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開發 > 武平縣發展村集體經濟

武平縣發展村集體經濟

發布時間:2021-03-02 00:31:51

① 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的組織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根本保障。
一、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多數村主要的收入還是依靠村集體公房的出租和村集體土地的徵用。許多村集體經濟的好壞是由出租集體公房和徵用土地的多少來決定的,並沒有廣開思路,通過新方法、新途徑,大力增強集體經濟。
2、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比較狹小。除縣城各村和集鎮部分村外,絕大多數村集體土地、山林和公房等資產價值低,開發成本高,難以帶來直接效益。
3、部分村幹部觀念陳舊,能力不強。有些村幹部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在思想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陳舊觀念和「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沒有大力去開拓新思路,只會抱怨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政策,只會抱怨農村工作難做,村幹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沒有明確的思路,「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面對新形勢只能束手無策。
4、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方面導致部分村幹部敢管,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另一方面導致管理難度加大,經常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
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理清發展思路,大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是大力開發集體資源。村土地和林地資源比較豐富的村可以對機動田、機動山進行統一開發,既可以對外承包、租賃,也可以本村自己組織經營,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對於有豐富礦、灘等資源的村,在有效利用、合理開發的前提下,制定長遠規劃,開發利用,變資源為效益。 二是開展服務創收。村級組織可以根據本地的生產特點舉辦社會化的服務產業,如農產品流通經營服務實體,農業科技服務實體等,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既為農業生產提供後勤保障,又為集體經濟創造收入。三是通過工業強村。一些地理位置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善的村,可以利用本村的土地、勞力等資源,通過招商引資、集體參股經營的形式,引進資金和技術,在環境保護允許的前提下興辦中小型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強村。
2、創新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的發展局面。嚴格規定村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切實履行「兩公開一監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財,嚴格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做到村務、財務公開、公正、透明,按時公布,讓廣大村民都來進行監督,一切都在陽光下透明操作,不搞暗箱操作,防止了集體資產的流失。
3、配好村級領導班子,強化培訓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把有能力、有本事,會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村幹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三是開展系統性培訓,培訓對象要覆蓋村幹部、村黨員和全體村民,增強培訓的針對性,並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確定內容,增強培訓的有效性。
總之,只有切實搞好集體經濟,壯大了集體經濟,才能使老百姓得實惠,我們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後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於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② 淺談如何發展農村村集體經濟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增強服務功能、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切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的組織建設,為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供經濟保障。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高,公益事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社會保障也已開始起步。但同時也看到,從近幾年我市309個村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情況看,村級經濟發展不平衡,收入增長不快,各村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認識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礎不同,這就形成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程度相差懸殊的情況。有的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村級服務功能也難以發揮,大大削弱了基層黨支部對廣大村民的凝聚力與號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體經濟還是一片空白或發展的路子不寬,又無資金的「空殼村」,這樣不但會影響「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而且將會影響干群關系的改善,農村幹部隊伍的穩定,基層政權的鞏固。

一、當前一些村在發展村集體經濟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發展集體經濟觀念弱化,氛圍不濃。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基層幹部群眾發展集體經濟的意識逐漸淡薄,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也有人認為現在國有企業都改制了,各級都在放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再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走回頭路,不合時宜,在思想素質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在文化素質方面,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於農民科技知識低下,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從而阻礙了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對村的集體經濟建設漠不關心,積極性不高,存在嚴重的「等、要、靠」思想,這些錯誤認識嚴重製約了村集體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2、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盡管有些村的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進和完善,但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觸動,這種模糊的制度不僅制約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同時也導致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二是管理難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由於集體經濟在體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導致集體資產流失比較嚴重,同時村幹部領導水平低下,思想作風不正,素質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傷了幹部群眾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三是財務管理制度形同虛設,財會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而且往往只負責核算,不履行監督職能,村幹部的行為失去了監督。

3、村幹部思路不活躍,認識不足。有的村幹部只會怪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難做,幹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思路未激活,「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激勵機制方面沒有形成切實可行的措施和辦法,對發展集體經濟束手無策,領導無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難混。殊不知,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優勢可找、都有潛力可挖。

