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帶一路下,縣域經濟有怎樣的發展機遇
一、「一帶一路」為縣域發展外向型農業、推動邊境口岸貿易發展和加快內外國家文化交流提出了新要求。「一帶一路」實施為我國農業出口拓展了通道,充分利用農業資源豐富、天然條件好等特點,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拓展國外農產品市場是「一帶一路」為縣域經濟發展提出第一個要求。口岸連接著亞歐大市場和國內沿海地區,帶動了范圍內縣域經濟的發展。對外貿易受「一帶一路」戰略最直接影響,充分利用「一帶一路」契機,加強邊境貿易口岸的發展,推動縣域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放寬了國家之間交流合作的通道,在文化背景、文化形成條件、文化特色和文化習慣有很強的互通相容性的區域。利用好文化互通互融性,提升文化的先鋒作用,將民族文化推向世界。
二、「一帶一路」在推動創新、產業承接、民營經濟走出去等方面為縣域產業升級提出了新要求。部分縣域分布大量的鋼鐵、鋁業等生產加工企業和裝備製造企業,「一帶一路」下,產品市場前景更加廣闊。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對於相關產品要求區別較大,要適應相應改變就亟待創新和更加嚴格的質量把關,該部分縣域工業將面臨強力推動創新的新要求。隨著我國西部勞動力成本與國外某些國家比較優勢逐步縮小,單一的勞動力優勢已經不能吸引跨國企業的轉移。「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一方面為西部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迎接東部產業轉移做出更好的准備;另一方面,為跨國企業轉移到國外提供了更方便的條件。內陸縣域應該進行人才技能培訓、做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等做好產業承接的准備 。我國的民營經濟發展已經逐步從「量的擴張」進入「質的提升」階段,「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對民營企業提出了要求,特別是已經發展到一定規模、具備一定實力的沿海民營企業,如何利用好「一帶一路」戰略契機,形成可以與其他企業合作競爭的優勢,推動企業做大做強和走出國門。
三、「一帶一路」對高鐵和航空節點縣域、港口縣域、外向型縣域和產業轉走縣域都提出了發展新要求。我國百分之90%的城市高鐵站點和100%的城市機場都分布在城市郊縣。「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後,高鐵和機場等城市交通節點的作用將進一步凸顯。對於郊縣所在地來說,一方面要配合相關的鐵路和機場管理公司做好對樞紐站點的服務工作;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交通樞紐節點帶來的發展機遇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對於港口縣域,要抓好「一帶一路」推動港口的軟硬體建設要求,服務好利用好港口資源。「一帶一路」實施增強了對於新興國家市場的開拓,未來在產品結構、產品要求等方面都與原來出口有了較大的差異。因此,對於外依賴度較高的沿海縣域未來在出口產品的結構、產品形態等方面都提出了改變和創新的要求。「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加快了東西部產業轉移,轉移後縣域面臨產業「空心化」的威脅。加快培育新的產業或者加快產業高端環節競爭力形成,是「一帶一路」為縣域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② 重慶有多少個縣。各縣經濟發展情況如何。、
重慶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下轄40個行政區縣(自治縣),有19個區(萬州區、涪陵區內、渝中區、大渡容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北碚區、萬盛區、雙橋區、渝北區、巴南區、黔江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南川區);21個縣(自治縣)(綦江縣、潼南縣、銅梁縣、大足縣、榮昌縣、璧山縣、梁平縣、城口縣、豐都縣、墊江縣、武隆縣、忠縣、開縣、雲陽縣、奉節縣、巫山縣、巫溪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重慶以主城區為依託,各區、縣(自治縣)形如眾星拱月,構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機結合的組團式、網路化的現代城市群,是中國目前行政轄區最大、人口最多、管理行政單元最多的特大型城市。
③ 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優勢和不足
便利的海運、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著名的僑鄉、香港和澳門位於本區、對外開放政策的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區正是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成為改革開發以來最先發展起來的地區之一
④ 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現狀
評論2 ┆ 舉報
回答:羊言
新手
9月23日 15:07 以我的理解,在進行經濟建設時,應該首先考回慮經濟利益答、其次是考慮環保利益。我國確實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人口素質提高、社會進步等因素相結合、協調,反對「殺雞取卵」式的、不顧環境保護、引起環境惡化和生態污染的經濟增長方式和道路。
但是,必須同時看到,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並不是並駕齊驅的。經濟建設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中心,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的主要矛盾決定的,除非發生外族大局入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決不動搖的!
