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幾篇關於經濟發展的論文!
中國西部生態屏障對西部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 要】我國西部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西部的經濟發展中生態屏障的存在,在一定意義上制約著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只要合理地利用生態屏障、開發生態資源,就能適應既發展經濟又保護生態的經濟發展形勢,減少因經濟發展而給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實現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
【關鍵詞】生態屏障 經濟發展 合理開發
1 前言
區域的自然條件,是區域經濟發揮自然物質基礎與區域、人力、經濟活動有關的各種自然要素。所以一地的自然條件對一地的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西部擁有各種豐富的物質生態資源,這些天然的自然生態資源形成了天然的生態屏障,對西部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限製作用,從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護了西部的原生態資源。
2 西部生態屏障的現狀
2.1西部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如果被破壞,很難恢復到初始狀態
西部雖然是現在中國擁有最多原生態景觀,最多礦產資源,且天然氣、煤、水能、有色金屬、鹽礦等資源在全國資源總庫中也佔有突出的地位,是我國21世紀發展的重要資源依託區域。由於人們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該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2.2西部地貌主要以山區、高原和荒漠為主,交通不便,公共設施不完善
以鐵路為例,截至2001年底,西部12省(市、區)的鐵路密度(按營業里程算)為37.67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按里程算)為1017.81公里/平方公里,而全國同期的對應數字則分別為72.97和1768.76;運輸也與鐵路運輸類似。交通對國民經濟的發展來說也是尤為重要,而西部由於自身的地形地貌,自身的生態環境形成了自身的生態屏障。
2.3西部自然氣候不穩定,多屬自然災害頻發地
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乾旱、洪澇、雷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出現頻率與強度明顯上升,直接危及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而我國西部受特殊的生態環境的束縛,災害也是非常的頻發,這些自然災難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約著西部的經濟發展。
3 生態屏障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的原因
3.1以出讓資源的形式來發展地區經濟,導致該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西部很多地區走入了越窮越開發,越開發就越窮的惡性循環。加之治理速度遠不及退化速度,生態安全威脅成為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威脅,更加劇了地區經濟貧困化和農民貧困化,巨額的生態赤字導致了巨額的財政赤字和教育文化赤字。
3.2該區的地形地貌自然阻斷與中東部的頻繁聯系
西部地區由於天然的地形地貌,不少省份存在對外公路通道建設不足或對外通道不順的問題,尤其是西部地區通往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及周邊國家之間的公路通道數量較少,等級較低,通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西部地區與中東部發達地區及周邊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形成天然的屏障,影響著西部經濟的發展。
3.3由於地處氣候多變區,自然阻斷了一些外資的流入
西部內陸地區,高原、山地較多,氣候乾燥,有的年份西南和季風來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風力太弱,雨水不足,從而決定了原始脆弱的生態環境,易發較為強烈的生態災難。災難的頻發也會該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氣候的強烈變化,使得某些產業在此地無法興起,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 4 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夠,治理不足
自身所處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保護力度不足,過度的開發,又沒有合理的治理。這樣只會讓生態屏障效應越來越明顯。生態的脆弱性經不起污染,很多產業引進不進來,因為他們花更多的財力、物力、人力來治理由於企業給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
4.2西部地區基礎設施的不足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電力、通訊、供水等。在交通上,形式單一,網路覆蓋不夠廣,很多較為落後或偏僻的地方還沒有通公路。西部地形多為山區,地勢凶險,有些地區電網都還無法覆蓋。通訊、電網都無法涉及,通訊就更無法全面地展開。西北有很多地區,目前還處於極度乾旱的狀況,年降水量很少,而供水管道的埋設也是困難重重。
4.3西部地區人才的缺乏
自身培養人才不足,外來引進人才的機制不健全,導致西部人才匱乏。由於東部發達地區在經濟收入上,工作環境條件上,以及用人觀念意識上的相對優勢,西部地區優秀人才向東部地區流動的趨勢自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就沒有得到根本的扭轉。
4.4西部投資環境不具吸引力,國家支持力度有限
外資投入不足,自身的投入也不足,就算有在良好的資源,也拉動不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首先國家預算不足,自籌資金有限,引進的外資也是少之又少,也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
5 建議及解決措施
5.1合理利用生態屏障,建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屏障的存在一方面阻礙了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也保護了西部地區的某些原生態景觀和資源,所以建立一套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既能讓西部擺脫生態屏障也能合理的保障西部的生態環境。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這是推進西部開發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5.2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從一二產業逐步向第三產業調整向優勢產業調整,發揮原生態的獨特優勢,變生態屏障為生態優勢,吸引更多的遊客、更多的外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起點要高,不能搞重復建設;要加強農業基礎,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合理開發和保護資源,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工業調整、改組和改造步伐;大力發展旅遊等第三產業。
