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帶來什麼影響 經濟發展不均衡如何改變
一、 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基本情況是:東富,西窮,南富,北窮。東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窮。 基本情況是:東富,西窮,南富,北窮。東南沿海最富,西北最窮。 二、 影響 1、區部經濟差距大 、 (1)沿海與內地經濟發展的差距 新中國成立至 1978 年的 30 年間,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平衡發展戰略, 各種投資政策和財政支付轉移明顯地向邊遠和落後地區傾斜,然而效果不 佳,付出的代價非常大.自 1978 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府在區域經濟 發展戰略上來了一個大轉變,從平衡發展戰略轉向不平衡發展戰略,優先發 展沿海地區,發展和開放的政策明顯向沿海地區傾斜,使得沿海地區得以迅 速發展起來,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差距.
二、對環境與資源的影響 、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國面臨的 資源壓力在不斷增大。在能源和其他資源約束加強的同時,水資源不足的 約束更具挑戰性。據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在全國 600 多個城市中,有 400 多個城市缺水,其中 110 個城市嚴重缺水。特別是在我國北方地區,水資 源不足的矛盾突出,而且在可預見的較長時間內難以緩解。 與此同時,我國的環境和生態問題也十分突出。
近些年來, 我國一直為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 中國經濟迅猛發展, 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現在我國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世界經 濟中占據著很重的位置。但是我國經濟發展依然面臨著很多的問題,尤其是經濟 發展不平衡問題,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給我們帶來的影響不可忽視,這有可能 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進一步健康持續發展的瓶頸。 我國必須重視並加以解決這些負 面影響,以達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Ⅱ 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對構建和諧社會可能產生的危害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是我國處於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 然要求,也是黨中央面對新的歷史進程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從 2004 年四中全會《決定》中首次完整提出 「和諧社會」的概念,到現在,「和諧」理念已滲透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和諧社會包括人與 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由於人是具有能動性的生命體,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因此,構建 和諧社會的關鍵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現代人類社會不單是一個倫理共同體,更是一個利益共同體。 經濟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因此社會經濟關系的和諧也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而社會成員間經濟 利益的公平與和諧則是社會經濟關系和諧的核心和根本保證,因而社會成員間經濟利益的和諧程度也就決 定和左右了社會的和諧程度。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從調整利益分配關系入手, 二十多年來經濟發展和體制轉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但同時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少方面也出現了較大的失衡現象,如:收入分配失衡、勞資關系失衡、城鄉發展失 衡、地區發展失衡、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失衡、經濟發展與政治改革失衡等等。孫立平用「斷裂」, 胡鞍鋼用「一個中國四個世界」來形容中國目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在經濟社會發展失衡的各種 表現中,最嚴重或者說最具有根本意義上的失衡是經濟利益分配上的失衡,這種經濟利益分配上的失衡最 顯著的特徵就是目前中國的收入差距過大。 目前各種口徑統計的基尼系數都表明我國的貧富懸殊已超過 0.4 的國際警戒線。如:陳宗勝、周雲波計算出 1995 年的全國基尼系數如果加上非法非正常收入影響就達到了 0.517(1),社科院經濟研究課題組計算出 1995 年全國的基尼系數為 0.452(2),世界銀行則認為中國 的基尼系數在 1995 年是 0.38 到 90 年代末期達到 0.458(3),2003 年中國人民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進行 聯合調查後認為, 中國的基尼系數達到了 0.53 左右(4),可謂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由於經濟利益分配 的嚴重失衡,導致了人們意識和心理的急劇沖突並由此引發較多的社會沖突和矛盾,近年我國各種刑事案 件和群體性大規模的社會沖突不斷發生, 集體上訪持續遞增, 「各種社會矛盾正在匯集到中央政府」 (5) , 極大的影響了社會的和諧。 經濟利益分配失衡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激化人民內部矛盾,破壞人與人關系的和諧 激化人民內部矛盾, 由於經濟利益分配失衡,使得社會中富裕階層與貧困階層之間出現明顯的利益落差,階層利益矛盾突出,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受到嚴重威脅。 在社會分化過程中因貧富懸殊過大形成的低收入貧困階層會產生一種被剝奪感,產生一種對國家社會失望 的情緒。