再者,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是我們經濟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維護和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歷史使命!
⑤ 萬載縣經濟發展情況
發展還可以的,特別是近幾年來,發展速度快了很多,工業園引進了幾個投資上億元的大項目.發展環境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在宜春市屬於中上水平.
⑥ 外向型經濟對區域發展有什麼促進作用
外向型經濟是指一個地區為推動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增長,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擴大出口為中心,根據比較利益原則,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所建立的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機制和經濟運行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海門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謀求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積極主動搶抓機遇、應對挑戰。「十五」期間,我市出口貿易總額年均增幅達到31.4%,遠高於同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12.1%的增長速度,出口依存度也由「九五」期末的5.6%提升到「十五」期末的12.5%,標志著我市外向型經濟取得階段性成果,開始步入持續快速增長的軌道,躍上了一個新的發展平台。
一、近年來,外向型經濟取得的成績和特點
(一)引進外資成倍增加
「十五」期間,我市成為外商投資的熱土,引進外資工作不斷跨越新的台階。
1、外商投資持續攀升
「十五」期間我市已開業投產的外資企業達到約500家,比「九五」期末增加了327家。 五年間新簽利用外資合同734項,比「九五」增長6倍多;外商及港澳台商實際投資累計5.6億美元,比「九五」增長5.6倍。
2、單體規模逐年擴大
2005年單項合同利用外資規模達到374萬美元,比2001年的148萬美元擴大了1.5倍。
3、香港、南非等地區投資熱情高漲
2005年,香港地區合同項目達73個,合同金額達2.64億美元,高居榜首;南非緊隨其後,合同項目24個,合同金額1.76億元;澳大利亞、台灣、義大利、美國、維爾京群島等國家和地區排列其後,合同利用外資金額均在2000萬美元以上。
4、第三產業引進外資有所突破
2005年,新批第三產業外資項目23家,合同利用外資9935萬美元,分別比2004年增長109%和56.4%。並逐步從以傳統的房地產企業為主的投資結構向物流、娛樂等現代服務業擴展。
(二)對外貿易屢創新高
「十五」期間,我市對外貿易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進出口總額屢創歷史新高。
對外貿易發展成績喜人。「十五」期間共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12.7億美元,比「九五」時期增長了1.28倍。進口總額2.35億美元,增長39%;出口總額10.34億美元,增長了1.67倍,其中三資企業出口總額8.63億美元,年均出口總額1.73億美元,是出口創匯的主力軍,帶動全市出口貿易發展並打破 「九五」時期年出口貿易總量長期徘徊在8000萬美元上下的瓶頸。
(三)三資企業生產經營步入快車道
「十五」期間,我市三資企業生產經營如火如荼,為全市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1、三資企業基建加速
「十五」期間我市向企業供地1793.21萬平方米,是「九五」時期的6倍多。全部供地面積中三資企業用地達到768.27萬平方米,是九五時期的28倍多,顯而易見三資企業的基建投入增速遠遠超過同時期內資企業的基建投入增速,其在總量中所佔比重達到42.8%,比「九五」時期上升了33.1個百分點。
2、三資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
(1)骨幹企業中三資企業比例不斷擴大。在我市骨幹企業中,三資企業所佔份額雖仍不大,但呈現出歷年逐步增長的態勢,從1998年底30家骨幹企業中只有1家三資企業開始,發展到2005年底,全市79家骨幹企業中已有14家三資企業,其在骨幹企業經濟總量中的佔比也從當時的1%提高到「十五」期末的10%左右。
(2)三資高科技企業發展勢頭迅猛。規模以上三資高科技企業從2002年以後發展較快,用了3年時間從4家發展到22家,平均每年增加6家,同期內資企業年均增加僅為4家。2002年至2005年,規模以上三資高科技企業的產值、銷售年均增幅均在150%以上,尤其利稅年均增幅達到274.8%,遠遠超過內資高科技企業同期71.3%的年均增幅水平,其在高新技術產業經濟總量中所佔份額亦從2002年底的不足8%上升到2005年底的30%。
(3)對財政收入的貢獻逐步提升。「十五」期間,三資企業兩稅收入佔全市稅收比重逐年上升,從2001年的14.0%上升到2005年的23.7%,雖然由於三資企業享受兩免三減半等稅收優惠政策,目前對我市財政貢獻的絕對值仍不是很大,但「十五」期間三資企業入庫稅金年均36.9%的增幅,遠高於同期內資企業18.8%的增長速度,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發展以後,三資企業的經濟效益必將完全凸顯,成為支撐我市財政收入的又一支柱。
二、外向型經濟發展對推動我市經濟進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⑦ 黃縣的經濟發展
