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2015年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分析

2015年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分析

發布時間:2021-03-01 14:18:01

1. 2015年經濟形勢

2014年,全球經濟面臨不斷下行壓力,貿易增長低於相對低迷的經濟增長,經濟全版球化面臨著嚴峻挑戰。在本次G20議程權研討會期間,成員國也就2015年全球經濟面臨的復雜形勢進行展望。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會上表示,2015年全球經濟仍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朱光耀說:「我們認為,目前全球經濟仍充滿挑戰,形勢是不確定和復雜的。今年年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再次將全球經濟增長預測指數從3.8%下調至3.5%,這已經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從去年連續第四次下調這一指數。這是G20和全球必須面臨的一個重要的挑戰。這些不確定和復雜因素是G20成員國必須面對的,並且應選擇正確的宏觀經濟政策來應對。」
朱光耀認為,2015年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首先表現為美聯儲何時啟動利率市場正常化進程,這對於美國經濟發展乃至全世界經濟走勢都有重要影響;其次是近年來希臘的金融危機對歐元區的穩定產生了負面影響;第三是自2014年石油價格大幅下跌超過50%,2015年預計仍然保持在低價位趨勢,大宗商品價格也將保持低位徘徊;最後是地緣政治危機影響到區域經濟發展,烏克蘭危機、西方對俄羅斯制裁等都對地域和全球經濟產生不穩定因素。

