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歐洲歷史上的經濟繁榮期和蕭條期各是什麼時候
一. 由北美荒原到大國崛起和邁向世界超級強國
美國歷史可以分為早期、近代和現當代三個時期: 早期(1492年前——1776年); 近代(1776——1898年);和現當代(1898年至今)。區別三個時期的界標是1776年美國的獨立和1898年美西戰爭。
1.美國早期發展史(公元1492年前——1776年)
這一階段的發展特點,是由原始的氏族社會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並伴有前資本主義形態的跳躍。這一時期社會形態的發展並不是依次過渡的,它沒有經過奴隸制度和封建社會制度為主的發展階段。就生產關系的主導形態而言,它是前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開始發展的時期。就社會和政治生活狀況而言,它是以土著印第安人為主要居民轉變為以英格蘭人為主要居民的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時期。其基本原因在於已經處於先進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英格蘭人來到美洲的影響。
期美國又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1) 印第安人開發北美時期(1492年前——)
印第安人是北美大陸的最早原始居民。它們長期以來是開發北美的主力。它們的活動構成了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建立前的北美古代歷史的主流。但是印第安人開發北美的歷程是非常緩慢的。如果不是15世紀末期以來歐洲白人在北美的陸續探險和殖民,北美印第安人仍將左右著北美大陸歷史的演變。
2) 歐洲列強在北美探險、發展和殖民時期(1492——17世紀初)
這時印第安人仍是北美大陸的主要居民,但是主宰大陸命運的卻是歐洲白人。歐洲列強,主要是西班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格蘭人,它們先後闖入了北美大陸建立了各自的殖民點。一般說來,西班牙人和法國人在北美的殖民帶有濃厚的封建掠奪色彩。英格蘭人和荷蘭人在北美的殖民則主要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相聯系。
3) 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時期(1607——1775年)
在此期間,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從1607年的弗吉尼亞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喬治亞前後持續了126年時間。在這前後法國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擁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則控制了佛羅里達和墨西哥地區,荷蘭人控制了紐約地區。1756-1763七年戰爭後英國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成為北美大陸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地區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這一時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蘭人為主體的WASP即歐洲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來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約傭僕在性質上是有區別的。
在此期間,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先後建立了13個殖民地,從1607年的弗吉尼亞的詹姆斯城到1733年的喬治亞前後持續了126年時間。在這前後法國人在密西西比河流擁有巨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則控制了佛羅里達和墨西哥地區,荷蘭人控制了紐約地區。1756-1763七年戰爭後英國人控制了加拿大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廣大地區,成為北美大陸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地區的霸主。
需要指出,第一,這一時期移民的主流是以英格蘭人為主體的WASP即歐洲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族中的清教徒;居民中有白人、黑人移民以及原來的土著印第安人;移民中的自由移民和契約傭僕在性質上是有區別的。
第二,殖民的英國模式和西班牙模式是有不同的,前者是基本上是資本主義的拓殖,後者基本上是封建主義的商業掠奪。
第三,殖民地時期的社會性質是帶有依附性和前資本主義殘余的資本主義社會。整個說來,它基本上是英國資本主義在北美特殊條件下的移植,可以說具有北美特色。
2. 美國近代史(1776——1898年)
這一時期,是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時期。年輕的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領土開拓等各個領域取得了決定性的重大勝利。美國鞏固地建立和擴大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並逐步確立了工業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快速發展了國民經濟,在短期內成為名列前茅的世界工業大國,同時在19世紀的後30年開始了向現代資本主義階段的過渡,並在完成了大陸擴張後,開始走向了海外擴張。近代美國大體上又可分為下列四個發展階段:
1) 兩次對英戰爭階段(1776——1815年)
1775-1783年的北美獨立革命,推翻了英國在北美殖民的統治,解放了社會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776年《獨立宣言》的發表是美國歷史上的里程碑,它是美國資產階級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和近代美國的開端。
從1783-1812年的30年間,鞏固地建立了美國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體制,其中包括確立了共和制、聯邦制、總統制和穩定的聯邦憲法。1812-1815年的第二次對英戰爭在主要方面是年輕的美利堅合眾國反對欺壓它的世界工業大國的戰爭,其結果促成了聯邦政府的鞏固、美利堅民族精神的崛起、排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外部威脅、開始了工業革命和長期的和平建國時期。
