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13

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13

發布時間:2021-02-28 05:46:10

❶ 過去十年,盡管浙江民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區域發展也比較快,但是也存在一些深層次的問題,較難經受國際

①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競爭的需要,是企業自身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企業能依靠廉價要素的低成本維系自身的市場競爭優勢,獲取利潤。(2分)②但企業要增加利潤主要依靠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產品結構,自主創新,(3分)自主創新有利於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打造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能力有利於提高產品質量,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擴大產品銷量;(3分)有利於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企業利潤。(3分)經受國際經濟的外部沖擊(1分)

❷ 浙江民營企業的發展歷史與現狀,急急急

民營經濟發展較快是我省經濟的一大特色,也是我省體制機制優勢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以後,我省的民營經濟經歷了一個從開始起步到實現第一次飛躍的發展歷程,總量迅速增加,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水平和競爭力也逐步提高。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發展大趨勢,我省民營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水平亟待提升,正面臨著努力實現二次飛躍的歷史性任務。本文對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的歷史沿革、現狀及主要特徵、先發優勢的機理進行了分析,同時對民營經濟實現第二次飛躍面臨新的形勢進行了分析。
一、民營經濟發展的歷史回顧
按所有制經濟成分劃分,可以將國民經濟劃分為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私營經濟、港澳台和外商投資經濟。通常我們將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稱為民營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民營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完成了第一次飛躍。回顧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至90年代初,民營經濟以集體經濟的大發展為主要特徵。
這一階段集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領域的集體經濟所佔比重大幅上升,個體私營經濟進入初創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和城鎮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以城鎮和鄉村集體工業為主要特徵的集體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1978年,全省集體工業增加值僅17億元,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6.2%。到1990年,集體工業增加值已達223億元,比重達到 61.3%,12年時間集體工業所佔比重上升了25.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個體私營經濟隨著改革政策的逐步推出,以及出於謀生和對致富的渴望,開始進入初創時期。但在那個年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還受到很大限制,不少私營企業出於尚未解決合法生存的疑慮,或者為了少惹麻煩,迫不得已戴上了集體所有制的"紅帽子"。因此,到1990年,當集體經濟佔GDP的比重高達53.1%時,個體私營經濟所佔比重僅為15.7%。
第二階段: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後期,民營經濟以個體私營經濟大發展為主要特徵,集體經濟開始萎縮。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發表,猶如春風給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氣象,民營經濟迎來了第一次飛躍的機遇。1997年與1991年相比,全省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由100.3萬戶和1.1萬家增至153.2萬戶和9.2萬家,從業人員由155.8和16.9萬人增至256.4和135.5萬人,注冊資金由40和7.3億元增至219.9和470.6億元。在工業領域,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1991-1997年,個體私營工業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5%升至1997年的40.6%。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全省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由1990年的141億元增至1997年的1564億元,佔全省GDP的比重由15.7%上升到 33.7%。
在個體私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集體經濟由於改制等原因開始萎縮,佔GDP的比重大幅回落,由1990年的53.1%下降到1997年的36.7%。
第三階段:90年代中後期至今,民營經濟獲得了新一輪的發展,但更多的表現為產權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黨的十五大的召開及隨後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確立了民營經濟的政治合法性,從此浙江民營經濟在一個更加寬松的政治、政策和社會輿論環境下開始了新的一輪的蓬勃發展,並完成了民營經濟的第一次飛躍。2002年,我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69.0%,其中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47.1%,比1997年上升了13.4個百分點。這一階段民營經濟的產權形式更多的表現為產權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一方面,是由於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步伐不斷加快;另一方面,經過若干年積累的個體私營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後,客觀上也產生了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聯合、並購、合作的要求,於是產權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等混合民營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以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為例,1998年私營獨資企業為952家,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為937家,分別占私營企業單位總數的42.3%和41.6%。到2002年,私營有限責任公司達7467家,占私營企業單位總數的72.5%,比1998年上升了30.9個百分點,私營獨資企業2252家,所佔比重下降為21.9%。從個人資本金的分布來看,也更多的分布於產權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以及私營企業中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等混合民營經濟中(見表1)。