5.3加強區域間的合作:東部現在是新技術和各領域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而東部的各種資源也是有限的,把東中部地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與西部地區的資源、市場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實行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建立市場化的地區之間企業協作機制,就可以與西部的資源優勢互補,將技術與資金引進西部,形成合作互補共同發展的態勢。
5.4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包括交通運輸,通訊事業,能源等等。這些都是發展西部區域經濟的前提與保證。打破原有生態屏障的束縛,加快與中東部的頻繁聯系,必須從戰略眼光出發,下更大的決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設,適當超前。要以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強鐵路、機場、天然氣管道干線建設;加強電網、通信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要堅持把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節約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著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幹工程。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在經濟的增長中有著很大的貢獻的作用。
5.5建立良好的人才隊伍:一是發展基礎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術素質;二是利用有利條件,發展專業教育,提高在校大學生比重;三是制訂優惠政策,穩定人才,吸引人才迴流;四是從國內外聘請高素質專家,開發新項目。
⑵ 論文怎麼寫 關於經濟發展現狀的
淺談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
摘 要:全球氣候變暖是當前世界各國廣泛關注的問題之一,而世界經濟的發展對能源需求量的持續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溫室氣體排放所帶來的環境和生態問題將進一步加劇。而且我國能源緊張、人均資源佔有量低、環境污染嚴重也使我國面臨著較大的國際轉移排放壓力。倡導發展低碳經濟,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有利於現代能源服務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結構和加強能源安全。
關鍵詞:低碳經濟;現狀政策選擇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理念,低碳經濟的提法最早源於英國在2003年發布的能源白皮書「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認識,低碳經濟是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從技術角度認識,低碳經濟是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等各種低碳技術,促進整個社會經濟朝著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
綜上所述,廣義的低碳經濟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為標志的綠色生態經濟模式。目標是控制碳排放,維持生物圈碳平衡;實質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創建清潔能源結構;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轉變。可以說,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價值觀念、國家權益、生產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現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制定低碳經濟政策,積極推動低碳綠色增長。尤其是為了應對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一些國家更是把開發新能源、發展低碳產業作為重振經濟的重要動力。
德國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是發展生態工業。德國的生態工業政策主要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嚴格執行環保政策;制定各行業能源有效利用戰略;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圍;可持續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車業改革創新措施以及實行環保教育、資格認證等方面的措施。為了實現從傳統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軌,德國除了注重加強與歐盟工業政策的協調和國際合作之外,還計劃增加政府對環保技術創新的投資,並通過各種政策措施,鼓勵私人投資。德國政府希望通過籌集公共和私人資金,建立環保和創新基金,以此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法國的低碳經濟政策重點是發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國環境部公布了一攬子旨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計劃,這一計劃有50項措施,涵蓋了生物能源、風能、地熱能、太陽能以及水力發電等多個領域。除了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國政府還投資4億歐元,用於研發清潔能源汽車和「低碳汽車」。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國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國低碳經濟的一個重點。
