海」將成為未來汽車業增長的主要動力。
從9月份商用車各類產品增長結構來看,微型商用車是商用車中唯一保持增長的車型。從累計銷售的情況來看,2008年1-9月份,重卡與大客保持了相對較高的增長幅度,累計銷量分別47.78萬輛、3.23萬輛;同比增幅分別為28.52%、17.07%。說明商用車板塊中大客、重卡以及微車在推行公共交通系統、新農村建設帶動的基礎設施建設等背景下較有成長空間。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分析,今年9月份,汽車產銷量增幅同比回落了十個百分點,只有12%。但有兩種車型的增幅超過了平均水平,一個是微型麵包車,增幅為16%;另一個是微型貨車,增幅為22%,調查發現這兩類車主要銷售到縣以下的地區。他說:「農村市場潛力很大,將對汽車行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穩定作用。」
2、經濟型轎車需求增長,分布趨於集中
2008年9月份國內基本型乘用車銷售41.60萬輛,環比增長20.71%,同比下降2.32%;MPV銷售1.50萬輛,環比增長13.72%,同比下降31.30%; SUV銷售3.70萬輛,環比增長5.53%,同比增長7.35%;交叉型乘用車銷售8.48萬輛,環比增長45.15%,同比增長7.74%。其中,基本型乘用車銷量下滑幅度有所改善,而前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SUV車型增幅則大幅放緩。
10月份各個轎車排量區間的市場銷量及其份額,與上月比較顯示,2.0-2.5L和2.5L以上的銷量有所增加,2.0-2.5L市場份額上升0.19個百分點,2.5L以上市場份額上升0.3個百分點;其餘3個排量區間的銷售,都有所減少,但1.0-1.6L的市場份額反而上升了0.49個百分點。 乘用車消費將更加向1.0-1.6L集中,尤其是以多功能車定位的SUV和MPV。是消費結構將有可能向低排量傾斜。
㈥ 海外疫情蔓延,國內汽車行業會受到哪些影響
相信有關注目前國際環境的朋友都知道,如今雖然國內的新冠狀病毒疫情已經得到控制,整體趨勢良好,國內經濟也在進一步恢復中。但國外諸多國家卻成為了疫情重災區,其中影響最嚴重的當屬歐亞大陸,除中國以外,韓國、伊朗、義大利、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新型冠狀病毒人數都在不斷增加。
雖說目前國內疫情已經逐步受到控制,但在全球經濟的大環境下,受疫情肆虐的海外國家也同樣會對國內市場造成相應的影響,尤其是對於中國的一些出口行業,目前將是一段相當艱辛的時間。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今國內的工廠產能已經在逐步恢復,等到國外疫情過去後,其所形成的巨大需求缺口將為國內出口業帶來巨大的商機。
(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㈦ 經濟危機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
金融風暴對中國汽車行業的影響
轉自:索維爾研究及數據中心 rdccn
索維爾財經視點與商機分析:
在猛烈的金融風暴和經濟衰退面前,美國的汽車工業風雨飄搖。三大巨頭的風光已經不再,其CEO正努力爭取美國國會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
盡管近幾年來,美國的汽車業大不如前,但是,其在美國工業中的地位卻沒有動搖。然而,隨著汽車業的下滑趨勢越來越明顯,汽車業已然成了整個美國工業的拖累。上月,美國僅生產819萬輛汽車,是1991年4月以來的最低產量。過去的一年裡,全美汽車產量也已經下降了20.7%。產量下滑同時,汽車銷售成績同樣不佳。除了美國國內銷售低迷外,受美國金融危機波及,歐盟8月汽車銷量跌幅也達16%。通用、福特、豐田、大眾等汽車巨頭曾表示,在傳統市場上遭遇困境時,只能寄希望於中國等新興市場。
「和美國在20世紀初的情況相似,中國汽車業現在是群雄紛爭的割據局面,處於成長期的初期狀態,對跨國企業來說未來還有很大的產業結構調整空間。」法國馬賽商學院教授王華近日對記者表示。「對美國汽車業而言,擺脫困境的一種方式是在成長市場中有一席之地。中國汽車市場潛在增長機會依然很多,近期也演變出越來越多的新熱點。」汽車評論員藍畔近日對記者說。
國內需求持續下降之中
當美國汽車行業希望在中國市場有所斬獲時,中國的汽車業同時受到美國金融風暴的影響。國家信息中心資源開發部副主任徐長明表示,美國危機勢必將波及到全球經濟。今年,中國經濟本已有放緩跡象,難免再受沖擊,國內的汽車需求勢必也會受影響。
索維爾分析師表示,美國金融危機短期內難以消除,這將對全球經濟的發展造成一定影響,而中國經濟也將面臨增長放緩的現象,這對中國汽車產業中長期影響較大,中國汽車消費的拐點有可能會到來。
中國的汽車市場需求主要由國內提供,目前宏觀經濟面的不景氣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預期,所以,國內的汽車行業必然要經歷一段時間的低迷期。
㈧ 經濟危機對中國汽車製造業的影響
別人危機了;中國還好;造啊;出口到非洲;很好啊;中國人加班不要錢;節省了人工費;出口政府照顧;不要睡覺干吧;朝鮮線業要改革啦;施捨給他們2天再收錢或直接換人參;換人身啊;
