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括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特點
一是通過正確反思歷史,堅持克服民族極端主義,堅持一體化的道路;
二是實行了版成員國政府的權主導和「輔助性原則」,尋求國家主權與超國家一體化的結合點:
三是實行了靈活漸進的原則,排除強制性一體化;
四從單一經濟領域向多種經濟領域擴展;
五是成員國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
六是從經濟一體化向政治一體化方向發展。
2. 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有何意義和特點(歷史)
歐洲一體化從一開始就跨越了自由貿易區階段,於1968年7月1日實現了內關稅同盟,於1993年基容本建成歐洲統一大市場,於1999年1月1日歐元順利啟動,首先在11個成員國實現了貨幣聯盟,目前正在建設和完善經濟貨幣聯盟的階段,並在為實現政治聯盟積極創造條件。
歐洲一體化的意義:
增強歐洲各國經濟往來,增加歐盟的對外經濟競爭力
順應了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增強歐盟各國的國際地位
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文化的傳播
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增強歐洲軍事力量
3. 歐洲一體化過程中有哪些特點
歐洲一體化進程發展特點:經濟一體化的先導作用,一體化政策的彈性適用,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動態平衡,一體化利益均攤原則,精英驅動的一體化進程,主權的集合與共享。
這些特點和性質實際上表明了戰後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走出高度發達和疆域相對狹小的困境以及抗衡外部政治經濟競爭壓力而尋求區域一體化的創新。
可以預見,歐洲一體化的這種特點和性質仍會體現在未來的一體化進程中,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盟發展的新特點。
(3)從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分析其特點與經驗擴展閱讀
回顧歐洲一體化半個世紀的發展進程,一個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經濟一體化主導了整個一體化的發展脈絡。盡管戰後歐洲一體化的動因有多種,即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文化的等等,但最能將西歐國家或者說歐洲國家整合起來的是經濟領域的一體化。
當經濟一體化發展至一定程度需要政治引導或政治調控時,某種程度的政治合作乃至一定程度的政治一體化才會發生。有關政治合作或政治一體化的決策及其實踐活動是經濟一體化發展及需求外溢的結果。
經濟一體化先行,在經濟一體化達到相當的程度後將政治合作甚或一體化作為補充或保障手段提上日程是歐洲一體化的一個既有規律,它體現了歐盟國家主權讓渡先經濟後政治的顯著特徵,這種特徵明確顯示了主權國家對政治主權讓渡較之對經濟主權讓渡更為敏感的心態。
也說明了特定經濟領域的一體化能為成員國帶來最為明顯的收益。從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等重要條約的批准情況來看,歐洲民眾最為關心的也是其切實的經濟利益。那些與其目前的實際利益相距甚遠、甚至可能具有某種潛在負面影響的宏偉藍圖和冠冕堂皇之詞,難以引起他們的共鳴。
但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政治一體化並非有悖成員國及歐洲民眾的普遍利益,只是現存民族國家的藩籬對其有更為苛刻的要求,政治一體化的發生需要更豐富的土壤,會產生更強烈的現實與長遠影響。
4. 總結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經驗和啟示.