2001年,在全國綜合經濟實力百強縣評比中居第25位。2002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實現地方財政總收入9.53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億元(新口徑),分別增長26.5%和32.2%;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2億元,增長40%。農業以產業化經營及標准化綠色農業著稱。2002年,高值田發展到8.7萬畝;果品總產量22.2萬噸,水產品產量19.1萬噸,山東梨、黃縣粉絲、黃縣草莓、黃縣對蝦、桑島海參等土特產品遠近聞名;規劃實施了以雙十雙五工程為主樞架的農業產業化和山區經濟二次創業戰略,標准化農業和綠色農業得到全面實施,農業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益顯著提高。全市糧經比例調整到1:4,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27處,建設了總庫容達12萬噸的中國北方最大的氣調庫、冷風庫群,有7家企業、14個品種獲得綠色食品證書,優質蘋果、山東梨首次打入北美市場。2002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75億元,被山東省委、省政府授予農業產業化經營先進縣稱號。工業基礎雄厚,運行質量逐年提高。全市現有工業企業1942家,形成了機械、家電、化工、紡織、輕工、建材等6大支柱行業,新型建材、食品、電子電器、汽車關鍵零部件四大新興支柱產業也得到較快發展。現已培植出了十大企業集團、十大民營企業等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實力的骨幹企業,擁有上市企業3家,被省體改委列入省資本運營重點聯系市。2002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49家,最高達45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32處,最高達7億元。創省級以上名牌產品8個,其中威龍牌葡萄酒屬於中國名牌產品,龍豐商標被國家認定為全國馳名商標,通過ISO質量體系或產品認證的企業達到98個。2002年,全市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10億元,利稅33.7億元,分別增長16.3%和17%,工業動力用電量達到17.6億千瓦時,增長10.4%。第三產業繁榮活躍。南山景區二期工程、東海108洞國際高爾夫球場、龍鼎廣場、糖酒大廈、博商廣場等大型商貿旅遊服務設施的建設,為發展第三產業打下了良好基礎。果蔬傢具裝飾材料批發市場等大型專業批發市場,被中國商業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評為全國百強工業批發市場。目前各類市場發展到66處。2002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提高到35%;集市貿易成交額達到35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4億元,增長15.5%。現代物流業方興未艾,擁有勝通物流和興隆道恩兩大物流企業,其中勝通物流是我省唯一一傢具備二級資質的縣級物流企業。全市加入第三方物流企業達到20戶,年配貨額過億元的物流企業已達2處,小型物流配送點35個,超市內部配送中心3個。以南山風景區、屺姆島旅遊區、徐福故里旅遊區和之萊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為代表的旅遊業,成為我市新興產業中的亮點。2002年,全市旅遊接待人數達100萬次,旅遊業總收入達到4.6億元。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全市個體工商業戶發展到1.6萬戶,注冊資本2.42億元,從業人員3.14萬人;私營企業達到1514戶,注冊資本8.19億元,從業人員1.85萬人。2002年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稅收1.15億元,佔全市地方財政總收入的12.1%。
經濟國際化進程加快
多年來,黃縣緊緊圍繞推進經濟國際化這一主線,內抓載體建設,外抓招商引資,努力加強對外合作與交流,經濟外向度不斷提高。主要是規劃建設了四區六園(黃縣經濟開發區、龍港經濟開發區、黃城工業園、北部海濱經濟園區、城市新區、南山工業園、叢林工業園、科億達工業園、興隆道恩工業園和海盟機械工業園),新設立的經濟開發區、黃城工業園和海濱經濟園區已初具規模,對外開放的承載能力大為增強,並進一步健全了服務機構,完善了基礎設施,為國內外客商到黃縣投資創業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近年來,已同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有近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黃縣投資,特別是成功地吸引世界500強企業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來我市投資。2002年,全市共舉辦利用外資項目68個,累計達到559個;完成合同外資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累計分別達到11億美元和7億美元。2002年,全市實現出口創匯1.7億美元,增長25%。黃縣涉外機構齊全,海關、檢驗檢疫等聯檢機構配套,實行24小時服務,通關便利
⑧ 中國哪些地方適合發展外向性經濟
外向型經濟是指在世界范圍內進行貿易、資本、技術、勞動力等方面的經濟交流活動。狹義的版外向型經濟是指以權國際市場為導向,以出口創匯為主要目標的經濟活動外向型經濟模式是以開拓國際市場為著眼點的經濟發展戰略模式。
其基本特點有:
1.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把重點放在發展出口產品的生產上;
2.以國際市場為目標,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3.生產要素通過國際、國內的雙向流動,達到優化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
4.對國際市場依賴性大,風險也大。
要說那些地方適合,我覺得只要符合條件,大多數地方都適合,不包括邊遠山區
⑨ 誰能回答一下:江西縣城經濟發展現狀大概是什麼樣的還有什麼統計數字謝謝!