二、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
(一)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及作用
1、民營經濟發展全國領先,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較高。2002年,我省民營經濟創造增加值5375.7億元,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69%,其中集體經濟創造增加值1708.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9%,個體私營經濟創造增加值3667.6億元,佔47.1%。與經濟較發達的省市比較,我省民營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處於較為領先位置,2002年,我省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比江蘇(28.3%)、山東(29.1%)、上海(9.0%)高出18.8、18和38.1個百分點。2002年廣東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4.3%,比我省低0.5個百分點,但廣東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資經濟比重遠高於我省,因此,廣東的個體私營經濟比重也比我省要低。
2、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了我省經濟的較快增長和綜合實力的增強。一是民營經濟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按現行價格計算,1979-2002年,全省GDP的增量中有69.1%的貢獻份額來自於民營經濟。二是民營經濟成為增加就業的重要渠道。2002年,全省民營經濟從業人員已佔到全部從業人員的88.2%。1979-2002年全省新增就業人員1063.6萬人,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從業人員908.88萬人,佔85.5%。三是民營經濟成為稅收收入的重要來源。2002年,全省民營經濟稅收收入達到769.81億元,佔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達到60.6 %。四是民營經濟成為外貿直接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全省民營經濟直接出口額達88.67億美元,佔全省出口總額的30.1%,比1997年提高了23.5個百分點,如果加上民營企業經國有外貿公司渠道出口的部分,比重還要更高一些。五是民營經濟投資成為我省投資需求較快增長的重要因素。2002年全省民營經濟投資完成額達2159.5億元,佔全社會投資完成額的62.2%。六是民營經濟發展對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農村居民為例,2002年與1997年相比,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由1496元增加到2437元,佔全年人均總收入的比重由31.7%上升到39.6%,2002年對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增長的貢獻份額達65.8%,而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大部分是依靠民營經濟發展得到的。
(二)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由一個經濟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大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營經濟發展得早、發展得快。如果將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民營經濟發展看成是第一次飛躍,那麼在這一時期,我省民營經濟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1、以量的擴張為主,散、小、低特徵比較明顯。2002年與1991年相比,全省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由100.3萬戶和1.1萬家增至152.9萬戶和24.7萬家,分別增長52.4%和21.5倍;從業人員由155.8和16.9萬人增至275.6和404.0萬人,分別增長76.9%和22.9倍;注冊資金由40億元和7.3億元增至359.4億元和2156.0億元,分別增長8倍和294倍。但從個私經濟的總體發展狀況看,散、小、低特徵比較明顯。根據2001年基本單位普查庫資料,全省工業獨立核演算法人單位數為154789家,其中規模以上單位數(指全部國有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為18626個,僅佔12%,規模以下工業法人單位數佔了88%。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生產的產品也以小商品多、大商品少,低檔商品多、高檔商品少,普通商品多、名牌商品少,生活消費類商品多、生產投資類商品少等粗放增長為特色。
2、總體上仍以創業和原始積累為主。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雖然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一些企業也已完成了原始積累,開始進入再次創業階段。但從總體來看,仍處於企業規模較小、產業層次較低的原始積累階段。2002年,全省經工商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平均注冊資金只有87萬元,即使在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平均每個私營企業的實收資本也只有443萬元,是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的42%,相當於國有企業平均實收資本的12%,股份有限公司的7%,外商投資企業的17%。
3、大多數企業還停留在傳統家族制管理階段。浙江的民營經濟主要是以千家萬戶自發創辦家庭工業的形式逐步發展起來的。這一發展路徑使得大多數企業停留在傳統型家族制管理模式。由於傳統型家族企業產權的穩定性、決策的靈活性、領導層內部的一致性、利益動力的有效性等優點,一方面易於被大多數民營企業所選擇,另一方面,在創業和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對企業的發展確實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在這一管理模式下,只要外界還沒有影響企業生存的巨大壓力,民營企業進行自身的制度創新動力不會太強。因為,企業進行制度創新,就必須打破傳統型家族制管理模式,這對苦心經營多年的創業者及其家族成員來說都將面臨處理家族和企業發展關系的若干痛苦抉擇。一些家族企業為避免這種痛苦抉擇,寧可滿足於現狀,安穩地求取既得利益。
4、經營領域有所拓寬,但仍相對集中於工業領域。浙江民營經濟的產業分布從第一產業為主向第二產業為主轉變,然後再向第三產業發展(見表2)。但從總體上來看,由於受市場准入等限制,民營經濟仍主要集中於第二產業的工業領域。
從工業內部行業分布看,雖然民營經濟除了國家壟斷的行業之外,幾乎涉足工業各領域,但仍相對集中。2002年規模以上私營工業總產值中製造業所佔比重達到99.4%。在製造業內部,私營工業企業又主要集中於紡織業、服裝及其他纖維製品製造業、普通機械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金屬製品業等行業。2002年這五個行業總產值佔全部私營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21.6%、8.1%、7.7%、7.3%和6.1%,五大行業合計所佔比重達50.8%。
