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響家庭消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詳細點)
家庭消費的含義
消費——是人們使用、消耗物品的過程
家庭消費又稱居民消費或生活消費,是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通過吃飯穿衣、文化娛樂等活動對消費資料和服務的消費。
影響家庭消費的因素
根本因素: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家庭消費是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而從低級開始逐步向較高的層次遞進發展的。
①收入水平:收入水平的高低對家庭消費有直接影響。家庭消費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因此,提高家庭消費水平的主要途徑,就是增加收入。
②物價水平:物價水平。在家庭收入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成為影響家庭消費的重要因素。一般說來,消費品價格總水平提高,則家庭消費水平降低,反之亦然。
[突破] 不能認為物價越低,消費水平越高
人們的消費水平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從根本上說,是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制約的:此外.還受到收人水平、物價水平和人口數量的影響。人們的消費水平的高低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發展水平,還受到分配政策的影響以及個人收入的影響。當然,物價對人們的消費水平是有影響的,在收人一定的條件下,物價下降,意味著用相同數量的貨幣可以購買到更多的消費品,相對來說,消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物價持續下降,將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嚴重影響,給全社會帶來負面影響。這勢必影響人們的生活,導致生活水平下降。所以,要全面認識物價下降這一經濟現象。
③人口數量: 在收入總量和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家庭消費水平與供養人口成反比。供養人口越多,平均消費水平越低;供養人口越少,平均消費水平越高。因此,控制人口增長,對於提高家庭消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消費的內容
① 按消費內容區分,可分為物質生活消費、精神文化生活消費和勞務消費
A物質生活消費。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遠不止於此。由於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吃的水平提高了,不僅僅要滿足溫飽,還要講究合理、均衡和營養;穿的水平也提高了,穿衣不僅為禦寒,還要具有審美價值;住、用、行等方面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層次和水平。這些消費的結果就在於更好地再生產出了人的體力和智力。雖然如此,這種消費也僅僅是人類最基本的消費需求。
B、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費者是人類特有的消費現象。人閃在物質生活條件有了一定基礎的前提下,必然要求學習和娛樂。人們要認識社會和自己,需要學習和研究;人們要調整身心,就需要休閑、娛樂;人們要從各方面得到完善和發展,還需要在精神上不斷有新的追求;
C、勞務消費也是人類獨有的消費現象。而且勞務消費水平也體現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的水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特別是在近代,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門化程度越來越高,勞務部門才越來越多。
②按消費目的分類,可以分為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A、生存資料消費是維持生存所必需的、最起碼一物質生活消費和勞務消費,是基本的生活需要。目前,住房體制的改革已成為社會熱點問題。有人將購買住房理解為是購買享受資料,這是錯誤的須知住房也是基本的生存需要。
B、有生存資料還無法滿足人們的進步和提高,因此,就需要有發展資料的消費。每個人由於個體狀況的不同,需要發展的方面不同,所需要的發展資料也不大相同。在內容上可表現為多種多樣,既有物質生活消費,也包括精神文化和勞務消費。隨著經濟的發展,發展資料消費在人們的消費中所佔比重會越來越大。
C、享受資料的消費。因此,其伸縮性、變動性較大
總結:家庭消費是具有變動性和發展性的。從宏觀上講,受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影響,一般情況下,是從低級開始逐步向較高的層次遞進。從微觀上看,每個家庭由於各自情況不同,其消費狀況也不同。
『貳』 現階段影響家庭經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是幫你查的資料,因為以前研究過這個問題。
消費受很多因數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是居民的收入和消費品的價格。
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量就越大。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期,消費增長也較快;反之,當收入增長速度下降時,消費的幅度也下降。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須保持積極的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
居民的消費水平不僅取決於當前的收入,而且受過去和為來收入水平的影響。一個過去收入和消費水平都較高的人,在可支配收入減少的情況下,短期內仍然會力圖保持已經達到的較高消費水平,而不會立即消減消費支出。
對未來收入,如果人們有非常樂觀的預期,那麼預支將來收入的可能性就會大;反之,預期未來有減少收入或者是失業的風險時,人們就會節制當前的消費,以備不時之需。
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關系。人們的收入差距過大,總體消費水平會降低;反之,縮小過大的收入差距,會使總體消費水平提高。
商品價格高低影響人們的消費選擇。消費者的收入總有限度,在這一限度內找消費組合就不能不參考商品的價格。物價變動會影響人們的購買能力。物價上漲,人們的購買能力普遍降低;物價下跌,則購買力普遍提高。物價水平的變動,究竟會引起消費量多大程度的變化,要依商品的種類而定。一般說來,基本生活消費品售價格水平變動的影響要遠遠低於奢侈品。
商品的性能、外觀、質量、包裝等也能成為影響消費的原因,甚至購買方式、商品位置、服務態度、售後維修與保養情況都能影響人們的消費活動。
這是比較全面的資料,樓主說的家庭消費也是消費的一種。家庭消費的影響因數完全可以用上面的資料。 我說的是最大的兩個方面,即居民收入和消費價格。
希望對你有幫助!
