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經濟發展史
這個是歷史問題吧?
起步應該是在明治維新,然後就是一戰勝利,二戰失敗,通過美國幫助重新發展,然後經濟危機,到現在的萎靡不振
B. 二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三個時期
二戰後日本經歷以下三個時期:
1、戰後經濟恢復階段(1945-1955年)
戰後日本進行社會改革,通過解散財閥、不允許獨自佔有、勞動民主化等方式,進一步掃清生產過程中的障礙,在得到美國的幫助下,根據國際形勢分析,美國為日本投入充足的資金來幫助日本經濟發展,經濟得到初步發展,在朝鮮戰爭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軍工產品,經濟得到很大恢復。
2、經濟高速增長階段(1955-1972年)
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神武景氣據統計,1960年~1970年間,日本的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3%。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
3、經濟低速增長階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原油幾乎全部依賴進口的日本受到很大沖擊,製造業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實際GDP增長率從上一年的8%驟降至-1.2%。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開始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開發的同時,促進產業結構從資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以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經過一段調整後,日本率先走出危機,但從此經濟增速明顯放緩,1975~1990年,日本實際GDP年均增長率為4.5%。
(2)日本經濟發展視頻擴展閱讀:
二戰時日本本土遭到轟炸,工廠、機械以及基礎設施等硬體設施遭到嚴重損毀,但人才和科技還在,只要有充足的資金和資源注入很快就能進行重建。戰後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額資金,並大量轉移技術,使得日本很快恢復了生產。
日本在戰後進行了全面的現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業、社會等各個方面,日本基本確立了民主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使得日本的經濟更加富有活力和動力。作為對抗蘇聯的橋頭堡,日本獲得了美國的大力扶持。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不僅是世界經濟強國、貿易大國,也成為對外投資大國、援助大國和債權大國,1987日本超越蘇聯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C. 要講日本二戰後經濟發展視頻
http://video..com/v?ct=301989888&rn=20&pn=0&db=0&s=14&word=%B4%F3%B9%FA%E1%C8%C6%F0%207
大國崛起第七集
日本二戰後的崛起離不開日本半個世紀前的明治維新
建議你最好系統看一遍,才對日本崛起有一個全面了解了,加油
D. 哪裡可以看日本新聞時政經濟類的視頻新聞等節目(日語)
下一個NIJI就好 這是日本為海外日本人提供的軟體 很好用回的 或者上 NHK的網答站http://www3.nhk.or.jp/news/
E. 日本發展歷史
日本戰後分為三個時期:戰後初期、後昭和時代、平成時代。
1、戰後初期
日本投降後初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制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日本投降詔書發出的同時,昭和天皇所信任的鈴木貫太郎內閣總辭,授意與皇族東久邇宮稔彥王組閣。東久彌宮內閣,是日本歷史上唯一的皇族內閣。
當時,東久邇宮內閣中,有前首相近衛文麿任國務大臣、重光葵任外務大臣。後來重光葵因故辭職,由前奉天總領事,元老牧野伸顯的女婿吉田茂繼任。此時,盟軍送來一位太上皇,那就是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部要求罷免禁制不利皇室言論的內務大臣山崎巖,東久彌宮內閣於是總辭。成為日本史上最短命的內閣,壽命五十四日。東久彌宮內閣倒台後,昭和天皇任命親美英派的幣原喜重郎組閣,1945年10月9日,幣原內閣成立。幣原令人熟悉的就是20世紀20年代的幣原外交。
民主政體改革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包括日本自由黨(總裁鳩山一郎)、日本社會黨(片山哲書記長)、日本進步黨(總裁町田忠治)、日本協同黨(委員長山本實彥)、日本共產黨(書記長德田球一)也恢復活動。翌年一月,盟軍總部公布公職追放令,所謂公職追放令,就是要禁止戰犯出任公職。
2、後昭和時代
日本經濟的崛起戰爭後期,由於美軍的空襲,以東京為首,全國119個城市嚴重被炸被毀,到處都變成一片廢墟和焦土。尤其是廣島和長崎,更遭到了原子彈的毀滅性破壞。1955年開始,日本經濟在高速發展階段有過三大景氣時期,分別是神武景氣、岩戶景氣和伊奘諾景氣。
如此長時間的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不僅在日本歷史上是罕見的,而且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由於伊奘諾景氣的出現,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就達到了光輝的頂點。
政黨政治的勃興鳩山一郎在促成日蘇建交後退下來,由石橋湛山繼任,然而石橋組閣不久,身體出現重大問題,又不得不辭職,最後由曾被指為戰犯的外務大臣岸信介繼任。岸信介的目的,其實是為了要修改日美安保條約,為此,革新與保守兩大勢力進行最終對決,爆發日本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社會運動「安保斗爭」。
其後,日美安保條約修訂自然生效後,岸信介退任,由池田勇人繼任。池田勇人提出「寬容與忍耐」口號。池田連續三次組閣,甚至與同屬吉田茂門下的佐藤榮作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競爭,最後因患上喉癌不得不辭職。佐藤榮作繼任。佐藤組閣後,把沖澠縣回歸日本。
