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能源危機對我們經濟生活的影響
如果能源缺乏,抄那麼很多汽車需要呆在家裡,人們出行得坐馬車,很多工廠會倒閉,意味著很多人將失業。世界將發生能源爭奪戰,也就是世界大戰發生,意味著你居無定所,日日提心吊膽,吃不好穿不暖。社會會倒退,回到原始社會,意味著你可以過原始人的生活。所以能源缺乏,就沒有經濟的存在了。
㈡ 能源危機的危害性有哪些
由於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傳統化石能源枯竭,同時新的能源生產供應體系又未能建立而在交通運輸、金融業、工商業等方面造成的一系列問題統稱能源危機。 根據經濟學家和科學家的普遍估計,到本世紀中葉,也即2050年左右,石油資源將會開采殆盡,其價格升到很高,不適於大眾化普及應用的時候,如果新的能源體系尚未建立,能源危機將席捲全球,尤以歐美極大依賴於石油資源的發達國家受害為重。最嚴重的狀態,莫過於工業大幅度萎縮,或甚至因為搶占剩餘的石油資源而引發戰爭。 為了避免上述窘境,目前美國、加拿大、日本、歐盟等都在積極開發如太陽能、風能、海洋能(包括潮汐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或者將注意力轉向海底可燃冰(水合天然氣)等新的化石能源。同時,氫氣、甲醇等燃料作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也受到了廣泛關注。目前國內外熱情研究的氫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就是此類能源中介應用的典型代表。 能源是整個世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驅動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工業革命以來,能源安全問題就開始出現。1913年,英國海軍開始用石油取代煤炭作為動力時,時任海軍上將的邱吉爾就提出了「絕不能僅僅依賴一種石油、一種工藝、一個國家和一個油田」這一迄今仍未過時的能源多樣化原則。伴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安全逐漸與政治、經濟安全緊密聯系在一起。兩次世界大戰中,能源躍升為影響戰爭結局、決定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法國總理克萊蒙梭曾說,「一滴石油相當於我們戰士的一滴鮮血」。可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那時便已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20世紀70年代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使能源安全的內涵得到極大拓展,特別是1974年成立的國際能源署正式提出了以穩定石油供應和價格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西方國家也據此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在穩定能源供應的支持下,世界經濟規模取得了較大增長。但是,人類在享受能源帶來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利益的同時,也遇到一系列無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戰,能源短缺、資源爭奪以及過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目前世界上常規能源的儲量有的只能維持半個世紀(如石油),最多的也能維持一、兩個世紀(如煤)人類生存的需求。 今天的世界人口已經突破60億,比上個世紀末期增加了2倍多,而能源消費據統計卻增加了16倍多。無論多少人談論「節約」和「利用太陽能」或「打更多的油井或氣井」或者「發現更多更大的煤田」,能源的供應卻始終跟不上人類對能源的需求。當前世界能源消費以化石資源為主,其中中國等少數國家是以煤炭為主,其它國家大部分則是以石油與天然氣為主。按目前的消耗量,專家預測石油、天然氣最多隻能維持不到半個世紀,煤炭也只能維持一、兩個世紀。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常規能源結構,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都日趨嚴重。 當前世界所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呈現出與歷次石油危機明顯不同的新特點和新變化,它不僅僅是能源供應安全問題,而是包括能源供應、能源需求、能源價格、能源運輸、能源使用等安全問題在內的綜合性風險與威脅。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能源生產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費佔世界總消費量的l/10,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又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發展經濟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比較突出。近年來能源安全問題也日益成為國家生活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日益成為中國戰略安全的隱患和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急劇上升。自1993年起,中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於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在中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就可預見的未來來看,汽車不會大量減少的,但是石油危機的確會對汽車業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開發新型汽車(像混合動力、燃料電池、氫動力、太陽能等)以減輕對石油的依賴,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汽車使用(主要是指私家車)以節約燃料等,但是總的來看不用擔心汽車減少這個問題。
能量守衡定律:能量既不會產生,也不會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
植物吸收太陽的能量成長起來,動物吃掉植物補充能量,同時動物的排泄物也是植物的肥料,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動物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所以植物和動物是互相補助的關系,二者相互依靠才能生存。
所以因為有太陽的能量,才會有植物和動物,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來至於太陽
我建議國家要鼓勵農民科學種田,減少資源浪費,多用動物的排泄物給植物施肥,再把不能被人食用的植物做為動物的飼料,讓能源在植物和動物之間循環。想辦法讓糧食的儲存時間更長,不讓糧食過快的腐爛變質。多使用太陽能,風能,沼氣等可再生能源,降低污染。計劃生育,保持植物和動物之間的平衡關系。人也不要過量進食,造成營養過剩,容易得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膽固醇等疾病,要保持健康體重才能更長壽。
㈢ 冷戰期間美國遇到的兩次世界性能源危機是
第一次能源危機(1973年-1975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專持者,石油屬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其積陳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能源危機(1979年-1980年),又稱作1979年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原油價格從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