『叄』 影響家庭經濟狀況有關信息怎麼填,其他情況怎麼寫
背景
現代微觀經濟學的新發展趨勢之一「研究從經濟學向其他領域擴張」,在與社會學的交叉領域,則有家庭經濟學,其代表人物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和社會學教授加里·貝克爾。他由於創造性地運用微觀經濟學方法成功地分析了大量的社會學問題,獲得了199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成為家庭社會行為的開創者。在貝克爾的理論中引入時間的機會成本概念,研究了廣泛的家庭行為,如生育行為、婚姻市場、以及家庭勞務分工問題等。
研究對象
貝克爾認為,家庭活動不僅是一種單純的消費活動,還是一種生產活動,它生產某種「滿足」。任何生產行為都可以看成是為獲取一種產出而需要耗費的各種投入的組合。為了獲得最大的滿足,家庭既大量使用從市場上購買來的各種消費性商品和家庭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性商品,還同時使用時間資源。家庭所耗用的這些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時間資源又總是有限的、稀缺的,所以家庭的決策就是努力使家庭資源的效用最大化。在這里,貨幣收入與時間收入相加,便構成了家庭成員為獲得效用的、滿足目的、所擁有的收入總額。家庭這個生產者跟其他理性的經濟人一樣,每天都要進行投入與產出相比較的生產決策,合理地分配以試圖達到最佳組合,以求得家庭成員在收入和時間的雙重約束下獲取最大的滿足,實現家庭生產效用最大化的目標。
出生率
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分析家庭生育問題,生育行為可以看成是對人的生命生產的行為,把孩子撫育成人需要耗費人力資源、資本和時間等投入,即需要使用稀缺的家庭資源;而且,孩子是可以為父母帶來滿足的;父母也能夠對生育孩子的問題進行選擇(生多少,何時生等)。雖然人們還不太接受這個理論,但這種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卻可以用來部分地解釋生育行為。
用機會成本的概念來部分地解釋發達國家的低出生率和發展中國家的高出生率問題。在發達國家,隨著較多的婦女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及家庭收入的增加,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種現象:出生率在下降。很久以前,古典經濟學家們認為收入增加會刺激對孩子的生育。貝克爾的分析增加了—個重要的假設條件:決定人口增長的因素不僅僅是收入水平,還決定於孩子的相對「價格」。撫育孩子的完全成本不但取決於所承擔的直接花費,還取決於家長們所蒙受的機會成本,這些機會成本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特別是隨著母親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結果我們看到在發達國家中,伴隨著經濟增長而產生了反對生育孩子的趨向。而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裡,特別是在那些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貧窮國家裡,孩子卻代表了直接的勞動投入,他們的父母把他們看成是相當有價值的勞動力來源,而且這些國家的勞動工資普遍很低,也使得養育孩子的機會成本始終維持在—個較低的水平上,因此導致了人口的過度增長。反之,在發達國家裡,增加的孩子的「價格」是較高的,因為孩子對於他們的父母而言不僅沒有作為直接勞動投入的價值,而且父母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也很高,父母們因此不願意增加生育孩子的數量,而是在教育、住房以及其他物品上增加支出,以提高他們和其現有孩子的生活質量。
計劃生育意義
這一點對我國的計劃生育控制人口政策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因為隨著家庭收入的提高,家庭對孩子的人力資本的投入需求會增加更多,結果是家庭會減少對孩子數目的需求,而增加對每一個孩子的人力資本的投入。所以說。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是減少人口數量的一種可能的途徑,同時計劃生育部門應加強對父母們的教育,大力宣傳對兒童人力投資的好處和方法,這也有利於廣大的家庭選擇少生優生。
婚姻問題
