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海洋的各種污染中,對海洋的破壞最嚴重 最普通的是
對海洋污染最嚴重的是原油,它會殺死所有的海洋生物;還會危及到陸地上人和動物的生命。
2. 青島海底隧道對開發區的經濟影響
我以翔安海底隧道為例,因為它們具備可比性。
反觀翔安海底隧道通車這幾年,最大版的改變為以權下這幾點:
1.大量工廠從島內外遷,隨之大片農田被徵用,工業區起來了,務工人員多了,農民不用務農了,進廠的進廠,開店的開店,當包租婆的,典型的城鄉結合部了。
2.人才願意來翔安了,因為這的物價水平相對便宜,並且政府投資基礎建設多了,與島內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3.開發商來了,大量圈地,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房價向島內看齊。
4.轎車多了,好車也多了。自然新路大路也多了...
5.新聞報道天天可以看到政府歌功頌德的,大吹特吹的。號稱廈門的浦東,笑!!~
6.大超市、商場、娛樂場所多了,亂七八糟的事也多了,治安變差了。
7.農民農轉非了,但生活還一如既往。收入多少提高了些
差不多這些吧,希望對你有用!!~
3. 上合示範區建設對青島經濟的影響
是決定青島能否引領環渤海灣經濟圈的核心,如果渤海灣高鐵和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通車,那麼京津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之間不同城市協同發展的步伐就會加快,青島和大連就成整個環渤海灣經濟圈的啞鈴,它可以快速抗起整個東北經濟。所以,國家和人民都在期待青島膠州的史詩般作為。
4. 山東青島的原黃島和膠南被國務院批準的第五個經濟區 這意味著什麼 有哪些行業會有新一輪機遇
所謂國家級新區,是指新區的成立乃至於開發建設都上升到國家戰略,總體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等由國務院統一進行規劃和審核,相關特殊優惠政策和許可權等由國務院直接批復,在轄區內實行更加開放和優惠的特殊政策,鼓勵新區進行各項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探索工作。一般來說,國家級新區都有明確的發展定位,如:濱海新區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江新區是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先行區;舟山群島新區為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
國家級新區,因有國務院批復體現國家級戰略和新區發展需要,所在省按要求須下放省級管理許可權,其實質均擁有副省級管理自主權,而與新區所處區域行政級別無關。如廣州南沙新區,國家定位立足廣州、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既不可脫離廣州,又因港澳社會制度不同,甚至需要省級以上的權力來管理和協調,所以南沙新區是唯一獲得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國家級新區。
新區作引擎帶動島城再發展 專家解讀新區獲批意義
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設立,不僅直接帶動青島西線的進一步發展,也為青島全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引擎。西海岸新區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將為藍色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打開新局面。西海岸新區設立後還面臨統籌融合、梯度差異等現實問題,西海岸新區的建設和發展任重而道遠。
半島經濟:新區建設將成新引擎
西海岸新區的獲批,就好比為西岸城區發展注入了新的引擎,這也標志著青島全域城市化進入了實質階段。
早在2011年,青島市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長冷靜就參與了西海岸新區建設的調研工作。從2012年青島市市委討論通過《青島西海岸經濟新區發展規劃》,到如今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西海岸城市發展的每一步,冷靜都看在眼中。
「西海岸新區的獲批,就好比為西岸城區發展注入了新的引擎,這也標志著青島全域城市化進入了實質階段。」冷靜說,青島東部城區以商務、金融、行政等生活性服務業為主,可以說是青島的「大腦」,起到控制中心的作用;青島西部城區則以製造業、「二點五產業」等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第二產業佔GDP的比重高達62%左右,是青島的經濟重心所在地。「按照規劃,西海岸規劃打造青島第二個主城區,現在每年2600多億元的GDP產值也將在5年至10年後翻一番。」冷靜介紹,西海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與主城區的聯動將更加密切,綜合發展後對周邊各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也更加明顯。」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曙光教授也曾參與新區建設的項目論證工作。劉曙光說,國務院批復的西海岸新區是第九個國家級新區,也是海洋強國戰略提出以後,第一個支撐海洋國家戰略的新區。西海岸新區的建設,將和青島形成戰略支撐,構成紅島、黃島、青島三城聯動,將成為山東半島、山東省區域經濟增長的引擎。
劉曙光介紹,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西海岸直接面向山東半島,甚至整個山東省,往西延伸則是華北的腹地,這些地域內的交通脈絡正在疏通,鐵路、公路、輕軌等交通線正在建設。港口是海岸統籌的重要環節,西海岸有著良好的基礎,最北部有前灣港,最南部有新建的董家口港,以港口作為載體,引領、帶動青島乃至山東的經濟發展。從批復文中看,西海岸新區的定位是藍色引領: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這也是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一個升級版,將通過新區的發展使得海洋經濟走向深沿海,走向高端,使得內陸產業和海洋經濟對接更直接。新區建設是面向海洋,這意味著藍色經濟建設有了強有力的可操作的支撐點,將帶動涉海產業的發展。
海洋經濟:打造現代海洋文化名城