2. 結合2015年我國經濟形勢實際談談對當前世界經濟形式的認識1500字

成大的吧 哈哈

3. 2015年世界各國的經濟政策有哪些變化

2015年開年以來,全球經濟形勢復雜,油價繼續暴跌,歐元區通縮風險日益加大,各國增長形勢分化明顯,金融市場擔憂情緒持續蔓延。
2015年全球經濟形勢,與危機後幾年有明顯的不同,增長格局、政策格局、資金流向、匯率走勢隨之發生變化,對全球金融風險資產價格帶來重大的影響。2015年,是變局之年,是變招之年。
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稱,繼2014年估計增長2.6%之後,全球經濟預計今年可增長3%,2016年增長3.3%,2017年增長3.2%。若採用2010年購買力平價計算則全 球增長2015年可達3.6%,2016年和2017年可達4.0%。發展中國家2014年增長4.4%,預計2015年小幅升至4.8%,2016年和 2017年分別升至5.3%和5.4%。
世界銀行集團行長金墉表示,全球經濟增長具有日益兩極分化的趨勢。在美國和英國,隨著勞動力市場恢復和貨幣政策繼續維持極度寬松,經濟活動勢頭逐漸加快。但是在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復甦始終乏力,金融危機陰魂不散。與此同時,中國正在經歷精心管控的經濟放緩,今年增速預計將放慢至7.1%但依舊強健(2014年增速為7.4%),2016年增速預計為7%,2017年增速預計為6.9%。而油價崩潰將會產生贏家與輸家。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表示,未來全球經濟將會有五個新變化:
1) 增長勢頭分歧
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增長舉步維艱。盡管貨幣寬松政策、中國的財政刺激曾經對需求有所刺激,但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始終未能解決,銀行金融中介功能弱化,令央行所製造的流動性無法滲透到實體經濟中,就業和消費裹足不前,企業投資意願低下。
這種局面從2014年中開始,隨著美國就業市場的復甦而被打 破,汽油價格下滑更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的信心,企業投資明顯加快,全球增長格局由萬馬齊喑轉為美國一枝獨秀。美國經濟執世界之牛耳,其貨幣政策不僅影響美 國,更對全球流動性、資金流向帶來深遠的影響。
美國之外的經濟,依然乏善可陳。歐洲、日本和中國不約而同地試圖用進一步的貨幣寬松,來替代結構性調整,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有機的、可持續的增長尚未出 現。新興市場經濟,則受到資金外流、商品/能源價格下跌的沖擊,估計聯儲加息會進一步收緊新興市場的增長空間,增加系統性危機爆發的可能。
各國的經濟周期不同步,過去並不出奇。但是在金融危機後,經濟周期趨同,政策周期隨之趨同。全球經濟在共振中前行成為新常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向類似, 不同國家的金融市場、資產種類的升跌也呈現高度相關性。這種趨同性隨著美國經濟的脫穎而出而開始改變,股市趨異性比債市更大。
2) 通貨膨脹低迷
各國央行肆意的QE,並沒有帶來明顯的物價上升壓力,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CPI不漲資產價格漲的現象。石油價格的暴挫,更降低了物價失控的近期風險。央行 的擔心開始移向通縮,擔心消費者持幣待購,擔心企業不願投資。央行在通縮通脹問題上立場的變化,是近幾個月全球經濟中最大的變化。
各國所面臨的通縮風險不盡相同。日本已經在通縮心理下生活了二十多年,歐洲CPI未見負值,但是心理上早已進入通縮狀態。美國的核心通脹不高,但是工資上 升有提速的跡象,隨時可能觸發服務業成本的上揚。中國的通脹前景最糾結,製造業通縮和服務業通脹同樣明顯金融資產價格向好,但是政府擔心泡沫。盡管通脹前 景不盡一致,各國央行將注意力由抗通脹轉為抗通縮是不爭的事實。
物價低迷,與金融資產價格高漲形成鮮明對照。各國央行大肆放水,物價上漲卻不明顯,其理由是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並未恢復,實體經濟並未受惠於QE。相反在金融層面上流動性泛濫,其結果是金融資產的通貨膨脹愈演愈烈。
3) 貨幣政策變招
增長分布的不均勻和通脹預期的改變,導致央行在貨幣政策的處理手法上分道揚鑣。美國經濟出現了勢頭較強的自主性增長,但是復甦根基並不牢靠,外圍環境錯綜 復雜,在通脹環境並不明顯的情況下,美國貨幣當局其實不願意貿然加息,尤其在油價大跌的情況下。但是美國就業市場近期迅速改善,低端工資出現久違的上揚, 而且上漲幅度頗大。過往四十年美國通脹的最大拉動因素是工資,因為工資滲透到各行各業,聯儲自不敢怠慢。同時新一屆國會監管聯儲的呼聲甚高,貨幣環境正常 化對於耶倫更有政治壓力。筆者認為,耶倫在加息上不會拖得太久,但是首次加息並卸掉政治包袱後,步伐可能較慢。
與美國相反,日本與歐洲先後推行進一步的量寬措施,試圖通過抑制匯率走出通縮。兩地經濟均有些微反彈,但是增長未見進入可持續軌道,通縮情緒亦未見實質性 改善。預計日歐會有進一步的寬松措施出台,不過QE需要變招。歐洲央行的美式QE,處處受到德國的制肘,同時希臘、烏克蘭兩大火葯庫隨時可能帶來市場震撼,歐洲除了在貨幣數量上擴張外,可能走負利率政策。
日本央行持續兩年擴張基礎貨幣,政府國債多已進入日本央行庫房,再想QE也許另闢途徑。或是購買海外 資產,或是將政策杠桿瞄向利率而非貨幣發行量。中國人民銀行在經歷一年的政策收縮後,重回寬松之途(盡管仍強調中性政策),不過相對於降息央行似乎更願意 定向寬松。歐日中三大經濟體,仍在寬松政策基調下,不過政策工具均開始偏離QE,這意味著今年全球范圍內貨幣政策的透明度下降,不確定性明顯上升。
4) 匯率競爭激化
除了2008年危機初期,在戰後數十年中從未見到過這么多的央行因為匯率原因而調整貨幣政策的。究其原因,一是全球范圍內內在增長動力不足,二是美元升值 太快太猛,三是博弈之下一國貶值他國必須跟隨。 這種以鄰為壑的作法,長遠來講無可持久,但是匯率戰爭目前的確在蔓延。央行將政策重點從國內信貸周期移向匯率競爭,在通脹壓力不大時問題不大,但是隱含風 險也不容忽視。同時匯率被舞高弄低,無可避免地造成資金流向上的亂波,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帶來不確定性。