2) 西進運動、領土擴張和兩種社會制度矛盾發展激化時期(1815——1860年)
西進運動在北美獨立革命和南北戰爭之間的近百年內,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北美獨立革命的結果,又是南北戰爭的前奏。它早於領土擴張,活動內容比領土擴張更豐富,時間更持久。這種大規模的經濟開發和社會遷移活動,對於美國近代工業化和社會經濟活動的發展、對於美利堅民族性格的形成以及思想文化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影響。領土擴張的過程延續了半個多世紀,它既有殖民掠奪和爭斗的一面,又有在一定意義上由殖民地轉變為自由領地的另一面。
從1803年路易斯安那地區的購買到1867年購買阿拉斯加地區,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美國的領土從230萬平方公里迅速增加到930萬平方公里,而付出的代價累計只有5,555萬美元。顯然,美國經濟大國的形成、自然條件的優越是同美國的領土急劇擴張分不開的。
在這期間美國在對歐美的政策上提出了「門羅主義」的主張,她反對歐洲對美洲事務的干預,而對美洲則充當美洲國家利益的保護人,不過「門羅主義」的提出和「門羅主義」的擴張是有區別的。
在美國西進運動和大陸擴張及早期工業化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南北兩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即北部的資本主義工業和南部的種植園奴隸制農業。代表工業資產階級利益的北部主體力量要求擴大國內市場、限制奴隸制發展、補充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實行高關稅,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代表種植園奴隸制利益的南部主體力量要求擴大種植園經濟,為世界市場生產更多的商品棉花,實行低關稅,並從英國輸入廉價的工業品。
南北兩種經濟勢力在政治上的爭斗集中反映在是限制還是擴大奴隸制的問題上。美國人民結成了廣泛的限制和反對奴隸制的統一戰線。1820年的密蘇里妥協案、1833年和1850年的妥協案,1854年堪薩斯內戰,以及1857年的斯科特判例,都是南北兩種力量斗爭的反映。186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當選總統,使南方擴大奴隸制的迷夢破滅。
這樣,兩種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矛盾的發展和激化,使南北戰爭成為不可避免。在這以前,美國確立了近代的資產階級的兩黨制度。
3) 南北戰爭和戰後南方重建時期(1861——1877年)
1861-1865年的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重大事件。由於林肯政府在1862年實行了解放奴隸、推行宅地法等一系列革命性措施,使戰局自1862年下半年起發生了有利於北方工業資本主義的變化。其最終結局是資產階級戰勝了南部種植園奴隸制,從而排除了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從此,美國經濟走上了迅速發展的嶄新階段。
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時期是1865-1887年的南方重建時期。這是南北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爭取資產階級經濟民主和政治民主斗爭的繼續。它經歷了林肯、約翰遜兩任總統和國會激進派的三個重建方案階段,盡管南方重建是以南北兩種勢力的妥協而告終,但是,南方的社會經濟結構已經向著資本主義的農業緩慢地轉化,南北雙方的矛盾已經發生了相應的重要轉化,即代表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政治勢力矛盾轉為代表維護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不同利益集團的內部派別爭斗。
整個說來,戰後的南方經濟制度和社會政治已經發生了有利於工業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緩慢變化,但是這種妥協也使美國保持了美國南北兩地的巨大差距,南方依然保留了某些奴隸制的殘余形式和勢力。
4) 近代工業化的完成和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時期(1877——1898年)
這是美國經濟發展史上的狂飆時期。美國開始了電力革命和內燃機革命為標志的科學技術革命,在世界當時的最高水準上完成了近代工業化,趕上了德國和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大國。與此同時,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為典型的現代化企業組織、托拉斯國家,出現了普爾、托拉斯、控股公司等現代化組織,進入了現代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
在政治領域,美國形成了主要代表壟斷資本主義利益的資產階級兩黨制,隨著近代工業化和都市化的興起,以及工農運動的高漲,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在思想領域,這一時期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進步主義、民粹主義和擴張主義思潮流行。
在外交領域,美國開始結束了早期孤立主義外交,奉行積極的對外擴張政策的轉變。
整個說來,這是一個世紀之交的大轉折時代。它開始了由自由競爭為主的時期向以壟斷為主時期的轉變;由近代農業國為主到現代工業國的轉變;由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的轉變;由早期技術革命向近代新技術革命的轉變;由自由放任到局部時期和部門的國家干預的轉變;以及由大陸擴張到開始海外擴張的轉變。
3. 美國現代史(1898——當今)
1898年美西戰爭以來的美國現代史已經整整100年了。這是美國現代資本主義即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時期。也是美國人民和進步人士反對寡頭統治,爭取民主和進步與社會平等的斗爭歷史。又是現代資本主義的不斷改革和調整的時期。美國在這一時期由世界工業大國迅速發展為1945年的世界頭號超級大國,並一直保持到今天。整個說來,這一時期美國的發展和比較快速的發展是主要的。現代美國的發展也可以劃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898——1929年)
