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南北美洲經濟發展狀況

南北美洲經濟發展狀況

發布時間:2021-03-01 01:38:54

⑴ 美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19世紀後,美國的經濟可以說是高速發展,但是到了1924年,美國的華爾街和紐約股票交易所暴發出了經濟危機,迅速席捲了美國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造成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部門的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1/3以上,世界貿易總額縮減了2/3。1930年的美國,經濟蕭條冷落,事業人數猛增,超過了420萬,到了1931年,攀升近了一倍,到了1933年,事業人數已經到了1500萬-1700萬人。就在1933年,羅斯福任美國總統,宣布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指導。美國的經濟就此緩慢的恢復過來。
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富強的國家,美國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的生產技術改善人民生活,所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經濟持續繁榮尤其是西部和南部。1969年美國宇航員登上了月球,1945年到1969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還多。
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弊端日益顯露,由於中東的產油國提高了石油價格,引發了1974-1975年的世界性危機,美國經濟地位下降,70年代後期80年代初,美國的經濟緩慢回升,但受到通貨膨脹的困擾。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的債務負擔加重,成為世界最大的負債國,經濟發展受到制約。
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發展。因此,人們認為美國進入新的經濟時代,特徵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就在老布希執政時,美國出現了戰後第九次經濟衰退。

⑵ 美國的地理環境及經濟發展狀況

美國位於太平洋東部,大西洋西部,南是墨西哥,北是加拿大。在北美洲屬於發達國家,雖然現在經濟在衰退,但依然是一個超級資本主義大國。

⑶ 美洲的經濟發展

在中國的網站上,順手引用一個搜來的定義,那就是「拉美地區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由於過度貧富分化,出現了以經濟危機、政權更迭和社會失范為特徵的整體性危機。從經濟上看,主要表現為GDP增長停滯、高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率、高外債。從政治上看,主要表現為頻繁的軍事政變和政權更迭。從社會上看,就是連續不斷的罷工、遊行,城市貧民窟化,高犯罪率以及黑社會組織的武裝化和公開化」。

總而言之,把幾乎所有可能發生的負面社會現象都和一個地理名稱——拉丁美洲——聯系起來,這種明顯帶有地域歧視色彩的概念,居然理直氣壯地在全中國的公開出版物上反復使用。請問:有哪個具有現代學術道德的知識分子,會把一個地區的法西斯傾向命名為「德國化」?或者會把鴉片等毒品在人群中的流行現象,命名為「中國化」?

過去幾年中,中國民間同拉美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基本停滯不前。而在知識界,拉丁美洲的存在也只剩下一個理由——讓某些學者們有機會猛批一個概念:「拉美化」。

從未證實過的前提

盡管拉丁美洲國家在過去20年中的確紛紛陷入某種程度上的經濟危機,但是,當中國人開始滿懷同情心地討論「如何避免陷入拉美式的經濟危機」時,整個事情就變得有點滑稽了,一如前幾年,我國流行同情東歐國家那樣滑稽。

拉美國家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當然比我國高得多。它們的困難,也是更高層次上的困難。我國人均GDP剛剛超過1000美元,而這是拉美主要國家早在20世紀60-70年代就已經達到的水平。今天,拉美國家的人均GDP,普遍為中國的3-6倍。如果我們不相信以名義匯率計算出來的GDP,改為用購買力平價美元衡量,拉美國家和我們的差距仍不會顯著縮小。如阿根廷的人均GDP將高達11000美元,智利將近1萬美元,墨西哥將近9000美元,巴西為7800美元(以上均為2002年數據)。可以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後拉美國家起碼在10-15年左右。

「拉美化」概念不僅帶有明顯的地域歧視色彩,而且隱含了一個從來沒有得到任何證實、甚至沒有任何有力證據的前提——「拉美化是拉美國家錯誤經濟(政治)政策的結果」。沒有人去認真研究過,對於以殖民種植園經濟為起點、以極少數大庄園主和絕大多數貧困農奴的兩極化財富分配為初始條件、以缺乏強有力民族認同感為背景、以行政經驗和能力先天不足的中央政府為主導,這樣一個拉美的獨特發展模式下,所謂「拉美化」是否是一個必經的階段?是否是一個不得不償還的歷史債務?

