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8 08:38:35

Ⅰ 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協調、可持續發展

簡單,我來回答: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第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必須始終把經濟建設放在中心位置,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要增強促進發展的緊迫感,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鬆,充分調動和切實保護廣大幹部群眾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堅定不移地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第二.堅持「五個統籌」。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面發展,努力做到「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使各方面的發展相適應,各個發展環節相協調。 第三.增強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辯證思維能力。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必須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要准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正確把握和處理好各種關系: 一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關系;二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三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發展的平衡和不平衡的關系;四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Ⅱ 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什麼

(一) 可持續發展意識。 發展不僅限於增長,持續更不是停頓。持續有賴於發展,發展才能持續。可持續發展環境意識認為要採取新的途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實現環境保護,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環境意識的培養目標不能僅以人類為尺度,而是更深的以人類---自然系統的層次;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是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因而在這里,不僅承認自然界對人類的外在價值,而且承認自然界自身的價值,即它對地球生命或生命維持系統具有的持續生存的價值。這是自然界的內在價值。人類的可持續性和地球生命系統的可持續性必須實現有相互聯系的三個持續性: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社會可持續性。人的活動不能超越生態系統的涵容能力,不能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統。發展一旦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發展本身的意義也就不復存在了。 (二) 人均與國情意識。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經濟落後是基本國情。中國環境資源種類繁多,總量豐富,屬資源大國。但中國人均環境資源佔有量相當低,不但低於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屬資源小國。 在環境資源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向上,要牢固地樹立起人均與國情意識。要在全民中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把節約為榮、浪費為恥的道德風尚紮根於廣大中小學學生的心中。 (三) 全球意識。 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因素構成的復合系統,全人類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整體。世界各國人民在開發利用其本國自然資源的同時,要負有不使其自身活動危害其他地區人類和環境的義務。因此,環境意識的培養不僅要關注小范圍的環境污染,如一定地區和國家的城市、河流、湖泊、近海、農田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和生物污染、雜訊污染等,還要關注大范圍的全球環境問題,如地球變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消失和危險廢物在全球范圍轉移等;不僅關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響層次上的環境問題,而且要關注大我和遠期影響層次上的問題,關注全球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子孫後代和全人類的未來發展。 (四) 環境資源意識。 傳統社會生活不認為環境是資源,因為那時認為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價值的、可以無償使用;是無主的,誰采誰有,因而認為對環境質量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是大自然的恩賜,沒有枯竭之慮。環境意識的產生,要求改變對環境資源的這種態度。它強調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必須加以保護和珍惜使用;它是有價值的,必須有償使用;它是有主的,屬於國家財產。為此就要求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社會物質生產中通過資源的分層利用、循環利用使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減少排放;在社會生活中摒棄過度消費和奢侈浪費,追求過簡朴的生活,過綠色消費的生活達到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目的。 (五) 環境科技與經濟意識。 人類要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排放和文明消費,建立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新模式。要強調科學技術發展的生態化,強調整體性思維,把人類、社會和自然看作是一個有機整體加以認識和對待。不斷完善科學技術成果的應用,使整個科學技術沿著符合生態保護的方向發展。通過採用綠色技術進行清潔生產,通過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排放,達到提高經濟效率和保護環境的雙重目的。這樣的經濟同傳統浪費型經濟有區別,是一種節約型經濟。 (六) 環境法制意識。 要使學生懂得每個公民、法人和組織都享有利用環境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嚴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是違法的,應承擔法律責任;公民對污染破壞環境的違法行為有檢舉、控告的權利,遭受損失的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七) 人口意識。 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因而,環境意識在人口政策上要求計劃生育的同時,把人口增長與教育結合起來,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來提高人口素質。既控制人口的數量,又提高人口的質量。這是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途徑。 (八) 環境公德意識。 環境道德作為人類可持續生活的道德,是一種新的世界道德。它認為不僅要對人類講道德,而且要對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它把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擴展到人類與自然的生態關系,從對自然界的價值和自然界權利的確認,制訂和實施新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原則不僅以人類的利益為目標,而且以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標。地球自然有其內在價值。地球不是人類的財產,而是一個有機共同體,是生命的單元。地球不屬於我們人類,相反,我們人類屬於地球。我們人類和其他生物都在一個家園中。所以說,環境道德問題既涉及前人、當代人、後人,也涉及其他生物和自然界。這是人類環境價值觀的深刻變化。 (九) 環保參與意識。 環境教育是學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過學生的親身經歷來發展其對環境的意識、理解力和各種技能。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全民的事業,涉及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學生自覺參與,是搞好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小學學生在環境意識提高的基礎上,必然產生保護、改善和建設環境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因此,需要提高學生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要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自覺地參與環境保護的各種活動