現在我們正在進行西海岸新區文化發展戰略規劃研究,重點從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四個方面,用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爭取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
從西海岸經濟新區到國家級西海岸新區,增加的「國家級」,標志著西海岸跨入國家級新區陣營;省去的「經濟」,標志著西海岸的發展不再局限於經濟發展,而是邁向了綜合性發展。
「現在我們正在進行西海岸新區文化發展戰略規劃研究,重點從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四個方面,用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爭取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副主任、青島市委黨校教授劉文儉說,在文化產業打造中,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如今西海岸新區環境評價、生態保護規劃編制等工作已經提上了日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這種和諧發展的理念也將作為一種輻射力,為周邊區域發展提供借鑒。」
劉文儉還稱,青島正在積極打造現代海洋文化名城,因此西海岸新區的發展尤其突出海洋特色。「西海岸海域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海灣多、港口多、生態資源豐富,此次批復中提到的努力發展成為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深遠海開發戰略保障基地、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海洋經濟國際合作先導區、陸海統籌發展試驗區,就是突出海洋資源應用的重要體現。」劉文儉說。
招商引資:條件更優越
新區的設立,將使得整個新區的發展速度加快,招商引資的條件會更優越。客觀上講,將推動整個青島乃至山東的發展。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黃秉傑說,新區的設立,將使得整個新區的發展速度加快,招商引資的條件會更優越。客觀上講,將推動整個青島乃至山東的發展。
黃秉傑認為,青島市不僅是半島藍色經濟區中是龍頭城市,還是黃河流域發展的帶頭城市。在重點推進的黃藍兩大戰略過程中,提升了青島市的地位,青島的發展也將得到新的突破。
黃秉傑介紹,青島經濟開發區於1984年批准,如今已經發展三十年了,在環境條件,基礎設施方面有很大進步。原黃島區和膠南市合並後,空間擴大,土地資源更豐富,這使得新區有一定的土地資源做儲備,為加快招商引資步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新區建設任重道遠
西海岸新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兩千多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的大區,城市化的任務還很重。
「調研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開發區和膠南市處於不同發展階段,青島東岸、西岸發展不平衡等等。」冷靜說。劉曙光稱,在前期的項目論證中凸顯的一些問題也需要去解決。
劉曙光介紹,西海岸新區剛進行了區劃調整,城鄉統籌任務比較重,如膠南的農業覆蓋率較大。另外,整個西海岸新區和青島市區雖然有隧道等相連,但軌道交通還沒建成,青島黃島的城市一體化程度不高。西海岸新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兩千多平方公里陸域面積的大區,城市化的任務還很重。「在黃島區,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港區等很多概念,這被稱為『多元不整合結構』。」劉曙光說,港城、城鄉的統籌發展、居民融合、行政區的再調整等任務很重。劉曙光說,隨著國家經濟進入發展的轉型期,經濟發展模式受到考驗,限制很多,要環保、要資源節約,要海陸統籌,要居民融合,任重道遠。
不過,劉曙光認為,是問題也是機遇,海洋強國發展需要有新的平台和空間,黃島作為戰略要地和重要支撐,是國家和地方發展的需要。劉曙光說,有差異就有梯度,有梯度就有動力。城市的融合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著急,像浦東新區等,也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不能一陣風過去,需要沉下心扎實地搞建設。」劉曙光說。
5. 你怎麼看待海洋與經濟的關系
海洋和經濟是有一定的關系的,比如啊有一些海洋經濟靠捕魚為生或者一些葯材也是通過海洋。
6. 青島的海水好,還是威海的海水好
從潔凈程度上來說肯定是威海的好點,青島是個比較大的港口城市,各類船舶來專往頻繁,屬對海洋的污染肯定嚴重,另外青島的經濟發展比威海要早,污染的排放已經有很多年了,即使目前在治理也不如威海,至於海水的顏色,我沒發現有什麼區別,都是藍色的,顏色有時候是由海水深度決定的,曾經在台灣見過綠色的海水,但是面對太平洋應該不是污染。
7. 青島地區海岸帶地質-生態環境初步調查與評價
一、海岸帶的環境地質條件
青島市位於膠東半島南側的黃海之濱、膠州灣畔。它是我國重要的沿海計劃單列市和海洋科研教學基地,是山東省的經濟龍頭城市。沿海地區包括即墨、膠州、膠南3個縣級市和嶗山、城陽、黃島、市南、市北、四方、李滄等7個區。市轄海岸帶北起丁字灣南阡鄉金口村東小河口(北緯36°36ཌྷ″,東經120°46༿″),南至黃家塘灣的吉利-白馬河口。沿海分布49處港灣、70個島嶼,海岸線總長863.29km,其中,大陸海岸線730.64km,海島岸線132.65km。近海海域總面積13800km2,其中灘塗面積375km2,淺海(潮高基準面下20m水深)水域面積3255km2。海洋資源十分豐富。
二、海岸帶的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
青島地區海岸帶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災害類型較多,主要可分為青島前海沙灘環境變異問題、海岸灘塗環境變異問題、地震災害、海水入侵、海岸侵蝕、岩崩與危岩6種。
三、膠州灣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分析與評價
1.膠州灣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及演變規律
1)膠州灣面積縮小;
2)納潮量逐步降低,自凈能力日益減弱;
3)納污量逐年增長,水質和底質不斷惡化;
4)海洋生物迅速減少。
2.膠州灣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根據模糊綜合評判結果,膠州灣內可劃分為4個不同等級地質-環境質量區,各區特徵分述如下:
