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幾篇關於經濟發展的論文!
中國西部生態屏障對西部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 要】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西部的經濟發展中生態屏障的存在,在一定意義上制約著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只要合理地利用生態屏障、開發生態資源,就能適應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生態的經濟發展形勢,減少因經濟發展而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
【關鍵詞】生態屏障 經濟發展 合理開發
1 前言
區域的自然條件,是區域經濟發揮自然物質基礎與區域、人力、經濟活動有關的各種自然要素。所以一地的自然條件對一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西部擁有各種豐富的物質生態資源,這些天然的自然生態資源形成了天然的生態屏障,對西部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限製作用,從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護了西部的原生態資源。
2 西部生態屏障的現狀
2.1西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如果被破壞,很難恢復到初始狀態
西部雖然是現在中國擁有最多原生態景觀,最多礦產資源,且天然氣、煤、水能、有色金屬、鹽礦等資源在全國資源總庫中也佔有突出的地位,是我國21世紀發展的重要資源依託區域。由於人們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該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2.2西部地貌主要以山區、高原和荒漠為主,交通不便,公共設施不完善
以鐵路為例,截至2001年底,西部12省(市、區)的鐵路密度(按營業里程算)為37.67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按里程算)為1017.81公里/平方公里,而全國同期的對應數字則分別為72.97和1768.76;運輸也與鐵路運輸類似。交通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來說也是尤為重要,而西部由於自身的地形地貌,自身的生態環境形成了自身的生態屏障。
2.3西部自然氣候不穩定,多屬自然災害頻發地
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而我國西部受特殊的生態環境的束縛,災害也是非常的頻發,這些自然災難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約著西部的經濟發展。
3 生態屏障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原因
3.1以出讓資源的形式來發展地區經濟,導致該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西部很多地區走入了越窮越開發,越開發就越窮的惡性循環。加之治理速度遠不及退化速度,生態安全威脅成為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更加劇了地區經濟貧困化和農民貧困化,巨額的生態赤字導致了巨額的財政赤字和教育文化赤字。
3.2該區的地形地貌自然阻斷與中東部的頻繁聯系
西部地區由於天然的地形地貌,不少省份存在對外公路通道建設不足或對外通道不順的問題,尤其是西部地區通往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及周邊國家之間的公路通道數量較少,等級較低,通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部地區與中東部發達地區及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形成天然的屏障,影響著西部經濟的發展。
3.3由於地處氣候多變區,自然阻斷了一些外資的流入
西部內陸地區,高原、山地較多,氣候乾燥,有的年份西南和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風力太弱,雨水不足,從而決定了原始脆弱的生態環境,易發較為強烈的生態災難。災難的頻發也會該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氣候的強烈變化,使得某些產業在此地無法興起,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 4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夠,治理不足
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保護力度不足,過度的開發,又沒有合理的治理。這樣只會讓生態屏障效應越來越明顯。生態的脆弱性經不起污染,很多產業引進不進來,因為他們花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來治理由於企業給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4.2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不足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電力、通訊、供水等。在交通上,形式單一,網路覆蓋不夠廣,很多較為落後或偏僻的地方還沒有通公路。西部地形多為山區,地勢凶險,有些地區電網都還無法覆蓋。通訊、電網都無法涉及,通訊就更無法全面地展開。西北有很多地區,目前還處於極度乾旱的狀況,年降水量很少,而供水管道的埋設也是困難重重。
4.3西部地區人才的缺乏
自身培養人才不足,外來引進人才的機制不健全,導致西部人才匱乏。由於東部發達地區在經濟收入上,工作環境條件上,以及用人觀念意識上的相對優勢,西部地區優秀人才向東部地區流動的趨勢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就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
4.4西部投資環境不具吸引力,國家支持力度有限
外資投入不足,自身的投入也不足,就算有在良好的資源,也拉動不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首先國家預算不足,自籌資金有限,引進的外資也是少之又少,也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5 建議及解決措施
