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蘇州為什麼經濟發達
1.蘇州自古就是發達地區,古代因為交通發達,手工製造也發達,古代設蘇州府,在明清時期就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2.歷史文化悠久,重教育,人才多,人員素質高。明清時期就有狀元進士數百人之多。
人民勤勞且有生意頭腦,明朝時期就有資本主義萌芽,比皇帝還有錢的大商人沈萬三就是代表人物。
創業條件好。個體工商戶在09年的時候就突破30萬了。企業總數超37萬家。
3.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交通發達,環境好。地處平原,環太湖、近長江,河網密布,東邊靠上海,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基本無自然災害(這個很重要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只有5.1級)。
物產豐富,僅地產水果4大類100多個品種(雖然多數是外來引種,但是大多長的很不錯蠻好吃的)
4.旅遊業發達。乾隆皇帝6下江南都必到蘇州啊,可見多美了。2013年,蘇州旅遊確立了新的發展目標:旅遊總收入達到1609億元,同比增長16%;國內遊客總人數9350萬人次,同比增長10%;入境遊客總人數352萬人次,同比增長10%。
5.經濟發展園區化。蘇州現有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1個省級開發區目前,蘇州已聚集13262家外國和港澳台投資企業,截至今年2月份,常住的國外和港澳台專家、管理人員超過5.1萬人。其中,取得「工作簽證」的外籍人士有14242人,長期在蘇州工作生活的外國專家有1584人,這個數據並不包括家屬和子女。
6.勇於改革創新,始終走在改革與發展前列。
7.治安好,社會風氣好。
反正各種條件都很優越。。。
⑵ 古代的杭州與蘇州哪個更繁華
自古就是蘇州更繁華啊,紅樓夢開篇便是蘇州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內。三樓沒見容過遼寧省博物院的《姑蘇繁華圖》?
三樓可以去查史料,絕大部分歷史時段,蘇州都是治所或巡撫駐地(首府),杭州只是其下屬州或縣,如唐代時:
蘇州:為江南道治所,後又為江南東道治所,公元778年,蘇州人口數量居江南之冠,被定位二等雄州。安史之亂時為浙西節度使
杭州:唐朝改「錢唐」為「錢塘」,屬江南道後屬江南東道,後又歸浙江西道節度,定位五等上州 (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上州」為五等)
現在的蘇州和杭州:
反映經濟總體情況的指標:2010年GDP,蘇州 9010.2億,杭州 5945.82億;2010年全市稅收總額,蘇州1050億,杭州720億,不是一個數量級的。
⑶ 古代的杭州與蘇州哪個繁華
杭州更繁華,至今也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並不是指蘇州一定排在杭州前面,專只是這樣說起來順屬口而已。「天堂」與「蘇杭」讀音都是先一聲後二聲的,要是改成上有天堂,下有杭蘇,你不覺得別扭嗎。
自古多少名人、文人為杭州留下了數不清的文章、詩詞,說明了杭州歷代的人文地位(蘇州歷史文化雖然也很豐富,但流傳至今的最著名的詩篇絕對寫杭州的最多)。還有隋朝即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的終點也是杭州,要是蘇州更發達,終點就定在蘇州好了,何必還要繼續開鑿到杭州。而且杭州如果不是最好,南宋都城也不會定在杭州,這也說明杭州並不只是在成為南宋都城後才繁榮起來的,而是之前就很繁榮了。再往前說,吳越時期,若不是因為吳王看中了越國的豐饒(吳為現今的蘇州無錫一帶,越為浙江北部杭州一帶),也不會有吳越之戰,更不會有越王勾踐的傳說和西施的傳說了。
還有的說因為蘇州在杭州北邊所以蘇州更發達,這簡直就不是理由。
⑷ 古代蘇州為什麼發達
交通發達,水系發達
⑸ 蘇州的簡史
蘇州自有文字記復載以來的歷史制亦有4000多年,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時代的位置上,基本保持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史跡名園」的獨特貌。
⑹ 蘇州古時候叫什麼
【闔閭城】周靈王12年(公元前560年),吳國君位傳至二十世孫諸樊,國都南遷至今蘇州城址。周敬王6年(公元前514年),闔閭繼位,命大臣伍子胥在諸樊所築城邑的基礎上擴建大城,周長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約合今制23.9公里),名闔閭城。
【吳縣】26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正式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吳地屬會稽郡,郡治在吳國故都(即今蘇州城址),並以郡治所在地設吳縣,為所轄二十六縣之首邑,吳縣之得名自此始。
【平江府】宋太祖開寶8年(公元975年),吳越王錢弘俶改中吳軍為平江軍,隸江南道。太平興國3年(公元978年)吳越納土歸宋,恢復甦州建置,轉屬兩浙路轉運使。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蘇州為平江府,屬江南道浙西路,於是蘇州又有平江之稱。
(6)古代蘇州經濟發展擴展閱讀:
蘇州得名之始:
隋朝建立後,變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開皇9年(公元589年)滅陳後廢吳郡建置,以城西有姑蘇山之故,易吳州為蘇州,這是蘇州得名之始。