如果這樣,則所有那些關於「拉美化」之「罪魁禍首」的分析,什麼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啦,什麼國際壟斷資本的剝削啦,就都是無的放矢。所謂「中國應當怎樣避免拉美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舉個例子,這就好像一直按自由經濟政策發展的拉美國家不會陷入東歐前計劃經濟國家的「轉型陣痛」,更不必要去自作聰明地討論「巴西怎樣避免陷入東歐式的轉型危機」。

事實恐怕正是:拉美國家不過是順應自己的歷史軌跡,走了一條獨有的發展道路,陷入了獨有的困難。而且,這困難不是不可克服的。即使在拉美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整個拉美地區也並非一團漆黑,而是有暗處有亮點。例如,90年代初墨西哥經濟陷入困境,到1993年爆發了金融危機;但同期阿根廷經濟是高速增長的,1991-1992年經濟增長率高達10.6%和9.6%。到90年代末,阿根廷經濟遇到麻煩,1998年後連續四年經濟衰退;與此同時,墨西哥經濟卻在1996年至2000年,經歷了年均5.42%的連續增長。

最近兩年來,拉美地區經濟更呈全盤復甦勢頭。2003年阿根廷經濟率先以5.5%的增長率實現反彈。2004年拉美經濟則全面開花,整個地區經濟增長5.5%,創下了1980年以來的紀錄;人均GDP增長4%,是1979年以來的最高點。其中,委內瑞拉和烏拉圭的經濟增長率分別高達18%和12%。阿根廷勢頭不減,仍然保持在8.2%的高位上。巴西經濟增長5.2%。墨西哥也實現了4.2%的經濟增長,結束了前3年經濟一直徘徊不前的狀態。

彌漫於我國學界的對拉美經濟的悲觀描述,依筆者看,很大程度上是帶著有色鏡片觀察的結果。值得深思的是,這有色鏡片是怎麼來的?是誠實的學術工作被錯誤的研究範式誤導了,還是壓根兒就是主題先行的宣傳文章?

有關貧富分化的主觀感受

不過,我國學界近幾年對拉美地區的種種批評中,有一點確是言之有據的,那就是該地區嚴重的貧富分化。若以基尼系數為衡量標准,拉美國家均在0.5以上,屬分配嚴重不公的范疇。2002年,阿根廷為0.53,墨西哥為0.55,巴西則最高達0.59。相比之下,中國這幾年貧富分化雖呈加劇的趨勢,但官方公布的只有0.40。不過,其將城鄉人口分開計算的做法,顯然不合常理。聯合國發布的《人類發展報告》給出中國2002年的基尼系數為0.45,雖然也屬分配相當不公,畢竟比拉美國家要強一些。

但是,基尼系數衡量的是收入兩極化。拉美地區基尼系數高於中國的原因之一,是其極少數高收入人口占據了相對大份額的收入。這種財富的集中雖然不公,但在一定時期內對經濟發展不完全是壞事。從社會正義的角度,更值得關注的是極少數低收入人群的狀況。中國不像拉美地區那樣,有一個龐大的極富裕階層。這拉低了中國的基尼系數。但是,若比較最貧困階層的相對貧困化情況,則中國的收入差距並不比拉美小。

衡量最底層人口的相對貧困化程度,一個指標就是看最貧困的10%人口總收入佔GDP的比率。目前,中國仍有3000萬絕對貧困人口(年收入637元以下),以及6000萬未穩定脫貧的人口(年收入在637元上下徘徊)。兩者相加已有9000萬。中國最貧困的1.3億人口(占總人口10%)的平均年收入應當在800-1000元之間。以GDP總量11萬億計,10%最貧困人口總收入佔GDP的0.95%-1.2%。把這個數據和拉美主要國家對比,智利為1.2%,阿根廷、墨西哥為1.0%,哥倫比亞為0.8%。除了明顯強於巴西(0.5%)和秘魯(0.7%)外,中國最底層人口的相對貧困化程度和拉美主要國家其實是相當的。