不知道您要的是那個縣城的,現在給出的是新干縣的。
郡縣治,天下安」,一語道出了縣域經濟發展對社會安定團結、全面建設小康的重要性。為更好地認清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和問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建議,筆者以新干縣為例,對縣域經濟進行深入剖析思考,供各方參考。
一、新干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
一是經濟結構日趨優化。隨著新干縣區域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產業結構呈現向高級化演進的動態趨勢:第一產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不斷上升。2005年,全縣生產總值207016萬元,比2000年增長72.2%,「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761萬元,年均增長7.1%;第二產業增加值68447萬元,年均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65808萬元,年均增長11.7%。全縣人均創造生產總值6785元,比2000年增加2722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0.8%。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41.8:30.3:27.9調整為35.1:33.1:31.8,縣域經濟結構更趨合理。
二是經濟民營化日益顯現。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治投資環境,激活民間資本,促使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縣域民營經濟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勢頭,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新的重要增長點和主力軍,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大、貢獻越來越高。從經濟總量看,2005年全縣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達56.2%,較2000年提高了7.6個百分點,成為壯大縣域經濟的主導力量;從稅收情況看,2005年全縣民營經濟實交稅金8667萬元,占縣地方財政總收入的65.9%,貢獻額占據「半壁江山」;從就業情況看,2005年全縣民營經濟從業人員77903人,佔全部從業人員的47.4%,比2000年提高了14.7個百分點,新增安置就業人員27257人;從有效投入看,2005年全縣民間投資完成102803萬元,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89.4%,較2000年提高了41.7個百分點,民間投資主體地位日漸明朗。
三是工業化程度不斷增強。工業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近年來,新干縣大辦工業、辦大工業的步伐加快,縣域經濟已脫離了依靠農業來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經濟發展日益依賴於工業經濟。2005年,全縣工業增加值佔GDP的23.2%,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撐力量,比2000年提高了4.6個百分點。從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2000年以來,縣域第一、二、三產業對縣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24.5%、43.3%和32.2%。其中工業對全縣生產總值貢獻高達32.8%,成為牽引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四是特色農業比重超半。自1999年縣委、縣政府大力推行優質果業、中葯材、良種生豬、山塘水庫立體開發四大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以來,四大特色農業產業不斷壯大。2005年,全縣新發展三湖紅桔等優質果樹面積3050萬畝,累計優質果樹面積占果業面積的76.3%。全縣水果總產18463噸,其中柑桔17691噸;新栽中葯材2.1萬畝,中葯材面積達16.9萬畝,初步形成了「一鄉一葯,多鄉多葯」的發展格局,商洲桔殼獲國家地理標志保護品種;在生豬出欄中,三元雜交豬出欄40.3萬頭,增長38.4%,占出欄生豬的67.9%;山塘水庫立體開發面積2.65萬畝,占水產品養殖面積的51.9%。果、葯、豬、魚已成為全縣農業的四大特色,四大特色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3.4%。
