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發展困境是如何思考的有何對策及建議
這可能跟邏輯性有關系吧,可以先從簡單的日常小問題來訓練,一步一步題問法,你多對自版己問問為什麼權,然後一步一步的解決,就比較容易了。之所以思考問題困難,是因為沒有思路,沒有頭緒,沒有順序,所以覺得困難;你所擁有的已知條件和要解決的問題之間沒有連線。有時候可能還會用到一個辦法就是換位思考,當你不明白別人為什麼會這樣,或者不知道對方會有什麼想法時,就用這個辦法。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想事情想不明白時,可以用「第三視角」來思考,有句話不是這樣說的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你是當局者時,那就將自己當做旁觀的人,假設別人發生了這么一件事情,你認為怎麼處理比較好,這樣也有助於解決問題。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B. 關於如何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的一些思考
我國的縣制萌芽於西周,產生於春秋,發展於戰國,定製於秦朝,興盛於當代。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縣級在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已經形成相對獨立的地域實體。而縣域經濟是以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市場為導向,優化配置資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承上啟下的紐帶,是區域鏈、創業鏈、再生鏈、產業鏈的紐帶。發展縣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關繫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一、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反思過去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目前縣域經濟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縣域經濟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但實際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輕鄉的問題,財政資金絕大多數投向城區建設。城市發展突飛猛進,但農村地區發展相對緩慢,與發達地區還有很大差距。 2、縣域經濟工業化程度較低。一般而言,多數地方縣域現代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發展水平較低,目前粗放經營,產品低端現象較為普遍。3、農業產業化進度緩慢。目前技術、人才、資金都向大城市集中,縣域農業產業化經營質量不高,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難以做大、做強。農村專業技術協會還不規范,在提高科技興農中的作用還極其有限。農村市場建設落後,難以支撐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 4、支農資金投入比例偏小。支農資金與城市建設投入相比,比例偏小,還很不適應農村發展的需要,城鄉統籌發展的步子應再大一些。這個題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的幾點思考 發展縣域經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確立符合縣情的科學發展思路和措施,推進縣域經濟發展。 1、要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業調整,要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科技興農、基地扶農、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工業調整,要加快機制轉換和體制創新,要以技術改造、產品創新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導產業,抓大扶強。第三產業要以市場建設為重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業,以及信息咨詢、中介服務等新興產業。2、要把培育特色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從區域競爭的態勢看,特色就是財力,特色就是潛力,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經濟發達縣市的實踐也證明,發展特色經濟是成功之道。特色經濟多是「塊狀」、「集群」型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縣一業」、「一鄉一產」、「一村一品」,帶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區域特色。因此,發展縣域特色經濟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規思維,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結合本地資源狀況、交通區位、產業結構、科技水平等綜合因素,大力培植「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市場「亮點」,開辟適合自己發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從城鄉發展的格局看,經濟騰飛的「龍頭」在城市、在集鎮。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更好地提升人氣,提增財氣,提高品位,做強城鎮經濟。堅持「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標准管理、高效益經營」的原則,積極推進以縣城為核心的城鎮建設,堅持軟體硬抓,硬體精抓,優化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城鎮形象,引導生產要素盡快向城區集聚,為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拓展空間,創造條件。 4、要把抓好項目建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從經濟發展的動力看,只有堅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項目、引資金,才能增強經濟發展後勁。要想靠有限的資金投入換取較高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立足自身實際,以市場為先導,選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層次盲目重復建設。