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本質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體現,也是黨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
㈡ 發展什麼對加強各民族人才培養,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發展民族教育對加強復各制民族人才培養,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堅持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完善差別化區域政策,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夯實發展基礎,縮小發展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推進民族教育全面發展。
發揮中央統籌支持作用,加大中東部地區對口支援力度,激發民族地區內生潛力,系統謀劃、突出重點,普惠性政策向民族教育傾斜,制定特殊政策重點支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基礎薄弱地區教育快速發展。
(2)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教育擴展閱讀:
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規劃、資源布局應主動適應扶貧開發、生態移民、城鎮化建設等需要。大力推進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縮小城鄉差距和校際差距。因地制宜保留並辦好必要的村小學和教學點
。以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實施民族地區中小學理科教學質量提升計劃,深化課程和教學改革,開齊開足國家課程,開設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依法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切實解決「大班額」、「大校額」問題。
㈢ 加快少數民族個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加快少來數民族個民族地區的自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1、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直接關系著我國的繁榮與富。
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是我國發展的一部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問題的解決程度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的繁榮與富強。
另一方面,東西部地區差距日益拉大成為影響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關系和社會穩定的深層次根源。
2、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直接關系著我國的穩定和邊疆安全.
一方面「邊」和「窮」是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兩個重要特點。邊境2100多萬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數民族;有31個民族與國外同一民族跨界而居。
另一方面,民族地區有著特殊的民族宗教社會關系。
(3)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教育擴展閱讀:
由於歷史的原因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民族地區是一個民族關系敏感的地區,西部民族地區存在著與東部漢民族地區不同的社情和民族狀況有些問題在東部地區開發開放中不成問題,可能在西部民族地區的一些區域里由於特殊的歷史條件和民族宗教狀況,就會成為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後,各民族通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陸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各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㈣ 加快民族地區發展有哪些重要意義
首先,不管哪抄個地區的經濟發襲展都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成果,都會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第二,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會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
第三,這是具有較大的政治意義的,它讓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感受到國家的力量,能增強整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保持社會穩定,鞏固國家的統一局面,就會增強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讓人民更多的認同黨。
第四,少數民族地區資源豐富,但經濟發展水平落後,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能有效的開發和利用這些地區的資源,化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緩解資源緊張。
第五,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會縮小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增強這些地區居民的購買力,有利擴大內需,發揮消費需求在經濟發展的功夫貢獻,促使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六,這就能證明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這本身就是整個國家及整個國際社會的一筆巨大的政治及思想財富。
㈤ 如何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民族工作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
1、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
2、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
3、 支持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4、支持民族地區經濟結構調整。
5、加大對民族地區的財政投入和金融支持。
6、妥善解決生態建設和資源開發的補償問題。
7、 突出解決少數民族群眾的貧困問題。
8、大力推進興邊富民行動。
9、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
10、扶持民族地區發展教育和科技事業。
11、扶持民族地區發展文化事業。
12、扶持民族地區發展衛生、體育事業。
13、突出抓好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
14、 大力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幹部。
15、 進一步加強各族幹部的團結。
16、不斷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17、 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工作。
18、切實加強城市和散居地區的民族工作。
19、正確處理影響民族團結的問題。
20、 堅決維護祖國統一。
21、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22、全面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
23、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
24、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民族工作。
25、完善民族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26、加強民族工作部門建設。
(5)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是教育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引導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確認56個民族成份,實現了各族人民共同當家作主、管理國家事務。
建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實現了空前的民族大團結。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實現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國家統一領導下自主管理本地區內部事務的權利。
支持和幫助民族地區發展生產力,實現了少數民族群眾生產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歷史性飛躍。
大力發展民族地區社會文化事業,實現了少數民族群眾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人才,密切了黨同少數民族群眾的聯系。這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重大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也是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功。