4. 當今世界經濟形勢如何

一、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它在進程中會有曲折,會有人反對,但其勢頭不可阻擋。
經濟全球化是指商品、資本、服務、技術、信息、勞務(人才)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空前加快,形成世界統一大市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進入新世紀以後,全球化進程加快,各國開放的程度越來越高,相互依存度越來越高,市場自由化的程度越來越高。
之所以說經濟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擋,這一進程不會中斷,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兩個輪子一直往前轉,這兩股力量不可阻擋。這就是市場化的力量和網路化的力量,也稱作市場革命和技術革命。
冷戰結束後,世界市場化的規模和速度大大提高。前蘇聯東歐國家走上市場化道路;中國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大步推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市場的控制也大為松動。整個世界的開放度、市場的自由度前所未有。
信息產業的迅猛發展,突破了地域時空的限制,互聯網使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縮小,使商品、資金、技術、信息的流動空前加快,成本空前降低。例如,紐約到倫敦的長途電話費, 2001年時,每3分鍾需1美元,預計到2010年將降到3美分。網路化極大地推動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跨國公司的擴張力量不可阻擋,成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載體。哪裡的市場條件適合,哪裡的成本低廉、潛力巨大,它們就往哪裡推進。有研究顯示,全世界已有6.4萬家跨國公司,它們以資金、技術、品牌和銷售網路的優勢馳騁世界市場,它們控制著全球1/3的生產、2/3的國際貿易,70%的技術專利,90%的國際直接投資。這些龐然大物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WTO的成立,統一的國際經濟規則的形成,對民族國家的約束力逐步加強,又大大推動了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進程。
但是,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負面效應的顯現,南北差距的拉大,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不合理(這些規則是以發達國家為主體制定的),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富國集中,不發達國家有被邊緣化的危險。產業結構的全球整合,使發達國家一部分人失業;工業化的步伐使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世界出現了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
反全球化浪潮的興起提醒世界,全球化進程應當調整,需要反思,應當給全球化「以人情、人道色彩」(歐盟語),應使全球化成為一個共贏共享、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這就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
二、世界經濟形成三大主體、三大市場
與經濟全球化一道,區域經濟合作(即區域經濟集團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趨勢。
現在,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大大小小多達140多個,但在世界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佔有最大市場份額的是三大主體: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正在籌劃並形成中的東亞自由貿易區。世界經濟的興衰起落,與這三大區域經濟板塊密切相關。
經過五次擴大,歐盟今天已成為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地區組織。25國人口4.5億,GDP逾10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0%。歐盟已建立起歐元區,統一了貨幣,這是目前惟一可以在經濟領域與美國相抗衡的力量。
北美自由貿易區,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1994年正式建立,人口近4億,GDP 11萬億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它要向南美擴張,美國認為拉美是「一個比歐盟更重要的市場」。如果拉美進入,便可形成一個包括34國、8億人口、佔半個地球的大市場。南美加入北美自由貿易區,有一個曲折反復的過程,但這是遲早的事。
一個以雙邊為基礎的東亞自由貿易區網路正在形成。在2000年11月新加坡召開的東盟首腦會議和「10+3」(東盟10國+中日韓3國)首腦非正式會議上,首腦們就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達成共識並使其轉入具體實施。中國與東盟已確定在2010年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與東盟自由貿易區也將在2012年最終建成。在此基礎上,以「10+3」組成的東亞自由貿易區,可望2015年左右建成,並逐步走向建立「東亞經濟共同體」的更宏偉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占東亞地區GDP90%以上的中日韓三國的合作至關重要。一旦東亞自由貿易區建成,將成為擁有佔世界1/3人口,GDP達到7萬億美元的全球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其規模可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世界三大經濟板塊之間,相互交叉、相互合作、相互競爭。我國的主要市場、主要貿易夥伴,都在這一范圍。美、歐、日三大家占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近一半。因此,密切關注世界三大市場的動向尤其重要。正如有專家所言: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動機、地域分布、組織形式、影響及出現的一系列變化,將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與格局產生決定作用,對世界各國提出新的機遇和挑戰。
