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運河的經濟發展

運河的經濟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1 04:38:47

⑴ 運河與王朝經濟發展,政治統治的關系

以隋唐大運河為例

以洛陽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興,向南到餘杭,通版過通濟渠、永濟渠兩大渠道,溝權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總長2700公里的中國南北大運河全線貫通,並把洛陽、涿郡(今北京)、汴州(今開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揚州)、潤州(今鎮江)、餘杭(今杭州)、會稽(今紹興)等區域中心聯系在一起,從而加強了各地區間的聯系。

隋唐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⑵ 隋大運河對當時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什麼作用

主要是對唐朝影響深遠,因為大運河剛挖完,就天下大亂,直到唐朝建立,
隋大運河作為連接中國兩大地區的運輸紐帶,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唐代商品 經濟的發展,給長江流域的開發注入了一股強大的動力,並最終使唐朝的經濟重心 發生了戰略性轉移。如何看待隋大運河對唐經濟的影響,關繫到我們是否能正確認 識它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問題。
隋大運河的的開通,沒有為本朝經濟帶來什麼益處,但卻遺惠於唐代商品經濟 的發展。正如皮日休曾在《汴河銘》中所說: 「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 民,不勝其利也。」作為連貫南北交通的動脈,它溝通了長江、黃河的水運交通, 全國各地的大商巨賈,弘舸巨艦,往來不絕。唐代統治者執政以後,對隋代修
築的水上交通設施又進行了整修,使之更適應於商品經濟的發展。
大運河,雖然旨在運輸漕糧及各地搜刮來的財富,但在客觀上,又促進了
水運交通的發達,使得沿岸一帶商業發展迅速。運河之上,販運物品的商船,
穿梭往來,一派繁榮景象。運河所經之州,如運河和黃河相遇處的汴州等,都
成為繁盛一時的都會,成為物資和人文薈萃的地方。在一些新興城市中產生了
櫃坊、飛錢等早期匯兌的新方式。當時, 「通濟渠, 西通河洛,南達江
淮? ? 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
唐代的商業性質這時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已由過去的偶然交換和土特產
品的販運,過渡到固定的城市商業。城裡的商人不再游蹤不定,有了固定的經
營點,並出現了「行」這種組織。
大運河,促進了唐朝文化的無比繁榮, 中國文明的急劇變化。運河開通
後,與南方發達的海運交通遙相呼應,使得南北各地在地域上更緊密地連為一
體。地域上的封閉性,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打破:同時,地方民族狹隘主義也隨
之削弱,對異域文化,亦採取更為開放的態度。它所帶來前所未有地理上的開
闊,使人們的眼界豁然開朗,相互問交流不再局限於一村一閭,與外界的聯系
愈加密切,這極大影響了唐人追求自由、開放、創新的心態。再加上當時生
產力水平的提高,政治上的統一,這一切造就了唐朝文化的磅礴氣勢,藝術的
異彩紛呈,唐人的寬廣胸懷。
正因為唐人有如此寬廣的胸襟,他們才能將中國豐富多彩的文化統統納入
華夏文化這一龐大的文明體系,而不遵從一個模式,一個調子,體現了中國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才敢於打開國門, 對外開放,廣泛吸收異域
文化的營養,形成了充滿活力、百花齊放的文化局面,充分體現了一個民族的
自信心、生命力和創造力。從這一角度來說,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中國文明
的急劇變化,唐朝文化的無比繁榮。
顯而易見,唐代文化的無比繁榮,與生產力的發展,交通的發達,經濟文
化的交流是分不開的,而這一切,與大運河的開通,關系甚為密切。

⑶ 古代京杭大運河對沿岸的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⑷ 如何使京杭大運河在今天的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那個~~開發旅遊業好了~~京杭大運河沿岸的歷史名城、文化古跡不要太多啊
京杭大運河現在是要保護的,正申遺呢,開發精品旅遊,保護環境又保護古建築、文物,還提高收益,咱也要和諧發展嘛