參考資料:河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㈥ 初中政治.加快民族地區的發展採取哪些措施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從我國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實際情況看,少數民族地區能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直接關系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直接關系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狀況,直接關系能不能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因此,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已是刻不容緩,但要在較短時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任務非常艱巨,難度非常大。要制定更加切實有力的支持政策,進一步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緊緊依靠少數民族地區力量,扎扎實實推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一是高度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好支持政策措施。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政治制度,重視和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內容和中央的重大方針。中央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堅持從實際情況和需要出發,採取實際行動支持、幫助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堅持把加快發展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配套,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近些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有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沒有全面、認真貫徹落實好,有的是缺少相關配套政策措施難以執行。今後,中央還將根據實際需要和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制定出台一些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措施。有了支持政策措施,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關鍵是要真正把支持政策措施及時、配套、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好。這樣才能在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是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後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離不開其他地區和社會各方面的幫助。但從根本上講,最主要的還是應當把立足點放在提高內在動力和活力上,緊緊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加快發展速度,發展才有後勁。內外力量緊密結合,形成強大的合力,發展才能快速、持續和穩固。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在體制機制改革上要大膽創新,有的方面甚至走在全國前面,只要有利於推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改革,就應當大膽探索、大膽改革、大膽創新。著力培養當地幹部、少數民族幹部和各級各類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重要作用。採取多種特殊政策措施,支持扶持具有帶動輻射作用的龍頭企業、重點骨幹企業和中小微型企業加快發展。
三是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要堅持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培育支柱產業。採取特殊政策措施,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在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過程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努力形成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區特點的產業品牌。加快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形成一批高技術、高水平、高效益的石油、天然氣、煤炭、水電等產業基地,切實執行資源稅收共享和生態補償政策,支持、帶動當地經濟加快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項目審批核准、投資、稅收、信貸、土地使用等方面,應實行差別化政策給予特殊鼓勵和支持。
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貧困問題。解決貧困問題是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貧困問題不解決好,眾多人口沒有脫離貧困境況,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目標就無從談起。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應當把扶貧開發作為首要任務,特別是要優先解決特困人口的貧困問題。採取更加特殊、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集中國家和各方面扶貧資金,實施針對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特困人口的扶貧攻堅,力爭用較短時間基本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五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把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加大建設投資力度。重點加快建設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支撐保障作用的鐵路、公路、機場、能源、水利、供電、供水等大型項目,力爭早見成效。優先建設一批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小型基本建設項目,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鞏固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成果,扎實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遏制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建設資金。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較少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山區和貧困地區,民生事業落後狀況最為突出,嚴重影響這些人口的生產生活,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果民生事業沒有大的發展改善,生產條件、生活方式沒有大的轉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必要條件和基礎保障,也就難以取得實際成效。要把改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條件和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作為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優先加快發展的著力點和基礎建設。堅持把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以及交通、供水、供電、居住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增加投入。用於發展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和各種補助資金,重點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讓各族人民共享國家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的成果。
㈦ 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是什麼
狠抓落實,努力實現五大轉變:
一要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當前,存在於某些地區和部門領導幹部頭腦里的發展觀念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有的依然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地理解為「增長是硬道理」,有的依舊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視為「以速度為中心」,還有的不惜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追求產值,甚至弄虛作假,貪大求洋,熱衷於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借「統籌」之名搞新的形式主義,如有的打著「統籌城鄉」和「城鄉一體化」的幌子,動輒提出搞什麼「國際一流」、「超一流」,歪曲和背離科學發展觀的真正內涵;有的熱衷於貼「標簽」、炒概念,以口號代替對「五個統籌」的具體貫徹落實。這些情況表明,轉變發展觀念仍然十分艱巨。
二要進一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首先要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其次要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標,加大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文明消費,形成有利於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制,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全面建設節約型社會;最後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
三要進一步轉變經濟體制。要著力推進以下幾項改革:首先要深化財稅、金融和投資體制等改革,從體制上解決產業結構趨同、增長方式粗放、低水平擴張的問題。其次要消除城鄉分割的體制性障礙,有序推進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引導生產要素在城鄉間合理配置,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解決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第三要深化社會領域的改革,推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等體制改革,切實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最後要推進勞動就業和社會分配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為解決收入差距問題創造條件。
四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要抓緊建立對工作實績進行考核評價的新的指標體系,不應僅僅考察GDP的增長,還要同時考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等其他指標,引導各級幹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
五要進一步轉變各級幹部的工作作風。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弘揚"求真務實"的精神,堅決克服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注意在實踐中形成新思路,在群眾中尋求新辦法。要著力解決關繫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