三、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四大環境
經濟的發展是要受到環境制約的。對世界經濟發展起重要影響的有四大環境,即政治環境、市場環境、資源環境、生態環境。
1.政治環境對經濟的影響甚為重大。從整個世界政治環境看,對和平發展有利。大國關系進入磋商、協調、合作為主的發展階段,出現了冷戰結束以來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局部戰爭、國際恐怖活動、民族與宗教沖突、社會動盪,都使世界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不確定的因素增加。
2.市場環境,包括氣候、人文環境、勞動力素質、市場消費潛力、勞工價格、交通通訊條件、企業信譽、政府的經濟貿易投資政策和開放度、法制狀況、辦事效率等等。美國開列的世界新興市場名單,中國、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印度、南非、波蘭等在市場環境方面佔有一定優勢。投資者總是湧向那些市場開放度高、投資回報率高、經營條件好的地方。
3.資源環境,關繫到生產能否有保障,經營成本能否降低,經濟發展能否持續長遠,是物質基礎。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視能源、土地、礦產、水、糧食等自然資源條件的保護、改善與開發。無論是像日本、新加坡這樣的自然資源貧乏的國家,還是像美國、俄羅斯這樣的資源豐富的國家,在發展經濟、制定規劃時,都不能不把資源問題作為前提條件。石油、糧食、水三大戰略資源的安全問題,日益引起各國政府的關注。
4.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工業社會造成的大氣污染和水污染,已經影響到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全世界有11億人不能用上清潔水。酸雨、沙塵暴、持續高溫等現象的出現,非典、禽流感、瘋牛病等疫病的流行,已為人類敲響了警鍾。世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拿出越來越多的資金用於治理和改善生態環境。要使經濟做到快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創造良好的四大環境。
四、科技進步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加速器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以電子信息、生物技術和新材料為支柱的高新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今世界,以發展現代化科技來提升綜合國力,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關注點。日本重提科技立國的口號,歐洲提出加快追趕美國的目標。發達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進入了發展高技術、創立新產業的階段,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
如果說各種先進工具的誕生,是人類雙手的延伸,那麼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則是人類大腦的延伸。當前正在演進的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其巨大效應,美國人把它與300年前的英國產業革命相提並論。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發展的高峰估計可延續到2020年前後,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經濟持續增長、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強大加速器。21世紀初,世界科技正在四大領域,四個制高點上加快發展並展開激烈競爭。這就是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信息化技術、新材料技術和航空航天技術。
美國科學家認為,今後10年技術變革將超過20世紀百年的總和。科學技術,尤其是高科技,是發展經濟的加速器,是增強國力的關鍵手段,是富國強民的根本,是當代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最重要的武器。專家們認為,在21世紀,一個國家的興衰、經濟的增長,都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它的高科技發展水平。
五、金融在世界經濟中的獨特地位與巨大風險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金融市場正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金融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資本在全球的流動,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空前加快,規模巨大。由於各國對外匯管制的放鬆,對本國資本市場的開放,對外經濟貿易合作的擴大,都為金融資本的迅速進出和自由流動創造了好的條件。目前全球游資高達七八萬億美元,全球外匯市場每天的交易量達1.5萬億到2萬億美元,其中90%以上的交易是短期資本,從事各種投機炒作。金融市場的開放和全球化給各國投資融資發展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全球金融市場無控制的發展,也帶來極大的不穩定。