經濟放緩與國際地位的提高經過第一次石油沖擊和戰後第一次負增長,日本經濟就由高速增長轉為了低速增長。1976年、1977年和1978年度各為4.0%、4.4%和5.3%,與高速增長時期比,還不及1965年經濟危機時5.7%的水平。盡管如此,但1978年後已擺脫了蕭條的影子,景氣確實是處於上升階段,企業的收益也增加了。
中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末。這一期間,除個別年份外,日本實際經濟增長率基本保持在3%-5%左右的水平,上下波動不大,而且與其他發達國家比仍屬於增長最快的國家,所以這一時期又被稱為穩定增長時期。
在經濟穩定發展特別是在重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日本的國際競爭力迅速提高。從1983年貿易黑字超過西德、資本輸出超過英國以來,日本就一直是世界第一的貿易黑字大國、經常收支黑字大國和資本輸出大國。
另外,從1985年起,日本就取代英國,成了世界第一海外債權大國,而美國則開始淪為世界最大的海外債務大國。由此,日本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不僅進一步鞏固了,而且還開始被稱為「世界第二超級經濟大國」。這樣,日本經濟就達到了戰後的頂點。
3、平成時代
昭和天皇於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次日(1月8日)起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5年,日本已成為世界最大債權國,1986年底海外凈資產一千八百零四億美元。1993年日本海外資產上升到六千八百五十億美元,估計到2000年可上升到一萬億美元以上。 日本成了世界最大的供應國,東京國際金融市場的作用正在擴大。
(5)日本經濟發展視頻擴展閱讀:
日本歷史是指日本從日本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日本列島最早在20萬年前出現人類,已知最早的日本人類化石可追溯到約3萬年前。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大和國,其後於大化革新後確立天皇體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律令制國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12世紀末,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鐮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戶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到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戶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到20世紀30年代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但於1945年被盟國擊敗後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至今。
F. 求美國 日本 近百年經濟發展史(最好每個階段的都有)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898——1929年)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戰爭財,並於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戰後的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峰。由於美國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政策、美國的進步主義運動,以及20年代美國經濟的自由放任,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統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但在這同時,也孕育著潛在的嚴重危機。
2) 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赫伯特·胡佛總統的自願聯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機的蔓延。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執政,實行新政。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通過強化國家全面干預金融財政、工業、農業、公共工程、社會保障等領域,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嚴重惡果,保護了勞動生產力,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並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准備的物質條件。
1941年底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參加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在經濟上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作用;在軍事上通過組織參加一系列重大戰役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推動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的結果,使美國成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級大國,奠定了美國在戰後稱霸資本主義世界的基礎。
3) 戰後最初25年稱霸資本世界的鼎盛時期(1945——1969年)