美國選擇以開發新能源、發展綠色經濟作為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後重新振興美國經濟的主要動力。美國政府低碳經濟政策可以進一步分為節能增效、開發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其中,新能源的開發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國出台了《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投資總額達到7870億美元,該法案將發展新能源列為重要內容,包括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和太陽能等)。在節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車節能。此外,為應對氣候變暖,美國力求通過一系列節能環保措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實踐
在低碳經濟的實踐上,英國作為低碳經濟的先行國,在2006年通過了全球第一個有關低碳經濟的法案一《氣候變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減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減少碳排放60%的目標。日本、丹麥和挪威等國的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也取得了迅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果。國內對低碳經濟的實踐則主要集中於碳交易和創建低碳城市。(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總額達280億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達到了13億噸。目前全球有四個交易所專門從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歐盟的EU ETS、澳大利亞的New South Wales、美國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國的UK Errs等。此外,還有很多知名金融機構活躍在這些市場上,包括荷蘭銀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國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個也是北美唯一自願性參與溫室氣體減排量交易,並對減排量承擔法律約束力的組織和市場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時開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種溫室氣體減排交易的市場。在中國,2006年興業銀行基於品牌和市場價值與IFC合作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CHUEE)合作協議》(即《損失分擔協議》),成為國內首家推出「能效貸款」產品的商業銀行。根據該協議,IFC向興業銀行提供2億元人民幣的本金損失分擔,以支持最高可達4.6億元人民幣的貸款組合,興業銀行則以IFC認定的節能、環保型企業和項目為基礎發放貸款,IFC則為貸款項目提供相關的技術援助和業績激勵,而中國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則分別推出了「掛鉤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額度期貨價格」的理財產品。
(2)低碳城市的創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潔技術、綠色規劃、綠色建築和綠色消費等一系列要素構成的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2008年,國家發改委與聯合國自然基金會開始「低碳城市發展」的全面推廣,上海和保定成為首批試點城市,由國家發改委、建設部、科技部、環保總局、商務部等專家組成的項目技術顧問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續能源生產的「電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貢獻。廣東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請專家研究低碳經濟,欲申報國家低碳經濟區。
四、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選擇
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然而,中國正處在工業化發展階段,發展經濟、減少貧困和滿足就業等仍是實現現代化的最大任務,向低碳經濟轉型還面臨著許多現實條件的制約。為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適時適度地創新公共政策,根據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的新要求,創立一種具有積極價值的、適宜的政策安排。
(一)、調整產業結構,限制高碳產業的市場准入,倡導產業低碳化
產業結構對碳排放會產生較大影響,同等規模或總量的經濟,如果技術水平相同而產業結構不同,則會導致碳排放量相差較大。以工業製造業、建築業和交通運輸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則是能源大戶,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國正處在工業化高速發展時期,第二產業在一定的時期內還會顯示強勁的勢頭,這也是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以,根據國情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倡導產業低碳化,這是我們當前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增大陸海碳匯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當於減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匯。據研究,我國人工造林的固碳率為1.4噸碳/(公頃?年),相當於每公頃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噸CO2 。2005年.我國森林面積達到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為促進全球碳匯建設和溫室氣體減排做出了巨大貢獻。根據國家《林業發展「十一五」和中長期規劃》,到2020年我國森林覆蓋率將達到23% 按照我國國土面積約960萬km (合96000萬hm )計算,相當於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積4600萬公頃,每年可新增碳匯430.1萬噸,相當於減排1578.4萬噸CO22005.2020年間累計新增加碳匯5.2億噸,相當於累計減排18.9億噸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匯之一有研究表明,過去200年中人類燃燒化石燃料和製造水泥過程中釋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國在東海進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東海是CO2 的匯。因此,通過加大力度開展研究,盡早比較准確地確定我國鄰近海域的碳匯結構和強度.有望進一步增大我國的碳匯規模。
(三)、創新文化政策,倡導生態文化
