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FDI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兩種FDI模式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的此較研究
上海國際海事信息與文獻網 發布時間:2007-01-19 瀏覽:23
一、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關系的理論回顧
國際直接投資與商品貿易作為調整資源在國際間分配的直接手段與間接手段,之間的關系是替代還是互補,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論模型就是蒙代爾的替代模型以及小島清的互補模型。
蒙代爾最早提出了投資與貿易的替代模型,認為在存在貿易壁壘的情況下,如果直接投資廠商始終沿著Rybczynski線實施跨國直接投資,就能夠在相對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產要素轉換成本基礎上,實現對商品貿易的完全替代。
小島清基於與蒙代爾的不同假定條件及對於外國直接投資本質的不同理解,提出了投資與貿易的互補模型,直接投資並不是將資本作為一般生產要素分配到東道國的行業中去,而是有兩個鮮明的特點:(1)不單是資本的流動,而是包括資本、技術、經營知識的總體轉移,其核心不是貨幣資本的流動,而是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及技術、管理、營銷等技能的轉移。因而在理論模型中,可以不考慮投資母國與東道國間相對為數不多的貨幣資本的增減與轉移,而只需把直接投資視為包括銷售問題的先進生產函數的轉移、移植,這就意味著投資母國與東道國間存在不同的生產函數;(2)直接投資是資本、技術、管理知識的綜合體,由投資國的特定產業部門的特定企業,向接受投資國的同一產業部門的特定企業的轉移,而不是作為流動性很高的一般貨幣資本流入東道國。基於以上觀點,小島清得出結論認為,由技術先進國家的「邊際產業」(即處於比較劣勢)進行的直接投資將會促進商品貿易。
小島清認為,日本企業的國外直接投資,正是通過這種「邊際產業擴張」,由本國處於「比較劣勢」的企業進行國外直接投資,因而是促進貿易的;美國企業則是以跨國公司為主導,憑借技術優勢,在優勢產業進行國外直接投資,因而是替代貿易的。
小島清提出的模型和觀點是對20世紀70年代日本企業國外直接投資實踐的理論總結。但在之後的二三十年間,日本企業的投資模式又有了哪些變化?尤其是隨著我國引進日本投資的不斷增長,日本企業對我國的直接投資對雙邊貿易的影響到底是怎樣的,是真如小島清認為的促進作用嗎?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兩個階段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的比較
1.兩階段的劃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引進外商投資20多年來的實踐,為研究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提供了較為理想的實踐基礎。
根據我國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力度及發展速度,一般將我國引進外資的過程劃分為三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79-1986年)。
改革開放之初,外商對來華投資的顧慮很多,大多持觀望態度。
該階段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來源於港澳地區,中小資本居多,來自以世界500強為代表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投資項目很少,外商投資項目的平均規模不足百萬美元;投資項目大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技術層次較低。
(2)逐步發展階段(1987-1991年)。
在這一時期,我國通過加強立法及實行優惠措施,進一步改善了外資企業的生產經營環境,並對產品出口型及技術先進型外資企業給予更優惠的待遇,改善了投資環境,使外商投資興起了一個高潮。來自美國、日本以及西歐國家的投資日益增長,同時來自台灣地區的投資也隨兩岸關系緩和而呈迅速增長之勢。
(3)高速發展階段(1992年至今)。
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針對「姓社」與「姓資」的問題,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准,徹底打消了外商對我國經濟改革政策穩定性的顧慮,此後,中國的對外開放開始出現嶄新局面,外商投資項目和金額成倍增加。1992年協議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587.36億美元,超過以往13年的總和,實際利用金額110.07億美元,首次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最主要形式。