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面臨新任務新問題新挑戰,你對這些方面有何了解與思考
中國社會發展進入了新時代,我們面臨著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我們應該堅持兩個100年的這個戰略。
『貳』 對於祖國的發展,你有怎樣的思考
近年來,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同時,氣候問題、環境污染和逆全球化等眾多全球性危機接踵而至。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出席創新經濟論壇的外方代表時指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攜手應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創新成果應惠及全球,而不應成為埋在山洞裡的寶藏。面對眾多不確定性,各國需要聯手合作,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中國是多邊主義合作的支持者和踐行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的發展模式也為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
正如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本屆「創新經濟論壇」的開幕致辭中所說,「只有敢於創新、勇於變革,才能把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想在這場世界「變局」中開辟新的發展道路,就需要以創新的思維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中國龐大的中產階層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中國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政策更加開放,這些優勢正吸引著全球企業來中國尋找商機。
今年以來,中國先後頒布了《外商投資法》和《實施條例》,並大幅開放金融領域,外資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後,將進一步提升中國的營商環境,讓外資進入中國更加容易,也更加安全。對外資來說,中國新經濟行業的迅猛發展也為其帶來了新的機遇。
『叄』 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考
世界前兩百年的發展是以排碳量多少為標志的發展,從蒸汽機時代,到電氣,石油時代。可以這么說,哪個國家排碳越多哪個多家的發展就最好,美國當然排得最多,在過去的200年裡世界生產力的提高甚至大於之前人類歷史生產力發展的總和,在工業革命之前的社會,偶爾的技術創新會帶來人均收入的暫時提高,隨之而來的是人口的增長,最終吞噬了這部分經濟的增長,又回到原來的零增長水平。
沒有排碳就沒有世界經濟現在的繁榮昌盛,可現在提倡低碳,為什麼低碳,因為人類大量的排碳已經超出了自然界對碳的承載能力。對於美國這樣高度發達的國家來說,已經從走出現代化,邁進了信息化社會,低的碳排放仍舊可以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但對於我國而言,正走在現代化進程中,還需要工業的大量排碳才能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低碳就等於遏制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這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是不公平的,你美國倒是排夠了,發展得差不多了,過了河你就想拆橋,但我們是無奈的,從環境保護角度來說,我們應該響應號召,從世界貿易角度來說又不得不響應號召,因為你不符合排碳標准要被徵收碳關稅。
如今的發展已經由資源的爭奪轉到了排碳空間的爭奪。中國由於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並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驅使下已成為世界的製造業中心,按理來說,中國勞動力成本低,成為製造業中心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低成本的籌碼,但製造業必然與大量的排碳聯系在一起,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中國現在只有在保證排碳的前提下,不斷創新,用技術創新來替代勞動力的低效率生產,這是我們的唯一選擇,即使中國做到了這一點,可大部分由於技術替代而取代出來的勞動力就會失業,經濟問題解決了,社會問題又來了,況且,這部分技術創新的生產成果增加是否能抵消失業人員的生活消費需要,這本身還是個經濟問題。這部分勞動力流向哪裡呢,按照發達國家的經驗,應該流向服務業,可在短時間內服務業很難容納這么多的剩餘勞動力,所以這些問題的解決雖有大方向,政府也可以指引這一大方向,可時間需要是必然的。
要提高中國的總體發展水平,從區域上說,關鍵在西部,西部大開發不只是個口號,是要千千萬萬個像我這樣的熱血青年付出努力的。當初中國實行了不平衡發展戰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把資源先配置在最要有效率的東部沿海,現在東部沿海的發展已經見了成效,可西部呈現一種拖後腿的形式。西部發展需要資金,需要基礎設施建設,需要企業家,需要技術人員,需要經濟學家的指導。資金政府可以想方設法撥款,基礎設施建設政府也會跟進,企業家只會在那些具有投資機會的地方,政府需要做的是讓企業家看到這種投資的機會,而經濟學家需是出自基層,或了解基層的人,他們的任務是分析發展中遇到的問題,開出葯方,讓政府開葯。
『肆』 對新經濟下企業管理發展趨勢的思考 這個論題的研究方法與准備材料怎麼寫啊