1)地質環境穩定區(Ⅰ區):位於膠州灣內近岸海域,區內大部分區段斷裂構造不發育,區域構造穩定性良好,海底地形平坦,底質類型以粉砂淤泥為主,個別地段為黏土。區內水動力條件較弱,以沉積作用為主,潮流流速一般小於30cm/s,波浪高度一般小於0.5m,水深小於10m,波浪對海底工程作用影響較小,海底工程地質條件良好。河口地段在雨季水流流速較大,對海底構築物或海底管線有一定沖蝕甚至破壞作用。
2)地質環境次穩定區(Ⅱ區):分布於膠州灣中心地段,區內基岩埋深20m左右,以火山岩為主,斷裂構造較發育,海底地形較平坦,底質類型以粉細砂、粉砂質黏土為主。區內水動力條件相對較強,潮流流速20~60cm/s,波高H1/10為1.5m左右,水深較大,一般10~20m,無其他海底不良物理現象,工程地質條件較好。
3)地質環境次不穩定區(Ⅲ區):主要位於膠州灣口一帶,南北向延伸,區內基岩埋深淺,基本裸露,岩性以花崗岩為主,斷裂構造發育,海底地形起伏變化較大,水動力條件較強,潮流流速一般不小於60cm·s,波高H1/10為2.0~3.0m,水深一般為20~30m,海底沖蝕作用較強。在該區內修築海底工程物、鋪設海底管道或電纜時須注意潮流的沖刷作用,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此區水深,海底障礙少,是膠州灣內航道的良好出口。
4)地質環境不穩定區(Ⅳ區):主要位於膠州灣口黃島至團島一線中心,呈南北向伸展,是區域內較大斷裂構造密集地帶和交匯處。區內基岩裸露,海底地形變化大,是膠州灣狹窄的口門地段和水深最大地段,最大海水深達60餘米。區內水動力較強,潮流流速大,一般不少於90cm·s,50年一遇最大波高值H1/10一般大於3.0m,海底沖蝕作用強烈,基岩整體穩定性較差,是膠州灣內對海洋工程建設最為不利的地段,在工程規劃設計時應盡量避開。
3.基於地質環境條件的膠州灣地區重大工程項目設計探索
(1)地面重大工程
在這類工程項目的地址選擇和方案確定時,必須考慮其地質基礎的穩定性。總的原則是選擇在穩定花崗岩岩體之上,同時必須避開斷裂或隱伏斷裂及岩石破碎帶,以確保其地基基礎的穩定。在其他岩層(如變質岩、低強度碎屑岩、現代沉積物)巨厚分布區,原則上不易進行特大型工程項目的設計。如限於經濟方面的考慮必須在斷裂帶附近選址,則在工程設計時以採取加固防動措施及選擇分體式建築方案為宜,避免大型工程壟整體橫跨於斷裂帶或岩石破碎帶之上。
(2)地下重大工程
這類工程主要是指青島市正在籌建中的地鐵工程,在考慮選擇其線路設計的人口密度、地域分布和經濟因素的同時,必須重視其所經過地域的斷裂帶分布。總的設計原則以避開斷裂帶為宜,但要避開所有的斷裂是無法做到的,因此在具體設計時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與花崗岩體內的北東向斷裂重合,而是選擇在東西方向上,應盡量垂直於北東向斷裂,以最大限度地減小地質基礎條件對工程的經濟影響及可能的破壞作用。故而地鐵設計的總體方向以北東-南西和北西-南東方向最為安全和經濟。
(3)水上工程
水上工程主要是指在青島沿岸地區所進行的填海造田和水域范圍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填海造田是青島市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手段,世界發達國家也在把這一手段作為城市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結合青島膠州灣地區的基本地質條件,填海造田的施工工地不宜選擇在受局限水流影響的膠州灣內及灣口附近。因為就膠州灣的成因來說,它是由斷裂下陷引起的海水入侵所形成,在斷裂的大規模沉降趨於穩定的情況下,其面積不可能自行再生(海面上升因素除外),因此填海造田加速了膠州灣的死亡。從另一方面看,在膠州灣尤其是F2斷裂西側附近進行重大工程施工,無疑是人工載入,這在某種程度上可誘發斷裂的活動和地震的發生。故填海造田的地址應選擇在東部地區的開闊海岸。
(4)水下工程
青島市以旅遊城市的形象享譽國內外,隨著經濟建設和旅遊資源的開發,建設青島市水下游樂觀光園和水下科研城已成必然,考慮到膠州灣的具體情況和青島市的整體城市規劃,地址宜選擇在東部開發區的麥島附近,尤其是水下科研城的選擇。
(5)海峽交通
黃島與團島之間的直接溝通,關繫到青島市的整體經濟發展。不少專家曾提出了多種選擇方案,最主要的就是架設海上橋梁(高架橋、吊橋及攔海大壩等)和開挖海底隧道。從該地區的基本地質條件分析,膠州灣灣口處是F2、F6及F5斷裂的延伸交叉口,斷裂破碎帶發育,這就給具體施工帶來很多麻煩,同時從該地區的地質穩定性來看,只要青島地區稍有地應力集中,造成地震活動,就將給這項巨型工程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因此應深入分析評價該地區的地質條件,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與設計。
四、海岸帶地質環境初步評價
根據上述海岸帶地質環境條件及主要環境地質問題,選擇了10個指標來評價海岸帶的地質環境質量。
綜合影響地質環境質量的所有因子,按照模糊數學綜合評判方法進行評判計算。根據計算結果按最大隸屬度原則分別劃歸各適宜性區,將等級相同的單元連成一片,得到地質環境質量分區。(圖14-2)。
1.地質環境質量優良區
主要分布於鰲山衛到團島,以及黃島至琅琊台一帶的沿岸地區。該區地貌單元主要是中度切割的中低山區與侵蝕-剝蝕丘陵,岩性以中生代燕山期嶗山花崗岩為主,膠南地區還產膠南群變質岩及嶗山期花崗岩。
2.地質環境質量中等區
主要分布於鰲山衛—丁字河口沿岸地區。主要地貌類型是剝蝕-侵蝕平原和濱海堆積平原。
3.地質環境質量較差區
主要分布於黃島—大港的環膠州灣沿岸地帶,主要地貌類型是剝蝕-侵蝕平原和濱海堆積平原。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青島海岸帶地質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但相對而言,環膠州灣沿岸區較差,主要表現為海水入侵較嚴重以及膠州灣北岸淤積等。
五、海岸帶地區地質環境的改善與治理
海岸帶地區地質環境改善與治理的建議:
1)防震工作應高度重視。
2)加強對膠州灣周邊地區地下水開採的管理,遏制海水入侵。
圖14-2 青島市海岸帶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分區
3)科學、合理地開采「南沙」。
4)合理布局近岸工程。
5)加強膠州灣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和陸地覆蓋區斷層的構造活動性調查評價工作。
受時間的限制,本課題未對海岸帶地下水文環境、工程地質環境開展研究,有待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完成。
8. 人類對海洋的破壞有哪些
1.
科學家把抄人類對海洋的影響分成四大類:氣候變化、污染、漁業和海運.
2.