生態文明是黨在經濟和社會轉型的緊要關頭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創新,並提出了文化「軟實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礎國民教育,它奠定國民的品味教養;文化是生活,它決定我們所見、所感、所思的整體環境的真善美或假惡丑;文化是經濟,文化產業在現代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全民普遍共識的、綠色的生態文化的構建。生態文化作為正在崛起的新興文化,是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體系,是人們最優化的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所反映出來的思想觀念的總和,體現在人類為解決所面臨的種種生態問題環境問題,與自然和諧相處,求得人類更好地生存與發展的種種措施和手段上。創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為核心的生態文化,在生活中堅決抵制鋪張浪費的奢侈文化,生態的觀念深入人心。
五、結束語
目前,我國正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進行創新型國家建設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這與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從經濟的角度講,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與其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模式:工業化初級階段,經濟發展依賴的是原始生產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工業化中級階段,經濟發展以投資和科技進步為主要帶動力量;工業化高級階段則以信息和現代服務業為主要發展方向。中國的經濟轉型摒棄了傳統的「高投入、高污染、低產出」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污染、高產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創新使我們主動融入到低碳經濟的實踐和世界發展的潮流中,獲得更多的可持續發展的資金和技術,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一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新模式。
參考文獻:
[1]馮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錠明.關於推行低碳經濟促進科學發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04—21.
夏墊堡.發展低碳經濟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8 (7A):33—35.
陳曉春,張喜輝.淺談低碳經濟下的消費引導[J].消費經濟,2009 (4): 71—74.
鄒驥等,低碳道路的技術轉讓和資金機制,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9
陳曉春,譚娟,陳文婕.論低碳消費方式[N].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04—21.
⑶ 有關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的論文該從哪些方面寫
中國經濟問題多了
可以從以下方面寫:
經濟體制改革,資本市場發展,國際版發展,人民幣國際化,通貨膨脹等等,太多了,數也數不清
⑷ 發展經濟學主要研究的是什麼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於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對發展問題較有研究的經濟學家,發達國家也有一些激進經濟學家試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這就產生了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其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他們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發展經濟學是二十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它以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拉美三洲廣大地區的殖民地和附屬國紛紛走向獨立,經濟上各自選擇不同的道路和方式謀求發展,世界上出現了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於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出現了對發展問題較有研究的經濟學家,發達國家也有一些激進經濟學家試圖去解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這就產生了發展經濟學。 在二十世紀40年代末期至60年代,發展經濟學主要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強調工業化的重要性。 強調資本積累的重要性的經濟學家有劉易斯、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羅斯托等人。 強調資本積累的理論,從兩方面發展。 一方面,切納里等逐漸認識到,障礙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不只是投資規模的大小,還有必須用來購買進口的原料、中間產品和機器設備的外匯儲備的多少。他們提出了兩缺口模式,即國內儲備的不足需用國外資本的流入來填補。 另一方面,舒爾茨等人從智力開發作用的分析,認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並非只是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的重要性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 強調計劃化的重要性的發展經濟學家,有伯根、劉易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切納里等人,這種看法產生的原因是:單純的市場作用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結構變化;社會主義國家計劃經濟的成就給與了人們深刻的印象;先進的計算程序和高速的電子計算機的出現 ,使比較復雜的模式的建立和計算成為可能。 切納里等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價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正的稀缺價值,主張使用「會計價格」或「影子價格」去校正市場價格對稀缺程度的偏離。他們還從社會邊際生產率的觀點出發,在最優化的一般均衡體系中去研究計劃和資源配置問題,在一些特定的假設上建立起模式,在數學的意義上求出完美的解答。以後這種模式又向動態規劃、非線性的方向發展。但正如從事這方面研究的發展經濟學家泰勒等人自己承認的那樣,模式的實用性是有限的。 