不是專業人士,找篇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聖誕快樂吧。 摘要:在經濟日益全球一體化,網路經濟、知識經濟作用凸顯的年代,企業的外部環境日趨開放,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文章對這三種因素給企業管理帶來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措施進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討如何把握企業管理發展趨勢,把國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與我國企業實際情況結合起來,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管理模式,縮小與國外的差距,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網路經濟 管理創新 一、引言 管理與人類幾乎同時產生,它產生於人類社會的共同勞動和集體協作。作為整合、優化資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產力,特別是在當今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網路經濟、知識經濟作用凸顯的年代,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由於企業經營環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 世紀以來,有三種因素對企業的經營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其一是以知識經濟為主體的新經濟特性的形成; 其二是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日益顯現; 其三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網路經濟的出現。在這三種因素的作用下,企業外部環境日趨開放,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如何加強管理,應對新經濟環境下的激烈競爭,這既向我國企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更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本文將對這三種因素給企業管理帶來的機遇、挑戰及應對措施進行分析研究。 二、企業管理面臨知識管理的挑戰 世界經濟的發展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的發展直接依賴於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隨著知識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企業經營與管理的環境也日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企業經營與管理的環境的變化將對企業管理產生巨大影響,從而推動著企業管理的不斷創新。 1. 知識經濟將使企業的管理基礎向知識資本轉變。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形態的轉換,企業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迄今為止,企業管理經歷了以經驗管理為特徵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學管理為特徵的第二代管理、以行為管理為特徵的第三代管理、以現代管理為特徵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識管理為特徵的第五代管理( IBM 知識管理咨詢公司的Mark W. McElroy認為知識管理包括強調技術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識管理和更多考慮人力資源和過程主動性的第二代知識管理。) 企業知識管理就是將知識資源和知識資本當作管理的基礎和核心,分析企業知識的存在形態和運行規律,以知識資源和知識資本當作提高其他資源和資本使用效率的樞紐,以實現各種類型資本同時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過程和管理方法。就一個企業而言,知識有內部知識和外部知識兩種形態,企業可以藉助現代的信息技術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識網路和企業內部網路,以建立遞增收益網路;並通過設立知識倉庫、建立專家系統、建立決策支持系統和建立知識聯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現有的和潛在的知識資源,增強企業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而提高其競爭力。 由於知識經濟是以不斷創新的知識為基礎的,知識在增加產品或服務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為企業最為關注的,也是決定企業生存與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從而對企業知識資源的管理即知識管理已上升為企業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識管理是以網路化、數字化、信息化、知識化為基礎,以「信息高速公路」為主幹,以知識創新為核心的一種全新管理模式。 2. 知識經濟下,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知識經濟發展的主導要素是人才,人對知識的掌握和駕馭以及由此而帶來的企業管理創新,使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變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當作一種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特殊資源來最大限度地發掘、科學地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一項重大使命。這些變化表明: 知識經濟條件下,以人為本,個人與企業共同發展是企業管理的新理念,企業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開發知識密集型產品,如何積累和應用知識,更好地發揮人才的作用。 3. 知識經濟將使企業的管理戰略發生變化。