首先,氣候變化對海洋的影響最大,尤其是海洋溫度上升以及海洋酸化.其次,漁業對海洋的影響僅次於氣候變化,拖網捕魚對珊瑚礁的破壞以及過度捕撈對漁業資源的損耗最為嚴重.
3.
再次,海洋污染也很嚴重,石油開采和利用、農業使用化肥及農葯等對海洋的污染等都不容忽視.
4.
最後,海運往往把一個海域的生物隨船底帶到另外一個海域,造成生物入侵現象.許多地區,人類對海洋的影響是綜合性的,四種情況都存在.諸多事實表明,是人類長期毫無約束地大量消耗資源和排放污染物,導致世界經濟實現增長的同時也對全球海洋環境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人類正在摧毀自己賴以生存的系統,而且付出代價的速度已遠遠超出了人類的預期.照此下去,隨時都可能越過海洋承受的臨界點,而一旦越過這個臨界點,生態系統惡化將是不可逆轉的,人類將遭受生存危機。
9. WTO對青島經濟發展的利弊
區域經濟就是置於一定區域范圍之內的國民經濟各部門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機整體。其構成要素是區域產業、產業的空間分布以及產業聯系。
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國內主要的區域經濟合作有--
1 長江三角洲(地處長江三角洲的蘇、浙、滬三個省市).
2 華南經濟圈。包括中國的台灣省、香港、廣東省、福建省在內.
3 環渤海經濟圈。根據國家對經濟區域的規劃 ,環渤海地區包括京、津兩市,冀、遼、魯、晉和內蒙的中部地區.青島就在其中.
中國環黃渤海地區
聯合國公布了中國最具發展前途的25個城市,環黃渤海地區的大連、天津和青島均位列其中。
我國加入WTO將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區域經濟合作的有利因素
(一)地理上的臨近性
沿黃海港口城市相互鄰近,交通便捷,具有開展經濟合作的地緣優勢。
(二)經濟上的互補性
環黃渤海地區城市明顯的經濟特徵是該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產業技術、自然資源以及其他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這些差異使環黃渤海地區國際合作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三)中日韓三國經濟發展的重點向環黃渤海地區轉移
近年來日本在經濟發展戰略方面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從注重增強與太平洋地域的發達國家的經濟聯繫到開始注重東亞的重要性。
1986年,韓國國土開發院和內閣建設部制定了《國土綜合開發方案》和《重新劃分工業布局的計劃》,把90年代的經濟建設重點轉移到與中國隔海相望的西南部沿海地帶.
這也為黃海經濟圈的合作創造更有利的經濟條件。
(四)環黃渤海地區地方政府的自主權在不斷加大
80年代以來,中國中央集權的計劃經濟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變,中央政府部門經濟職能不斷受到削弱,地方和民間企業自主權日益獲得增強,權力結構明顯地從集中型向分散型轉化。
(五)黃渤海沿岸城市發展戰略面向黃海、面向國際社會進行調整
日本九州地區的沿黃海城市對開展環黃渤海經濟合作態度積極,並在努力為這一經濟合作盡快進入實質性階段創造條件。黃海沿岸的主要城市大都面向黃海調整發展國際化戰略,制定出了發展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長遠規劃。
中國的沿黃渤海城市制定和完善了吸引外商投資的優惠政策,開辟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盡力創造和完善有利於外商投資的環境和條件。
六、環黃渤海區域經濟合作的制約因素
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下,環黃渤海的中日韓三國的區域經濟合作不僅無法與歐洲相比,而且滯後於亞太地區、北美和東南亞地區。東盟各國同屬亞洲地區,但十年前就已順利開展了增長三角的過渡性合作階段,如今已完全實現了區域經濟一體化。
青島
青島市三面環海,水產資源豐富,發展漁業條件優越,適合多方面的開發。海洋產業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優勢和自然資源優勢。青島科技發展基礎較好,海洋生物技術具備國際一流水平,在水產養殖、海洋葯物和活性物質等方面擁有較大的優勢,向來有中國「海洋城」之稱。
在工業發展方面,青島已初步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是全國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之一,首先,青島工業總量已具備了相當規模。目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青島的工業經濟總量已進入第4位。其次,青島工業整體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部分重點行業如家電業擁有一批具有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工藝裝備。第三,青島已形成了家電、化工、橡膠、飲料食品、車輛船舶和機械電器等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最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青島自1984年起大力發展品牌戰略,注重培育本市的知名品牌和大企業集團,形成了以名牌企業集團為支柱的工業體系,成為全國創造知名品牌最多的城市。海爾、海信、青島啤酒、頤中、雙星、澳柯瑪、凱聯、黃河橡膠、鋼鐵、一汽集團等企業都是青島的納稅大戶。
青島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尤其是聚集了一批著名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成為青島城市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量;在信息家電、海洋生物工程與醫葯等領域擁有眾多的名牌企業和一批知識產權,企業R&D投入比例較為合理;作為港口城市,自然區位優勢明顯,氣候舒適、環境優美,城市建築特色鮮明,環境競爭力比較強;經濟安全、社會治安狀況良好,秩序競爭力也比較高。
在港口方面,青島港港深水闊,不淤不凍,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是我國沿黃河流域和太平洋西岸重要的中轉港和國際貿易口岸。擁有全國最大的20萬噸級原油碼頭,現代化的10萬噸級煤炭專用碼頭,我國沿海最大的20萬噸級礦石碼頭,中國最大的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中轉鐵路港站和國內最大的集裝箱EDI系統。
青島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 調整產業結構,突出發展青島的優勢產業
入世後,在面對加入世貿的機遇與挑戰面前,走國際化道路、實施國際化戰略,融入國際市場和競爭是青島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提高城市國際競爭力也因此成為青島重要的任務,而優化產業結構,通過產業升級、產業再造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是最終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的根本。