通過抓好項目建設,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發展。5、要把優化經濟環境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第一競爭點。環境出生產力,環境出競爭力。只有著力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創新服務思路,拓寬服務領域,創造寬松公平的政策環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務環境,才能形成「磁場效應」,贏得發展主動權,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優化環境要通過積極創建「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實現行政提速、審批暢通和辦事高效;在服務領域上,要從適應企業和民眾的實際需求出發,由單一搞審批辦手續向搞好產業指導、信息咨詢和市場體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斷健全政府部門行政效能評估監督制度,從源頭治理,從機制入手,堅決清除一切不利於環境發展的障礙。三、結合縣情,切實推進我縣經濟社會爬坡上坎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我認為應該主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1、堅定信念,保證科學發展的思想不動搖。發展縣域經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新的切入點,在全面推進小康建設中擔當重要任務。堅持科學發展,就是要堅持發展縣域經濟。去年,我縣生產總值達到119.1億元,增長12.3%,完成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28億元,縣域經濟保持了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今年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的戰略目標是利用五年左右時間,躋身全省縣域經濟「十強縣」。堅定信念,就是時刻要以這個戰略目標為重心,大力推進項目建設,培育高效特色產業,不斷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澧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強化學習,保證學以致用的態度不鬆懈。加強學習,一要認真學習政治理論,把握理論體系,增強黨性意識,提高黨性修養。其次要認真學習領會省、市、縣關於加快發展的各項重大方針政策,不僅要能幹好工作,還要能對省市縣的發展戰略說出一二三來,並且深刻地領會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識結構,要根據履行崗位職責的要求,廣泛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同時,還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善於把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研究問題產生的原因、發展的規律,從中受到啟發,獲得靈感,提出新見解,並運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學習的成果體現在完成工作的業績上,體現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上。3、埋頭苦幹,保證艱苦奮斗的作風不含糊。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告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應該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戰的准備。只有通過紮根基層,埋頭苦幹,腳踏實地,深入群眾,聯系群眾,把握縣情,才能更好地為縣域經濟發展獻力獻策。 4、務實創新,保證經濟轉型的方向不轉向。堅持「工業強縣、創業富民」戰略,推動我縣經濟形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社會形態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型,加快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2009年,我縣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31.4:33:35.6,一、二、三產業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這種經濟結構的弊端是單一產業拉動整個經濟發展困難較大。因此,需要突破產業結構發展,始終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推動工業做大做強,突出支柱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C. 如何推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深入討論思考
以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為主線,全力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
四大產業聚勢崛起
作為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主戰場,東營在實施國家戰略中,充分發揮近海資源優勢,在沿海12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規劃布局了四大主體產業區,分別是東營港臨港產業區、生態旅遊區、生態高效農業區、高端產業區,作為開發建設的集中突破區,構築了高效生態經濟區的主框架。
一年來,有來自國內外的203個招商項目落地東營,總投資達625.5億元,還有46個大項目正在洽談推進。比利時蘇威、美國通用電氣、海爾集團、廣汽集團等一批國內外大集團紛紛進駐東營,為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注入蓬勃活力。
《規劃》確定東營港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區域中心港。東營市依託東營港,實行港區聯動,在臨港產業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鹽化工和精細化工,引進中海油物流園、大唐東營發電等過億元項目18個,今後3年實施總投資320億元的30個大項目,初步打造起現代化產業基地。