二、加快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一是大力開發集體資源。山林資源優勢明顯的村,可發揮現有的速生林等主導產業優勢,使之上規模;田地資源較豐富的村,須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引導農業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農業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財,築巢引鳳」工作。通過招商引資,建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農村工業化;三是開展物業租賃等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按照科學利用的原則,發展物業管理等有償服務業?熏對那些集體閑置的土地、林場、漁塘、房產等實行租賃經營,積極實施項目開發,興辦各類集體經營項目,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合水鎮高河村在這方面已經取得較好的經驗,他們充分發揮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條件優越等優勢,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高河村集體經濟原來比較薄弱,兩年前年收入僅1.9萬元,針對這一情況,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幹部千方百計想辦法,切實把壯大村集體經濟,盡快脫貧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為改變高河村集體經濟薄弱的現狀,近年來,駐村工作組和村黨組織根據本村實際,採取多種行之有效的途徑,使村級集體經濟步入良性發展階段,促進了村集體經濟較快發展,主要包括:(1)大力招商引資辦廠,現在高河村高流河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總面積是2500畝,首期開發1250畝,已完成征地300畝,目前已有4家企業先後落戶高河工業園區。其中有投資1200萬元的豪庭傢俱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的雲板業有限公司、投資1600萬元的志廣鋼業有限公司,還有投資1500萬元的順聯肉類加工廠項目。(2)發揮高河千年古墟的效應,每年農歷五月初四成集日的高流河圩,其富有神奇色彩的傳說招惹萬人趕集,中外遊客慕名而來,觀光購物,打造以高河的風姜雞、艾頭雞湯等主要飲食品牌,擬建高流河飲食服務一條街,村委會建飲食商鋪12個單元間,以出租形式發包給商人,把高流河地帶建設成為一個具有文化品位,以飲食、休閑、商品流通於一體的繁榮集市,以全力打響高流河旅遊品牌,使高流河墟成為全市旅遊文化產業的一面旗幟。(3)利用閑置的房屋、地皮,以集體所有的山林、水體、河灘等通過租賃、改造等形式,實行業主經營,集體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盤活資產,提高利用率,增加集體收入。高河村通過市建設局掛點的「十百千萬」幹部穿針引線,立足本村豐富的蠶桑資源,多方爭取資金建了高河蠶繭收購站,該項目不僅方便了周邊群眾賣蠶繭,而且為村集體帶來1.9萬元/年的收入。現又通過工作組和村委會向上級政府爭取資金,在離舊村委會不遠的地方興建一幢新辦公樓,新辦公樓已經啟用,將村委會舊辦公樓出租,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2.8萬元,目前高河村主要的集體經濟收入有:魚塘、山地、廠地、花卉場、舊辦公樓、蠶繭站等出租項目,預計2007年村集體經濟增加到7.2萬元。

2、大膽創新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發展局面。切實加強村級事務監督管理,把工作的側重點放在完善和落實各項制度上?熏嚴格村級各項管理制度,促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一些發展項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項,須提交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成立村民議事會,全體村民參加,使民主決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實處,加強農村財務管理,規范財務制度,嚴防挪用集體資金,建立議事機制,提出並公開討論村事務,提交村黨支部研究決定,同時,監督村集體資產運營情況。大力宣傳新形勢下帶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先進典型,形成良好創業氛圍,共同營造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寬松環境,以項目促發展,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3、選准村級領導班子和幹部,強化培訓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把有能力、有本事,會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村幹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三是開展系統性培訓,培訓對象要覆蓋村幹部、村黨員和全體村民,並根據不同對象量身定製培訓內容,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培訓內容要涵蓋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藝技能等,並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確定內容,增強培訓的有效性。培訓主體可邀請黨政領導、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作培訓,地點可在村委會、田間地頭等,增強培訓的吸引力。

總之,村集體要「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這是一個有機整體。只有解決了「有錢辦事」問題,才能調動幹部積極性,達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證,確保村集體經濟及各項工作健康發展,三者互為一體,缺一不可。其中,「有錢辦事」是實現「三個有」目標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後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於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通過扎實有效的抓發展、抓創新,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從根本上改變村集體經濟發展乏力的現狀。

③ 貧困縣區 怎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舉措,對於提高村級運轉保障和公共服務能力,增強新農村建設的後勁以及鞏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成果,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具有重大的意義。由於地位位置、資源狀況、歷史機遇等原因,在我國西部大部分貧困山區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困難,主要有:

一收入結構不優,持續發展困難。一是收入結構不合理。集中體現為現有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過度依賴於財政補助與其它政策性補償。二是區域分布不合理。主要體現為城郊村、交通便利的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明顯好於偏遠村、交通落後的村。三是可持續增長能力不強。貧困村的經濟來源主要是財政補助收入,而財政補助收入相對穩定,增長的空間很小。其它收入中,又以沒有延續性政策保障的一次性徵地、拆遷補償等方式為主,可持續增長空間有限。