Ⅲ 如何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公平性原則:

本代人之間的公平、代際間的公平和資源分配與利用的公平。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機會、利益均等的發展。

它既包括同代內區際間的均衡發展,即一個地區的發展不應以損害其它地區的發展為代價。也包括代際間的均衡發展,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的發展能力。

該原則認為人類各代都處在同一生存空間,他們對這一空間中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財富擁有同等享用權,他們應該擁有同等的生存權。

因此,可持續發展把消除貧困作為重要問題提了出來,要予以優先解決,要給各國、各地區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發展權。

2、持續性原則:

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即在滿足需要的同時必須有限制因素,即發展的概念中包含著制約的因素;在「發展」的概念中還包含著制約因素。

因此,在滿足人類需要的過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數量、環境、資源,以及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

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與環境。

因此,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是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與環境的承載能力,從而真正將人類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有機結合。

3、共同性原則:

各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雖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地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決定全球必須聯合起來,認知我們的家園。

可持續發展是超越文化與歷史的障礙來看待全球問題的。它所討論的問題是關繫到全人類的問題,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

雖然國情不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無論富國還是貧國,公平性原則、協調性原則、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各個國家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都需要適當調整其國內和國際政策。

只有全人類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從而將人類的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

(3)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擴展閱讀:

1、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是:

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以經濟發展為核心。

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科技和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

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2、基本原則:

持續發展,重視協調的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推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重視解決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堅持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

科教興國,不斷創新的原則。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和教育的先導性、全局性和基礎性作用,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大力發展各類教育,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的緊密結合。

政府調控,市場調節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四方面的積極性,政府要加大投入,強化監管,發揮主導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公共服務,充分運用市場機制,調動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可持續發展。

積極參與,廣泛合作的原則。加強對外開放與國際合作,參與經濟全球化,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在更大空間范圍內推進可持續發展。

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的原則。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選擇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進行突破,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Ⅳ 如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所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指的是在確保在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條件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把節水、節能、節材、節地與環保、降耗、增效結合起來,發展農業和國企改革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提高對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應關注一下方面。

一.倡導形成綠色消費、綠色經營的理念,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須轉變公眾和社會的觀念,做任何事都要適度適宜、合理節約。

二.解決潛藏在空間格局和社會發展格局中的重大浪費問題。有效的節能減排必須以工業相對集中為前提,工業相對集中才能產生專業化分工,提高效率,節省能源;同時催生集群創新,不斷產生新技術、新工藝,從而減少物質消耗。

三.培育靜脈產業,建立完備的工業化體系。民眾對循環經濟體系的理解目前還處於表層,基本理解為廢渣利用、尾氣回收等等。真正的循環經濟體系應如同人體系統一樣,如果把工業製造系統比作人體的動脈系統,那麼,我們使用過的工業製造物的回收再利用則應如人體的靜脈系統一樣。工業品的回收再利用———「靜脈」產業應該是一個巨大的產業。
四.大力發展低碳技術,解決自主創新成果和人才的匱乏問題。低碳技術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開發的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新技術。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加以迅速推廣和應用。

五.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建設。文化創意產業處於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和低碳消耗的綠色產業。大力發展文化創意服務業,能夠為社會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避免了能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問題。

六.從我國能源結構入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提高節能減排的效率。

七.低碳經濟之路的核心,是建立起我國乃至全球的可再生能源系統,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對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言,關鍵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我國經濟的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Ⅳ 為了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於1994年3月通過了《______》

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21世紀議程》,這標志著全球范圍內經濟發回展和環境保護進入新的階段答,世界各國開始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將認真履行《21世紀議程》,並於1994年3月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明確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
我國21世紀議程的戰略目標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社會體系和保持與之相適應的可持續利用資源和環境基礎」,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是控制人口增長;二是發展生態農業;三是工業實現清潔生產,減少污染,保護森林、水源和生物多樣性;四是建立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和協調管理的支持系統.
故答案為:中國21世紀議程