歐洲一體化的成功經驗,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正確對待歷史:法德實現和解,成為歐洲一體化的軸心。
確定了符合歐洲各國人民願望、有利於歐洲的和平與發展、有利於歐洲各民族和諧相處、聯合自強和共同繁榮的歐洲一體化合作的宗旨:決心以共同行動消除分裂歐洲的障礙,確保成員國的經濟與社會進步;以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與工作條件為一體化合作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說,要確保在歐洲的土地上不再發生集團對抗和戰爭,歐洲國家要實現聯合自強。
循序漸進地確定不同時期的經濟一體化合作形式,從建立關稅同盟、制訂共同農業政策向建立共同市場和歐洲貨幣體系,再向建立經濟與貨幣聯盟一步一步地穩步推進。
培育確保一體化合作成功的價值共同體和公民的歐洲認同感,形成一整套共同的價值理念和原則,包括:建立民主和法治國家、各成員國地位平等、公開性和輔助性原則、創業自由、競爭力的提高不得以破壞生態和社會公平為代價、勞動者分享經濟成果以及通過獨立工會保護勞動者的權利,等等。上述一整套共同的價值理念和原則在歐盟第五輪擴大以前得到了很好的遵守,體現了一種和舟共濟、包容、互助、共享和共同分擔責任的大家庭精神。成員國在分享經濟一體化成果的同時,也願意為一體化合作作出自己的貢獻(付出),願意約束和讓渡自己的部分經濟主權,願意在發生矛盾和分歧時,實行必要的妥協。從總體上看,在第五次擴大以前,歐盟成員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
制訂了體現一體化合作宗旨和共同價值觀的相關合作制度,如共同農業政策對發展歐盟農業、縮小成員國之間農業發展差距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統收統支原則建立了歐盟的自有財源,建立了歐盟預算制度。每年一千億歐元左右的歐盟預算的絕大部分用於共同農業政策、地區發展基金、團結(凝聚)基金等領域,對縮小經濟落後的成員國和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提供了大量的往往是不需償還的資金。體現了富國幫助窮國、大國幫助小國的團結互助、合作共贏精神,促進了不同民族國家人民的和諧相處和融合,增強了歐盟國家間的凝聚力。
歐盟的成功經驗和歐盟憲法危機對亞洲的區域一體化合作的啟示
啟示之一,在亞洲國家沒有對過去的歷史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日本沒有與中國、韓國和東亞其他被日本侵略的國家實現心靈上的和解以前,有關國家是難以建立起真正的政治互信的。沒有政治互信,是難以開展需要約束和讓渡部分經濟主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
啟示之二,在亞洲開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同樣需要建立亞洲的價值觀共識和亞洲認同感。亞洲國家在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各領域的差別遠大於歐洲國家間的差別。因此,在亞洲,特別要提倡國家間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合作共贏。亞洲的價值觀共識和亞洲認同需要亞洲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長期培育才能形成。
啟示之三,亞洲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需要循序漸進、統籌安排。僅僅中國已經建立的和打算談判的自由貿易安排就有十個左右。這會使中國的談判代表難以應付,使中國經濟難以承受,加重中國外貿過快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外貿順差的過快增長、人民幣的被動增發、資金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國家宏觀經濟調節措施的失靈、國際貿易爭端的增加等等。中國應該注重的不是增加對外貿易的量,而是提高對外貿易的質。中國應該把主要精力用於鞏固和發展已有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
關於建立東亞共同市場和創建東亞共同貨幣的主張,同樣是違反了循序漸進的經驗。共同市場和共同貨幣需要成員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接近和宏觀經濟政策的高度協調以及重要經濟主權的讓渡和共享,在目前和可以預見的將來,亞洲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倒是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經預言,20年後,世界將有三種主要貨幣:美元、歐元和人民幣。使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也許是中國的正確努力方向。
由此看來,亞洲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應該克服急噪情緒。中國應該用主要經力經營好現有的自由貿易區,而不應急於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熱熱鬧鬧」地建立一些新的不能正常運轉的自由貿易區。亞洲各國應該認真研究和借鑒歐洲一體化的豐富經驗,努力創造開展經濟一體化合作所需要的各種經濟的、政治的、社會心理的條件,為今後亞洲經濟一體化合作的蓬勃發展和不斷深化打好堅實的基礎。
5. 結合歐盟發展過程,分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同階段的困難和前景是什麼