二、新干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在制改革不斷深化和我國加入WTO進入後過渡期的新形勢下,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尤其與發達兄弟縣市相比,新干縣區域經濟存在的問題還很多,差距還很大,特別是在發展和提高方面,還面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一是實力不強。與全市各兄弟縣(市、區)比較,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快、水平高、實力強。但與發達縣市比較,結果令人堪憂。發達縣市的選擇在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公布的2004年中國最發達100名縣市名單中,綜合考慮人口(2倍於新干縣人口內)、地理位置(較相鄰)因素,選擇了江蘇的太倉市(排第14位)、揚中市(排第38位)、金壇市(排第50位)及浙江的玉環縣(排第28位)、平湖市(排第31位)5個縣市比較。江浙5縣市經濟總量平均為125.11億元,是新干縣的7.5倍;人均GDP為29263元,為新干縣的5.3倍。最高的太倉市總量、均量分別是新干縣的12.5倍、8.4倍;財政收入平均為11.92億元,是新干縣的7.4倍。最高的太倉市是新干縣的13.4倍。此外,新干縣民營經濟發展步伐不快、辦法不多,措施不配套,使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2005年,民營經濟占縣域經濟總量不足60%,與江浙發達縣市民營經濟比重高達90%的差距較大。
二是速度不快。2000年至2005年,新干縣GDP年均增長11.5%,比江蘇金壇市1999年至2004年間年均16.4%的增長速度低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基數僅為其的六分之一的條件下,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速度反而僅是其的百分之六十。按照經濟規律,新干縣區域經濟要趕上發達縣市,發展速度必須不斷加快,否則永遠落後,甚至差距不斷拉大。
三是特色不濃。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缺乏個性特色,除玻璃、食品具有較強特色並具有一定競爭力外,其它難有一定規模的品牌產品。加之小企業多,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少,難以形成資源轉移產業鏈。雖然通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開始形成一些縣域特色的產業和區域品牌,但其知名度、市場影響力、輻射范圍與規模有限。而浙江省在發展縣域經濟中「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色」的特色鮮明、專業化程度高。如:橋頭的紐扣、紹興的紡織、諸暨大唐的襪業、慈溪的小家電、樂清的低壓電器等,均成為全國行業老大。以皮鞋製造業的專業分工從樂清白石的鞋紙、永嘉黃田的鞋飾、河通橋的鞋料等特色之濃、分工之細,使別人幾乎無從競爭。
四是環境不優。縣域硬環境不硬、軟環境不軟,也是制約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是地理位置的制約,新干縣地處江西中部,屬典型內陸丘陵區。「不沿海」,「不沿江」,「不沿線」,大量的貨運只能依靠京廣線和內河運輸及公路運輸解決,因此,交通地理條件對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相對於其他經濟發達地區而言比較弱。二是基礎設施的制約,完善的基礎設施是保持縣域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條件。由於投入不足,在水、電、路、園區規劃等環境建設上顯得滯後,與江浙發達縣市比較差距較大。部分邊、窮的村,出入不便,信息閉塞。同時,縣域信用環境、服務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投資環境也不理想,縣城知名度、美譽度不高,直接影響縣域經濟的發展。
五是就業不足。新干縣勞動力資源較為豐富,2005年全縣勞動力196240人,佔全部人口的64.2%;全縣從業人員為164352人,佔全部勞動力資源的83.8%,尚有近16.2%的處於「無業」狀態,也就是說尚有3.2萬勞動資源富餘。在全部從業人員中,有106272人、佔64.7%的人在從事著農業生產,比重明顯偏高,而在效益相對較高的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貿業中,從業人員僅佔26.9%,這一方面說明新干縣勞動力就業不充分,另一方面說明新干縣勞動力就業結構不甚合理,長此以往,必對新干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三、促進新干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建議
面對開放、開明的市場規則,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逼人態勢,根據新干縣區域經濟現狀,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加快發展新干縣區域經濟,筆者認為:六個堅持不可少。