1、建設環黃渤海經濟圈重要的海洋產業城市
青島是中國的海洋科技城,其海洋產業技術在整個環黃渤海地區乃至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因此,應大力將青島由海洋科技城轉變為海洋產業城,建成以海洋生物技術為主的「海洋矽谷」,形成以海洋活性物質提取、海洋葯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精細化工、海洋水產苗種等為主導產業的海洋科技產業。漁業方面,突出發展特色漁業,搞好科技興漁。以提高良種覆蓋率為中心,以新產品的選育為中心,以良種繁育基地為依託,大力引進推廣病害防治技術、工廠化養殖技術,水產品加工保鮮技術,加快生物技術在漁業領域的推廣利用。以養殖業為切入點,帶動食品加工業的發展。生物技術方面,重點發展五大領域:海洋生物優良種苗培植基因工程、海洋葯物及生物工程、海洋活性物質及酶工程、基因葯物及基因治療技術、基因技術平台及生物晶元。制葯方面,以海洋葯物、生物工程制葯和海洋生物保健品三大門類為重點,形成特色產業。充分發揮海洋技術優勢,加快技術向市場轉化的進程,同時以技術為依託,加強與環黃渤海地區的學術、技術交流,並以此為依託,進一步探討其他領域的合作。
2、建設環黃渤海經濟圈重要的工業基地,建成中國最大的家用電器、電子信息、啤酒飲料、服裝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
作為中國老牌的工業基地,青島應將改造傳統產業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緊密結合。作為青島經濟實力重要支柱的傳統產業,是青島參與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所在,還需要進一步發展。用高新技術改造家電、化工橡膠、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是青島工業優化升級的關鍵,應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外向型經濟、大企業集團為主的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後的生產力。依法關閉那些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的工廠。對產品沒市場、資不抵債、虧損嚴重的企業實施破產。同時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和先進適用技術產業,勞動力資源豐富和價格低廉是青島的資源優勢,在發展工業優化升級過程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把該產業的發展建立在技術進步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基礎上。
3、建設區域性高科技信息中心城市,建設 「數字青島」
首先,在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方面,在依託大型企業集團發展的同時,青島應扶持中小型企業及配套企業的發展;在依託勞動力優勢和優惠政策支持的基礎上,大力引進國外特別是日本、韓國的信息製造企業;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持續發展的基礎上,要重點發展計算機及網路、通信,信息家電和智能儀表四大類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擴大生產規模,並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其次,在電子商務方面,發揮青島作為中國國家電子商務試點城市的地位與作用,以」一個平台,三個體系」作為我市電子商務應用的框架,即電子商務網路平台,CA安全人證體系,網上支付體系和物流配送體系。逐步在海關、商檢、銀行、稅務、外經貿等領域推廣電子商務的應用,爭取將青島建設成為環黃海區域性電子商務中心城市.最後,在軟體業方面,青島應以國家的產業政策和其它的優惠配套措施為引導,以青島軟體工業園的建立為基礎,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軟體企業來青島發展,並逐步壯大本地軟體企業的實力。
(二)加快發展青島現代物流業,建成環黃渤海區域物流中心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物流業正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物流被認為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動脈和基礎產業,其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國現代化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環黃渤海地區的核心城市依託便捷的交通和港口優勢,在爭做東北亞物流中心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目前青島已將物流業作為重點產業大力扶持,但由於受傳統模式的影響,與環黃渤海地區的其他核心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青島欲成為環黃渤海地區物流中心,應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明確現代物流發展思路,集中力量抓好重點工程建設。
面對激烈競爭的國際和周邊環境,面對世界物流業的迅猛發展,應當把發展現代物流業作為青島市「以港興市」,建設北方國際航運中心的工作切入點, 進一步完善物流業發展綜合環境,建立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物流機制,通過物流系統要素整合,實現物流系統戰略性功能重組,完善綜合性運輸體系,充分發揮海、陸、空、鐵立體交通網路的功能,以建立國際物流體系、區域運輸服務體系、市域配送體系為目標,加快完善「三大平台」,推動「六大物流園區」建設,培養現代物流,促成物流產業帶的形成,構建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帶發展的現代物流支撐系統,逐步把青島建成區域性現代物流中心城市。
2、打破地方本位主義和保護主義,加強與境內港口合作,共同發展。
積極探討與北方其他主要港口通過開放中轉通道,合理設置主要港口間的外貿中轉支線,推動港口間形成互為中轉的發展局面。雖然大連、天津、青島等港口位於同一地理區域,存在一定競爭,但由於各港都具有傳統的經濟腹地,長期發展而言也不易互相取代,同時在近、遠洋航線數量和航線布局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完全可以通過開設班期、掛港設計合理的中轉支線,互為中轉通道,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形成合力參與環黃渤海區域樞紐港的競爭。
3、積極參與環黃渤海經濟圈的物流合作,努力建成國際物流中心。
青島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與環黃渤海其他港口城市相互臨近,交通便捷,落實青島市國際物流中心規劃具體措施為:
(1)盡快編織四張網路:業務可以涉及到的供應商、製造商與用戶的營銷關系網路;倉儲布局網路;信息功能網路;綜合服務網路。