美國在這一時期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峰。由於以原子能技術、宇航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標志的新科學技術革命,在美國的興起推動美國經濟高度現代化的發展。加上美國現代企業組織的新發展,國家和國際壟斷組織的新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國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並開始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化。
在經濟上,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政策,都在新的條件下不同程度地繼續推行羅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爾的折衷路線的「現代共和黨主義」,也沒有改變強化國家干預和福利國家政策的基本軌道。
4) 繼續超級大國地位的時期(1969年以來)
70年代以來,美國仍然保持全球超級大國地位,90年代起美國更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它的整體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依然保持超強地位。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來經濟發展出現少有的好勢頭。不過為了適應滯脹經濟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在國內經濟政策上美國面臨控制政府幹預規模和重點,強化市場經濟機制的重大調整,尼克松的「新聯邦主義」、卡特的「反滯脹政策」、里根經濟學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柯林頓新民主黨人刺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經濟政策都證明了這一發展趨勢。
二戰以前,日本即為列強之一 日本在歷次大的戰爭中卻大發橫財。二戰之前的日本發展史,實際是日本的侵略掠奪史。如1894年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 1904年進行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參加的一次大戰,日本均是戰勝國。僅「甲午戰爭」 日本從中國索得的賠款即達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日本財政收入的4.37倍;在這前後日本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利益,相當於清政府17年的財政收入。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帝俄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權利。一戰的爆發,使日本成為戰爭「暴發戶」,戰爭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觀火、大做軍火生意,後期宣戰,從中漁利,輕易奪得了西歐各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青島的特權。 「一戰」使日本從戰前的三億日元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擁有十七億四千萬日元的債權國。至於1931年以後由我國掠奪的財富,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業,並成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
戰前日本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雄厚經濟基礎。
在二戰後期,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一是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財、物力;二是盟軍的原子彈轟炸,破壞了日本一些工廠和生產設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 日本國民財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費和破壞掉了。戰後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產指標均大大低於戰前水平,工業技術水平比美國落後了30年,勞動生產率比英、法等國也低得多
戰後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歐洲列強則紛紛淪為「二流國家」。日本盡管也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均遠離日本國土,所以戰後日本的主要基礎設施、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大量的技術工人隊伍及知識分子等,並沒受到太大損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統治機構建制齊全,重要的生產設施大多完備無損。這是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本錢」 。
戰以後日本與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照,國內幾乎沒有發生「工潮」等政治動亂事件,國內環境異常穩定。特別是5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政局十分穩定,1955年白民黨上台執政達38年之久,1993年才組成戰後第一個多黨聯合政府,不久,門民黨又重新獨掌政權。這對於保持11本國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使人們將精力集中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日本政府實行的一系列正確的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以及日本民族積極學習和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及管理經驗等優良傳統,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極為重要的內在條件。