三、浙江民營經濟發展處於領先優勢的機理分析
2002年,浙江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在改革開放之初計劃經濟對浙江經濟的控制力相對較弱。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浙江國有企業少,國家投資少,計劃供應的物資和產品也少,就當時的體制而言,浙江處於劣勢地位。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這一體制劣勢反而轉變為體制優勢。1978年,全省集體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高達55.7%,其中集體工業增加值佔36.2%,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很多。集體經濟比重高,國有企業少,就意味著計劃經濟的生根和控製程度比較薄弱,這就迫使浙江的企業從市場上去尋找原材料和銷售渠道,也就有可能從計劃經濟最薄弱的環節突破原有體制的束縛,率先進行市場導向的改革。浙江的民營經濟就是在率先進行的市場導向改革中不斷發展壯大的。
2、浙江具有悠久的商品經濟發展歷史和人文傳統。浙江的文化是以傳統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結合為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是勤儉、和諧與秩序。從海洋文化講,有開放意識、風險意識、經營意識、金融意識、創新意識。改革開放政策解除了束縛人們思想與行動的條條框框,使浙江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迸發,很多創新都為全國開了先河。因此,浙江人的創業精神、致富慾望、投資意識、盈利動機和刻苦勤奮的勞動態度,以及眾多的能工巧匠和外出人員,都為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政府相對寬松的管理,為浙江經濟制度變遷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浙江的特點是人多地少,國有企業少,國家投資少,這就迫使廣大人民群眾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經濟。因此,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好的個體、私營經濟在浙江得到迅速發展。但在黨的十五大關於所有制理論的重大突破之前,產權制度的實際供給仍然是受政治約束的。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浙江民營經濟得以制度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浙江各級政府在制度變遷中採取了一些默許乃至支持的做法,使得浙江民營經濟能超前發展。如浙江省政府從實際出發,較少對群眾自主的創業行為設定各種禁區,較少明令禁止,較少大面積打壓。這種默許的做法,實際上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支持,形成中央和基層群眾之間的一個緩沖,有利於推進制度變遷。這種被浙江學術界一些人士稱之為"無為而治"的領導方法,其實質是經濟民主,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支持群眾的制度選擇,使千百萬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體,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洋溢著持久的積極性。
四、民營經濟實現二次飛躍面臨的形勢
目前我省民營經濟所佔份額可謂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然而浙江經濟要加快發展,上一個新的台階,就必須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實現民營經濟的第二次飛躍。面對第二次飛躍,浙江民營經濟面臨以下變化趨勢:
1、民營經濟發展的政治和政策環境發生了變化。首先,民營經濟的政治合法性得到了確立。十五大後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個體、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庄嚴地寫進國家根本大法,使民營經濟的政治合法性有了憲法保障,為浙江民營經濟的二次飛躍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政治環境。其次,社會對浙江民營經濟的規范運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民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無序競爭、低價傾銷、仿冒偽劣、環境污染、就業者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等問題,隨著信用浙江、生態省建設等戰略目標的提出,對民營經濟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能力、重視環境保護以及保障就業者的合法權益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加規范的要求。
2、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我省民營經濟憑著創業起步早、市場化程度高、機制靈活、反應靈敏的優勢不斷發展壯大。但隨著我國短缺經濟的結束,經濟運行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根本變化,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面臨的已是需求約束型的經濟環境。同時,消費者選擇產品也已從實用型趨向完美型,產品的高質量、高標准、高品質成為消費者追求的目標,亦成為生產者角逐的焦點,低品位的產品逐漸受冷遇並將被淘汰出局。那麼,以粗放增長、外延擴張為特徵之一的我省民營經濟所面臨的市場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如何面對變化了的市場,將是我省民營經濟能否再創輝煌的關鍵。
3、競爭對手發生了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民營經濟是在與機制僵化的國有企業競爭中發展壯大起來的,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的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民營經濟的競爭對手已是改制後競爭力大大增強的國有企業、國內其他省市也迅速發展的民營企業以及國際跨國公司,特別是與擁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跨國公司的競爭將會非常殘酷。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必須遵循WTO的游戲規則。這給我省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轉變經營理念、創新思維,強化內部管理、提升產業結構、加強人才培養等提出了新的挑戰。
4、民營經濟自身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民營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據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資料, 1998年,年銷售收入達5000萬元到1億元的私營企業單位數為95家, 1億元以上的私營企業單位數為35家,2002年分別上升到670和365家,占私營企業總數的比重分別上升2.3和1.9個百分點(見表3)。二是民營企業自身成長需要進行制度創新。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經營領域的拓寬、技術層次的提高、市場競爭的加劇,傳統的家族制管理制度難以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要求民營企業對家族企業進行家企分離的改革,完善產權治理結構,提高內部管理的科學性,以適應加快發展和市場形勢的需要。