⑸ 大運河的開鑿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為了解決運輸困難,元世祖下令開鑿了會通河和通惠河。
(指「元朝漕運和海運航線圖」講解)會通河從山東東平到臨清,全長250多里,通惠河,由通州到大都,全長160多里。這樣,就使原有的運河連接了起來,漕運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加強了。

⑹ 中國大運河的發展歷史

中國大運河自開鑿以來,大體可劃分為三段發展歷史:邗溝(春秋至隋朝)、隋唐大運河(隋朝至元朝初年)、京杭大運河(元朝至清朝末年)。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間戰爭頻繁。吳王夫差一心想北上伐齊、稱霸中原。但伐齊遠征需解決軍糧和輜重的運輸問題,靠陸運勞力甚巨且道路不暢,而吳國的優勢是水軍和先進的開河、造船、航運技術。當時長江與淮河之間並無水路可通,只有走海路,風狂浪急,風險頗大。
公元前486年,吳國利用長江與淮河之間湖泊密布的自然條件,就地度量,局部開挖,把幾個湖泊連接起來,從此長江與淮河貫通。該運河以南端的古邗城為起點,因此稱為「邗溝」。邗溝的開鑿,是有史記載的中國大運河最早開鑿的河段,被認為是中國大運河的開端。揚州、淮安兩座歷史文化名城因邗溝的開鑿而誕生。邗溝也是淮揚運河的前身,此後一直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仍為水運要道。
與此同時,浙東運河的前身——山陰故水道也基本形成,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興建年代最早,並且至今依然保存較好的人工運河之一。 隋王朝在天下統一後即做出了貫通南北運河的決定,動機已超越了軍事目的,此時天下已統一。隋開運河有經濟方面的動機。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四百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沖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隋統一全國後,格外重視這個地區,但隋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隨經濟重心的發展變化南移。因此,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系,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系。
公元605年,隋煬帝征發百萬民工,修造通濟渠。同年又改造邗溝,稱山陽瀆。608年,又征發黃河以北民工百萬開鑿永濟渠。610年溝通長江河。至此,開鑿大運河的工程完成,隋唐大運河由此基本形成。唐朝時,對運河作過一些修整。如於公元742年在三門峽以東,人們在岩石中曾開鑿一條渠道,為「天寶河」。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條件:①南朝以來,江南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開通運河勢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統一,社會秩序逐步穩定;③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展,為大運河開鑿創造了物質條件;④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模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主觀動機:①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②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③對江南產生糧食的漕運;由於在隋朝之前,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那麼,隋朝開鑿運河與江南經濟地位的提高是有關系的。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客觀效果:①運河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歷代所用,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發揮了重要作用。②開鑿運河必然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這也是隋朝暴政的內容之一;同時,隋煬帝利用大運河,組織到江南巡遊,也進一步加劇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成為隋亡的原因之一。
隋唐大運河造就了沿線城市的繁榮,揚州、蘇州、杭州、楚州(今淮安)、泗州(今江蘇盱眙境內)都是繁盛一時的商業城市。
浙東運河在這一時期也有所發展,憑借經餘姚、曹娥把寧波與杭州聯系起來的水路及浙東運河,寧波實際上成了大運河的南端終點。兩宋時期浙東運河為國家級主航道。 由於元朝以前,中國的行政中心長期位於洛陽、開封,因此江南漕運要運送到北方,需繞道河南。元朝至元18年(1218年),忽必烈決定對運河裁彎取直,下令開鑿濟州河,後再開會通河與通惠河,運河從此由江蘇淮安經宿遷、徐州直上山東抵達北京。至此,誕生了現今意義上的京杭大運河。
明清兩代,中央政府高度重視運河漕運,設置漕運總督和河道總督,分別掌管運河漕運管理和運河水利管理。運河沿線的城市也因漕運而繁榮,北方的天津、德州、滄州、臨清等城市迅速發展起來,東南地區的淮安、揚州、蘇州、杭州也成為繁華的都市,並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東南四都」。
浙東運河在明清時也同期繁榮。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後朝廷製作了大運河全圖,第二部分繪制的是從紹興府經杭州直至京城的大運河,詳細反映了運河沿途各府縣周邊水道、湖泊、山川、河流間溝通關聯濟運情形,足證浙東運河為中國大運河南起始端。