㈨ 跪求說下中國汽車業進出口貿易現狀
場掃描
■小排量進口車比例增大
自去年9月日調整汽車消費稅後,受一些進口車型的價格上漲和整體經濟環境影響,我國進口車銷售業績開始走下坡路,以至於到今年年初,進口車的銷售情況仍然非常不穩定。直到今年6月份,海關進口量和上牌量才開始逐步回升,趨於穩定狀態,特別是10月份的海關進口量,更是達到今年的最高點。
中國進口車貿易有限公司市場部部長徐迪分析道:「今年的進口車市場以消化庫存為主,經過上半年市場的轉暖,供應商加大了訂貨量,下半年進口量開始逐步恢復。」據他介紹,今年前10個月的車型銷售結構中,進口SUV車型同比增加了3萬輛,占進口車增量的78%,特別是緊湊型SUV車型,同比增幅達54.8%。另外,前10個月的銷售中,中低排量進口車同比增長幅度大,而大排量車卻大幅下降,這一現象反映在進口車的各類細分車型中。而從地區結構看,今年的大中型城市上牌量增長相對較慢,上海甚至出現負增長,而中西部地區市場的增幅卻較高。
透視分析
■市場呈現兩極分化
分析今年各進口車品牌的銷售情況,整體呈現出一個較為有趣的現象:諸如賓士、寶馬、大眾這樣進入中國市場較早的汽車品牌,均成為今年穩步上升的佼佼者;而謳歌、英菲尼迪這樣進入中國市場較晚的汽車企業,由於基數較小,也得到一定幅度的增長;但雷克薩斯、奧迪、路虎等品牌,以及像勞斯萊斯、賓利等超高端品牌的銷量卻都在下降。
專家分析,一方面,由於汽車消費稅徵收的特殊界限,加上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導致3.0升以上排量的進口車銷量下滑,這讓擁有豐富產品系列的賓士、寶馬品牌獲得優勢。另一方面,性價比較高的斯巴魯、謳歌等品牌,也在今年的特殊環境下得以成長。「對於雷克薩斯、奧迪、路虎的下滑原因,除了缺乏適合產品、供貨量不足等問題外,最重要的還是與自身品牌的營銷管理有關。」徐迪就向記者強調,像豐田品牌,其管理層面自去年起就開始較大程度的人員替換,這很有可能是導致雷克薩斯對中國市場反應不及時的主要因素。
未來走勢
■明年或出現小幅增長
從目前的情況看,部分進口車品牌在今年吸取了教訓,隨著新的計劃和產品推出,明年進口車市場的競爭壓力在逐步升級。
據中國進口車貿易有限公司預測,今年進口車上牌量為33萬輛,同比增長將達22%,而明年進口車市場的需求預計為37萬輛左右,比今年增長16%。對此,中國進口車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宏祥表示,雖然從整體來看,進口車市場的發展前景較樂觀,但市場仍在被國家出台的相關政策左右,進口車市場明年的情況仍存在不確定因素。
另外,也有相關業內人士認為,我國的進口車業務已達到了一個新階段,今後我國的進口車市場很難出現大幅度的銷量增長。對於明年的增長預測,徐迪表示,進口SUV車型和MPV車型份額將延續增加趨勢。明年,中型以上進口轎車份額會略有下降,緊湊型轎車份額會大幅提高。另外,緊湊型SUV車型份額仍將提高,而中型SUV車型份額會減少。其中,3.0升以下車型仍是主要增長點。明年進口車市或出現小幅增長。
㈩ 經濟危機對汽車行業的影響有什麼
論經濟危機下汽車業的產能擴張圈套
美國次級債危機自爆發以來,愈演愈烈,不僅從金融領域蔓延到了美國整個經濟領域,而且大有從美國經濟危機向全球化經濟危機轉化的傾向,「災區」像是雪球般越滾越大。且不論長此以往是否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2008年下半年的經濟低迷都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能夠獨善其身的幾率微乎其微,而對於國內汽車業的發展影響,鴻銳新思管理咨詢有限公司乘用車研究經理劉輝認為,對於此次的經濟低迷,汽車市場感應強度上會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倘若經濟長期持續低迷,那麼車市波動將比宏觀經濟加一個更字,產能擴張圈套可能引發危機的累加效應。
令人擔憂的產能擴張速度
2008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性經濟低迷使得汽車市場需求隨之萎縮,美國的三大汽車公司,連同一向以高效著稱的豐田、大眾都被迫調整了全球銷售目標。與全球銷售目標縮減相對性的卻是各大跨國車企中國戰略的紛紛提速。豐田下調北美市場銷售目標的同時宣布,將計劃投資15億人民幣以增加一汽豐田第二工廠的產能。其產能預計將提高一半,即從目前的年產10萬輛提高至15萬輛,同時,在華銷售目標再曾20萬輛;東風日產9月份在中國乘用車市場排名已躍升至第四位,在這種情況下,日產與東風攜手增資10億元擴建鄭州日產的項目也已開工;另一家巨頭本田也在提升了旗下品牌謳歌今年在中國的銷量計劃,並於在上海建立了謳歌的第一家經銷商,搶奪長三角客源。
另一方面,外資不斷湧入,投資商紛紛將目光投向正處於發展期,需要大量資金的新興汽車市場。美國國際集團(以下簡稱「AIG」)入股力帆正式成為力帆集團的第二大股東。
麥克庫姆斯和火箭資本斥資約1億美元認購華晨中國10%-15%的股份,並擬組建合資公司。「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日前以18億港元認購了比亞迪10%的股份,「股神」巴菲特看中了國內以電池發家的比亞迪在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優勢,而比亞迪也欲借力中美能源進軍國際市場。