❸ 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的四個特點共同體現了什麼哲學道理

一、浙江民營企業制度變遷的歷程
改革開放多年來,浙江民營企業的制度變遷,是一個老百姓自發地發動、組織、實施的過程。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尊重群眾的創造,因勢利導,制定政策,推廣股份合作制、公司制等混合所有制組織形式,倡導走現代企業制度之路,無疑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一)以「家庭企業」為普遍形式的初始階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浙江民營企業發展的第一階段,家庭企業是這一階段最普遍的組織形式。這一時期,浙江大力推進商品經濟,促進市場的發育,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注重培植各種經濟主體,調動各級地方政府和群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合理運用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從而形成地方國營企業、街道企業和鄉鎮企業持續發展,城鄉居民投資興辦的小作坊、小工廠、小店鋪應運而生,個體工商戶規模日益壯大的良好局面,集體、個體、聯戶等「體制外」經濟成份「異軍突起」。1990年,鄉鎮企業達到49.41萬家,總產值達到30.30億元,占社會總產值的15%,個體工商戶達到100.44萬戶。
(二)以「股份合作制」為典型形式的過渡階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浙江民營企業的制度創新經歷了以股份合作制為典型形式的過渡階段。1984年,溫嶺縣工商局注冊了一家名為牧嶼工藝品廠的企業,成為全國第一家取得合法身份的股份合作企業。1986年,原黃岩縣委發出了《關於合股企業的若干政策意見》,成為全國第一個鼓勵、支持股份合作經濟發展的官方文件。1987年,溫州市政府頒發了《關於農村股份合作企業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的文件,此後又相繼頒發了7個關於股份制企業的全市性文件。到1993年前後,我省的股份合作企業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僅溫州就有近40000家,工業產值佔了溫州市的50%。這一時期,浙江民營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大量的農民和城鎮居民個人投資興辦實業,民間投資十分活躍,一些上規模的個體工商戶成為獨立的負有限責任的法人實體。原有的國有、集體企業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建立了以民間資金為主的資本結構。股份合作制等新型企業組織廣泛興起,民營企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三)以公司制為代表形式的新階段。90年代以來,《有限責任公司規范意見》、《股份有限公司規范意見》和《公司法》的先後出台,公司制企業逐漸成為民營企業的代表形式。這一時期,浙江民營企業通過不斷的制度創新,營造新的優勢,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制度創新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是民營企業購並國有、集體企業,實現低成本的快速擴張。比如溫州人本集團購並了河南西平軸承廠、上海中國軸承廠青浦分廠後又整體購並原我省行業龍頭企業杭州軸承廠;德力西集團公司繼1999年2月收購上海整流器總廠後不久,又以合資控股方式購並了山東濟南開關設備廠,同年12月份又整體收購了杭州西子集團公司。實踐證明,民營企業通過這種購並行為,充實了更為豐厚的資源優勢,拓展了發展空間,實現了低成本的快速擴張。
二是民營企業實施股權多元化改造,為構築現代企業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為適應股權結構的變化,股東較多的企業都建立了股東會、董事會,完善了法人治理結構,有限責任公司成為我省民營企業的主要形式。如正泰集團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經過工廠制、公司制、集團制、控股制四個階段的發展,建立起母子公司管理體制和以集團股份公司為投資中心,以專業公司為利潤中心,以生產公司為成本中心的三維矩陣管理模式,實現「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的轉變。
三是民營企業與國外資金、品牌的聯合與合作,不斷開拓國際市場,逐步走上國際化的道路。夏蒙服飾公司與世界著名的義大利傑尼亞服飾集團公司合資,組建新的夏夢·意傑服飾公司,把「夏蒙」品牌的西服推到全國、推向世界。萬向集團、奧康集團等企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與國際市場的融合與接軌,開展國際競爭與合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四是民營企業實行行業內的強強聯合,全力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2003年5月,十大中國鎖王中的四大鎖王五洲、堅士、霸力、寶得利和其他4家制鎖企業合並組建中國鎖業航母強強集團公司,注冊資金高達1億元,原固定資產、流動資金總額約達15億元並入集團進行運作,集團剛成立的一個多月就接到訂單3億元。之後,溫州40家拉鏈企業又進行了資源整合;今年初,65家溫州傢具企業組成的經濟聯合體也橫空出世。他們統一品牌、統一管理、統一營銷網路,全力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積極參與國內外市場的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各種經濟形式是相互依存的。