在目前中國由於大量的個人財富的佔有並非由於個人的能力和努力程度獲得,而是因為權力介入 分配、靠腐敗靠強取豪奪等因素形成的情況下,貧困階層就會對富人階層產生仇視的心理,也就是通常所 說的「仇富」。雖然有學者認為中國人是「仇腐」而不是「仇富」,但是因為普通人並不能區分誰是因為 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致富,誰又是靠權力瓜分國資致富等等,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仇視整個富人階層。 同樣的,富裕階層則認為貧困階層的貧困是因為他們的愚昧無知和野蠻,而富裕階層的人士往往是各個領 域的精英,於是在國家經濟社會生活中,便有意識的排斥和邊緣化妖魔化貧困階層。貧困階層便會覺得自 己被社會拋棄,沒有人的尊嚴,從而自暴自棄,自我放逐,通過酒精、毒品和性來麻醉自己,個體呈現高 度的暴力傾向,呈現嚴重的反社會傾向,刑事犯罪嚴重,這一點在拉美國家的城市貧民區中表現非常突出。 並且由於貧困,使其下一代難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擺脫貧困的處境,貧困呈現出一種循環的態勢,從而使貧 困階層成為被現代文明拋棄的群體,貧富兩個階層間(在中國還有城鄉和區域間)的文化互不相容,階層 關系緊張,相互敵對和仇視。 因此,經濟利益分配失衡將激化人民內部矛盾,破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 二、引發社會危機,破壞社會和諧 拉美國家的教訓表明,一個經濟利益分配失衡的國家非常容易導致各種社會危機,並進而產生政治動盪和 社會沖突。 中國社會一直是一個「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會,過大的貧富懸殊,不但與中國社會傳統的倫理道德不合, 也不符合社會主義的價值觀。貧富懸殊過大,特別是當利益分配的失衡主要的不是由個人能力和努力程度 的大小而是由非法非正常因素導致的時候,社會中的貧困階層和富裕階層之間便會產生一種結構緊張,為 社會的沖突和動盪埋下伏筆。目前,改革中的弱勢群體和利益受損者,對社會的不滿意程度越來越高。根 據「我國社會穩定研究課題組」對居民生活滿意度與社會穩定形勢的主觀看法之間關系的分析研究表明, 我國城鎮居民不滿意比例相當大,人口絕對規模也很多(6)。近年來,由於我國貧富懸殊的加劇,社會治 安迅速惡化,群體性的上訪事件和暴力沖突也不斷增加,並且社會矛盾開始向中央積聚。「2003 年國家信 訪局接待群眾集體上訪批次和人次,分別比上年上升 41%和 44.8%。其中,50 人以上的集體上訪批次和人 次,分別比上年上升 33.3%和 39% 」 「2004 年第一季度,國家信訪局受理群眾來信同比上升 20.2%,接待 群眾上訪批次、人次同比分別上升 99.4%和 94.9%。」(7)社會上的下崗失業者、低收入者、邊緣人群和 失地農民等在改革中利益受損的群體已成為破壞中國穩定的催化劑,他們的迅速積累有可能成為社會動盪 的導火索。 由於貧富懸殊過大,中國社會已經走過了 20 世紀 80 年代初存在普遍的改革聯盟的時代。現今的改革,由 於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更多的成為改革成本的承擔者,從而使他們對改革產生抵觸情緒,成為所謂改革的 阻力。這一點可以從近年來工農的集體上訪、沖擊政府機關和暴力抗爭的頻次不斷上升上證明。共產黨取 得政權的基礎是工農階級的支持,源於給工農階級改善政治經濟地位的政治承諾。我國憲法也一直將工農 階級作為國家的領導階級,但是現實中工農利益被邊緣化,這對共產黨為誰執政和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產生 重大沖擊。同時在農村的群體性抗爭中,也存在形成反對黨領袖的巨大空間(8),嚴重影響和威脅我國政 治的穩定。 另外,由於中國是一個大國,各地區各民族間發展不平衡是一個客觀現象,但如果在經濟利益分配上差距 過大,而發達地區又不願意讓度自己已經獲得的經濟利益,並認為不發達地區是他們發展的拖累,不發達 地區也認為發達地區的發展是因為不公平的政策待遇搶佔了他們發展的先機,就會使不同地區在利益上的 矛盾加劇地區間的分裂傾向。而中國的西部地區,特別是新疆、西藏、內蒙地區,宗教、民族、歷史情況 比較復雜,至今分裂勢力活動仍很猖獗。如果經濟利益上的矛盾與文化矛盾、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疊合在 一起,就很容易演變為國土分裂的局面。 因此,如果經濟利益分配失衡持續加劇下去,那麼中國就有可能象部分拉美國家那樣,因為經濟利益分配 失衡誘發諸多社會危機,最終陷入政治動盪和社會沖突的泥潭,嚴重破壞社會的和諧。 三、惡化生態環境,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 惡化生態環境, 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和前提。經濟利益分配的失衡不但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 和諧,也會破壞人與自然間的和諧。 經濟利益分配的失衡,貧富差距過大,將導致社會總消費需求不足,而消費需求不足,便使得經濟的增長 過分地依賴投資拉動,而過度的依賴投資使得我國投資的邊際效率年年下降。1986 年到 1990 年每百元投 資產生 29 元 GDP 增量,1993 年到 1997 年減為 14 元,1998 年到 2002 年減至 6 元(9)。另一方面,由於 經濟利益分配的失衡,也使得勞動力市場供需力量不均衡,導致勞動力價格過低,使得我國企業的短期行 為盛行,忽視研發投入,難以實現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在這樣一種情況下,使得我國早在「九五」 期間便提出的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目標至今無法實現。 這樣一種過度依賴資金、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投入,以量的擴張實現的粗放式經濟增長給我國的持續發展能 力帶來巨大傷害,也帶來自然環境的巨大破壞和各種資源的巨大浪費。目前我國流經城市的河段 90%受到 嚴重污染,酸雨影響的面積已佔全國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每年沿海赤潮發生次數超過 20 世紀 80 年代的 三倍。北方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大都超過國際生態警戒線,華北平原已出現了世界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 漏斗,四百多個城市中有一百一十多個嚴重缺水。超過 90%的天然草場退化,年增退化草地約兩百萬公頃。 每年,我國因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非常巨大,按世界銀行的測算 1995 年我國因空氣和水 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已佔到當年 GDP 的 8%,約 540 億美元。