歐盟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政策
隨著歐洲一體化的深入發展,歐盟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共同政策,其中主要的有關稅同盟、共同農業政策、共同漁業政策、共同地區政策、共同社會政策、共同貨幣政策、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保護消費者政策以及共同外貿政策等。體現了歐盟一體化進程中在經濟領域、政治領域以及安全和防務領域已經實現聯合的歐洲格局。
歐盟的政策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統一性。歐盟經濟一體化進程以關稅同盟為起點,通過實施共同市場、統一大市場而最終向全面的經濟貨幣聯盟邁進。歐盟於1968年7月1日取消了各成員國之間的所有關稅,建立了統一的海關稅則,初步建成了關稅同盟,對來自區外的第三國產品實行共同的關稅政策,以促進區域內貿易和經濟的發展。共同農業政策是歐盟內實施的第一項共同政策。其基本目標是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確保農業人員的「公平」收入、穩定農產品市場、保持農產品合理的銷售價格以及確保農產品的供應。其主要內容是對內建立共同農業基金、統一農產品市場和價格、對農產品出口予以補貼,對外則設置隨市場供求變化而調整的差價稅、配額等貿易壁壘,使歐盟農業免遭外部廉價農產品的競爭。地區政策的目標是「促進歐盟整體的協調發展」、「加強其經濟和社會統合」以及「降低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消除最不發達地區或島嶼及農村地區的落後狀況」。歐盟社會政策和地區政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二者的目的均是促進歐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除上述共同政策外,歐盟近年來還逐步加強在就業、交通、公共健康、環保、科研以及司法和內政等方面採取共同行動,與各成員國在這些領域所採取的國別措施互為補充。
成功的經驗
與世界其他地區眾多類似經濟區域相比,無論從聯合的廣度和深度,還是從地位和影響看,歐盟都是最成功的典型。
就聯合的廣度而言,歐盟成功地開創了跨國合作的經濟政治聯盟的先河,包括的成員國眾多。歐盟是一個超國家的組織,既有國際組織的屬性,又有聯邦的特徵。歐盟成功的區域政策是實現合作的基礎,區域政策盡可能明確地界定區域問題與問題區域,把廣大的區域聯系在一起。其次,區域政策有明確的總體目標:致力於通過實施積極的區域政策以達到縮小區域間差距的目的,使歐盟范圍內不同區域達到最大程度的聚合。這一切都為解決區域不平等問題和實現廣大地區真正的聯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經濟領域,歐盟從成立初期就一直致力於消除各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壁壘,並且,歐盟也在世界上推行這一相同的准則,使歐盟在世界貿易中的份量和影響大增。歐盟堅信,多邊貿易自由化能對全球經濟產生極大的效益,其中,發展中國家受益最大。
在深度方面,1958-1968年,當時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國之間已經逐步取消了工業品關稅,實行農產品關稅同盟,統一農業政策和農產品價格,設立共同的農業基金對農業實行統一的補貼。1993年1月,歐盟啟動內部大市場在成員國之間實行人員、物資、資本和服務自由流通。1999年1月,歐盟中的11個成員國率先放棄了貨幣主權,共同採用統一的貨幣歐元,這么多主權國家自願放棄本國的貨幣發行權,把這一核心主權交給它們信賴的超國家組織,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迄今為止,尚沒有任何一個同類組織像歐盟那樣擁有共同的決策機構、共同的執行機構、共同的議會、共同的中央銀行,同時歐盟還在努力推進共同的外交政策和安全政策並著手組建快速反應部隊。歐盟作為一個政治實體,已邁出了最堅實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存在的問題
歐洲聯盟僅僅是一個國家邦聯,但它不是一個聯邦國家。過去50年裡,它的政治制度不斷演變,建立在一系列條約基礎之上。在實現經濟政治一體化的進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歐盟的決策機制問題。歐盟的決策機制是首腦會議和歐盟理事會。首腦會議實行共議制,如果在某個問題上一時無法取得共識,則推遲到下次首腦會議再議。這種決策機制雖然降低了大國操縱的機率,但在公平與效率問題上出現了無法兼顧的兩難境地。此外,對歐盟委員會(歐盟的執行機構)的大小和席位分配、對歐盟議會席位多少和分配也都存在著爭議。歐盟理事會則按成員國人口比例分配投票權。現在歐盟由15國擴大到25國,決策難度更大了。
二是利益分配問題。成員國內部經濟差距大,擴大後機構和協調更加困難;為應對日益增長的各項開支,2004年初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今後十年的年度預算框架,預計預算額將從目前的1,000億歐元增加到2013年的1430億歐元,即佔到歐盟生產總值的1.15%.這一建議遭到凈攤款國的反對。由於各成員國經濟基礎不同,受惠國和凈受惠國之間就存在無法避免的利益分配問題。
三是歐盟的團結問題。經濟實力基礎不同決定了各國互相爭奪歐洲聯盟發展方向的領導權,內部團結的信心和意願的強弱也不同。富國和窮國在經濟利益分配上有分歧;大國和小國在權力分配上時常爭吵。更為嚴重的是,西方的盟主美國不願見到歐盟影響的擴大,竭盡挑撥離間之能事,防止歐盟形成一支獨立自主的強大力量對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啟示——以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為例