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來自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越來越多的大型跨國公司也開始進入中國市場,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結構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王洛林、江小涓、盧聖亮(2000)也認為,與初期階段相比,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我國吸引外資最重要的變化,是大跨國公司投資數額的增加-跨國公司在技術、管理方面的巨大優勢,使得這一時期外國直接投資在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上與初期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初期階段,我國吸引的直接投資以港澳地區的中小資本為主,即使是美國、日本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也以中小項目為主,並且投資企業的技術並不比國有企業的平均水平先進,因而總體技術水平不高是當時外商在華投資的主要特點之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大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增加,外商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明顯提高。跨國公司尤其是世界500強企業在我國投資的發展歷程也說明了這一點。
500強企業在我國進行的投資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起步和初步發展階段(1980-1991年)。
由於受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環境的限制,我國在跨國公司全球投資中的區位優勢不明顯,因而500強企業在我國的投資項目不多,實際完成的項目就更少,且主要位於深圳等少數沿海城市,投資的行業也以勞動密集型及資源利用型為主,並且主要來自日本跨國公司。
(2)大規模發展階段(1992-1996年)。
這一階段500強企業的投資以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以歐洲、美國和日本製造業企業為主體,其中來自歐美500強企業的投資項目年均超過3000個。投資行業包括電子與信息、石油化工、通訊、汽車、建材、醫葯及大型機器設備,項目的平均規模超過了2000萬美元。
(3)調整階段(1997-2000年)。
雖然1992-1996年,500強企業在我國的投資已有較大增長,但由於我國的市場尚不夠成熟,許多企業尤其是歐美企業的投資項目都沒有實現預期目標,且受1997年發生的東亞金融危機的影響,500強企業對我國的投資進入了調整階段,投資項目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但投資規模仍然較大。
(4)恢復性增長階段(2000年至今)。
經過挫折與調整,在投資問題上原本就比一般企業要慎重的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投資變得更加理性與成熟,從2000年至今,跨國公司對我國的投資進入了恢復性增長階段。2000-2002年,500強企業在我國共投資2.50多家企業,其中歐洲企業佔40%,美國、日本各佔27%。
中小資本的外資企業與跨國公司無論在技術水平,還是在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從以上我國引進外資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初期的外商投資以中小資本為主,多投向勞動密集型行業,屬於生產導向型直接投資。但跨國公司掌握最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投資的行業范圍也比較廣泛,並且是以最能發揮其技術優勢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為主,投資的動機也是多元化,即部分是被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吸引來進行投資,部分是為·了在我國不斷增長的國內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由於直接度量外國直接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存在困難,而且技術水平的高低也是相對的,但一般來說,由於充足的資本是先進技術的基礎與依託,投資規模比較大的企業,其技術水平也相應地比較高,因此可以用投資的規模大小來近似地表示投資企業的技術水平。
圖1顯示了1983-2003年根據外國直接投資的項目總數及實際利用外資額測算的直接投資平均規模的變化。
該圖顯示,外國直接投資的平均規模在1992年達到波谷,1983-1992年呈波浪式變化,總體上呈下降的趨勢,從1992年開始,平均規模開始迅速增長,到1999年達到高峰,雖然從2000年開始,又有下降,但整體上還是比1992年之前要高。
結合前面對我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三階段的劃分及本節中對跨國公司的代表世界500強企業在我國投資的四階段劃分,從外國直接投資的項目規模考慮,我們將整體引進外資的「起步階段」與「逐步發展階段」合並在一起;將500強企業投資的「大規模發展階段」、「調整階段」和「恢復性增長階段」合並,即以1992年為界限,將1992年之前與之後引用外國直接投資的情況進行對比,並分析這種變化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2.兩階段影響的實證分析
(1)1980-1992年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由於從外國直接投資的進入,到形成生產能力,並形成出口,都需要一個過程,尤其是要將外國投資者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整體移植到這些企業中,更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因此,投資對貿易的影響是動態的,具有滯後性。