納克斯、羅森斯坦·羅丹和劉易斯等人也非常強調工業化對經濟發展的作用;普雷維希和拉美經濟委員會的其他成員也認為發展中國家必須工業化;哈伯勒和克爾恩克羅斯等人還依據古典學派和新古典學派的靜態比較利益理論,從動態觀點分析了國際知識傳播和資本流動問題,得到了國際貿易有益於發展中國家的結論。 但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還是採取了進口替代的工業化的戰略。這種戰略的理論根據是傳統的保護幼年工業論、普雷維希的貿易條件惡化論和「中心」剝削「外圍」論,以及由繆達爾進一步強調的國際結構具有不平等性質的理論。 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發展經濟學開始更多地採用了新古典學派理論的觀點和方法;更多地採用了經驗分析的方法;較全面地注意到影響發展的各種因素;進一步研究了增長和發展的目標。 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斯特里頓等提出,應當以保證基本需要,而不以國民收入最大化為增長和發展的目標。即在增長過程中,要注意改進衛生、營養和教育等條件,以直接對人力資源產生積極作用。不應當有過多的、不恰當的結構和技術變革以及資本支出,要注意採用減少消費和改進現有技術 等比較簡易的方法去提高生產率。這種看法稱為「基本需要論」。 由於發展中國家早期快速增長後出現了不少問題,發展經濟學家們開始感到,用統一的理論和政策建議去指導各個發展中國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恰當的。應當根據各個國家的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作具體的分析,提出切合實際的政策建議。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赫希曼把這種統一理論逐漸失去作用的情況,叫做「發展經濟學的發展停滯」。 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其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他們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 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 總之,經濟發展被認為是一個無沖突、無飛躍、無質變的過程,它所要求的僅止於創造適當的刺激、完善市場的機制和起動會自行運轉的增長機器而已。 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並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已。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並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 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於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遭遇著田難並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盡管發展經濟學有上述的庸俗觀點,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其本身是有參考價值的。發展經濟理論中對一些局部的、具體的問題的分析,並非都是謬誤。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論點。 盡管新古典學派是發展經濟學的正統,但西方經濟學界還是有人能以動態的觀點,從互相聯系的因果關系中去研究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主張。 在發展經濟學的文獻中,還可以看到激進學派的理論。激進學派是作為主流派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在有關經濟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上,持有與新占典學派完全不同的觀點。
⑸ 求論文 後金融危機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
後金融危機時代對於中國經濟戰略的挑戰
2008年下半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形成巨大的沖擊,標志著中國經濟新一輪調整和轉型的開始。事實上,中國經濟的周期性回調2007年下半年就已經顯現,2007年第三季開始中國經濟季度經濟增長率就逐季下降,表明經濟的周期性回調要早於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經濟就已經面臨巨大的調整壓力,投資增長偏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等問題突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外部需求的急劇收縮通過出口關聯部門,從下游的加工貿易製造部門延伸到上游的能源材料部門,對我國的實體經濟形式直接沖擊。國內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溫引發以房地產為龍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通過房地產關聯部門,影響到鋼鐵、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工業部門,進一步加劇了中國經濟下滑深度,是我國面臨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嚴峻的挑戰。
後金融危機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將是一個「緩慢復甦的世界經濟」。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使我國經濟調整和轉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如此之大,從表層上說是由外部需求急劇收縮造成出口大幅下降,並造成國內工業生產快速回落和就業下降,但深度原因是主要即有經濟增長模式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加劇,不僅表現在需求結構上,內需和外需增長不平衡,投資於消費關系不協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而且也表現在供給結構上,低附加值產業比重過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這些結構性矛盾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更加突出地表現出來,也必須通過新一輪調整和轉型逐步加以解決。