❹ 關於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的材料,急!

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浙江傳統商業文化和金融文化的支撐,區域傳統文化對經濟發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現代工業社會與傳統農業經濟對人力資源的要求具有本質上的差別。一般來說,傳統的小農經濟要求的是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只要做到循規蹈矩就行;而現代工業社會要求的是具有創新意識的人力資本和企業家,沒有創新意識要想在市場競爭社會立足簡直是不可能的。世界各國的現代化實踐經驗也表明,現代經濟增長或工業化,首先離不開人的思想觀念的更新或人的現代化。經濟學家英格爾曾經尖銳地指出:「當今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它的國民不經歷這樣一個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現代性的轉變,僅僅依賴外國的援助、先進技術和民主制度的引進,都不能成功地使其從一個落後國家跨入自身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的行列」。

在現代社會,傳統文化影響經濟發展的路徑是:傳統文化對工業化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影響人的觀念進而實現的。傳統文化通過其長期積習而成的觀念,對生活在本區域內的人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塑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而這些具有不同文化稟賦的人群,適應現代經濟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這也就決定了各區域的經濟選擇是不一樣的,進而決定了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

一、浙江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及其與現代經濟的兼容性分析

按照筆者的觀點,從人文地理學出發,可將中國文化劃分為"中原傳統農業文化區"和"東南功利文化區"兩大部分。中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播中心,其輻射范圍遍及中西部廣大地區。由於深居內陸地區,自古以來,這里一直是以農耕經濟為主,小農思想根深蒂固,人們的觀念保守。這種傳統文化所以抵制現代化,不僅因為它是一種僵化的價值觀念、思維定式,制約著人們思想什麼,怎樣思想,而且還因為它是一種生活習慣、行為模式,制約著人們去做什麼,怎樣去做。在它的長期熏陶和習慣作用下,一切與之不符的說法和做法、倡導和實踐,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可疑的,甚至都是邪惡的,要麼受到溫柔的冷遇,要麼受到嚴厲的封殺。這種思維機制使人們思想僵化,觀念保守,不思進取,害怕創新。

"東南功利文化區"主要集中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其主體構成是吳越文化,其范圍包括江浙及其附近地區。遠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河姆渡文化和良諸文化。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文化獨具異彩。自唐宋以來,隨著我國的經濟政治中心從黃河流域轉向江南,文化中心也隨之移向吳越,其間經過了吳越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三次大融合。近代以來,東部沿海一帶一直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熏陶,形成了本地文化與西洋文化的廣泛交流,吳越文化終於從傳統的農業文化,轉化為商業氣息濃厚的商業文化,並在我國各文化副區中冠領群雄,水平最高。

吳越文化從縱向上看,是在傳統與現代的反復碰撞中發展的;從橫向上看,吳越處在我國傳統的大陸文明與西方現代文明兩大板塊的交鋒地帶,這就使得其文化具有海陸兩種成分,並進而發展成傳統的倫理本位主義與現實功利主義兩種性質的交流和融合。