5.1合理利用生態屏障,建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屏障的存在一方面阻礙了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也保護了西部地區的某些原生態景觀和資源,所以建立一套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既能讓西部擺脫生態屏障也能合理的保障西部的生態環境。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是推進西部開發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5.2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從一二產業逐步向第三產業調整向優勢產業調整,發揮原生態的獨特優勢,變生態屏障為生態優勢,吸引更多的遊客、更多的外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起點要高,不能搞重復建設;要加強農業基礎,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合理開發和保護資源,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工業調整、改組和改造步伐;大力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
5.3加強區域間的合作:東部現在是新技術和各領域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而東部的各種資源也是有限的,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地區之間企業協作機制,就可以與西部的資源優勢互補,將技術與資金引進西部,形成合作互補共同發展的態勢。
5.4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運輸,通訊事業,能源等等。這些都是發展西部區域經濟的前提與保證。打破原有生態屏障的束縛,加快與中東部的頻繁聯系,必須從戰略眼光出發,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設,適當超前。要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強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干線建設;加強電網、通信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堅持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幹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在經濟的增長中有著很大的貢獻的作用。
5.5建立良好的人才隊伍:一是發展基礎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術素質;二是利用有利條件,發展專業教育,提高在校大學生比重;三是制訂優惠政策,穩定人才,吸引人才迴流;四是從國內外聘請高素質專家,開發新項目。
Ⅱ 中國經濟騰飛發展800字作文
近日,在一份頗具影響力的報紙上看到一篇闡述我國發展狀況的文章,該文作者把我國歸入了初等發達國家的行列,筆者看後心潮澎湃,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與自豪。這么多年以來,我國一直是一個典型的發展中國家,現在我國成了發達國家,哪怕是初級的,這能不讓13億中國人民歡欣鼓舞嗎?
然而我們是發達國家嗎?愚以為非也。不錯自改革開放以來,神州上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躍居世界第7位,每年GDP的上升也在10%左右,航空航天事業居世界前列,鋼鐵產量、煤炭產量居世界第一。可這就能說明我國已是初等發達國家了嗎?
中國西部有多少失學兒童?別忘了中國1/3的人剛剛脫貧,8千萬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中國發達的地區也就4個直轄市和海岸線邊的沿海省份。初二的地理課上,老師在講「蘇錫常三角經濟帶」時,說:「西藏一年全省的產值和蘇州一樣多,甚至有時還不及蘇州。」這句話讓每個江蘇人都感到自豪,讓每個中國人都感到心酸。一個是全國最大的省,一個是以小巧玲瓏著稱的「中國威尼斯」。諾大的西藏竟和小小的蘇州不分伯仲(令人心寒的是有時還不如蘇州),盡管蘇州的GDP增長率已超過廣州,上升為全國第一。歷史上的吳國等國也以此為自己的都城,當時有一句俗語:「蘇杭熟,天下足。」更是反映了蘇州的富饒。這么大的貧富差異也能說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不存在地區發展不平衡到如此地步!列位看官何
Ⅲ 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論文(1000左右)
內容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隨著外資的大舉進入,零售業發展表現為規模迅速提升、新舊業態並存發展、市場集中度和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但是,中國零售業仍然存在規模偏小、快速膨脹式擴張等問題。今後,中國零售業的發展趨勢體現為走規模化經營道路、新型零售業態進一步發展等。
關鍵詞:對外開放特點問題發展趨勢
中國零售業發展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流通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零售業經過1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驚人的成績。到2003年,批發零售業商品零售額達到37693億元,比1991年增長5.5倍,年平均增長15%;到2003年,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在行業規模迅速提升的同時,中國零售業的業態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單一的百貨商店為主導的業態結構,發展為百貨商店、超級市場、倉儲商店、專業商店並存的多元化業態結構。自2004年12月11日開始,我國零售業市場全面開放,這也使得外資零售企業大量進入我國,這直接影響著中國零售企業積極引進、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治理方法和經營理念,使中國零售業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具體看來,中國零售業的特點表現為:
零售業規模迅速提升
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5842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5倍。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29777億元,年均增長17%;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6065億元,增長1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7693億元,增長15%;餐飲業零售額6066億元,增長123%;其他行業零售額2083億元,增長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穩步增長,部分商品的零售額增長十分迅猛,成為零售市場上的一些亮點。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銷售額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8.5%,通信器材類增長70.9%,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18.3%,傢具類增長28.2%。