歐盟的「歐洲協調」精神意味著世界經濟關系正由國家之間的較量轉向區域經濟組織之間的角逐,區域經濟合作已經成為各國和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選擇。歐盟的合作模式可以歸納為「共同穩定、同步發展的區域化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模式」,將生態與環境保護視為經濟長期增長的前提,使「可持續」成為一個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目標。這在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當今世界,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對於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歐盟成功的經驗也帶來重要的啟示。
啟示一:共同市場體系的建立是區域合作的重要力量
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質是市場一體化,歐盟在這個方面提供了一整套的政策制度框架來管理各成員國間的貿易和投資,尤其是致力於消除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壁壘及共同市場的建立。歐盟從區域化合作開始到一體化進程,往往都是經濟先行一步;從產品貿易為主要形式的交流轉向以投資為主的合作也是一種關系走向緊密的標志。歐元體系的成功建立和以「歐盟」為主體的區域內外以資本流動作為重要形式的經濟往來,已充分顯示了這個統一市場體系是推動歐盟一體化進程的重要力量。這對我國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是有重要啟示的。
啟示二:制度創新是區域合作的重要保障
歐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實質是一個跨國度的制度創新過程。歐盟在一體化的各個階段都制訂了相關的法律,成員國都實行共同的區域政策。一個有效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從歐盟的一體化進程可知,區域內的制度一體化是保證其功能一體化實現的重要保障,同時制度一體化需要在打破原有的各自為政的基礎上,建立一個高效的區域合作協調機制。因此,借鑒歐盟的經驗,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最核心的基礎也是要建立一個共同的管理決策機構,打破行政界限的束縛,為實現「行政區域」向「經濟區域」轉變提供製度保障。
啟示三:效率與公平的協調是區域合作應實現的目標
歐盟在一體化的經濟互動中,注意到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建立了消除地區差距和貧困的機制,在合作協議中也有對相對落後國家產業的保護和一定的扶持,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較好地提升了整個地區經濟的綜合競爭力。但同時決策機制也使受惠國和凈受惠國之間存在利益矛盾和協調問題,顯示出在實現效率和公平之間的兩難境地。這個問題是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應重點考慮的,在進行內外事務決策時應努力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協調,在實現經濟政治一體化進程中不斷增強實力,擴大自己在國內外的地位和影響。
啟示四:經濟文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區域合作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歐盟在實現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特別注重經濟、文化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大量投資於研究與開發,以推進「歐洲研究區」的共同科學政策,致力於成為世界級知識經濟區;同時還建立了統一的歐洲環境法即歐盟環境法。歐盟環境法體系的形成是當代環境法的一個奇跡。歐盟環境法並不是短期行為,而是一種長期的歷史現象,在21世紀,由於歐洲政治、經濟聯合的速度加快,歐盟環境法的統一體系將會加快,也必將對人類環境保護和法治文明產生重要的影響。重視和吸收歐盟的有益經驗,對於我國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實現經濟文化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6. 總結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經驗和啟示
第二次世界世界大戰後,為了尋求歐洲的繁榮發展並避免重蹈戰爭覆轍,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在歐洲大陸上生根發芽。在讓·莫內和法國外長舒曼以及德國總理阿登納的努力倡導下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之後又發展為歐共體並在1992年建立了歐洲聯盟。經過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一體化的機制和框架下歐洲實現了可觀的經濟和政治效益,並且通過近期的「東擴」將合作的理念推廣到歐洲的邊緣地區,實現了統一大歐洲的夢想。在東亞經濟一體化問題的探討變得日益熱烈的今天,回顧歐洲一體化所走過的道路會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啟示呢?對於歐洲經驗的思考和借鑒無疑會有助於我們認識東亞經濟一體化的現狀和未來。