知識經濟的興起,使得企業的戰略管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表現在:首先,在投資戰略上,要由過去主要投資於廠房、設備、生產線等有形資產,轉到大量投資於人才培訓、激勵創新方面,生產和分配要向知識產品及服務傾斜; 其次,在競爭戰略上,要注意拿起保護知識產權這一武器,把蘊含在產品或服務中的知識含量作為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再次,在成長戰略上,要由過去主要依靠規模經濟謀求企業發展,調整到大力依靠無形資產的創造和增值來實現企業的壯大和發展,即依靠智力擴張、知名度的提高、信譽的增強、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經濟效益使企業經久不衰。 三、企業管理面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全球經濟一體化是21 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對企業管理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 隨著中國加入WTO ,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中國企業將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此時,企業的生產管理活動范圍將由國內拓展到全球,不能僅靠利用國內資源來謀求發展,而是必須廣泛地利用世界各國的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發展自己,以求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 同時,其生產協作關系也不再局限於國內,而是要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合作夥伴;而且,企業的發展也不僅僅受國內經濟形勢、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同時也要受到國際經濟形勢、資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 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業管理必須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傳輸流動網路,採用各種先進的要素傳輸手段,特別是信息傳輸手段,否則,企業就無法在國際競爭中取勝,這對企業的組織結構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管理組織將呈現追求網路化、扁平化、柔性化的發展趨勢,21 世紀企業內部組織結構,將一改佔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層級組織結構形態,中間管理層將失去原有的價值,企業的管理組織將呈現扁平狀態,彈性化。這主要是由於現代管理技術和手段的採用,使得企業的中間管理層減少,中層和基層領導者的管理幅度增大。藉助網路與信息技術,企業的每一個員工,雖然工作崗位不同、工作地點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時間與同一管理者直接進行溝通。扁平化的管理組織將直接帶來管理費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時還會極大提高員工的自主性與積極性。組織結構的柔性化則是指在組織結構上不設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組織結構,而代之以一些臨時性的、以任務為導向的團隊式組織,藉助組織結構的柔性化可以實現企業組織集團化和分權化的統一,穩定性和變革性的統一。 3.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戰略聯盟已成為西方企業間合作競爭的新形式。過去傳統的競爭戰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 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和企業間的經濟活動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賴和相互競爭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顯著特點和基本趨勢。在知識經濟和網路經濟下,企業間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任何一個企業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術上享有優勢,網路化又使知識之獲取如此便捷低廉,企業間的合作對雙方有利。西方企業推出的「戰略聯盟」,就是這一趨勢的具體體現。所謂戰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經濟實體為特定的戰略目標而採取的以任何股權和非股權形式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聯合行動。通過合作,戰略夥伴間優勢得到互補或互相加強,劣勢得到彌補以創造組合的競爭優勢。據報道,IBM 公司在1992 年就已與美國和海外的各類公司結成了400 多項戰略聯盟協議。中國企業如聯想、海爾、小天鵝等一批從事電子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的成功企業已經開始構築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戰略聯盟體系。可以說,作為一種新的競爭方式,一種「雙贏」游戲,戰略聯盟正是中國企業發展的未來之路。而且,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深入,戰略聯盟的形式也在深化和發展,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會將他們的夥伴關系發展成為「超級聯盟」。 四、企業管理面臨網路經濟的挑戰 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世界通信的基礎結構發生了三次重大變革,1876 年誕生了電話網路, 1948 年有線電視網路形成,1969 年國際互聯網萌芽,各種數據基礎結構由此產生。目前,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網路經濟時代。
『伍』 如何破解當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難題