(2)在鞏固和發展物流企業現有業務的同時,集中人力、資金,並通過資本運作、聯合、特許經營、聯盟等方式,把業務范圍逐步擴展到提供采購、供應、倉儲、運輸、保管、裝卸、包裝、加工、配送、物流合理規劃、信息、咨詢等綜合性多樣化業務方向上來。
(3)鞏固現有客戶關系,積極發展和拓展新的客戶關系,把關系營銷網路擴展到大系統供應鏈上的每一個環節上的企業,客戶網路的編織是物流企業的最基本的資源財富。
(4)獨立完成或與人合作,建設布局合理的倉儲和運輸網路,以保證准時經濟地實現物流配送功能。
(5)設計供應鏈過程一體化管理的計算機軟體系統,在實現高效准時的物流管理的同時,更向供應鏈上的企業提供超值的物流管理合理化咨詢與設計規劃的綜合性服務。
(6)加強專業物流人員培養,做好人才儲備。我國物流業剛起步,專業物流人才缺乏,因此要使物流業發展有充足的技術支持,就必須加強理論研究和人才培訓,指導現代物流的實踐。在物流研究和人才培訓中,應特別注意兩個結合:一是國外經驗與國情以及企業實際的結合,對物流市場的特徵及物流的產業規模、產業組織、產業政策進行理論探索,二是物流理論與物流管理和企業實踐的有機結合。
(三)參與構建環黃渤海大旅遊圈,大力發展旅遊業
1、把握入世機遇,加快開放步伐,為旅遊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首先,青島市應抓住機遇,加速旅遊相關各業的開放步伐,優化旅遊業發展的大環境。加快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方便旅遊支付,彌補旅遊服務缺項,提高整體服務競爭力;推進信息產業的對外開放及與日韓城市的產業合作,推動電子商務和銷售網路的發展,從而促進旅遊運作方式的現代化;抓住進口關稅的降低的契機,積極解決多年來困擾旅遊產業的旅遊用車問題。其次,加快建立更加符合國際規范的運營機制。在投資領域,方便外國尤其是日韓企業進入我市旅遊市場,以技術輸出和投資的方式開展經營,引進和建設更加符合國際規范的運營機制。
2、 乘奧運之機,迅速提升城市旅遊形象和品牌
2008年奧運會的帆船項目在青島市舉辦,這將為青島市帶來大量運動員、記者、遊客、及體育愛好者,也是青島市提升旅遊形象,開拓國際市場的契機。為此,除大力改善市區環境外,應鼓勵市民的參與。市民的普遍參與是當今都市旅遊的動力,因此要在全市普及青島人文、歷史、旅遊資源和日常英語教育,提高市民素質,把市民培養成為青島的形象推銷員,將極大的促進青島旅遊業的發展。
3、積極參與籌建環黃渤海大旅遊圈,帶動青島旅遊業發展
構建環黃渤海大旅遊圈可成為青島市國際化戰略的重要一步,青島與環黃渤海地區的日韓兩國城市合作日益加強,以旅遊帶動貿易、投資的合作,應作為青島發展的重要戰略。青島在加強對日韓中心城市及旅遊區的宣傳外,應積極探討途徑與環黃渤海其他城市尤其是日韓城市發展中日韓環黃海三國游路線,並以一個拳頭、一種聲音共同向外開展旅遊宣傳和促銷作用。同時,應積極參與開展區域景觀聯合調查,充分發揮地區旅遊景點毗鄰的優勢,聯合開發旅遊資源和高質量的旅遊產品,發展與其他中心城市間的海上客源和空運,形成富有特色的環黃渤海旅遊圈,提高旅遊產業效益。
(四)積極引進外資,擴大貿易往來
1、引進外資的產業傾斜政策
目前青島市引進外資主要分布在製造業,韓國和日本的資本在青島大多從事加工貿易,涉及的產品主要是服裝、食品、箱包、鞋帽、工藝品、水產品、電子零部件等。今後青島市利用外資的產業戰略應進行調整,即從目前的以工業領域為主逐步轉向以農業和服務業為主。在工業領域,積極引進汽車、計算機、生物工程等高產業關聯項目,融入復合一體化國際分工體系。
在農業領域,針對日韓稀缺的土地資源及較高的勞動力成本,作為環黃渤海圈對日韓重要的食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青島在農業方面可進一步開展與日韓的分工與合作。首先要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產品加工業。外商投資農產品加工項目,對於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貿工農一體化戰略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利用外資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更顯得尤為重要。其次是引導外商投資高科技農業。這方面可借鑒台灣的經驗,加強與日韓農業合作的力度。台灣農業把利用外資與技術、人員引進相結合:在早期爭取到亞太經合組織的資助,設立糧肥技術中心、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和土地改革訓練所,引進多項農業新技術。後來派遣農作物、畜牧、林業、漁業等方面的技術人員赴海外深造、接受訓練,這些人員帶回了當時世界上較為先進的技術、知識傳授給農民,使台灣農業技術發展水平有了質的飛躍。青島市政府應形成農業產業觀念,建立各種農業服務體系,利用各種渠道籌集資金搞好農業交通、用水、用電等的建設,為外商投資創造良好的環境。
服務業方面,目前全球國際投資中50%以上的投資集中於服務業。我國正逐步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放寬外商在服務貿易領域的投資限制、其中除比較敏感的金融業、保險業、電信業、批發業等吸引外商投資政策仍存在股權比例等限制外,建築、教育、環境、健康、旅遊、娛樂、體育、交通運輸服務領域的對外開放已大幅放寬。青島市在實行國際化戰略的同時,應積極引進外資進入第三產業,並在一定時期內給予一定的優惠。
2、建立吸引外資的良好環境。轉變政府職能,改革政府傳統的行政審批制度,在充分尊重市場機制的基礎上,為所有企業創造一個公正、公開與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要創造面向各類投資者的公平競爭環境和市場准入條件,重點解決四個方面問題:一是放鬆政府管制,改革政府投資管理體制,以備案制替代審批制;二是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三是完善法律法規體系,使政府政策和企業競爭行為都能夠在透明的法治環境下進行;四是加強政府服務功能,進一步樹立服務式政府的觀念,簡化辦事程序,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辦事效率。營造適合外國企業發展的國際環境,滿足外國企業家在本市發展的各種正當要求。繼續搞好交通、能源、通訊、供水等投資硬環境建設,在外商企業較為集中的地方,建立外商投資服務中心、外商投訴仲裁機構等,及時聽取和解決投資環境中的意見和糾紛,為其提供專業化和系列化服務。建立外國人居住區和國際學校,以解決外國商人的生活、就醫、娛樂及子女教育等問題。構築超尖端的信息通信基礎,營造便捷的國際商務環境。把青島市建設成為一座高度信息化、擁有超脫信息服務內容的尖端信息化城市,把包括尖端信息通信技術在內的知識信息產業的成果,應用到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民日常生活。
3、優化對外貿易產品結構,實現對外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
中國加入WTO之後,對青島面向日本、韓國出口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加入WTO後,青島應優化結構,實現對外貿易的持續快速發展。 其次,應擴大和優化貿易隊伍,加快賦予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科研單位自營進出口權的步伐,為企業完善出口商品國際營銷網路提供政策支持,促進企業進入國際大批發商、連鎖商的供伙渠道,增加出口收益。
(五)適應發展需要,實施人才工程戰略