二經濟基礎薄弱,白手起家難度大。一是債務沉重。由於歷史原因造成的繁重債務,嚴重影響的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二是村級支出大。村級收入很少,但是不可避免許多公益事業和幹部工資、補貼等剛性支出。因此,很多基礎條件較差的村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陷入了既要花力氣搞基礎設施建設,又不得不大額欠債的兩難境地。三是籌資融資難。村級興辦企業,難免有借貸,要借貸就需要抵押,而大多村無抵押資產,且金融機構也無意向村級組織開展這種有風險的業務。

三思想解放不夠,支持力度不強。一是少部分幹部認識不夠。部分幹部沒有充分認識到村級集體經濟在提高村級公共服務保障水平、增強發展後勁、鞏固基層組織、凝聚人心等方面的重要性。主要表現為錯誤的認為村級組織主要行使政治管理職能,而忽視村級組織的自身經濟發展,認為村級組織在經濟發展上的作為主要在於引導廣大農民增收致富,沒有自身參加經濟實體的必要。二是發展被動和「等靠要」思想嚴重。有不少村具有很好的資源優勢,卻沒有很好的將其利用,發展極為被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坐等上級給項目、給政策、給扶助,而不積極探索本村的自身發展路子。三是「蛋糕」太小,支持有限。由於受到地方財政實力的影響,各村用於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投入嚴重不足。而市直各幫扶單位支持的資金大多是專款專用,主要用於改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很難轉化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投入。

四自身短板較多,發展空間較小。一是區域環境限制。貧困地區的交通相對閉塞,信息落後。很多村具有種茶、種植葯材的先天優勢,但無奈交通受限、信息不靈,往往坐失良機,導致資源優勢很難轉化為發展優勢。二是人力資源匱乏。隨著打工經濟的興起,村裡許多有頭腦、有技術、有門路的年輕人大都選擇外出務工,導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嚴重缺乏人才。三是村幹部的綜合素質亟待提高。部分幹部思想保守,市場經濟意識不強,缺乏開拓創新精神;部分幹部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辦法,過多強調客觀條件,不從主觀努力,怨天尤人。四是村級企業經營管理和村級經濟財務管理不規范。村級企業工作場所簡陋,人員管理較為鬆散;部分村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的支配上沒有嚴格履行相關財務管理制度,個人做主,隨意性大,導致難以發展壯大。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在貧困地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要通過宣傳發動、政策驅動、典型帶動、幫扶推動等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達到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具體措施如下:

一弄清家底,盤活資產

1、摸清家底。一是要搞好貨幣資金和債權債務的清理。弄清村集體帳面的現金、存款和債權、債務狀況,除維持正常支出和項目支出外,看有多少資金可以用來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二是要搞好固定資產的清理。對帳面的固定資產,弄清資產數量、類型和帳面價值,了解這些資產的經營狀況以及相關合同、協議等情況,並對這些資產按現價搞好價值評估,做到心中有數;對帳外的固定資產要搞好調查登記和資產評估工作,明確其使用情況。三是要搞好資源的清理。對村集體未承包給農戶的耕地、林地、荒地、草場、灘塗、水面和其它未承包的土地等資源進行清理,在調查登記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這些資源的經營情況。四是要對國家、幫扶單位在村投資所形成的資產進行清理(坡改梯、煙水配套、農綜項目等),弄清楚資產目前的使用、經營、管理等情況。

2、明晰產權。要按照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界定的有關政策規定和相關文件精神,明晰村級資產的所有權、經營權和使用權。對屬村級所有的資產,未進行登記的要登記,未發證的要及時補辦相關證件。

3、盤活資產。一是盤活流動資金,投資興業。二是盤活固定資產,實行租賃經營。對部分固定資產位置優越,但效益不好的,要加以改造。三是盤活資源性資產。對未承包給農戶的耕地(含公益田)、林地、荒地、水面等資源進行流轉或租賃。四是盤活林地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與使用權,用林權證和經營權證、土地使用證作抵押,向銀行借款,用借款投資優勢項目。

二營造氛圍,夯實基礎

1、深化認識,營造氛圍。一是各級領導要進一步加強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視,要了解各村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過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困難,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二是要搞好宣傳發動。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鼓勵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培養、樹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先進典型,推廣好的經驗、好的做法,營造濃厚的發展氛圍。三是要轉變觀念。通過宣傳教育,典型示範等舉措,增強各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緊迫感,從根本上扭轉過去那種「等靠要」的思想和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四是要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納入對各鄉鎮、辦事處綜合考核的內容,每年組織對各村(社區)集體經濟發展進行評比,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快、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村,給予一定物質獎勵;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有突出貢獻的個人,給予相應的獎勵。