貝克爾把婚姻看成是一種經濟組織形式,並把婚前約會看作是一種對未來配偶信息搜集的投資,並認為大多數成功的婚姻除了夫妻雙方具有互相關心的感情之外,他們的偏好和價值也是基本一致的。用貝克爾的話來說,「婚姻是雙方當事人執行直接和隱含責任的一份沒有完全定義的合同」。當我們把婚姻看成是—份沒有完全定義的合同時,在成本方面,結婚意味著伴侶中的每個人都要犧牲某些獨立性、作出許多關於個人習慣、交友方式和支出方向等方面的妥協;在收益方面,結婚提供夥伴關系、互相關心和愛情,而且為繁育孩子提供了便利條件。婚姻的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指與結婚和離婚直接相關的費用,機會成本是指為追求一種狀態而放棄另一種狀態所損失的福利;結婚的機會成本是保持單身所獲得的福利,離婚的機會成本是保持婚姻所獲得的福利。貝克爾認為,兩個人只有在結婚的共同所得大於單身時的分別所得之和的情況下才會結婚。
『肆』 家庭決策類型發生變化受哪些因素影響
家庭生命周期(family life cycle)是反映一個家庭從形成到解體呈循環運動過程的范疇。美國學者P.C.格里克最早於年從人口學角度提出比較完整的家庭生命周期概念,並對一個家庭所經歷的各個階段作了劃分。
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劃分為形成、擴展、穩定、收縮、空巢與解體6個階段。標志每一階段的起始與結束的人口事件,如表所示。6個階段的起始與結束,一般以相應人口事件發生時丈夫(或妻子)的均值年齡或中值年齡來表示,各段的時間長度為結束與起始均值或中值年齡之差。例如,如果一批婦女的最後一個孩子離家時(空巢階段的起始),平均年齡為55歲,而她們的丈夫死亡時(空巢階段的結束),平均年齡為65歲,那麼這批婦女的空巢階段為10年。
家庭生命周期這個概念綜合了人口學中佔中心地位的婚姻、生育、死亡等研究課題。由於婚姻、生育、死亡等人口過程都是發生在家庭里的,對家庭生命周期的研究可以對這些人口過程的機制進行更深入的認識與剖析,避免傳統的人口學把婚姻、生育、死亡等人口過程分離開來孤立地進行研究的弊端。家庭生命周期的概念在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乃至與家庭有關的法學研究中都很有意義。例如,對家庭生命周期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解釋家產權、家庭與家庭成員的收入、婦女就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耐用消費品的需求、處於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人們心理狀態的變化等。
傳統的家庭生命周期概念反映的是一種理想的道德化的模式,與社會的現實狀況有較大出入。有不少學者已認識到這一概念的局限性。他們認為把家庭生命周期分為6個階段,只適用於核心家庭,而不適用於許多亞洲國家和他發展中國家中普遍存在的核心家庭與三代家庭或與其他形式的擴大家庭並存情況;傳統家庭生命周期概念也忽略離婚以及在孩子成年之前喪偶的可能性,即未包括殘缺家庭;還忽略了無生育能力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無孩家庭」;對於有不同孩子數的家庭,含有再婚與前夫或前妻所生子女的家庭的差異也未予以反映。
『伍』 簡述影響家庭金融決策的因素有哪些
一般來說,影響決策的因素主要有社會環境、組織文化、決策者的個人因素以及時間因素.
1.社會環境
環境對決策的影響,還在於環境總是處於不斷變化中.以企業為例,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靜止不變的環境,新企業的不斷出現,老企業的不斷發展或消亡,人們收入水平與消費層次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法規的頒布實施,新政策的不斷出台等,企業通過環境研究不僅能了解現在,更重要的是能預測未來,這對企業的決策和其他各項管理活動是必不可少的.
組織的社會環境一般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1)政治環境.包括社會的一般政治氣氛、政權集中的程度等.
(2)經濟環境.包括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財政政策、銀行體制、投資水平、消費特徵等.
(3)法律環境.包括法律的性質、關於組織的組成及控制方面的特殊法律.
(4)科技環境.包括與組織生產相關的技術、工藝等科技技術力量.
(5)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力資源的數量、性質,教育科學文化水平,民族文化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
(6)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的性質、數量和可利用性.
(7)市場環境.包括市場的需求狀況、發展變化的趨勢等.