從零售百強企業來看,商品銷售額和商品銷售的平均規模快速增長。與2001年的相比,2002年百強零售企業的商品銷售總額增長23.6%,商品零售額增長26.8%,零售增長速度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6.3%。2002年零售企業百強平均每家企業商品銷售總額為28.95元人民幣,零售額為24.13億元,比2001年分別高5.53億元和5.1億元。
新舊業態並存發展
對外開放以前,中國零售市場長期保持著百貨商店一統天下的單一格局,百貨商店的市場份額達到60%以上。對外開放以來,隨著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零售市場競爭的加劇,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家居中心、倉儲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中國零售業規模擴大的主要動力。在2003年零售企業百強中,以超級市場、專業商店等新型零售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已佔47%,其商品銷售總額同比增長42.2%,比以百貨店業態為主的零售企業的增速高24.4%。
盡管受到新型零售業態的巨大沖擊,百貨商店並沒有消失,而是進入了一個調整和轉型期,並繼續保持著中國零售市場的主要業態地位。百貨店將原有的中低檔商品和五金家電等商品會分流出去,專注做精品化、品牌化、高毛利、低周轉的百貨,體現百貨公司的層次感、時尚感,引領時尚變化的潮流。百貨零售企業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仍在穩步增加,其發展的絕對速度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在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中,百貨類企業仍佔53%,百貨商店仍然是中國零售業的重要力量。
市場集中度提高
對外開放以來,中國零售百強企業迅速成長,市場份額逐步向優勢企業集中。2001年,零售百強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5.06%,2002年提高了0.87個百分點,達到5.93%。2003年中國零售百強企業實現銷售額達4129.8億元,比2002年提高56.2%,占當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比2002年提高了2個百分點。2002年排名前十位零售企業商品銷售總額佔零售企業百強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為38.8%,比2001年提高了4.7個百分點。零售行業市場集中度的提高,不僅發揮了穩定市場的作用,還將帶來工業、商業、消費者三者關系的調整。
零售業現代化水平提高
近年來,中國零售業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除了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零售業態發展較快外,更重要的是先進流通經營與治理技術得到快速推廣。北京、上海、廣東等地推廣先進流通經營與治理技術,發展現代流通,大中型商場90%以上都建立了銷售時點治理系統,50%以上大中型商場應用了條形碼技術,一大批零售企業建立了治理信息系統,積極應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和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企業信息化建設和電子商務,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治理水平,降低了流通費用。一批現代化水平較高的零售企業應運而生。
外資大舉進入
據統計,從1992年開始,截至2003年9月,全國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約30億美元,批准設立外資商業企業264家,分店2200多個,分布在國內20多個省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世界前50名大型零售商大多數已在中國佔領了一席之地,知名的零售業巨頭如美國的沃爾瑪、法國的家樂福、德國的麥德龍、日本的伊藤洋華堂等,已經逐步在我國形成了一定的網路規模。1998年,外資零售企業的零售額佔全國零售總額的比重大約為1.5%,2000年增長至3%左右。
Ⅳ 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感悟的文章標題
我覺得,大學生抄要通過襲自我認知、專業和職業的深入剖析,分析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對自己的大學生活和人生進行職業規劃,並列出具體行動方案來,這就是一個理性就業的良好開端。 下面我為你提供兩個標題,並附有小標題: 一、明確自身優勢 做好職業規劃 ——記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二、淺談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及對策 ——我的大學職業生涯規劃 你經過了幾年的學習,應有了一定的專業基礎,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具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人生觀大致定型,這時應當及時調整自我,適應社會,善於抓住信息,綜合分析,做出畢業後的去向選擇。可以圍繞"來大學做什麼"" 將來畢業後做什麼樣的人"這兩個問題展開規劃。 我的提議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上你
Ⅳ 以經濟發展為話題的作文題目
最為頭疼的環境問題。似乎環境總與經濟發展相連,但當環境問題真正與發展相對立時,我們是如何做的呢?呵,當然是選擇了經濟。18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大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使人類進入了機器大生產的工業時代。到上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科技和商品經濟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人類征服了海洋,大規模地開采礦產、石油、砍伐森林、開墾草原。200多年的工業革命,人類社會的發展超過了以往幾千年的農業歷史時期。世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經濟都獲得了高速巨大的發展。然而,工業時代人類因為不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和大規模地污染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也是前所未有的。 大量地污染物排放,最終以各種形式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帶來嚴重的危害。能源危機和各種環境公害事件出現在人們面前,影響深遠。尤其是公害事件,更是令人觸目驚心!