一、歐洲一體化歷程的經驗總結
對於歐洲一體化歷程的經驗總結絕非易事,也不是簡單的幾點就可以明了的。同時歐洲一體化仍然處在發展的過程當中,任何階段性的總結都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相對於醞釀中的東亞經濟一體化而言,歐洲一體化所走過的道路要漫長得多,所以前車之鑒不妨多多益善。相對於其他區域一體化組織,歐盟的一體化程度最高,它所具有的超國家特徵也是無可比擬的,綜觀歐洲一體化歷程,我們嘗試著作出如下的幾點總結。
1.合作理念的確立
任何一種政治取向的形成都包含深刻的國際背景、歷史傳統和文化原因,但歸根結底是一種理念的選擇。從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之初,相互合作的理念就成為歐洲走向聯合的基石。讓·莫內在回憶錄中寫到:西歐各國應該把各自的努力化為全歐洲的共同努力,只有成立西歐聯邦,才可能把共同努力變為現實。1951年4月18日由法、德、意、荷、比、盧六國在巴黎共同簽署了《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正式建立了以共同市場、共同目標和共同機構為基礎的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在運用經濟手段解決政治問題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煤鋼共同體的建立不僅將重要的戰略資源統籌到一個共同的具有超國家性的高級機構下管理,而且將相互合作的理念植根於歐洲大陸,從而成為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的核心動力。
歐盟成員國認定置身其中,而不是置之度外的原則,使得加入歐盟的成員國都願意並且能夠承擔歐盟所制定的共同責任。這種合作和參與的態度是一體化順利發展的觀念基礎。
2.軸心的確立——核心國家的緊密協調與合作
在歐洲一體化的內聚力中,必須充分估計法德合作的力量和價值。事實已經表明法德和解是歐洲聯合和歐洲共同體形成的先決條件,法德合作或法德聯盟已成了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基礎和動力。關於這一點幾乎自戴高樂和阿登那以來的兩國歷屆首腦都是一致認識的。早在1958年9月14日,戴高樂和阿登那舉行兩國首腦第一次會談公報就宣布:「法蘭西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緊密合作,是歐洲一切建設事業的基礎。」1963年1月22日兩國簽訂了《Elysée Treaty》(友好合作條約),確立了法德聯盟的思想,把聯盟關系用條約形式固定下來,使法德聯盟成為歐洲共同體的核心。從那時起到2003年的40年間,法德核心引領了歐洲一體化進程,尤其是創造了單一貨幣——歐元。從長遠的角度看,在歷史和邏輯會帶給它們最終勝利的信條下法德合作總會找到緩和彼此矛盾的辦法。
法德合作既有經濟上相互依賴的基礎,也有政治上彼此借重的需要。在一體化的整個進程中,法德雙方的摩擦盡管不斷,但法德軸心始終是影響歐洲一體化發展和革新的核心力量。如果法德兩國在戰後不能捐棄前嫌一致向前看,也就不會有歐盟的今天。正如伍貽康教授在《法德軸心與歐洲一體化》一文中所寫:「回顧法德關系,證實了一個淺顯的真理:斗則兩傷,和則兩利,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好好總結。」「法德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借重、利害與共的關系,以及它們共同的戰略利益,仍然高於它們的矛盾分歧。盡管法德間有競爭,為爭奪歐盟主導權勾心鬥角,但法德間的諒解、協調和合作,共同維護和推進歐洲一體化,仍是它們關系中主要的、起主導作用的一面。」歐洲一體化就是在分歧與不斷的妥協中前進的。此外,法德在外交政策上的緊密協調也加重了彼此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最近就美國對伊拉克動武的問題上,法德一致的反戰態度無疑為雙方和歐盟的整體國際形象贏得了良好的聲譽。總之,法德合作是歐洲一體化前進的發動機,這一點毋庸質疑。
3.動力的確立——利益切合點的適時選擇
歐洲經濟一體化是一個利益磨合與整合的過程,歐洲一體化的不斷深化得益於適時的利益切合點的選擇。可以說歐洲聯盟之所以在深化和擴大的道路上不斷推進,是由一體化帶來的巨大利益所產生的吸引力。「如果我們要建設歐洲,只有心照不宣的理性認識上的同意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有成果。」歐洲一體化的成功推進得益於不斷提出新的發展目標,在各方得益的基礎上實現共贏。
法國和德國之所以能夠就《舒曼計劃》達成共識,根本原因在於合作符合雙方的利益。法德合作成功地將德國納入和平框架,實現了法國制衡德國、維護地區和平的目的,同時也正如阿登納所看到的那樣:把德國與西部鄰國的經濟利益相融合,建立改善睦鄰關系的可靠基礎,有助於德國迅速改變在戰後政治經濟上的被動處境,這符合德國的利益。德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也是一體化發展所必須借重的。回顧歐盟不同發展時期的政策選擇,我們可以注意到不同時期的利益切合點的變換:煤鋼共同體時期對戰略物資的控制,經濟共同體時期對生產要素流動障礙的消除,歐洲聯盟時期對外交防務和司法內務合作的推進以及統一貨幣歐元的出台,阿姆斯特丹條約對歐洲公民權利的規定和對決策機制這一敏感問題的探討,尼斯會議對決策機制的改革和東擴問題的規劃,以及最近制憲會議對歐盟未來道路的探討。每一次利益選擇都切合了歐盟發展的階段性特點,成功地推動了歐盟的一體化進程。歐盟的發展戰略採納了新職能主義理念,即相信在一個經濟職能部門中成功發展起來的合作將刺激其他部門特別是政治職能部門內進一步的合作要求,從而建立全面的合作和相互依賴。可以說,歐洲一體化之所以成功很重要的一點是從經濟一體化入手,打好合作基礎,用經濟手段促進政治問題的解決。所以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和形勢需要,選擇切實可行的合作方向也就是找准共同利益的切合點是歐盟成功推進一體化的堅實基礎所在。