高端產業區依託東營經濟開發區,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石油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產業,建設黃河三角洲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主要承載區。東營經濟開發區已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今年新簽約過億元項目27個,新開工過億元項目56個,新投產過億元項目13個,今年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70億元,比上年增長22%;地方財政收入5億元,增長24%。
黃河口生態旅遊區依託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勝地。旅遊區總體規劃已通過國家林業局批復,總投資1.3億元的遊客綜合服務中心、黃河口濕地公園建成投用,汽車野營地、休閑度假區等項目順利推進,正在積極爭創國家5A級旅遊景區。
生態高效農業區依託沿海百萬畝灘塗和市屬國有農場,建設國家級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目前,現代生態漁業示範區以黃河口大閘蟹養殖為主的10萬畝淡水示範區已全部建成,以海參養殖為主的20萬畝海水示範區已完成投資10億元,6萬畝養殖區已投入生產;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和現代畜牧業示範區籌建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高效生態經濟以生態和諧、高效增長、協調發展為特色,體現了轉方式、調結構的本質要求。東營牢牢把握高效生態的發展定位,以構建高效生態產業體系為目標,深入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堅持「農業三次產業」聯動,東營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培植漁業、畜牧、林果、蔬菜、花卉、休閑觀光等主導產業,推行生態養殖、綠色種植,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強黃河口農產品品牌培育和宣傳促銷,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標准化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全市現代漁業養殖面積達174萬畝,建成標准化畜牧養殖小區1100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基地154萬畝;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489家,省級以上農產品品牌達到33個,共有277個農產品、263萬畝生產基地通過相關認證,黃河口大閘蟹入選中國十大名蟹。
近年來,東營重點突破石油裝備製造、汽車製造、電子信息、新能源等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47%,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年均提高2.17個百分點,實施改造升級項目1660個,完成投資1080億元,主要行業80%以上的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目前,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2040萬噸,成為全國地煉能力最大的市;離子膜燒鹼產能100萬噸,居山東首位;輪胎產能6900萬條,其中子午胎產能5512萬條,居山東第二位;紡紗產能300萬錠,居山東第四位;造紙產能210萬噸,其中新聞紙產能170萬噸,居全國首位。
服務業的發展同樣風生水起。東營積極培育重點服務業城鎮、園區、企業、項目四大載體,突出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服務外包等產業,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有了明顯提升。著力突破文化旅遊業,重點建設黃河口生態旅遊區、黃河水城旅遊區、孫子文化旅遊度假區三大主體景區,以文化旅遊業為載體,統籌經濟文化融合發展,探索出科學發展的新模式。
生態建設全面推進
堅持高效生態的基本定位,走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黃河三角洲最鮮明的特色。東營始終堅持保護與建設並重,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全面推進生態建設。
從2007年開始,東營實施廣利河綜合治理工程,以此為龍頭,著力打造「九橫十縱」的水系布網結構,利用廣利河等19條河流、溝渠構架起內部城市主幹水系,貫通湖泊、濕地,並將水系引入居住區內部,美化環境。對於外圍環城水系,圍繞外環路,引黃河水壓鹼,改善綠化條件,形成路環、水環、綠環相結合的環城生態防護體系。通過引黃河水入城,多渠道解決水源問題;通過縱橫布局、循環貫通,建立水系循環系統;通過沿路造水、水路結合,建立和交通方式、用地功能相配合的水系開發利用體系;通過水系連橋,塑造獨特的水、橋文化景觀,彰顯「黃河水城」特色。
近3年來,東營已投入34億元,實施了廣利河綜合治理和文化公園、體育公園、科技公園、清風湖景區建設,初步形成了河湖相連、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綠共生的水城景觀。目前,黃河水城已成為東營熠熠生輝的城市名片。
針對黃河入海口特殊的土壤條件,東營從2007年開始在全市城鄉實施林網、水網、路網於一體的「三網」綠化工程。規劃5年投入35億元,造林160萬畝,使全市林木擁有量達到302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23.8億元,完成綠化面積72.4萬畝,植樹7400萬株,初步構建起「三網」綠化工程主體框架,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被命名為國家現代林業建設示範市。力爭再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水系風景化、路域林蔭化、農田林網化,打造黃河綠洲。
黃河從東營入海,慷慨的母親河給東營饋贈了上百萬畝的濕地。東營積極推進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今年修復濕地19.5萬畝,補水面積達25.5萬畝,蓄水6000萬立方米,黃河口濕地生態明顯改善。
立體交通暢通無阻
實施國家規劃,建設高效生態經濟區,必須打造暢通無阻的對外通道,融合國內外的力量。近年來,東營市以「三路兩港一場」為龍頭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構築起了現代化立體交通格局。
