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旅遊拉動經濟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經濟發展新常態 為旅遊業提出的要求是:
一、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對旅遊業而言,我國旅遊消費需求已出現大眾化與家庭化、個性化與多樣化、散客化與自助化、休閑化與體驗化、品質化與高端化的發展趨勢,總體市場空間很大。
二、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對旅遊業而言,旅遊投資是我國投資結構調整優化的重要方向。旅遊投資也亟須轉型。需要從調整優化旅遊供給結構著眼,從旅遊產品升級入手,創新旅遊投資方式,創意開發旅遊新業態新產品,以適應乃至引領旅遊消費需求;需要克服所有制歧視,消除旅遊投資障礙,降低旅遊投資門檻,推動旅遊投資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需要警惕與防止旅遊投資的異化,避免因片面強調上大項目,而使旅遊投資變成房地產的障眼法。
三、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對旅遊業而言,隨著國民收入持續增長,人民幣持續增值,出境旅遊市場還將持續擴大。同時,中國企業境外旅遊投資也開始發展。盡管出境旅遊對於國際旅遊市場以及國際經濟發展是一個積極貢獻,但對國家而言,入境旅遊不僅具有經濟意義,在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展示中國文化軟實力,增進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提升中國影響力等方面也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拓展入境旅遊市場仍然應是今後旅遊工作重點,需要加大中國旅遊品牌的國際宣傳推廣,進一步提升中國旅遊影響力,並不斷創新推出新的入境旅遊產品,創新國際營銷內容與方式,提升國際營銷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四、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對旅遊業而言,隨著旅遊消費的升級換代,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融入,旅遊業轉型升級已成為發展趨勢,旅遊供給將不斷適應和滿足旅遊消費需求。旅遊企業作為旅遊供給的生產者與提供者,需要不斷調整優化旅遊供給結構,並通過創新引領旅遊消費風尚。融合發展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主要路徑,也是旅遊業發展的內在規律。融合發展不僅是旅遊業內相關要素的融合,還包括跨業跨界的融合;不僅是旅遊業發展的自身需要,也為其它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新的市場、新的業態、新的路徑、新的機遇。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不僅會創新產生許多旅遊新業態,也會改變傳統旅遊企業組織形態和經營形態。不同所有制不同業態的旅遊資產將進一步整合,大型旅遊集團將進一步發展,並充分發揮促進旅遊業發展的龍頭帶動作用,實現智能化、專業化、品質化、特色化是旅遊企業今後的發展方向。
五、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對旅遊業而言,旅遊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行業市場化程度高,價格競爭激烈,行業地位不高,收入水平相對較低,從業人員流動性大,旅遊人才難培養易流失,影響旅遊企業效益。隨著勞動力結構變化和市場需求的升級,低人力成本下的低價格競爭模式將難以為繼,創新將成為旅遊業發展的驅動力。創新需要人才的支撐,旅遊人才不足將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必須在旅遊人才教育培訓這個基礎性工作上有創新性突破,依靠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提升旅遊業發展效益,實現旅遊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六、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對旅遊業而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遊業一直走在市場前列,總體上沒有特殊的政策傾斜,通過數量擴張和低價競爭發展迅速。但隨著旅遊消費升級換代,旅遊業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政策傾斜更不可能,必須深化改革,走品牌化、品質化、差異化的競爭之路,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旅遊業深化改革,要在破除行業分割與部門分割上有突破,消除旅遊業發展的體制障礙與市場障礙。要構建旅遊要素市場交易機制,推動旅遊投融資體制改革創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要充分考慮旅遊業發展的特殊性,積極推動旅遊業統籌機制體制創新,改變旅遊部門單一、弱勢的管理格局與旅遊市場新格局和旅遊產業新要求極不相稱的狀態,為我國旅遊業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機制環境。
七、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對旅遊業而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遊消費者的根本需求,資源的永續利用是旅遊業發展的內生規律。旅遊業發展初期的一些破壞性開發現象,根本違背了旅遊業發展的客觀要求。經濟新常態下的旅遊業,必須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長遠發展的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與旅遊業發展結合起來,避免急功近利,充分發揮內在優勢,順應旅遊市場需求,積極發展生態旅遊、綠色旅遊、低碳旅遊、循環經濟,更加嚴格地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八、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對旅遊業而言,旅遊業的風險盡管沒有其它供給過剩行業那麼明顯,但旅遊業是依賴型行業,也是脆弱性行業,波及性風險、關聯性風險不可輕視。比如,旅遊地產受房地產泡沫影響形成爛尾,以及其中的旅遊項目造成荒廢;早期開發的景區遊客減少,又缺乏持續投入無法提升,造成惡性循環可能最終關門;霧霾等生態危機對入境旅遊市場的消極影響,並可能影響到區域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突發的安全事件、自然災害等短期危機對區域旅遊經濟造成影響,等等風險,需要未雨綢繆及早謀劃,和其它行業一起綜合化解。