這種滯後性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及我國的總出口額並不只受年度外國直接投資流量的影響,還受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影響。
因此,這里為了分析外國直接投資對出口的影響,將FDI(當年外國直接投資額)、FDIC(截止當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FDI-1(上一年外國直接投資額)、FDIC-1(截止前一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FDI-2(前兩年外國直接投資額)、FDIC-2(截止前兩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作為可能影響出口額(EX)的變數,運用EViews軟體,分別測算了這些變數與出口額間的相關系數,結果如下(見表1):
表1顯示,外國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與出口額間有非常強的相關關系。其中,不論是當年、前一年,還是前兩年的直接投資流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都要小於當年的直接投資存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而且,當年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相關系數小於前一年,而前一年的又小於前兩年的;在直接投資存量數據中,前一年的存量與出口的相關性最高,前兩年次之,當年的最低。這些比較都顯示出外國直接投資對出口影響明顯的滯後性。
綜合以上各變數與出口相關系數的比較可以看出,前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的流量和存量與出口的相關程度,在整體上比當年及前兩年的更顯著。FDI-1與FDIC-1的相關系數經測算達到了0.978530,說明存在明顯的線性相關。保留FDIC-1作為解釋變數的估計方程為:
該估計方程中,調整後的擬合優度比調整前略有提高,達到了0.9953,F統計值為2331.963,整體方程顯著,且解釋變數也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FDIC-1的系數為2.7463,說明前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1億美元,出口額就會增加2.7463億美元。
(2)1993-2004年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
1993-2004年FDI、FDIC、FDI-1、FDIC-1、FDI-2、FDIC-2與出口EX間的相關系數見表2:
與表1類似,表2也顯示出,不論是當年、前一年,還是前兩年的直接投資流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都要小於當年的直接投資存量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
但表2與表1的不同卻更加明顯,1993-2004年各變數與出口額的相關系數中,最大的也只有0.9256,而最小的只有0.7690,而1980-1992年的對應值中,最小的都達到了0.905031,最大的更是達到了0.997863。可見,1993年後的這一階段的外國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與出口的相關程度要明顯地小於1992年之前的時期。
而且在當年、前一年、前兩年的直接投資流量與存量與出口的相關系數比較中,不論是流量值,還是存量值,都是當年的最高,前一年的次之,前兩年的最低,但前一年與當年的值相差不大(尤其是FDIC與FDIC-1)。為便於與1980-1992年間的回歸模型比較,將FDIC-1作為解釋變數的估計結果為
估計結果表明,出口主要只受當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的影響,當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1億美元,商品出口額就增加0.8382億美元,前一年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1億美元,商品出口額就增加0.9570億美元
(3)兩階段的對比。
根據以上兩個階段建立的回歸模型的估計結果,在1980-1992年的這段時間內,前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1億美元,出口額就會增加2.7463億美元,而在1993-2004年間,前一年的外國直接投資存量每增加相等的1億美元,出口額的增加只有0.9570億美元,相同的直接投資存量增長引起的出口增加下降了65.13%。而且,從兩階段相關系數的比較也可以看出,出口與外國直接投資流量和存量的相關程度下降了。
三、日、美在華直接投資對中日、中關出口貿易影響的比較
1.日本在華直接投資對中日出口貿易的影響
由於中國向日本的商品出口還受到日本的「購買力」,即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因此可以將進口國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也作為中國對日本出口額的解釋變數,依然運用EViews軟體分析當年、前一年及前兩年的日本直接投資(FDI)。截止當時的日本直接投資累計額(FDIC)及其國內生產總值(GJ)與中國對日本出口(EX)的相關系數,結,果可見表3:
表3中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相關系數要小於其存量,即累計直接投資額的對應值,且當年的值最高,前一年次之,前兩年最低。
由於直接投資與累計投資額之間存在相關性,經計算得相關系數為0.893817,比較高。捨去當年的直接投資,將FDI、FDIC及GJ作為中國對日出口(EX)的解釋變數,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並估計結果如下:
回歸方程調整後的擬合優度0.9778,整體模型顯著,且各解釋變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出口受截止當年累計日本直接投資、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每增加1億美元的累計直接投資,中國對日本的出口就增加1.8712億美元。
2.美國在華直接投資對中美出口貿易的影響
運用EViews軟體分析當年、前一年及前兩年的美國直接投資(F01),截止當時的美國直接投資累計額(FDIC)及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U)與中國向美國出口(EX)的相關系數,結果可見表4:
相關系數的比較表明,直接投資與出口的相關系數要小於其存量,即累計直接投資額的對應值。另外,直接投資與累計投資額間的相關系數,經計算也達到了0.914071,說明存在明顯的相關性,而當年累計直接投資額與出口的相關系數要稍大於前一年及前兩年的值。捨去直接投資以及t檢驗值無法通過的GU以及常數項,保留FDIC作為中國對美國出口(EX)的解釋變數,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並估計結果如下:
回歸方程調整後的擬合優度0.9603,整體模型顯著,且各解釋變數都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出口受截止當年累計美國直接投資的影響,每增加1億美元的累計直接投資,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就增加1.8262億美元。
3.比較分析
比較日本與美國對我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對兩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可以看出,雖然兩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都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日本直接投資對我國向日本出口的促進程度要大於美國(1.8712比1.8262)。
這說明,與美國依靠巨大跨國公司的技術優勢、寡頭壟斷和企業內部統一化進行投資,主要目的在於佔領當地市場相比,日本主要是依靠中小企業對東道國具有生產成本優勢的產業進行投資,利用東道國在該產業上的比較優勢,且投資的主要目標是對外銷售。所以,不管是日本還是美國對我國的直接投資,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我國對兩國的出口貿易。只是由於兩國直接投資特點的不同,使得促進程度存在差異,以成本導向為主要投資動機的「日本式直接投資」要大於以市場導向為主要投資動機的「美國式直接投資」。
四、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出口貿易促進程度減弱的原因
1.「內銷限制」的取消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對外貿易的促進程度在1992年之後比之前下降了,而且,這種下降卻伴隨著外國直接投資的不斷增長。表5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解釋。
該表將我國最大的120家外商直接投資企業按產品內銷比率高低,分成6組,將內銷率超過50%的企業認定為以內銷為主,則這部分企業的數量為93家(57+15+17+4),佔120家總數的77.5%。
外商投資企業這種較高的內銷比率與我國的相關政策規定變化緊密相關。為了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並履行人世承諾,我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獨資企業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企業法》進行了修訂,取消了對外資企業產品內銷比率的限制,使外商投資企業在產品銷售上擁有了更大的自主權。
2.外商主要投資動機的變化
美國學者帕特瑞根據動機不同,將國際直接投資分為三大類。:市場導向型、生產導向型和貿易促進型。其中市場導向型對貿易的影響主要是替代效應,生產導向型和貿易促進型,對貿易的影響則主要是促進效應。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對在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所作的一項調查問卷的結果表明(見表6),雖然進入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仍以成本節約型(即生產導向型)為主,但大型跨國公司以佔領我國國內市場份額為主要動機的市場開發型直接投資所佔的比重正迅速上升。由於跨國公司在直接投資中的主導地位已經確立,隨著我國國內市場逐漸成熟,市場開發型直接投資的比重還會繼續上升。
3.日本對我國直接投資的演變
下面進一步分析被稱為中小企業主導的「日本式直接投資」的主要投資動機。