2.組織條件
進行科學決策還需要認真考慮組織的內部條件,影響決策的組織內部條件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組織文化.組織文化影響著組織及其成員的行為和行為方式,它對決策的影響也是通過影響人們對組織、對改革的態度而發揮作用.渙散、壓抑、等級森嚴的組織文化容易使人們對組織的事情漠不關心,不利於調動組織成員的參與熱情;團結、和諧、平等的組織文化則會激勵人們積極參與組織的決策.因此,任何一個決策都要受到組織文化的影響.
(2)過去的決策.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決策問題大多都是建立在過去決策的基礎上的,屬於一種非零點決策,決策者必須考慮過去決策對現在的延續影響.即使對於非程序化決策,決策者由於心理因素和經驗慣性的影響,決策時也經常考慮過去的決策,問一問以前是怎麼做的.所以,過去的決策總是有形無形地影響現在的決策.這種影響有利有弊,利是有助於實現決策的連貫性和維持組織的相對穩定,並使現在的決策建立在較高的起點上;弊是不利於創新,不適應劇變環境的需要,不利於實現組織的跨越式發展.過去的決策對現在的決策的影響程度,取決於它們與決策者的關系,這種關系越緊密,現在的決策受到的影響就越大.
3.決策者的個人因素
在決策活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決策者,決策者個人的能力是決策成敗的關鍵.決策者的知識與經驗、戰略眼光、民主作風、偏好與價值觀、對風險的態度、個性習慣、責任和權力等都會直接影響決策的過程和結果,尤其是決策能力以及對待風險的態度至關重要.
決策者的能力來源與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一個人的知識越淵博、經驗越豐富、思想越解放,就越樂於接受新事務、新觀念,越容易理解新問題,使之能擬定出更多更合理的備選方案.
『陸』 影響家庭消費的因素
一.家庭消費的含義
1. 含義:即:人們為了生存和發展,通過吃飯穿衣、文化娛樂等活動,對消費資料和服務的消費。
2. 家庭消費的原因:滿足個人需要
3. 家庭消費的結果:生產處了人的體力和智力。生產出了勞動力
二.家庭消費的分類
1. 按消費內容來分為三類
(1) 物質生活消費(要求學生閱讀課文,了解其含義,並舉例),教師指出這是其他消費的前提和基礎,是最基本的家庭消費方式。
(2) 精神文化生活消費:主要用於娛樂身心,發展提高自身的各種消費(要求學生圍繞生活舉例說明)
(3) 勞務消費:指家庭花錢購買的各種服務。如:理發、修鞋等。勞務消費的主要目的是方便、美化家庭生活,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
2. 按消費目的也可分為三類
(1) 生存資料消費(要求學生閱讀P77中間小字部分,從中體會生存資料消費的含義)教師特別指出含義中應該注意的兩個關鍵詞「必要」和「相關」,從而可以看出生存資料並不是物質生活消費和勞務消費的總和,而只是維持個體生存必須的生活條件。
(2) 發展資料消費:家庭生活中用來滿足人們發展德育、智育、體育等發面鎖需要的消費。教師在指導閱讀的同時特別指出:發展資料消費的范圍比生存資料消費更廣泛,正所謂,油鹽柴米容易滿足,琴棋書畫是一個廣闊的領域。
(3) 享受資料消費:家庭生活消費中能夠滿足人們享受的物質生活資料消費、精神產品消費和勞務消費的統稱。
這種消費的作用是娛樂身心,消除疲勞。比如聽音樂會,去觀光(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行舉例,加強理解和體會含義)。
享受性消費的特點:不具有固定性,隨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不斷變化。
三.影響家庭消費的因素
1.根本因素: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制約
家庭消費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經濟水平低的時候,人們注重生存資料消費,解決基本生活需要,一旦經濟發展了,收入提高了,對發展和享受消費的要求也跟著提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簡單回憶中國近現代經濟的發展,解放前,能滿足吃飯問題都是一件難事,解放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從追求溫飽問題,到追求知識文化各方面發展進步。到現在人們觀念的轉變,人們開始享受生活。從中可以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實現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性的一面)
2.其他因素
(1)收入水平:對家庭消費的影響直接(結合P79中間表格《收入水平對家庭消費的影響》體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費水平也會相應提高。
引導學生一起來看P80的議一議,要求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得出主要原因是收入水平的高低,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是物價水平的高低,從而引出第二個因素