下轄吳、崑山、常熟、烏程、長城縣(長興縣)。11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騷亂頻繁,危及蘇城安全,故楊素於蘇城西南橫山(七子山)與黃山之間另築城廓,州、縣治悉移新廓,至今該處地名仍稱新郭。
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復甦州為吳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縣制為郡縣制,吳州復稱吳郡。
截止2017年12月,蘇州市轄5個市轄區:姑蘇區(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吳江區;代管4個縣級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崑山市、太倉市。全市共設36個街道和53個鎮,其中蘇州市區設29個街道和21個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州
⑺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狀況
一、中國古代政治史
1.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並六國。秦王嬴政政自稱始皇帝,並規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從此,皇帝成為我國封建時代歷代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稱。明代,皇帝廢除宰相制度直接統管政府,並建立龐大的宦官機構和廠衛制度,實行專制特務統治,皇帝制度走向極端。在19世紀末的維新變法運動中,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以君主立憲政體代替君主專制政體。資產階級革命派則主張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實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中華民國的建立,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壽終正寢。
2.中央官制
秦朝統一全國後,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創,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了三省的職權。三省為中央政府最高機構,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具體負責各項行政事務。
明太祖裁撤中書省,廢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國家政事。從制度上集君權與相權於一身,保證了皇帝的專制獨斷。三省制度結束後,設立殿閣大學士參與決策,逐步形成內閣制度。
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保留著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凡軍國大事都由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皇權受到限制。雍正時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後加以傳達執行,地方軍政首腦直接聽從皇帝指揮,君主專制制度走向頂峰。1861年,清朝設立總理衙門,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務事宜的中央機構,地位高於六部,它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
3.地方行政制度
秦統一全國後,郡縣制在地方普遍推廣,分封制被廢除,奠定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礎;
4.選官制度(科舉制)
漢武帝時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舉薦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時,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度,貞觀年間,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科最為重要。
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為嚴厲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舉試卷僅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答卷不許發揮個人見解,文體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
20世紀初,由於國內形勢的劇變,封建科舉制度已不適應形勢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度。
5.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儒學統治地位的終結。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春秋末期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統治者「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戰國時期儒學初步發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認為「民貴君輕」,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二、中國古代經濟史