誘因:伊朗爆發衣斯蘭隔命,而後又與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
影響:第二次石油危機再次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㈣ 第一次全球能源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內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容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是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㈤ 能源危機怎樣困擾全球
20世紀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危機的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國際輿論開始關注起世界「能源危機」問題。許多人甚至預言:世界石油資源將要枯竭,能源危機將不可避免。如果不作出重大努力去利用和開發各種能源資源,那麼人類在不久的未來將會面臨能源短缺的嚴重問題。
世界能源危機是人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資源將會在一代人的時間內枯竭。它的蘊藏量不是無限的,容易開采和利用的儲量已經不多,剩餘儲量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到一定限度就會失去繼續開採的價值。在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為主導的條件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改變,就會發生能源危機。煤炭資源雖比石油多,但也不是取之不盡的。代替石油的其他能源資源,除了煤炭之外,能夠大規模利用的還很少。太陽能雖然用之不竭,但代價太高,並且在一代人的時間里不可能迅速發展和廣泛使用。其他新能源也如是。因此,人類必須估計到,非再生礦物能源資源枯竭可能帶來的危機,從而將注意力轉移到新的能源結構上,盡早探索、研究開發利用新能源資源。否則,就可能因為向大自然索取過多而造成嚴重的後果,以致使人類自身的生存受到威脅。
我國在發展經濟中同樣面臨著嚴峻的能源短缺問題。我國的石油資源量佔世界的3.5%,人口卻佔世界的22%;我國水資源總量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2200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列為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國工業用水浪費十分嚴重,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達9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平均取水量的2.5倍,為發達國家的3至7倍;土地資源佔世界的6.8%,卻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能源短缺不言而喻。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的重要階段,國際經驗表明,這一階段恰恰又是能源資源強消耗階段。
節約能源據測算,我國每創造1美元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我國的能源利用率僅為美國的26.9%、日本的11.5%。由此可見,在我國經濟的產品成本中能源消耗及其他資源的消耗成本佔了相當大的比重,這就使得一些企業以勞動生產者的低工資來彌補能源和其他資源高消耗的產品成本,以取得產品在市場上的價格優勢。也可以說,通過節能降耗減少產品中資源消耗成本的空間十分巨大。
我國經濟的發展力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目前相當一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環境治理和削減污染物排放投入很少,或者根本不進行投入。資源和能源被大量消耗的同時,也帶來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肆意排放的污染物對空氣、植被、水資源、河流、土地等的污染日益嚴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正面臨嚴峻的威脅。
㈥ 兩次石油危機
歷史上的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至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專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屬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至1980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出現,此次危機成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經濟衰退的一個主要誘因。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㈦ 概括二戰後世界經濟區域化的影響
1.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的第一階段,即戰後初期到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階段。美國正是憑借經濟上的巨大實力和強大優勢,一步一步地奪取世界經濟霸權之基本步驟:第一,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第二,建立以貿易自由化為基本原則的貿易體制,成立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計劃,如馬歇爾計劃以及通過提供「兩個安全網」(「軍事安全網」和「經濟安全網」),加強對歐洲、日本經濟的控制;推行「第四點計劃」,對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實行新殖民主義政策。第四,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經濟和技術封鎖。
2.戰後世界經濟格局發展的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經濟向多極化方向發展。進入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轉折。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國際金融體系在20世紀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沖擊,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兩次宣布貶值,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第二,發展中國家石油鬥爭引發的能源危機,打亂了國際貿易舊有的價格體系。第三,美國逐漸陷入了經濟增長緩慢和通貨膨脹、失業嚴重的困境,日本、西歐的經濟發展比美國快,美、日、歐各國的經濟實力消長明顯。
伴隨著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的衰落,歐共體和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兩大新的經濟中心,世界經濟中美國一國獨霸的局面開始向美國、歐共體、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過渡。