在大眾傳媒表面化的報道和一些所謂專家的觀察中,拉美的貧富差距要比中國的大得多。許多時候,這僅僅是因為一些主觀的觀察。到拉美走馬觀花的人很容易發現,在一些拉美大城市裡,貧民窟位於城區中心,裡面遊民遍地,槍手橫行。距其不遠,便是富人美女如雲的豪華住宅區。這種貧富比鄰而居的現象,不用說必將給初到拉美的人以極大的視覺震撼。

問題在於,這類主觀觀察是不可靠的。越是尊重人權、強調個人自由的國家,越不可能對貧困人口採取強制的「清理」和「隔離」措施,越有可能導致貧民窟和海灘豪宅比鄰而居的視覺現象,造成「貧富分化極為嚴重」的主觀觀感。一個典型的例子:看看印度孟買、新德里等大城市的貧民區,再看看整潔和充滿秩序的北京與上海,你也許會認為印度貧富差距比中國大得多。許多中國遊客的印象正是如此。而真相呢?印度的基尼系數只有0.33,遠遠低於中國。

真實社會發展水平

貧富分化僅僅是「社會發展」諸項指標中的一個。即便有嚴重的貧富分化存在,拉美國家整體的「社會發展」水平依然大大高於中國。

以聯合國制定的「人類發展指數(HDI)」衡量,2002年,在全球177個國家中,拉美各主要國家的HDI排名均大大高於中國。其中,阿根廷以0.853的高分(滿分為1.000)排在第34位,領先於波蘭(第37位)、匈牙利(第38位)。此外,智利以0.839分排在第43位,墨西哥(0.802分)排在第53位,都屬於人類發展程度較高的國家,高於像俄羅斯(57位)和馬來西亞(59位)這樣的中等發展程度的國家。至於委內瑞拉排68位,巴西第72位,哥倫比亞第73位,在拉美國家中算是差等生了。然而中國呢?中國排名第94位,其HDI得分(0.745)只相當於阿根廷60年代、墨西哥和智利80年代初的水平,甚至比哥倫比亞還要落後10年!

當然,HDI指標編制時,包括了人均GDP的因素。有人或許會爭辯說,這是因為中國人均GDP較低而拖了後腿。但是,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在HDI指數的另外兩個部分,即人均預期壽命和人均受教育程度上,中國也相對落後。從附表的數據不難看出,中國無論在公共教育還是公共健康投資方面,都遜色於幾乎所有主要拉美國家。這是中國在社會發展方面落後於拉美國家的根本原因。

必須指出,人類發展指數中尚不包括其它那些對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的項目。例如:性別平等,環境保護,社會文明等等。而在這些方面,中國同樣普遍落後於拉美。例如,性別平等可以用聯合國編制的性別發展指數(GDI)來衡量。在被測試的國家中,中國排名第71位,略優於秘魯(74位),但顯著落後於巴西(60)、哥倫比亞(59)、委內瑞拉(58)和墨西哥(50),大大落後於智利(第40位)和阿根廷(第36位)。

中國的優勢

當然,和拉美國家相比,中國在很多地方有值得自豪的成就。中國政府的行政能力和管制效率高於拉美,後者普遍存在地方勢力坐大的局面。特別是中國在維持社會穩定、打擊犯罪方面明顯強於拉美國家,無論全國范圍還是在大城市裡,中國的犯罪率遠遠低於拉美各國。

中國強調「科教興國」,雖然在教育投入上落後於拉美,但在科技投入上還是肯下本錢的。以科技投入佔GDP的比率論,取1996-2002年7年的平均數,中國為1.1%;而拉美主要國家除巴西能與中國持平外,其它均在0.5%以下,其中秘魯和哥倫比亞分別只有0.1%和0.2%。投入的差距反映在科技產出成果上。2000年,每百萬居民所獲得的專利數,中國有5件,拉美國家除阿根廷4件,智利2件外,其餘均在1件以下。科技對經濟增長有長遠的推動作用。對科技的重視,使我國在長期的經濟競爭中對拉美應當有一定的優勢。

但是,這些優勢不足以否定中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兩方面都明顯落後於拉美國家這個基本事實。因此,中國人還沒有資格輕視拉美,更沒有資格造出一個「拉美化」的負面概念來,把拉美國家當成「經濟和社會政策失敗」的反面教材。

