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其原因是。解決措施有。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
⑵ 試分析上海市發展的區位優勢有哪些。
一。位於我國東部沿海,長江入海口地區。交通網密布,交通發達,便於經濟發展。專
二。工業基礎雄厚,屬是我國滬寧杭工業區的中心。
三。市場廣闊。面向國內外,市場需要量大。
四。國家政策支持,有我國最大的海港,上海港。對外貿易密切。
五。勞動力充足,勞動者素質較高。
六。水資源豐富,利於工業發展。
八。氣侯條件適宜,為亞熱帶季風氣侯區。
純手打,希能幫到你。
⑶ 上海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最少兩條
你是「香蕉」吧~~知道我是誰嗎?哈哈~~
⑷ 上海為未來的經濟發展與想像,越多越好,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上海外向型經濟發展:未來著力於功能性突破
--------------------------------------------------------------------------------
十年前,幾乎沒人能夠預料與想像,中國加入WTO「與狼共舞」,將為上海這樣一個經濟外向度較高的城市帶來哪些巨變。
十年間,上海這座城市在不斷做「加法」與「減法」。無論是進出口數據、利用外資金額,還是企業對外投資規模,都在不斷攀升;然而,從1008平方公里縮減到656平方公里,從177個減少到41個,上海各類開發區的規劃面積和數量卻始終在做「減法」。
「加」與「減」之間,上海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的路徑躍然呈現。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沙海林談及這些數據變化時,體會到的不僅是上海外向型經濟發展進程中「量的變化」與「質的提高」,沙海林表示,中國加入WTO這十年,更重要的是帶來了市場運行機制的改變。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了沙海林,探討中國加入WTO十周年的變化,以及未來全球化進程中上海如何把握機遇,加快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實現外貿轉型、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提升對外投資層次等話題。
入世「倒逼」機制改變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加入WTO十年來分享了許多「全球化紅利」,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上海的經貿格局發生了哪些重要改變?
沙海林:入世十年也是上海開放型經濟發展最好的時期。我簡單列舉幾組數據:十年來,上海本地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增長了6.1倍,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增長了11倍,利用外資規模增長了2.1倍,對外投資規模增長了9.7倍,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規模也增長了9.9倍。
其實在這些數據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最好」,不僅僅是一些數量的變化、規模的擴大,也不僅僅是質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整個運行機制的變化。最要害的地方是什麼呢?就是市場對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對整個社會消費的拉動,對整個社會運作的一種基礎性、先行性、先導性的作用,市場的競爭機制和保障機制建立起來了。
另外,入世十年,對政府機構改革職能轉變的一種「倒逼」作用越來越明顯。看上海的變化,人們往往喜歡看外表,它的基礎設施、樓宇、整個市容,這些的確變化太大了,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整個運行機制的改變,政府職能的轉變,這是入世十年最大的特點。
這十年,上海的巨變也是和全球化大局聯系在一起的,中國進入了全球市場經濟大環境之中,很有意思的一點,我們不僅僅是整個世界經濟的參與者,也是利益的分享者、受益者,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又成為健康發展的推動者。如果中國沒有加入WTO,上海沒有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相信上海不會有這些變化。
當然,加入WTO對我們的體制、機制、稅制和管制方式,也是一種挑戰。凡是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不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違背WTO基本原則的,都沒有辦法生存下去,更談不上發展。所以,企業在技術上、管理上、標准化建設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都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這個過程中就是適者生存。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可以說每年都有大批的企業倒閉,但也有很多企業發展很快,特別是那些適合了世貿規則、市場經濟規律的企業,這些新興的業態發展起來了。
日報:你怎樣看待未來十年的全球化趨勢?我們外向型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將面臨哪些主要問題,比如貿易保護主義似乎正在日益加劇?