惟其如此,科學發展觀才能真正落在實處,才能真正有利於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作為科學發展的引領者、正確思路的決策者、實踐行為的示範者,領導幹部要真正擔當起領導科學發展的責任,就必須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以及黨員幹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著力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提高領導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進一步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
㈧ 在現階段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這句話對嗎
在現階段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這句話是錯的。
正確的回說法應該是答:
在現階段,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
而民族平等才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
民族的知識要點分析:
1、在現階段,加快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促進各民族個同繁榮,增進民族團結。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
2、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的共同繁榮是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的物質保證。
㈨ 怎樣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一是高度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好支持政回策措施。
二是加答大少數民族地區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後勁。
三是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
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貧困問題。
五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
㈩ 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有什麼現實意義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從我國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實際情況看,少數民族地區能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直接關系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局,直接關系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狀況,直接關系能不能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因此,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已是刻不容緩,但要在較短時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任務非常艱巨,難度非常大。要制定更加切實有力的支持政策,進一步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緊緊依靠少數民族地區力量,扎扎實實推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一是高度重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認真貫徹落實好支持政策措施。民族區域自治是國家政治制度,重視和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是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內容和中央的重大方針。中央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堅持從實際情況和需要出發,採取實際行動支持、幫助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堅持把加快發展擺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配套,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配合。近些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有的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主要原因是沒有全面、認真貫徹落實好,有的是缺少相關配套政策措施難以執行。今後,中央還將根據實際需要和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制定出台一些更有力的支持政策措施。有了支持政策措施,只是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關鍵是要真正把支持政策措施及時、配套、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好。這樣才能在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是加大少數民族地區改革力度,大力培育加快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和後勁。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國家的支持,離不開其他地區和社會各方面的幫助。但從根本上講,最主要的還是應當把立足點放在提高內在動力和活力上,緊緊依靠自身的力量才能加快發展速度,發展才有後勁。內外力量緊密結合,形成強大的合力,發展才能快速、持續和穩固。少數民族地區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在體制機制改革上要大膽創新,有的方面甚至走在全國前面,只要有利於推進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改革,就應當大膽探索、大膽改革、大膽創新。著力培養當地幹部、少數民族幹部和各級各類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重要作用。採取多種特殊政策措施,支持扶持具有帶動輻射作用的龍頭企業、重點骨幹企業和中小微型企業加快發展。
三是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著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調整產業結構要堅持從本地區實際出發,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優勢產業,培育支柱產業。採取特殊政策措施,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在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過程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努力形成傳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新格局,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區特點的產業品牌。加快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形成一批高技術、高水平、高效益的石油、天然氣、煤炭、水電等產業基地,切實執行資源稅收共享和生態補償政策,支持、帶動當地經濟加快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項目審批核准、投資、稅收、信貸、土地使用等方面,應實行差別化政策給予特殊鼓勵和支持。
四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優先解決特困少數民族人口和民族地區貧困問題。解決貧困問題是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貧困問題不解決好,眾多人口沒有脫離貧困境況,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目標就無從談起。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應當把扶貧開發作為首要任務,特別是要優先解決特困人口的貧困問題。採取更加特殊、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集中國家和各方面扶貧資金,實施針對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特困人口的扶貧攻堅,力爭用較短時間基本改變貧困落後面貌。
五是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把支持少數民族地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加大建設投資力度。重點加快建設一批對經濟社會發展起支撐保障作用的鐵路、公路、機場、能源、水利、供電、供水等大型項目,力爭早見成效。優先建設一批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小型基本建設項目,切實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鞏固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成果,扎實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遏制生態環境繼續惡化的趨勢。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和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多渠道籌集生態建設資金。
六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人口較少民族、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山區和貧困地區,民生事業落後狀況最為突出,嚴重影響這些人口的生產生活,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如果民生事業沒有大的發展改善,生產條件、生活方式沒有大的轉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缺乏必要條件和基礎保障,也就難以取得實際成效。要把改善生存環境、生產生活條件和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作為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作為優先加快發展的著力點和基礎建設。堅持把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以及交通、供水、供電、居住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增加投入。用於發展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和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方面的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和各種補助資金,重點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讓各族人民共享國家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