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選定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標準是什麼
選擇標准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主要是依據一國經濟金融條件和貨幣政策操專作對經濟活動的最屬終影響確定的。由於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具有特殊的傳導機制和調控作用,可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數量化的依據,因此,准確地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重要環節。 中央銀行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主要標准有以下三個: 一是可測性,央行能對這些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變數加以比較精確的統計。 二是可控性,央行可以較有把握地將選定的中介目標控制在確定的或預期的范圍內。 三是相關性,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變數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有著緊密的關聯性。 遠期中介目標:貨幣供應量、長期利率 近期中介目標:基礎貨幣 、短期利率
② 中介目標的選擇標准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主要是依據一國經濟金融條件和貨幣政策操作對經濟活動的最終影響內確定的。由於容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具有特殊的傳導機制和調控作用,可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數量化的依據,因此,准確地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重要環節。
中央銀行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主要標准有以下三個:
一是可測性,央行能對這些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變數加以比較精確的統計。
二是可控性,央行可以較有把握地將選定的中介目標控制在確定的或預期的范圍內。
三是相關性,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變數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有著緊密的關聯性。
③ 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標準是什麼簡要說明內涵
中央銀行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主要標准有以下三個:
1.可測性,央行能對這些專作為貨幣政屬策中介目標的變數加以比較精確的統計。
2.可控性,央行可以較有把握地將選定的中介目標控制在確定的或預期的范圍內。
3.相關性,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變數與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有著緊密的關聯性。
貨幣政策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的區別
1.貨幣政策操作指標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工具操作能夠有效准確實現的政策變數,如准備金、基礎貨幣、中央銀行利率、同業拆借市場利率、回購協議市場利率、票據市場貼現率等。操作指標有兩個特點:
(1)直接性,既可以通過政策工具的運用直接引起這些指標的變化;
(2)靈敏性,政策工具可以准確的作用於操作指標,使其達到目標區。
2.貨幣政策中介指標處於最終目標和操作指標之間,是中央銀行通過貨幣政策操作和傳導後能夠以一定的精確度達到的政策變數,如市場利率、貨幣供應量、信貸規模和匯率。
參考資料:網路-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④ 經濟環境是如何影響市場營銷活動的請舉例說明。
企業營銷活動成敗的關鍵,就在於企業能否適應不斷變化著的市場營銷環境。現代企業是社會經濟組成的成份之一,是個開放的系統,它在營銷活動過程必然與社會的其它系統、與它所處的市場環境的各個方面,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環境因素必然對營銷活動中有重大影響。這些營銷環境對企業的營銷管理來說是不可控制的變數,營銷管理者的任務就在於適當安排營銷組合,使之與不斷變化著的營銷環境相適應。許多企業的發展壯大,就是因為善於變化而適應市場;而在市場經濟發展中,也有部分企業,往往對市場環境變化的預測不及時,或者預測到而沒有對策,結果造成企業極大的被動,重者破產倒閉,輕者經濟受損。例如,一九九二年和一九九三年這兩年中,本人在深圳一間化工公司做營銷主管,由於每天都面對著市場,對原料的價格信息認真搜集,估計材料會大幅上漲,於是向公司負責人提出,現在公司流動資金充裕,生產銷售正常,進入材料是否考慮進多三個月至半年。公司負責人當時不以為然。提建議不到兩月,進口原料猛然漲價,我們公司生產的主要原料從一萬六千伍佰元提到三萬元左右幅度,而且材料很難買到。市場的突然變化,公司負責人當時沒採取措施,導致生產成本控制出現問題,生產受到影響,成本價格的突然提高20%~30%,市場價格又提不上,或提升價和成本價不成比例,公司利益明顯受損。市場銷售量由於提價,有部分客戶難以接受,轉移其它品牌,銷量明顯減縮,品牌在市場嚴重受到沖擊和影響。