在日本,1953年—1961年,在九州南部熊本縣的水俁鎮,因化肥廠排放的有毒廢水進入海灣,通過食物鏈的富集和傳遞,最終使人體受害,由於食用了含甲基苯的水產品,使人體的神經系統受到侵害,數千人得了這種怪病,在長期病痛的折磨中煎熬 。幾乎同一時期,日本還曾發生過骨痛病事件、四日哮喘事件、米糠油事件。其他國家也都深受環境公害的折磨。
回顧過去,再看看現在的我們,雖然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但在利益的驅動下,我們依舊在污染環境。溫室效應應該是現在的熱門詞彙,而二氧化碳是其的幫凶,但我們在議論時似乎忘了我們就是那幕後黑手。那些二氧化碳是我么精心培養出來的殺手,正一點一點摧毀這個生我們養我們的地球!而我們的野心居然是征服與改造她!
隨著時間的流逝,地球終於反擊了我們,印尼的海嘯,四川的大地震......我們終於害怕了,緊接著一系列措施接踵而來。哥本哈根會議也如期舉行,但是世界都這樣了,一些發達國家依舊不肯低頭,但在我們國家的極力勸說下,終於讓了步。
如果說「征服與改造」由於忽視了人與自然的一致性造成了發展的斷裂,那麼,作為可持續發展,正確的理智的選擇就應該是「協調和保護」的目標和行為。
世界農業「三強」的荷蘭,在1990年制定了「回歸大自然的計劃」。低窪之地的荷蘭,農業條件惡劣,幾百年來,荷蘭人一直向大自然要地,靠圍海造田擴大土地面積,然而,現在農業發展了,政府又在考慮把一些土地還給大自然,以保持自然的生態平衡。荷蘭政府將在今後30年裡,投資購買有環保價值的4萬公頃土地作為自然保護區,購買5萬公頃土地以美化自然,最終把目前耕地的1/10歸還給森林,湖泊和沼澤地,使稀有植物得以繁殖,使瀕臨滅絕的鳥類、野生動物重獲棲息之地。
顯然,我們已經意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村存在著既矛盾又統一的關系: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結果將會嚴重破壞環境和資源從而影響經濟發展本身,而合理的運用自然資源、在環境可承載的限度下的經濟發展,又可以積累資金、提高技術從而促進環境保護,對於發展中國家,不能片面地強調任何一方,兩者必須協調起來,才能實現持久的經濟發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即實現可持續發展。然而,要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工程,需要人類重新考慮人類自身與環境的關系,將人類作為自然的一員而非自然的主宰,在人類與環境關系協調的基礎上實現。
Ⅵ 關於經濟發展的文章
經濟發展的十條措施:
縣工商局關於進一步強化服務地方1、加強對效能建設有關制度的學習,在縣局機關和各分局全面深入開展效能建設「一個規定、一個辦法、八項制度」的專題學習活動。
2、進一步加強機關效能建設,加強工商形象督察,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
3、注冊登記工作全面進駐縣辦證大廳,並提供優質的一站式服務。
4、進一步落實一次性告知制度,印製各類市場主體辦照須知,將有關辦照手續一次性告知清楚。
5、進一步簡化辦照程序,實行一審一核制,取消分局受理的初審程序,直接由注冊局的審查員書式受理審查,由注冊局的核准員核准發照。
6、進一步簡化辦照手續。除法律規定的強制前置許可條件外,一律予以取消。
7、鼓勵基層分局、個協分會工作人員開展為企業、個體戶代辦有關年檢、辦照等服務事項,但代辦事項的有關手續必須齊全。
8、在辦案工作中,除涉及到食品安全、假劣農資的案件嚴肅查處外,其他經濟違法違章行為一律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以教育為主,處罰為輔。先責令整改,對拒不改正的,再嚴格依法依規進行查處。
9、進一步嚴肅辦案工作紀律,所有案件必須先立案後查處,立案和下發處罰告知書時都要向縣局領導匯報,同意後再辦理有關手續。
10、凡進入由縣內招商引資的工業生產類企業和掛牌保護企業進行檢查的,一律先報告局長,經批改。
Ⅶ 經濟發展趨勢高中作文
世界經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外部大環境;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是世界的內在組成部分。在新世紀將要到來的時候,以和平與發展這個當今時代主題為大背景,世界經濟諸主要趨勢呈現為新的發展狀況,這些趨勢同時並存、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邁向21世紀的世界經濟發展圖景。觀察和分析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形勢,對於正在從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我國,是十分重要的。這里僅就當前世界經濟主要發展趨勢的狀況,作一個概要的闡述。
一、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
經濟全球化這個名詞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經出現,很快風靡全球。對其意義作怎樣高的估價都不過分。有人說,全球化是「一場為期50年不可逆轉的世界經濟變革。」還有人說,「在現代國際關系中,沒有哪一種關系比世界全球化進程更為突出」。「全球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在中國領導人的正式報告中——***總書記在中共十五大的報告中提出,「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經濟全球化,是一個關繫世界經濟全局的、長期的發展大趨勢。諸如東亞金融風波,以及今後可能出現的其他世界經濟重大事件,都離不開經濟全球化這個大背景。試想,若無貿易、投資自由化,何來東亞國家的出口導向、大進大出、經濟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資源和市場的狀況?若無金融自由化、信息化,何來大量資金(特別是「游資」)出入自由的方式和劃撥便捷的手段?若無生產、資本的國際化、一體化,何來觸動一點,牽及其他,金融風波迅速蔓延、擴大的傳導機制?諸如世界經濟兩極分化、多極化、區域化等等趨勢的新發展,都與全球化趨勢的發展有著這樣那樣的關系。因此,各國都要正視和加深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認識。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一,是經濟資源愈益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流動,這種流動是愈益自由的,即弱化國家界限的障礙,實行經濟自由化。例如,就以關稅率大幅下降為主要特徵的貿易自由化而言,二戰結束後初期,世界各國進口關稅平均水平為40%,而現在工業品的加權平均關稅水平,發達國家降至3%,發展中國家降至14%。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二,是經濟資源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是愈益全面的,即包括商品、勞務、技術等在內;是愈益大量的,即流動速度加快、規模容量增大。這具體體現在資源國際流動的各個領域的擴張上。世界商品貿易額在1948至1998年年均增長6%,遠高於同期世界生產總值的增長(年均增長3.8%)。1998年世界商品貿易額高達5.8萬億美元。世界服務貿易額從1970年的64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1.3萬億美元。