沙海林:從全球經濟發展看,世界經濟格局正處於變革和調整的重要時期。受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復甦緩慢,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貿易保護主義也正在抬頭。隨著中國經濟實力逐步增強,世貿組織成員方對中國的訴求將會更趨多樣化。發達國家勢必要求中國加大開放度,新興發展中國家成員隨著地位的不斷提升會與中國產生更多「碰撞」,最不發達國家成員對中國的談判訴求將向發達國家看齊,單邊優惠的要求將有所增多。
另外,勞動力成本的提高、資源產品價格的提升、人民幣與國際貨幣的匯率失調,以及國內通脹趨勢等因素,都將減弱中國外貿高速發展的支撐力。
當前上海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舊的增長動力明顯減弱,新的增長動力形成不足,低端傳統產業被調整的「快變數」與高端新興產業培育的「慢變數」發展不協調。目前看來,由於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和居民消費傾向總體遞減的影響,「三駕馬車」中,出口與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漸趨於下降。
同時,受資源環境、商務成本提升的約束,低端傳統產業調整力度加大,一般製造加工向外轉移速度明顯加快。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還需要一個培育過程,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有待逐步走向成熟,可能在產業升級轉換中出現「真空」,導致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減緩。
外貿轉型迫在眉睫
日報:我們的外貿出口格局中,加工貿易一直占據了半壁江山,這種長期依賴「人口紅利」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發展加工貿易的模式能否持續?加工貿易如何實現轉型發展?
沙海林:談到外貿轉型升級,現在外面有一種說法是不對的,認為加工貿易越少越好,甚至最好沒有加工貿易,我不贊成。
上海的加工貿易總量大、佔比高,上世紀90年代以來,加工貿易一直占據上海本地外貿出口的半壁江山。另外,加工貿易以外資企業為主體,外資企業佔了90%以上,機電產品是大頭,大約佔加工貿易出口80%以上。這些都是上海加工貿易的主要特點。
當然,發展加工貿易現在遇到了成本的制約,資源環境的制約,主要是土地、人力資本的制約。我們很多代工企業就是這個毛病,可以把利潤做到基本為零,當然也不是一直為零,為什麼這樣做呢?可以少交稅。利潤跑哪兒去了?一方面本來就低,另一方面把它送到國外去了。關鍵要改變這種情況。
我們首先是推進加工貿易提升能級,把加工貿易向先進製造,或者叫高端製造方向延伸,向產業鏈兩端延伸,這主要是推動加工貿易企業的提升、升級,實際上就是提高它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逐步實現從貼牌生產向設計研發加貼牌生產轉變,因為我們現在加工貿易很大的毛病就是依靠「人口紅利」來支撐。
第二是推進出口加工區的功能拓展。以前出口加工區很簡單,就是來料加工、出口加工出去,現在還要增加維修的比例,我們要實事求是,爭取做一些突破。
第三是推進加工貿易企業擴大內銷。我們和海關以及上海有關部門一起制定了加工貿易內銷便利化的一些措施,對140多家加工貿易的聯網監管企業實行了內銷便利化的試驗。有些東西因為是加工貿易,來料加工不允許你內銷,因為你是保稅的,你怎麼可以生產出來內銷呢?所以我們做了一些調整,一些便利化措施啟動以後,上海加工貿易轉內銷,去年的數字就同比增長了17%。這個也很重要,能夠推動內外貿聯動。
第四是推動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加工貿易試點。現在我們已經在全國率先開展了集成電路的設計企業納入加工貿易運作模式的試點,以前就是單一的封裝測試,就是在這個環節里保稅,我給你保稅,就是你拿進來,封裝測試再出去,就這個環節保稅,現在發展到設計、製造、測試三位一體的保稅,這就進一步了,保稅范圍擴大了,這個正在試點。
不斷創新引資方式
日報:近年來,有外資企業由於商務成本過高而遷離上海,也有外資企業評價中國投資環境趨緊,對吸引外資的政策有所置疑。你認為,下一個十年,外資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樂觀么?
沙海林:關於投資環境問題,坦率地說,我不太贊成外面的觀點。有人說中國的投資環境現在好像在趨緊,環境在變惡劣。我為什麼不同意呢?我覺得這個不好解釋很多現象,如果說真的是像外企講的投資環境惡劣、趨緊的話,那怎麼解釋上海的外商投資越來越多?這幾年,上海每年的實際利用外資金額都超過100億美元,每年的合同外資金額差不多都超過130億美元,怎麼解釋這個問題呢?