Ⅵ 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國家因該怎麼做

如何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注重長遠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指即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
實現我國經
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也是全面建成小康
社會的一項重要戰略目標。
正如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
「我們工作中還存在許
多不足,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
」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
要國家多方面協調。我個人認為,必須特別關注就業、通貨膨脹、自主創新、循
環經濟等方面問題。

1
就業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
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必須將就業問題放在最
重要的地位。
因為社會的穩定是發展的前提,
是改革的前提。
黨的十八大強調推
進更高質量的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這表明黨對就業問題的高度重視



講小康、講和諧、講安居樂業,都離不開就業。就業問題在我國顯得特別重
要。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
大批的知識青年從農村返回城市,
從生產建設兵團返回
城市,失業非常嚴重,所以那時中央決定要解決失業問題。時代變遷,就業對象
仍在,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以及高校大量擴招,
大批高校畢業生面臨著就業競爭壓
力大,社會經驗淺薄等問題,更有甚者催生出「啃老族」

據調查,
2012
年就有
57
萬大學生在家待業,今年更創
699
萬大軍就業,就業形勢復雜嚴峻。

針對此種情況,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高校主要負責領導要確保本地本校畢
業生就業率水平基本穩定,有條件的地方要設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專項經費,
加強保底就業服務,
完善企業吸納畢業生的扶持政策等。
抓好稅收、
貸款、
貼息、
落戶、
場地等政策落實,
進一步簡化畢業生創立企業、
辦理小額擔保貸款的手續;
設立省級大學生自主創業資金,
建設創業項目資源庫,
推動每個地市至少設立一
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校畢業生創業園。
舉辦戰略性新興產業、
先進製造業、
信息
技術產業等方面招聘活動,
積極動員國有企業擴大招聘規模、
增加人才儲備,

時啟動

農村教師特崗計劃



到村任職



三支一扶



西部計劃


基層項目。

國家對就業問題的重視不可言喻,
解決就業問題,
要進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資
源。
合理配置人力資源,
要做到人盡其才,
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的基礎上
提高的。目前,我國大體上有兩種失業
:
「總量失業」與「結構性失業」

針對這兩種
不同的失業,我們應該採取不同的方針、不同的辦法。解決「總量失業」要靠經濟
增長,因為新的工作崗位是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出現的。
「結構性失業」解決的辦
法主要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完善我國的教育體制,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增強就業穩定性。

2
防止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問題和就業問題一樣,都屬於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
題。自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經濟危機以來,這幾年我國的通脹壓
力越來越大。在某些投資領域,隨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出現過熱的趨勢。據國
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月度數據顯示,
今年
9
月我國消費價格總水平
(CPI)
同比上漲
3.1
%。雖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目前發生了通貨膨脹,但這種情況提醒我們要重
視防止通貨膨脹的問題。
一個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應該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因為物價的基本穩定關繫到千家萬戶,
特別是對於低收入者,
尤其靠低保維持生
活的人,
因為他們經不起物價上漲的沖擊。
所以我們一定要設法來防止通貨膨脹
問題,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按照經濟學的理論,
3
%以下的物價上漲率是社會可以承受的。當前普遍國
民感嘆物價天天漲,
手中工資不漲反跌。
物價上漲總有一些原因。
固定資產投資
規模過大,使投資拉動了物價上漲。對此很多人反映政府採取適當的緊縮政策,
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率、提高貸款利率,相應提高存款利率。此外,信貸投資過
多、外匯儲備過多、貨幣供應量上升,也是引起物價上漲的原因。

從長期看,要實現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防止通貨膨脹,穩定物價,必
須採取以下幾點措施。

第一,要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重點是優化信貸結構。優化信貸結構,
該保的保、該壓的壓,有保有壓,讓每一筆貸款能更加有效。

第二,嚴格土地的審批制度,以穩定物價。違法佔地,既違背國家的土地政
策,也造成固定資產規模過大。嚴格土地審批政策,也保障了耕地的供給,防止
耕地的減少。

第三,
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
建立健全的防災抗災復產政策,
增加農產品,
增加生活必需品供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現在他們對農產品的消費量在增
加。每逢自然災害發生後,由於農產品供給不足,農產品價格急劇飆升,嚴重影
響著人民的日常生活。為此,國家應該對農業有更多的投入。例如,農田水利建
設是保證農業穩產高產的重要條件,國家應該加大對水利工程的投入。