九、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對旅遊業而言,我國旅遊業目前總體上是資源依託型和市場依託型行業,既有粗放化同質化產品供給過剩,也有品牌優質產品供給不足,需要加快轉型升級。在經濟新常態下,在旅遊市場總體擴張環境下,旅遊業發展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升存量與優化增量並重,通過市場手段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統籌協調作用,科學進行宏觀調控,強化監管與提升服務相結合,創新促進旅遊發展的制度設計,為旅遊業發展創造更加公平與寬松的環境。
⑵ 試論述旅遊的發展對國家經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
旅遊發展對國家經濟的積極影響和作用:
1、積極影響:促進經濟發展和增加就業。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極大的產業,旅遊業的發展可帶動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共同發展;從勞動就業來看,旅遊業是一個拉動密集型行業,對勞動力有很強的吸附能力,旅遊業的發展,對解決勞動就業問題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2、作用:
(1)旅遊業完全收入對GDP的作用
:
旅遊業完全收入=旅遊業直接收入+旅遊業相關行業收入。旅遊業作為一個關聯度很高的行業,它不僅可以為工業、農業、建築業等提供巨大的市場,而且還可以帶動和促進金融保險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業、文化娛樂業以及對外貿易等行業的發展,甚至可以衍生出一些新的產業。據世界旅遊組織測算,旅遊業每直接收入1元,會給國民經濟相關行業帶來4.3元增值效益。
(2)旅遊業外匯收入增加對外資利用的作用
:
旅遊業是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行業之一,國際旅遊業的發展導致大量人、財、物的加速流動。由此形成的招商引資和項目投資決策機率大大增加,旅遊環境從本質意義上說,也是投資環境的重要構成,所以,旅遊業通過正面促進對外開放,使區域內的引資和投資額增加。
(3)旅遊業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
:
旅遊業是一個產業關聯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於旅遊業的種種特性,旅遊業日益成為消除地區貧困的有效途徑。旅遊扶貧是一些自然和人文資源相對豐富或獨特的山區扶貧工作的突破口,即依託當地旅遊資源優勢,通過開發旅遊項目,帶動貧困山區的脫貧。
(4)旅遊業在擴大就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旅遊業是為遊客提供「食、住、行、游、購、娛」綜合性消費的勞動密集型服務行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國就業的增長點。
⑶ 旅遊業對經濟的正面影響是什麼
1、旅遊業的發展以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並受其制約,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業、旅館業、民航、鐵路、公路、園林等的發展.
2、旅遊業能促使公共部門不斷改進和完善各種設施、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質量。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日益顯示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3、旅遊業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通過旅遊使人們在體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況,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推動社會生產的發展。
(3)為旅遊和經濟的發展擴展閱讀
旅遊業的弊端:
1、物價上漲:由於旅遊業的發展,大量的外來旅遊者湧入當地,由於湧入大量的外來遊客,雖在一定程度上為當地居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大量遊客的湧入勢必引起當地的物價上漲,而損傷了當地居民利益。
2、破壞產業結構:農業產業現仍是我國的第一大產業,發展旅遊業的發展使得個人收入遠遠高於務農收入,因此大量農業人員紛紛湧入旅遊行業,從事服務業時田地荒蕪。從而破壞了原有的產業結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旅遊業
⑷ 如何從經濟學角度理解旅遊經濟發展和形成,
人們對旅遊的興趣和需要是其發展的前提,但市場經濟的存在才是旅遊業方興未艾的根本原因。
1.旅遊業滿足了消費者的心理需要。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慾望分為五個層次:基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在生產力較低的年代,人們首先要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如溫飽、安全等。
2.旅遊業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簡單地說,就是自變數變化一個單位,應變數就會變化五個單位,一種經濟量的變化,可以導致其他經濟量的倍數變化。某一行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五個行業的發展。如汽車業的發展會帶動鋼鐵、玻璃、塑料、橡膠、運勢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的發展,可以帶動餐飲、交通、住宿、娛樂、購物等等的發展,與此同時,上述行業的發展,又會增加對汽車、飛機、輪船、鋼材、石油、建築、農產品輕工業品等等的需求,由此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需求市場。統計資料顯示,對旅遊業每1元的投入,就會有5元的產出,其乘數效應遠高於其他行業。