2、夯實基礎,規范管理。一是要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著力解決好制約農村發展的公路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病蟲害防治、動物疫情等突出問題。二是要搞好統一規劃。樹立全市一盤棋思想,優化發展的項目結構和區域結構,避免重復建設,避免資源浪費。三是要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建立健全村級財務收支預決算制度,嚴格收支審批,控制非生產性支出,規范村級辦公經費開支,厲行節約。四是要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充分利用「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功用,興辦公益事業,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環境;興辦帶有公益性質的產業,增加集體收入,增強村集體的凝聚力。五是要積極化解村級債務。綜合採用增收還債、清欠還債、節支還債、歸責還債、降息減債、核銷減債等辦法,逐步清償村級債務。

三內外結合,共謀發展

1、找准發展的好路子。各村在發展當地的集體經濟時,一定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培育穩定的村級集體經濟增長點,強化自我造血功能。一是興辦村級集體企業。充分利用有利條件,興辦規模適度、項目適宜的企業。二是依託資源優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我市芭蕉的茶葉、板橋的葯業、新塘的高山反季節蔬菜等,都是很好的資源優勢,但還沒有轉化為可觀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有待進一步探索新思路。三是興辦服務業。離城區較近的村可以大力發展餐飲、娛樂、休閑生態旅遊等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增長點。四是創新資本運營手段。以現有土地、資金、資產入股或合資、合作興辦企業或參與企業發展。五是經營集體土地和物業。城中村和城郊村可依託區位優勢,開發建設工業園區、標准廠房、倉儲設施和商住樓等二、三產業載體,對外出售、租賃,走物業經營的路子。六是發展現代農業。村委會可以在技術、貯藏、加工、銷售等環節上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的事,培植集體農業生產基地,走特色農業、服務農業、規模農業的發展路子。七是開展全民創業。以全民創業為契機,鼓勵和支持農村幹部帶頭創業,引領發展,鼓勵農村能人興辦產業、創辦企業,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2、加大支持和幫扶力度。一是要巧借國家政策。靈活運用國家村莊規劃的契機,創造條件,盤活土地,進行整體開發。利用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低產林改造、退耕還林、集體林改等機遇,乘勢發展觀光農業、生態旅遊等產業,興辦村集體農業項目。二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各級財政安排相應的資金,採取適當的形式,支持農村發展集體經濟。三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強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的信貸投放實力,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貸資金,專門用於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放寬貸款抵押擔保范圍,允許土地使用權益、機器設備、有價證券、注冊商標和無形資產作為抵押品。四是幫扶單位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從班子建設、發展規劃、人才培訓、資金支持等方面對各村實行結對幫扶,興辦特色農業基地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業、林業、水利等涉農部門更要注重將項目資金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上傾斜,並吸納帶動社會資金參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斷增強城市支持農村發展的輸血功能。

3、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一方面要遵守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根據市場需要,結合當地實際,發展適用對路的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另一方面要在市場的條件下,充分利用集體或農戶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資源,與各類企業聯姻,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形成長期有效的對接,共興共建村級經濟發展項目,增加村集體收入。

四優化環境,整體推動

1、優化發展環境。一是發揮服務職能。市直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業務職能,以創「滿意工程」為契機,結合實際,制定出台相關政策措施,為各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指導和決策參考。二是提供優質服務。進一步落實「為民服務全程代理制」,加大鄉鎮、辦事處便民服務中心建設力度,為村級項目申報、村級企業注冊等提供一站式服務。三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推介會、廣告片等形式,吸納外地客商到我市資源豐富、特色產業發達的村發展企業,拓展業務。四是鼓勵學習先進。組織村幹部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的村和地區進行參觀學習,幫助其開闊眼界、拓展思維、解放思想、學習先進,爭創先進。

2、優化人才環境。一是加強村級領導班子建設。完善村幹部的選拔配備及管理工作,在村幹部的選拔上,要廣開視野,擴大民主,大力選拔那些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有經營頭腦和管理經驗、樂於奉獻、腳踏實地為群眾謀利益的優秀人才進班子,特別是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二是要注重人才的引進。充分利用「西部志願者」、「三支一扶」、「大學生村官」等政策優勢,大力引進優秀的大學生在農村創業、興業,充實村級人才隊伍,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重視鄉土科技人才的培養。科技興農、科技興業,關鍵在於擁有一批學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人才。通過對鄉土人才技能的培訓,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後勁。四是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充分利用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站點和農村實用人才示範培訓基地,結合黨的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的學習,把所有村幹部分期分批輪訓一遍,並舉辦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專題講座,增強村幹部服務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能力。