作為黃河三角洲上最長的高速公路,榮烏高速公路是國家規劃建設的威海榮成至內蒙古烏海的重點公路,僅在東營境內就有96公里。工程已在北京奧運會開幕之前全部通車,打通了山東省北部沿海的高速大通道。黃大鐵路從河北黃驊經東營到大家窪,東營境內近62公里,德龍煙鐵路全長548公里,在東營境內與黃大鐵路並為一條鐵路。德龍煙鐵路西接京滬鐵路德州站,東至煙台與煙大輪渡相連,是全國鐵路網的重要干線、魯北地區城市間旅客運輸的主要通道。黃大鐵路和德龍煙鐵路建成後,將大大提高東營的綜合運輸能力。當前,德大鐵路征地拆遷工作和路基工程施工已經全面啟動,黃大鐵路、東營港疏港鐵路、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鐵路支線、壽平鐵路廣饒至壽光段等正在積極推進。
東營有350公裏海岸線,卻長期沒有一條屬於自己的海上通道。為打通海上通道,東營舉全市之力擴建東營港。目前,投資15億元的東營港一期擴建工程全面完成,2個3萬噸級碼頭投入運營,今年開工建設2個5萬噸級液體化工泊位和2個5000噸級成品油泊位,展開25萬—30萬噸級深水油碼頭前期工作。擴建後的東營港已成為東營及魯中、魯北和其他沿黃內陸地區的重要出海通道。隨著內河航運的復甦,東營港的腹地大幅度向縱深擴展。東營按照商港旅遊港的定位,年內開工建設廣利港,打通這個離濟南城市圈最近的出海通道。
東營機場是黃三角地區唯一的民航機場,2001年11月首航成功後,陸續開通京、滬等航線。為適應黃三角開發建設需要,東營於2007年開始改造擴建機場,由4C級升為4D級,可起降波音757、767及同類以下飛機。目前,投資9.3億元的東營機場4D級改擴建工程基本完成,組建成立了東營勝利機場集團,正在積極增開航線航班,洽談建立大飛機試飛基地和飛機維修中心。
體制機制銳意創新
實施國家規劃,必須緊密結合東營實際銳意創新,賦予規劃血肉,讓規劃生動鮮活起來,盈滿東營大地。
在一年的實踐中,東營市首先推進行政管理創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進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委員會,設立了實體辦公室,5個縣區、市屬開發區以及市直部門、單位都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專職工作機構,配備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創新園區體制機制,賦予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市級管理許可權;實施市屬國有農場改革,成立了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現代畜牧業示範區兩個管委會;理順生態旅遊區管理體制,成立了黃河口生態旅遊區管委會,為主體產業區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一年來,東營成為金融窪地,不少金融機構紛紛入駐,這與東營大力推進金融創新密不可分。黃河三角洲產業投資基金獲准籌建,黃河三角洲地方性銀行、創業投資集團公司等組建工作順利推進,還引進了恆豐、華夏、中信、民生、招商、交通、浦發東營分行等銀行。山東省銀監局已批復東營組建村鎮銀行三年規劃。東營新上市企業1家,6家企業進入上市程序,顯示出強大的融資能力。
土地是當今發展最寶貴的資源,東營著力推進土地管理創新,最大限度地變土地資源優勢為發展優勢。國土資源部大力支持東營開展未利用地開發管理改革試點,准備以省部協議的方式確定進行試點。市政府與省國土資源廳、省地礦局簽訂了三方協議,在土地、礦產資源管理使用等方面進行探索,共同推進東營國土資源管理改革創新試點工作。東營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在市屬開發區劃定了建設用地備用區。認真落實計劃差別化管理,積極爭取「點供」項目,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山東省政府已安排東營3個綜合整治項目。同時,東營全面開展土地確權試點工作,出台了《關於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理順生態旅遊區土地管理體制,已辦理黃河入海口90.76萬畝土地的使用權證。
民生為本福澤百姓
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的成果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東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快構建覆蓋城鄉、設施完善、適應高效生態經濟發展的公共服務體系。
扎實推進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城鎮就業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8%;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8萬人。建立了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城鄉醫療保險、城鄉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以及貧困學生救助、殘疾人救助、自然災害救助、老年人救助、住房特困戶救助為主要內容的「五保五救助」體系。今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准由每人80元提高到120元,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支付標准由1260元增加到1372元,城市低保標准提高至每人每月360元,農村低保標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62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標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600元。
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今年建設廉租住房710套、經濟適用住房400套,實施棚戶區改造502套、農村危房改造4000戶。基層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著力推進素質教育,實施中小學和幼兒園標准化建設、中小學校舍安全改造等重點項目,教育教學條件進一步改善。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在3個試點縣區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促進了醫葯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加大公共衛生投入,對所有鄉鎮衛生院改擴建,建設447個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站和125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升基層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促進社會治安持續穩定。
日出東方,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發展春潮湧動黃河三角洲,溢滿東營。世界給東營一個期望,東營將還世界一個傳奇!