金融全球化帶來的問題是,金融危機常常產生連鎖反應,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也就是金融危機國際化。墨西哥金融危機,很快蔓延到拉美其他國家;泰國金融風暴很快便波及到東南亞各國以及亞洲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影響到整個世界。金融危機的頻發,提醒世界各國在擴大開放金融市場時注意根據本國的具體條件,循序漸進,提高抵禦金融風暴的能力,加強預防金融危機的管理體系。
六、南北貧富鴻溝擴大影響世界經濟穩定發展
全球化帶來的最大負面效應,便是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這對世界經濟的穩定與未來發展會造成巨大的不利影響。
由於歷史的原因,由於不公平的國際經濟秩序,由於世界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因民族宗教等問題引發的社會動盪,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50個不發達國家,經濟處於貧困落後狀態,有的已被邊緣化。
據統計,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等西方7國,總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1%,但是GDP佔世界總量的65%。而世界其餘地區,人口佔世界的89%,GDP卻僅為世界的35%。全非洲50多個國家,GDP佔世界總量的比例為1%,只相當於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一家的資產。
統計數據還顯示,世界上最富的20%和最窮的20%人群之間的收入差距,1960年為30∶1,1990年為60∶1,1999年為74∶1,現在已達到80∶1。世界人均年收入最低的國家剛果(金)只有90美元,而人均收入最多的瑞士多達37930美元。
外國直接投資也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之間。2000年,世界凈投資達到1.5萬億美元,這筆投資中的82%分配給了發達國家,非洲只分配到1%的外國直接投資。世界經濟發展中的南北貧富差距拉大,帶來的問題便是社會不穩定、動亂、對富國的不滿和怨恨。
總之,目前世界經濟現狀是西強東弱,北富南窮,北攻南守。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求南北對話,改變不合理的經濟秩序,減免債務,增加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的呼聲日益增高。
七、中國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快車的動力
過去的20多年裡,中國抓住了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加快改革,擴大開放,成為發展中國家在全球化中受益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和平崛起,是21世紀最具有影響的重大事件。我國的對外貿易總量、實際利用外資數量及國家外匯儲備,均居世界前列。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中國2002年GDP總量為1.2萬億美元,列居世界第6位;按國家統計局9月份提供的數據,2003年中國GDP總量已達到116898億元人民幣。
在世界經濟近五年來平均增長不到3%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以高於8%的速度持續上升。中國經濟已成為帶動亞洲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如今,世界500強企業已有400餘家到中國投資興業,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據商務部外資司8月的信息,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研發中心快速增加,總數已超過600家。這些研發中心累計投入研發金額約40億美元。這將為我國擴大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起到積極作用。這表明,跨國公司把中國市場看作是全球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中國的跨國公司目前也已是數以千計。正如國際輿論指出的,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分量進一步增大,成為牽引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
八、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向好
世界經濟經過兩年多的低速增長,逐漸從低谷走向復甦,形勢向好。
進入新的世紀初年,由於美國上世紀90年代形成的網路和股市泡沫出了問題,泡沫經濟崩潰,引發了世界三大經濟火車頭美歐日同時減速,世界經濟在2001年、2002年出現低速增長的不景氣局面。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0年時,世界經濟增速為4.8%,而到2001年下降到2.4%,2002年為3.0%。世界出現貿易和對外投資雙下降。跨國兼並的勢頭也明顯減弱。
經過近3年的調整,採取降息、減稅、調整結構等一系列措施,到2003年下半年,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復甦勢頭。日本經濟也從10年沉睡中醒來,緩慢復甦。亞洲經濟增長強勁,高達7%,是經濟亮點。因此,人們在2003年底稱世界經濟是「開往春天的火車」。
世界經濟的增長目前仍然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泡沫經濟的後遺症(結構性問題)要徹底消除還有待時日,發達國家的失業率仍居高不下,美元貶值疲軟,伊拉克戰爭的後遺症增加了反恐斗爭的難度,世界局勢不穩定,石油價格居高不下,這一切都會對未來世界經濟的增長產生變數和不利影響。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世界經濟在2003年的增長率達到3.2%。同時預計全球經濟增長率 2004年可達4.6%,據稱即將調高為4.9%。這個樂觀的估計能否實現,還有待於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經濟總的發展前景看好。