另外,怎麼解釋那麼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在向上海集聚,如果是他這樣講,應該搬出去才對。的確有搬出去的企業,主要是代工企業、分裝測試工程企業,而那些功能性企業正在向上海聚集。比如說研發中心,我們的外資企業中,一個很大的特點是研發中心在向上海集聚,很多甚至是全球的研發中心。比如說英特爾、GE、IBM、GM、惠普、諾華……這些外資企業的研發中心,我數也數不過來,大量外資研發中心在向上海集聚,這個怎麼解釋呢?所以我不太贊成投資環境趨緊的說法。
上海有沒有商務成本過高的問題呢?確實有。商務成本過高體現在多方面,比較大的方面,一個是勞動力成本在提高,所以要引進高端的企業,高端企業過來,就創造了白領的就業機會。另外,住房成本在提高,也在想辦法來解決,比如上海很多地方在鼓勵建造一些公寓樓,適合白領居住的公寓樓。
這個問題還有另外一個角度,在看到商務成本高的同時,還要考慮到這個地方的投資回報高,商業機會多,它正好處在整個供應鏈的高端,微笑曲線的兩端。前段時間,歐盟商會有個調查報告,外資企業衡量什麼地區是最有利於總部集聚的地方,排在首位的條件不是成本高不高,而是市場和客戶,前五位裡面也沒有講到商務成本問題。前五位還包括法制環境、人力資源供給等等。
無論在體制上、機制上、稅制上、法制上、管制上,都有一些不適應外資企業發展的地方,我們正在改進。上海就是按照浦東提出來的,俞書記也肯定過的「三個導向」來解決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上海時遇到的一些困難,就是所謂的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項目導向,我們不斷地在探索,跨國公司在上海的發展前景一定是非常樂觀的。
日報:以往吸引外資,我們希望「以市場換技術」,你認為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方式,未來將是怎樣的,在以往合資合作、獨資的基礎上,會有哪些新的變化趨勢?
沙海林:在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2008年遭遇了國際金融危機,跨國公司也意識到需要對它的全球資源進行整合,通過整合資源來提高它的全球競爭力和對於產業鏈的掌控能力,因此它要把相當一部分的功能性機構轉移。向什麼地方轉移呢?向相對成本較低的地方,但又是市場比較寬闊、高端人力資源供給比較充分、法制環境比較好的地方去轉移,這就給上海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入世十年,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也是我們改善投資環境、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吸引跨國公司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在上海集聚的十年。因此,上海逐步形成了以服務業為主的引資結構,引進了很多先進的業態,目前第三產業吸引外資的比例穩定在外資總額的80%左右。
我們在吸引外資實踐過程中也有一些創新,尤其是探索創新利用外資的方式。一個是外商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境外人民幣出資,在這些方面我們取得了新的突破。比如說外商投資股權企業,這個是試點工作,國家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相關的審批規定,我們已經開展試點工作,批准了50家外商投資股權投資管理公司。我們還完成了上海第一例境外人民幣投資的項目,這在全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上海希傑星匯影視公司,是在香港用美元現匯兌換成人民幣進行增資的,這是首例境外人民幣投資項目,這些都是新突破。
我們吸引外資還有一個很大的突破,就是中方自然人作為外商投資企業股東成立合資企業,這在過去沒有,現在也只有浦東在試點,上海正在把這件事情的范圍和區域擴大,從鼓勵類產業目錄擴大到限制類產業目錄,從浦東試點擴大到上海整個區域,這項措施還沒有推出,要朝這方面去做。
另外,我們今後還要充分發揮上海科技教育資源和人才集中的優勢,在引進外國資本的同時,更加註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理念、高端人才和智力資源,「引資」和「引智」相結合,不斷增強上海的科技創新能力。
實現功能性突破
日報:入世以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但麥肯錫也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60%以上的海外收購不成功,比如上汽收購韓國雙龍就經歷了整合失敗。未來上海如何把握新的機遇,加快新一輪資本輸出?