D. 縣經濟發展困境是如何思考的有何對策及建議
,需要因地制來宜、因勢利導推進縣域源經濟轉型發展.本文以青陽縣為例,深入調查研究,從問題著手,提出對策措施. 青陽縣地處皖南山區東北部,九華山脈綿亘中南部,屬於欠發達地區.近年來,面對經濟下行的嚴峻形勢,青陽縣積極調整戰略思路,主動適應發展新常態,經濟總體保持了平穩增長的態勢,但是增長的速度明顯放緩,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逐漸顯現,企業生產和經營十分困難,必須進行認真思考並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E. 經濟到底如何發展
誰說的啊 經濟的增長是創造出來的物品的增長 是GDP的增長 二樓的說的經濟學研究的是配置稀缺資源這個沒錯 但你配置它幹嘛 當然是要更有效率地生產 你說經濟沒有增長那如何解釋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 不要說和唐宋時比了 就是在10年前 家有電腦的坐在這上網的也是少數呀
一國生活的水平取決於它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 那兩個人並不是把貨幣換來換去 而是在生產交換物品和勞務 就是創造國內生產總值GDP GDP越高生活水平越好 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勞動創造了價值
貨幣只是一般等價物 國家印刷的 沒有國家的法律規定貨幣只是廢紙一張
所以你要理解經濟的增長是因為生產創造出來的東西多了
要區分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的范疇。。。考察現金的流動是在家庭和企業之間循環的 家庭向企業提供勞動力 企業向家庭支付工資 共同生產了物品 然後這些物品又被企業賣給家庭 家庭向企業支付貨幣購買物品
要注意的一點是企業也是由家庭組成創立的 市場上無數個企業和家庭共同生產了物品構成了整體宏觀經濟 用來交換的錢的總量是不變的 但是家庭和企業生產的物品多了 這種情況下一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物品多了 也就是市場上流通的貨幣不足 通貨緊縮 所以國家有必要每年根據多生產的物品(GDP)增發相應的貨幣 (當然要准確衡量GDP是不可能的,一不小心發多了就通膨了^-^ 不過現實的經濟比我說的復雜多了,通膨的原因沒那麼簡單)
所以說我們的社會是個專業化分工的社會 在自然經濟的時代每個家庭都是自給自足一個家庭要生產供整個家庭要用的全部物品:食物,衣服。。。但形成企業分工合作後,有的人專門生產食物有的人專門生產衣服 這樣比所有的物品都由自己生產的效率要高 創造的GDP就更多 當然這些多生產出來的就以貨幣這種一般等價物的形式來交換 大家的生活也就更好了。。
至於一樓理解的那個分工合作的觀點沒錯 但是空出來的人並沒有去挖黃金 現在大部分國家都廢除金本位了 也就是說在以前你拿多少單位的貨幣到國庫去可以兌換多少單位貨幣 但是現在貨幣就是法定貨幣國家不讓你兌換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這樣可以更好地進行宏觀調控 他想印多少貨幣就可以印多少了這樣可以實行貨幣政策控制通貨膨脹和緊縮 這在金本位的制度下是不可能的
本來國家大部分的人都是從事農業的但因為分工只要一小部分人就可以養活全國人口 那麼空出來的這些人到哪去了呢 就是到第三產業服務業去了 所以在發達國家的第一產業比重是很小的第三產業的比重是很大的 這就是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呀~~~
你說的 人人都有很多存摺,但卻沒有足夠的黃金來提取 應該改成沒有足夠的物品來提取 這樣才是通貨膨脹的真正原因~^-^
F. 淺談如何加快鄉鎮經濟發展
內容預覽: 鄉鎮經濟在縣域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加快鄉鎮經濟發展?現提出如下幾點思考:一、把經濟結構調整作為鄉鎮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抓龍頭帶農,抓科技興農,抓基地扶農,抓市場活農,促進傳統農業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加強產業實用技術培訓推廣,積極探索「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協會+農戶」、訂單生產等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增強主導產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利津鎮圍繞農業市場化、農民科技化、農村城鎮化的目標,積極做好「三農」文章,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在穩定糧……
G. 關於財政如何支持區域經濟發展的幾點思考
財政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和再分配的樞紐,與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著密切的關系,能夠提高生產要素投入的相對水平,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和效益化的目標。
運用財政政策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
轉變區域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區域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根本途徑。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財政政策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財政政策作為政府配置資源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可以在推進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通過發揮引導、促進和協調控制等作用,從而發揮積極的財政作用。