人是生產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人的素質關繫到事業的成敗、企業的興衰。國家的競爭、企業的競爭、經濟實力的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青島科技成果轉化不夠快,高科技人才比較缺乏、高層次人才的學校培養受制約是重要原因。為此,青島市應大力實施「人才工程」戰略,提升全市人力資源素質,以適應入世後大量企業前來投資的需要。
建立強大的人力資本基礎,需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教育進行大力投資,二是建立一個能留住人才的體制。美國能持續保持領導地位的原因之一在於其優秀的教育體系。美國有世界最龐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群體,主要是因為該國擁有大量世界一流的大學與研究機構。建立一所一流的高等學府,往往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層次。美國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最佳人才。強大的教育體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斷的流失其最佳的畢業生,它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外國人才是美國技術領先的關鍵原因。根據喬治城大學國際移民研究院的研究,美國的500萬信息技術人員中,100多萬是移民。台灣成功地建立了世界級的信息技術產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它吸引回來了5萬多位在過去二十年中離開的華人科學家。與此相比,青島市在對於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資方面,在引進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方面都有待加強。
同時,青島市必須為其知識型勞動力創建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環境並提供充分的資源,增加政府和企業對研發的投資,並推進企業和學術機構之間的相互協作,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過程。
(六)發揮增長極的作用,加強與環黃渤海其他中心城市間的合作
從區域經濟看,中心城市是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和集聚地,是培育財源的關鍵所在,是增強後勁的最主要源泉。同時,根據點軸理論,區域增長極(中心城市)之間的相互合作與開發對於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將起到極大的推進作用。從世界各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國民人口基本上都走過了從鄉村到城市,再從分散的中小城市走向大城市的歷程。21世紀是城市經濟的世紀,大城市圈之間的競爭和協作將決定新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90年代以來,尤其自中韓邦交正常化之後,中國、日本、韓國的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間的交流異常活躍,地方城市之間的交流目的正在由單純交流向振興地區經濟、加強國際合作方向轉變,其交流質量也在迅速提高。目前環黃渤海地區的中心城市北九州、富岡、下關,仁川、釜山、蔚山、天津、大連、青島、煙台都活躍在每年舉辦東亞環黃海城市合作會議上,並積極探討開展合作的可能性,但僅僅通過論壇的形式難以對實質性的合作起到大的促進作用。但東亞城市合作會議畢竟為各方的合作提供了切磋和交流的場所和機制,青島如能夠在與各中心城市的交流方面先行一步,佔得先機,將對於引進資金和技術,開展經濟合作,推動產業升級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生產工業也逐漸無國界化。日本國內產業界的部分人士也認為其生產系統不能單考慮以日本為生產據點,而應該考慮在亞洲乃至世界各國設立生產據點。青島應把握住日韓國內產業轉移的新動向,在與日韓中心城市的交流中密切關注自身和對方的競爭優勢及產業互補性,為企業合作交流創造良好條件,並藉助東亞城市會議搜集和提供相關信息,促進日韓企業參與青島經濟,本地企業實行跨國經營。
參考資料:孫健:WTO環境下環黃渤海區域經濟合作與青島經濟發展
10. 2008對青島經濟的影響
奧運會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知名度最高的體育盛會,其影響力早已遠遠超出了體育范疇,具有了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意義。其對舉辦國尤其是對舉辦城市社會經濟的深遠影響,早已被國內外所矚目和公認。本文試圖用世界眼光和開放性思維,以「奧運促發展,以發展促奧運」為指導思想,研究2008年「海上奧運」對青島市經濟與社會發展所產生的直接與間接、有形與無形、眼前與長遠的影響及相關機遇,運用城市經營理論和營銷思想,針對舉辦城市的具體情況和特點,把奧運營銷與城市經營緊密結合,以「迎北京奧運,促青島揚帆」為基本思路,以期實現北京--青島的互動,擴大北京奧運的影響區域和作用力。
一、2008奧運會對青島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分析
1、從作用時間上講,絕不是奧運會舉辦的16天時間,而是長達十幾年的持久過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奧運舉辦前的籌備階段(7年時間),奧運舉辦年(影響力高峰期,以奧運舉辦的16天為最大)和奧運之後的餘波效應或滯後效應發揮(國際上權威人士和研究認為,此效應可長達10年)三個階段。
2、從影響力度上看,在籌備階段,其影響力度逐步增強,在奧運會舉辦期間達到最高峰,奧運會閉幕後期影響力逐步減弱,呈現出與企業產品或品牌生命力周期一致性,但奧運會舉辦對舉辦城市影響的持久性或生命周期的長短,決定於其舉辦奧運的成功性、開放性、特色性、國際性,也決定於其對「奧運大旗」 的成熟動作和借力水平。最近新南威爾士財政署和塔斯馬尼亞州立大學地區分析中心聯合進行了一項研究,該研究報告認為,悉尼奧運會對澳大利亞和新南威爾士州的經濟有一個12年周期的影響,新南威爾士州的生產總值在12年內將增加63 億美元,其中前期(1994-1999年)增加38億美元,賽期(2000年)增加12億美元,後期(2001-2005年)增加13億美元。
3、從內容上分析,主要表現在奧運會能極大推動舉辦城市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兩大方面。