美西戰爭標志著美國由自由資本主義向現代資本主義的轉變,也是劃分美國近代和現代歷史的界標。美西戰爭的結果使美國名副其實地步入了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走上了對外經濟擴張的道路,在遠東美國制訂了「門戶開放」政策。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戰爭財,並於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戰後的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峰。由於美國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政策、美國的進步主義運動,以及20年代美國經濟的自由放任,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統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但在這同時,也孕育著潛在的嚴重危機。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先是中立,隨後參戰,這時在經濟和政治實力上,基本上仍然是一個羽毛未豐的新興現代化的資本主義國家,她企圖稱霸但是力不從心,在巴黎和會上受挫。戰後,美國在鞏固拉丁美洲基地的同時,開展了全球范圍內的爭奪經濟霸權的斗爭。
2) 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赫伯特·胡佛總統的自願聯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機的蔓延。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執政,實行新政。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通過強化國家全面干預金融財政、工業、農業、公共工程、社會保障等領域,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嚴重惡果,保護了勞動生產力,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並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准備的物質條件。
羅斯福新政的改良措施是有利於現代化發展的進步改革舉措,它的全面強化國家干預政策使壟斷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的新階段,標志著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成熟,對於現代美國歷史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深遠影響。
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先是中立,1941年底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參加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在經濟上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作用;在軍事上通過組織參加一系列重大戰役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推動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的結果,使美國成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級大國,奠定了美國在戰後稱霸資本主義世界的基礎。
3) 戰後最初25年稱霸資本世界的鼎盛時期(1945——1969年)
美國在這一時期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峰。由於以原子能技術、宇航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標志的新科學技術革命,在美國的興起推動美國經濟高度現代化的發展。加上美國現代企業組織的新發展,國家和國際壟斷組織的新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國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並開始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化。
60年代是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時期,在這期間,美國由海外擴張走向全球擴張,奉行對蘇冷戰和對華遏制政策,也與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發生尖銳對抗,還與願意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改善關系的西歐與日本發生矛盾。在對內政策上,戰後初期,美國一度強化了反共主義的麥卡錫主義反民主政策,不過整個說來,美國依然實行擴大資產階級民主體制的政策。
在經濟上,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政策,都在新的條件下不同程度地繼續推行羅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爾的折衷路線的「現代共和黨主義」,也沒有改變強化國家干預和福利國家政策的基本軌道。
4) 繼續超級大國地位的時期(1969年以來)
70年代以來,美國仍然保持全球超級大國地位,90年代起美國更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它的整體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依然保持超強地位。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來經濟發展出現少有的好勢頭。不過為了適應滯脹經濟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在國內經濟政策上美國面臨控制政府幹預規模和重點,強化市場經濟機制的重大調整,尼克松的「新聯邦主義」、卡特的「反滯脹政策」、里根經濟學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柯林頓新民主黨人刺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經濟政策都證明了這一發展趨勢。
在外交政策上,美國實行了比較現實主義路線的重大調整。在政治和思想領域,美國的保守主義思潮明顯強化。
二. 美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特點