因此,營銷者必須及時和注意市場營銷環境的調查,預測和分析,然後根據各數據確定營銷組合和策略,相應地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使之與變化環境相適應。市場營銷的實踐證明:適者生存。
營銷管理者應密切注意市場環境的變化,各地區或各國營銷環境的差別主要表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1〉 各地政府政策管制上的差別。其主要表現在各地政府對商業活動所制定的法令條規互不相同,相應地對商品推銷的限制也不同。
〈2〉 各地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常常造成各地市場消費習慣的差異,這些差異將使營銷人員在不同的市場導致不同的推銷方式。
〈3〉 各地的地理因素及人口分布不同。
〈4〉 各地文化傳統的差異。這種文化傳統的差別會導致各地市場具有不同市場形態。
〈5〉 各地語言或文字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推銷實務中成為跨國促銷活動的主要障礙之一。
這就要求營銷人員要有精確的語言表達能力。商品的特性要求同當地的慣用語來表達,才能較快地被當地所接受。
企業營銷策略與某一特定市場環境相配合的時間往往是短暫的,因為市場環境復雜多變,策略要隨環境的變化而相應改變,不能固步自封。下面是一廠商改變對策扭轉商機的例子。
以前,中國人的觀念是捨得給小孩花錢,成年人和老人的穿著消費相對較少。隨著經濟發展,時代已有所改變,兒女沒有時間陪父母,就用錢來打發,另外就是許多老人已經不再把錢留給子女而求自保,使得「銀發族」的鈔票多多。眼明手快的商家,許多看準無可限量的老人消費能力,由童裝為主要的生產轉型為成年老人服裝的生產,瞄準市場一舉而紅。
分析市場環境的目的,在於尋求銷售機會和避免環境威脅,爭取主動。無論市場競爭怎麼激烈和白熱化,機會和危機往往同時並存。經營者的任務就在於抓住機會,克服危機,使用各種策略措施,迎解市場難題,佔領市場,市場環境的變化是不斷造成新的機會和危機,這種變化有些是緩慢的,可以預測的;有些是急劇的,難以預測的。各行業之間所處環境也不盡相同,按其變化的速度可分為三類。
<1> 穩定的環境,如許多食品的市場環境是穩定的,基本上與人口變化成正比;
<2> 緩變的環境,款式多樣的爬山車和女式自行車逐漸取代六、七十年代的大、黑、土款式的舊款自行車。可以預測,多數企業能有條不絮地適應這種環境變化;
<3> 急變的環境,而上例說的化工原料價格變動則是急劇的,令許多企業措手不及,損失嚴重。
同一環境變化對不同行業的影響也不同,它可能對某些企業或行業造成危機時,同時又帶給另一些行業或企業提供機會。上說三種變化環境從做好市場調查分析、預測和對策實施時,企業受威脅的機會就會減低。從某個角度說,三種變化並非是既定不變的,同行的競爭都會使行業之間產生劇變,謀取市場突破口,找出利潤新增高點。
企業的市場營銷環境可分為微觀環境和宏觀環境兩大類。微觀環境因素包括:企業、供應商、營銷中間商、顧客、競爭者和公眾。宏觀環境因素包括:人口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技術環境、政治環境和文化環境六大部分。所有的微觀環境因素都要受到宏觀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由於企業的規模大小有所不同。行業間受的影響也有很大區別。
⑤ 如何理解經濟環境對管理的影響
經濟環境與企業管理息息相關,這是人們普遍認可的真理。但還有很多人不了解經濟環境是如何影響企業管理的,也不能根據這種影響對企業進行科學管理。我們借金融危機的案例地對此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2008年下半年以來的世界金融危機導致很多企業訂單減少,不得不通過裁員降低成本,還有很多企業停產、整頓或倒閉,其中不乏一些發達國家的百年品牌企業。但也有一部分企業在危機中進行變革,創造機遇並抓住機遇,得到較好的發展。時間到了今年,經濟環境有所回暖,很多企業重新招工,進行投資,擴大營銷渠道。我們發現,危機中企業管理的重點是降成本,增銷量,而經濟回升後企業管理重點就變為招員工,抓投入,提效率。這說明經濟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全面而深刻。
經濟環境直接對企業戰略管理產生重大影響。企業戰略是為了滿足未來持續經營的需要,決定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目標與目的的管理活動。要確定未來一段時間內,企業是擴大經營還是穩步推進,或是收縮經營,除了要分析企業內部資源外,還必須充分考慮當前及未來的宏觀經濟形勢、世界經濟環境及行業經濟發展狀況。如果沒有分析經濟環境或對經濟環境分析不準確,將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是災難。例如,有的公司在金融危機中採取了擴張戰略,結果導致企業背上沉重的債務。
經濟環境通過產品市場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經濟環境中的一些因素,諸如價格水平和變化趨勢、可支配收入水平、居民消費傾向和消費模式等,直接影響到產品市場的需求狀況,從而影響到企業產品和服務的供給狀況,這就需要企業通過相應的管理提供滿足市場需要的產品。這個過程就是經濟環境間接地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的過程。