與此同時,國內企業應對競爭,也打起產能戰略。按照十一五的規劃,一汽要實現總體產銷200萬輛;2010年上汽股份要完成汽車產量翻番,達到 200萬輛;東風計劃2010年乘用車銷量提升到135萬輛,商用車銷量提升為45萬輛;北汽控股將2010年的目標提高到了180萬輛。與此同時,奇瑞汽車年產20萬輛項目即將上馬,奇瑞三廠等一批投資10億元以上的項目將陸續開工建設;吉利汽車斥資100多億元在當地建設包含發動機、零部件以及整車製造在內的完整的生產基地;華晨汽車四川基地將正式起用;海馬汽車第三工廠開工;東風日產正在籌劃建設第二工廠;廣州豐田第二工廠明年下半年正式投產;一汽豐田計劃投資15億元擴充第二工廠的產能;神龍汽車第二工廠的投產時間有望提前到2008年;北京現代第二工廠竣工投產,二期工程將在2011年投產;長安福特第三工廠2010年竣工投產……
看似熱火朝天的產能擴張景象,卻讓人忍不住為之擔憂,以我國現階段的需求狀況、消費水平和發展速度,在未來的兩三年內是否真的能消化如此產能呢?
難以承受之重
一場金融風暴推高了國內汽車產業的投資熱情,有業內人士認為對於汽車產業這不失為一個發展良機?而鴻銳新思劉輝認為機遇一說還有待推敲。
因為這種產能增加既非出於對經濟的樂觀估計,也非受市場需求所驅使,而是在經濟衰退,車市蕭條期間所顯現出來的虛假「繁榮」。深究其產能擴張的原因,除了市場需求下的計劃內擴張外,主要還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受全球經濟動盪的影響,中國相對穩定的基本面表現理所當然的成為了眾多國外資金的青睞對象,而作為經濟發展支柱又極具市場空間的汽車產業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外資的流入成為產能建設的一大動因。第二,隨著競爭的進一步加劇,企業需要完備的生產線來豐富產品系列,攤薄生產成本,以彌補日以壓縮的利潤空間,在競爭中奪得一席之地。第三,還有部分企業為了緩解融資困境,用「圈地擴張」獲得地方政府支持,吸引投資,來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這種產能擴張含有太多被動的成分,恰恰反映了車企當前的艱難困境。
誰也不能否認中國的汽車業的確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人口眾多,07年千人保有量僅33輛,離發到國家相差甚遠,那是不是產能過剩的擔憂就是杞人憂天了呢?事實並非如此,說過剩其實是一種相對的過剩,我國汽車產業更多存在的是階段性和結構性的產能過剩,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同時也是人均GDP較少,消費水平仍有待提高的發展中國家,用發達國家的水準來做簡單的比對,顯然是不大科學的,市場空間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挖掘出來的,也不是供給到了需求就會跟上。經濟發展速度、人民消費水平與汽車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如果其步調相差太大或是相互背離,矛盾就會顯現出來。那時,產能將是汽車產業難以負荷之重。
產銷困境循環圈套
經濟低迷對於車市的影響有多少?直觀影響確實有限,頂多使汽車產業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不足為懼,但是隱憂卻絕不僅僅限於此。劉輝認為一旦掉入惡性循環的怪圈,影響就絕非流於目所能及的程度。對於此次經濟沖擊,中國是基本面較為穩定的國家之一,也正因如此部分外資流入國內暫避風頭,無形中推高了國內車市的產能建設氛圍,另一方面對於企業來講,此次由金融引發的經濟衰退除了對企業資金鏈條,企業進出口業務產生了直接影響外,對於消費者心裡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據有關調研數據顯示,80%以上的消費者認為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會有較大的影響,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消費者信心的一種體現,這種情況下,消費需求的下降將是一種必然,而作為大額消費品又非生活必需品的汽車必定首當其沖。產能的擴張和需求的萎縮無疑會導致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為了保持市場份額,部分企業只能被動的進一步擴充生產線,壓縮生產成本,從而陷入產能循環擴張的圈套。如此循環往復,當量變引發質變時,對產業本身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2009年車企的日子想必不會比今年好過多少,但如果09年經濟增長仍無法增強消費信心,那麼接下來的兩年產銷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將使汽車產業雪上加霜,那時,產能過剩的危機將不再是「盛世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