3.旅遊業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隨著自動化、現代化的高度發展,剩餘勞動力越來越多。失業率一直是困擾各國政府的頭等大事,過高的失業率必然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各地政府都將就業問題擺在政府工作的首位。在高度機械化的社會,解決就業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因為第三產業能夠提供眾多的就業機會。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第三產業佔GDP的比重均超過了第一、第二產業。旅遊業就是典型的第三產業,且具有很強的乘數效應,能帶的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直接或間接提高大量的就業崗位。
4.消費者、企業和政府都樂意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中,只要有市場需求,並且這個行業的投資回報率能夠達到或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就會有相應的供給,不管是否合法。所以,隨著我國生產力的持續發展,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出門旅遊的人會越來越多,旅遊業將有龐大的市場需求。
二、經濟環境對旅遊業的影響。
個人收入對旅遊文化的影響。個人收入對旅遊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心理、行為和產品三個層面。
1.一般情況下,人們旅遊需要的強烈程度與收入的高低成正比。收入越高,旅遊需求越強烈。旅遊需要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只有當個人的收入達到一定的水平時,這一需要才會產生。
2.個人收入不但影響著旅遊者的旅遊需求,同時還直接決定著旅遊目的地與活動類型的選擇、出遊時間的長短。
3.個人收入對旅遊體驗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旅遊追求的目標、旅遊目的地、住宿條件、旅遊交通工具的選擇等。高收入遊客一般追求豪華的體驗與感受,對旅遊服務於設施的要求較高,常常把追求旅遊需求的實現放在首要地位;中等收入旅遊者則注重追求旅遊中的樂趣,對旅遊服務、旅遊設施不做過分的要求,只要能達到中等檔次即可;低收入旅遊者在旅遊過程中常常將經濟因素放在首位,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少的花費獲得最大的旅遊效益。個人收入對旅遊體驗產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旅遊產品價格的敏感度和旅遊產品類型的選擇上。低收入者特別關注旅遊產品的價格,對產品的選擇還停留在傳統的觀光型旅遊產品上;中等收入者則主要嚮往溫馨安靜、游樂性強的文化類旅遊產品;高收入者追求山水風光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度假型旅遊產品,其平均旅遊消費較高,是高檔旅遊產品的消費者。
三、經濟形態對旅遊業的影響
1.自然經濟社會。在自然經濟社會,旅遊者外出旅遊主要出於兩種心理需求:第一,外出求知求學激發了審美意識;第二,因官場失意縱情山水而帶動了休閑行為的產生。
2.商品經濟社會。商品經濟形態促進了旅遊體驗心理和體驗行為的不斷深入與完善,最終使旅遊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審美愉悅行為。商品經濟社會經過了農業經濟社會、工業經濟社會和服務經濟社會三個發展階段。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發展的時代,居民家庭收入普遍提高,個人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越來越多,旅遊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人們對自由時間的擁有開始由單純的恢復體力轉向休閑娛樂和旅遊。隨著服務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發展到一個一追求生存質量為特徵的高層次階段。人們對旅遊體驗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以尋求心靈的港灣和精神家園為基礎的現代愉悅性旅遊成為旅遊的一個重要標志。
四、市場經濟與旅遊業
當整個旅遊市場做大後,各相關行業都可以享受到規模經濟帶來的「外在經濟」效應,即常說的「搭便車」。
旅遊行業要重視品牌建設。品牌一詞來源於古挪威文字,是「烙印」的意思,這非常形象地表達了品牌的含義,即如何在消費者心中留下烙印。品牌是一個綜合、復雜、抽象的概念,從表象上看,品牌是用來識別一個(或一群)賣主的商品或勞務的名稱、術語、記號、象徵或設計,或其組合。在注冊旅遊產品的商標時,為了避免別人的搶注或侵權等「搭便車」的行為,有經驗的企業或團體往往會把有相近意思的文字和圖案一並注冊。
從市場營銷的角度看,企業的市場觀念發展到現在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觀念變化,即生產觀念、銷售觀念、營銷觀念。在第一階段,以賣方為主體的產品供不應求階段,只重視生產。在第二階段,由於產品供過於求,企業的重點工作就有兩個,銷售和生產。第三階段是營銷觀念的階段,即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顧客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產品要有特色,不做第一,只做唯一。必須開發有特色的旅遊產品,方能吸引顧客。
⑸ 產業革命為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與發展創造了哪些必要條件
產業革命也為旅遊產生和發展以及旅遊經濟活動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具體表現為
1 、為人們外出觀光、度假旅遊奠定了經濟基礎