在美國歷史發展中,有著相互聯系和影響的五個明顯的特點。
1.年輕快速、實力最強、富有活力的大國
美國迄今建國歷史只有222年,遠較其他大國年輕。美國是世界上快速發展的大國。她有三個快速發展期:
1607-1775年在不到一個半世紀的時間里,由土著印第安人為主的母系氏族社會階段,過渡為帶依附性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殖民地。
1815-1894年的80年間,美國又從一個發展中國家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化大國。
而1898年以來的一百年間,美國的現代化和後現代化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物質和文化社會生活現代化水平一直領先於世界各國。美國作為實力最強的大國工業保持世界領先地位從1894年以來已整整104年了。1916年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在各個經濟領域佔有全面的優勢, 20年代美國成為汽車王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8年 美國占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的36%。二戰後的1948年,美國佔54.8%,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今的53年裡美國一直是超級大國。整個說來當代美國的經濟處在歷史上繼續大發展的時期;盡管和西歐、特別是日本、德國相比70 年代以來美國和其他西方大國的發展差距一度相對縮小;作為超級經濟大國的,美國的經濟霸權雖然一度相對衰落, 但是90年代美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地增長使美國的經濟超強地位得到鞏固。
美國富有活力表現在美國私人經營和國家、集團、私人壟斷所有制兼顧;市場經濟為基礎兼顧政府幹預。
美國是壟斷主體的民主共和制國家(以壟斷資本民主為主體的利益集團化,政治民主化趨勢)。
實行自由主義為指導的思想多元化(以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共和主義為主體的思想多元趨勢)。
推行向全球開放的吸收外來移民政策;推進美利堅文化為主體的多元文化(以基督教新教為主體的世界各教派林立趨勢。
以WASP文化為主體各族文化共存和交融的趨同存異趨勢)
2.外來移民持續不斷的國家
3.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國家
在資產階級國家中美國是民主共和制的典型國家。它是資產階級的主體民主,錢袋民主。神化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把它說成是唯一優越的制度,顯然是一種偏見。而認為這種民主完全是子虛烏有,甚至十分反動,也是一種偏見。
美國的民主制包括共和制、聯邦制、成文憲法、兩院制、總統制、兩黨制、司法制、選舉制等特色。在國家政權形式方面,美國實行的資產階級共和制,而不是像英、荷、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制。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相互關系方面,美國實行的是二元聯邦制,而不是像英、法、日那樣的單一中央集權制,它比聯邦德國、加拿大的聯邦制更典型。
在憲法形式方面,美國實行的是以修正案作為補充形式的穩定的成文聯邦憲法,而不是像英國那樣的不成文憲法或者像法國那樣幾經更替的成文憲法。
美國的權力結構是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在立法機構方面,美國實行的是由各州選民選舉產生的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兩院制,而不像英國那樣的上院和下院,也不像聯邦德國那樣上院由州任免,法國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
在行政權力方面,美國實行的是總統制而不是像英國、日本那樣的首相或總理的內閣制,也不像法國那樣由總統任命總理的組閣制。
在司法權力方面,實行的是逐級法院制和專項法院制度。
在政黨制度方面,美國實行的兩黨制,而不是像法國和義大利等多數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實行的多黨制,或日本那樣的名義上多黨制實際上的自民黨的一黨制,以及英國那樣的工黨和保守黨的兩黨制。在美國還以第三黨作為兩黨制的補充,它排除了任何第三黨執政的可能性。
在選舉制度方面,美國則實行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的直接選舉制。
美國還是統治集團內部民主爭論的主體民主制。多年來在內政外交和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的政策上,在有利於美國國家利益的范圍內允許存在各種傾向的爭論。例如在政府職能上的大政府和小政府之爭,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制之爭等。
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在特定時期還以非民主的法西斯手段為補充。在本世紀30年代出現過法西斯思潮的泛濫,在50年代初期出現過麥卡錫主義的橫行,但是,它們不是統治階級維護長治久安的明智之舉。
美國資產階級的民主擴大有一個過程。例如獨立和自由權力的擴大,由契約傭僕白人身份到白人自由民身份,由黑奴到自由黑人身份,由非自由人的印第安人到具有公民權身份的印第安人。在參政權問題上,選舉權的限制逐步縮小和取消,參政人由少數政治活動家參政到某些中下層代表人物的參政, 由白人到黑人再到印第安人,由男子到婦女。還有經濟平等權力的擴大,表現在市場經濟領域中的公平、公正和公開,反托拉斯立法和公平競爭法規的制定,還有通過社會福利保障機制實行財富的再分配等。
美國的政治生活中也有資產階級的民主和改革傳統。它可以追溯到17世紀初的殖民地自治議會和1620年的外來移民的「五月花號公約」。
從1776年的獨立宣言到1878年的聯邦憲法和1791年的憲法前10條修正案即權利法案。從傑斐遜民主思想到傑克遜的民主政治。
從1863年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林肯關於「民有、民治、民亨」的政府的葛底斯堡著名演說,到1866年的給黑人以充分民主權利的憲法第14條修正案。
從19世紀末的平民黨主義到20世紀初的進步主義運動。
從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交易」到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再到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新政和1941年的大西洋憲章、「四大自由」。
