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意義
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中央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福建貫徹落實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偉大實踐,是福建服務全國發展大局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歷史責任,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福建發展的戰略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利於促進全國區域經濟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有力推進福建與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區域協作,逐步形成從環渤海灣到珠江三角洲整個沿海一線的完整發展布局,凸顯海峽西岸在東部率先發展、東中西部良性互動的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於形成服務中西部發展的東南沿海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構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鐵路、大型海港、空港為主骨架、主樞紐的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揮對外開放的「窗口」示範作用,為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提供一條快捷順暢的對外開放戰略通道,並不斷拓展福建發展空間。
有利於構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將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緊密聯系、互動聯動、互利共贏,使福建成為海峽兩岸經貿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結合部、先行區和重要通道,提高台灣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和認同感,為發展兩岸關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做出新貢獻。
⑵ 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的簡介
「一帶五軸九區」開發格局
《規劃》指出,海峽西岸經濟區地處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台灣地區和祖國大陸的結合部,鄰近港澳,發揮著承南啟北、貫通東西的橋梁紐帶作用,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中處於重要位置,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紐帶。福建省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具有對台交往的獨特優勢。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對於完善沿海地區經濟布局,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都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和政治意義。
《規劃》強調,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中西部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國家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著力推進兩岸交流合作,促進兩岸互利共贏;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著力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著力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著力改善民生,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成為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
《規劃》明確,立足於各地發展基礎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將海峽西岸經濟區劃分為三大功能區,即東部沿海臨港產業發展區,中部、西部集中發展區,生態保護和生態產業發展區。按照「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原則,確定了「一帶、五軸、九區」的網狀空間開發格局。「一帶」即「加快建設沿海發展帶」;「五軸」即福州—寧德—南平—鷹潭—上饒發展軸、廈門—漳州—龍岩—贛州發展軸、泉州—莆田—三明—撫州發展軸、溫州—麗水—衢州—上饒發展軸和汕頭—潮州—揭陽—梅州—龍岩—贛州發展軸;「九區」即廈門灣發展區、閩江口發展區、湄洲灣發展區、泉州灣發展區、環三都澳發展區、溫州沿海發展區、粵東沿海發展區、閩粵贛互動發展區、閩浙贛互動發展區。
產業集聚和優化升級加快推進
《規劃》提出,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兩岸交流合作,推進平潭綜合實驗區建設,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發展保障能力,服務兩岸直接「三通」。三是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和優化升級,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四是統籌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以城帶鄉、統籌發展,加快形成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五是加強區域合作,促進區域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形成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地區優勢充分發揮的協調發展新格局。六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著力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七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努力建設人居環境優美、生態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地區。八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開放型經濟的新跨越。
《規劃》還首次明確了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地域范圍,包括福建省全境,以及浙江省溫州市、衢州市、麗水市,廣東省汕頭市、梅州市、潮州市、揭陽市,江西省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贛州市,陸域面積約27萬平方公里。
⑶ 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台灣經濟發展有什麼優勢可以互補
這個2003就提出的規劃,已有很多論證文章,都"講的""描繪"非常棒,非常宏偉~
"以福建為主版體,面對台灣,鄰近港澳權,南與珠三角,北與長三角兩個經濟區相銜接,
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涵蓋周邊地區,為輻射集聚且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
"海西經濟區的具體規劃,福建省希望以廈門,福州,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帶頭,
發展福建省東北及西南兩側,推動海西經濟區與長三角,珠三角緊密連結的互動關系.
同時加強兩岸三地聯系,使之逐步形成外資,台商密集的經濟區域.並藉由大型港灣及基設,
發展新型港口工業城市及區域中心城市,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加快海峽西岸城市的崛起."
....這些論證,還是以招商引資方式來帶動福建省及周邊的發展,這確是符合大陸的利益...