作為吳越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浙江文化除了擁有"東南功利文化區"的基本因素外,還有自己的獨特性。浙江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素稱"文物之邦",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永嘉文化"為主體的區別於其他地區的文化特色。浙江文化的主要特徵表現在:第一,具有鮮明的"善進取,急圖利"的功利主義色彩。第二,具有"富於冒險、開拓進取"的海派文化傳統。這主要是因為傍海而居、出海而航的生活生產環境,培育出了浙江人的頑強的生命力和開拓冒險的精神。第三,具有濃厚的工商文化傳統。浙江文化自春秋戰國范蠡大夫棄政從商以來,就形成了蓬勃的尚利文化,"工商皆本"的思想幾乎是自始至終一以貫之的。第四,具有"崇尚柔慧,厚於滋味"的人文情懷。江浙文化尊重人慾,重視家庭和家族的血緣親情關系,這與"存天理,滅人慾"的儒家文化導向很不一樣。由此可見,浙江文化與我國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區別的。

浙江文化具有內生的創新冒險精神,其總體特徵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勇於創新,注重功利」。創新冒險精神是浙江文化最顯著的特徵,巨大的生機和創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義和自然人性觀構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觀基礎。浙江人講究實際、注重功利的價值取向,構成了浙江人致力於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自主創新、敢為天下先的思維品格,構成了浙江人在經濟改革中致力於制度創新,實現體制外增長的精神動力;善於經營、富於機變的文化性格,賦予浙江人在適應市場機制中勝人一籌的素質和優勢。

浙江文化蘊涵的自主創新精神與現代經濟具有內在的兼容性,它對浙江企業家階層的形成具有內源性的影響。正是這些潛藏在浙江人意識深處的獨特的傳統文化精神和價值取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復甦,造就了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民間企業家,使浙江大地在改革開放之後很短的時間內,涌現出成千上萬的農民企業家,從而為民營工業的發展做好了人力資本方面的准備。以浙江溫州為例,溫州市總人口為600多萬,其中有200多萬人在辦企業或從事市場交易活動,足跡遍及世界各地,以至形成了「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溫州人」的說法,「溫州模式」的形成,正是溫州上百萬民間企業家勇於創新的傑作。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在大批企業家的主導下,形成了浙江「制度創新」的浪潮,從而推動了浙江工業化的進程。

❺ 浙江省民營經濟發展

「民營經復濟成就了浙江,是浙制江的瑰寶,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它們。」目有疾,自當醫。而這種醫治,不僅要給予其應急性的資金支持,更要著力約束資金流向,規避應急貸款再次流入資本市場的風險,引導中小企業走向實體繁榮的康莊大道。由此而論,根治溫州企業近年來從房產到能源再到古董的炒作之風,才能矯正被扭曲了的經濟結構,才能盡量減少無謂的行政干預,才能重新提振實業起家的勇氣與輝煌。

❻ 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為什麼說是老百姓闖天下

為什麼會取得如此發展,主要取決於區域經濟模式雖然浙江省的資源少但人才回資源和答海洋資源發達,但是這些人力資源又是從哪裡得來的呢?我認為浙江省的人才是老百姓。在浙江省中每個人都有充分尊重和發揮的創新能力。
可是浙江也是一個草根性的經濟非常有生命力 是內生 也就是內生的民營經濟 讓老百姓創業和創新的精神在浙江土地上再生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浙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就是老百姓成了我們的主力軍
但在當今這樣的金融危機時刻也需著手解決一下各個問題
一是發展方式的轉變
二是經濟發展的轉變
三是空間布局的轉變
四是政府職能的轉變