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政府的「新邊疆」政策和林登·約翰遜政府的「偉大的社會」政策,直到柯林頓政府的「新民主黨人」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眾爭取民主權利的改革措施。
4.商品經濟和壟斷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國家
美國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典型;也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典型;以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典型。可以這樣說,作為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國家,美國是後起的,作為現代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國家,美國又是老牌的。它是一部典型的商品經濟和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美國現代化的發展和現代化生產方式和組織相同步,認為美國的商品經濟發展都是資本主義性質從而需要加以排斥,顯然把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和資本主義的性質相混同,但是認為這種發展沒有美國特色,不符合美國資本主義的利益也是不對的。
5.對外開放和社會機制不斷調整的國家
這個問題可以概述表現為以下四點:第一,人口流動的王國;第二,對外貿易的超級大國;第三,門戶開放的國家;第四,不斷進行改革和政策的國家。
美國是一個典型的開放國家。從北美殖民地時代起,美國就和對外開放結下了不解之緣。沒有開放,北美大陸不可能在17世紀早期就出現資本主義制度;沒有開放既不會有美利堅共和國的誕生,也不會有美利堅民族的形成。美國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北美大國的形成是和美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分不開的。在現代史上,沒有開放也就沒有20世紀美國的大發展。
美國不僅是一個外來移民的國家,而且是一個國內居民頻繁流動的王國。它是美國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和連續不斷的外來移民潮的產物,又是推動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因。流動中的北美大陸表現為居民遷移分布的不斷變化,以及都市化的迅速發展和城市、農村居民人口分布的急劇變化。它反映了美國人口重新分配的遷移率。
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為高遷移率提供了客觀經濟前提;西進運動和大陸擴張是高遷移率的強大動力;近代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又有力地推動高遷移率的發展;交通運輸和通訊事業的先導又為高遷移率創造了有利環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和美利堅民族的創新精神都是高遷移率的推動因素。美國良性的人口頻繁流動有利於美國經濟現代化的進程;有利於美國社會和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有利於美國的合理布局和整體發展;也有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
作為從貿易立國到對外貿易的超級大國,沒有對外貿易就沒有美利堅共和國的建立;就不會有美國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就不會有超級大國的形成。在貿易大國的進程中,美國採取了自由貿易和保護貿易兼顧和交替的政策。作為開放型的美利堅共和國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自20世紀以來,美國基本上推行門戶開放式的外交政策。從對華門戶開放到全球門戶開放政策,充分顯示了在全球經濟現代化和政治民主化進程中,這種政策對於國際關系產生的深遠影響。
至於不斷進行改革和政策調整,我們將在後面幾講中詳細闡述。美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告訴我們,美國在短短的不到400年內,從荒原發展為世界頭號超級大國,得力於改革開放;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美國特色。在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中,美國的改革開放執西方世界之牛耳。
B. 凱恩斯說經濟蕭條時期,消費是美德,儲蓄是罪惡,為什麼
【答案】對於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凱恩斯理論給出的理由如下:(1)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決定了消費不足。(2)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即在蕭條時投資者對未來收益預期偏低決定了投資不足。(3)流動偏好。當人們處於流動偏好陷阱時,經濟中的貨幣需求趨於無窮大,無論貨幣供給多少,利息率居高不下,從而導致投資不足。消費不足和投資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總需求不足,最終決定均衡國民收入處於較低水平,從而使得經濟出現蕭條。【答案解析】試題分析:題干要求回答凱恩斯解釋西方國家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原因。主要運用其「有效需求不足」理論的內容區回答。凱恩斯的理論基礎是在有效需求的基礎上的,凱恩斯從人的「心理規律」出發,尋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和流動偏好三大心理規律,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必然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最終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造成工人失業。考點: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點評:正確回答本題要正確把握凱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的內容。凱恩斯從人的「心理規律」出發,尋找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其目的在於維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C.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中當經濟蕭條時該怎樣做