世界跨國直接投資額(年流量)從1970年的40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4200億美元;世界跨國銀行的國際貸款額(累積量)從1970年的45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8萬多億美元;全球外匯市場日交易額從1973年的150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7年的1.5萬億美元。特別是作為國際分工、跨國生產和資源流動主體力量的跨國公司,在當代有了迅速的發展和壯大,形成了龐大的全球生產和銷售體系,其產值、對外直接投資、國際貿易和專利、技術國際轉讓,已分別佔世界相應總額的1/3、70%、2/3和70%。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三,是把世界各國經濟更緊密地聯結為一個全球經濟的各種資源流動方式、紐帶愈益相互結合、影響,而非各自互不相乾地平行、孤立發展。這種諸資源國際流動方式、領域相互結合、一體化發展,主要表現為促進、轉換、互補三個方面。相互促進,是指某種資源流動方式、領域自身發展的同時,兼及促使其他方式、領域也得到發展。譬如資本流動帶動商品流動(出口信貸支持商品出口)。相互轉換,是指某種資源流動方式、領域發展的動機,既可以通過自身的發展來實現,也可以轉換為其他方式、領域的發展來實現。譬如商品貿易轉換為對外投資,技術貿易轉換為對外投資。相互彌補,是指某種資源流動方式、領域發展的不足,由其他相近的方式、領域的長足發展所彌補。譬如,服務貿易與商品貿易的互補。
經濟全球化的突出表現之四,是世界各國經濟日益相互開放和融合。具體而言,各國國民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與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的相互依賴一般用「貿易依存度」來體現,戰後幾十年中世界經濟的貿易依存度迅速上升。全球貨物與服務的出口佔全球總產出的比重,1950年僅為7%,而到1998年已達23%;而且不僅世界各國平均的外貿依存度超過了20%,諸如美國、日本等經濟大國的這一比重也突破了20%的傳統界限。
Ⅷ 論文--關於經濟發展方面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2010年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工業化、現代化的逐步實現,居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我國經濟的穩步發展提供了堅定的基礎。我國經濟的穩定回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投資呈高速增長趨勢的同時我國的消費也在穩步提高;工業生產不斷加快,產業結構有了一定的調整;物價下降勢頭得到遏制,價格環比水平開始上漲表明擴內需一攬子政策已經消除了通貨緊縮;我國宏觀經濟下滑勢頭得到遏制並形成企穩回升態勢,全年GDP增長8.7%,保8%的目標已經實現。
作者認為,我國經濟發展有以下幾個趨勢:
第一,產業結構將逐步改變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已越來越嚴重: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經濟增長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消費低迷;農業的勞動力就業數量龐大,40%—50%的勞動力數量只創造國民生產總值的10%,產業結構不均衡,製造業發展比重過大;地區結構、城鄉結構失衡。現在只有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我國經濟才能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經濟增長效率才會更高,經濟才會又快又好地高速發展。第二,經濟發展更注重資源和環境
盡管我國許多種類的自然資源儲量巨大,但人均水平很低,許多指標遠低於世界平均值。而且許多新探明的儲量由於自然條件和技術水平所限而不能為我所用,自然資源的相對稀缺會對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制約。第三,技術進步,基本實現工業化和初步現代化
現在我國已建立起門類齊全、完整的工業體系,科技進步將成為推動其發展越來越重要的因素,為提高中國工業整體技術水平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積極引進國外大量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大大縮短了中國各領域技術裝備與世界水平的差距。第四,擴內需,促進居民消費
隨著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費體制由供給、半供給型轉變為市場型,城鄉居民特別是城鎮居民的住房費用占支出比重將有較大幅度的上升。醫療費用占支出比重也會隨著現代體制的改革而有所上升;其消費比重自然會有所上升。第五,投資仍將保持較大規模
就業壓力和改善現狀的迫切願望,形成了高漲的投資熱情;房地產、汽車工業發展帶來的產業規模擴大以及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等變化,為投資提供了廣闊空間;巨大的國民總儲蓄和國外投資,為投資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
2010年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勢頭良好,但仍需注意幾個問題
對房地產「泡沫化」的擔憂與日俱增。房價上漲較快,投資、投機往往大於消費,虛擬資產的特徵就會明顯突出;全面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存在較大困難,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加快提升技術進步貢獻率。
Ⅸ 論文怎麼寫 關於經濟發展現狀的
淺談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
摘 要:全球氣候變暖是當前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問題之一,而世界經濟的發展對能源需求量的持續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環境和生態問題將進一步加劇。而且我國能源緊張、人均資源佔有量低、環境污染嚴重也使我國面臨著較大的國際轉移排放壓力。倡導發展低碳經濟,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有利於現代能源服務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結構和加強能源安全。
關鍵詞:低碳經濟;現狀政策選擇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理念,低碳經濟的提法最早源於英國在2003年發布的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認識,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從技術角度認識,低碳經濟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等各種低碳技術,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著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