經濟環境通過資本市場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經濟環境中的另一些因素,諸如金融系統和資本市場發展狀況等,直接或間接地對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發揮作用。而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為企業提供大量的資金,資金是企業的血液,使企業順利運營的根本保證。當經濟環境通過資本市場影響到企業時,企業必須根據情況制定恰當的策略並進行調整,這就是經濟環境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經濟環境通過勞務市場對企業管理產生影響。經濟環境中還有一些因素會影響到勞務市場,例如某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口狀況共同決定了勞動力供給的數量和結構。勞務市場的主要職責是為企業等單位提供勞動力,當勞務市場的勞動力在數量上和能力上不能完全符合企業要求的時候,企業必須通過管理方式的改變適應這種現狀。例如,近段時間以來,由於金融危機等原因造成的農民工返鄉使某些地區出現了「民工荒」現象,這些企業為了招來更多的人不得不進行管理上的改革。
總之,經濟環境對直接或間接地對企業戰略、企業人力資源、企業財務、企業銷售等方面的管理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企業只有在充分注重對經濟環境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礎上,同時考慮到企業自身能力,才能制定出適應經濟環境、適合企業發展的戰略和對策,才能實現持續經營、快速發展的目標。
⑥ 如何正確理解貨幣政策最終目標及其中介目標的選擇
首先要了抄解一點所有的政策都是為政治服務的。貨幣政策是為了確保政治的穩定,國家政黨的統治而制定的。這個就是貨幣政策的最終目的。中介目標就是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不要超過百姓人民的承受范圍,同時貨幣政策也要考慮到就有,PPI,PMI,CPI等一些重要的經濟指標
⑦ 怎麼淺談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論文
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經歷了從流通中的現金到貸款規模再到貨幣供應量的轉變。隨著1998年我國取消對貸款規模的控制,我國貨幣政策實現了由直接調控向間接調控的轉變,貨幣供應量一直充當唯一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2 貨幣供給量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評價 2.1 中介目標選擇的主要標准和客觀條件 (1)主要標准。 相關性:作為中介指標的金融指標必須與最終目標密切相關,中介指標的變動必然對最終目標產生可預測的影響。 可測性:對作為中介指標的金融指標進行迅速和精確的測量是對其進行有效控制的前提。一方面,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取這些指標的准確數據;另一方面,這些指標必須有較明確的定義,並便於觀察、分析和監測。 可控性:作為中介指標必須是中央銀行能夠應用貨幣政策工具對其進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標。 抗干擾性:作為中介指標的金融指標應能較准確地反映政策效果,並且較少受外來因素的干擾。 (2)客觀條件。 各種經濟指標之間的關系,受經濟管理體制、市場發育程度、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此選擇中介指標不僅要注意應盡量滿足其選擇標准,還應注意各個國家各個時期的客觀條件。 2.2 對貨幣供應量的評價 通過計算說明,M1與GDP幾乎沒有相關關系,M2與GDP有一定的相關關系,但是不是很大。 (1)可測性分析。 我國貨幣供給量統計口徑還存在缺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我國對M2的定義不同。如股票賬戶的保證金余額等並未包括在央行對外公布的M2之內。同時,我國規定定期儲蓄可以被存款人持有效證件提前隨時支取,這使得M1、M2的准確統計存在困難。 (2)可控性分析。 貨幣供給量從實際運作效果來看,目標值與實際值大幅度偏移,其差額波動較大,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難以體現。 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既取決於基礎貨幣的變動,也取決於貨幣乘數的變動。而後者受多種非中央銀行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影響。 成功的以貨幣供應量為目標的貨幣政策需要有三個條件:一是貨幣需求函數是穩定的;二是作為目標的貨幣供應量應該能為中央銀行所控制;三是中介目標應該是通貨膨脹領先指標。這些條件在實踐中往往很難滿足。 2.3 關於利率的評價 (1)利率作為中介指標的優點: ①不僅能過反映貨幣與信用的供給狀態,而且能夠表現供求狀況的相對變化,利率上升表明銀根趨緊,反之表明銀根趨松。 ②中央銀行能夠運用政策工具加以較為有效的控制。 ③數據易於及時收集獲得。 ④作用力大,影響面廣,與貨幣政策諸目標間的相關性高。 (2)利率作為中介指標的缺點: ①中央銀行能夠控制的是名義利率,但對經濟運行產生實質影響的是預期實際利率。 ②利率對經濟活動的影響更多地依賴於市場主體對經濟收益變動的敏感性,即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 3 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作為中介指標優劣比較 3.1 利率與貨幣供應量不可同時作為中介指標 由於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的意外變動,貨幣需求量將會出現波動。如果追求貨幣總量目標將意味著利率波動。反之,如果中央銀行盯住利率目標將導致貨幣供給量的波動。 3.2 貨幣供應量和利率作為中介指標優劣比較 (1)可測性。從表面來看,利率似乎比貨幣供給量更便於測量,作為中介指標似乎更為有用。與貨幣總量相比,利率數據不僅能較快得到,而且也更准確,並且很少修正。而貨幣供給量則需多次修正。但是,能夠迅速而准確地得到的利率是名義利率,通常情況下不能用來計量借貸的真實成本。而真實成本對於預測GDP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真實成本可用預期實際利率來衡量。預期實際利率等於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2)可控性。前面對貨幣供給量可控性說明,中央銀行對貨幣供給總量確實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此外,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調整再貼現率、甚至直接規定利率等辦法,對市場利率也具有控制力。但是中央銀行只能控制名義利率而不能完全控制實際利率。 (3)與最終目標的相關性。貨幣供給總量和利率對經濟活動都有重要影響。 (4)貨幣供給量與利率指標的優劣比較很難從選擇指標的標準直接比較。一般來說,各國都是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狀況和中央銀行操作的方便程度來選取。 4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建議 (1)近期在控制貨幣供應量可測性、可控性和相關性的基礎上,繼續使用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目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在我國,金融機構的規模和效率都差強人意,金融市場的封閉性較強,金融工具比較單一,金融市場上可供投資的金融品種不多,居民和企業的金融資產仍以銀行儲蓄為主。這種簡單的金融市場結構對於測度貨幣供給量是有好處的。簡單的金融結構使得目標變數與貨幣總量之間容易有一個穩定的函數關系,中央銀行控制目標貨幣供給量的難度相對較小。 (2)調整貨幣供應量的統計口徑。隨著金融市場化的不斷深化,必須合理界定和調整貨幣供應量的層次和各自的統計范圍,以適應貨幣政策調控的需要,增強貨幣供應量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相關性。 (2)擴大貨幣供應量目標的浮動范圍。央行首先應該預測通貨膨脹率等目標,然後根據這些預測值決定貨幣供應量目標的基數,並根據預測的准確程度,確定目標區間上下浮動的范圍。 (3)提高對貨幣乘數變動的預測能力。不同的時期,貨幣乘數的變化趨勢不同:在通貨緊縮時期,人們的持幣待購心理增強,貨幣流通速度下降,從而降低貨幣乘數;在未來收入和支出不確定的時期,人們的預防性動機將會大大降低貨幣乘數的增長率;在繁榮時期,人們的投機動機將增加貨幣的名義需求,並使貨幣乘數上升。因此,我國央行需要不斷總結貨幣乘數的變化規律,提高對貨幣乘數的預測能力。 (4)加快配套的金融改革,加強對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實證研究,根據中國不斷變化的經濟金融條件,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再由貨幣供應量調整為利率或者其他適應當時經濟金融條件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
⑧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和中間目標的區別
沒有區別,中介目標又稱為中間目標。
相關介紹:
中介目標是介於貨幣政策工具回和貨幣政策最終答目標變數之間的變數指標。從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到最終目標的達到,必須經過許多中間環節。
中央銀行實際上不可能通過貨幣政策的實施而直接達到其最終的目標,而只能通過觀測和控制它所能控制的一些具體的指標來影響實際的經濟活動,從而間接地達到其最終目標。
(8)經濟環境如何影響中介目標的選擇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的選擇主要是依據一國經濟金融條件和貨幣政策操作對經濟活動的最終影響確定的。由於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具有特殊的傳導機制和調控作用,可為貨幣政策的實施提供數量化的依據,因此,准確地選擇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實現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重要環節。