3、優化政治環境。一是建立健全村級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級集體經濟民主決策機制,規范和完善民主決策的內容、形式和程序,真正讓廣大農民擁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完善監督機制,成立以村民為主的監事會,對村級集體資產的運營情況進行監督管理。二是重視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建立以村黨組織為領導,村委會和其它組織分工合理、各司其職、協同配合的組織管理體系。切實把村級組織建設成為議事指揮中心、聯系服務群眾中心、信息交流中心、黨群活動中心。三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和管理。對農村基層幹部開展法律法規教育,實行村幹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制度,預防和制止農村腐敗現象發生,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和農村社會穩定。同時,建立健全村級組織的工作制度和議事規則,積極探索合乎程序而又充滿活力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

④ 如何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發揮積極作用

發展復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制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增強服務功能、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矗村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切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⑤ 如何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求解答

(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選好配強村幹部。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主體在村,關鍵在人,必須著力抓好村級班子建設,不斷提高村幹部的政治素質和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使村兩委成為帶領群眾發展致富的堅強堡壘。一是創新選人用人方式,通過公開招聘、公推直選、機關下派、請外出務工經商中的能人回村任職、選派大學生到村裡任職等多形式、多渠道選配村幹部,逐步建立起一支富有朝氣活力、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群眾基礎較好的村幹部隊伍。二是加強對村幹部的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法制觀念、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三是制定政策解決基層幹部福利待遇、醫療養老保險等切身利益,解除其後顧之憂。四是制定完善村幹部監督激勵辦法,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能力和績效作為考核的硬指標,激勵村幹部把精力聚集到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致富上。
(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深度開發集體自然資源。
立足當地優勢資源,按照合作共贏、互惠互利的宗旨,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吸引各類工商企業、農業企業等投資深度開發集體水面、山場、田地、四荒地等,積極發展農產品基地、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等產業,形成「資源承載產業實體,產業凸顯資源價值」的發展氛圍,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
(三)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搞活經營性資產運作。
對村原有閑置或低效使用的公用房、廠房、設備等集體資產,通過整修或翻建,以公開招標形式實行租賃,或以投資入股形式參與經營,切實提高存量資產的利用效益。有效拓展集體資產運作空間,積極實施宅基地、農用地整理項目,增加有效用地面積,努力獲取集體建設用地指標。積極推進不動產物業開發建設,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的前提下,根據區位條件和產業發展優勢,用足用好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引導建設標准廠房、街面營業房、辦公樓、專業市場、倉儲設施,發展物業經濟,培育集體經濟增長點。
(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深化股份制改革。
開展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對防止集體資產流失、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首先要選擇一批有穩定收入來源、有改革願望、有組織能力的村開展農村股份制改革試點。通過量化資產、固化股權,明晰和保障村級集體資產的產權主體及其成員的主人翁地位,進一步理順村級集體經濟分配關系,建立健全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三會」制度,創新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和集體經濟治理機制,使村級集體資產經營管理走上「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運轉高效」的現代經營管理之路。
(五)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不斷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在有條件的村探索建立村級留用地政策,並對村級用地涉及農轉非的,優先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內安排農用地轉用指標。積極開展試點,探索建立集體用地流轉機制。對各種所有制企業進行生產經營和項目建設涉及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的,在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土地利用、城鎮建設規劃的前提下,參照國有土地出讓模式,探索實行村集體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出租,集體獲得土地出讓金和出租收益。
(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強化對集體資產和財務的監管。
在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要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加強和規范對村級集體經濟的管理。一是建立規范的財務管理機制。切實加強農村集體資產、財務的規范化管理,完善「村財鄉管」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集體承包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標、財務公開、財務審批等規章制度,合理確定村幹部報酬標准和辦公經費開支標准,嚴格控制非生產性支出。二是建立審計監督機制。建立村級財務審計制度,定期對村財務實行檢查監督。三是建立村級債務化解機制。對村級的各種債權、債務組織全面徹底清理,對清理出的不良債務,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加以化解。
(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必須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加快制定和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措施,尤其在財政資金投入、金融稅收優惠、結對幫扶等方面,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和辦法,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和政策環境。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結合推進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加大公共財政向村級延伸和覆蓋力度,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等,減輕村級配套資金壓力和集體經濟負擔。要安排一定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扶持資金,用於扶持村級集體經濟建設。二是實行金融稅收優惠。對村集體經營或參股的項目,在信貸上要給予傾斜,在利率上要給予適當優惠,在稅收上要給予一定減免,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入的稅收,屬地方財政可支配部分實行全額返還。三是深化結對幫扶。鞏固選派機關幹部到村任職、機關與村結對共建等成果,繼續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幫助結對村出思路、出資金、出人才、出技術,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鼓勵企業與村結對共建,引導富裕村與薄弱村結對共建,實現共同發展。