綜上所述,廣義的低碳經濟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為標志的綠色生態經濟模式。目標是控制碳排放,維持生物圈碳平衡;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可以說,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價值觀念、國家權益、生產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現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制定低碳經濟政策,積極推動低碳綠色增長。尤其是為了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一些國家更是把開發新能源、發展低碳產業作為重振經濟的重要動力。
德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是發展生態工業。德國的生態工業政策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嚴格執行環保政策;制定各行業能源有效利用戰略;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圍;可持續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車業改革創新措施以及實行環保教育、資格認證等方面的措施。為了實現從傳統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軌,德國除了注重加強與歐盟工業政策的協調和國際合作之外,還計劃增加政府對環保技術創新的投資,並通過各種政策措施,鼓勵私人投資。德國政府希望通過籌集公共和私人資金,建立環保和創新基金,以此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法國的低碳經濟政策重點是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國環境部公布了一攬子旨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這一計劃有50項措施,涵蓋了生物能源、風能、地熱能、太陽能以及水力發電等多個領域。除了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國政府還投資4億歐元,用於研發清潔能源汽車和「低碳汽車」。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國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國低碳經濟的一個重點。
美國選擇以開發新能源、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後重新振興美國經濟的主要動力。美國政府低碳經濟政策可以進一步分為節能增效、開發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其中,新能源的開發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國出台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投資總額達到7870億美元,該法案將發展新能源列為重要內容,包括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等)。在節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車節能。此外,為應對氣候變暖,美國力求通過一系列節能環保措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
在低碳經濟的實踐上,英國作為低碳經濟的先行國,在2006年通過了全球第一個有關低碳經濟的法案一《氣候變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減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減少碳排放60%的目標。日本、丹麥和挪威等國的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也取得了迅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果。國內對低碳經濟的實踐則主要集中於碳交易和創建低碳城市。(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總額達280億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達到了13億噸。目前全球有四個交易所專門從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歐盟的EU ETS、澳大利亞的New South Wales、美國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國的UK Errs等。此外,還有很多知名金融機構活躍在這些市場上,包括荷蘭銀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國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個也是北美唯一自願性參與溫室氣體減排量交易,並對減排量承擔法律約束力的組織和市場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時開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種溫室氣體減排交易的市場。在中國,2006年興業銀行基於品牌和市場價值與IFC合作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合作協議》(即《損失分擔協議》),成為國內首家推出「能效貸款」產品的商業銀行。根據該協議,IFC向興業銀行提供2億元人民幣的本金損失分擔,以支持最高可達4.6億元人民幣的貸款組合,興業銀行則以IFC認定的節能、環保型企業和項目為基礎發放貸款,IFC則為貸款項目提供相關的技術援助和業績激勵,而中國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則分別推出了「掛鉤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的理財產品。
(2)低碳城市的創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潔技術、綠色規劃、綠色建築和綠色消費等一系列要素構成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2008年,國家發改委與聯合國自然基金會開始「低碳城市發展」的全面推廣,上海和保定成為首批試點城市,由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科技部、環保總局、商務部等專家組成的項目技術顧問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續能源生產的「電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貢獻。廣東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請專家研究低碳經濟,欲申報國家低碳經濟區。