國家環保總局在 2001 年所做的全國生態狀況調 查表明,僅西部九省區生態破壞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已經佔到當年全國 GDP 的 13%,相當於該年甘肅 和青海兩省的 GDP 之和。而據中國科學院測算,2003 年中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佔全國 GDP 的 15%。(10)我國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在帶來巨大的環境破壞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我國 GDP 總 量只佔世界 GDP 總量的 4%,但是我們消耗了全球淡水的 15%,氧化鋁的 25%,鋼材的 28%,水泥的 50%, 石油的 18%(11),將給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帶來巨大的壓力。 由於經濟利益分配的失衡,導致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長期難以轉變,而這種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惡化了我 國的生態環境,破壞了人與自然間關系的和諧。另外,因為經濟利益分配失衡,貧困地區的政府和群眾有 一種快速發展經濟的強烈沖動和願望。在這樣一種沖動下,他們往往不注意其資源、環境和生態的保護, 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破壞,也必然破壞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 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嶄新課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為構建和諧社會 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我們黨對人類社會發 展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對黨執政規律的認識等都在不斷的深入,這些都為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 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因經濟利 益分配失衡導致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並進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 矛盾和沖突。因此,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實現經濟利益分配的和諧,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 會的基礎。我們相信只要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共富論」為目標,將影響經濟利益分配的短期因素 和長期因素結合考慮,堅持社會公平正義原則並妥善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制定 科學的政策,完善社會再分配製度並切實保護好弱勢群體的經濟利益,就一定能夠有效的緩解我國目前嚴 重的經濟利益分配失衡的狀況,實現經濟利益分配格局的和諧,並進而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 目標。
Ⅲ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對策
1.歷史原因.
2.傳統工業依賴能源和資源,能源和資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區域差異.
3.進出口貿易的因素導版致的海陸權交通樞紐地區的發達.
4.產業主導因素的轉移也可以導致地域發展水平的變化,從而使得一些地區和城市建立比較優勢,比如現代的金融、軟體、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賴傳統區域發展因素的產業,這些產業主導的區域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行優勢。
二
我國商業地理的現狀從來都被認為是狹長的,一直有5個發動機之說: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東北、成都重慶地區,這些地區都是區域發展的重心。國家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很明顯的,沿海好於中部,東北好於西北。
三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要素轉移和現有的資源及基礎條件結合,使用人口轉移、政策支持、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或者新興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Ⅳ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
80年代到2002年,東部經濟總量佔全國的50.2%-57086%。中部人均GDP佔全國GDP的80%-75%。西部人均GDP佔全國人均GDP的70%-59%。城鄉差距達到3.2:1。
Ⅳ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和原因是什麼
主要表現:
1.地區經濟發抄展水平。如經濟設施等。
2.地區經濟結構。如第三產業的比重。
3.人民生活水平。如消費。
4.人均收入。
主要原因:
1.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以及開發建設程度的不同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2.工業基礎,技術條件的差異導致發展不平衡
3.生態建設以及市場化運作程度等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
4.經濟發展政策導致發展不均衡
5.人才流動導致經濟發展不均衡
6.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的不均衡影響
Ⅵ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形成原因,現狀及消除措施
一
1.歷史原因.