⑷ 美洲的經濟

美洲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除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以外,其他大部分(除古巴外)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發展中國家。
工業: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巨大、科學技術先進。農、林、牧、漁業也極為發達。北美洲其他國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業基礎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北美洲采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硫磺等,而錫、錳、鉻、鈷、鋁土礦、金剛石、硝石、銻、鉭、鈮以及天然橡膠等重要的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主要工業品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的比重為:生鐵、鋼、銅、鋅等均佔20%左右,鋁佔40%以上,汽車約佔37%。
農業:北美洲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煙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交通:北美洲鐵路總長420000多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5000多千米。公路四通八達。美國東北部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其次是美國中部、東南部、西部沿海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墨西哥東部,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古巴的糖廠鐵路專用線較發達。加拿大中部地區的夏季河運、冬季雪橇運輸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區以雪橇運輸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美洲經濟發展很快,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但各國經濟水平和經濟實力相距甚遠。巴西、阿根廷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民經濟體系,兩國國內生產總值約佔全洲2/3。委內瑞拉、哥倫比亞、智利、秘魯經濟也較發達。
工礦業:工業以采礦業和製造業最為重要。采礦業是南美各國的基礎部門,大部分礦產供出口,委內瑞拉、阿根廷、厄瓜多、秘魯等國的石油;巴西、委內瑞拉、智利的鐵;玻利維亞的錫、銻;智利、秘魯的銅;蓋亞那、蘇利南的鋁土;秘魯的鉛、鋅、銀、鉍;智利的硝石、鉬;巴西的鈮的產量或出口量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輕工業為南美多數國家製造業的主體,肉類加工、製糖、飲料、皮革、紡織、服裝等部門較發達。鋼鐵、汽車、化工、橡膠、電器、機械等重工業集中在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國家。
農業:農業在南美各國經濟中具有重要意義。種植業中經濟作物占據絕對優勢。南美洲是可可、向日葵、菠蘿、馬鈴薯、木薯、巴西橡膠樹、煙草、金雞納樹、玉米、番茄、巴拉圭茶、辣椒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甘蔗、香蕉、咖啡分別佔世界總產量的20%-35%,其中巴西的咖啡和香蕉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可可、柑橘均佔世界總產量的25%左右,其中巴西的可可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劍麻產量居各洲第二位,主要產在巴西;巴西木薯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南美洲向世界提供所需咖啡、香蕉、蔗糖的絕大部分及大量的棉花、可可、劍麻等。東南部阿根廷等國則大量出口肉類和糧食。牛、羊的總頭數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沿海盛產鯷魚、沙丁魚、鰻魚、鱸魚、金槍魚等,秘魯和智利為世界著名漁業國。南美洲大部分國家中多數人從事農業生產,但糧食生產仍不足自給,大多數國家需進口糧食。

⑸ 美國南北戰爭後美國南方的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一 、 南部奴隸制的廢除為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掃除了障礙。

  1. 林肯政府實行了戰時通貨膨脹政策 , 這一 方面降低了工人的實際工資 , 另一方面也使工業資產階級 賺得更多的利潤。

  2. 戰爭擴大了對工業品的需求 , 龐大的軍隊吸收了大量的工業品 , 大量的軍事訂貨刺激了工業生產 。

  3. 戰爭造成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 , 促使 農業機械的改良和推廣 , 出現了半機械化的農業革命 。

  4. 戰時林肯政府採取了高關稅政策 , 有力地保護了民族工業 , 以避免英國商品的競爭。

二、 奴隸制的廢除 , 《宅地法》 的實施 , 為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的 「 美國式」 道路 ,形成開闊的前景。

三、 優先發展鐵路 , 為美國經濟繁榮注入了強勁的活力。

四 、 大量移民入境 , 為美國加速工業化進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五、汲取外國經驗尋找成功的捷徑。

六、興盛的農業為美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七、建立適合本國國情的教育體制 。

⑹ 南北美洲經濟是否均衡發展

北美洲三國是 加拿大 美國 墨西哥,南美洲全是發展中國家,你覺得這兩大洲各國的經濟可能會均衡發展嗎?