自1820年至1915年,世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1.17%,其中在19世紀,歐洲的人均收入提高了2倍,美國人均收入提高了3倍,這是產業革命前的人類歷史上所不曾有過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使人們出外旅遊具有了支付能力。到1875年英國全年客運周轉量已超過6億人/英里。
2、 迅速的交通運輸為旅遊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
從1825年世界第一條鐵路建成到1865年,英國鐵路總長路已達2萬多公里。截至1850年世界上已有15個國家建有鐵路,開展了客貨運營。
在水路運輸上,1820年橫跨英吉利海峽的蒸汽輪船正式開辦了班期航運,1838年起英國開辟了橫越大西洋、太平洋的定期航班,不僅為人們在英國國內旅遊創造了良好條件,而且為歐美兩大陸之間開展旅遊活動提供了便利。
3 、 旅遊服務機構和設施的完善、服務質量的改進和舒適 程度的提高
首先,在旅遊服務機構方面,從1865年,托馬斯·庫克成立了第一家旅行社起,歐洲、北美,日本都先後組建了旅遊機構。旅遊業務從一日游發展成多日包價游,從國內旅遊到國外旅遊,各種旅遊報紙、火車環游票,旅遊住宿代用券和旅行支票的發行,不僅擴大了旅遊規模和經營范圍,而且為旅遊業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行業奠定了基礎。
其次,在住宿業和餐飲業方面,;旅館取代了旅店,在英國沿交通沿線出現了很多旅館,各大城市也出現了很多,餐飲設施和服務也大為改善。自從1774年美國波士頓建成帶有室內衛生間、私人餐廳、宴會廳、舞廳、彈子房等設施,並擁有300間客房的紐約城旅館起,至1902年美國已建成50間客房以上的旅館1500多座,在英國沿鐵路車站附近也建有許多大的旅館。
最後,在游樂業方面,隨著旅遊需求的增加,不僅一些旅館有娛樂設施,如舞廳、彈子房等,而且開始了海濱度假的建設。它的建設為人們提供了觀光和度假旅遊的場所,而且進一步推動了旅遊活動的開展。
⑹ 旅遊也的發展對中國經濟起到的作用
根據"十一五"規劃﹐旅遊業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對此﹐國家旅遊局局長邵琪偉近日指出﹐中國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具有諸多有利條件﹐同時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邵琪偉表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是"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面對"十一五"旅遊業發展的各方面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各級旅遊部門要牢牢把握發展機遇﹐用好有利條件﹐克服制約因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推進改革開放﹐不斷提升旅遊業發展水平。
旅遊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作為中國"十一五"開局之年﹐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要求﹐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成為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邵琪偉認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既是順應世界旅遊業發展趨勢的需要﹐也是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並將有利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據介紹﹐在世界上﹐旅遊業以其持續增長的消費需求﹑快速擴張的市場規模和普遍看好的發展前景﹐被譽為"朝陽產業"﹐並成為促進現代經濟社會繁榮和發展的新興產業。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統計﹐2005年全球入境過夜旅遊人數為 8.08億人次﹐旅遊外匯收入為6820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6.3%和9.6%。2004年全球旅遊就業人數達 2.12億﹐約佔全球就業總人數的7.5%。在中等發達程度以上的國家,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約10%。以旅遊為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的國家和地區﹐其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重則超過20%。相當數量的國家和地區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的社會投資﹑就業﹑稅收已佔本國總量的10%以上。
並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國家或地區之間相互依存和競爭程度不斷加強﹐旅遊業已成為國家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重要體現﹐成為各國和地區參與國際分工﹑獲取經濟利益的重要途徑﹐成為展示國際形象的重要領域。中國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是適應世界旅遊業發展的要求﹐展示中國良好國際形象﹐提高綜合國力和軟實力的需要。
有利國內經濟發展
邵琪偉表示﹐旅遊業的發展將對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內需的擴大以及區域發展的協調起到推動作用。
旅遊業作為服務業的重點產業﹐綜合性強﹑關聯帶動作用大﹐對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旅遊業是需求潛力大的產業﹐發展旅遊業對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具有積極的拉動作用。另外﹐旅遊以人的流動為基礎﹐通過發展旅遊﹐可以促進城鄉之間﹑東中西部之間資金﹑信息﹑人才的流動和交換﹐並成為城市支援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東部發達地區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而在地方經濟發展中﹐旅遊業已被中西部大多數省區市及地州縣列為支柱產業或優勢產業加以培育。中國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發展旅遊業從一定意義上講符合這些地區的自然人文資源特點和人力資源狀況, 能夠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培育了新的產業﹐帶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