⑥ 如何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關系整個農村經濟發展大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是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農村基層黨的組織建設,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進一步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根本保障。
一、當前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多數村主要的收入還是依靠村集體公房的出租和村集體土地的徵用。許多村集體經濟的好壞是由出租集體公房和徵用土地的多少來決定的,並沒有廣開思路,通過新方法、新途徑,大力增強集體經濟。
2、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比較狹小。除縣城各村和集鎮部分村外,絕大多數村集體土地、山林和公房等資產價值低,開發成本高,難以帶來直接效益。
3、部分村幹部觀念陳舊,能力不強。有些村幹部認為黨的政策是鼓勵發展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已經過時,認為搞市場經濟就是誰有本事誰致富,只要經濟發展了,農民富裕了,有無集體經濟無關緊要,在思想方面,由於保守和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普遍存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陳舊觀念和「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創大業的開拓進取精神,沒有大力去開拓新思路,只會抱怨沒有資源、沒有資金、沒有政策,只會抱怨農村工作難做,村幹部難當,他們對如何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沒有明確的思路,「老辦法不能用,新辦法不會用」,面對新形勢只能束手無策。
4、村級集體資產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方面導致部分村幹部敢管,村民對村集體資產的好壞不關心,另一方面導致管理難度加大,經常出現集體資產流失現象,使部分幹部群眾對發展集體經濟喪失了信心。
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對策與思考
1、理清發展思路,大力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是大力開發集體資源。村土地和林地資源比較豐富的村可以對機動田、機動山進行統一開發,既可以對外承包、租賃,也可以本村自己組織經營,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對於有豐富礦、灘等資源的村,在有效利用、合理開發的前提下,制定長遠規劃,開發利用,變資源為效益。 二是開展服務創收。村級組織可以根據本地的生產特點舉辦社會化的服務產業,如農產品流通經營服務實體,農業科技服務實體等,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系列化服務,既為農業生產提供後勤保障,又為集體經濟創造收入。三是通過工業強村。一些地理位置較好、基礎設施較完善的村,可以利用本村的土地、勞力等資源,通過招商引資、集體參股經營的形式,引進資金和技術,在環境保護允許的前提下興辦中小型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強村。
2、創新管理機制,形成良好的發展局面。嚴格規定村集體資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則,切實履行「兩公開一監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財,嚴格控制各種非生產性開支,管好用好集體資金。做到村務、財務公開、公正、透明,按時公布,讓廣大村民都來進行監督,一切都在陽光下透明操作,不搞暗箱操作,防止了集體資產的流失。
3、配好村級領導班子,強化培訓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備和群眾公認的原則,真正選把有能力、有本事,會幹事,肯幹事,能幹成事的村幹部,二是注重優化班子結構,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齡、知識、優化村領導班子的群體結構,實現村領導班子的最優搭配,達到知識互補、性格相容,提高領導班子的整體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三是開展系統性培訓,培訓對象要覆蓋村幹部、村黨員和全體村民,增強培訓的針對性,並根據不同對象的需求確定內容,增強培訓的有效性。
總之,只有切實搞好集體經濟,壯大了集體經濟,才能使老百姓得實惠,我們要把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增強農村發展後勁,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置於農村工作的首位,統一思想認識,增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