1.古代的農業經濟
農業的發展,一般表現在農具改進與農作物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耕作技術的進步、墾田面積的增加、糧食產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國家人口增殖等方面。發展的原因主要看歷代政府對農業發展的重視程度、農業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產工具的不斷進步。
②農作物品種不斷增多,農產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漸提高。兩宋時期從越南引入優良品種占城稻。從兩宋時期開始,棉花逐漸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農產品商品化直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③水利工程的興修。
秦朝修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連接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隋唐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得以貫通;唐代興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黃河、長江流域,邊遠地區也有。
④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重視農業,自秦漢至明清,耕地面積呈不斷擴大趨勢,使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養活了眾多人口。
2.古代手工業經濟
手工業發展的表現,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主要包括紡織業、冶金業、陶瓷業、造船業、造紙業等。每一部門的發展包括產地、規模、技術水平、產品數量與質量、產品銷路等方面。
①金屬冶煉技術。
②采礦技術。
③紡織技術。絲綢之路的開通說明漢代紡織技術處於世界前列;北宋時,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明清時期,絲織業空前發展,蘇州、杭州、南京、廣州是著名的絲織業中心。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興起。
④制瓷技術。宋瓷譽滿中外,瓷窯遍布各地。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術:宋代造船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明朝鄭和的船隊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術。
3.古代商業和城市經濟
城市商品經濟逐漸發展,明清到達高峰。北宋時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營業時間也不受限制;市內還有娛樂貿易場所「瓦子」,出現了最早的紙幣「交子」。
4.古代對外貿易興盛
漢朝以絲綢之路為主要路線的陸路貿易開辟了中西貿易的新紀元,中國的絲和絲織品運到中亞,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宋元時期海外貿易興盛,貿易范圍擴大。明朝前期鄭和七次下西洋,與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貿易,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地區。從明朝中後期起,由於倭寇入侵,政府開始實行閉關政策,到清朝時期,只開放廣州一地同外國通商,阻礙了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妨礙了對外國先進科學技術的吸收。
5.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國以前,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區初步發展。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出現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經濟均向平衡,為以後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礎。唐朝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從五代開始,南方經濟逐漸超越北方,並日益成為全國經濟先進地區,而且南方人口數量也超過北方。到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經濟領先於北方的格局,南方最發達的江浙地區長期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6.邊疆地區的開發
秦始皇修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使中原先進的絲織技術和冶鐵技術傳到西域地區。
⑻ 蘇州從從古至今都富裕嗎
至少從宋代開始,蘇州就成了富庶之地。