20 世紀 70~80 年代,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以穩定通貨為主,中介目標是貨幣供應量;進入 20 世紀 90 年代以後,某些西方國家實行以反通脹為唯一目標的貨幣政策,放棄了以貨幣供應量作為中介目標的監控方法,貨幣政策目標就是盯住要控制的通貨膨脹。
⑨ 分析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設置的目的和內容,並評述我國政策中介目標如何選擇。
選擇目標的標准
中央銀行在實施貨幣政策中所運用的政策工具無法直接作用於最終目標,此間需要有一些中間環節來完成政策傳導的任務。因此,中央銀行在其工具和最終目標之間,插進了兩組金融變數,一組叫做中間目標,一組叫做操作目標。
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又稱營運目標。它們是一些較短期的、數量化的金融指標,作為政策工具與最終目標之間的中介或橋梁,在貨幣政策的傳導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使中央銀行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更具彈性,操作目標是接近中央銀行政策工具的金融變數,它直接受政策工具的影響,其特點是中央銀行容易對它進行控制,但它與最終目標的因果關系不大穩定。中間目標是距離政策工具較遠但接近於最終目標的金融變數,其特點是中央銀行不容易對它進行掠制,但它與最終目標的因果關系比較穩定。建立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和操作目標,總的來說,是為了及時測定和控制貨幣政策的實施程度,使之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以保證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
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是連接貨幣政策最終目標與政策工具操作的中介環節,也是實施貨幣政策的關鍵步驟。中介目標必須具備三個特點。
1.可測性。指中央銀行能夠迅速獲得中介目標相關指標變化狀況和准確的數據資料,並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有效分析和作出相應判斷。顯然,如果沒有中介目標,中央銀行直接去收集和判斷最終目標數據如價格上漲率和經濟增長率是十分困難的,短期內如一周或一旬是不可能有這些數據的。
2.可控性。指中央銀行通過各種貨幣政策工具的運用,能對中介目標變數進行有效地控制,能在較短時間內(如1—3 個月)控制中介目標變數的變動狀況及其變動趨勢。
3.相關性。指中央銀行所選擇的中介目標,必須與貨幣政策最終目標有密切的相關性,中央銀行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對中介目標進行調控,能夠促使貨幣政策最終目標的實現。
常用的中介目標
可以作為中介目標的金融指標主要有:長期利率、貨幣供應量和貸款量。
(一)長期利率
西方傳統的貨幣政策均以利率為中介目標。利率能夠作為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是因為:(1)利率不但能夠反映貨幣與信用的供給狀態,而且能夠表現供給與需求的相對變化。利率水平趨高被認為是銀根緊縮,利率水平趨低則被認為是銀根鬆弛。(2)利率屬於中央銀行影響可及的范圍,中央銀行能夠運用政策工具設法提高或降低利率。(3)利率資料易於獲得並能夠經常匯集。
(二)貨幣供應量
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現代貨幣數量論者認為宜以貨幣供應量或其變動率為主要中介目標。他們的主要理由是:(1)貨幣供應量的變動能直接影響經濟活動。(2)貨幣供應量及其增減變動能夠為中央銀行所直接控制。(3)與貨幣政策聯系最為直接。貨幣供應量增加,表示貨幣政策鬆弛,反之則表示貨幣政策緊縮。(4)貨幣供應量作為指標不易將政策性效果與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因而具有準確性的優點。
但以貨幣供應量為指標也有幾個問題需要考慮,一是中央銀行對貨幣供應量的控制能力。貨幣供應量的變動主要取決於基礎貨幣的改變,但還要受其它種種非政策性因素的影響,如現金漏損率、商業銀行超額准備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等,非中央銀行所能完全控制。二是貨幣供應量傳導的時滯問題。中央銀行通過變動准備金以期達到一定的貨幣量變動率,但此間卻存在著較長的時滯。三是貨幣供應量與最終目標的關系。對此有些學者尚持懷疑態度。但從衡量的結果來看,貨幣供應量仍不失為一個性能較為良好的指標。
(三)貸款量
以貸款量作為中間目標,其優點是:
(1)與最終目標有密切相關性。流通中現金與存款貨幣均由貸款引起,中央銀行控制了貸款規模,也就控制了貨幣供應量。
(2)准確性較強,作為內生變數,貸款規模與需求有正值相關;作為政策變數,貸款規模與需求也是正值相關。
(3)數據容易獲得,因而也具有可測性。
以貸款量作為中間目標在具體實施中各國情況也有差異。政府對貸款控制較嚴的國家,通過頒布一系列關於商業銀行貸款的政策及種種限制,自然便於中央銀行控制貸款規模。反之則不然。以貸款量的指標,各國採用的計量口徑也不一致,有的用貸款余額,有的則用貸款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