據日本東洋經濟新報社編(海外進出口企業總覽1996年版)的調查資料顯示,20世紀90年代日本對我國直接投資的主要動機中,「佔領當地市場」占首位(22.6%),利用勞動力則僅占第三位(17.0%),此外還包括文化親和力、引資優惠政策及政府支持及良好的企業運營環境等因素。
李國平、田邊裕(2003)根據日本《周刊東洋經濟》增刊《海外進出企業總覽(會社別篇)》(1994年版、1998年版和2001年版),對2000年與1993年相比的日本企業對我國直接投資主要動機的變化進行了分析,結果可見表7。
2000年與1993年相比,「勞動力保證與利用」的動機所佔的比重由18.6%下降到14.8%,下降了3.8個百分點,而「建立國際性生產與流通網路」與「開拓東道國市場」則分別上升了6.8%和3.0%。據此,兩位學者認為,日本對我國的直接投資正處於從成本型向生產主導的復合型(生產+市場)的轉變過程中。
原口俊道(1994)認為,「日本企業向發展中國家的項目投資大多著眼於運用廉價勞動力」的觀點很多都是基於20世紀70年代末的調查。通過對80年代日資企業最主要投資動機的調查,原口俊道發現,與在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日資企業相同,日資企業在中國投資的最主要動機也是「當地市場的發展及銷路的擴大」,排在第二位的動機才是「運用廉價勞動力」。只是由於以「市場」為投資動機的企業在這方面取得成功的很少,才使得80年代的日本投資看起來主要是以中小型企業並以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為主,而「當地市場的發展及銷路的擴大」的投資動機卻仍然為日資企業所看重。原口俊道還認為,隨著90年代日本對中國的投資漸具規模,投資額一定會有更快的增長,分布地區也將會擴大,而且「當地市場的發展及銷路的擴大」作為日資企業對中國投資的最主要的動機,也會真正顯現出來。
可見,即便是日本企業對我國進行的直接投資,在投資的規模與動機上也有一些新的變化,顯示出有別於傳統觀點的新特點:跨國公司的投資迅速增加,以往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日本式直接投資」正逐漸向跨國公司主導的「美國式直接投資」轉變。
❷ GDP如何對FDI產生影響
我也贊同樓上的說法,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至少GDP和FDI是可以相互影響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國際直接投資,既然是投資,我們首先可以簡單的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待。影響國際直接投資的經濟因素主要是資本成本和投資收益,而影響資本成本的主要是國際經濟環境,影響投資收益的主要是國內經濟環境,一般情況下收益超過資本成本該投資就是可行的。
GDP是國內經濟環境的綜合反映,可見GDP對FDI一定有著重要的影響。簡單的來看,GDP的發展速度決定著市場平均的收益水平,因此GDP發展速度快就會吸引更多的投資,就像股市歷史數據影響投資者的預期和決策。由於GDP和FDI都是重要的綜合指標,因此數據容易獲得,GDP--->FDI應該存在著因果關系,可運用GRANGER因果關系進行檢驗,它的影響渠道是投資者的預期。
當然具體到每項投資所考慮的因素要復雜的多,比如具體的細分市場、政治環境、外匯問題以及經濟結構等等,而這其中很多因素都不能在GDP中得到反映。
除此之外,風險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❸ fdi通過哪些渠道影響我國的經濟增長
FDI即ForeignDirectInvestment的縮寫形式,即外商直接投資。是一國的投資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國境投入資本或其他生產要素,以獲取或控制相應的企業經營管理權為核心,以獲得利潤或稀缺生產要素為目的的投資活動。FDI的主要形式:inwardFDIflows:FDI流入量outwardFDIflows:FDI流出量inwardFDIstocks:FDI內存量outwardFDIstocks:FDI外存量FDI中國的影響積極影響1)FDI的資本貢獻。資本是重要的稀缺資源。引進FDI彌補國內資本的不足一般是發展中國家引進利用FDI的主要目標之一。2)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FDI企業可以拉動我國工業企業的增長。3)對本地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影響-技術外溢。FDI技術外溢的內容包括生產技術外溢、管理技術外溢、營銷模式外溢。形式上有以人為載體的軟體技術擴散和以研發投入為載體的硬技術擴散兩種。4)FDI對例子資源的開發與貢獻。FDI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正就業效應,促進了我國的就業,這對我國城鎮化推進中人口轉移具有積極意義。5)對出口的積極影響。6)對經濟結構的影響。FDI促進產業結構的調節優化,促進高技術產業技術的進步。7)對稅收的影響。消極影響:1)對國內民間資本的擠出效應。外商投資的擠出效應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產生:一是在產品市場,通過對當地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學習過程以及成長經歷產生影響,擠出當地企業與投資。另一個是在要素市場,通過影響當地企業可以獲得的資金、勞動力及其他要素,或者影響當地企業獲得這些要素的成本來擠出當地企業與投資。2)FDI影響國際收支,加劇國內通貨膨脹。3)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在外資流入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一些高污染產業也紛紛遷移過來,造成局部地區的環境惡化和經濟的不可持續增長。