1、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鼓勵企業生產;
2、剝離不良資產;
3、減稅;
4、降息;
5、增加貨幣供應;
6、刺激消費。
D. 請教一道 經典邏輯「在西方經濟蕭條時期
1是:相容選言。 對於4:不相容選言,墨綠和鐵青必須選一種,至少選一種,且只能選一種——應該是不可同時使用
E. 經濟大蕭條時期什麼最賺錢
什麼行業的產業集中度低,什麼行業就最賺錢。行業集中度是決定市場結構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集中體現了市場的競爭和壟斷程度。行業集中度低的項目,市場的競爭程度和壟斷程度都比較低,發展最為穩定,因此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存活下來的幾率會更大。
F. 美國歷史上的經濟繁榮期和蕭條期各是什麼時候
美國歷史上經濟繁榮期是南北戰爭結束之後迅速發展的美國經濟奠定了現代美國工業的基礎。年代,美國超越英國成為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20年代的美國經濟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繁榮原因:
1、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戰爭中大發橫財,一戰後,美國從戰前欠外債30億美元到戰後外國欠美國130億美元,並掌握世界黃金儲備的40%,華爾街已成為繼倫敦之後的另一個世界金融中心。
2、美國政府對經濟活動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國內的技術革新和生產合理化運動都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如技術革新和機器設備更新刺激生產發展;由於很早確立了專利保護制度,美國的發明和創造空前活躍,與此同時,諸如泰勒制和福特生產線等「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經濟發展迅速。此外,分期付款的銷售模式刺激了消費市場的活躍。
蕭條期是發生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 。大危機期間美國股市暴跌,大批企業破產,失業人數大量增加,銀行倒閉,生產持續下降。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木材競爭的緣故[來源請求];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美國強迫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整整十年期間美國失業率超過20%的高檔。
G. 西方的經濟大蕭條是為什麼產生的對世界產生了什麼結果
1929年的10月份發生了近代經濟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股災,從1929開始到1933年結束,是所謂的大蕭條時代。那麼又是什麼原因使得這次股災嚴重的打擊了西方經濟,進而影響了西方政治與社會呢?讓我們重新審視那個歷史事件,從中尋找答案,得出有益的啟發。
大蕭條時期的人們
下一場風暴正在路上
大蕭條對於西方經濟來說雖然破壞力很大,然而大蕭條也促使新經濟發展模式的誕生,就是政府主導下的對自由經濟的干預,其中貨幣的投放是政府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2018美國的M2應該已經達到了13.9萬億美元,這是1929年不可想像的數值,可見在凱恩斯主義指導下,西方經濟的貨幣投放量多麼驚人。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持續增發的貨幣雖然解決了自由經濟發展所需的大量貨幣,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解決了上世紀初的全球性通貨緊縮問題,然而凱恩斯主義又催生出了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貨幣的膨脹化,如果說通貨緊縮會傷害經濟的發展,那麼通貨膨脹會引發社會動盪,進而變革。
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代,通貨膨脹問題已經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現在面臨的已經不是通貨不足,而是貨幣過度發行,這才是事關多數人財富的大事。自由競爭下財富會相對集中,當達到又一個貧富差距的高峰期時,凱恩斯重生恐怕都沒法解決問題。
H. 在西方經濟學中,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經濟蕭條的聯系與區別
通脹與通縮都會最終導致經濟蕭條!!
區別是通脹在初期的表象是經濟繁榮,而通縮是伴隨經濟蕭條始終的!!
I. 凱恩斯是如何解釋西方國家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的原因的
樓主你好,其實當代西方經濟學就起始於凱恩斯經濟學,凱恩斯經濟學產生的背景是30年代回的西方國家經濟大蕭條、答新古典經濟學的解釋效力失靈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基於這樣背景,凱恩斯對經濟大蕭條的原因有自己的解釋。 凱恩斯根據總需求決定理論:已有的收入、消費傾向、貨幣需求、貨幣供給、預期收益和資本品價格是影響總需求從而影響國民收入量的因素。 而在社會經濟條件既定的情況下,可將已有的收入、貨幣供給數量以及資本的供給價格視為常量,因而國民收入主要取決於人們的消費傾向、對貨幣的流動偏好以及投資者對投資未來收益的預期。 因此,對於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凱恩斯理論給出的理由如下: (1) 邊際消費傾向遞減,決定了消費不足。 (2) 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即在蕭條時期投資者對未來收益預期偏低決定了投資不足。 (3) 流動偏好。當人們處於流動偏好陷阱時,經濟中的貨幣需求趨於無窮大,無論貨幣供給多少,利息率都居高不下,從而也導致了投資不足。 消費不足和投資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總需求不足,最終決定均衡國民收入處於較低水平,從而使得經濟出現蕭條。 應該就這些了,希望對樓主有用,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