5. 盤點2015,展望2016,世界經濟將會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6年多時間,但全球經濟依然並不平靜,各類潛在風險相互交織,並折射出全球經濟的四大顯著特點:

首先,全球經濟仍難以擺脫深度調整壓力,全球已由國際金融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結構調整期。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低於預期,產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國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負債、高失業率在內的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同時,由於勞動力人口老齡化、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大多數經濟體仍需將「保增長」作為首要任務。

而相比之下,全球貿易增長則更為緩慢。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布的全球貿易增長最新預測,2014年和2015年全球貿易額增長預期分別下調為3.1%和4%,遠遠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10年平均貿易年增長率6.7%的水平。而各大國際組織也很可能高再次高估全球經濟增速。實際上,2014年已經不是第一次高估經濟增速了,IMF對全球經濟從2011年以來基本上都是高估的,專門負責美國經濟預測的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更是從2007年以來每一年下調對潛在產出的估計,這是非常罕見的。基本上,高估經濟增速是全球群體性的失誤,這很可能預示著潛在經濟增速下降將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常態」。

其次,大宗商品繁榮周期結束引發價格危機。今年以來,由於供過於求拖累價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跌5%左右,這也是2011年大宗商品價格達到峰值後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特別是隨著美國頁岩油產出超過OPEC的閑置產能,原油市場的定價機制將主要由美國頁岩油的邊際成本所決定。美國頁岩油生產增加正在給全球能源流動產生越發深遠的影響,並削弱OPEC的定價能力。在全球能源供應過剩和「三國殺」式國際博弈中,國際油價更是油價自由落體式的下落,較6月高位跌幅48%,創五年來新低。而由此觸發的大宗商品暴跌浪潮,無疑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的事件。

第三,各國經濟復甦格局分化加劇多重風險。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兩大板塊經濟復甦態勢不平衡。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通過三輪 QE
釋放流動性,壓低國債收益率,推升房市股市價格、並通過財富效應促進經濟增長。頁岩油技術革新帶來的原油生產放量也導致其能源進口依賴度下降,貿易逆差收窄使美國經濟走上穩健復甦的軌道。今年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率大幅上調至5.0%,創下了過去11年以來之最,10月份失業率回落至5.8%,為六年來新低。歐元區和歐盟三季度GDP環比增長0.2%和0.3%,雖然比二季度稍有改善,但仍處於衰退邊緣,歐洲經濟很大程度上依然受到貨幣周期驅動,內生增長動力嚴重不足。日本經濟4至6月的按年化計算,季度環比大幅萎縮了7.1%,「安倍經濟學」幾乎宣布破產。

世界各國走勢分化、結構分化、周期分化導致政策進一步分化。美聯儲退出量寬、美元步入升值周期,以及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分化意味著資金在各個經濟體中出現「大進大出」的壓力將增大,將會導致全球金融資產價格,加劇導致市場波動率以及多重經濟金融風險。

最後,全球經濟失衡狀況逐步有所減弱。近兩年,發達國家要減少經常項目赤字,而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要通過提高國內需求(包括消費和投資),,來減少經常項目順差,將經濟增長的源泉從出口轉移到國內需求上,以國際收支賬戶為主要特徵的全球貿易和資本流動失衡已由2006年的峰值縮小了三分之一以上。由於發達經濟體仍舊在全球需求中占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外部需求疲軟會影響到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尤其是那些以出口為經濟增長動力的經濟體。

展望2015年,全球經濟整體仍將緩慢弱勢復甦,聯合國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將增長3.1%。世界貿易組織(WTO)預計,2015年全球貿易量將增長4%。聯合國貿發會議預計,2015年全球跨國投資規模將從2014年的1.6萬億美元擴大到1.7萬億美元。

然而,2015年全球經濟格局受制於三大變數,一是能源和大宗商品下跌導致全球性通縮風險。疲弱的需求,龐大的庫存將導致2015年大宗商品價格、國際油價仍難以擺脫持續走低的局面。