❼ 近年來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狀況,要詳細數據

民營經濟起步早、發展快、比重高、貢獻大,是溫州經濟的重要特點。這幾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西部大開發、國有企業改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一系列戰略決策,浙江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八八戰略」和建設「平安浙江」的重大決策,並採取了推動民營經濟新飛躍的一系列新舉措,這些都給溫州市民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動力。根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堅持從溫州實際出發,採取積極措施,加強引導、服務和管理,促進了民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從溫州情況看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
l. 民營經濟是推動溫州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前,溫州的經濟基礎非常薄弱。這20多年,溫州的經濟發展很快,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經濟總量、財政總收入在浙江省的位次,分別由改革開放初的第4位、第7位,上升到現在的第3位。溫州用了20年的時間,完成了從「生存命題」到「發展命題」的跨越,主要靠發展民營經濟。現在,全市個體工商戶24.3萬戶,民營企業3.7萬家,民營企業的數量、工業產值、上交的稅收、外貿出口額分別佔全市的99%、96%、75%和95%。
2. 發展民營經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溫州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地區,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就業壓力很大。這些年,通過發展民營經濟,產生了「3個200萬」的效應,就是有200萬農業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有200多萬外來人在溫就業,有200萬溫州人在全國各地和海外經商辦企業。值得—提的是,走出去的溫州人又給當地創造了成百上千萬的就業機會。現在,溫州民營企業從業人員佔全市企業職工總數80%以上。溫州之所以沒有其他一些城市那樣大的就業壓力,主要得益於民營經濟的發展。
3. 發展民營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從溫州的情況,落實「兩個大局」思想,使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後先富帶後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徑是發展民營經濟。現在,溫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已經分別達到16035元和5548元,在浙江省的位次,分別由改革開放初的第7位、第10位,上升到現在的第l位和第5位。目前,溫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10項指標在全國均名列前茅。這些年,先富起來的溫州人,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參與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參與外地國有企業改制、在全國各地創辦市場,在實現自身更好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4. 發展民營經濟是堅持以人為本理念的實現形式。發展民營經濟,把發展「為了人」和「依靠人」很好地結合起來,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人的發展慾望,滿足了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也增強了溫州人的風險意識和創業意識。「人人想當老闆、人人爭當老闆,人人都有創業沖動」,這是溫州發展的動力源、活力源。溫州能有今天的局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把群眾的創業熱情激發出來了,使每個人都有強烈的創業沖動。
5. 溫州發展民營經濟也為全國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過去,溫州發展民營經濟的路走得比較艱難,不僅是摸著石頭過河,有時候還要背著包袱過河,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沉痛的教訓。不管是經驗還是教訓,都可以使其他一些地方在發展過程中少走彎路,減少成本。通過自己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不斷地給他人以啟示,這也是溫州的一個貢獻。
二、當前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新態勢
1. 民營經濟增長方式正在加快向質量型、集約型轉變。其主要表現:一是產業集群發展優勢更加明顯。已有「中國鞋都」等26個國字型大小生產基地;鞋革、服裝、電器等10個重點行業產值已經佔了工業經濟總量的四分之三;重點行業中有8類產品全國市場佔有率在50%以上,金屬外殼打火機高達95%。二是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近三年,規模以上企業數量翻了一番,規模企業產值比重已經達到45%以上。已有企業集團180多家,躋身中國企業500強的有3家,躋身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有36家。三是企業技術創新氛圍日益濃厚。全市企業與國內外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關系,有800多家民營科研機構,29個省級企業研發中心和重點實驗室,3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8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四是產品質量和品牌附加值明顯提高。已經獲得8個中國馳名商標,16個中國名牌產品,206個省級著名商標和名牌產品,有8個品牌成為2004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前茅。