4)導致國民財富流失與財政收入減少。利用外資的過程中,過多的優惠政策以及管理和制度上的缺陷,導致國民財富流失和財政收入減少現象十分嚴重。5)加劇了地區差異的擴大趨勢,加劇了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趨勢。中國的對外開放是從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的。受地理位置、經濟基礎和優惠政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目前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區。6)造成行業壟斷,制約民族產業的發展。7)加大了我國宏觀經濟的分限管理制度。引入FDI,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付出相應的風險管理成本,增加了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需要在國際投資環境、跨國產權、企業生產經營方式、FDI產業結構及信息渠道等方面做好風險管理措施。
❹ 如果要把FDI分成幾個部分來研究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
FDI即ForeignDirectInvestment的縮寫形式,即外商直接投資。
是一國的投資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國境投入資本或其他生產要素,以獲取或控制相應的企業經營管理權為核心,以獲得利潤或稀缺生產要素為目的的投資活動。FDI的主要形式:inwardFDIflows:FDI流入量outwardFDIflows:FDI流出量inwardFDIstocks:FDI內存量outwardFDIstocks:FDI外存量FDI中國的影響可分為兩大部分:
一、積極影響
1)FDI的資本貢獻。資本是重要的稀缺資源。引進FDI彌補國內資本的不足一般是發展中國家引進利用FDI的主要目標之一。
2)FDI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FDI企業可以拉動我國工業企業的增長。
3)對本地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影響-技術外溢。FDI技術外溢的內容包括生產技術外溢、管理技術外溢、營銷模式外溢。形式上有以人為載體的軟體技術擴散和以研發投入為載體的硬技術擴散兩種。
4)FDI對例子資源的開發與貢獻。FDI在一定程度上創造了正就業效應,促進了我國的就業,這對我國城鎮化推進中人口轉移具有積極意義。
5)對出口的積極影響。
6)對經濟結構的影響。FDI促進產業結構的調節優化,促進高技術產業技術的進步。
7)對稅收的影響。
二、消極影響:
1)對國內民間資本的擠出效應。外商投資的擠出效應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產生:一是在產品市場,另一個是在要素市場……
2)FDI影響國際收支,加劇國內通貨膨脹。
3)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在外資流入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同時,一些高污染產業也紛紛遷移過來,造成局部地區的環境惡化和經濟的不可持續增長。4)導致國民財富流失與財政收入減少。利用外資的過程中,過多的優惠政策以及管理和制度上的缺陷,導致國民財富流失和財政收入減少現象十分嚴重。
5)加劇了地區差異的擴大趨勢,加劇了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的趨勢。
6)造成行業壟斷,制約民族產業的發展。
7)加大了我國宏觀經濟的分限管理制度。
所以,引入FDI,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付出相應的風險管理成本,增加了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因素,需要在國際投資環境、跨國產權、企業生產經營方式、FDI產業結構及信息渠道等方面做好風險管理措施。以上供參考。
❺ fdi對一國經濟的發展作用主要有哪些
於FDI對一國經濟發展作用的發展經濟學觀點,進而應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版實證分析FDI對中國經權濟的影響,最後得出結論認為,一國引進外資以後對本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決定於該國的內在的制度性的、文化性的因素。
❻ fdi 經濟增長的影響有哪些模型
經濟增長:國民收入的增長其基礎是技術進步、制度變革和意識形態的調整。是指一國專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屬量的增加,即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加。 (依)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宏觀經濟增長,即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產品量
❼ FDI對資本輸出國的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對資本輸出國的影響
在一般情形下,長期資本流動對資本輸出國的影響有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
1、積極影響
1)可以提高資本的邊際效益。