(2)物價水平的高低:指出在收入水平一定,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平與家庭消費水平成反比。即:消費水平=收入水平/物價水平。因此要維持正常的消費水平就必須控制物價水平,即控制通貨膨脹。
(3)人口數量:在收入總量一定的情況下,家庭消費水平也供養人口數成反比,即;消費水平=收入總量/人口數量。聯系我們中國實際,人口數量是我們平均消費水平不高的一個原因,因此我們要堅持擁護計劃生育政策。
『柒』 結合本 談談當前家庭購買決策發生了哪些變化,哪些因素影響家庭集體決策
消費者購買決策的特點:
(1)消費者購買決策的目的性。
消費者進行決策,就是要促進一個或若干個消費目標的實現,這本身就帶有目的性。在決策過程中,要圍繞目標進行籌劃、選擇、安排,就是實現活動的目的性。
(2)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過程性。
消費者購買決策是指消費者在受到內、外部因素刺激,產生需求,形成購買動機,抉擇和實施購買方案,購後經驗又會反饋回去影響下一次的消費者購買決策,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
(3)消費者購買決策主體的需求個性。
由於購買商品行為是消費者主觀需求、意願的外在體現,受許多客觀因素的影響。除集體消費之外,個體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一般都是由消費者個人單獨進行的。隨著消費者支付水平的提高,購買行為中獨立決策特點將越來越明顯。
(4)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復雜性。
心理活動和購買決策過程的復雜性。決策是人大腦復雜思維活動的產物。消費者在做決策時不僅要開展感覺、知覺、注意、記憶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還必須進行分析、推理、判斷等一系列思維活動,並且要計算費用支出與可能帶來的各種利益。
一般而言,對家庭的財務貢獻越大,家庭成員在家庭購買決策中的發言權也越大。同樣,某一決策對特定家庭成員越重要,他或她對該決策的影響就越大,原因是家庭內部亦存在交換過程:某位家庭成員可能願意放棄在此一領域的影響而換取在另一領域的更大影響力。性別角色取向,是指家庭成員多大程度上會按照傳統的關於男、女性別角色行動。研究表明,較少傳統和更具現代性的家庭,在購買決策中會更多地採用聯合決策的方式。除了上述因素,通常認為,影響家庭購買決策的因素還包括以下方面:
1、文化和亞文化
文化或亞文化中關於性別角色的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庭決策是由男性主導還是女性主導。
例如,在我國不發達的農村地區,由於家庭中的封建思想和重男輕女意識比較嚴重,家庭多以男性為核心。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受教育機會,更高的收入水平,在家庭中的地位更高,對家庭購買決策的影響自然更大。在我國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人們受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相對要小,家庭成員的地位較為平等,因此家庭決策過程中就更可能出現自主型、聯合型甚至妻子主導型決策方式。當然,文化並非一個地理的概念,即使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對於性別角色地位的認識會有相當大的差別,由此導致男女在家庭決策中影響力的不同。
2、角色專門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夫妻雙方在決策中會逐漸形成專門化角色分工。傳統上,丈夫負責購買機械和技術方面的產品,例如,他們要負責評價和購買汽車、保險、維修工具等產品;妻子通常負責購買與撫養孩子和家庭清潔有關的產品,如孩子的食物與衣服,廚房和廁所用的清潔劑等。隨著社會的發展,婚姻中的性別角色不再像傳統家庭中那樣鮮明,丈夫或妻子越來越多地從事以前被認為應由另一方承擔的活動。雖然如此,家庭決策中的角色專門化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從經濟和效率角度來看,家庭成員在每件產品上都進行聯合決策的成本太高,而專門由一個人負責對某些產品進行決策,效率會提高很多。
家庭中的角色分工與家庭發展所處的階段密切相關。比起建立已久的家庭來,年輕夫妻組成的家庭會更多地進行聯合型決策。之後,隨著孩子的出生和成長,家庭內部會形成較一定的角色分工。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分工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3、家庭決策的階段
在家庭購買決策中,同樣存在著不同的階段。家庭成員在購買中的相對影響力,隨購買決策階段的不同而異。戴維斯等人在比利時的研究,識別出家庭決策的三個階段,即問題認知階段、信息搜集階段和最後決策階段。家庭決策越是進入後面的階段,角色專門化通常變得越模糊。