⑦ 武平縣的經濟

2012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04.67 億元,增長12.1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04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44.32億元,增長20.6%;第三產業增加值36.31億元,增長7.8 %。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24.8:40.1:35.1 調整為23.0:42.3:34.7。與上年同期相比,第一產業比重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提高2.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下降0.4個百分 點。全年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2.1%,上漲2.1%,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2.5%,服務項目價格上漲1.4%。八大類價格呈現「六升一降一平」格局。「六升」是食品類、煙酒及用品類、衣著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類、居住類,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4.9 %、2.2%、0.1%、1.5%、4.4%、1.1%;「一降」是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下降2.3%;交通和通信類價格持平。 武平以農業為主,農業資源豐富。建國前,受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生產條件差,農業技術落後,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2080.38萬元,糧食總產46850噸,播種面積畝產93公斤,人均佔有糧食309公斤。
建國初期,經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並多次發放水利、耕牛貸款,支持貧苦農民發展生產。1952年,召開第一次全縣勞動模範大會,推廣豐產經驗。接著,全縣農民在黨和政府的引導下,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掀起興修水利熱潮,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195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糧食總產量和人均佔有糧食分別比1949年增長78.81%、52.1%和31.8%。
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運動中,由於違背客觀實際改變生產關系,以及生產分配上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左」的錯誤,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生產受到嚴重挫折,1958年至1962年,糧食連年減產,糧食總產1962年比1957年減少42.2%。1963年至1965年,經過國民經濟調整,農業生產逐步回升。
1966年至1968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嚴重干擾,農業生產又連續三年徘徊。「文化大革命」後期,又由於片面強調「以糧為綱」,限制農村多種經營的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得不到合理的調整,資源優勢得不到發揮,1975年農業產值在全縣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仍高達6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全縣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改善農業經濟結構,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涌現出一大批發展農村商品生產的專業戶、重點戶和新經濟聯合體,多種經營得以較快發展。農業技術部門適應新形勢,面對千家萬戶,採取農業咨詢服務,技術承包,巡迴指導,印發技術資料,舉辦廣播講座,出版牆報,建立農業科技示範戶和縣、鄉、村科技推廣網路等各種形式取代原來的「四級農科網」(縣農科所、公社農科站、大隊農科隊、生產隊農科小組),進一步加快了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1983年,縣成立農業區劃委員會,組織359人的區劃隊深入農村,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編出《武平縣農業區劃報告匯編》,並經縣人大常委會審定通過,為今後發展農業提供科學依據。
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9282萬元,分別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長3.46倍和49.66%,農業總產值中農業產值的比重下降到47.73%;糧食總產129502噸,分別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長1.76倍和20.4%;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畝產240公斤,是1949年的2.6倍;人均佔有糧食405公斤,比1949年增長31.1%,高於龍岩地區的平均數。
但是,全縣農村生產責任制仍然需要繼續完善,農業生產結構需要進一步調整,糧食生產時起時落的狀況需要改變。
2012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87億元,增長4.2%。其中農業、林業、牧業、漁業和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各為18.46億元、5.76億元、14.38億 元、1.46億元、0.8億元,分別增長3.4%、1.2%、6.0%、7.2%和4.3%。全縣糧食麵積56.3萬畝,增長0.6%,糧食總產21.3 萬噸,增長2.0%;油料產量0.3萬噸,增長2.7%;種植烤煙4.6萬畝,烤煙產量0.64萬噸,增長8.5%;水果產量3.52萬噸;增長4.8%;食用菌總產0.52萬噸,增長12.5%;茶葉產量 0.29萬噸,增長17.6%。 歷史概況
宋代,武平始有土法燒制石灰。明清時期,武平已出現造紙、采礦、冶煉、陶瓷、制磚瓦等手工業。清末民國初,鑄鍋、榨油、釀酒、熬樟油、織草席、編棕衣、木器等手工業也陸續興起。尤其是土紙業發展較快,鼎盛時期年產值70餘萬銀元,產品遠銷潮汕、香港地區及東南亞各國。民國18年(1929年)出現有1台印刷機、4個工人的近代印刷工業——民文印務社。抗日戰爭爆發後,由於阻擊日軍奉命毀路,運輸困難,加上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的摧殘,手工業逐漸衰落。至194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僅96萬元(不變價),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99%。