長期資本輸出國一般是資本較充裕或某些生產技術具有優勢的國家。這些國家由於總投資額或在某項生產技術領域的投資額增多;其資本的邊際效益就會遞減,由此使新增加的投資的預期利潤率降低。如果將這些預期利潤率較低的投資額,轉投入到資本較少或某項技術較落後的國家,便可提高資本使用的邊際效益,增加投資的總收益,進而為資本輸出國帶來更可觀的利潤。
2)可以帶動商品出口。
長期資本輸出會對輸出國的商品出口起推動作用,從而增加出口貿易的利潤收入,刺激國內的經濟增長。如某些國家採用出口信貸方式,使對外貸款(即資本輸出)與購買本國的成套設備或某些產品相聯系,從而達到帶動出口的目的。
3)可以迅速地進入或擴大海外商品銷售市場。
4)可以為剩餘資本尋求出路,生息獲利。
5)有利於提高國際地位。資本輸出,一般來說意味著該國的物質基礎較為雄厚,意味著該國更有能力加強同其它國家的政治與經濟聯系,從而有利於提高自己的國際聲譽或地位。
2、消極的影響
1)必須承擔資本輸出的經濟和政治風險。
當今世界經濟和世界市場錯綜復雜,資本輸出-不小心,如投資方向錯誤,就會產生經濟業務的風險.此外,還得承擔投資的政治性風險。這體現在資本輸入國發生政變成政治變革,就可能會實施不利於外國資本輸出的法令,如沒收投資資本,甚至拒絕償還外債等。在國際債務歷史上,曾經發生過有的國家因陷入債務危機而停止還債的現象,便是-個明證。
2)會對輸出國經濟發展造成壓力。
在貨幣資本總額一定的條件下,資本輸出會使本國的投資下降,從而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降低國內的財政收入,加劇國內市場競爭,進而影響國內的政治穩定與經濟發展。
❽ 如何理解FDI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
外國直接投資之利
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積極影響主要包括六個方面:1、增加國內投資和促進資本形成;2、吸納勞動力就業;3、提高綜合要素生產率TFP;4、促進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5、擴大我國的外貿規模,改善我國的外貿結構,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6、是我國一項重要的稅收來源。首先,大量FDI流入的最直接作用是增加了我國的資本存量,有效彌補了錢納利等人提出的儲蓄-外匯雙缺口。截至1999年實際流入我國的FDI占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7%,如果考慮國內的配套投資,這種資本形成效應則更為明顯;從上文我們對國內投資與FDI關系的計量分析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FDI對增加國內投資與促進資本形成在95%的水平上作用顯著。其次,外商投資企業吸納了我國大量的勞動力就業,根據相關統計資料計算我國1990-1999年這10年中外商投資經濟新增從業人員565萬人,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第三,FDI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從上文我們選用何潔等人和沈坤榮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總體上FDI確實提高了我國的綜合要素生產率(盡管在後面的分析中我們將談到外資企業在保守先進技術方面對中方的損害),這主要是因為FDI是一攬子創造性投資,隨著資金的轉移,觀念、研究與開發、技術、管理、營銷、市場網路等也會隨之移向受資方。第四,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2000年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75%,合同外資的73.72%集中在第二產業;截至2000年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項目數的72.99%,合同外資的60.87%集中在第二產業;從我國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行業結構來看,FDI主要集中在製造業。而從改革開放後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特徵看,除1978-1983年期間第一產業產值比重有所上升外,其他年度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均呈逐年遞減態勢,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因此外資大量流入並投向第二、第三產業是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轉變的重要因素。同時,與外國直接投資相伴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及其擴散效應和示範效應,促進了國內利用外資行業的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相對提高,也間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變。第五,FDI企業的進出口比率遠遠高於國內其他企業,海關統計資料顯示,1999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總額1745.11,佔全國進出口總額的48.39%,其中進口比重為53.5%,出口比重為44.0%,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外貿進出口規模的擴大。FDI企業優化我國貿易結構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使我國享受全球分工的好處、促進出口和提升進出口商品結構上。1998年我國進出口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分別為83.59%和88.79%,而同期外資企業進出口工業製成品比重分別為90.70%和94.18%,均高於國內平均水平。最後,外國直接投資企業還為我國提高了一筆可觀的稅收收入。