沙海林:上海對外投資的步伐正在逐年加快,我們也要提升對外投資的層次。比如,我們找到一些與上海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重點國家和地區,做好整體區域產業合作的研究和規劃,指導企業對外投資從單一的項目向區域型產業合作轉變。
比如,為了破解上海資源約束瓶頸,我們重點加強與澳大利亞西澳州政府的合作。主要是加大對西澳州礦產資源類項目、能源類項目、農業類項目、基礎設施項目、旅遊資源開發類項目的總體研究和規劃,推動上海企業去投資。
我們也在創新對外投資方式,重點扶持具有一定規模實力、品牌優勢和市場基礎的企業開展跨國並購,實現從綠地投資向跨境並購的轉變,推動高端跨國並購項目和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為了規避企業風險,我們鼓勵企業轉變控股和全額並購的傳統模式,探索戰略性少數股權投資。
比如,上海電氣集團以1.6億美元收購美國高斯國際公司,並購後,上海電氣對其生產線進行了技術改造,生產世界領先的薄膜太陽能電池。上海電氣還利用高斯公司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全球網路,進一步優化了在美洲、亞洲和歐洲等地的製造業布局,整合提升了銷售及產品支持能力。
另外,我們也在積極引導上海一些高耗能、產能過剩的產業向境外實行「梯度轉移」,為上海進一步發展騰出空間。我們一方面是迎接國外的技術轉移,另一方面也對境外進行產業轉移,這是兩個梯度,這個做得也非常好。
再就是我們輸出高端技術,不斷提高對外工程承包的水平。現在上海對外工程承包的合同金額已經連續幾年超過100億美元,位居全國第一,全國對外工程承包金額,我們佔了十分之一。通過工程承包項目,還帶動了大型設備和機電產品的出口。
日報:上海正在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未來將實現哪些功能性突破?
沙海林:關於如何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我們形成了一些整體推進的機制,第一個層面是「部市合作」推進的機制。在商務部和上海市「部市合作」推進機制框架下,我們初步形成了「20+2」的重點項目。
這些項目主要包括建設虹橋商務區國家會展中心項目、建設進口商品集散中心、推進外貿平台建設、建立商務部技術進出口貿易中心、建設現代商貿功能區、籌劃虹橋全球貿易論壇和智庫、建立網上國際貿易中心平台、試點設立免稅店和擴大船用保稅油市場開放、建設城市配送物流體系、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體系、利用外資方式創新和領域拓展、開發區升級、推進實施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還有就是探索專業服務業管理模式創新、發展生活性服務業、舉辦商貿領域重大活動、建設中國服務外包研究中心、建設國家文化服務貿易翻譯基地,與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合作,建設國際貿易人才培養基地;此外,增加了兩項重點工作,研究擬定上海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推進產業轉移等等。
第二個層面就是推進重大貿易平台的建設。
第三個層面就是尋求政策上的突破。政策上的突破主要還是促進服務業發展,國務院批准上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服務業領域開展增值稅改革試點,這對上海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⑸ 讀圖了解上海的城市職能,歸納上海對周圍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樓主絕對山大附中的。
⑹ 上海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哪方面
其核心上海位於長江口,是長江流域的出海門戶,又是江海、水陸、空運的長江中游以武漢為中心的經濟區域,上游以重慶為中心的經濟區域,縱貫數省,區域之間有,
⑺ 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你要寫論文啊?