2. 民營企業制度創新正在邁出具有方向性意義的步伐。一是強強聯合。溫州的民營企業已經逐步由過去的「由合到分」走向「由分到合」。比較典型的是,溫州市8家制鎖龍頭企業共同組建 「強強集團」,成為國內最大的制鎖企業,65個傢具企業以協議形式成立經濟聯合體,成為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十多家不同行業的龍頭企業共同出資,分別組建「中瑞」、「中馳」財團控股公司,這是民營企業整合資源的一個積極舉動。二是內外合作。已有一批民營企業與國外知名企業進行技術、資本、市場、品牌等多種方式的合作。比如,夏夢服飾公司與義大利傑尼亞集團全面合資合作;嘉利特實業公司與世界最大的泵業製造商日本荏原公司合作成立了全國最大的石化泵生產企業,大大提升了產業層次和企業競爭力。三是企業上市。今年,華峰集團、瑞立集團兩個企業已分別獲准在國內和美國上市,實現了溫州民營企業上市零的突破。另外,還有一批企業正在積極運作爭取上市,民營企業發展開始擺脫過去主要依靠自身積累、銀行貸款的單一渠道融資的狀況。
3. 「走出去」已經成為溫州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走出去」包括溫州人走出去和溫州企業的跨地區流動。溫州人走出去,促進了資本的跨地區流動。目前,在全國各地創業的溫州人有170多萬人,在外累計投資1700多億元,創辦工業企業近2萬家,去年實現工業產值1600億元;創辦商品交易市場240多個,年貿易額達2800億元。其中,在東北三省發展創業的就有近20萬人,總投資達150億元。資本跨地區流動所獲得的收益,又有相當一部分反哺溫州本土經濟,從而實現了「溫州人經濟」和溫州經濟的互動發展。企業的跨地區流動,主要是到外地收購兼並企業,建立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和營銷網路,屬於增量流動和功能性流動,這有利於企業實現低成本擴張和做大做強,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配置和享用資源,從而進一步放大了溫州經濟。
4. 民營經濟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民營經濟是在特殊的體制環境下創業和成長起來的,多數民營企業具有先天性的弱點,特別是中小企業無序競爭、經營行為不很規范等問題比較突出,致使一些本來發展前景很好的行業和企業很快衰落,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假冒偽劣等負面問題。這幾年,溫州市加強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建設,先後建立經濟性行業協會(商會)110家,在加強行業自律、整合提升行業、開展自我服務、協調各方關系等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應對貿易壁壘案件中,行業協會(商會)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入世以來,溫州共遭遇國外貿易壁壘案件24起,行業協會(商會)已出面應訴17起,勝訴7起。
三、對進一步發展民營經濟的幾點思考
1. 如何堅持從實際出發選擇產業問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民營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產業總的要向高級化方向發展,但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應該從實際出發,正確處理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之間的關系。在產業定位上、在產業技術上不一定都要追求最高,而應該是最合適的;在企業規模上不一定都追求最大,而應該是最經濟的;在產品種類上不一定要求數量最多,而應該是最有特色的。像溫州這樣一個人口多、區域優勢不明顯、資源稟賦條件差、高層次技術人才比較缺乏的地方,還是要從實際出發,適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現有基礎看,溫州的輕工產業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所以要注重在這方面進行強化,努力保持自己的特色。
2. 如何保持區域經濟形態的個性和活力。溫州經濟格局比較獨特,經濟形態也有自己的個性。溫州有個不太恰當的比喻,稱它為「地瓜經濟」。其含義有三個方面:一是溫州民營經濟雖然不是很起眼,企業規模不是很大、檔次不是很高,但生命力很強;二是溫州民營經濟善於利用外面的資源和市場,就像地瓜藤—樣,藤葉四處延伸,佔領外面的空間,吸收陽光雨露和養分,具有很強的擴張能力;三是最終的果實還是在根部,最終受益的還是溫州和溫州人。溫州民營經濟的特點與地瓜的生長規律很相似,如果給它提供更大的空間和舞台,如果注意加強規范和引導,溫州民營經濟會發展得更好。
3. 如何引導民營企業更好地「走出去」。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出去」包括到國外去、到國內其他地方去發展,這是大勢所趨。事實證明,凡是發展得比較好的企業都有走出去的因素,凡是走出去的企業一般都發展得比較好。尤其是像溫州這樣一個要素資源比較缺乏、人口壓力很大的地方,必須跳出溫州看溫州、跳出溫州發展溫州,把「走出去」作為一個重要戰略來實施。特別要引導優勢產業的核心企業、龍頭企業、重點企業,在繼續做大存量部分的基礎上,對外實行功能性的拓展和擴張。同時,加強與在外溫州人的溝通和聯絡,通過舉辦聯誼活動等方式,不斷增進鄉情、親情、友情,鼓勵和引導他們回鄉投資創業,努力把溫州人經濟轉化為溫州經濟。
4. 如何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這些年,我國發展營經濟的環境總體上越來越好,但也有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規范的地方。又比如,一些地方無序競爭、惡性競爭現象比較嚴重,的地方打著「零地價」、「零稅收」等幌子,開展各種各樣的招商引資活動,致使一些民營企業和各類資本非理性、非正常地流動;比如,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非禁即入」原則,但是實際操作層面還有不少障礙。這些都需要在法律法規和具體政策上加以規范和落實。

❽ 中國各省2013年民營經濟佔gdp比例是多少

吳偉突然感到兩個人之間有了明顯的差別。但他對晉曲很理解,晉曲工作實在很忙,心裡也為他祝福,這正是晉曲所要的生活。於是他自己去得少了,以免給晉曲添麻煩。

❾ 上海民營經濟與浙江民營經濟的相關數據

才20分就要這么多數據,2000還差不多

與浙江民營經濟發展報告2013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