4.政策工具的有效實施
歐盟的發展離不開有效的政策工具的實施,如共同貿易政策、共同農業政策、地區結構政策等等。在共同政策的順利實施下,歐盟各成員國實現了穩定的政策趨同和經濟增長。一體化的成功推進必須兼顧到各成員方的利益,由於各成員方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差異,在考慮到特殊利益的基礎上實現總體利益的平衡決非易事。歐盟的政策工具在兼顧地區間平衡發展並體現公平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創新。
歐盟的地區發展政策使其在實現東擴前的4個較窮國家——希臘、葡萄牙、西班牙和愛爾蘭在1986-1996年的10年間,人均收入由歐盟平均水平的2/3增加到3/4。其中,愛爾蘭最為突出,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1983年是歐共體平均水平的64%,1993年增加到80%,1995年增加到90%。以上事實說明歐盟政策工具的確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5.制度約束的有效性——法治
歐盟的發展道路是一條法制化道路,以國際條約作為一體化存續和發展的基礎。盡管歐盟是建立在國家間條約機制的基礎上,但歐盟顯然已經超脫了傳統的國際組織的性質,具有了明顯的超國家性。歐共體超國家性質最突出地表現在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參與立法和由歐洲法院責成各成員國最高法院執行司法上。此外,歐盟發展過程中在基礎條約中對其法律人格的確認,更加突顯了歐盟的法治特徵。歐盟法律體系廣泛而深刻地作用於成員國之間、成員國與歐盟之間以及歐盟內部。最近的歐盟制憲討論又將歐盟在法制化道路上推進了一步。
對我國市場一體化的啟示。目前,我國經濟行為規則不能統一,存在地方保護主義,不能最大優化資源,浪費嚴重,貧富差距加大,深層次矛盾不但沒有解決而且還在擴大。
7. 簡述歐洲一體化進程,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有何意義和特點
進程1951年4月1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法國首都巴黎簽署關於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又稱《巴黎條約》),1952年7月25日,歐洲煤鋼共同體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署旨在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的條約(又稱《羅馬條約》)。1958年1月1日,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正式組建。
1965年4月8日,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6國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又簽署《布魯塞爾條約》,決定將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合並,統稱「歐洲共同體」。
1967年7月1日,《布魯塞爾條約》生效,歐共體正式誕生。
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馬斯特里赫特首腦會議通過《歐洲聯盟條約》 ,通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簡稱《馬約》)。 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
意義,對歐洲,促進了歐洲的一體化的進程,提高了歐洲的國際地位,促進了歐洲各國經濟貿易的發展。
2,對世界,(1)沖擊了美國超級大國的地位,促進世界向多極化發展。(2)對區域集團的發展提供了借鑒的榜樣。
3,對中國,:①與歐盟的合作有利於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提升我國對外開放的水平,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②中國的和平崛起與歐盟的日益發展是雙方關系不斷發展的基礎。
8. 歐盟的經濟一體化特點
歐盟的誕生使歐洲的商品、勞務、人員、資本自由流通,使歐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快速提高。
歐共體是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12國面積為236.3萬平方千米,人口3.46億。1992年歐共體12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8412億美元(按當年匯率和價格)。歐共體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1992年外貿總額約為29722億美元,其中出口14518.6億美元,進口15202.7億美元。
歐盟成立後,經濟快速發展,1995年至2000年間經濟增速達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97年的1.9萬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2.06萬美元。歐盟的經濟總量從1993年的約6.7萬億美元增長到2002年的近10萬億美元。