⑻ 了解上海地區經濟發展的特點和行業發展新情況
圍繞科教興市主戰略,上海各區縣的優勢科技產業在合理布局與快速發展之中,頻現具有區域特色的新亮點。內涵:源自地域優勢崇明、南匯等區縣獨特的地域優勢,使其科研產業發展有一種「量身定製」的鮮明內涵。定位於「生態島」的崇明,隨著越江通道工程的啟動,翻開了歷史的新頁。該縣已確定生態、觀光農業,清潔型先進工業,度假旅遊、戶外運動產業,現代辦公、會展、科研產業和生態型房地產業為未來的「五大產業」。今年將進一步致力於用科技手段推進生態島建設,發展有機生態農業,開展科技綠化造林、灘塗濕地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等研究。年底,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將正式完工,因港而動的南匯提出「以港興區」。其目標是要打造一個以國際一流現代裝備製造業為主,綜合發展先進製造、現代物流、出口加工、內外貿易、教育培訓等產業的現代化綜合型濱海城市。據悉,今年南匯用於基建的財力投入安排將超過22億元,以加快集聚核心產業的上下游企業,同時依託深水港發展裝備製造業和物流產業。目前,南匯區已在積極推進科技孵化平台建設、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知識產權培育與保護等六項工程。地位:依託科技戰略浦東新區、長寧區等依託明確的科研戰略,已在科研產業領域占據優勢地位。 「聚焦張江」戰略的實施,使浦東成為軟體、微電子和生物醫葯發展的「風水寶地」。據統計,世界500強著名跨國公司中已有180多家進入浦東,有30多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落戶浦東;僅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就已落戶了70多家研究機構。去年「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在浦東新區安家,使浦東新區的半導體照明產業產值佔全市57%。今年浦東新區又啟動「慧眼工程」,舉數千萬資金資助科研項目,並請資深專家指導科技型企業發展,以培育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骨幹企業。歷經10年發展、3年飛躍,位於中心城區的長寧區已成為多媒體製作、軟體產品、通信產業和電子商務發展的「旺地」。依託高校科研優勢的東華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由風險投資企業為主運作的多媒體專業孵化器,政府搭台並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無形資產」佔30%形式入股的上生慧谷生物科技園等,提升了「數字長寧」這張名片的含金量。目前長寧區「3+6」的科技產業發展格局正在形成:「3」即東、中、西三大都市型科技園區;「6」即多媒體內容製作群、軟體企業群、主題科技商務樓群、都市科技工業園群、技術創新基地群和產學研聯合體群。結構:在集群中優化早已形成特色產業優勢的寶山、金山等區,在集群中進一步優化結構,同樣「老樹綻新花」。圍繞著寶鋼精品鋼基地和長興造船基地建設,寶山區不但聚集起國內外鋼鐵和造船延伸產業的企業、人才,還大力提升現代生產服務業,賦予「工業重鎮」新的內涵。過去分布相對零散的鋼鐵延伸業,集中到寶山工業園;技術創新延長了企業的產業鏈,相配套的信息服務業和物流業也同步跟進;重視周邊環境整治,更是著眼可持續發展。未來,精品鋼製造業、船舶製造業、納米技術、生物醫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寶山區的五大支柱產業。以實現產業優化為抓手,以吸納大公司、大項目落戶為重點,金山東西兩翼沿杭州灣畔正在掀起新一輪石油化工建設和發展高潮。東翼正在建設的上海化學工業區,預計今年總面積將達到29.4平方公里,目前區內90萬噸乙烯工程已正式開工;西翼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將在2010年達到200萬噸乙烯生產能力和30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特色:在創新中顯現以創新思路拓展發展,使楊浦、黃浦等區的科研產業顯現出與眾不同的亮色。建設樓宇型科技園區,是位於市中心寸土寸金地段的黃浦區探索「科技樓宇經濟」的特點。目前該區將上海科技京城定位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高新技術服務業的基地,形成了一園、三基地、八中心的樓宇型科技園區。據統計,上海科技京城入駐企業1300多家,注冊資金達到35億元,創下單幢樓宇年度上繳稅收超過3億元的紀錄。此外,黃浦區還在新黃浦金融大廈內,與有關部門合作開辟了3萬平方米的都市工業設計孵化基地,初步建立了具有世界水平的技術研發平台。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是楊浦打造知識創新區的亮點所在。據不完全統計,楊浦已有1500多家科技企業,預計3-5年內,各園區內的科技企業將達到5000到10000家,具備原創性知識產權的達30%以上。據悉,去年啟用的知識產權園,又將於本月建立專利交易技術中心;而今年將進入實質性運轉的版權公共服務平台,還將園區建設與版權產業緊密結合,力圖把版權產業推向新高潮。
⑼ 讀圖了解上海的城市職能,歸納上海對周圍地區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81頁圖.27,圖8.28
樓主絕對山大附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