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發展工業、手工業生產。1952年5月創辦武平松香廠,1953年至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起武平電廠、武平第一碾米廠、卦坑伐木場、武平酒廠,並在十方、附城、岩前等鄉鎮組織鐵木器生產合作社。至1957年,全縣有縣、鄉(鎮)辦的工業企業55家,職工129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集體所有制企業36家,年產值641.45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5.89%。1958年,在「大躍進」浪潮中,武平掀起全民辦工業高潮,有工業企業20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44家),縣辦企業職工2463人,年工業產值1756.4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5.5%。但因操之過急,脫離實際,不少企業或缺乏生產原料,或產品銷不出去,生產難以維持,不久即相繼停產。接著進入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到1961年全縣工業企業減少到6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9家),年產值577萬元。經過「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965年,只剩下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0家)縣辦工業企業,職工1018人,年產值769.72萬元,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9.95%。
「文化大革命」前期,工業遭到沖擊,生產滑坡,1968年比1966年工業產值下降了15.75%。盡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縣相繼建起磜豐嶺水電站、制材廠、水泥廠、造紙廠、汽車修配廠等縣辦企業。至197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62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8個。縣屬工業企業職工2687人。年產值1744.88萬元,比1965年增加2.3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武平工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圍繞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創辦了農墾水泥廠、石黃峰水電站、纖維板廠、自來水廠等一批骨幹企業,並對一批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生產能力進一步擴大。企業經營方式也由原來的單純生產型逐步改變為生產經營型。1987年,全縣已有采礦、鑄造、機械、化工、造紙、印刷、飲料、食品、傢俱、汽車修配、縫紉、工藝美術、塑料、皮革、文教用品等20多個門類的工業企業119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22家(列入縣財政預算內企業13家),集體所有制企業97家(含鄉鎮辦企業81家),共有職工5309人,完成工業總產值3802萬元(其中集體所有制1405萬元,佔36.95%),比1949年增加38.6倍,比1978年增加2.18倍。實現利潤1002萬元。有固定資產2813萬元。工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5%提高到37%。1954年至1987年工業上交國家稅利5818.19萬元,超過固定資產原值2倍。產品質量普遍提高,帆船牌松香獲國家銀質獎、平川牌汽車缸套獲省優產品,均行銷國內外。
2012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1.4 億元,增長24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7.91億元,增長24.6%,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13.3億元,增長10.3 %。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98.1%,比上年下降1.3個百分點。新增福建鑫宏峰茶業有限公司、福建省福航不銹鋼有限公司、龍岩東岳生物飼料有限公司、武平縣三卓紙業有限公司、臻富(福建)果汁食品有限公司5家億元企業,累計達16家;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5家,累計達96家。礦產品加工、機械製造、農林產品加工、光伏和電子等重點產業實現產值 61.08億元,增長19%,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89.9%;資質建築企業在地總產值13.8億元,增長25.2%。
工業園區
武平縣堅持把園區建設作為實施項目帶動的重要抓手,結合區位、資源優勢,在交通便利的國省道沿線規劃建設武平工業園區和岩前、十方工業集中區(簡稱「一園二區」),著力構建「三足鼎立、眾星拱月」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武平工業園區是省級工業園,距縣城中心1公里,規劃面積4.9平方公里。區內已建成16棟12.8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和4棟3.7萬平方米職工宿舍。主要發展電子、機械製造、輕紡等產業,有新洲林化、宇田汽配、瑞晶機械等30多家企業入園。
十方工業集中區位於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交通樞紐——武平十方鎮,距縣城15公里,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500米,規劃面積4.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林農產品加工、機械製造產業,有中恆通機械製造、澳森高檔傢俱、希科廚具等10多家企業入園。
岩前工業集中區位於海峽西岸經濟區西南門戶重鎮——武平岩前鎮,與梅州接壤,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1公里,規劃面積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距離「珠三角」最近的一個工業集中區,已建成29棟15.6萬平方米標准廠房和6棟5萬平方米職工公寓、培訓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發展電子產業,有20多家電子企業落戶園區。
為有效聚集國有資產,增強國資運營實力,提高國資經營效益,武平縣對國有資產運營體系進行改革,重新組建縣國有資產投資經營有限公司,成立縣礦業投資開發公司、城市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一園二區」建設投資開發公司等子公司,實行經營性國資「國家所有、集中授權、分級管理、市場運作」的運營模式,強化資本運作、資產經營和資源開發,扎實推進土地盤活、資產處置、企業產權改制重組及優勢礦產資源勘查收儲開發等工作,有效拓展投融資空間,2008年融資2.55億元,有力支持了國企改革和重點建設。
2008年,武平縣新開發項目116個,總投資7.9億美元。新簽約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69個,新開工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39個,新竣工投產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23個,新開工投資億元以上項目10個。列入龍岩市「三個一百」項目計劃中的12個新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2.35億元,19個投資項目完成投資8.72億元,分別超計劃26.3和27.6個百分點;21個重大儲備項目有7個轉化實施。利用國內資金7.1億元,增長65.1%;新批外資企業8家,實際利用外資1133萬美元,增長332%;外貿出口661.1萬美元,增長12.9%。

閱讀全文

與武平縣發展村集體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