但這些都沒考慮對台灣經濟發展有何實質幫助,只是很空洞的"互利互惠"口號~
03到現在,大陸快速發展到整個上了好幾台階,這種計劃完全可以自行實施,根本不需要台灣~
⑷ 海峽西岸經濟區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設想由來已久,當初福建就曾提出過閩東南、閩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後又形成過海峽西岸繁榮帶的設想。根據形勢的發展,上述設想逐漸擴展成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戰略,這是歷屆省委、省政府長期探索福建發展之路積累的成果。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是在福建省原有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海峽西岸繁榮帶戰略基礎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戰略的繼續,又是原有戰略的升華。這個概念在2004年1月初舉行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首次被完整、公開地提出。2006年兩會期間,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字樣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計劃通過10年~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將形成規模產業群、港口群、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區域,成為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前沿平台。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台灣,鄰近港澳,范圍涵蓋台灣海峽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依託沿海核心區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為中心所形成的經濟圈構築地域分工明確、市場體系統一、經濟聯系緊密的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不同於行政區劃的具有地緣經濟利益的區域經濟共同體,它面對台灣,毗鄰台灣海峽,地處海峽西岸,是一個肩任促進祖國統一大業歷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經濟綜合體,因此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截止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擴張,包括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以及福建9市
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認為,建設海峽西區展示了祖國大陸對台灣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誠意。海峽西岸經濟區不僅會促進周邊的浙江、廣東等東部地區發展,從全國布局來看,對中部崛起和西部開發也有拉動的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這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首次被寫入中共黨代會報告。
⑸ 海峽西岸經濟區區域發展的主要優勢是什麼
優勢之一:壯大區域經濟總量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到今天,經濟布局發生了很大變化,區域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發展是共生共榮的現象。因此,亟待有一系列的理念轉換、體制變遷、對策措施和規劃指導,以資源整合來提高城市與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過去,福建發展思路雖然比較清晰,但更多地局限於福建省內部,沒有把福建放到世界區域經濟一體化大趨勢中去認識,沒有把福建放到沿海區域經濟一體化大趨勢中去認識,沒有把福建放到周邊地區的分工協作、與長三角、珠三角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協調中去認識。福建這次重新審視自身戰略定位,體現了對全國發展大局的科學判斷和在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的科學定位。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是把福建放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的發展平台和發展空間上進行戰略考量,去審視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政策;是把福建全方位地融入到國內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中,致力走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為內容的經濟區戰略崛起的發展道路,以期在本世紀二十年的戰略機遇期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准確的定位,正確的思路,必然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總量的壯大。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涵蓋著浙江、廣東、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6000--8000萬人,預計到2007年,經濟區規模將超過10000億元。再進一步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通過整合、協調和優化長三角、珠三角和台灣的經濟資源,必將產生1+3>4的經濟效應,加速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使其經濟總量提前趕超日本。 優勢之二:形成對外交通樞紐 世界歷史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轉折時期。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欣欣向榮,充滿生氣,實際上成了新的世界經濟發展中心。而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台灣正處於東亞經濟走廊的中心地區。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內,福建的深水港資源在全國首屈一指,海岸線長居全國第二,分布著眾多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的海港。廈門、福州兩港是我國重要的主樞紐港,國際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居全國第七位和第十位。目前已經建成或即將建設的京福、龍(岩)長(汀)、寧(德)邵(武)、三(明)泉(州)等高速公路網,以及溫福鐵路、福廈鐵路、漳汕鐵路、龍贛鐵路、橫南鐵路、梅坎鐵路等鐵路網,使海峽西岸經濟區必將形成以港口為起點,以公路、鐵路為通道,連接兩個三角洲,並輻射江西、湖南等內陸省份的現代交通網路,從而使海峽西岸經濟區和台灣西岸的高雄港、基隆港等共同構成中國通向西太平洋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樞紐。 優勢之三:整合沿海優勢資源 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內核是經濟的互補與協作,表現形態上則是一種全方位的開放和互動相統一的進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經濟迅速發展,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已經形成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三大經濟增長極。在兩大三角洲之間的福建和浙南、粵東則成了沿海經濟鏈的一個斷裂帶。從區位地理看,這一地區是連接兩大三角洲的咽喉,經濟上對兩大三角洲形成優勢互補。