目前,歐盟的經濟實力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而隨著歐盟的擴大, 歐盟的經濟實力將進一步加強,尤其重要的是, 歐盟不僅因為新加入國家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而擁有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市場容量,而且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商品與服務出口國,再加上歐盟相對寬容的對外技術交流與發展合作政策,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歐盟可以稱得上是個經濟「巨人」。
2006年歐盟國內生產總值13.6萬億美元,人均GDP約28000美元。
經濟恢復:1.經濟恢復速度快 2.美國的加持
1999年1月1日正式啟用。除英國、希臘、瑞典和丹麥外的11個國家於1998年首批成為歐元國。2000年6月,歐盟在葡萄牙北部城市費拉舉行的首腦會議批准希臘加入歐元區。這次會議還決定在2003年以前組建一支5000人的聯合警察部隊,參與處理發生在歐洲的危機和沖突。2002年1月1日零時,歐元正式流通。2006年7月11日,歐盟財政部長理事會正式批准斯洛維尼亞在2007年1月1日加入歐元區 ,這將是歐元區的首次擴大。同時該國將成為新加入歐盟的10個中東歐國家中第一個加入歐元區的國家。2008年6月19日歐盟峰會批准斯洛伐克在2009年加入歐元區,從而成為第16個使用歐元的歐盟成員國。
基本建成內部統一大市場。1985年6月歐共體首腦會議批准了建設內部統一大市場的白皮書,1986年2月各成員國正式簽署為建成大市場而對《羅馬條約》進行修改的《歐洲單一文件》。統一大市場的目標是逐步取消各種非關稅壁壘,包括有形障礙(海關關卡、過境手續、衛生檢疫標准等)、技術障礙(法規 、技術標准)和財政障礙(稅別、稅率差別),於1993年1月1日起實現商品、人員、資本和勞務自由流通。為此,歐共體委員會於1990年 4 月前提出了實現上述目標的282項指令。截至 1993 年12月10日,264 項已經理事會批准,尚有18項待批。在必須轉化為12國國內法方可在整個聯盟生效的219項法律中,已有115項被12國納入國內法。需轉化為成員國國內法的法律,平均已完成87%。1993年1月1日,歐共體宣布其統一大市場基本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
實行共同的農業政策。1962年7月1日歐共體開始實行共同農業政策。1968年 8 月開始實行農產品統一價格 ;1969年取消農產品內部關稅;1971年起對農產品貿易實施貨幣補貼制度。
9. 從歐盟發展的過程,總結歐洲經濟一體化的特點
盡管在歐洲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不同階段,一體化或者迅速發展、或者徘徊不前、或者碩果累累、或者成就難覓,但是最終歐洲一體化還是得以順利的進行,體現了歐洲經濟一體化獨特的進程特點。
1.一體化過程的漸進性。無論是合作的范圍、領域,還是組織協調機構的建立、運行機制的完善以及一體化程度的發展本身,都體現了一個漸進性的發展歷程。而且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6國煤鋼領域的一體化發展到現在27國開始走向經濟和貨幣聯盟,每前進一步都是歐盟成員國反復協商、謹慎考慮後的結果。在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對給成員國一定的准備和過渡時間。
2.一體化過程的協調性和妥協性。歐盟是各國聯合起來組成一體化集團,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在一體化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激烈的爭執乃至對抗,但歐盟各國最終都能認識到一體化集團是他們獲得發展的最快、最好的經濟組織形式。成員國為了實現共同利益通過互相協商和互相配合,通過實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原則來消除矛盾。這些原則包括:民主平等原則、共同受益原則、核心歐洲原則以及靈活性原則。
3.組織運作機制的超國家性和均衡性。為保證一體化順利進行,歐盟設立了具有一定的超國家性質的組織協調機制。這些機構的設置和權力的分配上不但強調每個成員國參與,而且強調各機構在其管轄范圍內超越各成員國政府的權力,以及各機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凸現出歐盟獨特的組織運作機制。
4.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外部敏感性。這主要是指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深受世界外部環境的影響。一定時期的國際形勢對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步伐影響較大,歐洲經濟一體化體現出明顯的對外部環境的敏感性依賴。如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和世界性經濟危機不僅使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緩慢,也導致一體化步伐受到嚴重影響,更為嚴重的是使歐共體在20 世紀70年代就提出的在10年內分階段實現經濟與貨幣聯盟的計劃也因此受阻。
10. 歐洲一體化過程中的主要特點.
歐盟的權力架構、歐洲國家的國家職權向超國家轉移的情況、歐洲的觀專念、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屬市一體化與經濟貿易區域化、工業革命與國家一體化、西歐經濟區域化、民族國家在西歐經濟區域化這段歷史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以及它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