"十一五"期間中國旅遊業建設的有利條件
邵琪偉表示﹐"十一五"時期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條件。一是資源條件好﹐二是市場需求持續旺盛﹐三是供給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四是宏觀發展環境有利。
邵琪偉指出﹐中國旅遊資源豐富﹐資源稟賦高﹐自然風光豐富多樣﹑歷史文化沉澱深厚﹑民族風情特色鮮明﹐對海內外旅遊者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並且﹐經過改革開放28年的發展, 中國旅遊業供給能力﹑配套水平不斷提升﹐人的素質﹑管理水平﹑服務質量和與國際接軌的程度都不斷提升; 交通﹑能源﹑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交通通達性明顯提高﹔旅遊住宿﹑游覽等服務設施體系日益完備﹔旅遊人才建設和人力資源開發得到明顯加強, 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一五"時期旅遊產業體系和供給能力還將進一步提高。
邵琪偉認為﹐持續增長的旅遊消費需求﹐將是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最根本的保障。市場需求是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中國人口基數大﹐但目前居民平均出遊率祗有92.7%﹐還不足人均1次, 與旅遊發達國家相比﹐潛力很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實的和潛在的旅遊消費需求都很旺盛。
另外﹐邵琪偉表示中央與國務院高度重視旅遊業﹐把旅遊業確立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領域﹐在實施一系列區域發展重大戰略時﹐都將旅遊列為重要內容﹐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觀政策支撐﹔各省區市政府更加重視旅遊業發展,通過實施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投入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為旅遊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瓶頸
邵琪偉同時坦承﹐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也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由於旅遊業綜合性強﹐在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產業迅猛發展的過程中, 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中國旅遊業發展仍然面臨著多方面的制約因素。如國際市場競爭加劇, 入境旅遊發展面臨更大挑戰;國內旅遊低層次﹑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依然突出﹔旅遊法制建設嚴重滯後﹔市場主體還不發達﹑市場機制還不健全﹑市場規則還不完善﹐制約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從業人員素質不適應發展的要求﹐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薄弱環節﹐等等。
據介紹﹐中國旅遊業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國內最大的旅遊企業是首旅集團﹐其營業額也僅為世界五百強最末一名旅遊企業的七分之一。邵琪偉認為﹐大力提升企業實力﹑素質和競爭能力﹐是中國建設世界旅遊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十一五"時期中國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此外﹐還應進一步推進旅遊產品轉型升級﹐加快建成全國重要的復合型旅遊目的地。邵琪偉認為﹐加強誠信旅遊建設﹐規范旅遊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是確保旅遊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舉措。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國家旅遊局目前正在全國開展誠信旅遊活動。
中國旅遊業發展的輻射作用
邵琪偉還表示﹐發展旅遊業對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協調發展﹐具有明顯的影響和帶動作用。
據介紹﹐旅遊業發展在促進經濟增長上發揮重要作用。2005年中國旅遊總收入達 7686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2.4%﹐相當於全國GDP 的5.02%。全國出現了一批旅遊業快速發展的省區市﹐若干省份和地區的旅遊總收入已經占當地GDP的 10%以上﹐真正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增加國家外匯收入上﹐改革開放以來截至2005年﹐旅遊外匯收入累計達2193億美元﹐在國家外匯十分緊缺的時期, 旅遊為國家平衡國際收支發揮了積極作用。