二戰以後,由於日本被美國獨占,其安全與防務實際由美國負責,日本政府便專心致力於國內的經濟建設,排除各種干擾,抓住時要,大力發展其經濟、科技、文教等各項事業。在政治上,它完全聽命於美國,先做「經濟、科技大國」,後做 「政治、軍事大國」;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為基軸,在不妨礙美國利益、不刺激美國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與各種不同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國家建立和發展經濟貿易關系;在文教上,它在戰後初期經濟十分困難,人民群體極其貧困、甚至有時還填不飽肚子的情況下,將國家的6年年義務教育延長至9年,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國民收入的5%以上(相當長時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業,極大地提高了日本國民整體素質,為日後的經濟發展積蓄了後勁;在軍事上,日本根據美的要求,將防務開支一直控制在國民收入的1%以內(當時西歐各國為3%-5%, 美國則7%),僅保留為數不多的自衛隊,且直到目前也不過24萬人左右。這些,都對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日本從1950-1975年共引進了25000多項技術,並用不到30年時間、花了僅60億美元左右,就把美國等西方國家用了半個多世紀、花了2000多億美元的研究成果學到手。
G. 日本的經濟發展史
戰後日本經濟發展的主要階段
日本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經濟發展在戰後經歷了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
經濟恢復期(1945—1955年)。戰爭毀滅了日本42%的國民財富,經濟混亂,物價飛漲,大量失業,通貨膨脹。藉助佔領軍的巨大影響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產以平息通貨膨脹,穩定國民生活」的政策,進行了經濟和社會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穩定了通貨膨脹,經濟開始恢復,1953年接近戰前水平。
高速增長期(1955—1973年)。18年間國民生產總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年均增長9.8%。1966年追超英國,1967年追超法國,1968年追超西德,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成為亞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經濟界的注目,被稱為「世界經濟奇跡」。
中速增長期(1974—1991年)。受兩次石油危機的打擊,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靠貿易立國的日本經濟被迫加快產業結構的重組和調整,重化工結構轉向知識密集型產品結構。這期間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經濟危機並走出困境期。進入1992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出現負增長,但目前仍是世界經濟大國。受到企業效益恢復的刺激,設備投資逐漸復甦,僱傭及收入環境正在逐漸得到改善。由於企業的推動,日本經濟復甦的前景越來越明朗。
H. 求講日本二戰後的發展的視頻
大國崛起里不知道有有沒有你可以去看看 這里有篇關於日本崛起的博客
葉永烈:日本是怎樣崛起的?
來到日本,我注意到這樣一組數字:
1965年,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相當於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25.5%;
1975年,日本追上來,改寫為62.2%;
1985年,日本已經逼近美國,為97.6%;
1986年,按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日本超過了美國。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崛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神話。如今,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1946年,日本成立了經濟安定本部,制定了三項重大經濟改革政策:
一是實行「傾斜」生產方式,以重工業為優先,集中力量恢復和發展煤炭、鋼鐵、電力、肥料四個關鍵性工業部門的生產,以此帶動整個經濟復甦。
二是在農村實行了「農地改革」,使農民獲得土地,大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日本政府把地主的194萬公頃土地強制收購,以非常低廉的價格(有的地方僅相當於一雙靴子或一袋煙的錢),賣給420萬戶農民。日本首相吉田茂曾稱之為「非共產主義世界進行得最徹底的土地改革」。
三是面對劇烈的通貨膨脹,日本政府規定,無論是皇族、達官、財閥家族,還是平民百姓,每人每月只能從銀行提取500日元的存款(相當於當時一個月普通工人的工資)。這樣,迫使所有的存款、國債、社債、股份都在劇烈的通貨膨脹中急速貶值,縮小了社會的貧富差距。
這三大行之有效的經濟改革政策,促使了日本經濟的復甦,走出戰後的極度混亂和疲乏狀態。
此外,美國態度的轉變,也至關重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與日本是交戰的雙方,互為敵國。1948年,美國確定日本為遠東的「反共堡壘」,對日本採取幫助恢復經濟建設的態度。美國還一再削減日本對美國的戰爭賠償,到1954年甚至全部取消日本的賠款。
到了1949年,日本經濟基本上穩住了陣腳,抑制了通貨膨脹,經濟進入全面恢復的狀態。
就在這個時候,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這一突如其來的戰爭,使得尚未從戰爭陰影中走出的日本百姓極度不安,日本政府也陷入高度慌亂。然而,沒多久,日本就轉悲為喜,因為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出師朝鮮,需要大量物資,近在咫尺的日本成了美軍的後方供應基地。雪片般的戰爭物資訂單,朝日本企業飛來。「朝鮮特需」成為發展日本經濟的「強心針」。滾滾而來的外匯,也解決了日本在戰後外匯短缺的困境。豐田汽車公司就是一個典型,這家企業原本接近關閉,就在這時,朝鮮戰爭急需大量軍用卡車,大批訂單突然從天而降,使豐田汽車公司在1951年就一舉恢復到戰前的水平。