⑺ 運河鎮的經濟建設

運河鎮建制以來,鎮黨委、鎮政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發揮三鎮合力,以「做優環境,做精工業,做旺三產,改善民生,確保穩定」為目標,團結全鎮人民,堅定信心,扎實工作,努力推進全鎮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2009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6.32億元,財政總收入8379.26萬元,農民人均收入13878元。
運河鎮域屬水網平原地帶,農業發達,自古為著名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隨著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農業發展的戰略性調整,以甲魚和黑魚為主的特種水產品養殖已成為農業的支柱產業,榮獲了浙江省「甲魚之鄉」、「黑魚之鄉」稱號。紅燒羊肉、黑魚、甲魚、魚果等具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暢銷省內外。2009年,運河鎮生態甲魚養殖面積達9160畝,產量6046噸,黑魚養殖面積達2858畝,產量4003噸。
運河鎮水陸交通發達,區位優勢明顯。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2004年,運河鎮工業產值達到了101.5億元,成為餘杭區首個百億鄉鎮。開發區體制調整後,輕紡、陶瓷成為運河鎮二大主導產業。著名的上海APEC會議「唐裝」面料就產自運河。2009年,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52.74億元,外貿出口完成3195萬美元。

⑻ 大運河對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有什麼作用

大運河對復我國古代政治影響:制 (1)加強了對南方的統治。
(2)加深了隋朝的階級矛盾,促進了隋朝的滅亡。
大運河對我國古代經濟影響: (1)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2)有利於全國經濟重心向南方轉移。
(3)促進了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

⑼ 隋朝運河對經濟發展是什麼的數量和面積增多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原因是:主要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統一後,隋文帝勵精圖治,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的制度,加強中央集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開皇年間,隋帝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就是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隋朝統一,是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大運河的經濟價值:大運河開通後,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促進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的發展。

隋唐大運河跨越地球10多個緯度,縱貫在中國最富饒的華北平原和東南沿海地區,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8個省、直轄市,是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中國的歷史上產生過巨大的作用,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

⑽ 運河文化的社會經濟效益

大運河的開鑿與貫通,營造了新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生產環境,極大地促進了整個運河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隋唐以後,運河的貫通直接導致了南北方農業生產技術的廣泛交流、南北方農作物品種的相互移植與栽培,促進了南北方商品農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明代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江南運河區域,如蘇州、杭州等地的某些行業中已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和包買商。隨著運河區域商品經濟的繁榮,更直接導致一批運河城市的興起。由運河開發、暢通而興起的商業城市,從今日北京南下,經天津、滄州、衡水、邯鄲、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紹興,直到寧波,宛如一串鑲嵌在運河上的明珠,璀璨輝映,耀人眼目。其共同特點都是工商繁榮、客商雲集、貨物山積、交易繁盛,成為運河上一個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尤其是隋唐的長安、洛陽,北宋的開封,南宋的杭州,元、明、清的北京,更是運河區域乃至全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南北大運河的開通,使東南沿海地區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更為直接而緊密,尤其是運河區域經濟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使之成為對外交往和擴大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區。中國的鄰近國家和地區以及西亞、歐洲、東非各國紛紛派遣使團和商隊來到中國,在各沿海港口泊岸,遂即沿運河航行到達京師及各地,進行著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有的更直接遷居於運河區,使這一地區成為內遷各少數民族和外國使者、商人、學問僧、留學生及其他各方人士集中的地區。他們把中國先進的文化帶到世界各地,擴大了中國對世界的影響;而國外優秀的文化也傳播到中國,不僅更加豐富了運河區域文化的內容,而且也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運河的經濟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