(1)在經濟上,奧運會是舉辦城市的加速器和「核動力」。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國家和地區經濟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的今天,奧運和經濟彼此聯系,相互促進,已成為當代經濟的嶄新形式,承辦奧運會幾乎成為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的一箭雙雕的好辦法。其直接經濟效益,首先表現奧運會能有有效地帶動主辦城市和地區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尤其對建築、交通、郵電、通訊、旅遊、餐飲等行業的拉動作用更大。其次,承辦奧運會將帶動主辦城市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使其經濟更具活力和競爭力。一是「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申辦理念與兩個舉辦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價值取向契合。二是承辦奧運會將加速舉辦城市「退而進三」的步伐。三是承辦奧運會將極大地帶動舉辦城市旅遊、文化、體育、會展等第三產業經濟的高速發展。第三,歷屆奧運會在帶動舉辦城市就業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北京,青島也不會例外。奧運會給舉辦城市提供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絕好的機會,舉辦城市可以在奧運籌備和舉行期間,舉辦各種宣傳、會展、節會、文化招商等活動,這對主辦城市知名度與美譽度的提高、環境與形象的改善等產生積極影響,從而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產生出間接的經濟效益。根據近幾屆奧運會主辦國相關研究機構的報告,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給南加利福尼亞地區地區帶來32.9億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給加泰羅尼亞地區帶來了260.48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其中直接效益94.48美元,間接效益166億美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為喬治亞州帶來了51億美元的總效益,其中直接和間接效益23億美元,誘導性效益28億美元。
(2)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社會進步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可以促進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舉辦奧運會所激發的愛國熱情,可以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而轉化為「人人為奧運做貢獻,個個為城市添光彩」的自覺行動;「重在參與」的奧運思想和「更高更快更強」的奧運精神,會極大的感染廣大市民、影響當地企業的經營行為和文化建設,奧運精神將成為主辦城市社會進步的力量源泉與不竭動力;「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辦會理念,也會對城市發展和居民素質產生重要的影響。如此等等,都會作用於城市經濟,使舉辦城市出現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協調局面。
二、青島迎接2008「海上奧運」應採取的對策
上述分析僅僅是奧運會可能給舉辦城市產生的影響和帶來的機遇,他們能否成為現實、變成效益,是建立在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和對各種機遇的充分分析、正確應用的基礎上的。否則奧運則可能給舉辦城市帶來嚴峻的挑戰、不良影響與後果。因此我們必須制定現實可行的對策措施,盡可能充分利用奧運機遇、放大奧運的效應,同時努力避免失誤、消除不良影響。
就舉辦「海上奧運」項目的青島來說講,如果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一機遇其他沿海城市可以與青島共享,那麼2008年奧運會將首次在北京舉辦,其水上項目將由青島承辦,卻是「奧運」給青島帶來的獨一無二的發展機會。作為承辦北京 「奧運」的夥伴城市,青島取得2008年奧運水上項目的舉辦權,給青島加快城市建設、美化城市環境、改善服務設施以及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提供了長達7年的 「表演」時間和巨大的「舞台」空間。因此必須仔細分析、周密籌劃,作好「迎北京奧運,促青島揚帆」這篇大文章,「讓奧運因為青島而精彩,讓青島因為奧運而輝煌」。
1.把籌辦奧運會與現實城市現代化目標相結合。根據需要重新調整城市發展規劃與布局,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根據青島實際和山東省委的要求,重新調整青島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時間表,力爭奧運舉辦與城市現代化在過程與時間上的協調統一。
2.把籌辦奧運會與實施城市國際化戰略相結合。加快對外開放步伐,拓寬國際國內合作領域,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走出去戰略,促進人員信息文化的國際交流。
3.把籌辦奧運與實施經營城市戰略相結合。首先無論是作為奧運館開發建設重點的北海船廠搬遷、中央商務區規劃建設、太平角整治、匯泉灣綜合改造工程的實施,還是奧運比賽所需的奧林匹克廣場、放置奧運聖火的火炬台、圓形劇場、奧運中心、城市公園、室內外活動中心、水上運動中心等項目的建設,都要引進經營城市理念,運用經濟的和政策的手段吸引國內外企業的投資。也可以借奧運之名,取得「國際帆聯」及其他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政府機構的支持與幫助,在水上項目建設、污水處理、環境保護、城市交通等公共項目上引進和利用更多的國際投資、貸款或援助。其次,無論是海上奧運的總體規劃,還是上述工程項目的建設,都應當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經營理念和管理經驗,引進項目管理和奧林匹克營銷模式,以實現機制的創新。第三,可以借鑒農夫山泉主推的「買一瓶農夫山泉,就為申奧捐出一分錢」活動,在青島市名牌企業群中予以推廣和創新,盡快建立起「以企業行為帶動社會行為,以個人力量拉動整體力量,以商業性推動公益性」的籌集資金新機制。
4.把籌辦奧運與實施城市形象戰略相結合。在籌辦奧運期間除積極改善城市硬環境外,要特別重視軟環境建設,健全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改變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盡快建立城市形象對外宣傳機構,全面設計、適時導入城市形象戰略和城市促銷策略,提升青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對世界范圍的人才、資金等各種生產要素的吸引力。
5.把籌辦奧運與調整城市產業結構相結合。舉辦奧運和WTO的加入,為青島市發展第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提供絕好的機會。在籌辦奧運的7年時間里,青島可以通過「奧運專項科技計劃」的實施、海洋節的舉辦措施,推進海洋科技和海洋經濟的發展;通過引進外資與國內合作等方式,大力發展旅遊、金融、信息、會展、節會、文化、體育、餐飲、商業、賓館、房地產、交通運輸等服務經濟,從而優化城市產業結構。
6.實現「海上奧運」與北京奧運的合作與互動。通過開通--北京「奧運列」 ,舉辦北京青島月活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城市促銷、項目推介、文化交流、信息溝通,促進北京與青島在旅遊、科技、教育、經濟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