2.傳統工業依賴能源和資源,能源和資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區域差異專.
3.進出口貿易的因素導致的海屬陸交通樞紐地區的發達.
4.產業主導因素的轉移也可以導致地域發展水平的變化,從而使得一些地區和城市建立比較優勢,比如現代的金融、軟體、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賴傳統區域發展因素的產業,這些產業主導的區域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行優勢。
二
我國商業地理的現狀從來都被認為是狹長的,一直有5個發動機之說: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東北、成都重慶地區,這些地區都是區域發展的重心。國家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很明顯的,沿海好於中部,東北好於西北。
三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要素轉移和現有的資源及基礎條件結合,使用人口轉移、政策支持、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或者新興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Ⅶ 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是什麼
一
1.歷史原因.
2.傳統工業依賴能源和資源,能源和資源的不平衡分布造成區域版差異.
3.進出口貿易的權因素導致的海陸交通樞紐地區的發達.
4.產業主導因素的轉移也可以導致地域發展水平的變化,從而使得一些地區和城市建立比較優勢,比如現代的金融、軟體、生物科技。以上都是不依賴傳統區域發展因素的產業,這些產業主導的區域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行優勢。
二
我國商業地理的現狀從來都被認為是狹長的,一直有5個發動機之說:長三角、珠三角、渤海灣、東北、成都重慶地區,這些地區都是區域發展的重心。國家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很明顯的,沿海好於中部,東北好於西北。
三
消除的方法重要的就是在產業結構、經濟發展要素轉移和現有的資源及基礎條件結合,使用人口轉移、政策支持、發展比較優勢產業或者新興產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等
Ⅷ 如何看待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區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差距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
當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差距時,發展程度較好的地區就自然成為發展狀態較差地區所效法的榜樣,發達地區就會更加進一步發達,落後地區就會奮力追趕,從而形成你爭我趕的整體經濟發展的活力.
②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是區際競爭與合作的基礎.
區域的條件優勢要素的差異形成的競爭優勢的不同,各區域的經濟主體可在各自的區域優勢及其產業優勢的基礎上尋找經濟聯合,如資源型優勢與加工型優勢的區際聯合.
③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給落後地區造成一種壓力.
區域經濟發展中有了發達與落後的差異,才迫使落後地區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向發達地區學習,從而加快落後地區經濟發展的步伐.發達地區對落後地區來說,會產生一種"示範效應",這種示範效應,使得落後地區在追趕發達地區進程中大大節省成本,少走彎路,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目標.
4.解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
(1)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之下,各地區經濟都應融於世界經濟體系之中.
一國要有效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首先整合國內經濟,提高國民經濟的素質.只有實現國內經濟的一體化,才能從整體上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因此,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各地區的共同發展,加強各區域之間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在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不能在短期內消彌時,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重點應是鼓勵各區域之間加強經濟聯系,為各區域之間經濟依賴性的增強創造軟(制度等方面),硬(基礎設施等方面)條件.
(2)遵循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繼續允許和鼓勵有優勢的地區發展得更快,更好,以此引領全國經濟發展.
(3)積極採取有效措施,努力緩解區域經濟差距擴大的趨勢
Ⅸ 為什麼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容易造成叛亂
因為不同程度的教育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素質,一般較小的地方都比較貧窮,家長們回也就不怎麼考慮孩答子的學習問題,只想能盡快為家裡賺錢,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就造成了經濟發展不平衡!沒有良好的教育也就沒有好的道德觀念,自然而然容易沖動打架,形成一些不平衡的心理從而造成叛亂。
Ⅹ 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有哪些
1、從復人均GDP最高的前制5個省份與最低的後5個省份的平均水平之比,以及地區間加權變異系數看,我國區域間差距自2006年以後逐步縮小,但近兩三年出現再度擴大的勢頭。
2、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2017年前三季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2.81倍。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差距仍很明顯。
5、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不平衡。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8.4%(2016年),為主要經濟體最高,超過美國的7.3%、英國的7.2%。大量資金在金融系統內部循環,「脫實向虛」現象比較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