四、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選擇
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然而,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發展階段,發展經濟、減少貧困和滿足就業等仍是實現現代化的最大任務,向低碳經濟轉型還面臨著許多現實條件的制約。為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適時適度地創新公共政策,根據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的新要求,創立一種具有積極價值的、適宜的政策安排。
(一)、調整產業結構,限制高碳產業的市場准入,倡導產業低碳化
產業結構對碳排放會產生較大影響,同等規模或總量的經濟,如果技術水平相同而產業結構不同,則會導致碳排放量相差較大。以工業製造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則是能源大戶,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國正處在工業化高速發展時期,第二產業在一定的時期內還會顯示強勁的勢頭,這也是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以,根據國情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倡導產業低碳化,這是我們當前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增大陸海碳匯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當於減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匯。據研究,我國人工造林的固碳率為1.4噸碳/(公頃?年),相當於每公頃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噸CO2 。2005年.我國森林面積達到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為促進全球碳匯建設和溫室氣體減排做出了巨大貢獻。根據國家《林業發展「十一五」和中長期規劃》,到202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3% 按照我國國土面積約960萬km (合96000萬hm )計算,相當於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積4600萬公頃,每年可新增碳匯430.1萬噸,相當於減排1578.4萬噸CO22005.2020年間累計新增加碳匯5.2億噸,相當於累計減排18.9億噸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匯之一有研究表明,過去200年中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和製造水泥過程中釋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國在東海進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東海是CO2 的匯。因此,通過加大力度開展研究,盡早比較准確地確定我國鄰近海域的碳匯結構和強度.有望進一步增大我國的碳匯規模。
(三)、創新文化政策,倡導生態文化
生態文明是黨在經濟和社會轉型的緊要關頭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創新,並提出了文化「軟實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礎國民教育,它奠定國民的品味教養;文化是生活,它決定我們所見、所感、所思的整體環境的真善美或假惡丑;文化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全民普遍共識的、綠色的生態文化的構建。生態文化作為正在崛起的新興文化,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體系,是人們最優化的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所反映出來的思想觀念的總和,體現在人類為解決所面臨的種種生態問題環境問題,與自然和諧相處,求得人類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種種措施和手段上。創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為核心的生態文化,在生活中堅決抵制鋪張浪費的奢侈文化,生態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結束語
目前,我國正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進行創新型國家建設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這與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從經濟的角度講,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與其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模式:工業化初級階段,經濟發展依賴的是原始生產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工業化中級階段,經濟發展以投資和科技進步為主要帶動力量;工業化高級階段則以信息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中國的經濟轉型摒棄了傳統的「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污染、高產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創新使我們主動融入到低碳經濟的實踐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中,獲得更多的可持續發展的資金和技術,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馮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錠明.關於推行低碳經濟促進科學發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04—21.
夏墊堡.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8 (7A):33—35.
陳曉春,張喜輝.淺談低碳經濟下的消費引導[J].消費經濟,2009 (4): 71—74.
鄒驥等,低碳道路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機制,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9
陳曉春,譚娟,陳文婕.論低碳消費方式[N].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