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實力也有很大的增強,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這個時期,在拉丁美洲和亞洲出現了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並且形成了一支新興的經濟力量。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興起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進一步加強了世界經濟多極化的發展趨勢。
3.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三大區域經濟集團化加快發展
歐洲聯盟。相比較而言,歐盟是經濟一體化程度最高的一個區域性集團,現有25個成員國,其一體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2004年5月1日,歐盟成員國擴大到25個。擴大後的歐盟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增加5%,擁有4.55億人口,經濟總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實體。10月29日,歐盟正式簽署歐盟第一部憲法條約。這部憲法的通過有利於加快歐盟的決策過程和提高歐盟的國際地位。同時,歐盟加快建設快速反應部隊,並接替了北約在波黑的維和任務。
北美自由貿易區。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集團,具有重大意義。根據協議,貿易
㈧ 能源危機的經濟影響
市場經濟的能源價格是受供需關系的影響,而供需關系中的供或需改變都可以導致能源價格的突專然變化。
雖然一屬些能源危機是由於市場應對短缺的價格調節而產生,但在某些情況下,危機可能是市場的流通不暢通、缺乏自由市場而導致。一些經濟學家的觀點認為價格控制是1972年的能源危機的重要因素。
㈨ 能源危機正面影響
國際油價仍在飆升,20多年來的歷史新高屢被刷新。今年的油價高位強勢震盪的持續時間之長,為上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以來所罕見。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本輪石油價格上漲對中國的影響是深遠的,不僅牽累相關行業,帶來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同時,也直接促成我國戰略石油儲備計劃於近日的出台。面對國內石油需求的持續增長,國際低價油時代的一去不返,解決我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已經到了十分緊迫的關頭。
對今日中國而言,能源危機是亟待解決的頭號問題。由於石油在目前世界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的比重是39.97%,因此能源危機也就突出表現為石油危機。它不像其他的社會危機、經濟危機,不是臨時性的,也不是人為的、可控制的。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看,是以礦物能源為基礎的增長,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行業無一不是高能耗行業。因此,如果能源問題不解決,就動搖賴以支撐經濟發展的行業基礎。從國情來看,問題就更為嚴重:巨大的人口壓力、相對貧乏的能源資源條件,面對老百姓日益高漲的發展訴求,能源問題將是一道最難求解的方程式。
還有一個解決壓力,來自地緣政治。從環境上來說,我們處在一個相對不利的地位,能夠對其施加重大影響力、為我所用的國外產油地不多。世界的主要產油地在中東,這是我們的政治、文化勢力十分薄弱、也很難到達的地方。從中東到中國,海上運輸線相當長,但是目前由於不具備相應的技術、經濟和軍事條件,我們還無法掌控制海權和制空權。東南亞的印尼有很豐富的石油資源,但是它和中國同樣有很長的航海距離,而且它又是伊斯蘭世界,我們的影響力微乎其微。
再有一塊是俄羅斯和中亞,我國也正在積極開拓從俄羅斯、中亞國家輸入石油的管道,但這是非常敏感的地區,有強烈的地緣政治色彩。中俄雖然建立了睦鄰友好關系,但從歷史上看,兩國紛爭不少。現在俄羅斯雖然雄風不再,但不可忽視的是,這個沉睡的巨人正在覺醒,10-15年之後,它將重新成為重要的大國。而且和任何資源富地一樣,這個地區同樣有西方一些國家政治、經濟利益糾結、爭斗的影子。
能源是染上了政治色彩的特殊商品。所謂國際關系,其實也是國家利益的較量,其中充滿了獲取、給予和爭奪。此次普京訪華,就雙方最為關心的中俄能源合作問題,普京仍然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其實原因無他,俄羅斯要利用石油這個戰略武器,在中日的角逐、爭斗中為本國獲取最大利益。每個國家都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考慮自身利益,這也無可厚非。可是「安大線」的擱淺,的確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能源外交」的思維需要突破。掌握自己所需、了解多方所求、研究對手所想,把握外交主動權,在共贏的前提下實現自身利益,這對「資源外交」才剛剛起步的中國來說,還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
21世紀是能源競爭的世紀,能源問題能否解決關繫到中國的和平崛起。現在已經不是巨額投資就能換來油田的年代了,地球上好的原油資產早被西方國家牢牢掌控,即使其他地區,中國企業想參與投資較大項目,同樣受到國際石油巨頭的排擠。因此,中國政府只有積極開展「能源外交」,與國際競爭對手不斷的較量和博弈,我們才能在世界石油戰略地理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與此同時,這也是國際關系協調發展的需要。從目前來看,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經接近40%,到202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缺口將達兩億多噸!在相當一段的時間里,我國能源對外依賴程度將會越來越高,由此引起的摩擦不可避免,此時「資源外交」也可以發揮潤滑劑的作用。
戰略石油儲備的作用在於應對石油供應短缺危機,這只能是短期的,而且起不到平抑物價的作用;積極尋求與產油國對話爭取更多來源,憑借外力同樣不牢靠;因此,解決能源危機的根本在於自身,在於我們能否改變既有的不可持續的高消耗、低產出的增長模式。如果能夠做好國內「節流」,那麼我們在能源外交上也能贏得更大的迴旋空間和更多的談判砝碼。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可持續發展,這是解決能源問題的要義所在。其實想想,靠廉價的工業品、製成品能換多少油呢?如果不解決能源這個瓶頸,我們發展的成績都可能被抵消掉。不僅生產如此,無節制的高消費生活方式同樣需要轉變。現在每年進口大量石油,主要都是用來開車了。這不是道德感化、教育的問題,建立資源節約型的經濟體系是當務之急。
中國經濟還在持續高速發展,2020年人口是15億,按照每年增1000萬人的速度,其中就要有800萬人要就業,因此我國經濟的年增長率必須不低於6%,才能支撐起人口膨脹後的巨大就業壓力。那麼必然的,需要幾個主要行業的發展支撐。對於我國現有支柱行業都是高能耗行業的現狀來說,未來必須走「兩條腿」的發展道路:一是積極開發新型替代能源,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實現跨越式發展;二是調整產業結構,降低國民經濟對高能耗產業的依賴。
能源是染上了政治色彩的特殊商品。「能源外交」的思維需要突破。掌握自己所需、了解多方所求、研究對手所想,把握外交主動權,在共贏的前提下實現自身利益,這對「資源外交」才剛剛起步的中國來說,還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