南宋時期,就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這一諺語。蘇指蘇州,今江蘇吳縣一帶,太湖以東。湖指湖州,今浙江吳興一帶,太湖以南。因在這一時期,北民大量南遷,為南方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自宋高宗至宋孝宗時期(1127—1189),興修太湖地區水利,在崑山、常熟以北,開河口導湖水入江海。孝宗時,於太湖出口處,設置閘門調節水量。濱湖低田,高築圩岸,以御風濤。由於水利浚通,排除了嚴重水災,使低田與高田盡得灌溉。加上此地農業生產技術先進,農民深耕細作,「耕無廢圩(墟),刈(收割)無遺壟」,使用最新農具「連枷」脫粒,遂使蘇湖一帶成為南宋農業高產區,農作物一年兩熟,上田畝產達五六石,故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
明、清兩代,蘇州經歷了一段更加繁榮的時期。蘇州向中央政府繳納的糧、稅佔到全國的十分之一。蘇州的地價水平也高居全國之首。由於工商業的發展,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估計在50萬到100多萬,城市街區沿幾條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射狀延伸,最遠處距離城門(閶門)已經超過10華里。所謂「蘇州以市肆勝」。明代蘇州的滸墅關在全國8個主要鈔關中稅收額名列第2。清代蘇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全國四大商業中心)之一,又稱「繁而不華漢川口,華而不繁廣陵阜,人間都會最繁華,除是京師吳下有」。蘇州事實已為東南最發達的都會,被視為步都城北京之後的全國第二大城市,實際其繁榮程度已經位居全國之首,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經濟中心,明清之際的蘇州是東半球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是中國的經濟中心、也是文化中心之一,在世界上的地位相當於今日之紐約。
⑼ 明清揚州和蘇州哪個經濟發達
揚州跟好些,揚州的鹽商是世界上都有名的,再加上一條運河,讓揚州更加的繁榮
⑽ 急求蘇州的歷史發展和交通狀況。
歷史
春秋戰國
蘇州,古代名稱有句吳、吳、會稽、吳州、吳郡、平江等。蘇州別稱有吳都、吳會、吳門、東吳、吳中、吳下、姑蘇、長洲、茂苑等。
商末太伯奔吳,建句吳國,設都吳城。
春秋時期(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建都,命楚國叛將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建成闔閭城,部分史學界人士認為闔閭城就是蘇州。今天的其規模位置迄今基本未變,為世界罕見。顧頡剛認為蘇州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吳國又重用孫武,訓練出一支強悍的軍隊,北上伐齊,稱霸中原。前496年,闔閭葬於虎丘。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蘇州又成為越國都城。前306年,楚國滅越國。
從秦漢到隋唐
前222年,秦始皇滅楚後,置會稽郡,領縣26(吳、無錫、曲阿、毗陵、婁、陽羨、烏程、由拳、餘杭、富春、全唐、海鹽、余稽、山陰、諸暨、餘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烏傷),郡治吳縣。
前209年,項羽在此起義,幾年後推翻了秦朝。
前202年,會稽郡歸屬漢朝。次年以東陽、鄣、會稽三郡五十三縣置荊國,國治吳。
三國屬吳。南朝置吳州。晉代,中原戰亂不斷,大批士紳舉族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
隋開皇九年(589年)置蘇州,並開通南北大運河,蘇州位於重要的商路上。
唐朝 ,蘇州為江南東道治所。825年,大詩人白居易修築連接蘇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在蘇州置平江府,為浙江西道治所。當時蘇州已經是重要的工商業都會,特別以絲綢著稱。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廟、創辦府學,此後,蘇州長期文風鼎盛,歷代文人雅士輩出。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曾毀壞並屠殺該城,戰後不久得到恢復。
1275年,蒙古軍隊佔領蘇州。元改平江路。
元朝
元末,張士誠自稱吳王、改平江路為隆平府,都治蘇州。
明清
1367年,朱元璋的軍隊攻破蘇州,張士誠投降。明改蘇州府,直隸南京。但摧毀了城中心的皇城。明時管理南直隸長江以南部分的應天巡撫駐扎在蘇州。
清代,蘇州為江蘇巡撫和江蘇布政使駐地。
明清兩代,蘇州經歷了一段更加繁榮的時期。蘇州向中央政府繳納的糧、稅佔到全國的十分之一。蘇州的地價水平也高居全國之首。雖然在明初朱元璋對作為張士誠基地的蘇州採取了懲罰性措施,將其人口大量向外遷徙,造成商業蕭條,但是到明代中葉,工商業又恢復繁榮,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估計在50萬到100多萬,不僅城內空地消失,房滿為患,城市街區沿幾條主要通航河道,從府城向外呈放射狀延伸,尤其西部商業區最遠處距離城門(閶門)已經超過10華里,與楓橋鎮連綿一片,閶門內外的西中市、南濠、山塘、上塘均為著名的繁華街道,「燦若雲錦,語其繁華,都門不逮」。明代嘉靖年間,城西閶、胥門外附郭新商業區的街區范圍已經與城內相當。到清代,原本荒涼的東郊葑門、婁門外也變為「人居稠密」,「地值寸金」。所謂「蘇州以市肆勝」。明代蘇州的滸墅關在全國8個主要鈔關中稅收額名列第2。清代蘇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四大商業中心)之一。由於消費人口集中,城外楓橋形成全國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糧食供應來自長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過海路轉銷浙江、福建。蘇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倉的瀏河鎮(通過婁江聯系蘇州),在清朝則是上海(通過蘇州河聯系)。