2008年1月24日,國家統計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07年國民經濟運行數據。經初步核算,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246619億元,GDP增幅為11.4%,是中國經濟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的第5年,同時,它也是自1995年以來GDP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年。也就是說,2007年,中國GDP增長速度創下了近13年來的歷史最高紀錄。而在這一顯示中國經濟發展成就數據的背後,2008年我們也看到了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許多重要難題,這些問題不僅中國政府和老百姓在關注,世界各國也在注視著中國,思考中國經濟遇到這些問題之後將走向何方。
不改變現有貿易結構,經濟發展很可能會陷入困境
據統計,我國2007年進出口總額217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出口12180億美元,增長25.7%,貿易順差262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847億美元。全年實際使用非金融機構外商直接投資74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6%。年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達到1.53萬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3%。針對中國迅猛的出口形勢,日本《東洋經濟統計月報》2008年1月號發表文章,題目是「中國出口已達極限——貿易盈餘猛獸之真相」。文章認為,中國貿易盈餘的膨脹令全球瞠目,是因為中國引進了巨額的外資。外國對華直接投資在2003年之前為年均400億美元左右,而最近幾年卻猛增至800億美元。中國得到了亞洲先進工業國和歐美的直接投資,在國內建立了很多出口型企業。原材料和零部件從亞洲各國家和地區進口,成品又向歐美出口,最終形成了這種累積起巨額貿易盈餘的貿易結構。這樣的貿易結構引起了國際壓力增大、人民幣匯率和通貨膨脹等問題,並認為如果中國不能很好地解決,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經濟的發展很可能會陷入困境。
貿易順差的高速增長問題已經引起中國政府的高度關注,這種局面也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出口導向政策的結果。在我國不僅鼓勵引進外資、扶持出口型企業,而且對於出口有許多優惠政策。在過去出口創匯的簡單思維下,中國甚至大量出口了本身都十分稀缺的礦產資源、木材和煤炭石油。如果說過去出口創匯是為了增加外匯儲備,可以引進購買稀缺的技術和產品,那麼現在在中國外匯儲備增幅遠遠高於進口增幅的情況下,表明中國已經不再需要更多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已經成為燙手的山芋。
此時我們的經濟發展思路必須從出口拉動型向內需拉動型轉換。一方面,我們應當取消過多的出口優惠政策,避免過多的為出口而消耗國內資源;近兩年來,為了對出口增長結構及增長質量進行調整與提高,我國已經對部分出口產品退稅率進行調整,在降低甚至取消「兩高一資」產品出口退稅率的同時,對國家鼓勵和重點扶持的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進行了提高。另一方面,我們必須加大國內的分配改革力度和社會公共福利投入。目前國內居民收入增幅過低,遠遠低於財政收入和經濟增長速度,使得國內居民消費能力提升速度很慢,對於一些中低收入的家庭來說,在通貨膨脹情況下,其實際收入甚至在下降。而我國長期以來在醫療、保險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投入不足,使得居民在這些方面的負擔沉重,居民對於未來支出的預期不斷提高,也抑制了居民的消費意願。
人民幣升值什麼幅度才算到位?
這幾年來,世界峰會總離不開中國匯率問題。美國和歐盟輪番對中國的人民幣升值進行施壓。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美元在全球市場大幅度走軟,中國成為世界游資爭先恐後進入的市場;2007年央行6次加息、居高不下的貿易順差以及來自國際社會的政治壓力,導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幅度超過6%,匯率中間價已經從年初的7.8附近一路攀升至年末的7.32左右,超出市場預測的全年5%的升值幅度。
德國之聲發表文章認為,雖然中國的匯率這兩年已經漲了很多,但與此同時,歐元匯率也在漲,幅度跟人民幣差不多。所以,美國不滿,歐洲也不滿。由於中國製造已經佔領了世界,產品改從其他國家進口需要幾年的適應期,在這期間中國匯率提高會提高世界商品價格,但是在各種峰會和訪問中,對中國匯率的壓力仍然會持續著。
雖然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在2005年人民幣初次調整匯率時就鄭重聲明,人民幣匯率升值2%是一步到位。但是從兩年來的發展來看,人民幣的升值並非如此。目前,人民幣進一步持續升值已經成為全球的基本共識。而對於人民幣如何進行升值,則是國內學術界的爭論焦點。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認為:由於當前我國外匯儲備中一半以上是來自於熱錢湧入,在一般的貿易中也可能附帶大量的熱錢流入,如果熱錢是賭人民幣升值,那麼一旦快速升值,這些熱錢可能又會立即開始炒人民幣貶值。他還認為,由於現階段並不清楚熱錢看好升值有多大的幅度,所以不論中國政府一次到位升值多少,也不一定能解決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則認為,近兩年來,人民幣升值保持逐步、緩步、幅度比較平均的節奏,市場已經基本形成可以測算的預期,而在這一很明朗的升值預期下,熱錢流入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此,要根據這一兩年的發展,從實際的發展測算大概應該升值多少,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盡量把想升的位置升到位。
應該說,雖然人民幣升值一步到位和穩步升值的模式各有利弊,但是各方都希望人民幣能升值到位,以緩解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壓力。不過人民幣升值何時才能到位、升值什麼幅度才算到位、升值到位究竟會對中國和世界產生多大的影響,是一堆誰也無法准確預測和解決的復雜問題,我們只能等待時間來給出答案。
國際經驗能不能給中國股票市場下判斷?