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就是要進一步整合福建、浙南、贛南和粵東等地區的資源優勢、產業體系,構築經濟發展的良好平台,使之成為能和京津唐地區、長三角、珠三角一樣重要的經濟區,使我國沿海地區形成一條完整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鏈條。在這基礎上,把以中心城市為支點、以福建為主體的海峽西岸地區整合成為統一的區域競爭單元,著力推進相互間的產業對接、基礎設施對接,著力提升與台港澳的合作水平,必將使福建成為兩岸三地經貿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區,進而推動我國東部沿海繁榮區域的整體聯動,實現國家關於東部加快發展的基礎上積累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輻射帶動中西部發展,更加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優勢之四:構建兩岸交流平台 海峽西岸是相對於東岸而言的,海峽西岸的特殊區位,賦予福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中的特殊職能和責任,也同樣給予福建以特殊機遇。對於推動兩岸經濟的互動,無論從人緣、地緣、血緣、文緣來說,海峽西岸經濟區都具有其他區域無可替代的區位優勢。海峽兩岸因經濟發展道路不同,資源稟賦存在差異,兩岸經濟有較強的互補性。海峽東岸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資本積累較多,科技產業基礎較好,市場營銷及管理經驗較豐富,但市場狹小、資源有限、勞動力成本高,產業結構調整迫切需要將一些已經或正在失去比較優勢的產業轉移出島,以尋求與西岸廉價勞動力資源優勢相結合,繼續保持生產成本的競爭優勢;而海峽西岸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充足,市場空間較大,但資金不足,技術和管理水平相對落後,在未來發展中,需要大量資金、技術和管理注入,需要新的產業進入,以產生比較利益優勢,形成強大的生產競爭力。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無論從經濟整合還是從祖國統一來說,其意義都是不可估量的。目前,福建及其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還不適應兩岸經濟合作交流的需要,經濟發展水平與台灣還有相當的差距,承接台灣產業轉移的能力還不能充分發揮出來。為此,需要通過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發揮海峽西岸在資源、市場、勞動力、科研上的有利條件,結合台灣在產業、技術、資金、管理和國際營銷網路上的優勢,互動互利。這樣必將提升兩岸經濟合作與交流的水平和層次,縮小海峽兩岸的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兩岸經濟和文化的進一步融合,最終成為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遏制台獨勢力的對台工作先行區,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必將對近在咫尺的海峽東岸經濟資源產生強吸附作用,從而會使閩台經貿在台灣與大陸經貿中的地位得到恢復性鞏固,其份額增量將對海峽兩岸的經貿關系做出積極貢獻。
⑹ 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概念是什麼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設想由來已久,當初,福建曾提出過閩東南、閩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後又形成過海峽西岸繁榮帶的設想。根據形勢的發展,上述設想逐漸擴展成海西經濟區的發展戰略,這是歷屆福建省委、省政府長期探索福建發展之路積累的成果。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是在福建省原有發展戰略,尤其是在海峽西岸繁榮帶戰略基礎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戰略的繼續,又是原有戰略的升華。這個概念在2004年1月初舉行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首次被完整、公開地提出。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經濟發展。這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首次被寫入中共黨代會報告。2009年5月6日,國務院通過"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標志著「海西」建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包括周邊地區,南北與珠三角、長三角兩個經濟區銜接,東與台灣島、西與江西的廣大內陸腹地貫通,具有對台工作、統一祖國,並進一步帶動全國經濟走向世界的特點和獨特優勢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總的目標任務是「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基本要求是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經濟區包括福建福州、廈門、泉州、漳州、龍岩、莆田、三明、南平、寧德以及福建周邊的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揭陽共計20市,人口約為6000~8000萬人,預計建成後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
⑺ 說明「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思路蘊涵哪些唯物論道理
答:1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我們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思路,立足於海西本地的優勢和特色,發揮海西的對台優勢,推動地方發展思路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這體現了福建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
2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它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而不能違背規律。福建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順應時代潮流,提出發展區域經濟是遵循市場規律的必然要求。人們在客觀規律面前並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把握規律,造福人類。福建省委、省政府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出「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新思路,有利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協調發展和全面繁榮。
⑻ 福建經濟在中國的地位福建地域在中國的地位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前景
第六,但是人均收入可是廣東浙江之後哦.海峽西岸經濟區是很有希望的了.
⑼ 關於海西(海峽西岸經濟區)大開發 福建地區各市政府支持力度和投資環境如何
基本思路:「四個三」、「四個二」、「八項舉措」、「九大支撐體系」專、「一項根本建設屬」。截止目前海西經濟開發區包括:福建福州市、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龍岩市、莆田市、三明市、南平市、寧德市以及浙江溫州市、麗水市、衢州市;江西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贛州市;廣東梅州市、潮州市、汕頭市、普寧市、揭陽市共計21市。發揮我省對外開放的優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對我開放戰略,不斷創新協作機制、拓展協作領域,推動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山海之間大跨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協作融合,促進區域發展目標、戰略布局、重大舉措的聯動,特別是要與長三角、珠三角建立一種更為密切的互動關系,實現東部地區經濟板塊的協調快速發展,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