邵琪偉表示﹐旅遊業將通過帶動投資﹑拉動內需刺激經濟發展。近年來除了對公路﹑鐵路﹑民航﹑水運等基礎設施提出新的需求以外 ,旅遊業的發展還大大促進了賓館飯店﹑旅遊景區﹑主題公園等旅遊領域直接投資的顯著增長。特別是隨著新的旅遊產品出現﹐高爾夫球場﹑遊艇﹑游輪﹑旅遊房車﹑旅遊港區等新業態投資快速增長﹐還帶動了一批度假休閑區的發展﹐有的投資規模, 相當大。同時﹐與旅遊相關的商品包括旅遊紀念品﹑工藝品及相關的製造業也快速發展並獲得了相應的資金與市場。黃金周旅遊消費不斷增長﹐帶動全社會假日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邵琪偉認為﹐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旅遊業發展也對中國社會協調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旅遊業是服務性行業﹐就業容量大﹐就業門檻相對較低﹐就業層次多﹐能夠吸納不同層次的人群就業﹐能夠擴大中國就業面﹔對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地轉移安置具有獨特優勢。據統計﹐國際上旅遊直接就業與間接就業的比例達1:5﹐發達國家旅遊就業人數佔全社會就業總量的20%以上﹐發展中國家約佔10%。中國旅遊直接就業人數約1 000萬﹐擴大就業的潛力還很大。
又由於中國廣大農村地區旅遊資源富集﹐是重要的旅遊場所﹐通過發展旅遊, 全國許多農村實現了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近年來農業旅遊的發展﹐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了農村城鎮化進程﹐探索出了一條以旅遊推進農村城鎮化﹐促進城鎮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並且城市人口的平均收益和消費水平高於農村﹐中國大部分旅遊資源集中在農村和山區﹐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鄉之間交流。
與此同時﹐旅遊業發展對維護資源生態﹑文化傳統傳承﹐推進精神文明建設也具有積極作用。目前﹐旅遊業走體驗型的消費方式﹐這對於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積極作用。又因為人們通過旅遊可以接觸和體驗到不同的文化﹐旅遊業的發展將帶動旅遊目的地文化保護﹑建設﹑傳承﹑發展﹐促進目的地與客源地之間的文化交流。近年來興起的工農業旅遊﹑紅色旅遊等﹐成為傳播科技文化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燦爛悠久歷史文明的重要方式。
⑺ 旅遊經濟的發展前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旅遊業已成為全球經濟中發展勢頭最強勁和規模最大的產業之一。旅遊業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產業地位、經濟作用逐步增強,旅遊業對城市經濟的拉動性、社會就業的帶動力、以及對文化與環境的促進作用日益顯現。旅遊業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之一。作為國民經濟的新興行業,中國旅遊業在發展初期就明確了開發建設的基本方針。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廣泛吸引海內外各界資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鼓勵國家、集體、個人投資建設旅遊項目。這種開放的投資方針推動了中國旅遊投資市場的活躍和旅遊接待能力的提高,為旅遊業的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盡管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仍存在諸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旅遊業管理體制和投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較低,但總體上看,中國旅遊業的投資環境呈不斷優化的趨勢。
未來10年間,中國旅遊業將保持年均10.4%的增長速度,其中個人旅遊消費將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長,企業/政府旅遊的增長速度將達到10.9%,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旅遊目的地國和第四大客源輸出國。到2010年中國旅遊總收入佔GDP的比例將從2002年的5.44%達到8%。因此,作為六大新興消費熱點行業之一的旅遊行業,在今後幾年內將存在重大的投資機會。
⑻ 旅遊業的發展給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哪些好處
1、旅遊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可以有效帶動建築工程及相關行業、航空運輸業、輕工業、商業、工藝美術和農副業等行業的發展。
2、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
旅遊業作為朝陽產業,它所具有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的導向性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3、增加就業機會
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增進國際交流,拓寬世界視野
在一定意義上,一次旅遊活動是一種廣義上的文化交流,通過發展旅遊業,各國人民之間的彼此了解,並有力地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過旅遊業的發展,這種軟環境效應可以克服各國意識形態間的障礙,增進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有利於協調各國之間的關系,以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的集團化。
5、促進招商引資,利於國際接軌
與貿易創匯相比,旅遊創匯不需要直接輸出物質產品,不需要進行多環節的長距離運輸。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有利於低成本地學習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更新觀念,促進本地區擴大開放及與國際的接軌。
(8)為旅遊和經濟的發展擴展閱讀:
旅遊業組成要素:
旅遊資源、旅遊設施、旅遊服務是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三大要素。
旅遊資源,包括自然風光、歷史古跡、革命遺址、建設成就、民族習俗等,是經營旅遊業的吸引能力;
旅遊設施,包括旅遊交通設施、旅遊住宿設施、旅遊餐飲設施、旅遊游樂設施等;
旅遊服務,是包括各種勞務和管理行為相結合是經營旅遊業的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