、外國直接投資之弊
由於外商來華投資主要是看好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而實現利潤最大化是其最根本的動機,外國直接投資對我國經濟增長不可避免的具有消極影響,而且隨著我國加入WTO、大型跨國公司的涌進和對並購的逐步放開,這種消極影響變得越來越明顯,不得不讓我們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述,90年代以來外國直接投資越來越多的採取獨資經營方式,中外合資企業中的外商也積極通過各種方式控制企業的股權。外商千方百計取得企業的控制權主要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國內體制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市場經濟體制環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華獨資經營的環境明顯改善,外商不再依賴中方投資者與其合作以求適應傳統計劃經濟的許多特點;另一方面為了保守其技術秘密以保持其競爭優勢。外商採取獨資經營的更重要的企圖在於控制我國產業和壟斷市場。據統計,1997年外商在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服裝及皮革毛皮羽絨製造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等等行業已經占據了市場份額的30%以上。其次,90年代以來,外商有投資建廠向更多的並購國有企業、國有品牌發展,而且開始從分散、隨意性收購國有企業轉向有目的、有計劃的並購效益好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或者並購不同地區同一行業的骨幹企業。如本文第三部分所分析的如果外國直接投資不是以新設企業的形式出現而是以股權調期或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形式出現,那麼這樣的投資並不能增加東道國的生產能力。
第三,外商投資企業往往嚴密控制其技術尤其是高新技術的擴散,我國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並沒有很好的實現。多年以來,我國主動讓出市場份額換來的往往是二流、三流的技術,雖然作為發展中國家考慮到吸納更多勞動者就業我國應考慮選擇適用技術,但是如果我國在技術上特別是具有戰略意義產業的技術總是處於落後地位,我國將無法和國外競爭,也將危及到我國的產業安全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安全。最後,外國直接投資很多是將其母國已經淘汰的產品生產或污染嚴重的企業轉移到中國,給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五、簡短的結論
通過上文的實證分析我們知道FDI在促進我國資本形成、吸納就業和提高我國綜合要素生產率方面貢獻都是比較顯著的,同時在我們對經濟增長率與FDI的回歸分析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FDI在總體上比較顯著地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從我們對FDI的積極影響的進一步剖析中也可看到FDI通過提升我國的產業結構、擴大對外貿易和優化進出口商品的結構、上繳稅收等途徑也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我國的經濟增長。不過也正如上文多次提到的,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逐步放開對外商行為的限制,出現了FDI企業出於利潤最大化的動機有目的、有計劃地控制我國產業、壟斷市場和封鎖先進技術的新動向。因此,本文認為我國在積極吸引外資,為外商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的同時,應該對這一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
❾ FDI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對外商直接投資給予了最大支持,不管是在稅收上,還是政治待遇上,都遠超國民,這是當初環境需要。其主要作用:1 增加就業 2 增加出口 3 增加稅收 4 提高國際話語權 5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❿ FDI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FDI是指外國直接投資。經濟全球化之後,FDI的大量引進加快了我國經濟的迅回猛發展,同時答我國佔GDP的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就是FDI的間接引用。
一、外國直接投資是我國國際收支得到有效改善。
二、增加了我國就業的機會和保障,,改善了就業環境,提高了勞動力的素質。
三、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
四、國際投資產生了貿易發展的效應,主要針對毛衣替代性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