全球經濟深度調整加大了我國經濟減速壓力。我國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對外貿易依存度從2001年的38.5%上升到2007年的64.8%,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外貿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60%左右。這次金融危機引發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使我國出口形勢面臨多年來前所未有的困難,並對投資、消費和就業等產生廣泛的影響;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針對我國出口產品的各種限制措施明顯增加,我國穩定出口市場和份額難度明顯加大;全球失衡在平衡調整,使外部需求收縮幅度加大、持續時間拉長。這些都表明,繼續依靠外需拉動經濟增長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加快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有效擴大國內需求,降低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不僅對當前我國應對金融危機具有現實緊迫性,而且對迎接世界經濟格局調整後可能帶來的新挑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兩個基本特徵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過度依賴低成本資源和要素的高強度投入。如果說危機前經濟全球化浪潮帶來的全球經濟繁榮和市場擴張,還可以使我們依靠擴大出口來平衡迅速擴張的生產能力的話,那麼,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世界經濟深度和市場收縮,已經使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下降;以往在經濟規模和能源資源消耗總量相對不大的情況下,依靠低成本資源和要素的高強度投入可以支撐高速增長的話,那麼隨著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和供需平衡條件的變化,原有的低成本優勢將持續減弱,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約束將不斷加劇。
綠色能源革命史我國科技發展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為擺脫金融危機的影響,走「綠色復甦」之路,發達國家大力開發節能環保和清潔能源技術,搶占綠色能源和低碳經濟的熱潮。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加速期,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本條件相對落後,能源資源消耗和排放總量大,綠色科技革命使我國在信息技術擴散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要面臨綠色能源革命的嚴峻挑戰,在傳統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就面臨發展低碳經濟的巨大壓力。
我國國際地位和提升有利於在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將面臨承擔更多的國際義務和責任的壓力。隨著我國佔全球經濟的份額、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升,特別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出手快、出拳重,率先實現經濟復甦,計機參與推動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改革,主張建立更加平衡和相互制約的國際貨幣體系,通過加強區域和雙邊貨幣互換安排、試行項下人民幣結算,有效地推動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進程,為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加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帶來了歷史性機遇。與此同時,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有約束力的減排責任呼聲增大。在實現反恐、防核擴散、控制流行性疫病和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援助等領域,也面臨承擔更多義務和責任的壓力。
綜上所述,未來一個時期,世界經濟增速將有所放緩,國際經濟環境將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我國與世界經濟的互動關系將明顯增強,推進新一輪經濟調整和轉型,不僅是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增強我國發展主權的需要,也是作為一個快速成長的大國,促進全球經濟平衡發展,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要求
⑹ 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所研究是同樣問題
1、增長與發展是密切聯系的兩個不同概念.經濟增長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產品和服務量的增加,用來量度的是GDP(GNP)或其人均值.經濟發展除包含經濟增長外,還包含經濟結構的變化(如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度化,消費結構的改善和升級),社會結構的變化(如人口文化教育程度的提高,壽命的延長,嬰兒死亡率的下降)環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變化(如社會福利的增進,貧富差別的縮小)等.所以,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不會有經濟發展,當然也有可能出現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情況. 所以,我個人認為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研究的問題是有所區別的,經濟發展的研究方面應該比經濟增長研究的更加廣泛。2、經濟增長是量的概念,主要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通常是一年)產品和服務量的增長,用國民生產總值表示,但其中並沒有包括社會福利和個人福利的增加,通常,社會福利歸類於收入分配的變化,屬於經濟發展所研究的問題。我認為這句話是不正確的。3、不一定。技術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促進技術進步,是可以帶來經濟的增長,但是,這是需要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中才能實現的。只有技術進步這一個條件,無法明確的判斷出是否能夠促進經濟的持續增長。只有在國家政策支持,技術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等條件下,技術進步才可以推動經濟增長。
⑺ 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是寫經濟中好的方面嗎為什麼還要寫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發展情況不就是好的情況嗎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化的標題格式,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主要觀點,進一步深化主題;或提出問題,引發人們的進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發出鼓舞和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