⑺ 北美洲的經濟簡況

北美洲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專名的農業區之一屬,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煙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⑻ 北美洲的經濟發展水平概況

名稱 北亞美利加洲,簡稱北美洲 (North America)

洲名釋義:與南美洲全稱亞美利亞洲,義大利探險者亞美利亞到此探險。
國家:有23個獨立國家和十幾個地區。
人口:4.62億人。
民族:大部分居民是歐洲移民的後裔,其中以盎格魯薩克遜人最多。
語言:通用英語、西班牙語,其次是法語、荷蘭語、印地安語等。
宗教:主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位置:位於西半球北部。東濱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瀕北冰洋,南以巴拿馬運河為界與南美洲相分。

范圍:大陸東至聖查爾斯角(西經55°40′,北緯52°13′),南至馬里亞托角(西經81°05′,北緯7°12′),西至威爾士王子角(西經168°05′,北緯65°37′),北至布西亞半島的穆奇森角(西經94°26′,北緯71°59′)。北美洲除包括巴拿馬運河以北的美洲外,還包括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島。

面積:2422.8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地理區域 分為東部地區(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地區)、中部地區(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西部地區(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北段,落基山脈是本區骨架)、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極群島、格陵蘭島、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九個地區。

北美洲包括國家:巴哈馬 貝里斯 美國 巴貝多 加拿大 哥斯大黎加 古巴 薩爾瓦多 格瑞那達 瓜地馬拉 宏都拉斯 海地 牙買加 聖露西亞 墨西哥 尼加拉瓜 巴拿馬 多米尼加 多米尼克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安地卡及巴布達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居民】

人口 46 200萬,約佔世界總人口的8%。全洲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人口絕大部分分布在東南部地區,其中以紐約附近和伊利湖周圍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在200人以上;而面積廣大的北部地區和美國西部內陸地區人口稀少,每平方千米不到1人。

民族:大部分居民是歐洲移民的後裔,其中以盎格魯薩克遜人最多;其次是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種人。此外還有因紐特人、波多黎各人、猶太人、日本人和華人等。 語言 通用英語、西班牙語,其次是法語、荷蘭語、印第安語等。

宗教:居民主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自然環境】

海岸線 大陸海岸線長約6萬千米。西部的北段、北部和東部海岸比較曲折,多島嶼和峽灣;南半部海岸較平直。

半島與島嶼:半島總面積約為210萬平方千米。島嶼總面積約40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之首,格陵蘭島為世界最大島。

地形:全洲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20%,海拔200?00米的平原和丘陵約佔2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約佔58%,全洲平均海拔700米。大陸地形的基本特徵是南北走向的山脈分布於東西兩側與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於中部。地形明顯地分為三個區。東部山地和高原: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地勢南高北低,海拔一般為300? 500米。阿巴拉契亞山脈東側沿大西洋有一條狹窄的海岸平原,西側逐漸下降與中部平原相接。中部平原:位於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與落基山脈之間,北起哈得孫灣,南至墨西哥灣,縱貫大陸中部。平原北半部多湖泊和急流,南半部屬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為世界著名的大平原。西部山地和高原:屬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從阿拉斯加一直伸展到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條平行山地,東帶為海拔2 000? 000米以上的落基山脈,南北延伸5 000千米,是北美洲氣候上的重要分界線;西帶南起美國的海岸山嶺,向北入海,形成加拿大西部的沿海島嶼,海拔一般為1 000? 500米;中帶包括北部的阿拉斯加山脈、加拿大的海岸山脈、美國的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嶺等。阿拉斯加的麥金利山海拔6 194米,為北美洲最高峰。東帶和中帶之間為高原和盆地,大盆地底部海拔1 300? 800米,盆地南部的死谷低於海平面86米,為西半球陸地的最低點。

火山與地震: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區是太平洋沿岸火山帶的一部分。北美洲有活火山90多座,其中阿留申群島有28座,阿拉斯加有20座,中美洲有40多座。北美洲西部也是世界上地震頻繁和多強烈地震的地帶。