1、堅持以發展縣城經濟為龍頭。實踐證明:只有縣城經濟的加快發展,才有可能帶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縣城金川鎮位於縣境中部,為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規劃面積3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萬人,具有較好的交通通訊優勢和人文環境。因此,要利用和發揮這個已有地緣優勢,按照「做大規模、做優功能、做美環境、做強產業」的要求,進一步加快縣城經濟的建設和發展。一要規劃好縣城的功能。可按照縣域人口的30%來規劃縣城的發展控制區域,規劃好加工業區、商務區、貿易區、住宅區,形成縣城經濟的聚集效應和輻射效應;二要加強縣城建設。要放低門檻,加大「引農進城」力度,提升縣城「人氣」。加大城市基礎建設投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高縣城承載功能;三要提高縣城管理水平;四要大力繁榮城市經濟。
2、堅持以發展園區經濟為支撐。要圍繞「完善功能、落實項目、打造特色、提升形象」四個重點,進一步加快工業園區的建設步伐,引導各類企業退城進園,同類集聚,抱團發展,促使園區經濟成為新干縣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支撐點。一要加快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重點完善工業園南區基礎配套設施,加快環區大道和各條支道的建設;抓緊北區規劃的組織實施,先行搞好水、電、路「三通」,盡早構築總體框架;高起點規劃河西高新技術開發區,初步形成「一園三區」格局;二要加快項目進區。完善項目進區考核辦法,加快引進一批「高、新、精、大」項目,強力突破「大項目」進區;對園區現有企業及待建項目,要全程跟蹤服務,促進企業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三要抓緊完善園區產業布局。重點抓好機電、服裝鞋帽、玻璃燈飾、鹽葯化工等特色園的規劃建設,努力形成「園中套園、一園一業」的產業布局。
3、堅持以發展民營經濟為重點。近年來,新干縣民營經濟發展勢頭日益強勁,對促進縣域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渠道、增加財政收入、滿足社會需要作出了積極貢獻,已成為縣域經濟最具活力、最有後勁的發展板塊。但新干縣民營經濟發展總體水平較低,企業規模小,科技和管理水平低,與江浙發達縣市相比差距較大,尤其是個體私營經濟仍處在資本初始積累階段,民營經濟發展有較大的空間。要把民營有制經濟作為縣域經濟非常重要的新增長點來抓,作為全面建設小康新乾的重要財富源泉來抓,進一步健全發展機制,全面落實公平待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信用擔保體系,保障合法權益,優化發展環境,全力確保民營經濟總量高速增長。
4、堅持以發展勞務經濟為補充。不言而諭,勞務經濟指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務商等獲取的經濟收益。2005年全縣離鄉務工人員達46683人。農村外出從業得到的報酬人均612.44元,占農民純收入的16.7%,勞務經濟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渠道。因此,一定要做好這篇文章,壯大新干縣勞務經濟,以加快縣域經濟的迅速發展。一要鼓勵、組織富餘勞動力外出打工,在政策上,具體措施上(比如建立外出打工中介組織、外出打工協會等服務性中介組織),給予支持和保護,促進新干縣勞動力外出打工規模化、組織化;二要依託全縣「三化」進程,加快新干縣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步伐,擴大農村勞動力就業面,做到擴大就業與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三要以推動全民創業為契機,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資金、帶技術,返鄉創業,發展壯大「歸雁經濟」。
5、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全縣上下都增強招商引資的緊迫感和責任感,慢進也是退的危機感,要形成無外不快、無外不活、藉助外力求發展的共識,積極策應對接「長蛛閩」、承接「昌吉新」、融入全球化戰略,積極創新思路,堅持實行以商招商、委託招商、網上招商、親情招商,重點做活駐點招商、產業招商和開發式招商,主攻勞動密集型產業、掛靠配套型產業和外向型產業。要著力引進一批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企業落戶新干縣,達到「一子定乾坤」的效果;要有針對性引進已落戶企業的上下游產業落戶新干縣,形成「落戶一個,帶來一批」的滾雪球效應,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突破。
6、堅持以項目建設為動力。發達縣市的實踐表明,項目能帶來資金、技術和人才,凡是有大項目的縣(市),其經濟實力就大為增強。要大力實施項目帶動戰略,把大做項目、大上項目作為經濟工作的主抓手,以項目建設拉動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要立足新干經濟發展現狀、產業基礎,主動跟進江浙等沿海地區產業梯度轉移,並瞄準國家投資導向和重點,選擇引進項目,尤其是「三農」、園區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縣鄉公路建設、水利設施和精製鹽、食品、機電、旅遊服務業及公益事業等方面的項目,通過項目培育建立新的產業、產品優勢,增強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