4、個人特徵
家庭成員的個人特徵對家庭購買決策方式亦有重要影響。誠如前面所指出的,夫妻雙方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各自的經濟實力,因此,擁有更多收入的一方,在家庭購買決策中更容易占據主導地位。
個人特徵的另一個方面是受教育的程度,妻子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她所參與的重要決策也就越多。一項研究表明,在美國受過大學教育的已婚婦女中,有70%認為她們在選擇汽車時,有著與丈夫同等的權利;而在只受過高中教育的婦女中,這一比例是56%,在學歷不足高中的婦女中,這一比例就更低了,僅為35%。家庭成員的其他個人特徵,如年齡、能力、知識等等,也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其在購買決策中的作用。
5、介入程度及產品特點
家庭成員對特定產品的關心程度或介入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對CD唱片、游戲卡、玩具等產品的購買,孩子們可能特別關心,因此在購買這些產品時他們可能會發揮較大的影響;而對於父親買什麼牌子的剃須刀,母親買什麼樣的廚房清洗劑,孩子可能不會特別關心,所以在這些產品的購買上他們的影響力就比較小。
家庭采購買決策方式因產品的不同而異。當某個產品對整個家庭都很重要,且購買風險很高時,家庭成員傾向於進行聯合型決策;當產品為個人使用,或其購買風險不大時,自主型決策居多。此外,一些情境因素也會影響購買決策的方式,如當購買產品的時間充裕時,聯合型決策出現的可能性增大,而當時間壓力較大時,丈夫或妻子主導型以及自主型決策就更為普遍了。
『捌』 決策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一般來說,影響決策的因素主要有社會環境、組織文化、決策者的個人因素以及時間因素。
1、社會環境
環境對決策的影響,還在於環境總是處於不斷變化中。以企業為例,在現實生活中,不存在靜止不變的環境,新企業的不斷出現,老企業的不斷發展或消亡,人們收入水平與消費層次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法規的頒布實施,新政策的不斷出台等,企業通過環境研究不僅能了解現在,更重要的是能預測未來,這對企業的決策和其他各項管理活動是必不可少的。
組織的社會環境一般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1)政治環境。包括社會的一般政治氣氛、政權集中的程度等。
(2)經濟環境。包括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財政政策、銀行體制、投資水平、消費特徵等。
(3)法律環境。包括法律的性質、關於組織的組成及控制方面的特殊法律。
(4)科技環境。包括與組織生產相關的技術、工藝等科技技術力量。
(5)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力資源的數量、性質,教育科學文化水平,民族文化傳統,社會的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價值取向等。
(6)自然環境。包括自然資源的性質、數量和可利用性。
(7)市場環境。包括市場的需求狀況、發展變化的趨勢等。
2、組織條件
進行科學決策還需要認真考慮組織的內部條件,影響決策的組織內部條件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組織文化。組織文化影響著組織及其成員的行為和行為方式,它對決策的影響也是通過影響人們對組織、對改革的態度而發揮作用。渙散、壓抑、等級森嚴的組織文化容易使人們對組織的事情漠不關心,不利於調動組織成員的參與熱情;團結、和諧、平等的組織文化則會激勵人們積極參與組織的決策。因此,任何一個決策都要受到組織文化的影響。
(2)過去的決策。在實際管理工作中,決策問題大多都是建立在過去決策的基礎上的,屬於一種非零點決策,決策者必須考慮過去決策對現在的延續影響。即使對於非程序化決策,決策者由於心理因素和經驗慣性的影響,決策時也經常考慮過去的決策,問一問以前是怎麼做的。所以,過去的決策總是有形無形地影響現在的決策。這種影響有利有弊,利是有助於實現決策的連貫性和維持組織的相對穩定,並使現在的決策建立在較高的起點上;弊是不利於創新,不適應劇變環境的需要,不利於實現組織的跨越式發展。過去的決策對現在的決策的影響程度,取決於它們與決策者的關系,這種關系越緊密,現在的決策受到的影響就越大。
3、決策者的個人因素
在決策活動中起決定作用的是決策者,決策者個人的能力是決策成敗的關鍵。決策者的知識與經驗、戰略眼光、民主作風、偏好與價值觀、對風險的態度、個性習慣、責任和權力等都會直接影響決策的過程和結果,尤其是決策能力以及對待風險的態度至關重要。
決策者的能力來源與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一個人的知識越淵博、經驗越豐富、思想越解放,就越樂於接受新事務、新觀念,越容易理解新問題,使之能擬定出更多更合理的備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