(一)引導作用。財政政策的引向作用就是通過調整物質利益進而對個人和企業經濟行為的調節來引導經濟的運行。
(二)促進作用。財政政策對經濟發展方式的促進作用體現在總量驅動和結構優化驅動兩個方面。總量驅動是指財政政策通過調控措施的實施來推動經濟的適度、穩定、持續增長。結構優化促進是財政政策功能的最有效作用,財政政策可以通過預算政策和稅收政策來實現這種促進作用。
(三)協調作用。財政政策的協調作用是指對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失衡狀態的制約和調節能力。
現行的財政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缺陷,制約著財政政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效應的發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促進結構調整較為乏力;投入產業結構政策不夠合理完善;對企業(單位)人才激勵機制有待提高;財政投資管理有待加強;政府財政職能轉變不到位。
財政支持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對策思考
當前,針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財政要不斷加大「統籌城鄉、區域、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力度,支持科技創新,實施人才開發、保護戰略,強化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促進區域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
(一)統籌城鄉經濟持續發展。一是增加財政對農民及城鄉低收入群體的補助力度,落實好城鄉低保等各項補助政策,逐步建立保障標准與經濟增長同步提高的長效機制。二是要建立公務員正常的工資(津貼)增長機制。三是要加大就業投入,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和公共就業服務,促進解決失業人員就業問題,以就業促進增收。四是增加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消除城鄉居民後顧之憂,為提高城鄉居民的持續消費能力創造有利條件。五是支持落實最低工資制度,促進提高低收入者勞動報酬。六是繼續加大對農民種田的補貼力度,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二)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優化經濟結構。要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充分發揮財政的宏觀調控職能,支持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優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強力支持低碳產業,支持循環經濟建設,支持新能源的研發應用,用政策、經濟等手段合理控制碳排放速度,逐步推行各縣(市)區和大型企業碳排放量目標考核制度。要制定發展新興產業的財稅扶持政策,支持環保系統監測監控能力的建設以及對重點流域(區域)環境污染進行綜合治理。設立縣、鄉兩級農村環保專項資金,專項用於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並通過「以獎促治」的方式,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四)建立完善人才激勵機制。要大力支持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使人才能夠引得進,留得住、能發揮作用。要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大力支持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建立科技貢獻獎勵機制。
(五)著力支持自主創新和科技進步。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途徑,要加快科技創新,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學技術跨越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由資源依賴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六)強化財政精細化管理。牢固樹立財政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理念,不斷提高財政管理水平,進一步發揮財政職能,增強憂患意識,更加周密地做好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准備,推動區域經濟區域社會協調持續發展。加快財政應用支撐平台建設,不斷完善「金財」工程應用模塊,提高財政應用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H. 認真思考自己在開發區如何發揮盡我所能丶盡我所有的作用
抱歉,我沒有看懂你的問題,你能說的仔細一點嗎。
I. 淺談如何做好提升經濟、開發區工作的幾點思考一
強力的官場支持以及霸道的黑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