二是美元已經進入強勢周期,不僅會加速資本外逃,也進一步打壓經濟,使許多以美元計價的新興經濟體海外債務風險,並推升全球融資成本上升。美聯儲每一輪QE的退出都會對新興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特別是那些具有雙赤字、外部融資依賴度高的經濟體,容易遭受資本外流和貨幣貶值的風險。

三是新興經濟體「回溢效應」風險突出。全球主要新興經濟體均受到內部結構調整滯後的困擾。作為趕超型經濟,新興經濟體大都採取的是增加勞動力投入、加快資本形成以及數量擴張的「要素驅動型」模式。二十年前,大多數新興經濟體依靠全球分工體系深化帶動的「斯密增長」創造出規模巨大的全球化紅利。而2008年以來的全球深層次調整還將延續,這與國內工業產能過剩、產出缺口不足,將同時並存,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和各國貿易聯系的不斷加強,新興經濟體的「回溢效應」或將更加顯著,正普遍面臨著為增長放緩倒逼國內改革的重要拐點。

6. 2015年國際上比較重大的經濟事件或情況!!急

下面是路透社給出的重大經濟事件。不過我覺得2015年至今為止,最重要的經濟事件應該就是亞投行截止日期(3月31日)將至的時候,很多發達國家(德國、義大利、英國等等)都在最後一刻宣布加入亞投行。

1月28日(三)
華盛頓--美聯儲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宣布利率決定,公布政策聲明(1900)。
塔林--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秘書長葛利亞訪問愛沙尼亞。
都柏林--英國央行總裁卡尼發表講話,紀念已故的加拿大前財長費海提(1850)。
法蘭克福--「歐元區貨幣政策展望和銀行業聯盟發展」會議。德國央行委員Joachim Nagel主持會議。
盧森堡--第19屆全球金融峰會(Global Securities Finance Summit)2015,發言者包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首席經濟學家曼恩(Catherine Mann)和歐洲央行執委普雷特。
斯德哥爾摩--瑞典央行執委會會議。
1月29日(四)
惠靈頓--紐西蘭央行宣布官方現金利率。
盧森堡--歐洲央行執委普雷特在第19屆2015年全球金融峰會(Global Securities Finance Summit)發表演說(0910)。
米蘭--歐洲央行執委科爾參加「歐元的未來」的討論(1630)。
1月30日(五)
美國費爾法克斯--美聯儲理事塔魯洛在金融研究辦公室和金融穩定監管委員會第四屆年會上發表演講,題為「推進宏觀審慎政策目標」(1745)。
斯德哥爾摩--瑞典央行執委會會議。
1月31日(六)
劍橋--歐洲央行副總裁岡斯坦西歐在劍橋大學Marshall Society年會「政策的力量:解決問題和規劃未來」上發表講話。
2月2日(一)
美國薩拉索塔--美國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副總裁David Altig和達拉斯聯儲銀行副總裁Mine Yucel參加「經濟前景、貨幣政策與能源:美聯儲研究主管的想法」的活動(2230)。
2月3日(二)
美國紐瓦克--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布拉德就「美國以及國際經濟和貨幣政策」發表講話(1500)。
聖保羅--美國明尼亞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柯薛拉柯塔就「目標導向的貨幣政策報告」發表講話(1745)。
悉尼--澳洲央行召開利率會議。
奧斯陸--挪威央行理事Birger Vikoren在一個研討會上講話。
2月4日(三)
哥倫布--美國克利夫蘭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梅斯特(Loretta Mester)就經濟發表演說(1745)。
倫敦--英國央行召開貨幣政策委員會會議(至2月5日)。
仙台--日本央行副總裁岩田規久男在與商界領袖的會議上發表講話。
雷克雅未克--冰島央行公布利率決定(0800)。
法蘭克福--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會議,沒有公布利率決定的計劃。

閱讀全文

與2015年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分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