這一時期,蘇州是全國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為「士大夫必游五都會」之一。明清兩代全國狀元共出204名,而蘇州即產生了34名。蘇州籍的名相重臣蔚為大觀。在明(1368年-1644年)、清(1644-1911年)兩代,蘇州建造了許多著名的私家園林,其中有許多為回蘇州的退休官員所建,體現明顯的士大夫情趣,與北京的皇家園林或揚州的鹽商園林有明顯的不同。蘇州以其精緻典雅的文化風格,備受當時人的贊賞。
1860年,李秀成率領太平天國軍隊進攻蘇州,蘇州經歷一次浩劫,知府下令放火,將繁華的城西閶門商業區徹底焚毀,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難,成為後來上海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州是太平天國蘇福省的省會,建有李秀成金碧輝煌的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的常勝軍配合淮軍從太平軍手中奪取蘇州。但戰後蘇州全國經濟中心的地位已經讓位給上海。在慘烈的戰爭中,蘇州損失慘重,直到今天,蘇州市(范圍略大一點)的人口數仍然沒有恢復到1860年以前范圍略小一點的蘇州府的人口數。
1895年的馬關條約簽訂以後,蘇州被辟為商埠,城南還設立了蘇州日租界,但該租界始終未繁榮起來,只是後來在界內開辦了瑞豐絲廠。1906年滬寧鐵路通車以後,閶門外石路地區一度有所恢復,1937年抗日戰爭中又受到重創。清末民初,蘇州商會總會統轄蘇州、凇江、常州、鎮江四府和太倉直隸州各商務分會,與上海、江寧兩地商會共管江蘇商務。蘇州商會採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創辦事業,蘇州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因此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蘇州狀元陸潤庠在這期間創辦了蘇綸紗廠。
近現代
1912年,廢府留吳縣。
1937年,日軍入侵使許多園林被毀。汪精衛統治時期,將江蘇省會從鎮江遷到蘇州。
1949年,蘇州設市(專區轄市,縣級),屬蘇南行政公署(省級,駐無錫市)下轄蘇州專區(地級)管理。1950年代初,修復了拙政園等園林。
1953年,蘇南行政公署、蘇北行政公署和南京直轄市合並,成立江蘇省。下設蘇州市(省轄)和蘇州專區,蘇州專區轄1市(常熟),9縣(常熟、吳縣、吳江、太倉、崑山、無錫、宜興、江陰、震澤),專署駐蘇州市。
1956年,將宜興縣劃歸鎮江專區,原轄鎮江專區的武進縣劃入蘇州專區。
1958年,蘇州市劃歸蘇州專區領導,恢復為專區轄市;撤銷常熟市,並入常熟縣;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武進縣劃歸常州專區。
1960年,撤銷震澤縣,並入吳縣。
1961年,設立沙洲縣(駐楊舍鎮)。
1962年,蘇州市仍改為省轄市。原由無錫市領導的無錫縣劃入蘇州專區。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蘇州地區,蘇州市轄1市(常熟)5縣(太倉、崑山、吳縣、吳江、沙洲)4區(平江、金閶、滄浪和郊區)。
1986年,沙洲縣改設張家港市。此後崑山、吳江、太倉和吳縣陸續改設縣級市。
1992年,蘇州市開始開發西部新區。
1993年,蘇州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的市」,擁有部分立法權。
1994年,蘇州在東郊的婁葑、跨塘、斜塘、唯亭、勝浦5個鎮建立蘇州工業園區。
1997年,蘇州古典園林被列為世界遺產。
2001年,撤銷縣級吳縣市,改設吳中區和相城區。
交通
蘇州自古有京杭運河貫穿而過。現有京滬鐵路、京滬高鐵以及滬寧、蘇嘉杭;312,204等多條高速、國道經過蘇州。民航方面蘇州與無錫市政府、江蘇省政府合資建設蘇南碩放國際機場;蘇州雖然沒有自己的民用機場(光福機場軍用),但鄰近的民用機場較多,主要有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常州奔牛機場、南通興東機場等。其高速公路密度達到德國水平,是交通部授予的公路交通樞紐城市。蘇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有491公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數居全省第一,高速公路路網密度已經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01年至今,滬寧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蘇嘉杭高速公路、繞城高速公路、滬蘇浙高速公路、蘇通大橋南接線工程、錫通高速公路等相繼建成通車。期間,滬寧高速公路和蘇嘉杭高速公路南段還實施了改擴建,方便駕駛員和市民出行。高速公路路網密度為每百平方公里5.78公里,已經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蘇州全市還建成了高速公路樞紐11個,互通50個,形成了「一縱三橫一環二射」的高速公路網,全市95%的鄉鎮實現了15分鍾上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