據統計,在朝鮮戰爭期間,日本在軍用物資方面的收入累計高達10億美元,如算上其它方面的「特需」收入,則達36億美元。在1950年至1960年十年間,這種特需訂貨累計額達到了610.7億美元。
這樣,到了1955年,日本的主要經濟指標基本達到或超過了戰前最高水平。日本以十年時間,即1945-1955年,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
緊接著,從1955-1973年日本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在這十八年間,日本的國民經濟總產值(GDP)一直保持著年均增長9.8%的高速度!工業增長率則一直保持13.6%的高速度。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在這十八年間增加了12.5倍,人均國民收入增長10倍多。日本這樣的長期、持續的高速經濟增長,在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史上是罕見的。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成功實現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遠航」。
日本能夠在十八年間躍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有種種原因,其中的三點是非常重要的:
一是日本實施「科技立國」的戰略,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又進一步提出「高科技立國」的戰略。日本在科技、尤其是高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奠定了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日本在大力開發高科技產品的同時,特別重視把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日本的汽車風行全世界,日本的高科技電子產品在世界上獨占鰲頭,為日本帶來了巨額利潤。
日本重視科學技術是一貫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兵力不夠,很多十四五歲的娃娃兵和文科大學生、甚至文科教授都被補充到部隊,送上戰場,然而日本數萬理工科大學生卻未上戰場而被保存下來。這批理工科大學生後來成為戰後日本科技的主力軍,成為推動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功臣。
二是高度重視教育,把發展教育定為國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堅持把義務教育的時間從6年延長到了9年,免費為中小學生提供餐點和教科書,每年還撥出國民生產總值的6%作為教育經費,這一比例大大高於其它國家。這些舉措為改善國民素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統計說,戰後日本經濟增長的60%是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取得的,而科學技術的進步的根本就是教育的普及,大批培養了科技人才。
如今,小學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的比例為97%左右,大學已經進入「全入時代」,就是說想上大學的人都可以上大學。日本的經濟能夠騰飛,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根本。
三是戰敗國帶來的「優惠」。
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規定軍費開支不得超出國民生產總值的1%。這一規定為日本「節約」了大量的軍費,促進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
在連續十八年的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代」之後,從1974-1991年,日本經濟進入「中速增長期」。
在這一時期,由於西方世界上爆發「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使日本經濟深受影響,增長速度減慢。這期間日本GDP年均增長4.3%,比高速增長期下降一半。
這「兩次經濟危機」和「一次石油危機」是: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引發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普遍經濟危機;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發的經濟危機。
從1992年開始,日本進入「困境期」。這時,日本本身出現經濟危機。1992-1998年GDP年均增長率僅為1%,其中1997、1998兩年甚至出現負增長(1998年為-2.5%,2001年為
- 0.5%)。
隨著日本經濟進入「困境期」,日本內閣像走馬燈似的不斷改換,十年換了九任首相,誰都未能挽救日本經濟的頹勢。直到2002年2月,小泉純一郎內閣上台,實行一系列新的改革,使日本經濟走出困境,進入復甦和全面轉型時期。小泉純一郎上台時,日本國民經濟增長率為-3.3%,他上台後,扭轉為1.6%。也正因為這樣,小泉純一郎穩穩地佔據日本政壇五年半,結束了日本內閣「短途」的命運,成為二十年來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指引下,進入高速增長期。中日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1990年日本的國際經濟生產總值是中國的7.8倍,2006年縮小為2.6倍,2007年縮小為1.76倍。
當然,就人均國民經濟產值而言,兩國的差距還很大,2007年日本的人均國民經濟產值是中國的18倍!
中國仍需通過長期的努力,才能在經濟上追上日本。正因為這樣,日本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上,創造了經濟神話,其中的經驗至今仍是值得中國借鑒的。
I. 這種CPI,日本,經濟走勢的小短片是用什麼視頻工具製作的
用 EDIUS 做到 到網上搜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