水系:北美洲的外流區域約佔全洲面積的88%,其中屬大西洋流域的面積約佔全洲的48%,屬太平洋流域的各約佔20%。除聖勞倫斯河外,所有大河都發源於落基山脈。落基山脈以東的河流分別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內流區域(包括無流區)約佔全洲面積的12%,主要分布在美國西部大盆地及格陵蘭島。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按長度為世界第四大河。其次為馬更些河、育空河、聖勞倫斯河和格蘭德河等。北美洲的河流上多瀑布,落差最大的瀑布是美國西部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的約塞米蒂瀑布,落差達700米。尼亞加拉瀑布,落差51米,寬1 240米。北美洲是個多湖泊的大陸,淡水湖總面積約40萬平方千米,居各洲首位。湖泊主要分布在大陸的北半部。中部高原區的五大湖: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總面積為245 27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以蘇必利爾湖面積最大,為世界第一大淡水湖。

氣候:北美洲地跨熱帶、溫帶、寒帶,氣候復雜多樣。北部在北極圈內,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熱帶颶風侵襲。大陸中部廣大地區位於北溫帶。由於所有的山脈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從太平洋來的濕潤空氣僅達西部沿海地區;從北冰洋來的冷空氣可以經過中部平原長驅南下;從熱帶大西洋吹來的濕潤空氣也可以經過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氣候很不穩定,冬季時而寒冷,時而解凍,墨西哥灣沿岸的亞熱帶地區,冬季也會發生嚴寒和下雪的現象。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低於0℃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3/4;整個北極群島(北美大陸以北、格陵蘭島以西眾多島嶼的總稱)及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都低於-32℃,格陵蘭島中部低達?0℃,成為西半球的寒極區。夏季全洲普遍增溫,最熱月(7月,沿海多為8月)平均氣溫格陵蘭島中部為0?3℃,成為北半球夏季最涼的地區;其餘廣大地區都在0-32℃之間,其中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區面積較小。美國西南部的死谷,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6.7℃,為全洲最熱地區。北美洲東部地區降水較多。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的東南部、美國的東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年降水量約為500? 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達2 000毫米以上,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區;佛羅里達半島、落基山脈東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00毫米;加勒比海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區是美國大盆地西南部、科羅拉多河下游以及北極群島和格陵蘭島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0月,北美洲東南部常受颶風侵襲,往往造成嚴重災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強烈的暴風和陸龍卷風。西風在翻越落基山脈後,於東麓形成欽諾克焚風。【自然資源】
北美洲大部分地區已經過勘查。主要礦物是石油、天然氣、煤炭、鐵、銅、鎳、鈾、鉛、鋅等。北美洲的森林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30%,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產達格拉斯黃杉、巨型金針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紅杉、鐵杉等林木。草原面積佔全洲面積14.5%,約佔世界草原面積的11%。北美洲可開發的水力資源蘊藏量約為24 800萬千瓦,佔世界水利資源蘊藏量的8.9%,已開發的水利資源為5 360萬千瓦,佔世界的34.7%。

北美洲沿海漁場的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20%,西部和加拿大東部的邊緣海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鮭、鰈、鱈、鯖、鰻、鯡、沙丁、比目、薩門等魚類及*類,在加拿大東部邊緣海區還產鯨。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極熊等。【經濟簡況】
工業 美國和加拿大是經濟發達的國家,工業基礎雄厚、生產能力巨大、科學技術先進。農、林、牧、漁業也極為發達。北美洲其他國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業基礎外,多為單一經濟國家。北美洲采礦業規模較大,主要開採煤、原油、天然氣、鐵、銅、鉛、鋅、鎳、硫磺等,而錫、錳、鉻、鈷、鋁土礦、金剛石、硝石、銻、鉭、鈮以及天然橡膠等重要的戰略原料幾乎全部或大部靠進口。主要工業品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的比重為:生鐵、鋼、銅、鋅等均佔20%左右,鋁佔40%以上,汽車約佔37%。

農業:北美洲農業生產專門化、商品化和機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之一,農作物以玉米、小麥、水稻、棉花、大豆、煙草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麥產量在世界農業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島諸國和地區主要生產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熱帶作物。

交通:北美洲鐵路總長420 000多千米。內河通航里程約55 000多千米。公路四通八達。美國東北部是交通最發達的地區,其次是美國中部、東南部、西部沿海地區;加拿大東南部;墨西哥東部,以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古巴的糖廠鐵路專用線較發達。加拿大中部地區的夏季河運、冬季雪橇運輸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區以雪橇運輸為主。

閱讀全文

與南北美洲經濟發展狀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