2007年,股票市場總體大幅上揚,股票指數創歷史新高後在高位震盪調整。10月16日2545.84點,漲幅為93.74%。股票市場成交量放量增加,全年累計成交460556.2億元,為2006年總成交量的5倍。
在中國股票市場整體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有人警告中國要警惕重走當年日本的老路。美國作家彼得·塔斯克在《新聞周刊》發表文章,認為上世紀80年代末日本泡沫經濟和中國股市當前的大牛市有十分顯著的相似之處——一個新的超級經濟大國的崛起似乎已無法阻擋,令人瞠目的貿易順差,規模龐大的流動資金以及由傲慢、貪婪和愚蠢構成的牛市心理。甚至有人認為中國股市的問題比當年日本要嚴重,因為以美元計算,中國股指自2000年以來暴漲了約800%,日本股指在當時長達8年的牛市裡攀升了700%。1989年時,眾多日本公司依靠幾十年的成功經營建立了堅實的業績記錄,而如今的中國成功企業中有許多是新公司。
不過經濟學家趙曉教授則對中國的股市表示樂觀,他認為,日元升值和股市泡沫發生於日本經濟現代化基本完成,人均GDP達到2萬余美元時期,而中國的經濟現代化遠未完成,經濟發展潛力依然巨大,要做的事情很多,資金需求依然旺盛。從美國中情局或聯合國發布的購買力報告來看,中國的實體經濟相當於美國的70%。然而美國的金融資產佔GDP的700%,歐洲25國是558%,中國的金融資產大概只佔GDP的兩倍。從股價看,當前美國納斯達克平均股價90美元,紐約市場平均股價60多美元,納斯達克有一個smallmarket的平均股價是3.3~3.4美元。而中國A股平均股價不到2美元,比美國市場垃圾股的價格便宜一半,因此中國目前不必擔心股市泡沫問題。
不論目前對中國股市的看法如何,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經濟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的資本市場作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部分,也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繁榮。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的泡沫是否存在或者泡沫的多少,我們必須高度警惕,但是也不能簡單依靠國際經驗進行判斷。中國的崛起和發展將面臨的問題不僅是中國的課題,也將是全世界不能迴避和需要共同應對的。
在過去幾年的高速增長中,中國除了遇到以上幾個方面的問題之外,通貨膨脹問題、銀行管理體系問題、土地體制問題、房地產市場、農村改革等等問題也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進一步凸顯。香港大學的郎咸平教授將它們歸結為「中國面臨的八大危機」,日本《東洋經濟統計月報》總結了「中國經濟須避開的三個陷阱」,德國之聲概括了「中國的十二個『怎麼辦』」。無論這些問題提出的角度和出發點如何,所有的這些思考和提出的問題都有助於我們清醒地認識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形勢,有助於更加穩健和全面地考慮改革的思路,在保持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避免經濟和社會的波動,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和保持社會的和諧穩定。
『陸』 關於經濟新常態和一帶一路的思考
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
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增長速度越高越好,屬於發展范疇、能夠促進發展的可持續的高速增長是經濟新常態的追求目標。
把減速和高效劃等號、高速和低效劃等號、GDP高速增長和經濟過熱劃等號,把經濟新常態定義為減速增效、增長速度降溫是錯誤的;人為降低增長速度將導致「滯漲」的嚴重後果。
經濟新常態就是在找准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速可持續發展,其中包括高質量無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續增長,即我們講的「調結構穩增長」。
「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
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建立和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夥伴關系,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路,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
『柒』 中國經濟新思考的內容簡介
作者在特抄殊的日子裡,記錄下的對國家改革與發展的所思所想,關注的是祖國的強大與人民生活美好的未來,以其開闊的視野,敏銳地捕捉到很多引人注目的焦點和熱點問題在本書中提出了「『菜籃子』為何變沉了」、「房價為何居高不下」、「警惕股市的大波動」、「中國的『三農』問題」、「應打破人民幣升值魔幻」、「匯率改革應符合最廣大中國人的利益」、「加息政策要通盤考慮」、「全球性金融恐慌正在蔓延」、「2008年經濟風險來自何處」、「再談中國經濟向何處去」等問題。這些問題與我國的國計民生、改革開放、科學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息息相關,作者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與理性的思考。文章語言生動、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耐人尋味。
『捌』 結合中外歷史和現實思考中國新時代發展
現在我們中國的新時代,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科技也越來越發達,我們的國民產值收入也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