第四,
要保持外匯儲備的合理水平。
這樣既保證技術進步的需要,
保證原材
料供應,也使得因外匯儲備而投放的人民幣數量有適當的控制。

第五,要進行金融體制改革,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比如農村貸款難、中小
企業貸款難,表明農村信用社要改組,要重建,要鼓勵、支持民間資本進入農村
信用社
3
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問題在可持續發展中可謂老生常談,
我國歷來高度重視。
然而經過
多年的發展,
我國整體創新能力不強,
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缺乏
創新的動力與機制,
核心技術受制於人。
結合我國當前實際,
不難發現在一些高
端技術領域方面,
我國更多還得依賴外國進口,
自身掌握的核心專利少,
調查發
現,
我國近半數高端技術專利發明申請來自國外,
美國、
日本擁有的專利佔世界
專利總量的
90%
左右,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僅僅占
10%


為此,
我們要把
以企業為主體、
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作為國家
創新體系建設的突破口,進一步消除各種體制機制性障礙,

打破行業和市場壟
斷,
創造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
鼓勵和支持企業同科研院所、
高等院校聯合
建立研究開發機構、產業技術聯盟等技術創新組織,

進一步發揮產業技術聯盟
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中的組織作用。

其次,
繼續營造有利於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
繼續改善宏觀調控,
加強規劃
引導,更好地運用法律、經濟等手段,實施自主創新的統籌部署,制定和完善產
業技術政策,規范市場准入門檻,促進企業公平競爭。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
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
形成多元化、
多渠道、

效率的科技投入體系。改善對高新技術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

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金融支持,

發展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業投資和資本
市場。實施扶持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

落實財政性資金采購自主創新產品
制度和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高新技術裝備與產品的首購政策和定購制度。
依託國家和地方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積極推進重大裝備的自主研究開發與製造,
定期發布禁止和限制引進的重大技術裝備和重大產業技術目錄,
防止盲目重復引
進。健全法律制度,依法嚴厲打擊各種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為知識產權的產
生與轉移提供切實有效的法律保障。重視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和保護,

支持以
我為主形成重大技術標准。

4
發展循環經濟

十八大報告強調「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
利用、資源化。」為此,要
提高全民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意識。有關部門要組
織開展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系列宣傳活動,
採取多種形式,
全面當前我國資源和
環境形勢,
宣傳國家有關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
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
及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意義。
推出一些資源節約先進典型,
曝光
一批嚴重浪費資源、
污染
環境的案例。
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
引導社會增強憂患
意識,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變成全民的自覺行動。

發展
循環經濟
,促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必須遵循減量化、再利用、
資源化的基本原則,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改變過去重開發、輕節約,片面
追求
GDP
增長
;
重速度、輕效益
;
重外延擴張、輕內涵提高的

三重三輕

的傳
統經濟發展模式,
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經濟,
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
發展的經濟。

加快結構調整,提高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整體水平。制定符合資源節約、
環節友好、
有利於發展的配套法規以及資源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
法規,
制定高耗能、
高耗水及重污染行業市場准入標准,
組織修訂主要耗能行業
節能設計規范和重要污染企業污染物排放標准,
制定重點行業清潔生產評價指標
體系。

加快法制建設,
完善監管機制。
通過制定和完善各類產業標准、
行業標准和
產品標准,依法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對高消耗、高污染行業的新建項目,從



水資源
消耗以及土地、
環保方面實行更為嚴格的產業准入標准。
建立和完善
落後工藝、
技術和設備的強制淘汰制度,
重點耗能產品的市場准入制度,
新建建
築的准入制度,
生產者的責任延伸制度等。
對一些節約資源、
發展循環經濟的重
大工程項目和產業化示範項目,
政府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
貸款貼息等支持,
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努力突破發展循環經
濟的技術瓶頸,
加強工程應用科技的開發,
將其納入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和產業
化發展規劃。

與此同時,
建立政府官員績效考核制度,
完善監管機制。
真正做到對發展循
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有具體的規劃
;
有明確的運作流程
和階段目標
;
有實際效果的考核評估並將其納入政府各級考核體系,作為績效考
核的主要依據。

從以上四個方面談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還應從如何保障民生、社會穩定、政府廉潔等方面進行研究。

Ⅶ 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

更新發展觀念,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要實現根本性轉變,其關鍵又在於推進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中的關鍵又是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

Ⅷ 論述如何實現我國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學習貫徹專科學發展觀,提倡以人為本,屬構建和諧社會,堅持全面、協調發展的道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上面是符合黨中央和國家一切大政方針的標准答案。

閱讀全文

與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